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豆满江

두만강,图们江,Dooman River

主演:崔健,尹兰,李京霖,林今龙,金铉盛,金馨妍,元勇兰,梁东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韩语年份:2010

《豆满江》剧照

豆满江 剧照 NO.1豆满江 剧照 NO.2豆满江 剧照 NO.3豆满江 剧照 NO.4豆满江 剧照 NO.5豆满江 剧照 NO.6豆满江 剧照 NO.13豆满江 剧照 NO.14豆满江 剧照 NO.15豆满江 剧照 NO.16豆满江 剧照 NO.17豆满江 剧照 NO.18豆满江 剧照 NO.19豆满江 剧照 NO.20

《豆满江》剧情介绍

豆满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住住无须多言我不在那儿姐姐满城尽带黄金甲丑闻第三季妈妈还是爸爸一九四二不朽的你Office有鬼春天里我的酷儿生活第一季守护BOSS吝啬罗曼史无法抗拒的他光荣岁月蛟斗衡水湖男人不坏遥远时空中2~白龙的神子音乐戈德堡一家第七季孤岛鲨魂少女佳禾乌鸦女孩走过幸福能继续奔跑下去真是太好了。枪之子河谷镇第五季朝颜伯爵夫人

《豆满江》长篇影评

 1 ) 若即若离的远方

看这部片子时不禁想到的锡兰的《远方》。

张律导演的镜头虽没有锡兰拍摄土耳其的冬天所带来的惊艳,但干净明澈,看着非常舒服。

夜间的暗和雪景的白的突然切换,转过晃动的镜头出现的两个孩子,都带来了惊喜。

小镇地处中朝边境,冬天在图们江冻上以后,就有饥寒交迫的朝鲜人偷渡过来。

当地人们同情他们,给他们吃喝,帮助他们偷渡,不然,他们就会饿死。

但其实,当地人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人们去韩国打工赚钱,很辛苦,药也要从当地寄到韩国,因为那里的药太贵。

当地人是善良的,朝鲜人其实也是善良的,但就像片中的小孩所说的:“因为饥饿,连父母都会不认。

”好心救助的朝鲜人一边磕头,一边对顺熙下毒手,看到电视里,朝鲜媒体宣扬人民生活幸福抱头痛哭,画面中,金主席微笑着挥手,人们热烈鼓掌,而他们濒临饿死,多么讽刺。

做豆腐的女人和村长私 通,却又照顾父亲被抓走的孩子。

昌浩和朝鲜来的郑真成了好朋友,因为朝鲜人扰乱当地生活又打他,又和好,然而因为好友的告发,偷渡的郑真要被抓走。

昌浩想救好友,从房顶上跳下。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谁错了。

为了活下去,朝鲜人偷渡。

为了当地治安,公安抓脱北者。

因为父亲帮助脱北者被抓,孩子作为报复告发朝鲜人郑真。

一切的起因,都是饥饿。

个人认为导演有指责朝鲜政府之意,若是他们能使人们吃饱,那人们也不用冒着冻死的风险渡江。

总想回到北边的老年痴呆的奶奶,幻想着有一座桥,从上面返回。

而现实中,无数人度过图们江,到中国求生路。

作为朝鲜族导演,张律关注着被大众忽视的家乡。

一方面,当地有工业化,一方面,人们又守着传统。

唱歌,晒明太鱼,这是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

顺熙真是干净啊,像是《雪国》中的叶子,忧伤,善良,不染一丝尘埃。

那穿着红色衬衫,粉色毛衣的身影,是如同天使般的模样。

 2 ) 豆满江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

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

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

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3 ) 记忆难弃

我第一次看张律的电影就让我惊艳了,导演的镜头语言太丰富太美了。

小村庄里住着的朝鲜族人善良、质朴,愿意接纳脱北者,小主人公昌浩大方的跟脱北的小孩郑真做朋友,给他们饭食。

这样的善良不一定能得到好报,但却一定会让自己受伤,哑巴姑娘被收留的脱北者强奸,村庄里人家的羊被偷,这都让昌浩觉得自己的信任交付错了,但是他也无法看到朋友被警察带走,从房顶一跃而下以表示抗争。

从家国层面来讲,无论是朝鲜族人还是脱北者,都是离开故乡的人,也许是忘不了自己的来路,所以无法拒绝脱北者,在东北漫长的冬天和皑皑的雪地里,脱北者一步一个脚印想要脱离自己的故乡,殊不知离开故乡的人却在遥望故乡。

片尾,患了老娘痴呆的村长母亲,还是拄着木棍走上了回家之路,她跟哑巴姑娘提起的桥已不存在了,但在片尾,她走上了这道桥。

小时候看电视剧《记忆之城》,结局处做了闪回处理,重现了许多从前这座城市里的记忆片段,我没有看过全片,但是很感动于这种处理方式,爸爸在旁边突然对我说,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情都来自于记忆。

我想,记忆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记忆,我们才会对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恋恋不舍,这种记忆难弃,但能证明我们活着、活过。

 4 ) 图们江 屠门江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张律导演的电影,惊讶于中国的朝鲜族还有这样一位电影奇才,电影极具文学性。

他自编自导自拍,用一部电影兼容了凄美的延边雪地、凝视的固定长镜头、人类的良善与恶欲、孩童的义气和果敢等等,凡此种种,让我看到了对于朝鲜族群所面临的民族困境。

1、血液与土地:故土的召唤族群生活的人类,好像人类大部分族群对于故土都有近乎痴迷的留恋,而我们这个从未年轻过的民族则有过之无不及。

贯穿影片的老奶奶,从小的脱北者,人生中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他国他地上度过,却在老年时无所畏惧,像一头将死的大象,已然不顾任何意识形态和可能面临的苦难,只是那么静静的走着,坚定的向自己象塚祈求落叶归根。

这让我想起了《童年往事》里的阿嬷,即便知道自己已然失去了回归故土的最后希望,但却坚持这么走着走着,直到自己死去。

这种国人对于故乡和故土的依恋再次震撼到了我,这份情是每个身在他乡的中国人都能深深所共情的。

我们依靠血液创建自己亲信的血脉关系网,以此在土地上深深扎根,并寄托一生。

2.仇恨的沿革:集体对于个体的暴力影片里同样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仇恨在孩童间的继承与传递。

当脱北者为了生存被迫从事非法活动时,村中的长者们普遍对这些说着相同语言的“房间里的大象”采取默认的态度,为他们提供食宿,容忍他们的偷窃行为,甚至牺牲了自己孙女的贞洁。

而当明太鱼的故意赠予导致了犯罪行为时,这一行为将仇恨的种子深植于孩童的心灵,让他们从个体实现向集体主体性的转变,这些他者在群体意识中同化为一个整体,从而导致了对说着同样语言的‘外来者’的暴力行为。

3、希望的缺失:不在场的成人和就义的孩童青壮年的缺席成为影片的一个持续主题,从早逝的父亲、前往韩国谋生的母亲到赊账沉醉于酒精的叔叔,缺席留下了懦弱偷情的村长和坚守传统家庭价值的妇女,孤独的青年姐姐则成为了图们江剥夺了“话语权”的象征。

成年人的缺位反映了朝鲜族的社会现状,而更为强势的“成年人”——身着绿色军装、携带武器的人——却无所不在,他们授权村长作为决策者,运用分化策略瓦解村民的团结,维护着社会秩序的表面纯净。

孩子们本能地抗拒这种强制性的控制,他们回避那些武装人员,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仍保持着江湖义气,愿为兄弟复仇,甚至为兄弟献出生命。

4、隐藏的主题:被主体强奸的母国影片巧妙地以一条江河作为隐喻,象征着两个国度的分隔。

主体存在仿佛是村庄上空徘徊的幽灵,当脱北者的现实凝视遭遇他们日常崇拜的“神明”时,长期的压抑终于迸发。

被压制的性欲和犯罪冲动瞬间释放,导致了对义人的侵犯。

该场中的画外音使用尤为巧妙,它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深深刺入了民族肌体,激起了耻辱的鲜血,并让沉默的悲痛发出了响声。

 5 ) 20220716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豆满江》

本片是一部韩国剧情片,比较小众。

晚上私人电影院只来了七位观众(四男三女),这是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37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29部电影。

影片89分钟,整部片的基调是阴冷平静压抑的,尿点很多,不过我从来没有在私人电影院拉过尿!

(这点挺牛,37次观影,平均每次呆3个小时,也就是在私人电影院呆了111个小时近乎五天五夜都没有上过厕所!

)福州酷热,晚上也一样,还好私人电影院的中央空调冷气够强劲!

舒适的大沙发和脚凳给人舒适的观影体验。

导演张律是个著名的中国朝鲜族导演,他的作品据说都有个美丽的女主角,本片也不例外,她就是这个美丽的哑巴小姐姐。

哑巴小姐姐一家是个留守家庭,爸爸多年前死了,妈妈去韩国打工赚钱了,只留下花季少女的哑巴姐姐(奇怪的是她能听)和十二岁的弟弟,还有一个自始自终面无表情的爷爷。

故事地点是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的中朝边境的豆满江(韩国叫法,中国称之为图们江)边的一个中国朝鲜族村子,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朝鲜大饥荒(可惜没啥报道),不断有北朝鲜难民越过边境逃到中国来,他们又叫“脱北者”。

哑巴姐姐一家三口仿佛圣母,无条件帮助“脱北者”,弟弟帮助北朝鲜逃难来的球友“郑真”,姐姐帮助陌生的脱北“精壮汉子”。

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一家把脱北汉子收留在家门口的仓库里,然后爷爷就带着孙子进城了,只留下一个如花似玉的哑巴小姐姐独自在家!

看到这里,我心想,坏事了!

果不其然,人家脱北汉子在仓库里抱着被子睡的正香!

哑巴小姐姐却“引狼入室”,邀请汉子进屋吃饭喝酒!

汉子酒足饭饱之后,再加上受到电视里无比伟大的“金正日将军”的精神刺激,就像饿虎扑羊一样残忍地强暴了美丽善良的哑巴小姐姐!

(此时镜头一转,只能听到小姐姐的啜泣声)。

演绎了现实版的“农夫与狼”的故事,一切似乎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善良的朝鲜族一家三口,你们帮人归帮人,防人之心不可无!

否则就是给犯罪者见色起意,创造条件!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强奸犯跑了,小姐姐却怀孕了!

爷爷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无表情地带孙女去做人流,第一次去小姑娘害怕,直接从手术室跑了,第二次去还是无奈的躺在手术台上。

相比强奸犯罪,脱北者偷羊,偷村民们晒的“明太鱼”之类的小偷小摸简直不值一提!

村民们吃了脱北者的苦头。

也开始抗拒脱北者,小孩们都开始用“大棒”对付脱北小孩!

现实是残忍的,不忍直视!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中朝边境的一个中国朝鲜族村子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一直在帮助北朝鲜逃避饥荒而来的难民,结果如何?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精彩台词:“人饿的时候,连亲生父母都可以出卖的。

”豆瓣评分8.2,我给7.8分。

(主要是强暴戏带来的不适感)

 6 ) 一江,兩世界。

哪裡是天堂,哪裡是地獄。

無需自吹自擂,只需要放開邊界,腳步會給出正確答案。

張律的2010年電影《豆滿江》,講述的是一名12歲,朝鮮脫北少年昌浩的故事。

他帶著啞巴姐姐和年邁的爺爺,艱難地生活在中朝邊界,中國境內的小村莊。

昌浩的父親為了救姐姐,而在豆滿江中溺亡,而母親則遠在韓國打工。

故事圍繞昌浩與另一名,熱愛足球的朝鮮少年鄭真的友誼展開,兩人跨越了國界和身份的限制,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這部電影,透過冷冽的自然景觀、角色的困境與掙扎,表達了邊境居民,面對國家分隔,和身份認同危機的無奈與矛盾。

張律以簡約的手法,展現了脫北者及邊境居民的生活和人性張力,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中朝邊境,這條界河上的冷酷現實和人情暖意。

#豆滿江豆滿江,這條河是中朝邊界的天然分隔,北朝鮮稱之為豆滿江,中國則稱為圖們江。

這條界河見證了,朝鮮半島的歷史變遷和民族分離,是許多北韓人嘗試逃離的關鍵通道。

豆满江 (2010)8.12010 / 韩国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 张律 / 崔健 尹兰

 7 ) 《豆满江》: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这一天全世界为之哀悼,国内外人民全体感恩他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袁隆平院士遗像尽管如此,这里边也有很多滥竽充数者,比如,某些明星对袁老的贡献就没太大感触,随便发文敷衍,居然把国士无双写成“国土无双”,令人愤慨。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类人对饥荒没啥概念。

多位明星敷衍发文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某真人秀中一明星竟埋怨每人每天650块伙食费太少,声称自己不能不吃肉蛋奶,如此无知矫情真有种“何不食肉糜”的讽刺感。

明星嫌每天650块伙食费不够所以,我觉得这些人应该好好学学历史,对“饥荒”、“粮食”有起码的认知。

在此,推荐一部和饥荒有关的电影《豆满江》,看完后会深切体会到吃饱饭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豆满江》海报历史背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恰好是袁隆平先生研制并推广杂交水稻硕果累累的阶段,同时,却也是北朝鲜人民不堪回首的“寒冬”,这期间朝鲜爆发了空前的大饥荒,据外界估算约有24万至48万朝鲜民众因饥饿或营养不良而死。

为摆脱饥饿,很多脱北逃荒者偷渡到我国延边地区,寻找食物,以谋生路。

《豆满江》的故事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豆满江(图们江)所谓“豆满江”乃是延边地区的一条中朝边界线,我国又称之为图们江。

江水两岸一边住的是我国朝鲜族人民,另一边住的是北朝鲜人民。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的跨界民族,所以,两岸民众之间在语言、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微妙的联系。

基于这种联系,当饥荒爆发,面对大批偷渡入境、前来投奔的脱北逃荒者,朝鲜族人民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做着艰难抉择。

电影《豆满江》讲得便是朝鲜族人民冒险收留脱北逃荒者所发生的一段平凡无奇,却又非常深刻的小故事。

以微观视角来拍时代苦难绝大多数灾难片都用宏观视角来拍时代苦难,譬如,《温故1942》就拍得非常“大”。

而《豆满江》则拍得非常“小”,这种“小”体现在三方面:一、地点“小”。

故事发生在我国图们江(豆满江)畔一个不起眼的朝鲜族聚居村——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如果电影不提,恐怕很多人都不知这个地方。

电影中的边境小村庄二、人物“小”。

主人公是村里最普通的一家朝鲜族人,家庭成员分别是爷爷、孙子和孙女。

由于孩子的父亲在豆满江洪灾中丧命,母亲为养家远去韩国打工,所以,祖孙三人相依为命。

主人公一家人三、故事“小”。

整个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讲祖孙三人收留、救助脱北逃荒者的日常琐碎。

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朝鲜族导演张律却拍出了三重质感:“饥荒的残酷”、“复杂的人性”以及“对朝鲜这个民族的怅叹”。

影片荣获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特别提及-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奖——他是怎么做到的?

导演张律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饥荒的残酷《豆满江》没用一帧镜头去展现饿殍遍野的场面,更没着力渲染饥饿的状态,但却不妨碍让观众去感受饥荒的残酷。

做到这点:一方面,在于以阴沉的冬天为背景,拍出了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比如,电影开幕就用两分钟左右的空镜展现白雪苍茫、灰暗压抑的豆满江,从构图上给观众平添一份苍凉之感,同时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

开篇压抑的空镜另一方面,导演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通过村民对“对岸饿死人”这件事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态度,间接地使我们意识到对岸灾荒的严重性,其中,有几个片段印象深刻:片段一:戍边战士冷静而娴熟地将横陈在豆满江上被冻饿而死的逃荒者尸体拖上岸;

江上横陈的尸体片段二:某个孩子因饥饿在走路过程中突然死掉,而其他孩子对此习以为常;

突然饿死的小孩片段三:一个叫郑真的脱北逃荒者偷渡过江,来主人公家蹭饭,临别前请求把食物带一份给自己的弟弟。

过了不久他又来蹭饭,主人公问他要不要将食物带一份给弟弟,结果,郑真用一种淡漠的语气说弟弟已经饿死了。

男孩弟弟不幸饿死这些日常片段在不动声色中爆发出一种无可比拟的悲剧张力,带给观众更深更持久的震撼。

复杂的人性灾难状态下人性的崩坏是绝大多数导演热衷表达的主题,但《豆满江》的导演却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灾难是否必然导致人性之恶?

导演通过几个人物不同的行事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某脱北逃荒男子:看去道貌岸然,实则内心龌龊某脱北逃荒男子来主人公家蹭饭,先是文质彬彬,而后却得寸进尺,趁祖孙不在家,强暴姐姐。

道貌岸然、恩将仇报的脱北逃荒男子2、脱北逃荒男孩:被误解被打,却为一饭之恩信守承诺男孩郑真受主人公一饭之恩,答应帮他踢足球,尽管后来遭到主人公误解,甚至被打,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信守承诺。

铭记一饭之恩,信守承诺的小男孩3、村长:表面正人君子,背地里却跟人搞破鞋村长作为村民的领导,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个正人君子,但背地里却与第三者偷情。

人前正人君子,人后搞破鞋的村长4、无业青年:有劳动能力,却混吃等死村里有无业青年,每天游手好闲,混吃等死,经常赊账不给。

有劳动能力,却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这几个人物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是一种“对仗”关系,将“1”和“3”、“2”和“4”相比较,不难发现:人性沦丧并非灾难所引发,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有善者,也都有混蛋。

除此之外,导演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善恶进行批判,更多是描写一种无奈:戍边战士阻止脱北逃荒者入境是为了遵守国际法,维护治安;有些村民出于同情偷偷接纳脱北逃荒者是基于族群间的关照;脱北逃荒者偷东西是为了充饥,有些村民殴打脱北逃荒者是因为他们扰乱了村里的治安……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善中有恶,是中有非,共同组成了这场饥荒背景下混沌的人间。

导演用客观的视角审视复杂的人性,使影片的思想深度超越了一般的灾难片。

对朝鲜这个民族的怅叹从历史上看,朝鲜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曾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35年,而在二战之后,又被迫分成韩国与朝鲜两个国家。

而为了躲避饥荒、灾祸、殖民,从唐朝时起,便有大批朝鲜祖辈移民到我国定居,最终在近代形成了我国内部的朝鲜族。

这就使朝鲜这个民族分成三拨,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渐渐疏远。

比如,现在的韩国与北朝鲜除了说同样的语言外,已经基本异化,不会再有亲密的情感关联。

张律作为一名朝鲜族导演,对朝鲜这个民族的历史充满悲悯与怅叹。

在这部电影中,他将不同朝鲜族群间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割裂感表现出来。

同时,通过潜台词展现了三拨朝鲜族群不同的生活状态:北朝鲜(饥荒动荡),我国朝鲜族(安稳太平),韩国人(在资本社会的高压下挣扎)。

影片最后,导演运用超现实的手法:设计了一座桥以及一个往回走的老人的画面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而历史的车轮却在滚滚向前,此身安处即吾家,所有的所有到最后都化为一声怅叹罢了。

结局部分的超现实画面看完这部电影,在对饥饿有了新认识的同时,也会由衷感激国家及袁隆平院士对解决我国人民温饱问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前段时间看影星吴孟达的一段采访颇有感触:访问者问名利双收的达叔现在还有什么所求?

年近古稀的达叔回答:到现在还哪里想什么名利,要赚多少钱,能有一碗“安乐茶饭”,足矣!

奈何世人总是拼命去追求奢华之物,却总是忘记最平凡、最简单的幸福。

最后,感谢袁隆平先生带给我们“吃饱饭”的幸福,祝您一路走好……

 8 ) 豆满江

如果我是那位姐姐我会和整个世界对立的,更别说以礼对待弟弟的朋友给他饭吃。

被脱北者接连的破坏村子安宁的村民们孩子们,和江对面的贫穷的声名狼藉的朝鲜,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下有各自的典型人性,而这场破坏过后,村里的孩子出卖了朝鲜孩子,朝鲜孩子却一直珍惜着他的友情并信守承诺。

吃不饱饭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但那位朝鲜孩子就是一直保存着他人性的美好部分。

虽然承认在特定的环境下,多数人会有特定的人性,就像如果生在金三角可能卖着毒品视人命为草芥如果是巴黎的贵族可能会在咖啡厅喝咖啡时留下几杯预留咖啡。

所谓的残忍与仁慈有时候只是自己所生活的特定环境下被要求的正常反应。

却还是会有很多意外的例子,金三角也可能出现预留咖啡,巴黎也有藐视人类的残酷杀手。

有时候抛开地域黑,看看眼前的人,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情谊。

 9 ) 一江图们水,两岸两世界——延边行记

【大量剧透】未去延边之前,中国的朝鲜族在本人印象中是一个很模糊的形象,以为他们有着很多同韩国相同的习俗,相同的饮食习惯,都唱着阿里郎,都说着朝鲜语,对韩国有着向往。

尔后与当时的友人论及这一群体的认同感,听其讲起,08奥运年之时,在自治州的朝鲜族,纷纷插上了中国的国旗,满是自豪感,背后是一种自发的,对国家的认同感。

最初的认知,可谓模糊而又复杂,而事实上,这个群体的历史和情感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清代开始,便陆续有朝鲜人越境进入中国,在那里开垦耕作。

清兵对这些越境者多有驱逐,也将其耕田捣毁。

但成效并不大。

很多越境者采取了“朝耕暮归”“令紧暂退”等办法,躲避清兵。

最终以这样开垦田地的方式,慢慢的进入中国,最终扎根于此。

延边自治州的人口结构,揭示着汉人和朝鲜族来到此地时的迁徙路线。

朝鲜族多是生活在自治州南部,而汉族则集中在北部。

【延吉】如果不到延吉,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中国有一个地方是汉字与朝鲜文并行的,这样的组合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未曾到过延吉,也不会想到东北有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饮食,是以朝鲜族为主体。

这里东北的痕迹很淡,正如友人所言“你来的地方是延吉”。

在延吉,更多地是看到韩国和朝鲜文化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它看起来如此繁荣,灯红酒绿,有人更将延吉称之为小香港。

有当地的出租车师傅讲,很多朝鲜族人,也许一年有十个月在韩国打工,两个月在国内,但是在国内的那两个月,纵情愉悦,可能花去一半的收入,甚至个别人可能带着债务离开延吉,继续韩国的打工生活。

其描述虚实几分暂且不论,但即使延吉本身是一个旅游城市,其服务业的发达景象也显得尤为突出。

客官,您准备选哪家就餐?

(图片来自网络)【图们】延吉停留数日后,辗转图们。

那是一个在关内大约只能划为区县的地方,但因其与朝鲜南阳市隔江相望,基于外交对等的原则,也被设置为“市”,即图们市。

当地人称图们通常为土门。

“土门”在满语中有“万”之意,图们江即为万水之源的意思。

但后因一些历史原因,土门被改为今下并无特殊含义的图们。

据称,图们江曾是中国内河,但后因李氏朝鲜向北扩张,逐渐形成了今天隔江相望的局面。

图们是一座极其宁静安适的地方,总人口约三万人,平日留于此地的多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多在外工作。

友人曾笑言“此地晚八点即无红绿灯,因为没必要使用了”。

图们山清水秀,因当地没有工业,对岸的南阳市也无工业,只要这里放晴,就可以看到湛蓝纯净的天空。

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安宁和纯净,当我们遥望对岸时,想到隔江的彼岸,便是完全不同于此岸的世界,由衷觉得荒诞和感慨。

这也是《豆满江》的故事背景。

我未能查到影片中的江沿,不知此地是否真实存在,亦或改换名称,但影片中寒风凌冽的雪季,将图们江冰封,打破彼岸与此岸的界限,对岸的人借由冰面逃来中国却是真的。

此外,因图们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也是韩国游客的聚集点。

图们江畔的游船、图们江广场的咖啡馆,时常有成群的韩国游人。

所以,图们这里有中国的朝鲜族,有脱北者,还有在图们观光的韩国人,这是一个复杂的景象,注定了图们这个看似宁静的边陲小城会充满民族的悲喜剧。

对面是朝鲜

祖国的边界之一【黄海】实际上,在观看《豆满江》之前,对“朝语”群体之间,如何认知彼此,是来自于河正宇的《黄海》。

在那部影片中,编剧塑造的延边朝鲜族形象并不好。

不否认其中可能有一些韩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但从片中的视角来看,韩国人看待中国的朝鲜族,几乎不见“同胞”的心态,更像是“文明人”看到“野蛮人”所产生的惊愕和恐惧。

比如,同样是黑社会,延边的老绵凶狠近乎野兽,而韩国的金正泰在老绵的面前近乎孱弱,主角久男的战斗力也超乎寻常。

如果说《黄海》对金正泰的定位是黑社会大哥,那么老绵和久男则是凶狠的疯子。

另一方面,在《黄海》里,延边的朝鲜族在中国又是一副边缘者的形象。

久男与赴韩打工的老婆失联,成日酗酒,穷困潦倒,被人侮辱为“棒子”而大打出手。

老绵虽然相对体面,但也是混迹于最肮脏的阶层。

而久男到了韩国,遇到刺杀目标金教授时,对方误以为他是脱北者,还给了他钱。

这个细节,和前面的铺陈,又显现出韩国人对中国朝鲜族似乎有那么一些怜悯之情。

诚然,我不很清楚韩国社会到底如何看待延边的朝鲜族。

只是《黄海》呈现出一种姿态,即“怜悯”和“排他”。

《黄海》(图片来自网络)【黄海与豆满江之间】反过来看,中国的朝鲜族对韩国又是怎样的心态?

很巧,我乘坐去往珲春的火车时,旁边就是一位延边当地的朝鲜族中年男子。

其人非常热情,主动与我攀谈,还请我吃东西。

我也第一次听到了混合东北腔和朝鲜语腔调的普通话(对,就是你知道他是东北人,但你还能听出他是朝鲜族的奇妙口音)。

他的想法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位面,结合朝鲜族和韩国之间的现实情况来思考。

从他谈话中大略可以得知,他的物质条件相对不错,在北京似乎有倒房的买卖。

闲聊中自然聊到了韩国,具体不细述,但绝对的赞美之情。

他有一些亲戚已经在韩国生活,有一些曾试图回到中国生活,但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社会关系。

当我们聊及他的子女时,他的回答让我觉得值得玩味。

他的想法是,如果孩子在国内学业拔尖,那么会让孩子留在国内读书,如果一般,则会优先考虑送孩子去韩国。

当我同他聊天的时候,其实我一直在想,中韩之间,他到底觉得哪里更有归属感?

直到最后,这个疑问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只是,从他对子女未来的考虑来看,韩国更像是他观念中一种天然的备用的选择,优先考虑的资源仍然是中国这一边。

我可以认为他对韩国有文化认同感,但没有明显感知到他的归属感倾向于哪里。

欢迎您乘坐高铁来到延吉!

(图片来自网络)【豆满江】再说到本片《豆满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个最隐秘的问题“朝鲜族究竟如何看待朝鲜人?

”起码从影片来看,朝鲜族对待朝鲜人,比韩国人对待朝鲜族,更加的容纳和友善。

实际上,在未看之前,我有一个预设的想法是,这部影片可能会有些圣母,即突出脱北者让人同情的一面。

可是我们也知道,近年来,在接壤地区,不止一次发生脱逃者对中国公民的伤害事件,如果仅仅突出饥饿与求生,那么我个人会觉得,情感的倾向会掩盖了客观的现实,这部片子的质量是要打折扣的。

但影片很让我意外,它平淡冷寂,大雪覆盖着山脉与土地,图们江被冰雪封盖,在这片宁静的有些荒芜的村庄里,人们的生活也如停滞一般。

小卖店门口永远有两个大老爷们在灌酒,爷孙三人吃饭的场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仿佛是一顿永远吃不完的饭,老爷子像是活到了时间墙外,无论是面对脱北者的求助,还是面对孙女秀珍怀孕的事实,表情都一如往常的风平浪静。

这里唯一的生气,可能就是孩子们的奔跑与玩闹。

然而,这包裹着影片里整个世界的宁静和冷冽的背后,却是那么多的不为人知。

男主角昌浩和小伙伴们,这些半大小子看着卖豆腐的女人同男人偷情,还有脱北者强暴给他饭吃的秀珍,总帮着脱北者进入中国的男人最终被铐走,这一切表现的是如此的自然和平常。

一切都发生在这看似平静的村子里。

导演近乎毫无修饰的呈现了这一切,这其中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感倾向和道德批判,有的仅仅是寻常。

他用“太阳底下无新事”的角度,通过一个个的细节和事件,慢慢表现出了朝鲜族对朝鲜人复杂的态度。

影片开始的长镜头,也是全片的基调。

可以说,朝鲜族对朝鲜人最初总还是帮助的态度。

昌浩这些孩子会给脱北来的少年施以援手,秀珍毫无防备的让脱北男到她家吃顿饱饭。

然而,人处在极度饥饿和困顿的时候,又会有多少道德感?

更何况,这些人的心理还极其的特殊。

尽管很多脱北者离开了朝鲜,但他们仍然相信他们的国家和领袖。

脱北男强暴秀珍的触发点是听到了电视机里传来了朝鲜的声音。

其实,当时看完的时候,我不理解这个安排到底有什么意味。

但现在看来,这显而易见。

对于那个脱北男来讲,饥饿触发的求生本能让他逃离了朝鲜,但他思想里还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的领袖——恐怕他还会觉得,自己是背叛了国家。

电视里的声音,在他吃饱后,激起了他因饥饿而隐匿的情感和思想。

他那声嘶吼是崩溃的表现。

另一方面,昌浩同脱北少年的友谊,也因为现实开始走向破裂。

他们开始不再帮助脱逃来的孩子,甚至殴打他们。

最终,那个与他们最亲近的脱北少年,被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举报了,原因是那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帮脱北者偷渡,而被警察抓走了。

脱北少年被警察铐住的那一刻,眼睛死死盯着男主角,眼神充满了愤恨和质问。

男主角最后纵身一跃,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是为了坚守内心的一份真诚,他没有出卖任何人,也真心想帮助那些逃来的孩子。

一切都是悲剧。

男主角的死可以说是全片最不合理的地方,两个警察站在对面,如何能看着一个孩子就这么跳下摔死?

但这也是全片最明显的一处制作者在表达态度的地方。

一切的帮助,在一开始都是无条件的,都是真诚的。

没有那么多的思虑,只是本能的善意。

相同的语言、共有的文化,使昌浩和秀珍对脱北者毫无戒备。

但现实和人性都太过复杂,被救者和施救者之间,可以变成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

饥饿的求生者是弱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善良的。

当施以援手和防备心理交错的时候,脱北者的形象就变得复杂了,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也变得复杂了。

纵使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有的文化背景,但最终要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及隔江两国的现实。

他们值得去帮吗?

没有办法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在最后,影片安排昌浩为脱北少年纵身一跃,或许是想诉说,在残酷的现实和复杂的人性面前,依然还要坚守最初的那份善念,尽管这个善念可能因现实而变得有些复杂。

看过影片后,我在想,《豆满江》所呈现出的朝鲜族对脱北者的复杂心态,究竟是现实部分的多少?

至少,我一定程度上被说服了。

【尾声】此外,《豆满江》和延边之行,也让我审视了自身如何看待中国的朝鲜族这个群体。

朋友曾说过,朝鲜族在近代的中国史中,可以说是和中国各群体结下了革命的友谊。

而我则问道,那时朝鲜本身也深受日本侵略之苦,当初的并肩作战,更多地是为脚下这片土地,还是曾经的那片文化故土?

朋友说这是个太复杂的问题。

延边有那么多的朝鲜族。

在延边大学游览的时候,我看到一群学生于一块树林中的空地练习一首曲子,其中有朝鲜族,也有汉族,彼此没有区别,流利的转换于朝鲜语和普通话;开着花店同时兼营咖啡馆的朝鲜族姑娘一样,同友人欢声笑语的用朝鲜语聊着天,见到我时便用标准而轻柔的普通话询问我喝些什么;当我在图们时,我看到了步履缓慢的朝鲜族老太太,就那么悠闲的走在街上,当我们问路时,她那样礼貌和蔼的回答我们;又于五点的清晨在打不到车的路上遇见一对朝鲜族的夫妇,他们说着朝鲜语,又偶尔转换为东北话,听着如此的亲切。

贼喜欢这种夸张的赞美之词那个太复杂的问题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但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朝鲜族不是一种隔离的姿态生活着。

无论是革命理想,还是和平守望,几百年间,太多的故事留在了这片延边的大地上。

朝鲜族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同胞。

站在日光山顶,伫立在山顶的国旗旁边,看天边的云朵缓缓飘过,从此岸飘向彼岸。

它们总是如此的自由、缥缈。

山下的图们江水依旧沿着它的方向静静的流动,流向看不到的远方。

此岸与彼岸同享一片蓝天,一条江水,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命运。

有一本书名叫《在延边这片沃土上》。

“沃土”,多么美妙的词语。

这片沃土哺育了延边的朝鲜族,而将自己奉献于这片沃土的朝鲜族,则使它更加肥沃,哺育着他们在这里的子孙后代。

我想,固守一方水土的人,最终都会欢笑着收获于那片土地的馈赠。

在边境遥望异国时,更能体会何为祖国

 10 ) 中国朝鲜族导演视角下的脱北者

晚上熬夜看完了这部一直列在片单里的电影。

明白因为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才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这个导演和关于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题材的电影。

评论里说“朝鲜族导演张律为中国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杰出的中/韩语导演”。

导演的身份之特殊,给了观影者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生活在中朝边境,生活去截然不同的一族同胞。

电影中把这些在冬天走过冰冻的图们江来中国边境村庄乞食避难的脱北者们描绘成可怜又可恨的形象。

“人要是饿极了,连亲爹娘都能不认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只求活下去又何谈什么道义呢。

电影开头几个相伴的脱北小孩中有一个倒下了,同伴也只是查看一下就不管不顾地走了;顺姬给了男人饭食他进而还想喝酒;郑真始终信守承诺来参加球赛,之前还给昌浩带来了礼物。

这些矛盾点在脱北者身上充斥着。

我想我不能轻易的去评价他们,或者只是很容易的归咎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我从来不在他们的鞋子里,只能尽可能的了解。

这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今的世界氛围下,依旧是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而担负这一切的始终是老百姓们。

中国的朝鲜族纷纷去韩国打工赚外快,去一直被韩国社会排斥,对于韩国人民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和自己说着一样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别国人;而朝鲜一边的民众心怀领袖的同时依旧忍饥挨饿,平壤内外生活差别如同天堂地狱,穷兵黩武的政策带来的是三八线南北同族人的不安,乃至整个半岛和东北亚地区。

百姓从来想要的很简单,不过和平富足的小日子,很难想象他们看过同族人过着的不同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说一下导演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很多,不动声色地展示边境小村的荒芜孤寂。

化不掉的雪,宽阔的江面,片尾虚幻的链接两岸的桥。

以及片中多次唱到的朝鲜族歌曲,听得出导演的乡愁。

导演的虚实结合在《庆州》里也有运用,让电影有种意犹未尽的诗感。

他就是很安静又有力地讲自己民族的故事,我很喜欢。

《豆满江》短评

71-72分,简单是优点,生硬刻意是缺点。摄影不错。

4分钟前
  • akv98
  • 还行

莫名其妙

7分钟前
  • 雾草
  • 很差

这部片子镜头给人感觉很贴近生活,寒假本是迎接春节的好日子,在这个村庄里却看不到这种喜庆,也许因为亲人无法团聚和对未来生活充满着不安吧

10分钟前
  • monimint
  • 较差

这部现实主义影片更趋向于纪录片,每一帧都非常的缓慢,似乎时间凝结在那个节点之上,可角色心理却微妙地变化着,就像身份之间的认同,只是表面依旧罢了.

12分钟前
  • 🙂
  • 还行

另一个视角的脱北者。

17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他们很可怜,值得同情,但是千人有千面,其中有很多人面兽心的家伙,即使中间有很多人可能在坚守道德底线,但生活的困境与人性的贪婪却依然会让他们变成禽兽。我很赞成警察将所有这些非法入境的人遣返回去,虽然对于他们很残忍,但这是对我们自己人最大限度的保护。这片子让人印象深刻,只是节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太慢了,比纪录片还慢。

21分钟前
  • 凯哥
  • 还行

匠气略重,人物刻板,剧情设计老套

23分钟前
  • 软柔暖
  • 还行

有点失望,感觉导演只是在利用了自己身份,将故事奇观化。影片有好几个片段令人觉得无力吐槽。姐姐蛮好看的,开头的长镜头有点想象力,仅限于此。

26分钟前
  • Luka
  • 还行

“脱北”在这里显然是双重意味。

30分钟前
  • lemsea
  • 还行

很安静的控诉,展现了延边的三国状态。孩子的视角很棒。

34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看过的几乎所有脱北题材都是韩国视角、韩国制造,难得一部中国……准确说是中国边境上一个朝鲜族村庄如何直面对岸不断逃来的同胞。这其中有多种关系,电影非常冷峻、克制地呈现这几种关系带给一个边境村庄的改变。可是男主的表演实在看不出任何波动,削弱了他很多行为的说服力。

37分钟前
  • 大圆满
  • 推荐

一个民族,三个世界。

42分钟前
  • 吴大岭
  • 推荐

看了张律导演的三部作品 这部感触最深 张导本就是朝鲜族 这个发生在延边图门小村子里的故事 也是导演个人经验所熟悉的环境 豆满江是一个表现朝鲜半岛近代史最直接的象征 它连接延边 朝鲜 韩国 直至日本海 已经勾勒出了张律导演一直在作品中重复的朝鲜族历史与身份暧昧的母题 影片从卧冰的男孩到最后男孩的血洒冰上 也构成了一个环形结构 故事表现图门这个与朝鲜一江之隔 却是两国之地的暧昧地带与北逃者错综的关系 村中老者们因为对朝鲜族身份的认同帮助北逃者 北逃者有的知恩图报 有的恩将仇报 最后当朝鲜族孩子追打逃难的朝鲜孩子时 张律导演也许正是表现了朝鲜族内不断的内斗才致使今日的境况 两个村子的足球赛要依靠朝鲜“外援”才能得胜 看得出他对团结十分渴望 最后哑巴姐姐叫出声 渴望回家的老者走在幼年的桥上 魔幻而点睛的结局处理很棒

45分钟前
  • 贵久
  • 推荐

608 库尔德人那边为什么是另一种画风?正如很多学者所言,区别在于,这条边界是经过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

50分钟前
  • 木有
  • 还行

@2024-06-02 22:11:51

51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边境并不是自然存在的,哪怕是以河为界,当它冬日结冰,两岸的人、羊和语言文化便可自由来去,连桥也不是必须(如果没有边境,我们就不需要桥梁)。维持一个不存在的边境需要比打破它付出更多,这一切悲剧并非是因打破边境付出代价,而是为维持边境被迫牺牲。当边境一旦被构筑,它就不只存在于边境的地理,它还存在于一切地方,因远离边境的地方会有来自边境、跨越边境的人。在定义张律的电影时,语系这个维度恐怕根本不适用。

52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评分:★★★☆很认同其他观众影评中的这一段:“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能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是大篇留白无法聚焦的痛与麻木。

55分钟前
  • 姆明谷谷主
  • 还行

简洁有力,中国电影题材的盲区

59分钟前
  • 雨人
  • 力荐

一江之隔,两个国度,三种归属。大爷家的哥哥年轻时去韩国打工回来给我们讲一个月一次假期如何在灯红酒绿间想念故乡。四姨和大姨家的哥哥则会时常讲述在延边大学的求学以及懵懂的爱情。种族,国家,宗教,信仰,在最原始的状态下都是狗屎,我们是有道德的人类,我们也是最可怖的动物。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太有框架了

1小时前
  • 构思谬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