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迪士尼指导拍摄的自然纪录片,电影不仅仅是讲述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生存着雪豹、熊猫、金丝猴、藏羚羊、丹顶鹤这些珍稀动物,它还用最真实的手笔描绘了大自然残酷却又真实的一面,它没有掩饰残酷却隐藏住了血腥的场面。
例如小金丝猴被老鹰抓走的场面,本来还有点担心,因为不忍心看到那样的现实,电影告诉了我们老鹰要抓到金丝猴了,然后镜头切换了,原本的残酷现实仍然存在,只是场面不再那么让人于心不忍。
可以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看,他们能了解到弱肉强食的食物链确实存在,能了解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但电影场景不血腥不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影响最深的是达娃的离去,我们总想雪豹它作为一方首领,一定威风凛凛,傲气十足,可是达娃这个雪豹,她作为一方之主,作为一个母亲,她在大自然的面前又显得多么的渺小,大雪覆盖着一切,生机不存,最后她还是悲剧收场,然而我们总还是渴望着这个自然界不要那么真实,多保留一些温暖。
这里的电影是一个真实的自然界,即使我们有恻隐之心,我们想要保护它们,但生死由命是自然规律,天敌的存在永远是他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电影还用一种角色代入的方式来展现动物们的生活,不论是顽皮如其名的淘淘还是可爱的美美,它们被赋予自己独有的性格,形象更加鲜活,这里得感谢周迅的配音,她为动物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生动的说出了动物内心的独白,电影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预告片和资料,只是单凭电影名字猜测这可能是一部歌颂我国地大物博的动物纪录片,但怀抱着能在大荧幕看到熊猫滚滚的期待,我还是选择了买票进场,结果没想到,这部片子成了我第一部哭的稀里哗啦的动物世界。
电影一开始,随着镜头在广阔原野缓缓推进,我产生了一种还在上海迪士尼完《飞跃地平线》的错觉,在迪士尼的镜头下,每天传说在雾蒙蒙的钢筋水泥里的我,突然发现自己都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云和天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自由奔跑的生命……整个纪录片的内容是在周迅的旁白里慢慢推进的,纪录片通过春夏秋冬的时间轴和不断转化的地理空间讲述了雪豹、熊猫、藏羚羊和金丝猴四种动物的故事,每个动物都选择了特定的代表,展现出动物的家庭生活……一开始看到这种设定,我内心是拒绝的,人类尝试永动物的视角来解读动物难免武断且煽情……在这样的片子里我期待的还是更多真实而本能的动物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雪豹妈妈为养育孩子不断抗争,熊猫妈妈在孩子的独立与不舍中挣扎,藏羚羊妈妈在一路迁徙的旅途中小心翼翼保护孩子,还有因为被父母忽视而离家出走的金丝猴……你当然可以说这是拍摄者故意的煽情,但是在这些动物的眼神里诉说的情感我无法视而不见……然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这又不是一个贩卖温情的故事,没有一味的展示美好和想象中的世界,有动物之间的搏杀,血淋淋的撕咬和让人难过的死亡……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在这些残酷背后,是一个动物母亲为了孩子和另一个母亲的搏杀,是一个母亲送走成年孩子的难过,也是独立的小孩面对世界的坚强……那么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
周迅的旁白又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动人的音符……这个世界既有温情也很残酷……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逝去,又在这里重生……周而复始……”所以,当你开始嘲笑“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矫情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忽略了,其实在我们的本能里,其实是有爱这样东西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动物后代繁衍的自然情感之中,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我们也有……周一我们又将回到凶猛残酷的城市森林里,那里的搏杀不逊于在自然中无依无靠的动物,但是我们也仍然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个世界上,爱与残酷同在!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由美中英三国联合拍摄,以四川大熊猫、三江源雪豹、川金丝猴三个中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家庭为主线,讲述了动物宝宝们各自出生、成长的感人故事。
影片采用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串起了熊猫,金丝猴和雪豹这三类家庭或者种群的成长,离合与生存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团队利用大量的延时摄影,将青藏高原壮美与辽阔展现在观众面前,蔚蓝色天空一望无际,高远的云在地面上投出的流动阴影宛如鬼斧神工的杰作;利用高性能长焦摄像机,在不打扰动物的远处进行拍摄,捕捉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了达到迪士尼的家庭标准,影片将雪豹咬死那动物之后嘴上的鲜血,用特效方式擦干净,还原出原本的雪白······这些震撼的画面将我深深吸引,恍惚间宛如身临其境。
不光如此,影片对于“爱与生命”这个概念的讲述让这个主演都是动物的纪录片有了一些故事片的味道。
虽然是在用纪实的手法在拍摄,但是纪实不单单是记事,制作团队更是从真实的动物世界中挖掘出了其背后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点,那就是情感。
虽然目前科学界依然普遍持有动物不存在自主意识,没有如人类一般复杂情感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其实是倾向于用动物形象来含蓄的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
我们将动物门变成一种符号的载体,装载我们赋予的各种意义。
人们将美好的希冀寄托在它们身上,无论是老牛舐犊,还是麻雀反哺,这无疑都是人们将自身对于亲人,对于家的美好念想赋予动物的结果。
这部影片也是一样,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是在欣赏壮阔的山河,幽静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水,更在不断体会导演通过镜头拼接剪辑以及旁白,音效的多方配合之下营造出来的“蒙太奇”之感,体会生命的奇迹,体会动物社会的酸甜苦辣。
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与片中的动物们因为某种特殊的线联系在了一起,一切都变的相通了。
再加上贯穿整部影片的灵鸟仙鹤的典故,更是让这部影片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意味,展现出来中国这一个神秘的东方文化独有的浪漫。
一般的动物纪录片,走的都是科普路线,主要通过向观众介绍这种动物的基本习性,辅以一些反应其生存状况的故事,试图向观众完整展示该种动物的形象和其栖息地的全貌。
但是《我们诞生在中国》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在介绍动物习性和生存状况,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将动物人格化,实际上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让不同的动物拥有了不同的人的形象。
比如金丝猴淘淘代表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小孩形象,大熊猫丫丫代表了一个辛勤养育子女但在分别时刻也不得不做出“放手”这个决定的母亲形象。
看似是描写一种动物,实际上描写的却是一种人类群像。
小时候的我们都会因为爸爸妈妈对弟弟妹妹的偏重而吃醋耍脾气,也会叫嚣着离家出走,声称自己永远也不会回到原来的家。
但是经过成长,逐渐变为成熟大人的我们也会像淘淘一样,逐渐明白家的意义,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进而承担起延续家族的使命。
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都具备两种特质。
一是尽可能的去到一线,拍出一手的,真实的,震撼的镜头素材,这个需要常年的跟拍以及能够忍受跋山涉水的苦楚,比起技术更重要的可能是体力和耐心。
在这一点上《我们诞生在中国》做的就相当不错。
整部影片的动物素材一共拍摄了三年。
为了能拍到野生雪豹,摄像师团队苦苦寻找了等三个月,直到准备收工的最后一天才发现他们的身影。
但是,如果只是视频素材的震撼,可能还不足以完全获得观众们的心,那么就来到自然纪录片的重点之二——如何用仅有的素材说出一个引人入胜,能获得观众大量共情的故事,通过艺术的处理达到观众的要求。
《我们诞生在中国》同样做的相当不错。
熊猫家庭的爱与分离,小猴子的出走与回归,藏羚羊母亲的千里奔徙,雪豹面对生存压力不得不低下的头颅。
无论是何种动物,无论这种动物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们都在尽己所能地做着这个宇宙中最基本也最壮观的一件事,那就是生存,长久的生存,生生不息。
前文中提到的象征与符号,正是导演在本片中进行艺术处理的利器,它展现了动物人性的一面,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与色彩,一下子让自然纪录片在人文的意义上获得了升格。
因此,整部影片虽然是一个朝向中国高原,方便观众对平常接触不到的野生动物世界进行观察的窗口,更是一首歌颂生命,歌颂美好情感的生命史诗。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更多的看到类似的作品。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从远房亲戚家里带回来一只黑狗,通体黑色,十分可爱。
第二天,它突然消失了,我们着急寻找,一无所获。
最后才知道,原来它是自己跑回远房亲戚家里了。
那可是有十几里地那么远,那也是我第一次对狗狗有了敬佩之意,很奇怪吧,人会被一只黑狗给征服了。
从那之后,我就和小黑成了好朋友,我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他,他也常常伴随我左右,送我去上学,要是半路碰到恶犬,他还会帮我打上一架。
而到了我放学,还没到家门口,他就老远老远摇着尾巴过来迎接我了。
小时候家里还养过牛,所以我曾亲眼看过小牛脱胎而出的场景,颤颤巍巍,牛妈妈在旁边舔舐小牛,这场景很神奇。
所以,谈起我的童年,我觉得我要比很多现在的孩子幸运的多。
小时候捉知了,我看到过真正的金蝉脱壳,蝉蛹小心翼翼从软壳里出来,颜色逐渐由透明变为通体黑色,然后扑扇翅膀嗖呼一声飞走。
英国一位动物医生吉米·哈利写过很多很多他和动物之间的小文章。
他写过一本书叫《万物有灵且美》,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朋友一般的存在。
自然总是充满无穷魅力,总会给人们以惊喜,让你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
大自然的瑰丽景象下,丹顶鹤缓缓走来,展翅高飞天空,从来都是神秘的她们被中国人赋予更多的意向——一只展翅飞翔的丹顶鹤代表着一个逝去的灵魂。
于是,在翩翩起舞的美丽风景下更多了厚重的含义。
然后镜头一转,神奇的雪豹走入观众的视野,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母爱与坚持。
是雪豹达娃和她两个孩子之间的催泪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达娃面对突然入侵者时候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等等。
熊猫丫丫与女儿美美之间其实谈的也是母爱,关于呵护与成长,关于爱和放手,而当美美独立生活,丫丫有新的孩子降临,我们更是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这片子有着神奇的逻辑联系,爱的维系从一而终,金丝猴淘淘讲的其实也是成长,但更多的是家庭,关于和解与包容。
当然还有藏羚羊的故事。
在我看来,《我们诞生于中国》严格来说并不是纪录片,至少不是100%的纪录片。
较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由动物演员出演的故事片,因为除了故事脚本之外,因为里面其实有不少的虚构场面。
这其实也是两难困境,为了电影的好看,必须讲好故事,所以这部电影看起来趣味十足,并不枯燥,甚至还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与冲突,引导观众进入自然的神秘之中。
而这真的要感谢创作者在当中做出的贡献,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部既(风景)好看又(故事)好看的电影。
总之,在炎炎夏日欣赏这么一部片子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你会被电影中的自然折服,被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故事所感动。
小朋友见识到自然之美,成年人感受灵性之美。
年龄层次不分,各个都能有美好的收获。
近期在用业余时间参与了纪录片节的选片评审工作,兴趣与义务。
所以有同事问我:看纪录片是怎样的感觉?
我回答:很枯燥很闷,但能看世界看社会,看得更远更细。
其实,能在院线排档期的纪录片,一年几乎不超过十部(电影节展播除外),更别奢望票房大卖。
纪录片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提兴趣的冷门类别,尽管它有很大的社科价值。
那么,8月12日要上档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从制作到宣发的投入程度来看,已经算是“大片”了,试片口碑不差,何况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生态环保,很有意义。
再是,影院大银幕观赏《动物世界》,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是首次使用高清摄录器材拍摄到极其珍稀的雪豹栖息行踪,影像非常可贵。
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震撼,挺过瘾的。
可是,我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些许不协调:它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后来,看了陆川导演的专访大致了解: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式是先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要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甚至否认是纪录片的类型。
这部电影共耗费三年时间制作,一年半由迪士尼团队外景拍摄,一年半由陆川后期剪辑。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间保险公司的销售代表,全部换成建筑工人,这公司还是不是保险公司?
正如一部用镜头切切实实捕捉实景,后被“人为”剪出与调配过的片段,还算不算纪录片的争论。
我对剪辑有些看法,如果是影视娱乐:匹配剪辑、蒙太奇等手法能实现1+1>2效果,超乎想象的奇妙。
对于新闻纪录,从调用镜头焦距起,局部还是全景都足以可对事件自定义说法,甚至歪曲,更不用说剪辑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看娱乐影片,却微词它带有“纪录片”标识,即使镜头都是真实的,也不含Duang添加。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幼婴熊猫“美美”在地上练习爬行的画面,与树上的“小熊猫”摇头摆脑模样,经过剪辑,产生调侃情节。
目光锐利的苍鹰捕猎一幕,与金丝猴“淘淘”纵身一跃等画面的结合,成为勇救“妹妹”的桥段;用近景镜头减少干扰物,但背景乔木色差瑕疵,拼接痕迹显眼,因此,还要靠周迅的独白分散观众注意力。
本来想吐槽周迅的独白,虽然接地气,主观意识强,迫使观众代入感情,强行拟人想象。
不过呢,毕竟不是一部纯正的纪录片,明确带故事性,从实地素材中筛选,通过剪辑串联出来的剧情,用独白增强表现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后期音效点缀。
好多人不喜欢看沉闷的纪录风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
说真的,我也不喜欢。
于是,导演希望有更多受众适应,让纪录镜头变得有趣,通过后期改造,把五组野生动物五个大家庭五线展现,上演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经历。
当然,会降低科普价值,提升娱乐档次,重点能引起观众的认知就够了。
顺带一提,雪豹猎杀岩羊过程的镜头居然被剪掉,妈妈们可以放心带孩子去观看了……呵呵呵……如果不介意上述牢骚问题,电影的诚意还是值回票价的,只是只有一半血统而已,一半国外摄,一半国内剪,一半纪录片,一半故事片,一半展实景,一半推理念。
无论怎样改,众口难调在所难免。
怎样评价,看观众的观影目的与心态啰。
我们诞生在中国拍片量超级少可是上座率非常高 在一个小小的情侣厅里看完了这部可爱美丽且有一点点残忍的讲中国特有动物的电影虽说是讲中国 可是看花絮和工作人员拍摄名单基本是外国人抛开这个 迪士尼自然出品 真·业界良心优雅且大长腿的丹顶鹤 活蹦乱跳且充满灵气的藏羚羊 毛发柔顺且淘气的金丝猴 憨厚的熊猫 可爱的小熊猫 还有最让人震惊的野性与温柔并存 颜值与机智并存的雪豹 哦还有旱獭和岩羊动人的生灵 配上 春夏秋冬的山水景观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 美到不真实 美到极致 美到让人想哭配乐也恰到好处 主题曲是充满活力希望的迪士尼风格也有故事情节 发自内心的笑点、泪点 迅哥儿的声音也还不错 可以算我2016年的一部好片了在这片土地上 虽美丽却充斥残酷 但永远不失希望啊 我爱大自然听说片方要把第一周的票房捐给动物保护协会 所以为什么不去看看可爱的动物们呢:pp.s. 一定要看完彩蛋再走哟
文/黄若菲昨天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我们诞生在中国》当日票房刚过500万,另一部,当日票房已接近5500万,再看豆瓣电影的评分,《我们诞生在中国》评分8.2,另一部,评分5.4,不知道万达家少爷的客串演出,对于后一部影片在万达院线的排片是否有影响,不过显而易见,大多数电影观众荷包里的钱,又去支持了一部烂片。
烂片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用的?
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我参与撰写过《北京晚报》的《2010年飘过的国产大烂片》,当时我们光影栏目的QQ群集体选举,还只凑出了9部,如今如果再写当下的烂片,可能每个月评出10部都没什么问题。
那么,这么多烂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有人说,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导向,是观众爱看,所以才有了这些影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电影的制作方只是生产商,产品要想和消费者见面,是需要通过在院线排片来实现的,这就好比你生产的是一种专卖产品,必须在专卖店才能出售给消费者,那么产品销量的多少,就是由专卖店来控制的,电影票房就是如此。
除了某些定向观影的观众,大多数目的性不强的观众,是把看电影当作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一,在休闲的时间里,在热闹的街区,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来观看,是最常态化的电影消费模式。
如果你的排片无法安排在休闲的黄金时段,也无法进入热闹街区的电影院,那么普通观众能随机选择到这部影片观看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相反,如果在热门影院的排片在黄金时段,场次又多,不管多难看的电影,票房也不会太差,只是看的人越多,口碑越差而已。
但是,这又怎样,至少票房上去了,钱赚到了,口碑算个球,日子一久,烂片一多,大家早就会把所谓的口碑抛到脑后,下次还是找热门IP,凑几个鲜肉明星,搞一些特技效果,记住一定更要3D制作,照样赚个盆满钵满。
票房反映出来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是经过加工的市场需求,拍电影毕竟是商业行为,好片如果不赚钱,人家还会继续拍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问一下郑钧,《摇滚藏獒》据说成本是3.34亿,最终的票房呢?
不到3000万吧,这还是郑钧动用了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还有华谊兄弟参与制作与发行,面对院线封杀、排片不足造成如此惨淡的票房,作为原著作者的郑钧说他不会下跪,他会竖中指,这只能说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的悲哀。
朋友看了我昨天写的影评,打算今天去看,却发现我昨天看这部电影的影城,昨天显示今天还有排片,而今天,它已经从排片表里消失了!
排片少,已经是先天不足,《我们诞生在中国》能够做的,就是依靠口碑宣传,把随机观众转变为定向观影的观众,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影片,首周票房将有部分捐献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用于动物保护,是的,我们无法改变排片,但是我们能够改变上座率。
这片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真真实实的实景捕捉,不过故事里的一些情节是后期剪辑调配在一起的,比如达娃看土拨鼠,美美崇拜小熊猫,苍鹰抓金丝猴等,但画面的精美度真是令人叹服,毕竟BBC的拍摄团队。
现在说点想说的。
先原谅我把对影片的评价和救助行为扯在一起。
因为这片的初衷就是让观众认识感受到濒危动物,参与到保护濒危动物中来。
片中,看到达娃死了,没忍住眼泪,也很关心两只小雪豹的结局,结果看到网上贴出来采访的一段话,让人特别难过也有些愤恨:“达瓦和牦牛搏斗,重伤,挣扎很长时间,浑身是血,被大雪覆盖。
美国人看到惊呆了,这是要给全球的孩子看的,不能这样残忍。
陆川剪掉挣扎的过程,一帧帧擦掉血,把毛发还原成干净的颜色。
”两只小雪豹没人管,也没有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部门,最后都饿死了。
不是有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吗 尤其是濒危物种: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伤病、受困、受灾、迷途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应尽力救护,并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目前听到最中肯的意见来自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很赞同,会把链接贴在下面。
不苛责拍摄团队没有直接救助达娃,除了没有专业救助能力,也因无人区遥远搬运成问题。
但是!
没有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请求救助两只失去母豹的小雪豹,是不是特别让人意难平呢!
说第一周票房捐献出来用于保护濒危动物,可连及时上报,这种最简单的救助都办不到,做些捐钱的公关形象有实际意义吗!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528822/answer/117055082
我本是抱着以往看动物世界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然而看完却让我有些想家。
雪豹,熊猫,金丝猴,藏羚羊,他们身上都烙有中国的色彩,像极生长在中国的我们。
雪豹达娃,一看似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却是一个生活在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为了儿女的生计整日忙碌,甚至要拼上性命才能有口吃的。
生活的地方贫瘠就算了,还有人和他抢饭碗,就连气候也能带给他以沉重打击。
当冬季来临达娃为了生计孤注一掷去觅食,深受重伤。
达娃的儿女像现实里的贫穷孩子一般沉默懂事且满脸阴郁。
远远的看着窘迫的父母为自己的生计受尽痛楚无能为力。
熊猫丫丫,他像极了每一个中国小康之家的母亲,不用担心生计,一心扑在儿女身上,从女儿出生后便没了自己的生活,哺育她成长,哄她睡觉,不让她远离自己的视线。
忙完一切孩子的事情,才想到自己还滴米未进。
然而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长大后都更渴望自由。
因此渐渐的丫丫的女儿开始想要摆脱母亲的掌控去爬树,但这都还可以制止,但随时间的推移,女儿更大了,她有更广阔的世界,丫丫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爬上树梢,转身离去。
金丝猴淘淘,是一个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失宠的小孩,习惯了以往一个人独享关爱的他,无法容忍被妹妹剥夺父母的关爱,便淘气的想要离家出走,最后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家庭要残酷太多,便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像回到父母身边。
可他也有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起初说着让他走,最后还是接纳了他,却依旧摆着脸。
他开始发现妹妹也很可爱,并能在生活上给予妹妹帮助,父母很欣慰他的改变,一家人生活的融洽而甜蜜。
藏羚羊,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着在外漂泊人儿,也有留守家园的孤独老人。
藏羚羊们为了繁衍子嗣不得已跋山涉水,在产子后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
就犹如中国那些偏远而古老的山村,一部分人出门在外谋求生计,在多年后,在外结婚生子,然后携家带口回到故乡。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仍然会有人出去。
从开篇到结束,中国人所信奉的轮回贯穿始终,开头结尾都有的丹顶鹤,和那个关于丹顶鹤的传说,还有四季的轮回,从春开始以春结束。
很多人把它和外国的记录片做对比,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式的电影,没有国外的一些优点,但独具中国色。
比起外国赤裸裸的物竞天择,中国风更显人情味,更温情。
细节的东西也可圈可点,音效旁白很给力,让我总觉他们读懂了动物的表情,和他们的小动作。
还有那些眼神萌化了。
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最大的赞赏在于:景色、动物真是太美了!
正如我所在的整个影厅的小孩及家长一样,不断爆发出赞叹声。
但如果只把“美”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卖点,那确实太单薄了。
随意找一部近几年的BBC纪录片,只要是蓝光格式都能达到这种美感;至于宣传中最神秘的雪豹,BBC也早在2008年便拍摄过相关的纪录片。
所以单凭美和物种选取固然能让普通观众大呼精彩,但对于像我这样埋在BBC中的观众来讲,这都是及格配置,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凭迪士尼的财力,不拍成这样真不好意思拿出来公映。
接下来便要谈谈这个标题:为何说《我们诞生在中国》卡在了中间呢?
首先从类型定位上,迪士尼纪录片一直是很模糊的。
我所看过的两部Disney Nature制作的《熊世界》和《猴子王国》在豆瓣和IMDb上都只有“纪录片”一个类型标签,但我一直觉得这两部更偏向自然故事片,尤其是《猴子王国》。
而这部《我们诞生在中国》在豆瓣多了“剧情”这一类型,IMDb也多了“冒险”“剧情”两个标签,似乎刻意要打个擦边球。
但这次无论是记录还是剧情,迪士尼都没有做好。
按“纪录片”的标准评价,《我们》犯了迪士尼纪录片最大的毛病:人味儿太浓。
《熊世界》靠旁白营造了一个美国中学校园影片的氛围,只不过主角是一只青年的熊,但这部旁白实在太好,整个语气配上画面毫无违和感,所以我对它的印象还不错。
而《猴子王国》则通过旁白将猴群描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半奴隶制的小社会,如此人化批评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我实在是不能忍。
很明显,《我们》还想复制《熊世界》的成功,但很可惜选错了旁白。
周迅的哑声不但没有带入感,还要去拟人一只萌萌哒的小熊猫,这画面美得我难以因旁白和谐而忽略浓浓的人味儿。
至于按剧本强行剪辑自然类素材这种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处理手法,《我们》根本配不上纪录片的美誉。
如果按“剧情”来评价呢?
“按剧本剪辑”这件事大可算了,可在80分钟里处理5个动物家庭,合着一个家庭只能分到16分钟,这还没刨去片头片尾占据的时间。
就这么点时间故事能讲得好吗?
于是导演机智的把丹顶鹤变成了打酱油的,以至于片尾的“丹顶鹤组”成员只有一个花絮摄影;藏羚羊戏份多些,但酱油身份依然醒目,毕竟连个有名字的都没有。
尽管如此,留给三个家族的时间仍然太少,加之季节的碎片化处理,刚对雪豹一家心怀伤感马上画风突变到痴情的小熊猫,观众很难真正的融入其中。
《蒙哥》花了83分钟才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猫鼬家族,试问导演哪儿来的勇气用80分钟讲好三个风格迥异故事?
主观的处理手法让它难称为“纪录片”、时间不够剧情也讲不好,如此一来《我们》真是成了个“两不像”,整好卡在了边上。
想必这就是迪士尼现在最大的尴尬:想做纪录片却又放不下自己的童话本行。
毕竟纪录片强调客观记录事实而故事片强调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二者本身就是个矛盾。
想合在一起?
难!
刚入场的时候发现很多都是小孩子,心里还真是“咯噔”一下,这要是闹起来还有法儿看么?
刚开始还有些叫喊声,但小孩很快就被画面吸引,倒都看的很认真。
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在年轻一代心里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这应该是《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吧。
Ps.BBC在2013年拍了部动画+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科普很到位,但技术层面实在太差,恐龙说话嘴还不能动,从这个角度讲简直不如很多国产动画……一个一厢情愿的小设想:擅长记录的BBC如果跟擅长动画的迪士尼合作,各显所长做科普动画,这前景真是不可估量啊!
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只能说世界上的母亲都太伟大了!顺带吐槽一句:爸爸去哪儿了?加一分给那些辛苦的外援们!
短短一个小时,不过瘾。结构和旁白有些刻意,很多时候语言入侵了没有语言的世界,显得不和谐。简洁提挈的旁白是点睛,通篇的充满故事情节的旁白是为了弥补不足才产生,真的针对小盆友的市场未免也太低看了小孩子的想象力。这多给的一分是美丽的画面,辛苦的拍摄团队,花絮看着也不亚于正片的感人。
文案很弱 纪录片拍出了国产动画的即视感 忍不住会快进
周迅解说毁了这片子
特别棒的一部纪录片熊猫,雪豹,金丝猴,丹顶鹤,四种诞生在中国的珍贵动物,配以人性化的内心活动和旁白,别有一番趣味本来觉得周迅的声音不好听,但配合影片来看,却意外和谐
不是纪录片,用积累的素材加蒙太奇大法拼起来的故事,雪豹达娃从头到尾明显不是同一只,再说了,这片子和L导有什么关系吗。
这不伦不类的是什么东西,没有纪录片应该有的精致严肃高雅,也没有动物电影的可爱有趣,一看导演:陆川,嗯……make sence
电视上看的,“剧情化”的剪接倒是不排斥,就是旁白太多太满了,许多精彩的镜头不让给观众好好欣赏还在那罗嗦。。。。。
没什么独家镜头 解说把观众当智障 中方导演就是给钱挂名的带路党 SMG 后台真硬
很幸运看了人工无声版,没有配音在那里瞎吵吵。陆川这导演真没啥黑的,能组团拍动物就给高分。生灵,有梦。自然,与美。
现在地铁里什么广告最多:造作。这哪里是纪录片,和暴走自拍片差不多嘛。对动物的心里做的各种自以为是的解释,却对其习性不作解释。
不想标注为纪录片,是用动物素材剪辑(拼凑)出来的故事片,又做不到《非洲猫科》的程度。陆川的思维方式有严重问题,浪费这么好的拍摄资源。从头话唠到尾。学不了《迁徙的鸟》的默片逼格,但有必要熊猫打个滚也让周迅跟着呻吟几声吗,嗯?
最近喜欢看纪录片
还是没有逃脱动物世界的模式,和拍动物的大神让雅克阿诺比起来,还差一大截;但是,已经算好的了!
从解说『中国是一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到选取四种『特殊』动物的『特殊』故事。直至最后,『仙鹤』活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换用【太廿二21】来做点评,即『世俗的归世俗,自然的归自然』。
文艺片,孩子过来是看个热闹,老人过来是为了怀念吗?尚缺火候。
一人血书周迅退出配音界
原以为会是和美丽中国一样的水准,还是差了一些,解说词也不给力,周迅阿姨更加不给力,我宁可听赵忠祥。另外这种拟人风格的解说词真的好low啊啊!!!是不是自以为很幽默啊!!!
旁白太满了....以及,撑起这片的还是英国拍野生动物的团队啊,核心技术啊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