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骑士》,不免设身处地地想了一个问题,如果是我,该不该继续当骑手?
用主流眼光看,毫无疑问,当然听医生的。
可是,《骑士》男主为啥如此倔强,不顾死活,非要当个骑手呢?
整个影片都在表现男主的挣扎和抗争。
他是有尝试过不做骑手的状态的,他去超市谋一份在疗养期的临时工作,做驯马师,不厌其烦地与马沟通,一步步把野性的马驯服。
驯马过程是影片亮点,都市人大可以当作猎奇来看,感受一下自然界的神奇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维系。
牛仔竞技的确是危险系数极高的职业,男主有前车之鉴可以参照,他的一个朋友,曾经颇有名气的骑手,也是因为竞技事故瘫痪在床,几乎成为植物人。
影片中男主几次去探视这位朋友,同样的道路,同样的结局,男主的朋友可以理解为另一个自己,一名骑手的惨痛代价。
纵是如此,他仍然不肯放弃骑手梦想,在他看来,在草原上驰骋是马的使命,而他的使命就是骑马。
那是一个牛仔的精神使命,当骑手会丧命,但不当骑手会陷于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这比死去更痛苦千倍万倍。
这是他挣扎过后的体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壮烈和毁灭。
这是从他出生即决定了的,和他的生存环境,周围的人有莫大关系。
当他们的马受了伤不能在草原上奔跑,会被宰掉,那里的人如马,如果不能骑在马背上,那他就等于死了,已经没了灵魂。
这是一个牛仔的精神使命。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原文:她是宋丹丹的继女,参展戛纳、提名新人奖,作品很深情!
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参展电影的质量可谓平平无奇,而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的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光是前去参展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导演和其作品就非常惊艳。
执导过《密阳》的导演李沧东早已是戛纳电影节的“老选手”了,作家出身、关注于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韩国乃至整个东亚国家地区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祖辈相传的价值观念遭到了破坏,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身处于这个熔炉中的渺小个体,无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牵连,坚守初心、拯救人民或许是电影中英雄该做的事,而在李沧东的电影中主角们只能在残酷的生活现实中摸爬滚打,毕竟活着已经不容易,又何德何能追求一些英雄主义的东西。
今年李沧东送去戛纳的《燃烧》,在第一轮评委大赏上就收获了集体的高分好评,女主角凭此片中细腻深入的演技,赢得了张曼玉之后的第二个亚洲影后。
而前去参展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非常厉害,曾执导过的《无人知晓》就助当时年仅14岁的柳乐优弥获得了戛纳影帝的殊荣,擅长家庭题材、偏爱孩子这一懵懂无知却又敏感好奇的人物作为主角。
这一次他的《小偷家族》在温和阳光的光影和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下,一步步推进、发展,到最层层抽丝、剥茧,为我们展现的是枝裕和对现实对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此次,曾五提戛纳金棕榈的是枝裕和也终于如愿的拿下了大奖。
这次参展的中国导演则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贾导的作品也曾多次入围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这次,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致敬了自己过往的作品,完成了自己电影宇宙的塑造,也预示着贾导向电影大师的进一步跨越;并且将“江湖”二字普及给了国外媒体,只可惜这次贾导的竞争对手都开了大招,虽无缘金棕榈大奖,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饱了眼福。
这次的中日韩几位大师共同角逐戛纳的盛况注定会被载入戛纳的历史,今年戛纳电影节几位大师描述本国年轻人、底层家庭、小城江湖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他们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红颜秀也在前几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沧东的《燃烧》,九月也会和大家继续分享贾导的《江湖儿女》。
而今天,红颜秀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中国导演执导的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骑士》导演成长于北京,她的继母是中国著名演员宋丹丹,她在英美两国求学,在纽约酒吧里打工,听了无数“纽约客”的故事之后,开始执导以美国乡村为环境背景的电影。
她就是赵婷!
这部小成本电影不仅入围了戛纳导演双周,并且最终摘下了导演双周最大奖项艺术电影奖,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异乡人,赵婷的作品却在细致描摹美国印第安自治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状态。
这是一部很有噱头的电影,一个有着华人身份的女导演拍摄的关于美国的西部世界!
首先,提到“西部世界”我们会想到什么?
是《荒野大镖客》里那种粗粝陈旧的黄沙漫天、穿着皮鞋、带着牛仔帽、喝着啤酒的牛仔们,意气风发、自由不羁?
还是《大地惊雷》里外表暴躁粗心其实信守承诺、内心无比温柔的硬汉牛仔和倔强少女?
亦或是《西部世界》里,在未来西部世界只是人们营造出的优雅朦胧的表象,内里是人类的欲望和希望,以及人和机器人的斗争。
而《骑士》讲述的故事却不同,没有我们以往观影经验中的西部世界的意气风发、江湖上的腥风血雨,《骑士》反而有些源远流长,在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
《骑士》讲述的是一个来自美国偏远西部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驯马者,也是牛仔竞技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再一次竞技比赛中,布拉迪被马儿撞到颅骨,身受重伤,医生宣布,他已经无法继续他的竞技生涯,布拉迪难以接受这一切,不仅因为牛仔竞技和驯马一直是他生活的全部,还因为他身边的家人都靠他为生。
回到家后,他发现,如果不能继续做让他觉得生命有意义的马术运动,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布拉迪尝试重新夺取对生活的主动权,他寻求一个新的身份认同,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含义。
《骑士》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一个有天赋,也小有成就,并且未来可期的牛仔,却因为一次忽然的意外事件,被迫面临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赖以生存的职业,但这也不简单,这其中也有一个年轻男子、一位骑士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挣扎、徘徊。
布拉迪曾有个兄弟因为意外摔断了颈椎,成为了植物人在医院里度日如年,偶尔和布拉迪一起看着ipad里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露出微笑;布拉迪的妹妹已经十多岁了,却一直坚持不穿bra,因为她觉得只要一开始穿bra,她就不再是那个可爱纯真的13岁少女;布拉迪被马儿摔到了地面,有的兄弟建议他继续奔驰在马背;有的兄弟却说生命更重要,他不能再如此冒险;他的父亲默默地决定将马儿出售,因为家中早已入不敷出。
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镇非常普通的故事,充满力量、野性大气,内在却细腻绵长,充满东方思维的克制和“无言深思”。
这位牛仔的成长之路,以及内核上,是有些东方或者成熟男人式的内敛和深思的,没有《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复仇者联盟》里美国男人们的乐观幽默或者外露的情感;也并非《教父》中平日里沉稳淡定,积累多年的力量和能力在一瞬间爆发。
布拉迪的成长是在平日里普通的生活经历以及思考中一步步体现的,细腻生动也颇具力量,比如,他对妹妹说“你就像你的哥哥一样是个固执的家伙对吗?
”这其实也是在考虑他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放弃;在超市里的那场戏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情感上积攒到了极致,他遇见了自己的小粉丝,小粉丝问他“布拉迪你还会继续骑马吗?
”他嘴上倔强又坚定的说“当然了!
”其实神情里透露着不确定和不甘。
瘫痪的兄弟握着他的手比划着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而父亲对他说“布拉迪,有时候梦想不是一定要实现。
”
这都是平常生活中的零零碎碎,但却组成了我们在内的所有平常人的生活,它们看似波澜不惊,却在我们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布拉迪本人的思想情感极少的主动展现,而是不停地在与外人的互动中投射出来,电影中不同的人把自己不同的生活态度、对梦想与现实的追求灌输、影响给布拉迪,但最终的选择权,仍然在自己手上。
对于骑士来说,颅骨重伤和不能重握缰绳奔驰在草原上,哪个更痛?
对于野马,大腿撕裂和无法驰骋草原,哪个更疼?
布拉迪在梦想和现实生活中不停地挣扎,终于在临上场前想明白了对自己而言牛仔精神的意义: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也并不意味着永远都要在马背上奔腾!
梦想存在的意义不一定是实现,而是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精神中感染着我们、支撑我们活下去。
生命的快乐满足不了生活,大腿撕裂的马儿只能死去,而颅骨受伤的骑士仍要活下去。
牛仔要照顾智障的妹妹、癫痫的兄弟、年迈的父亲、刷超市条形码;作为牛仔,他的职责是驰骋在草原;作为男人,他还需要支撑起一个家庭。
《骑士》全篇在说牛仔精神、骑士的生活;却一反常态,想必豪迈激情与励志搏斗,《骑士》却专注于失败的骑士如何找回自我,在平凡到生茧的日子中找寻到生存的意义。
落入低谷重头再来的逆袭不算难,也许放弃选择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的奔驰,那么放弃撕裂的大腿接受死亡,而布拉迪却选择铭记理想,然后带着勇气继续活下去。
通篇在讲述牛仔的精神,其实也是我们的故事,你看上去觉得“丧”,一个牛仔什么都没做错,却因为一次意外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事业和未来,可仔细一想却是无比的勇气和美丽,有追求梦想而不得的遗憾,有家人的理解和扶持,有朋友的支持和不逼迫,但让它变得更特别的是愈合、是接受,是“放弃”。
头皮上一道真实的伤口,一个年轻的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找回了自己;一落千丈,落入谷底,再重新扳回一局的故事,固然热血豪迈意气风发,而生命中多得是无法选择的不甘心和被迫放弃,而我们也可以将无法实现的梦想藏在心中,因为它们是支持我们活下去的力量,在每个细微处感染着我们,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也重新找回了自己,将骑士精神文在背上、留在心中;面对挑战勇往直前是勇气,面对现实生活的苦痛和挫折,欣然接受也是莫大的勇气。
苍茫大地、落日夕阳,骑士与骏马,黄昏下牛仔帽投射在草地上弧形的阴影、骑士脸上满足自由的微笑。
那份心余力拙、这份永不言弃,人在现实面前多渺小;心中的力量就有多庞大!
- END -往期文章回顾比“复仇者联盟”还话痨的“蚁人2”,彩蛋才是重点!
恐怖、怪诞、邪恶,这部夏季“诡异悬疑日剧”别错过!
高颜值、低智商,一群“二货”少年的鲁莽犯罪故事!
蹦个养生迪?
“不低俗的rapper”≠“中国新说唱”!
又丧,又污,又搞怪,《银魂》完结,认识这群混蛋真好!
(一)拟像的美国在《骑士》的标题出现以后,我们看到的第一帧画面即Brady的背影,他头部包扎着的白色纱布在黑暗中依稀可见,接下来,一系列更为细碎的镜头展现了他服药、吸烟、取下纱布,在这里,所有的景别大多为近景与特写——它们与观众分享着Brady的疼痛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幕中,Brady被放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但更为逼仄的空间来自狭小的手机屏幕,它代替了倒叙闪回,屏幕上的视频证明着Brady曾经的“骑士”身份,或者Brady的身份是被其“赋予”的,这也正是一个所谓“骑士精神消逝的年代”,用一个更加现代意味的词汇代替即是“拟像”,也就是现实感的缺席,拟像化并不是正在进行,而是已经完成。
在此之前,Brady的身份并不是狂奔在美国西部沙漠、荒原中的骑士,而是一个诞生于竞技场赛事之间的骑士,竞技场是被框定的沙漠景观,被归化的19世纪式牛仔决斗,省略了野牛、强盗,驿马车与印第安“红番”的狂野西部,观众席与围栏完成了向“可观看”的娱乐行为之间的转化。
欢迎来到拟像的美国,三重“囚禁”意味着真实性的逐渐流失。
(二)光芒消逝的年代——终结的类型神话如同山田洋次在《黄昏清兵卫》之中把幕府末年的落魄武士贬入家庭与厨房,《骑士》的主人公Brady也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缺乏奇迹与冒险的日常性空间:家庭,超市收银台的机械重复,这是美国西部的另外一面。
在曾经被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所建立起来的西部影片类型神话中,西部英雄通常是集体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家庭、集体、社会等保守价值的捍卫者,经常与“男性主义的”、“白人的”、“美国的”等形容词连接。
但矛盾的是:这些除暴安良的英雄很少参与其所守护之物,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是其中(这里的“其中”可能意味着某种价值观)一员,通常,他们是独自或小群体行动,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崇拜父权,尊重父亲,但是在“父权”层面上保持自由......这些“拒绝参与”与“非社群的”经常被读解为一种英雄主义的牺牲,这种解读掩盖了西部英雄之中“不合群”的性格与“被保护”之物与“保护”这一行为之间的对立。
当Brady不得不进入这些日常性之中,不得不被他的父亲训斥时,在这里,身体状况与医学报告成为了新的审判者,宣告了英雄的消解。
、
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的纪念碑谷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符号性质的纪念碑谷,他不是《搜索者》中骑马穿越纪念碑谷的约翰·韦恩,更不是轮廓硬朗,口叼雪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只是作为一个疲软而不完整的男性而存在。
赵婷,一个异乡人虽然在影片中显现为低落的与消亡的,《骑士》却留存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它关于一个试图找回失去的男性特质的男性,但是,呈现出这些影像的“作者”却属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左翼身份——导演赵婷既非“美国”,又是“女性”,如果不是这种身份,《骑士》或许不能够完成,由于它来源于一个想象意义上的美国,一个与特朗普时代电影业界的集体性犬儒主义保持距离的文化美国,它被封印在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影片中或海明威、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悖谬,在“立场”越来越重要的年代,而异乡人,反而热衷于建立美国文化的自留地。
(三)温柔的一击相当程度上,《骑士》哀悼着逝去着的类型神话,哀悼着一个在异乡人眼中被电影与文学建构起来的文化美国,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予“古典”温柔的一击。
它保留着三段式结构,在好莱坞影片的三段式结构中,通行的是开端—第一次尝试(失败)—再一次尝试(成功),在最后一幕英雄性质的行为中,通常是仪式性的,影片迫使观众观看着主人公的行为,分享这个凝结而无法逃脱的时间,而在《骑士》叙事意义上的最后一幕,通过仪式性地展现的(Brady自己以及周围观看者的)近景却指向了他的放弃。
如果影片选择在这一幕的不久之前的一个黄昏大远景之后结束,在这里,Brady杀掉了他心爱的名叫Apollo的马匹,那么,《骑士》将会成为另外一部影片,马匹的死代替了Brady悲壮地以殉道者的身份终结。
“对于马而言,它们的目标就是在草原上驰骋,对于牛仔而言,则是马术竞技......”这些来自于Brady与Lily的谈话,甚至是画面低沉的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消亡的诱惑,即将“消亡”作为结局。
但Brady依旧活着,他必须再次前往赛马场并亲手终结“牛仔”的身份,这个三段式中,将“成功”置换为“放弃”。
它给予了由“Do What You Want”堆砌起来的欲望叙事的最后一击,这些来自于呈现并认同Brady的自身边界,也就是被“自我”限制,永不能及的视域,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之中,这种“边界”通常带有神性,它或许不属于上帝,但是不得不敬畏。
这是Brady的成长,以及西部的终结。
骑士永远地被封印在9.7英寸的IPAD之内,Brady与曾经同样辉煌的骑士Lane Scott模仿着骑马的姿势,却永远不会触及真正的马匹,这里,他就如同西部影片中独自骑马离开小镇继续前行的牛仔,或是小津安二郎影片中亲眼目睹女儿出嫁的父亲。
参考文献让鲍德里亚 :《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看了《骑士》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是格局。
跟在家里的同龄同行相比,差异最大的在于格局——关于电影,关于人生。
西部牛仔的励志故事可以很轻易吸引人涉足,但对于观众来说,预期中的精心炫耀的拍马与人的画面远低于布雷诺跟妹妹、父亲、哥儿们相处的镜头给我们的感动。
如果给赵婷十倍或百倍的美元,她也许能拍出多年前澳大利亚那部《雪河上来的人》。
Beautiful Landscape Shots!(Can't help printscreening)
❤
❤
❤
❤
❤
The scenes which move me most ::>_<::
I feel family background really has a big impact on one's life. Brady's father was a cowboy, now he is.
I believe we can have more choices for our future if we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Sometimes our horizons are not opened up and we don't know what we really like but I believe we will find it someday. Education is a way to help us figure that out and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our future. I really believe so. I actually don't think Brady is determined to be a cowboy. I don't think he has many choices there.Brady's talking to his sister Lil about shooting the horse and life purpose makes me think.
"Apollo got hurt and we had to put him down. It's not fair to the horse. He can't run and play and do what he wants to do. You know, I got hurt like Apollo did. But I'm a person,so I got to live. If any animal around here got hurt like I did, they'd have to be put down. I believe God gives each of us a purpose. To the Horse, it's to Run across the prairie.For a Cowboy, it's to Ride."Why do men not need to die if they can't do the things he's really passionate about? 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 if you can't pursue your dream and live truly to your heart? I know it's complicated. Like the cowboy, sometimes we can't choose because of the physical disease or something. If so, maybe moving on is the best way out. It is hard but life must go on. But if there are no such uncontrollabe things like Brady's seizure, why do we have to stop pursuing our dreams?
I just don't go and say pray to god, that he Takes in all the strength from all his friends across the nation. North south, east, west, cause we all know he's got friends all over this country. Pulls through.Hope he gets to ride again. Feel the wind. hit his back. Watch it flow through the grass. We are him and he is us. We're all one in this together.
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骑士]从第一帧开始就迷人。
黑暗只泄露一匹马的侧影,鬃毛扬起风,马蹄踏起尘土。
有某种野性,被狭窄的特写禁锢了。
但这只言片语,好像还是冲出了画框。
激荡出影片的雄性荷尔蒙马尤如此,人何以堪。
男主角,那个骑士——布雷迪——一出场,就举起刀子,撬出嵌在自己伤口上的订书钉。
滴着自己的血,不哼一声看客都已经倒抽好几口凉气。
头顶已经渗出汗珠,半拉“莫西干头”却意外有种被凌虐的美感
一系列充满痛感的动作,只是为了用保鲜膜包起头上伤口,冲个澡这种细腻的粗糙,贯穿于全片。
[骑士]在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了国际电影艺术联合会奖。
赵婷作为一名华人女导演,选择了西部牛仔的题材。
两者看起来似乎距离遥远。
但细腻的粗糙,近乎“侠”。
能称作侠的,固然豪迈,为了道义理想可以豁出命去,但其情感却汹涌澎湃,于无声处也可听见惊雷。
从这个角度说,[骑士]很侠士。
粗糙于形象气质,大漠孤烟,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西部牛仔,天然地要与马的野性搏斗,他沉默,但倔强,生来要驯化自然,又与自然的不驯服,惺惺相惜。
细腻于表达,运镜如诗。
正手一个特写,马眼或人眼里沾染着易碎和不甘的颜色。
反手一个远景,草原或黄沙,暮色或月光,命运看似温润却不容置喙的力量,融于景色中。
一个天生骑士落马的挣扎,在镜头的一草一木里。
①来自南达科塔州的糙影片的粗糙凌冽之气,来自于写实。
[骑士]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演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除了老爹,其他角色连名字都用的是本名赵婷细腻地还原了现实中,南达科塔州人们的气质。
赵婷14岁离开北京,去伦敦、去纽约,读电影专业不过三十多年的人生,被故乡和异乡瓜分得七七八八。
何处都是客。
这种飘零燕的日子,让她在毕业后,把电影的背景地,放在同样缺乏归属感的美国印第安地区。
在那里找到布雷迪·詹德罗时,赵婷并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
她只是看到他,就意识到这个人值得拍。
直到一年半后,布雷迪驯马时受了伤。
受伤处和电影中的一致(假伤疤就做在旧伤口上,刚长出来的头发也剃了,布雷迪没有二话徒手撬钉子的事儿,也是布雷迪受伤时真干过的。
)这次受伤,打乱了赵婷的原计划。
但仅仅受伤六周后,布雷迪又开始驯马了。
这人疯了吗???
这是赵婷的第一反应。
但对于布雷迪来说,再跨上马背,是自然而然的:不驯马,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啊?
如今女儿也一岁多了,奶爸的担子更重了这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它朴素而粗糙,只是日子推着人向前滚动,但它也宏大,每一秒都有失足坠落的危险,每一秒都是一个人的史诗,都是与命运的搏斗。
而受伤,将这种状态戏剧化了。
赵婷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在影片中,布雷迪的伤,导致癫痫,时不时手指僵直。
这意味着,他不能再驯马。
刚见到布雷迪的时候,赵婷摸着马脖子附近,问他,这是马的哪块骨头。
布雷迪答:“那是上帝用来放马鞍的地方。
”那么,马背,一定是上帝用来放骑士的地方。
如果骑士不能再驯马,那何处能安放他?
②来自镜头的细感情的汹涌细腻,藏在镜头和布雷迪不多的台词中。
每一个远景镜头都惊心动魄,尤其是篝火唱歌的这一幕。
辽阔草原上,半轮明月下,篝火堆旁三五唱歌的牛仔人与景融为一体:这片飞沙走石的原野,必须有这帮牛仔,而这几个人,也只能策马扬鞭于明月之下。
仿佛不可能有别的命运。
然而偏偏是有了。
此时,一群人讨论受重伤的莱恩,心有戚戚表示要做一辈子牛仔,而布雷迪,也说着自己只是在恢复阶段,还要回去。
可说到最后,只剩沉默从头到尾,布雷迪台词不多,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在告诉人们,只是暂时休养,伤好了就去驯马。
哪里是告诉别人,只是在逃避那个可怕的念头,无法做牛仔的念头。
我一定会回来的*1
我一定会回来的*2
我一定会回来的*3
我一定会回来的*4癫痫让他随时可能松了缰绳,而他的头部,再也经不起第二次重创。
可他和马的羁绊,又不能斩断。
在现实中,布雷迪连拍戏时,都每天准时去驯马,赵婷也只能避开这名骑士的主业时间,见缝插针地拍摄。
没被人碰过的马,警惕性非常高。
但影片中布雷迪像哄孩子一样,亲亲抱抱摸摸转圈圈,马儿就乖了在镜头前,他与马两次告别时的心碎,见证了这种羁绊。
第一次,他的老马,格斯,被老爹卖了。
那天晚上,紫蓝色的天空下,山坡下站着一匹马镜头跟着布雷迪的步子,左摇右晃走过去。
而布雷迪走近了,第一个动作是伸出手
月光下一人一马相视告别
马的特写,是不舍的眼
人的特写,是眷恋的手
刚日出,人马最后的奔跑,诗意而感伤最令人触动的,是镜头下的马,太有灵性。
布雷迪把格斯送上车,它意识到了,这就是最后一面。
恍然回头
可又扭过去,眨眨眼像在掩饰情绪,又像是看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空也有灵性。
格斯走后,又是一个动人的远景镜头。
天空,不再有月牙,也不再有日出。
只有乌云密布
而空地上,空余马鞍这段的镜头语言,实在是出神入化。
我要说的第三个远景镜头,在影片后段。
布雷迪再买来的一匹野马,还是太野了,逃了出去,弄伤了自己,布雷迪只能送它上路,终结它的痛苦。
一滩血
一条腿决定了命运。
但布雷迪没有下得去手,老爹代劳了。
镜头也不忍看了,远远的,给了两人一马,一个剪影背影和倒地的马,在紫蓝天空下,更加苍凉。
马儿终究是要卸了马鞍的吧。
骑士终究要丢盔弃甲,再世为人的吧。
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当梦想终结,宿命不再是宿命,什么羁绊都要切断,茫然四顾,怎么再找到命定之路。
这是[骑士]用画面谱的一支悲壮的诗。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放手比紧握难与其认为赵婷凭借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好奇心呈现出“外来者”眼里对于对美国西部文化的观察,不如说《骑士》是一次对于“人”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次凝视与反思,以至于影像回荡着一抹对与人之内心永恒追问的最强音:”To be,or not to be”。
我们可以说,《骑士》是一个讲述人在奴役(虚拟的牛仔荣耀)中通过思想斗争最终获得解放的故事。
忧郁的布雷迪正是一个处在选择的男人。
我们能看见电影结构起大量二元对立的概念,并通过布雷迪身边的两匹马划分了电影的结构:代表昔日荣耀的白马、空荡荡的马厩,狂野的黑马以及他最后脱离牢笼受伤后的处死,四个阶段中马与布雷迪的关系作为了人物心理的聚合与表征。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诸如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囚禁等概念的对立,这些异质的碰撞时时刻刻围绕挤压着人物,导致布雷迪反反复复地选择“骑”与“不骑”。
最终集汇到牛仔的精神属性与他们如今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的商品属性把二元分离现状。
布雷迪在阿波罗(象征光明与太阳的马)被处死后的话作为引证。
他告诉他妹妹:“我相信上帝给了人不同的使命,对于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于牛仔而言,是骑马“。
我们不难发现,二分思想背后把我们源自于柏拉图对于理想型的阐释,换而言之,现实不可避免地与梦想对立。
一方面这一思想的结论使得布雷迪彻底放弃了牛仔竞技,但一方面他却撬动了那一扇“窗户”,关于真正解放的自我意识,彻底让布雷迪明白源自于马背上的施动不过只是将死牛仔精神奄奄一息的一声叹气罢了。
我们对虚拟出的尊严幻象继续讨论。
电影一开头,布雷迪就像观众展示他在头上的伤疤。
我们能看见上帝通过意外关闭了布雷迪身上的某一处“门”,他所认为的重返荣耀的竞技场闸门,于是他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寻求一切办法打破这一扇被关起的尊严之门;直到电影最后他意识到了头顶的一扇窗——一种对于牛仔精神之死的感性认知,并从中获得解放的神性感召。
那扇门也许通往竞技场,但已经和早已和尊严无关。
这样的尊严是充满男性特征的,电影同样也通过互文的手法完成人物在追求尊严的挣扎。
对打工和教授驭马段落一并潜在地刺激了布雷迪想要回到竞技场的渴望。
在超市段落中,电影引入了现代文明的空间架构。
我们能看到在琳琅满目的超市空间中,视觉是丰富的、拥堵的,景观是封闭的、条条框框的;与之对应的人确实孤零零的,心思绪乱的。
这对于昔日接受众人欢呼的牛仔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在现代主义消费的商业化进程下,超市与商品作为消费文化与流动资本的象征,组织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超市所代表的资本文化为牛仔文化提供了“合法性”。
牛仔们比赛、表演杂技;当牛仔们为了生计搏命演出,观众愿意掏钱观看;像是杀死阿波罗的那一颗子弹,牛仔精神在“自然主义”的意义上已经宣告结束,仅仅留下了娱乐文化的消费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布雷迪把玩左轮手枪作为超市段落的转场点,那把手枪似乎视为一种逝去的旧式观念,不复存在的牛仔尊严。
如果说超市段落表现了一种身份错位所引起的焦虑,那么教授驭马段落则表现新生骑士嫉妒,从更深层次说,他意识到了一种牛仔命运的轮回,他指向自身命运正在与父亲重叠的现实,一种无法逃离的宿命感都在促使他做最后的选择。
”To be,or not to be?
”,是骑,还是不骑?
是放弃,还是继续?
是沉沦,还是新生 ?
我们在追着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越来越发现牛仔的生活——这一片“镀金”的天空,“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
残缺不全的人在牛仔世界中屡见不鲜:少了胳膊的师傅,在牛术比赛中摔成重度障碍的哥哥,以及被野马踩了脑袋引发癫痫的布雷迪,还有无数无法重新上台的骑手,他们通过搏命换来的掌声与荣耀准瞬即逝,成为了牛仔精神的牺牲品。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式硬汉,更没有正义与恶的对抗,只有被资本异化的“骑术表演者”。
哥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骑上了复检用的马鞍,那一匹曾经奔向美好的马被一条蕴藏深厚情感的缰绳代替。
幻象破灭,他们只能相互依存。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触摸。
第一次是妹妹对布雷迪的轻抚,第二次是布雷迪训马时对马颈部的抚摸,他们都闪烁着一种崇高的“神性光芒”,即一种精神上的同调。
西部世界几乎以一种纯洁的图景展开,“性”本身兽性中的概念被抽离,留下的只有“野蛮”,是动物本性的,也是环境造就的。
布雷迪终究是意识到了这番处境。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竞技场的大门前发现了上帝为他留的窗户—他亲爱的家人,至亲的朋友、尚未彻底残废的躯体;曾经那一支紧握不放的癫痫右手阻碍他纵情驰骋,现在他却花费更大的努力放手——从生理上对于躯体的重新支配,更是心理上对于牛仔光芒消逝的承认。
赵婷在访问中谈到了马力克之余她的影像美学的影响。
对我来说,不会先想到泰伦斯马力克,而是安妮普鲁笔下广袤、残酷的西部世界——有关人如何寻找归宿的追问。
牛仔们那个早已活得乱七八糟的生活里,胯下狂躁凶猛的动物成为了不可控、非理性生活的直接隐喻;他们孤身一人与抽象上的自然力量对抗,把征服动物的脊背当作西部牛仔的尊严与理想,仿佛鞍上是他们梦想唯一的栖地。
尽管现实的经济问题早已侵入了西部世界;昔日雄风的牛仔在今天被推向非健康、破碎家庭、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马背上的西部精神已经脱离不了被肢解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在广阔的天宇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甚至连回忆也只能通过电子屏幕作为主观情绪的载体,直到主人公离开了竞技场,那一次纵情狂奔宣告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对于重构精神家园的热烈渴望,也许他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前提是必须有放弃一切的勇气。
片名骑士就是影片的核心,骑士作为一种浪漫化的称呼,赵婷却彻底现实化除掉了一切浪漫化的情节,最后的两场戏更是直面全片下来最不可调和的剧情,而反常的选择放下,把浪漫这种浪漫化理想彻底粉碎。
做的最好的地方在于,角色自我矛盾是让观众彻底两难,最后选择了对观众来说并不讨喜的抉择,却也能为知理解和公情。
社会,学校只会教你如何成功和向前,而放下的老师只能是时间和失去。
特别喜欢的点是主角的手抽搐的设计,在角色的潜意识里,是放不下的,周边的人都叫我向前,即使最后在上马前的那一刻,角色的手还是不肯放下,但更放不下的是家人残疾的兄弟。
一个动作就把这种不舍的情绪发挥最大。
导演功底真的强 全片的视听上统一大全景+主观化的镜头。
观众进入影片世界反而慢,越到后面越被震撼是因为大量的空镜头作为角色情绪外化,对亚洲观众来说有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气象变化,但作为情绪外化,这种不合理恰恰是感觉这是影片最后一丝浪漫化的呈现。
特别是白马离别的黎明,雷声震震似乎加冕一样的场景。
在配合太空音的伴奏,彻底共情了。
影片大部分在三个空间,户外马的空间,房车空间,康复中心和手机。
户外马空间是放慢的。
房车则是大量有色灯营造不良的氛围空间是快速的。
康复中心和手机时间则是定格,兄弟的残疾让他永远停留在那里,手机视频每一次的回放过往的辉煌只会让他们两个更加难受现状。
音乐大部分是我特别喜欢的太空音,也是这个片子最后一片仅有代表美好最明显的一项
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栏目的参赛片。
写牛仔竞技秀骑士的美国电影,编导竟然是个中国去美国学电影的女孩子;人物全部是牛仔们自己演自己,不仅驯马、赛马十分专业,表演也全无业余痕迹;8万美元的极低成本,就拍成了这样一部在戛纳导演双周等众多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的佳片!
一切都是匪夷所思,但却是眼前的事实!
导演的表达及掌控才华,毋庸置疑!
导演赵婷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她从中国去英国上的高中,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学的电影。
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
她是演员宋丹丹的继女。
今天她的家人全都赶到现场,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国首映。
祝贺!
更像是部纪录片
收尾的几场戏非常赞,骨子里有点奥斯卡学院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非常的圣丹斯,自然光的摄影质感很棒,有点泰伦斯·马力克的感觉。片子讲牛仔精神,故事却是一反常态,相比励志,也许选择放弃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要么接受死亡,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巨大的勇气。
选择放弃并不是错,也需要勇气。
【2】风格上美则美矣,但内容还是挺无趣的,只有方法上还算自然。不过无论跟马力克还是雷查德对比,都有明显差距。
马在那,哪怕脑袋刚补过钢板,也要去骑,否则就没有活着的意义。
不做评价
握紧与放手的鸡汤主题在导演的克制之下写成歌颂人类理性之美的散文诗,人的执拗对应马的野性,驯马就是征服命运,区别是臣服命运也能获得自由。美国独立电影的套路太多,好几个部分都感觉是陈词滥调。
请不要放弃你的梦想!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医生的百般劝阻,兄弟的前车之鉴,家人的万分担心,自己的长长疤痕。我对这类慢节奏传记式电影真的是不感冒。
除了印第安地域特色外,赵婷暂时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并能逐步丰富完善的作品个性,对马力克仅仅停留在形上的模仿以及学院派剧作的模式化其实都是通往作者之路上的阻碍,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看到更加清晰的她,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临摹者。
牛仔受伤后怎么重新振作。赵婷是真的喜欢不起来。
飞机上看的。
过目即忘
区别于美国大城市的另一个美国,骑牛大赛的刺激这里倒是没着重表现,更多是驯马骑马的骑士范儿。不甘于远离梦想,但自己与家里的条件都不允许了。和马一样与自己的使命共亡,或是回到平庸的生活。这选择挺现实的~;电影主角自己的表演还行,但和别人的互动就挺生疏的。这和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有关?还是其他人都挺乡村的,主角不太乡村?;马名阿波罗,掌管畜牧的太阳之神。马名喻己,拥有神力东山再起。
除了优美的风景,其它真的好无聊
8.0 生活不易,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太痛苦了(镜头真的美)
熟悉的文艺片元素,创伤、少言寡语、黄色药瓶、呕吐等,两千年之后文艺片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范式,一种向类型片靠拢的大趋同。作为执导第二部影片的赵婷,我们看到的不是才华,而是技艺的精湛,这不是对她的贬损,因为天才不常有,所以新人导演模仿是出路。当今影坛如果还能兴风作浪,搞出点惊喜出来,靠那些什么戛纳系的基本是不可能了,唯一能指望的应该算上园子温一个,其它的不知道还有谁能指望,以前还有冯•提尔和加斯帕•诺,不过最近几年他们俩的作品已不再先锋。
2.5 也太水了吧,从剧本到拍法就是普通Sundance流水线indie的样子啊...甚至大部分此性别导演的单薄和处理过简也是很明显的...为啥ISA连这种都吹?类似的东西在摔跤手里已经看过了,驯马场景真实大概是唯一的优点。拜托别tm四处搬窝马国老头给此类挽尊了,还附身了,笑cry,给老头出场费了没?好雷。【减1星
马是真漂亮
贯穿全篇的情绪,注重人物的动作行为与心理状态,非常流畅自然。结尾没有上场参赛并不代表丧失热爱,也不是一种彻底的放弃。生活压力与负担的现实依旧是骑士需要考量的因素,布拉迪看着绳子和挛缩攥紧的手,一边是他的热爱一边是现实,怎么选都没错。颅脑受伤后遗症的兄弟告诉他别放弃你的梦想,也许固执不听话的人会继续吧。
【8】精准无声的孤独。克洛伊赵攫取到了那一部份偏执与执拗将它剧情化,隐隐透露出西部电影那种辽阔的无力感。是关于理想的破灭与希望的崛起,那一点点可怜的爱与梦想让整个电影非常舒适。克制地非常得体,情感,影像透露的西部孤独,是亘古的,但电影是当下的。“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所以后面那部《Nomadland》才会在结尾说“在路上”。她一直在拍孤独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