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2018)的十月底,我知悉《神奇女侠84》正好在我附近拍摄,于是转天一早就快马加鞭地赶了过去,可惜还是晚了一步,片场前一天晚上拍完了《女侠》最后的圣诞节雪景。
我到的时候,剧组已经在收工,伦敦那个时候显然还没有冷到下雪的时节,但是伦敦大学前的片场还是有着剩下的残雪,甚至,还剩了一个雪人。
是的,就是电影里的这个雪人。
那是我距离加朵最近的一次,或许只差了一天的时间。
说起时间,一晃两年就这样过去了,《女侠84》也屡经波折,终于展现在部分地区的大银幕上,据说派蒂导演本来已经规划好了第三部,但是由于疫情,由于政治,由于华纳/ATT要把所有电影同步上线流媒体的做法,第三部或许变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计划。
《女侠84》,怎么说呢,喜欢肯定是喜欢的,有加朵,有神奇女侠,有史蒂夫,有DC的电影,我很难讨厌起来,哪怕《猛禽小队》我也会对里面的嘟嘟妹又爱又恨。
这一部《女侠》构思其实是很好的,前面大半的时间里我都在惊讶于剧本的扎实程度,许愿石中愿望与谎言的双面性,史蒂夫的重逢与离别,帕斯卡精彩演技所塑造出的这个癫狂又真实的反派,同为女性角色的克里斯汀呈现出来的这个对戴安娜景仰,羡慕,以至于仇恨的角色...只可惜最终棋差一招,动作场面的不及预期+铺垫良久概念的嘴炮收场,让本片的观感在片尾极速坠落。
好在,加朵还是漂亮的,一套飞天闪电五连鞭甩出来,连诸神都要退避呢。
剧透预警1.谎言的锁链愿望石算是本片最最重要的一枚神器了,许下愿望的时候偷偷地选取一个作为交换的条件,表面看上去是心想事成,其实谁知道为了某些微不足道的请求,自己究竟会失去什么。
影片开头的亚马逊的奥林匹克(话说自从魁地奇出现之后,看什么其他文明的这类竞赛都像是魁地奇球场)中,其实就已经开篇点题了,小戴安娜在铁人十项中本来遥遥领先,却不小心坠马,于是抄近道赶上马匹,虽然最后依然赶回赛场,仍然被取消了资格。
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未免有些教条了一点,小戴安娜本来也是领先的,如若不是一时不甚跌下马匹,肯定也能拔得头筹。
但看完电影,再回想这一段,突然发觉小戴安娜的这个小小的隐瞒,如若真的可以让她获得大赛桂冠,那么愿望石对于许愿人的这一点小小隐瞒,窃取许愿人其它更加宝贵的东西大概也并不为过。
就像史蒂夫的借尸还魂一样,谎言所允诺的愿望,大概终究只是一个幻影,如若真的接受了这个幻影并不断倾注真情,那么只能在这个虚幻的谎言里越陷越深。
同时,加朵提到的谎言之神仅仅靠一个存留下来的物件就引得世界大乱,如果未来能拓展一下这些旧神的故事,想必会有浩大的图景。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这个许愿石其实也算是某种对等的交换,其实如若明码标价,想来也不至于搞得这般天怒人怨,但是仔细想一想,有得必有失,毫无损失地完成一个愿望,天下哪里有这等好事。
2.愿望石的愿望先称赞一下德佩罗•帕斯卡表演的麦克斯,真的是秒杀其它角色,一个外表光鲜,实际落魄,还要努力维持着孩子面前的风光,外人面前的倔犟,并在获得能力后精心布局搅乱世界完成对这个不幸世界报复的角色,真的是太有魅力了。
最骚的操作自然就是成为愿望石的这一步,别人看到了许愿石的许愿功效,即便知道只能许一个愿望或者知道将要失去什么,也只会更谨慎地选择愿望或是放弃这个诱惑。
但是麦克斯看到了许愿石背后的能力,它可以不经过允许地,从许愿人身上夺取任何许愿人拥有的东西,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利地位,亦或是健康,超能力,这种反向攫取的能力,让他成为许愿石后虽然不能随意许下愿望,然而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能拥有那个人的一切,只要对这些不知情的民众进行错误的诱导,那么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景愿。
不过,一个人是很难容纳如此多神力的,麦克斯第二个骚操作就是聆听世界上所有人的愿望,并攫取许愿人的健康来补充他因为完成愿望而虚弱的身体,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永动机,他可以无限给人许愿,许愿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无可匹敌。
但是,人类的数量终究是有限制的,每个人也只被允许一个愿望,所以这个庞氏骗局的结局也定然是无人接盘,世界大乱。
至于麦克斯的计划,其实他的初心就是成功,并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从影片中展现出来的麦克斯更年轻的信息来看,他来自于墨西哥,大概是花了一番努力才在美国定居下来,通过石油合作社的噱头吸引投资打算大赚一笔,然而他所开发的地方都没有油气资源,于是佯装光鲜继续吸引投资,其实已经濒临破产边缘。
走投无路间他发现了这个许愿石的事情,找到了一个能许下更多愿望的方法,他先报复了刚刚撤资的投资人,并用他的愿望让自己大赚特赚,然后很快便找到埃及的大佬,以石油为条件恢复埃及的领土,回来后他通过许愿不断扩大影响力,然而警察的出现让他意识到光有金钱还是会被管辖,于是直接接管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越来越多的力量让他逐渐迷失了自己,他满足于实现他人的愿望并让自己不断强大的体验中,直到最后,他发现了自己最初想要保护的孩子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不再安全,这才醒悟过来。
但是反过来想想,其实真正造成世界混乱的,并不是麦克斯的反噬,而是那些被许下的愿望。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欲望充满着对于权力,武力,财富,还有个人利益的追求,但是这个世界容不下那么多野心,就像那些在历史上灭亡的王朝一样,他们不愿意毁掉许愿石,更不愿意放弃那些已经成真的愿望,所以才会最终灭亡。
许愿石反噬的故事其实也并不是独一例的(所以还是阿拉丁神灯好啊),影片中提到的猴爪其实也是这样“有得必有失”的故事,许愿能得到钱,于是孩子意外身亡,拿到了抚恤金。
《女侠84》算是将这个思想从个人的格局逐渐拓展到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个层面,埃及石油大王建起的墙,美国总统希望的核弹,哪怕没有等价的交换,人也会被过于庞大的愿望吞噬。
3.史蒂夫的第二度春宵派蒂真的是很喜欢拍爱情戏,超英电影来来回回看了这么多,真的少有男女情感戏份占比如此之重的。
就像第一部里面史蒂夫带着女侠参观了现代的世界,这一部里面女侠带着史蒂夫参观了80年代的世界,故事虽然一直在推进,然而两个人依旧见缝插针体验了那个时代的服装,文化,科技,生活,自然还有史蒂夫最喜爱的飞机。
但是,谎言换来的短暂回归,终究不能长久,女侠和史蒂夫再一次分别时,甚至比第一部还要更感动,第一部只是失去,第二部是失而复得,得而又复失。
这种反复拉扯患得患失的情节,最让人心伤。
真的希望,哪怕还有第三部,也不要老拿史蒂夫出来溜了,虽然我很期待能看一眼史蒂夫的农场(不知道是史蒂夫家里的还是加朵为纪念史蒂夫命名的),同时我也觉得,那块史蒂夫留下的手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也许是时间之神,也许是时间穿梭(虽然这样的话史蒂夫毫无疑问又要被拿出来了)。
还有,加朵房子里摆放的照片可不仅史蒂夫那个年代的,后面的那么多经历,如果有所设想,说不定也都是一段段美丽的故事,尤其是里面有一张加朵和一个老奶奶的合照,她们俩年轻时共同经历了些什么呢?
4.同侪相妒克里斯汀扮演的豹女芭芭拉,其实就是一个被欲望,被妒忌逐渐吞噬的典型。
芭芭拉是那种典型的不被人重视的类型。
刚开始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境遇倒也只是得过且过,但是当她遇到了完美的戴安娜之后,她的人生便被完全改变,她想成为那个美丽,强大,受人欢迎的角色了。
这本来并不是什么过于奢侈的愿望,然而在许愿石达成了愿望之后,灵活的身手,巨大的力量,越来越被人欢迎的状态,都让她尝到了强大的一点甜头,她开始报复那些曾经对她不敬的人,她开始越发小心地维护自己偶然得到的奇遇,她想要变得越来越强,就像麦克斯一样,她也想要报复这个无视她的社会,只不过是用更直接,更暴力的手段罢了。
当然,她所祈求的更强大的力量,来自于许愿者的仇恨与狂热,固然她拥有了更快的速度,不过她也变成了没有人性,只剩下怪兽躯干的生物。
这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还是当一个人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之时,初心都会慢慢变化呢?
5. 好了,到了电影吐槽阶段全片最令人诟病的,大概就是最后一幕的处理了,这一幕中无论是女侠嘴炮麦克斯还是金甲女侠大战豹女,水平都较前半部分直线下降,甚至最后嘴炮时还用上了BvS的配乐,让我怀疑派蒂是不是一个高级扎黑。
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首先就是嘴炮麦克斯这一段,真的是编剧前面搞了这么一大堆欲望,谎言这样的剧情以后,玩得太大,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了。
估计是早就想到了用麦克斯的孩子唤回麦克斯的理智,但是麦克斯收回自己的愿望,只是不成为许愿石了,那些已经许下的愿望该怎么办呢?
直接失效吗?
当然不是,于是编剧想到了一个妙主意,当这些愿望被收回的时候,这些人不能继续冥顽不化,于是让加朵嘴炮全人类,让全人类都放弃自己的愿望,这样就真的是用爱感化世界了。
编剧洋洋自得。
观众看了难以接受。
接下来就是金甲女侠和豹女的最后大战...说真的,要不是号称全片2亿美元的投资,我会以为这是到了结尾没有了经费。
事实上,全片真的看不出来有这么大的投资,除了开头的亚马逊运动会之外,商场,白宫都算室内,追车的场景不算复杂,最后的军事基地...黝黑一片。
(下图我没做过处理啊,从预告截图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真的觉得派蒂导演无法掌控大场面,这不是说导演能力不行啊,而是真的术业有专攻,我们就拿好几年前《超凡蜘蛛侠2》里面电光人和蜘蛛侠的大战来看,那可真的是绝伦精彩,音乐配合着电厂的破坏,闪光,动作,慢动作,都有着极高的水准。
反观女侠这里,先是一片漆黑,连光源也极为有限,如果没有激光投影又带着3d眼镜,怕是出来后观众会瞎一片,除了黑之外,从电影中期就开始铺垫的金甲战衣,一来在暗光的条件下真是失去了本身光泽能展现的美丽,二来也确实有点丑。
丑也就罢了,两个人打架怎么打呢,有翅膀防护时就乌龟战术,没了翅膀就开始做空中芭蕾转圈圈,最后转到水里一电,豹女大意了,没有闪,boss就这样轻松击破,里面的慢动作也非常奇怪毫无美感。
我就纳闷了,不是说好了有着全人类的怒火仇恨还有女侠的身体素质吗?
怎么那么不经电,难不成是因为变成猫科动物后对水的天然恐惧?
这么看,许愿的时候可真要好好考虑呢。
说起派蒂对于动作场景的把控问题,就不得不提起这部电影对于女侠盾牌和剑的放弃,如果说女侠是为了保护众人而不选择用剑还好理解,但是为啥盾牌也不要了呢?
要是过于自信自己刀枪不入,在身体变弱又有时间回家的时候,为啥不带一个盾牌而是只拿一个鞭子去白宫呢?
就剩下一个真言套索也就罢了,毕竟女侠用套索微操看着也还算有意思,但是电影里面有个情节,女侠学会飞了以后,用套索扔向前面打个圈圈,自己一拉就飞了过去...
套索可以变长变短,可以让人口吐真言,可以让人看到回忆这些我也就忍了,女侠说自己可以根据风来飞行我也就当作设定了,把飞机变隐形明明可以与烟花与云层交互为啥雷达发现不了我也权当宙斯神力惊人了。
但是你扔出一个东西再拉一下自己就朝前飞,这个,实在是太桃白白了一点。
《女侠84》真的期待了蛮长的时间,虽然早就知道不会是一部惊喜之作,不过身为DC和加朵的粉丝吧,看到女侠能一展身手也是挺开心的,最后老版电视剧女侠琳达的出场倒也算一波情怀。
我只是突然想到了那个被史蒂夫附身的男子,其实还有点帅的,他被附身的时间里去埃及开战车,去白宫打特勤人员,还和加朵风流一夜,虽然自己毫无意识,但是这具身体可真是干了很多男人一辈子都无法干到的事情。
圣诞的那个雪天里,他看到了加朵,友好简短地交流了几句,看得出来是一个心地很好的人,假若当时加朵没有放弃史蒂夫的话,这个人恐怕就永无苏醒之日。
一个人的愿望,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反噬,也或许会不经意间夺去他人的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期许,少一点梦想成真的魔法,会多一些脚踏实地的人。
不过,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愿望石摆在面前,或许谁也无法抵制许一个愿望的诱惑呢。
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本片同样没有时间去使每个人渐悟,形式上仍然只能靠女侠的演讲让所有人都自愿放弃邪恶欲望,因此被诟病为“靠嘴炮赢得大战”。
但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设计:戴安娜通过用真言套索接触粒子接触到了每一个人。
这是个人认为本片最好的设计,新增了真言套索让人看到相应画面的功能。
我的理解是,承接第一部结局对人类的认知,戴安娜承认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兼有,每个人都是被其经历塑造的,好的经历会提醒他们呈现好的面貌,所以相比于劝诱他们做那个他们从来没做过的人,更合理的引导方式是让他们自己提醒和感召自己,去做他们本来就是的那个好人。
如果你期待的是爽快打斗、新奇视效、金鹰战甲有什么特别性能、最终大战有多震撼……那么你很可能会和与我一同观影的RM一样,骂一句:“这电影就是个垃圾!
”排除以上这些,我期待的是影片的故事会如何回应我的好奇:1984是有怎样的反乌托邦意涵?
结果是感觉还不错。
我不太喜欢第一部,因为当战神阿瑞斯揭示自己是god of truth、好战是人类的天性后,我很好奇戴安娜如何引导众人在理念上实现战胜与超越,然而影片并没有呈现交战中的人类如何被引导和释放善意,只是女侠突然觉醒了新的闪电技能,接着阿瑞斯恼羞成怒地 THEN I WILL DESTROY YOU!
然后对波!
嘣!
啪!
将士朝圣,完结撒花……硬生生的主题矮化。
这里的无奈是:观念转变、习惯养成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刻骨铭心不能为也。
但囿于时长,电影从来都不可能在一幕里完成“角色在思想层面受到冲击后短时间内完成进化”这一任务,尤其当思想进化的主体是所有人时。
如此一来就不得不像六祖慧能主张的那样,靠顿悟!
所以在故事呈现上会有机械降神的感觉。
典型如《雷神》里,高傲的索尔一夜之间就学会了漫画里作为布雷克医生的他经年累月习得的谦逊。
本片的主旨和这种无奈有关——童年戴安娜通过抄捷径赢比赛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贪婪:夺时间之造化,希望个体欲望能立刻实现。
而忽视时间/过程/代价即忽视现实。
因此1984的反乌托邦性在这个意义上变得明显:彼时苏联正值巅峰,冷战的压抑氛围致使每个人内心的欲望空前躁动。
影片前半段呈现的80年代文化元素巡礼既是个体创造力的展现,也是个体差异化的昭彰。
差异构成矛盾,矛盾诱发对抗,对抗导致灾祸。
个体欲望的饱和式满足导致集体内部矛盾不可调和地激化碰撞最终湮灭。
《冒牌天神》里,金·凯瑞饰演的男主以为实现所有人的愿望便能达成太平盛世,但看到的是全面的行为沉沦、自我毁灭。
(本片必定对《冒牌天神》有所借鉴,连分开红海般地分开车流的设计都一模一样)
要应对这种矛盾,本片同样没有时间去使每个人渐悟,形式上仍然只能靠女侠的演讲让所有人都自愿放弃邪恶欲望,因此被诟病为“靠嘴炮赢得大战”。
但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设计:戴安娜通过用真言套索接触粒子接触到了每一个人。
这是个人认为本片最好的设计,新增了真言套索让人看到相应画面的功能。
我的理解是,承接第一部结局对人类的认知,戴安娜承认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兼有,每个人都是被其经历塑造的,好的经历会提醒他们呈现好的面貌,所以相比于劝诱他们做那个他们从来没做过的人,更合理的引导方式是让他们自己提醒和感召自己,去做他们本来就是的那个好人。
正如反派在渴望征服世界之上,更渴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且为自己骄傲。
因此戴安娜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们自己的样子,最终实现了反派和所有人回归平和。
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看来弥补了第一部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观念的瞬间转变有了说服力。
只不过这段的表现方式还可以更直接和具体,影片中除了展示反派的成长蒙太奇以及那个爱尔兰顾客对诅咒服务员的后悔和被警察抓走的害怕外,其余路人们都清一色地盯着屏幕里的圣光,可能会让观众难于共情。
在PG-13的前提下,影片无法遵照现实逻辑,毕竟人的愿望能有多下作……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所以画面上只能选取虽然很糟糕但还能看的情形予以呈现,所谓“末世感”更多靠音乐进行渲染烘托,因此必然无法呈现出更真实的烈度。
但这点不构成诟病的理由。
此外,影片主演都贡献了合格的表演,加朵和派恩也再一次为影片增添了沉静典雅的气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开至小路
看本片之前,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差评,因此我的预期是极低的。
我期待的是一部烂中烂的烂片。
在我的观影价值判断中,烂中烂的烂片往往比中规中矩的,一般意义的主流好片更值得看,比如在我的推荐序列中,“无极”就比“复仇者联盟”更值得一看,因为后者是在太过“普通”,“主流”,“平庸”,或者说“无趣”了。
但是看过之后我才知道,这部“神奇女侠1984”显然不算是一部烂中烂的烂片,相反,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主流A级大制作,当做一部MV看也是十分过瘾的。
当然,如果仅是如此,那它的地位也就和“复仇者联盟”类似了,很难找到什么推荐的意义。
但这不是本片的全部,从各种意义上来讲,它都更“有趣”。
电影爱好者恐怕都听说过戈达尔的一句话,叫做“不是拍政治的电影,而是要政治的去拍电影。
”此片立场虽然与戈达尔南辕北辙,但是却身体力行的大力实践了这句话。
近年的主流超级英雄大片中,少有如此鲜明的传递政治信息,和如此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的。
当然,即使是看上去与政治丝毫无关的纯粹的娱乐大片(在此可以再次用“复仇者联盟”作为例子),在深层次或者说潜意识中,也一样是有政治性的。
此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政治性是如此的直白,如此的“in your face”灌在你的脸上,即使是只受过中小学教育的“准文盲”也能一眼看出来。
而它表现的问题又与其他之前的主流超级英雄片不同,如此的有现实性和当下性,这更进一步的提升了它的文本价值。
“政治”虽然是超级英雄片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但它们经常关注的是一些哲学性的,抽象的,虚构的问题,用一种贬义的说法,就是“假大空”。
比如在“守望者”,或是“美国队长内战”中,我们能看到虚构的故事中呈现出来的两种看似相反的,极端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这种对抗往往是高度脱离现实的,是一种我们这种大号儿童喜爱的思想游戏。
如上文所述,“神奇女侠1984”的政治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简单直白而且与当下现实直接相连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对现任美国总统川普的一种既主流,而又略显少见的再度评价。
此片的主要反派“麦克斯·洛德 ”显然就是川普,这甚至说不上是一种隐喻,而是摆在台面上告诉你的信息传达。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评价电影时尤其如此。
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这部电影中表现的年代(1984年,从很大程度上来讲,1984的设置是一种造型美学上的选择,也是对本片政治性的提示),而是为什么在当下这个年代出现了这部电影。
为什么说此片是对川普“既主流而又非主流”的再评价?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此片很大的主题落在了真言和谎言上。
“谎言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许愿之后想象性的实现愿望,是一种典型的谎言和“另类现实”。
此一部分和主流认知中的川普与其选民的特征高度重合。
满嘴谎言,自说自话的自封为成功者,“懂王”,散布假新闻,甚至发明出了一个新词“另类真相”,我们不必再提在某主流媒体的统计中,川普平均每天撒多少个谎这种无可争议的统计数字,远远高出了美国之前的任何一届总统。
这些都和本片的此一主题高度对应,此为其一。
十分有趣的是,此片中的洛德是电视明星,而且濒临破产,只是在电视上吹嘘自己的成功,塑造了一种虚假的人设。
在现实中,川普也同样多次破产,很多人怀疑川普根本没有多少钱,他“成功富豪”的身份完全是做电视明星的人设,是凭空吹嘘出来的。
此为其二。
不需要努力,什么也不用做,只要说出来就实现了愿望,这可以理解为川普主义所创造出来的“另类真相”,川普可以完全不顾现实的信口开河,但只要他说,就有大批选民相信,仿佛就真的成了现实,因此诞生了新词“另类真相”。
此为其三。
以上三点,当然还有我一时没想到的许多点,都是对川普的主流评价。
川普是一个典型的极右翼,另类右翼,甚至是法西斯,撒谎当然是他们最常做的事。
那么非主流的评价又何来呢?
看完此片的观众恐怕有不少已经想到了,此片最“反动”之处,也是DC电影序列中很常见的一种明确的政治立场,此处岔开话题:比如,蝙蝠侠系列中,是一个亿万富翁从城市犯罪者手中拯救劳苦大众,城市犯罪率为什么这么高?
我们的电影不会告诉你,是因为贫富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不公正,逼迫劳苦大众走上犯罪道路。
而会说:有一些人就是天生的疯子,有一些人“生来就想看这个世界燃烧”。
且不说这种表述有多么的愚蠢和荒谬,光是亿万富翁做大英雄这个简单的主题,就已经够让许多政治敏感性够高的人士天然的反感了。
因此“蝙蝠侠”系列时常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无耻的自我吹捧和宣传也就毫不意外了。
去年的“小丑”也因为“煽动右翼民粹主义”而时常被归类为“右翼”电影,但我不这么看。
小丑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批判是直接的,它的煽动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对人民革命的煽动。
小丑作为蝙蝠侠的对立面,仿佛也可以当成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代表,这部电影也就可以当成一部左翼电影了。
这似乎成了DC电影序列中的一个异类,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毕竟在DC的大局中,小丑依然是丑恶的反派这一可怕的事实。
说回“神奇女侠1984”,此片的反动性又何在呢?
在现实中,我们的川普是一个失了大势,即将下台的右翼民粹主义“法西斯”。
我相信此片的反川普信念是真诚的,在好莱坞,即使政治立场偏右的人,在当下也很难去支持川普这样的骗子了。
但是!
此片告诉我们,川普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他人并不坏。
就像希特勒杀了成百上千万人,但他还爱动物呢。
这不,“帝国的毁灭”就告诉我们希特勒是多么的有人性,多么的可怜了。
川普不是坏,他只是傻,还傻的有点可爱呢!
他以为在台上说说好话,创造出一种“另类现实”,就真的能实现人民的愿望了。
他实际上是一个内心憨厚老实的大善人,只是做事太傻而已。
如果有戴安娜这样的好人能对他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就真的能改邪归正。
坏人也许改不了,但傻人是真的能改好的。
这就是“神奇女侠1984”告诉我们的川普。
这种评价准确吗?
可怕的是,可能还真有点准确。
个人看来,我也确实不认为川普真的有智商去系统性的理解极右翼法西斯的意识形态。
他表现出的状态,就像是一个智商很低,但却成功了的机会主义者。
但我们所理解的川普,都只是极度缺乏证据和细节的推测。
此片的“反动性”,当然不止是体现在对川普和极右翼法西斯的“洗白”上。
反极右翼的不一定是左翼,也有可能是普通右翼。
而这就是此片明确的政治立场:共和党主流“右翼”。
电影告诉我们,川普确实是个骗子,但他是个人还不错的骗子。
他从没直接的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爱孩子的父亲,甚至是个关心全人类福祉的大好人,只是他太傻,做事方式错了,酿成了灾难。
你们可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党产生了川普,就把我们一棍子打倒,去想什么新的出路。
这不,英雄戴安娜又直白的告诉我们,你们也许穷,也许苦,也许受了委屈,但是这个世界上谁不穷谁不苦,谁没受过委屈呢?
你们这样乱许愿,脱离了穷苦的地位,是会扰乱社会秩序,给我们带来大灾难的。
此处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无耻的颠倒黑白:本来我们批判的是川普这个极右翼法西斯,突然一转,莫名其妙的就变成对共产主义幽灵的批判了。
不要去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原本的样子就够美妙了。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我们帮你反极右翼了,但是你可千万别想着招共产主义的魂”。
两者都是一样的,都会带来坏后果,最好的就是维持现状,什么也不做。
这种反对社会变革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称呼,叫做“反革命”。
此片在此处采取的立场,似乎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反革命”了。
同样类似的矛盾张力还体现在戴爱娜和豹女之间,此处演化成了比资本主义保守主义还要倒退的血统论:我的能力是天生的,是遗产继承来的。
你后天是学不来的,我的遗产继承有天然的合法性,不能质疑。
此处可以展开几万字,不再赘述。
这也许就是美国主流政治保守主义所能采取的最公平,最安全的立场了。
名为反右反川普,实为反左。
说了这么多,似乎我是要把这个片子批倒批臭了。
其实不然,虽然我未必认同此片的政治立场,或者说非常不认同,但此片仍然非常值得一看。
原因就是它比较少见。
“加勒比海盗”中有一幕经典对白,一个英国军官对杰克船长说“你是我听说过最差的海盗”,杰克回答“至少你听说过我”。
此片似乎有类似的意义:也许它的政治立场是反动的,但“至少它有政治性”。
对我来说,相比普通的,竭力脱去了政治性,只保留娱乐性的主流超级英雄片,这就足够“有趣”了。
这样的电影,也真的更容易在影史上留下来。
我似乎可以想象,在50年后的某个文化研究的大学课堂上,某个老师举出此片来为学生引证讲解50年前美国社会的某种思潮或意识形态,无论是批判的还是认同的,此片都有值得分析和讨论的文本。
相比之下,“普通”,“主流”,“平庸”,或者说“无趣”的“复仇者联盟”,则是毫无机会在历史上留下来。
这就是我推荐“神奇女侠1984”并打高分的理由:它“有趣”,“少见”,且既“主流又非主流”,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文本有值得分析之处。
使它成为近年来较为值得观看的主流超级英雄片之一。
蛤??????
说到底我也只是想进影院再听一遍《Is she with you》燃一下而已,结果你给我叨了两个半小时的“every vote counts”?!
一开场的铁人三项,继承了第一部的天堂岛部分的优良传统,想象力贫乏到电视剧水准。
进入1984年后,商场抢劫戏的拍法明显模拟老版剧版,但对不起,这段致敬长到无聊了!
动作戏!
我想看动作戏啊!!!
柯克船长的复活,干嘛非要借人家身体啊?
借了人家身体,为什么又不思考一下人家灵魂去哪儿了啊?
女侠你不是很正义的吗?
这也是一条命啊!
编剧让观众这么纠结,干嘛不让柯克船长直接肉身复活啊?
又不影响剧情哇?
80年代什么战机的航程能让它从美国飞到埃及啊???
不对,这段的槽点应该是一战飞行员为什么会无师自通地开现代飞机啊???
不对,这段的槽点更应该是女侠为什么能让柯克船长开战斗机啊???
这是谁的飞机啊???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
女侠学飞行没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么有超人+奥特曼+天津饭舞空术的奇怪感觉啊?
预告片里驾驭雷电这么帅的镜头,你、你、你用在这么潦草的地方。。。
派导你真的觉得自己是战幕死卡梅隆或是皮的杰克逊,奇观镜头一抓一大把啊?
那个黄金圣衣,好像。。。
是累赘???
鸣人!
女侠和你是一伙的!
嘴遁!!!
好了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不管暑期档还是圣诞档,你们好莱坞统统都是民举档!
(我阿诺大大不服)
愿神力与你同在!
很多网友想看神奇女侠?
今天,她——不干了?!
终于等到了我们又美又飒的女侠了。
《神奇女侠1984》,有着超级英雄续集电影一贯的特征:那就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究,可参照老版《蜘蛛侠2》《钢铁侠2》《蝙蝠侠:黑暗骑士》等诸如此类作品。
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对超级英雄“人格化”的方向描写,这一点没有类比的对象,本片独此一份。
所以该片还是与我们想象的超越英雄电影有所不同,因为电影像一则寓言,也是一则宣言。
除了故事基于恐怖小说《猴爪》的核心设定之外,最突出的便是对“神力”二字的探究。
我们很多时候都羡慕英雄们的超能力,有时候他们有的时候也会受困于自己的神力。
但从没有作品中角色如本片中的神奇女侠戴安娜一样,人家直接“分流”了,差点高呼一声:谁爱管谁管,老娘不干了!
正如电影中,正反两位角色都有神力,但二者的力量却是对应(互补)的。
即得到与失去此消彼长,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是越多。
毕竟,其中一个人渴望“神力”,用来获得所有,另外一个人打算放弃“神力”,希望获得唯一。
猴爪:你对力量一无所知多少个世纪之前,古希腊寓言家伊索曾经说过:“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DC漫画里,神奇女侠的故事是我看得最少的,关于电影故事与漫画之间的关联,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我也不知道。
单说电影《神奇女侠1984》的故事,嗯,该片拥有一个恐怖电影的剧本。
您想想,死去多年的人,某一天突然的出现在你面前喊着你的名字,吓人吗?
当然电影不吓人的,而且尽其所能的进行浪漫化的处理,使得原本鬼片的设定,在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里,变得合情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戴安娜和史蒂夫追查魔水晶的时,当他们了解水晶的魔力之后,说了一词叫做“猴爪”,与本片的故事设定很像。
很多人都知道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的神灯,但在现实题材作品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神器,就是《猴爪》。
《猴爪》是英国小说家雅各布斯(1863~1943)在1901年创作的一部短评小说,不但是雅各布斯最著名的小说作品,而且是公认世界上最惊悚的小说之一。
故事很简单,一对老夫妻,偶然间得到一个来自印度的小物件——可以许愿的“猴爪”,每个人都能通过它实现自己的三个愿望,但被告知“是命运支配人们的生命,而那些干预命运的人会使他们自己遭受不幸”。
先是老头,第一个愿望是得到钱,结果第二天钱真来了,是因为儿子上班时候出事儿死了,单位给的抚恤金。
老太太悲痛欲绝,许下第二个愿望,希望儿子复活(回来)。
到了晚上狂风大作,外面一个东西在急促的敲门,想要进屋。
老太太想去开门,老头吓得不行,赶紧许下第三个愿望,一切归于平静,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这个故事“后劲儿”很大,因为故事中并没有表示猴爪是否真的有反噬效果,儿子死亡是宿命还是意外?
外面敲门的是儿子死而复生,还是根本就是其他人,第三个愿望到底是什么?
全靠自己脑补,悬念十足且越琢磨越惊悚,因为全书就透露一个观点,贪婪与恐惧,都是人类自身永远难以克制的情感。
虽然角色内心里藏有着对“猴爪”所代表的神秘力量的恐惧,但更多的却是难以掩饰住内心深埋着的对欲望的贪婪。
《神奇女侠1984》里的大反派,马克斯维尔·劳德,大致就是这种德性。
别看这位拥有神力之后,各种狂妄且一副爱谁谁的样子,但当神奇女侠偷偷用真言套索给他“上套儿”之后,这位的弱点马上就暴露了,闪回中我们能得知,劳德先生是个渴望权力,但又十分自卑的类型,这个特征哪怕他与魔水晶“反客为主”之后,也没有改变。
都是打算称霸世界的设定,这个角色与其他大反派人设完全不同,就在于其自卑的心理,也是恐惧的一种表现。
他越怕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他寄希望于神力。
金钱与权力之下,其终极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尊敬自己,都有求于自己,让自己不再自卑。
所以在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他贪婪的表现,倒不如说是他在努力填补自己的恐惧。
他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害怕没人听他的,害怕自己身体顶不住,这些全部都用神力来弥补。
而这个“弥补”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夺取他人“能力”来实现,最终的效果,就是自身拥有的东西全都被替换了。
这个状态,也适用于豹女,两位反派的动机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才寄希望于他人之力,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则丢掉了。
这很“猴爪”。
返回头再看马克斯维尔·劳德的行为,他与魔水晶交换,真正“反客为主”了吗,其实魔水晶就是“猴爪”,当你双手握在上面许愿的时候,实际上你的命运也被他牢牢掌握。
这种代表着可控命运的神力,事实上暗地指向着人内心里蠢蠢欲动的贪婪,以此来惩戒由贪婪引起的种种后果,没有人可以逃脱“猴爪”的控制。
包括神奇女侠也不例外,差点就完了。
所以劳德的神力与神奇女侠的神力可以对比着看,二者是此消彼长的。
神力与你同在?
女侠:爬!
神奇女侠,诞生于1941年,在这80年的生涯中,作者不但赋予了她永葆青春的容貌,而DC漫画也靠着不断的重启和重生,来让女侠戴安娜·普林斯与当代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直白一点说,所有漫画角色,长期以来之所以人气居高不下,都是可以恰到好处的迎合读者和观众。
英雄嘛,都是靠着自身魅力——“为他人而存在”。
这跟电影里的神奇女侠何等相似。
女侠和劳德截然相反,劳德想依靠神力,获得所有,而女侠则想放弃神力,获得唯一。
她不渴望神力,反而想丢掉自己最为成名的绝技。
因为除了神力,她什么也没有。
永葆青春代表着永远,也代表着孤独。
你想长生不老吗?
这个问题需要放置在不同环境下才有能正确的答案。
比如《西游记》里的妖怪,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如《龙珠》里弗利萨,一开始对龙珠许愿就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但有没有想过,长生不老之后他们干嘛,整天浪迹天涯,被孙悟空追着打,这种生活要伴随永远的话,不如早死早超生。
所以这个问题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月球》等科幻电影里早已探讨过了,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孤独将是永远。
电影里,戴安娜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让自己的男朋友回来,这个愿望实现之后,神力逐渐消失,她虽然对此表现困惑,但大部分时间反而表现的欣喜若狂,因为老公回来了,终于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了,也终于可以不再为拯救他人而活了。
与史蒂夫生离死别那一刻,戴安娜那番话说其实很明确了,立场坚定,翻译过来就是:“老娘就是想要自己的人生,不是为他人而活,老娘救了那么多人,这就想自私一次”。
在那一刻,我有种漫画书里的角色突然活过来、打破第四面墙质问读者的感觉:别让我打了,这不是我想过的生活!
在这个观念之下,神奇女侠长久以来,就像那些大众级的偶像一样,终日生活在公众视野下,有着被安排好的人设,不能有自己的生活,更不能谈恋爱,否则你的世界将会崩塌。
而《神奇女侠1984》则打破了这个桎梏,率先让女侠站出来去反抗这种框架,因为电影中她不止一次表现不想回归以前的英雄生涯,甚至她从埃及回来的时候,她都不想管这些事儿了,要不是男朋友这个钢铁直男劝她,人家估计早就双宿双飞去了。
这个发展方向,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原本以为作为人气超级英雄电影的续集,第二部跟《蜘蛛侠2》《钢铁侠2》差不多,都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没想到该片格式与上述作品差不多,但方向是完全相反。
看腻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陈词滥调,这次反过来:不想要能力,也不想要责任,想要真正的自己。
电影这个观念并没有直给,拍得是比较隐晦的,毕竟女侠是偶像级女神,自己这点小心思不能过于公开,表面上还是一个英雄放弃自私,找回神力担大任的故事,与男友的重聚就像她行侠仗义之路上一次黄粱春梦。
所以才要跟大反派劳德的人设对比着看,这个观念才会突出。
劳德要啥没啥,只有自己的孩子始终对老爸不离不弃。
女侠要啥有啥,唯独没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边。
他们各自都想通过神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又绕回了上述“猴爪”的故事主题:所谓神力,总是能轻易控制住人类脆弱的情感,让人甘愿沉沦;其实即便清醒的时刻,又有多少人能够逃避得了这种诱惑呢?
从神到人再到英雄仔细琢磨,《神奇女侠1984》这样拍是有道理的,因为女侠的人设在第一部乃至DC拓展宇宙中的表现几乎趋于完美,几乎堵死了英雄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只能选择另一个方向,去神格化。
说白了,DC神奇女侠的人设有点像隔壁的美国队长,都是那种非常old school的形象。
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就是英雄的初始代表。
《美国队长1》是一部相对老派的超级英雄电影,但最大的亮点就是队长英雄的人设。
他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弱不禁风的他经受了考验,被注射了超级士兵的血清。
他带领盟军打击罪恶,最后关头他放弃了个人利益,选择牺牲自己,而与爱人共舞一曲成了永久的承诺。
这就是英雄,虽然陈词滥调,义正言辞的口吻还被洛基吐槽,但这一切是符合该角色人设的。
因为这些都是美国队长这个角色被创造出来,一直以来的被赋予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神奇女侠》第一集里戴安娜的人设,几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感情的英雄形象。
所以在第一集完成了英雄的人设的之后,随后神奇女侠的故事是无法继续其形象挖掘了。
可参考美队后两部作品,随后两集的故事,罗杰斯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美队的初始人设过于高大,从娘胎带出来的不接地气,史前solo男,如何让这样的角色在次时代带领复仇者联盟?
所以随后的故事,对美国队长的人设塑造,鲜有体现其英雄人设的情节,反而格外强调美国队长的人间烟火气息,对兄弟的情义,对爱人的留恋,是一个从神到人的过程。
神奇女侠同样也是如此,而且更大胆一些,给了她一个温馨甜蜜的梦境,几乎让她要放弃英雄生涯了。
最后,美国队长在大战结束之后,选择放弃英雄身份,陪伴爱人,共度余生。
但我们神力无边、永葆青春、美丽动人的神奇女侠呢,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彩蛋1:还愿大师继续说《猴爪》,这部小说影响了后世很多恐怖小说家,尤其是史蒂芬·金,他在《必需品》、《克莉丝汀魅力》、《骑弹飞行》等作品里,都有关于类似恐惧、欲望的表述。
而李翰祥拍得邵氏电影《销魂玉》,第三个故事干脆就是照搬了《猴爪》的设定。
而个人最喜欢的恐怖电影之一——《恶魔咆哮》(又名还愿大师、破茧天魔,Wishmaster,1997),干脆就是恶魔版阿拉丁的故事。
现实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讲究等价交换原则。
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精(Djinn)就是这类人物。
他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但是他的目的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更加现实一些。
比如片中美女打算永葆青春,那么人精就把她变成一个塑料模特;女主角的老板想要一百万,而人精就让他母亲乘坐的飞机坠毁从而换取一百万的保险金。
电影里关于人贪婪的欲望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那些一切异想天开的凡人给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享受”永世的折磨。
所以《神奇女侠1984》中马克斯维尔·劳德终究是凡人,而不是人精原本以为“反客为主”,最终还是逃不过人类情感的弱点,而恰恰是这个“弱点”,救了他。
另外,但凡遇到这种格外大方并硬塞给你愿望的死变态,还是跪地求饶+趁机开溜算了。
没错,说得就是推销信用卡+鼓励你打白条的人。
彩蛋2:御电飞行电影里神奇女侠最潇洒的一段,就是用真言套索“抓住”闪电。
神奇女侠可以空手捏闪电,并用真言套索控制闪电,这是源于她与宙斯的约定(她与宙斯的关系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在《正义联盟》里,宙斯等神话角色的出场,拓展了DC宇宙观,所以在电影里,神奇女侠抓闪电也是有源头的。
与其说是抓住闪电,理论上应该是用真言套索召唤出闪电,让她可以在高空“飞翔”,这比蜘蛛侠、蝙蝠侠可畅快多了,后二位想上天还得找个“抓头”,女侠可以凭空召唤闪电,让自己御电飞行,但还是不如大超。
在电影《神奇女侠》第一部中也是这样,战神阿瑞斯想要用雷霆之力击败神奇女侠,但是这股庞大的力量反而被神奇女侠所用,并瞬间将其彻底击败。
(当然电影中显示控制闪电的是手镯)但是这并不是神奇女侠最逆天的表现,因为人家还可以空手捏闪电,跟宙斯一模一样。
在《正义联盟V3》的第1期漫画中,神奇女侠利用自己强大的战力介入了一场战争。
而在对抗军团的时候,她手持闪电瞬间扫平了周围的所有敌军。
个人认为,《神奇女侠1984》最大的拓展,就是将魔法领域引入到DC电影世界观中,与《雷霆沙赞》倒是有世界观相近之处,假如DC宇宙还能继续的话。
(扎坦娜什么时候出场?
)彩蛋3:脑控专家DC漫画里马克斯维尔·劳德是一个脑控专家,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类似于隔壁漫威的X教授,电影中人设变化,但保留了当使用精神控制能力时,这位就开始流鼻血的设定,用得越多失血越多,直至七窍流血。
而电影中这位的形象很有意思。
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这个角色,无论神态还是言谈举止,片方绝对是故意的。
看片的时候请自觉带入,对号入座,会异常欢乐,绝对搞笑。
事先说明,纯私人感受与观点,可以留下宝贵意见但请不要无脑喷,就像我没法说服你去喜欢这部片子,你也更没法说服我去讨厌这部片子。
神奇女侠1984的野心非常之大,主题也很宏达,涉及的点非常多(不然能151分钟?
),整体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
虽然这是部超级英雄电影但是本片并没有用动作戏来支撑全片,这是我给它高分的原因,类似于美队2,是一部政治片。
映射了整个美国(片中反派暗讽是谁不必多说)乃至全世界文明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究竟什么能让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愿望,麦克斯是因为对自己儿子的爱,戴安娜是因为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爱,是博爱,而这个理由也足以令人信服且触动。
相较于第一部中大量非黑即白的角色,这一部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比较复杂,都有自己的多面性(经历没有给,但是有暗示,就比如反派max特别害怕失败这两个字,更害怕别人觉得他是个失败者),也让这个本来残酷的政治故事显得有些温度,有了人性复杂的温度。
最关键的一点,女侠变得有自己的人性化设定了,比如她会因为史蒂夫而面对全人类犹豫不决,比如她与史蒂夫待在屋子内愿意永远都不离开,非常人性化的体现,人与神都是有私心和欲望的。
但其实观众并不会去仇视这些角色,也就传达神奇女侠乃至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永恒的的主题“爱”。
动作戏相比第一部变得非常非常少(也就一场追车戏可以说是足够商业性娱乐性的)。
但是动作设计上就厉害了,完美的将神奇女侠柔的特点展现出来,也是本片潜藏的主题(以柔克刚,也是女性自我防护的主要手段)。
先说在这部得到重点展现的真言套索,其动作设计很明显参考了马戏的空中飞人和体操,在看过那么多陈词滥调的动作设计后,不好意思,本片的动作设计真的让我耳目一新,直接展示神奇女侠打斗风格的刚柔并济(这一点与第一部很不同!
第一部不够“柔”,而是“刚”)。
再说说这一部初登场的“金鹰战甲”,本身便是为了防守而生,在戴安娜与芭芭拉的那场动作戏,两人一攻一守也是在暗示爱与柔的主题。
所以很明显这一部女侠的装备都是一些相对柔和的,杀伤力弱的武器。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女侠会反复强调“我讨厌枪”。
整体来说文戏更多,野心更大,相比于第一部我更喜欢这一部。
芭芭拉这个角色前期着墨很多,但是后面就很少了,而且这个角色的转变站不住脚。
总结一下吧,因为看到很多人还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喜欢。
1.我确实抱着看第一部爽片般的心理去看ww84,但是说实话并不爽,看得我非常累,但让我产生情感共鸣了懂吗?
无论是大反派Max还是戴安娜,其实都面临抉择。
max面临儿子与权利的选择,戴安娜则是爱人与人类文明。
要知道的是神奇女侠的人物设定,这是一个很俗的设定,她相信人性相信爱。
她的真言套索就代表了爱还不明白吗,为什么max放弃了,真言套索放大了他有爱的一面(很俗吧?
但与我产生共鸣了),他狼狈的跑出去找儿子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他在真言套索(爱)的面前明白了有比权利更重要的东西,自己的愿望不是最重要的。
非常俗套,但因为神奇女侠的设定以及盖尔加朵纯真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我相信了。
2.动作,就像我说的动作戏非常少。
但是我觉得设计上来看,拿个最佳动作设计提名都不足为过,不难发现真言套索是个极柔的代表。
戴安娜使用套索为什么像是体操与空中飞人的马戏杂技?
因为这样的设计它符合戴安娜的设定,一个外在强大但内心更强大的女性,这与她的设定相辅相成,这种打斗没什么杀伤力,更多的在于制敌(你总不能说相信爱,反手一拳给人家骨头打碎了吧,你看她其实可以,就比如豹女,动作上非常凶狠暴力,这是有对比的,符合两个角色的设定)。
因此你们可能想要看到像第一部一样,神奇女侠手撕装甲车,撞翻大楼,这都不存在了,这些极柔的动作戏让我更相信她的人物设定,她不是一个暴力的英雄,所以我相信她传达的东西。
3.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很俗的“相信人性,相信爱”,但是在神奇女性或说是盖尔加朵面前我就相信了,第一部如此第二部更是如此。
摘了一段三号厅检票员工的观点,我觉得跟我想说的一样
最后感谢一下盗梦观影团,但本片观点纯私人,与这些都没有任何关系
IMAX海报是炫彩的,值得收藏
漫威那种成天嚷嚷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们在救人的电影更适合这类人另外,这种电影被某些人喷那么差,其实也是两个时代人的较量除去某些漫威粉和一些男权者看不惯外,年龄分水岭也是一个巨大伤痕进入2010年后,各国除内地外,在动漫产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各种优秀动画横空出世但是在电影方面,8,90后那种喜爱的安静叙述一个故事的主导氛围,逐渐被各种绚丽画面,整天炸炸炸,杀杀杀,扯着嗓子尖叫之类的电影取代但是,终究是驴子是马溜溜就能知道,包装华丽,心浮气躁的现代电影,还是很多被过去的一些沉稳叙事电影斩于马下,无论中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一些人光顾着电影里各种特效,视觉刺激,却不肯多花一秒钟去品味电影里每一句话然后看完就开始骂娘,就像一杯饮料,过去的人细细品味,现在的某些人直接一饮而尽,喝完连味道都不知道,反而怪厂家配料有问题游戏界也是如此,不断炒冷饭,但是基本任何一款重制都被过去碾压,问题就在于,过去的人喜爱好好讲故事现在的人,上层被资本家控制,下层则教育缺失,人文教育不如过去,自然他们不能够像过去人那样对电影有一定的鉴赏和品味能力,你怎么能够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与美好呢?
所以,偶尔出现一部环太平洋,后翼弃兵,使女故事之类就被吹上天,然后当他们出现某种不合某些人意愿时候又一边倒的骂又出现所谓女导演罪,无非就是没满足某些人意愿而已,新霹雳娇娃扑街,我也批判过,但没人反驳,因为那部电影是真烂但是神奇女侠导演水平有目共睹, 按某些人的话,徐克洗白东林党拍了那么多烂片,他凭什么就是最好导演,还抢了不少其他导演作品挂名自己的, 他凭什么还能作为优秀导演,在我看来,他根本不配,无非就是沾了政治和资本的光环而已某些人就是男导演拍烂片无数,只要拍一部好的就能名扬天下,女的导演只要错一部就罪该万死,何况她还没怎么走错 放下你们的偏见,认真看完一部电影,欣赏里面每一个字,你就会觉得,未必那么难看,如果真正难看的电影,你会在看到一半,甚至更早就会离场,这是你本能做出的反应
【概览——要SnyderVerse,还是要DCEU?
】DC和漫威之间从来不存在真正的对抗:当后者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当代超级英雄电影拍摄指南的时候,前者才刚刚发现,DCEU最大的敌人是DC和华纳自己。
没有合纵连横的凯文·费奇,给《绿灯侠》擦屁股的华纳还在寻思该吃克里斯托弗·诺兰还是扎克·施奈德这碗饭。
现在看来,华纳和DC犯下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意识到漫威代表的不是电影,而是马丁·斯科塞斯所讲的“主题乐园”——坐拥全球六家Disneyland的米老鼠自然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华纳误以为扎克·施耐德浓墨重彩的暗黑调色盘就是制胜法宝,当《正义黎明》不及预期之后,自然也会生出弃若敝屣的念头。
殊不知,漫威为粉丝和观众们提供的高度一致的标准化娱乐体验,才是其成功秘诀。
时至今日,华纳和DC依然在用创作电影的思路去指导DCEU的开发工作:滨田·沃尔特口中的“多元宇宙”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其背后依然是混乱和缺乏连续性的制作理念。
温子仁的《海王》收获成功,就马不停蹄地以其为中心筹划番外《深海族》;大卫·S·桑德伯格的《雷霆沙赞!
》偷塔成功,巨石·强森的《黑亚当》才走上了快车道。
至于扎克·施耐德时代的功臣亨利·卡维尔和他的《钢铁之躯》续集(以及无数有潜力可挖的超人反派们),早就不知丢到哪个角落里了。
扎克·施耐德和他眼中的“SnyderVerse”,从来都不是能够对抗漫威的娱乐产品,而是其个人艺术风格的自然延申:与其谈论现实感或娱乐性,他更在乎如何还原“初恋式”的漫画观感。
工业机器与个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DCEU和SnyderVerse的混为一谈,终于在2016年的《自杀小队》集中爆发,并直接为DCEU按下了重启键。
DCEU想要成长为能与漫威抗衡的漫画电影宇宙,与SnyderVerse的分家是必经之路。
后《正义黎明》时代,派蒂·杰金斯的《神奇女侠》就是这样一封绝佳的分手信:既有着严肃的母题,又有着相对轻松的基调;动作戏和画面有着显著的扎氏特征,文戏又有着女性电影人特有的温柔和浪漫。
而这一叙事的核心人物盖尔·加朵,也以其基准线的表演和超一流的颜值,从此取代了亨利·卡维尔和本·阿弗莱克,成为了DCEU中,克里斯托弗·里夫式的形象。
然而,克里斯托弗·里夫也演过《超人3》和《超人4》。
理查德·唐纳和制片人伊利亚·塞尔金德之间的恩怨,并没有在《神奇女侠1984》再次上演,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类似的。
和大多数超级英雄电影续集类似,《神奇女侠1984》塞得太满,动力不足,更有着严重的节奏问题。
这与是否延续自理查德·唐纳版《超人》的设定和精神无关,而与创作者(和制作人)的主观意志有着更为深远的联系。
【制作——看似规规矩矩,其实不讲武德】《神奇女侠1984》80年代的背景设定,无意间构成了对自身的巧妙讽刺——一个发生在消费主义最高峰的里根政府时期,着眼于贪婪和自我毁灭的寓言,背后的最大推动力是华纳和DC对续集的盲目追求。
派蒂·杰金斯享有连扎克·施耐德都不一定有过的绝对权力,与戈夫·约翰斯、达夫·卡拉汉姆合写的剧本却显得非常笨拙和漏洞百出。
剧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与“许愿石”密切相关。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猴爪》故事有数之不尽的直接和衍生作品——几个比较有趣的版本:罗伯特·罗得里格兹《奇石》,《JoJo奇妙冒险:星尘斗士》“Judgement”一节,布兰登·弗雷泽《神鬼愿望》,以及更加广为人知的金·凯瑞《冒牌天神》——但如此直白如水、毫无创意的挪用无疑是对《神奇女侠》神话体系的巨大浪费:把仅仅存在于一句台词里的谎言之神拿掉,整部电影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这种流传已久的传统基督教道德剧,需要深度改造以适应现代电影的节奏和模式。
《心灵奇旅》的大纲,Body Swap流派可以追溯到狄更斯《圣诞颂歌》,但二者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而《神奇女侠1984》几乎见不到任何适应性改编,也没有逻辑可言:时而可以凭空造物,时而又只能凭体附身;代价时而是即时和明确的,时而又是延时和模糊的。
凭什么埃及可以突然平地起高墙,核弹头凭空灰飞烟灭,史蒂夫却必须附到活人身上?
凭什么黛安娜的代价就是《超人2》《蜘蛛侠2》式的debuff,而芭芭拉就是没有幽默感/变大猫?
凭什么有的代价可以是许愿石/麦斯威尔指定的,而有的又是毫无用处的?
就这一点而言,《神奇女侠1984》至少应该在愿望和代价之间营造出更多的合理性和意外感,教化的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这也仰仗于一个从头至尾保持一致的设定,不能为了前松后紧的情节编排,就肆意篡改麦高芬的基本属性。
除此之外,电影也没能把握住80年代和80年代电影的精神,流行元素浮于表面,好像标题里的“1984”只是个数字而已——最滑稽的就是片中的“里根”总统想要更多核弹,而真正的里根政府推动了《中程导弹条约》的签订。
《神奇女侠》第三幕的泄气又再度延续到了《神奇女侠1984》,最后十几分钟混乱度指数型爆发之后,没有与其相配的、需要付出代价的最终战,就突然戛然而止。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神奇女侠1984》已经超出了派蒂·杰金斯的控制范围。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视效水平的参差不齐,尤其是第三幕和豹女的决战,昏暗的夜戏显然是为了遮羞。
但这也不仅仅是在CG特效的问题,许多现场特效,如告别史蒂夫之后的街头奔跑,也格外出戏。
这在《神奇女侠》中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线上线下同步的全新发行方式,《神奇女侠1984》的院线表现水平很难与前作公平相较,但电影在许多层面上都毫无疑问地没能达到其前作的水平。
【表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除了故事设定和制作层面上的问题,《神奇女侠1984》的叙事结构也是影响其表现力的祸首之一。
第一个问题就是长达11分钟的闪回开场,除了让天堂岛常驻嘉宾们露个脸以外,在整部电影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段戏有两个产出,其一是黛安娜得到了“诚实”教育,其二是介绍了金鹰甲。
然而,“诚实”教育本身才是黛安娜全片的重要弧光,开场就教育完了,哪有史蒂夫凭体还魂呢?
金鹰甲更是毫无所谓,之后不仅有专属段落再次提到金鹰甲,更有直观的表现/介绍。
由此可见,这段开场不仅有着补拍嫌疑,还严重拖累了电影叙事节奏。
一个可能的改变方式,是直接拿掉闪回,从商场抢劫开始,同时在这场戏的最后第一次展现许愿石的能力(如让一个罪犯以不可能的方式逃脱)。
第二个结构问题便是指数型的戏剧冲突。
在电影的前一小时里,英雄和反派角色之间几乎没有交集,一条走浪漫喜剧,一条走黑色喜剧,使得电影在前2/3的时间里虽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夺回许愿(石)——却没有明确的失败代价和危机感。
电影直到麦斯威尔杀入白宫后才开始加速,好像之前的大肆敛财毫无社会影响力一样。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电影要同时处理两个反派角色的起源故事——而这两者都有着不小的压缩空间——又舍不得压缩主人公的银幕时间(比如隐形飞机之流的一次性fan service)。
反观结构类似的《蝙蝠侠归来》,在前作基础上压缩了蝙蝠侠的情节,将更多时间留给了企鹅人和猫女,后两者的故事线也与前者紧密相连,而不是像《神奇女侠1984》一样各玩各的。
由于剧本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说好的百年避世呢?
没有护照的中古史蒂夫竟然会开现代战斗机?
附身的男子没有亲戚朋友不用上班吗?
),作为《神奇女侠1984》的唯一不变量,盖尔·加朵和克里斯·派恩除了发糖之外也并无太大用武之地——就好像除了用来卖玩具,其实一点不抗打的金鹰甲一样。
毕竟就算是克里斯托弗·里夫,也演过《超人3》和《超人4》。
两个全新的反派角色反而各有特点。
SNL出身的“高潮姐”克里斯汀·韦格在《超能敢死队》史诗般的扑街之后首次出演一线大片重要角色,虽然芭芭拉的原始形象还是来自她在SNL阶段信手拈来的nerdy chick,但由于弧光明显,几乎可以算是她第一个可以认真对待的严肃角色。
但这一角色本身太过套路:“书呆子有power就学坏”这种反智主义刻板印象在今天还有人用,简直是匪夷所思。
佩德罗·帕斯卡是2020年年末收官的典型劳模,不仅有《曼达洛人》这样的顶流剧集,也有《全民小英雄》这样纯粹的子供向喜剧。
作为《神奇女侠1984》的绝对亮点,试图通过歪曲美国梦来积累财富的麦斯威尔显然受到了吉恩·哈克曼版本的卢瑟影响。
尽管其目的和动机并不明确,但其人格诱惑力和险恶的两面都很好地得到了卡通化而又令人可信的诠释。
此外,琳达·卡特在片尾彩蛋的客串显得太过刻意——尤其是破四面墙的眨眼——而缺乏乐趣,甚至显得有些过于自信。
在《无敌浩克》中,一个类似的客串是首任绿巨人卢·弗里基诺,出演了一个学校保安。
相较之下,二者观感上的区别颇为明显。
【总结——依旧一团散沙】《神奇女侠1984》是一部悦目的电影,但与前作不同,缺乏实质性的美。
以超级英雄电影的标准来看,这很可能是DC框架下最接近漫威的电影,也是让DC粉丝们最为失望的DCEU电影之一——毕竟在很多人看来,不是SnyderVerse的DCEU,至少也应该是扎克·施耐德的遗产。
他们所期待的《神奇女侠1984》可不仅仅是重放一遍Is She with You和Beautiful Lie,而是在此之上拓宽这一宇宙的世界观,甚至和未来的DCEU电影有所联系。
与第一部电影相比,《神奇女侠1984》想要在《银河护卫队》和《雷神3》式的快节奏话痨喜剧以外找到新的喜剧空间,但这一尝试显然并不成功。
同时,缺失了力度的动作戏,也让扎克·施耐德祭出的亚马逊女战士降低了几个挡位。
如果越写越多、越写越乱的故事不那么纠结的话,砍掉半个小时的《神奇女侠1984》或许会有着更好的观感。
嘴炮拯救世界不是问题,没有留白,不让人喘气的一言堂就是个大问题了。
【相关推荐】《比尔和泰德》《眼镜蛇会》《神鬼愿望》
但凡對反烏托邦文學有點敏感的讀者,一定會對《神奇女俠1984》片名中的那一串數字年份產生一定的遐想,希望從電影中找到與喬治.奧威爾筆下威權世界的聯繫。
但這部表面上具有一定野心的超級英雄電影,最終還是沒有逃離爆米花電影的格局。
而影片明晰的工業電影套路,毫無意外的劇情結構(有人稱之爲「復古」),甚至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規整的童話寓言。
寓言的特點在於寓意的明確性和解讀的封閉性。
畢竟,寓言是爲涉世未深的兒童準備的,用最淺顯的寓意加故事的形式,傳遞基本的善惡價值判斷。
然而,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寓言描繪的童話世界終將在生命經驗的進展中破滅,成人世界面對的更多是謊言、競爭、不公、壓迫和無奈。
寓言的敘事套路,不僅僅侷限了故事本身的厚度,更有可能讓充滿社會經驗的成年觀衆感受到諷刺。
《神奇女俠1984》中,再現浮士德的主題,討論「貪婪」,批判「走捷徑」。
其實,文學的母題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現代作品中復現,讀者和觀衆對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甚至,在一開始,我還慶幸,終於有人實踐了自己童年的夢想,在面對神燈一樣的許願寶物時,利用一個願望,給自己無數未來的願望續杯。
但可惜的是,《神奇女俠1984》更多只是機械性地重複了上述的文學主題,而且,在好萊塢工業電影框架下,討論這些主題,本身已經有些諷刺,甚至非常的虛僞。
實際上,在討好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下,大部分的超級英雄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已經變得非常固化和單薄,只會在安全的邊界內遊走,沒有辦法帶給人除了娛樂以外的任何反思和衝擊。
在幾個主題中,先說說「貪婪」。
電影中,世界亂局的產生,最直接的原因是世人的貪慾。
無論是大反派麥斯維羅德,或者是豹女、普羅大衆,甚至是神奇女俠,大家要麼是慾壑難填,一步步邁向慾望深淵,要麼是猶豫不決,捨不得放棄不費吹灰之力的意外所得。
在混亂的首都街頭,手捧「聖經」的傳道人,帶着關鍵詞,耳提面命地斥責衆人的貪婪,這已經是戲劇中最赤裸的表現手法了。
但是,在電影批評「貪婪」的同時,大家不難詭異地發現,這部投資金額高達2億美元的電影,從選角、創作、拍攝,到製作、營銷,這所有的現實行爲,都是以「貪婪」作爲原始驅動力的。
2017年,《神奇女俠》全球橫掃8億2千2百萬美元票房,接着,DC沿用大批原班人馬,催生出這部復古的「1984」,就是希望再造一個超級英雄宇宙,匹敵Marvel的票房傳奇,用資本堆砌的超級英雄世界反哺資本。
所以,《神奇女俠1984》中的一切反對建制、積極抗爭的元素——女性主義、英雄主義、 甚至反烏托邦的「1984」這幾個數字——都打上了資本的商標,成爲資本圈養,迎合市場的產物。
它們宣揚的反叛,已經變成了建制話語內可以接受的安全反叛,成了建制話語的一部分,是時下的政治正確。
所以,一部作品一方面提醒觀衆,警惕「貪婪」,卻在另一方面踐行「貪婪」,這本身就是彰顯的諷刺,是工業電影的僞善。
同時,這也應和了電影寓言形式的意義——超級英雄電影只是停留在童話的層面,我們只能以童話的視角去看待這樣一部電影,因爲它所宣揚的價值觀已經變成了這個世界的稀缺物——必須承認,我們生活在貪慾縱橫、檯下交易遍地的骯髒世界裏。
再說說電影的另一個主題——「不要走捷徑」。
電影開頭便展示了童年戴安娜參加亞馬遜女戰士競技比賽的場景,她希望通過走捷徑獲得勝利,卻被安提奥普制止。
當童年戴安娜大叫「這不公平」的時候,安提奥普提醒她要誠實,不可以投機取巧。
說到「公平」和「捷徑」,神奇女俠的死對頭豹女真的有話要說。
在白宮的打鬥戲中,豹女質問神奇女俠,憑什麼神奇女俠擁有一切,而豹女自己卻一無所有,默默無聞,沒人關注。
神奇女俠反駁,希望豹女反思一下,她如今通過許願石獲得的能力,並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通過付出慘痛的代價交換的。
老實說,這正是神奇女俠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
爲了更大的力量和利益,所有人都要出賣自身最寶貴的東西去交換,那麼神奇女俠到底出賣了什麼,使她擁有與生俱來的強大力量?
很明顯,神奇女俠不同於那些需要許願才能獲得能力的庸庸之輩,她是天選之人。
她一出生就決定了未來的使命、能力,她註定會受到歡迎和關注,具備善良的天性和完美的價值觀,這些「天生註定」,難道不是最大的「捷徑」嗎?
當神奇女俠穿上了阿斯特里亞盔甲,戰鬥力猛烈提升,刀槍不如,對這樣的捷徑,《神奇女俠1984》又怎麼批判?
同樣落在水中,穿鎧甲的神奇女俠不會導電,而豹女卻要被掉落的電纜電暈,這樣的捷徑,又怎麼批判?
更有甚者,在電影中,解決一切的問題,只需要一句「我放棄我的願望」就可以達成,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去收拾爛攤子,這難道又不是捷徑嗎?
在凸顯不公平的超級英雄電影中,宣揚平等地付出,期待同樣的收穫,批判「走捷徑」,這又是一個諷刺。
喬治.奧威爾的《1984》是在1949年的時代背景下對30年多後未來的大膽預測和想象,是對現實可能存在威權政治的批判。
而2021年的《神奇女俠1984》卻只是對30多年前的年代元素的緬懷,是依附於資本框架下的固步自封,是對建制下政治正確話語的諂媚。
可能這兩部作品爲數不多的聯繫,只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符號信息上面——全國性廣播系統和電幕(telescreen),冷戰的美蘇與大洋國和歐亞國。
在卡通片《靈魂奇遇記》都能輸出更爲複雜的價值觀的時候,這些面向更加年長一些的觀衆群體的超級英雄電影,是否可以進取一些,反思下自己的製作套路和世界觀?
或許,這對於娛樂至上的爆米花電影是一種苛求;或許,在市場追捧,票房大賣的前提下,如今的超級英雄電影仍要沿着資本設計的劇本繼續走下去。
( 已首發于香港文学舘《虚词》,转载请联係《虚词》编辑或作者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063.html )
在WW84上映后的一天内,各种“女权主义电影不行”的批评之声又不绝于耳。
这部电影当然不完美,但其中的各种缺陷其实和女性题材本身没有太大区别。
比如特效,这是华纳DC一直以来的短板,从BvS开始就被反复诟病,除了《海王》几乎全是灾难。
在这部WW84里,回想起来唯一的wow场面就是开头的运动会。
后面戴安娜学习飞行的画面虽然很努力想让人感动,但在真空漂着摆pose一样的特效质感只让我觉得尴尬。
这里的设计还是挺出彩的还有很多让人不知所云的冗长的台词,像是学生写论文在凑字数。
但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女权主义的锅。
如果说Patty Jenkins能力不足,仅凭性别优势上位,那么她执导的WW第一部以《正联》一半的预算取得了比《正联》高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是不是证明了男导演能力更差?
甚至华纳还为了《正联》先后补拍两次,补拍的预算加起来都快够再拍一部WW了。
男导演失手的时候很少有人归咎于性别,但女导演做不好就一定是吃了性别红利。
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虽然故事设在1984年,讲得却是当下的女性困境。
芭芭拉一开始是受困于男权社会的女人,当她看到洒脱又英勇的戴安娜之后,也希望像她一样强大。
当芭芭拉把骚扰她的变态扔到路中间的时候,应该很多人还是觉得蛮爽的吧。
看到戴安娜为了男人不惜放弃超能力之后,芭芭拉就不想和她一样了。
她要比所有人都强,从被捕猎的变成捕猎者。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捕猎者(predator)这个词在英文里也被用来形容性侵的加害者。
可以说芭芭拉是以暴制暴的激进女权代表。
这个腿确实让人羡慕啊而戴安娜则像是有些理想主义的温和女权。
她成长于全女性的环境,又自带神力,在接触真实社会的过程里几乎没有遇到过芭芭拉那样的性别压迫。
加上她所形成的的世界观都带有神性,追求世界大同和真善美,要爱护天下苍生,即使打架也不能伤及无辜。
因此最后她动之以情感化全世界,靠的是相信人性本善,这未免也太不接地气了。
毕竟是PG13的商业大片,为了照顾票房和WW的英雄形象,做这样的考量也可以理解。
但同样是PG13的其他DC电影里,坚持不杀人的蝙蝠侠就可以变得残暴,超人也可以扭断人的脖子。
豹女本身就是WW漫画中非常经典的反派角色,她的故事素材绝对撑得起一条单独的叙事线。
然而在电影里,似乎华纳不满足于只有一个女性反派,又加了一个野心更大、能力更强的男性反派,削弱了豹女这个角色,也没能把戴安娜和芭芭拉的关系展开。
真的很可惜,因为在主流电影中,这种无关男人、单纯因为欲望和力量而相爱相杀的女性关系非常少见。
这部电影本身的遗憾,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女性问题的困境。
很多人都觉得好莱坞白左、爱贴女权、搞zhengzhi正确,但其实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产业依然是被男性牢牢掌控的。
在2020福布斯全球女演员排行榜第一位的Sofia Vergara,4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还不到男演员排行榜第一的巨石·强森8700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连男演员榜的前八都进不去。
而在奥斯卡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上,获得最佳导演的女性仅有一位,而且最近两年奥斯卡都没有提名女导演。
大家之所以觉得女权电影多,是因为男权已经作为常态被普遍接受了。
就像是新闻里通常只有女司机出事故会被加上性别,男司机的事故只会写“司机”两个字。
每年出产的电影绝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主导的,而这些电影很少会有“男权”的标签。
反而是因为女性题材很少,一旦有,发行方一定会把性别议题作为一个卖点来宣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事,WW84最后没有关于任何DC后续电影的彩蛋,想必华纳自己也不知道DC系列该何去何从。
最近华纳关于HBO Max的操作体现出了管理的混乱,而WW84反映出的问题也只是华纳电影部门尴尬处境的一个缩影。
有女侠,没有1984!
醒了想起它又是很愤怒。作为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的特权人(都已经是半神了),跟像豹女一样的普通人说放弃你的梦想不觉得patronizing吗?为了重新获得力量放弃了爱,就劝所谓的反派为了爱放弃力量,你不觉得虚伪吗?假设渴望,梦想等于贪欲,只能说明编剧的内心就是如此糟糕,每个人都会梦想更糟糕的事吗,就没有梦想一个更好的世界,许愿改变自身的悲惨,不平等的人吗?这一切结束又让他们如何自处,为什么不给这些人以镜头,而只是展现出一副美国中产的祥和画面?真实本身真的很美好吗,重新回到悲惨中的人/社会也是?人不应该渴望权力固然有理,可人的渴望都是权力吗?我们就应该接受现状,一直固化,停止梦想?更别提直接把Pedro Pascal的背景故事变成了受苦的少数族裔=心理会变坏,而不是讨论迫害他的人才是更大的恶。
“So many things.”2020恰如其分的写照……让一个一战飞行员直接开八十年代的战斗机也太扯了,抛开诸如此类的问题剧本本身逻辑是自洽的,但生活要这么简单就好了。好莱坞黑川普新高度,白宫又又又又被砸了,单人动作场面还是像杂技,不至于坐不住但还是太长了。感情线完成规定动作,又甜又虐。埃及部分败笔。
1.超强版的阿拉丁神灯。2.上帝为你开了扇窗,顺手也带上了门。3.黛安娜的剑和盾去哪了?全程真言套索,时而化身Cowboy,时而化身Spider-Man4.金鹰战甲刚穿上两分钟还没捂热乎,大翅膀就废了。5.正片动作戏在预告片里都看完了。6.黛安娜用演讲战胜了川普。7.川普的儿子像田亮。8.盖尔·加朵真美。9.坐我后排的哥们脚太贱了。
DC已死!
派导演心系苍生。我还是被感动到了的。男反派演得也非常好。但是开场水上闯关还有结尾用捆仙绳连线全球广播真是不能忍……前一个让我觉得我是在夏天看卫视综艺,后一个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也行?!”。电影可能是想教育观众奇迹都是虚的,脚踏实地才是真的?但是神奇女侠本身也是虚构的啊……要不就只是在讽刺特朗普到处画饼放卫星?说一下特效上我不太喜欢的地方,首先就是女反派,她那个完全体形态让我想起了《猫》……二就是阿拉伯国家那个土墙了。虽然正片里没有给墙体出现的镜头,但是能看出来它是原地升起来的。但是愿望被放弃后,土墙直接灰飞烟灭了……你原地下沉不好吗?下沉以后照样可以形成河道啊……
家门口终于有了杜比影院,牛刀在手,就等这头肥牛了。事实证明,一部2~3星的爆米花片,在一流的声音和画面加成下,可以获得质的提升。至少,我被这种科技和艺术结合后的高级感官游戏给欺骗了。有盖尔加朵的大长腿和豹纹高跟鞋,和汉斯季默近乎催情一般的配乐,偶尔做一回大俗人,也没啥好抱怨的吧。最后感谢桃花岛观影团。
很一般 水深火热米国人
导演长篇大论的在影片里灌输人生哲理、政治诉求、心灵鸡汤,似乎随随便便在电影里输出普世价值观,就能让一部电影变成好电影,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片中戴安娜的抉择的确让人心痛,但也不如这样亮眼的神奇女侠浪费在一个平庸导演手上心痛~
我的天... 怎么拍得这么蠢。 动作场面要啥啥没有,真的全在预告片里了。大片大片的说教无法忍受。黄金战甲的设定是个笑话,太糟糕了。
难以想象的尴尬和无聊,怎么能花那么多钱拍那么难看!
第一部讲述女侠的成长,这一部聚焦女侠的蜕变,蜕变的关键在于神性与人性之争,剧情重点落脚于回归的史蒂夫,而以史蒂夫回归为主导构建的剧情颇为宏大,纸醉金迷的80年代,与物质欲望膨胀的当下形成双关,针对许愿石设计的一系列情节,囊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最终直指人性弱点,完成对贪欲的批判。作为纯娱乐片,本片内容涉及的类型丰富性是同类型片罕能企及的,也是本片最大优点。至于重头戏的视听层面,在汉斯季默高水准的配乐加持下,除了天堂岛铁人N项燃了一波开局,其他精彩段落都逊于上一部,大场面骤减,结尾与豹女的单挑,热闹有余精彩不足,闪电五连鞭也仅仅是视觉噱头。但作为今年唯一登陆院线的超英片,它的存在十分必要,超级英雄不仅是高高在上的符号,更是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度中给予我们心灵慰藉的指路明灯。
最关键的一点,难道不是没有80年代感吗?我健美裤都穿好了,你就给我看这个?!唯一值得一星的,还是派派演的史蒂夫,放在不管哪个年代,他都是好男人。
猴爪一样的童话故事,是没什么逻辑,没什么高科技,但跟1984这个年代设定一样,很复古,很原初,就是老美漫那种风格,且神奇女侠的武器是真言套索,追求真相,对抗谎言,还是很合适的,再者说了,别的超英故事也不过是会包装会掩饰罢了,你以为他们就更有“逻辑”,更有“高科技”吗?你以为他们就不是童话吗?加朵真的太美了,且始终能让我觉得不是伪善而是真亲切勇敢善良,跟Steve的搭档我也从第一部爱到这一部了,这次就又是永别了吗?咱能不能再回来一次啊嘤嘤嘤?
女侠的新造型,突然想起了洛基,而且觉得女侠和洛基有点配~背后boss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洛基能不能串戏呢
直接化身女超人,故事设定和里面的怪力乱神一样混乱荒谬无趣,全靠美撑着。
能理解为什么diana爱了steve这么多年,超英电影宇宙里唯一说服我的爱情。
真心沒有第一部好,只有加朵的美貌支撐著。期待扎導版正義聯盟吧。
故事立意写得好(历史学得好),许愿石的设定还不错(就是不告诉观众要自己猜),演员也演得好(虽然有时套路),反派也有内心戏不是脸谱化坏人(就是女反派突然变得那么坏蛋太假了),但是就是导演和剪辑配不上这个剧本,拍出来什么鬼玩意儿…就比如女侠告别一生所爱的悲壮场面居然街头混战背景两三句台词搞定(如果不是音乐够煽情…)…详略失当,有时候我忍不住想难道女二有要求加戏吗…
首先想说,我并不是一个超英电影爱好者,我总觉得靠一个人发挥神力、噼里啪啦一顿大战就能拯救世界,本身就是是很扯的一件事。但是这次,我被这部电影彻底说服了。2020年,这个世界经历了太多不美好的事情,大家都过得很糟心。面对困难或者灾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什么过人的盖世神力,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找回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与善,然后与之前的种种阴霾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