前不久发生女生频繁遭老师辱骂的视频里,印象最深的是当这个女生在被老师辱骂后告诉家人时,家人都不相信,然后她只能通过录音来证明。
当时就在想,我们生活中有时真的忽略了孩子的诉说,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别说发生被老师骂的事情,就是被打好像都不太敢回家跟父母说,因为说了父母会说老师是为了你好,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和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可以打,所以至今可能我的爸妈都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好多事不愿和他们说。
在看完《小委托人》这部韩国电影的时候,这种感触更加深刻,多彬和弟弟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陪伴他们长大的只有父亲,而父亲的角色只是想从他们身上捞钱,在遭到后母毒打后的多彬听到了父亲和后母的对话,原来她的出生只是个意外。
所以当多彬和弟弟被后妈进行虐待的时候,她没有去找最亲的爸爸,而是去警察局求助,但是警察却说现在的小孩很可怕,只是被妈妈打了几下就报警,多彬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从小受到教育就是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告诉警察叔叔,但是当她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向警察求助的时候,得到的却不是保护,多彬开始怀疑自己,难道自己做错了吗?
唯一告诉她没有错的就是最后拯救她的律师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一直不明白,有困难找警察叔叔,直到后来发生的事,我的钱包丢了,里面到是没有多少钱但是有我好多的证件,我就报警了,要求查看录像,可是警察说记录下不派警力,当时在报警电话里至今记忆尤深的是我哭着说不是有什么事都找警察就可以帮忙吗,当时警察跟我说不是什么事都能找她们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实背道而驰……所以看到这里的时侯我也是感同身受了。
这是多彬被打后第一次向她认为最可能帮助她的人求助,但是换来的不是保护而是后母的再一次毒打。
后来多彬又向学校的老师求助,但是话还没说出口,被老师突如其来的电话打断,这里有个细节,老师明明看见了多彬脖子上的伤痕,但是却没有主动询问多彬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多彬的第二次求助再一次把她打回了现实。
当律师问多彬为什么偏偏找他时,多彬说因为其他人只会嘴上帮忙。
楼下的邻居听见了多彬被打的声音,只是甩出别人家的事儿不要管
旁边的邻居听见也只是感慨
多彬感受到了太多来自大人的忽视,所以最后即使亲眼目睹了后母打死弟弟,将罪名推卸给她时,她对谁都不敢说,因为她知道别人都只是嘴上帮忙~
直到律师一步步开导她才说出来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最能改变一个人性格的时间就是孩童时期,因为她用眼睛、用身体、用整颗心去接触人、环境、事情来成长。
弗洛伊德也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孩子每一次的诉说,不要去忽视她们……番外:除了以上的观后感,此电影的两处细节也是值得思考,帮助多彬的律师在电影的开篇去律师事务所应聘,因为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没有被录取。
在电影的中间,当有新的机会时,律师去首尔的事务所面试,这次面试官再一次问了律师一个问题,律师顺应了面试官的说法,当场便获得了录取。
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但是任然希望在道德伦理、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初心❤️
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和像《素媛》《熔炉》《七号房的礼物》等韩国电影一样,近年来韩国电影一直注重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刻画,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影片《小委托人》聚焦于当今社会的虐待儿童问题,以后妈对子女的虐待为主线展开故事的叙述。
无论是饰演后妈的演员对于后妈狠毒形象的表现,还是饰演小女孩的演员对于受到虐待后的麻木 无力的诠释都可谓淋漓尽致。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字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该部影片改编自韩国真实虐童事件漆谷虐童案,然而现实比电影中更加残忍。
人们之所以会害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他们会为这些不完美而感到感慨 痛心。
我的观点和许多网友一样,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一个孩子的控诉。
有人问:孩子起诉自己的父母难道还有天理吗?
我觉得就像《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当中主人公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如果父母不能履行好抚养子女的义务,孩子们就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最后我也希望正在接受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虐待折磨的孩子们能够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走上法庭,控诉伤害自己的那个人。
不可能要求每一部电影都拿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制作水平,这部电影就是要煽情引起社会关注和反思就够了,商业性、话题性强,受众面广,反响强烈,我觉得这电影非常成功,而且有很多点是国内电影不敢涉及的题材,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可是总有些阴阳人阴阳怪气挑毛病,显得自己多高端,不扯一下昆汀黑泽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电影一样,真特么恶心,这些人恰恰就像电影里的邻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浸在自己乌托邦里,看似挺高级,实则臭狗屎!
真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又是韩国,又是推动社会进程,又是根据真实情况改编的电影——《小委托人》。
故事主题围绕“虐童”展开,讲不得志的律师郑烨(李东辉饰)被姐姐嫌弃没工作,先暂时去儿童福利机构干几天,在来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金多杉(崔明彬饰)和金珉钧(李柱原饰)姐弟俩遭受到家暴的事情。
姐弟俩出生在不幸福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也不愿照顾这个家庭,尽管如此,姐姐担负起了母亲的职责,将弟弟照顾的很好,两个人虽然家庭贫苦,但生活的依旧很幸福。
但这份宁静在后妈出现的那一刻便发生了崩塌,从因为不会用筷子开始,到睡觉吵闹,但凡不符合后妈的心,都要遭受暴打。
但这一切虽然邻居、警察、班主任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肯说出来,就连姐弟俩都非常信任的郑烨叔叔也只是为了能保住这个工作敷衍对待。
最后,是弟弟的死唤醒了郑烨的良知,唤醒了班主任的惊醒,众人联合找证据起诉,最终扳倒后妈,为孩子赢得幸福的未来的故事。
本片主题找的特别好,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电影一公映就受到一片好评,什么“第二个《熔炉》”“改变韩国的电影”“中国拍不出来的故事”等等观点蜂拥而至。
但实话来讲,在看电影之前我是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来看的,但看来之后除了反思目前虐童案的危害及社会现状之外,对电影本身印象真的不深刻,唯一深刻的可能是姐姐的演技,小姑娘年纪不大就这么会演戏真不错。
但剧情本身较为拖沓,很多地方都没讲明白,如果不是这个主题加分,我估计这部电影都不可能上7分。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可能很多人为了这个主题就打五星,各人喜欢电影的角度不一样,这不置可否,但自己的态度还是要亮出来的:这是部好电影,但达不到我心中五星的要求。
但刨除影片本身的水平,这个主题就够我们讲好久的。
本片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局,假妈妈被判16年,生父被判5年,姐姐终于能够幸福的生活。
但正如影片开始所讲“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事件比电影中呈现的更为骇人,这便是著名的“漆谷虐童案”:2013年8月,在韩国庆北漆谷郡,一名8岁的小女孩腹痛难忍,死在了去往医院的路上。
她的身上有多处伤痕,手臂还不自然的弯曲,种种迹象表面,她生前常被虐打。
医护人员还证实了她的死因是“外伤性腹膜炎”,也就是说,她是被人暴打狠踢腹部,直接被打死的。
而就在警察调查死因时,女孩12岁的姐姐却出来自首,说是因为与妹妹抢玩具,才动手打死了妹妹。
这震惊众人的“自首”,自然是被怀疑的。
且不说案情逻辑上的漏洞,一个12岁的女孩真的有足够大的力气可以踢死比自己小几岁的妹妹吗?
警察调查后,发现了事实真相,8岁女孩是被继母家暴致死的,且邻居也可以证明,两姐妹挨打是家常便饭。
除了打骂,继母还做出了一系列毫无人性的虐童行为:逼迫两姐妹吃辣椒;逼她们吃下沾有自己排泄物的卫生纸;逼她们脱光拍裸照;还会把她们的头硬压在装满水的浴缸里……而12岁的姐姐会自首,也是因为恐惧,担心继母也会杀了自己,不得不这样做。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叫“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部分抄录如下:“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不能只生不养,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也不能对孩子实行暴力。
只生不养,何以为家,暴力抚养,何以为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惹祸等行为打骂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不打不长教训,我们不能让孩子在蜜罐中娇生惯养,但同样也不能让他们在暴力中成长。
面对“家暴”,尤其是对孩子家暴的问题,很多人表示“我们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出息”等等,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可以的,但暴力施虐你还配作为父母,你还配作为一个人?
在批评虐童行为的同时,我们还应思考,发生虐待儿童的行为之后,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挽救?
目前,我国在保护儿童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家庭暴力法》。
但是前者是指导性、原则性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后者是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但由于缺乏制度配套,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有虐待行为的父母,要追究其责任,剥夺其监护人资格,门槛还比较高。
如果受虐儿童经法医验伤没有达到轻伤或轻微伤的话,一般对其父母仅仅是批评教育。
就像本片中,如果弟弟不死,如果没有金刚里面的视频证据还原,凭假妈妈在法庭上的惺惺之态就可以规避处罚,回去时候孩子面临的将会是更严重的虐待。
我们总说韩国电影是能够推动社会进程的,这话一点不假,当这部电影出来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肯定会持续关注虐童问题,如果好一点,还会出台相关文件或者法律法规来维护权利,就像“熔炉法”一样。
所以我们在关注这部电影,关注这个话题的同时,自己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我们不求能放开对电影的审核,也不求我们自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只求我们能加强对虐童问题的关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幸福的蓝天之下。
我们需要的是改变!
本片的一大看点就是,家暴是隐秘的,隐藏在看似正常的亲子关系中。
从这点来说,无论是福利机构还是警方,其实都是难以察觉的。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即便遭受虐待,自己也难以表达清楚。
一边是救助机构的无奈,一边是孩子的难言之隐,家暴就这样隐藏在同一屋檐下。
于是遭难的孩子们,找个大叔当做好朋友,其实也是向大叔求救。
可大叔志不在此,想当大律师。
却没发现,身边可爱而无助的孩子正是法律急需援助的对象。
影片巧妙地用情节来说明,案件并无大小,最需要的援助往往是看起来极为平凡和琐碎的事。
影片中,孩子默默承受苦难,却一直被成人世界所忽视。
影片探讨了为何我们会忽视家暴,我们明明发现孩子们不高兴,身上的伤痕,言语的躲闪,但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爱情,生活等等,根本没把孩子们的求助当做一回事,更别提去关爱和救助他们了,正是成人世界的冷漠造成了孩子们的孤独和伤害。
从《熔炉》到《七号房的礼物》,从《82年的金智英》到《小委托人》,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弱者,揭示法律的无奈,批判社会的冷漠,一直是韩国片的传统。
影片也揭示了这样一个法律困境,即面对暴行,冷漠的旁观者到底有无罪责。
这不仅是电影中受害孩子们遭遇的困境,而且引申到了我们社会的日常。
从道义的角度说,我们其实都有制止恶行的责任,但在法律的角度上,这种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冷漠,正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社会顽疾。
冷漠比犯罪更可怕。
和天真善良的孩子相比,成人世界充满奸诈和算计,继母杀死弟弟,让姐姐顶罪。
幡然醒悟的律师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救出饱受虐待的女孩,还要面对同样精通法律企图逃避严惩的凶手。
本片也指出了法律中的漏洞,当亲身父亲放任女儿遭受虐待时,血缘关系是否依然是牢不可破的?
当监护人无法保证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时,却依然拥有监护资格。
而母亲犯下罪行,被害人却仍然必须与母亲住在一起,这就使得被害人只得做出有利于凶手的证词,审判中,幸亏有录像的存在才使得母亲被最终定罪。
结尾处的字幕就是拍摄此片的动机,旨在唤醒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家庭内部虐童案,给每个幼小的心灵放飞自由的机会,给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人 实不相瞒我一个男生抹了很多次眼泪。
观影过程中 故事发展情节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还是会被孩子恐惧无助的神情所带入,想要孩子早日逃离,正义得到声张。
不知道导演是有意无意 那个带有视屏录制功能的猩猩 我觉得是电影大巧若拙的一个点 它长驱直入的让我陷入了思考 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巧合,没有那么多的英雄,更多的是大家的冷漠忽视,怕惹麻烦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类。
如果没有那个熊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证据 后妈会被关押吗?
在现有的法律下小女孩该怎么办?
现实中如果没有弟弟的死亡引起的关注,如果没有内心愧疚的尹政烨律师,会不会是在父母强权压制下的长期受虐,最终才导致毁灭,亦或小女孩成为下一个后妈等,这个情节逻辑传承没有那么严密的 玩具猩猩反而让我陷入了思考 这是 素媛 熔炉所没有给我的更直观的思考。
看完这个我甚至有过转行律师的一丝冲动,去保护那些可怜的孩子,这个心理是和 看到”疫情下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 凯旋归来 人们夹道欢迎“所带来的的感动是一样的。
去查了 中国儿童在被暴力伤害,性虐待,精神虐待下的法律判定 ,看到大家的回答也是法律没有明确界定,不健全之类的词眼。
国内也有关注过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电影 嘉年华 狗十三之类 我们需要更多更直观的控诉,更大胆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激发讨论,引起观影人甚至社会的重视,减少那些虐童悲剧的发生。
熔炉之类的电影没有必要禁播,国内未成年关爱需要大大加强。
2019.7.26看的一部剧李东辉的长相虽然一般,但是演技是真的很好,后妈演员柳善是我之前很喜欢的电视剧里面的女一号,看她演反派我还有些不适应,但是她演的真的很好。
这部电影真的太沉重了,可是更让人觉得沉痛和难过的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真的太无力,太让人难过了。
小女主演的真好,从开朗变绝望再变麻木,那个过程处理的很好。
这个电影是在朋友家和她一起看的,我看电影的过程中虽然很沉重,但对我来说这到底也是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只是在感慨怎么会有如此的父母。
可是我的朋友看完电影后却哭了很久,我想她也许是想起了什么难过的回忆了吧。
电影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来说就仅仅是观众,但对经历过的人来说那种情绪也许只有本人知道。
只是希望世间不要有这样的父母,当然这是不现实的。
看了很多新闻,亲生的父母都会打骂孩子,何况是这样的重组家庭,真的真的可怕。
感谢一直没放弃的律师,真的真的很感人。
闺女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非常严厉,之前有上一届家长跟我说过。
孩子每天早上上幼儿园时都哭得厉害,老公说刚开始都这样,让我别焦虑。
大概每一个自己带大孩子的母亲,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都有过我这样的情况吧。
慢慢的习惯了,闺女发现哭没有用,就安静地去上幼儿园了,但是临睡前会说起一些在幼儿园不开心的事。
有一次她说到她的好朋友吃饭时吐了,这个王老师让那个女孩继续吃她吐的食物。
我听了以后很崩溃,就在家长群里说了这件事。
然而,家长们不敢说话,有一位家长还把我说的话转给了这位王老师。
可想而知,家长会上,王老师不点名地说了某位家长在家长群造谣的事,她说她等着这位家长前来解释,因为她每天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心里都不舒服......老公责怪我,让我赶紧去跟老师道歉。
于是我去了,说是误会,承认这么大的孩子会胡乱说话,不该相信她的。
可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知道,她从没有说过谎话。
但是这一次,我撒谎了。
我也想过换班,但是老公说,你能保证换的班班主任就好吗,老师之间都相互沟通,像你这样投诉过老师的,谁敢要?!
我选择了沉默,让孩子继续在这个班里上学。
孩子最后一年幼儿园换了班,换了班主任。
这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老师,到现在我还时常会想起她,虽然她并没有对闺女特殊过,但是她对每个孩子都很好,闺女在她手里,才第一次敢在幼儿园大便了。
之前全部都要憋回家。
这些和这部电影无关。
只是我想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年人,会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希望我们都能善待孩子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影片里也出现了几次邻居想帮忙,又没帮上,说的最多的一个就是少管别人的事,也不能说是别人的冷漠,只是现在的环境,有执法权的人,对于家庭暴力,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觉得是一个家庭的矛盾。
有法律关系这个因素,基本都忽视了个人的人格和健康问题。
连能执法的都抱着这种态度,怎么让路人去介入去更好的帮助到受害者呢。
不说受害者会不会背刺帮助自己的路人,单单就是没有法律关系的条件下去帮助和施暴者有法律关系的受害者,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下都是比较难的,路人互殴可能要关个几天赔偿损失,有法律关系在,单方面殴打都是会被当做家庭矛盾,让别人私下调理,法律上执法者对他们行为的定义都不一样。
所以太多时候面对这种家庭暴力情况,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了。
希望这方面的规定能越来越完善吧,这样,面对被施暴的受害者,别人才能更好的提供帮助,受害者面对施暴者,也能被更好的保护起来
有些电影我们觉得珍贵是在于题材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这个时候我觉得拍摄技巧可以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真是要怼一下评论里挑刺的喷子,你有这份心力我希望你能多去问问为什么我们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么少?
不管这个导演以前是拍喜剧的还是什么,我们应该敬佩其这份心意而不是抱着恶意去揣测动机,这时候在这吹毛求疵是在炫耀你的智商吗?
这样以后还有人敢拍这类题材了吗?
真是不知道现在人心怎么都坏到这个地步了。
相反,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让市场知道观众的诉求,让“药神”这类影片更多地进入我们的院线。
就看这个题材和完整度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它高分。
同样都是「父母皆祸害」的主题,和隔壁日剧《坡道上的家》歌颂母爱的画风不同的是,韩影的画风一如既往的彪悍。从《熔炉》、《素媛》开始,韩国拍了近十年的虐儿施暴性侵题材电影。每一部电影都像冬天湖面上的冰刀 划出一道道尖锐的声音直刺心脏。继母施虐七岁和九岁的姐弟,导致弟弟肠道破裂致死、并且嫁祸给姐姐意外杀人——这个设定已经让我在心里捅了这个继母一百多刀了!如果你想知道在恐惧中成长的小孩儿是怎么样的,我想我会告诉你 剧中的弟弟就是这样的小孩儿。七岁才第一次见到汉堡包,他不敢吃,因为吃汉堡包会有面包屑洒出来。律师叔叔不以为然的笑道 汉堡包就是要边吃边洒的呀。他并不知道,吃饭洒出来 对弟弟意味着的是一顿狠狠的毒打。他至死都没有体会过所谓的妈妈是一种什么感觉。
娃娃鱼真棒有些犯罪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
导演功力不行。
阳痿叙事法,无情绪无转折,又散又拖沓,浪费好题材。
大家点赞的是题材 并不是电影本身 说实话 电影相当一般 本以为法律会作为主要辩护的武器 最后法庭上靠着视频就解决了 而且居然在法庭上吵起架来 被告律师对于原告律师的猜测叙述也不提出异议 法律方面相当薄弱 而且主人公的外型太喜剧了 演绎街头痛哭也没有说服力 剧本人设也立不住脚 一直期盼着去大公司 突然就不干要去帮小女孩打官司了 转折生硬 而且还在桥边等着送礼物 这也不是偶像剧啊 找个帅一点的男演员可能更有说服力吧 演技最好的就是小女孩了 其次是后妈 扎头发可以变成阴影
只记得男主演技很差
检方、法官都是偏向于小女孩的,但还有很多案例在发生着,他们能保持不疲倦才是硬道理
楼下的邻居和爸爸都是有罪的!
题材好,剧本也很工整,该有的元素都不缺。不过从一开始的“目睹罪行而不阻止的旁观者是否有罪”到最后庭审“何为母亲”的转变略有些生硬;另外玩具熊的录像也太取巧偷懒了点。
第一,儿童虐待与正常家长打孩子是两码事,现在的观念容不得打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打几下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太不听话。第二,本片中关键证据是视频,如果没有视频呢?现实中将会有百分之99的案件没有这个视频。第三,为何不调查邻居获得证据证人口供。
好的题材剧本能被写成这样 导演能拍成这样也是服了
规规矩矩 庭审挺无聊的说实话
这是我不愿意评价的一部电影。人生绝大部分恨意的来处。
看完哭成狗了,如果没有那个小熊难道作恶的人就永远逍遥法外了吗
从观影体验来讲还是比较差的。各方面都浅尝辄止,又或没有能力深入。只是稀里糊涂的告诉我们,这里发生了这么件事。为什么韩国导演这么热衷于煽情?最后那些冷漠,对家暴置之不理的邻居在哪抹眼泪,就不太舒服。五个虐待儿童的四个就是亲生父母,以我现有的脑子真的理解不了,旁人尚不如此,何况你们还是父母?
这种父母不配为人!而大人的冷漠无情更让人心寒!还有些评论觉得孩子不听话打几下无所谓,凭什么?孩子不听话你就可以打他吗?什么理所应当,这种人不配当父母,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就别当父母!
制片人一定是喜欢1988娃娃鱼来让李东辉演的,完全延续了娃娃鱼的人设。不过剧本还是糙了些,煽情部分多了,后妈角色太薄,仅仅通过吃饭掉东西就引来后面的虐待。调查过程刻画草率,取证环节几乎没有,重要证物的到来太戏剧性了。孩子们的演出是真精彩。
太煽情太狗血了点
和熔炉一样的社会性电影,拍摄角度和故事表现都差不多是用同一种方式,虽然只是在事情发生后镜头所表现的一面倒,但很多事要未雨绸缪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太难了,哪怕是整个国家权力最顶尖的那位,也并不能一言堂,底下一定也涌动着不一样的暗流,所以总是只能当事情发生后才会引起关注并出现改变。不过这部电影在深度方面确实挖掘不够,比较流于表面。就像我昨天面试事业编,我失败了,我看问题的角度太片面,其实社会全都是套路,这部电影也算是表现了一些事情,表达了一些态度,总归还是值得一看的。
小演员演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