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冬季,得一鱼、一鸟、一幼童就可远离爱妻不在的孤独?
春暖花开,冬日遗存的情感在终日期盼中不曾消散,幼童去而复返不知是失足滑入冰窟还是渐行渐远,老人已无法在孤独中存活,宁愿相信幼童跌落湖中陪伴他。
他只得期许妻子不在后的再一次轮回的冬季。
冬去春来又一冬。
结尾导演让老人化为小鸟飞跃雪山,并传出诵经的声音,意为轮回
一部极孤独的电影。
其实我并不是文艺片的钟情者,所以本来对《冬》并没有很大的期待。
还是被剧透之后才开始感兴趣的,我就是好奇一部没有台词没有配乐且故事极其简单的电影是怎样的。
开头很美,漫天白雪,寂静无人,老翁垂钓,风声呼呼,颇为几分柳宗元《江雪》的意境。
然而这却不是一个隐者的故事,所以老人没有办法坦然面对风雪、面对孤独。
真的是寂寞到了骨子里。
睡觉铺两床被子,吃饭摆两个碗,一床被子一个碗是给死去的妻子的。
整日只有呼呼的风声,无尽的风声,令人孤独的风声。
于是第二晚他打碎了玻璃,那一瞬间,风声停止了,天地真正的安静了,好像人也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这里觉得王德顺演得真真好,沉重烦躁的叹息,有些怒气地敲床板,猛地坐起来洗干脸,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到无尽孤独带来的焦灼感。
后面送走孩子之后追出来,幻想出拥抱孩子的那段无实物表演也真是好,配着弦乐配乐,让人忧伤。
大概孤独的人都会对温暖无比眷念,所以结尾老人才会听到那只鸟的叫声,看到那只鱼的身影,感受到妻子抚过他的脸庞。
可惜杀鱼烤鸟的片段真的让人不舒服,可惜这黑白的质感真的不能强扯水墨,可惜最后打出来的那行“第一部作品”和“谨献给”都让人觉得莫名。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
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
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
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
冬?
”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
王老头儿开始变了。
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
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
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
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
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
我们说,看完啦。。
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看完 电影 想给差评 看了十分钟 可以看出 故事进展的乏味 镜头的平庸 情感的麻木唉 这样讲 是否真的太残酷 可是看完 拍摄纪录片 又感到真的很难 那种环境下 只能说 各位青年导演 电影难做 千万不要在执念于某种偏执了 无台词 一个老头 在冬天 雪山 一切都是安排的 臆想的 意淫的 感觉 自我的沉迷 封闭 从而 陷入自我泥潭 不可自拔 这部电影 就是青年导演 很好的教训 这种电影 这种场景 一个导演最好五十岁之后再去拍吧 看看 贝拉塔尔 场景单调下的叙事和力度 只能说 导演出发点是对的 只是 功力好弱 好做作的叙事 一次失败的经验而已 失败是成功开的一次玩笑 以后不要再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电影了 青年导演 想好了再干
旧爱祭奠新欢。
因为旧爱,不是真爱。
否则怎么舍得这样做。
那不过是孤独的陪伴吧了。
如果有可能,请尊重你的旧爱,因为你蔑视了爱是双方的,不是你爱,而是因为对方也在爱,而且爱的那样努力。
每一份爱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因为上帝想告诉你,爱在时,请珍惜,不要去复制或者追逐逝去的爱,尽心感受现在的爱,这是对过去最好的尊重,对现在最好的真心。
而且,爱只要存在,怎么会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承载的物质实体罢了。
我想,这就是感受的力量吧!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
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
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
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
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说是寓言式,但结尾略奇怪,因为鸟的意象和前面的鸟重复,如果没有特指,其实两方中可以换一个。
另外镜头时长有点收得太慢的感觉,比如说睡不着的镜头真的太长了,按比例来说我可能觉得10秒的镜头缩到6~7秒都会比较好。
整体架构都不用改,就镜头时长收收就好了。
说演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拍完才发现,而且和某个著名的七天(圣经?
没听清楚)的情节有 重合。
我没注意到,我再去查查吧。
最后最后一段佛教音乐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本来这个寓言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这么一来你让不信教的人如何自持?
本来可能他都已经接受了你的寓言。
这一点让我深恶痛绝,宗教是一个非常有程式非常压迫感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一个只想看你的电影的观众身上。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
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
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
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
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
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
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
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
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
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
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
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
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
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
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
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
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
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
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
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
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
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
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
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
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
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
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
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
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
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
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
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人生来就是注定孤独的也是注定苍老的。
老人不是老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墙上照片里的女子是我自己构建出来安慰自己并非孤独者的产物。
她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抚慰我生来孤独的灵魂。
最开始我会觉得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人与我们灵魂契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觉得她只是挂在墙上的照片而已,她已经死去了不存在这个世界,但我忘不了她,会每天晚上给她铺好床,每天早上给她摆好碗,因为最懂我的就是她啊。
谁又不是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呢,哪怕是那么一点被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
把她挂到墙上,我开始去钓鱼,但我知道那鱼不属于我我也没有占有鱼的欲望,我会让它回到水中,它们只是在一些夜晚陪着我。
后来我遇到了鸟,它会分享它喜欢的东西给我。
(那个很多人觉得很萌的场景:鸟儿叼了一只虫子放到老人的碗中。
其实是很伤感的很现实的,它也许给了你它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可惜毕竟你们不是一个物种啊,你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我对它有感情了,毕竟它会分享它觉得珍贵的东西给我,还会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可爱的叫。
我为了鸟,放弃了鱼。
(鱼被老人杀了)后来我遇到了男孩,他好像和我心里构建出来的女子更接近了。
他会在我困难的时候陪伴我帮助我,会和我有共同话题,让我开怀大笑,能和我吃一样的东西,递给我的不是虫子是我能吃的土豆。
我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那个人了,他在我心里占据了位置。
(老人让男孩睡在了每天去铺好的床)我烤了鸟给男孩吃,为了他我放弃了鸟。
我觉得很戳心的一个画面就是,男孩挥着手说再见。
我可能只是男孩生命中的鸟儿吧。
后来男孩又回来了,就像我把鸟放飞又把它接了回来一样。
看了一眼就走了,我在后面追了很久,可能是几十年吧,然后发现男孩死了,只留下一个帽子。
(很多人心中的初恋情结,或者觉得失去了灵魂伴侣)我哭得不能自已,哭着哭着那个女子出现了,替我擦干了泪水。
她告诉我,她还在,最后也只会有她在。
其实一辈子忘不了没得到的那个人只是男孩而已,我真正爱的,真正完全懂得我的只是那个女子,也就是我自己。
电影最后的场景是,一只鸟不停地飞呀飞呀。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对方生命中的鸟吧,一个人一生能遇到那个男孩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带着祝福气氛的曲子,嗯祝我们每一个老人也是每一只别人生命中的鸟,能在大雪中飞远一点吧。
至于为什么会是冬天,因为我们的本性啊,我们总是追寻温暖追寻爱。
也正因为这样生命中才会有鱼有鸟有男孩,还会有那个我们心中的女子。
整部影片都没有一句台词,安静的可怕,只有老人的笑声与哭声,小鸟的啼叫声,大风呼呼吹的声音。
老人早年丧妻,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晚上睡觉却坚持铺两床被褥,想象自己的妻子还在,在寒冷的冬季,显得分外孤独,他先跟鱼儿作伴,天天去垂钓,一样能多找一些鱼儿,然后跟小鸟作伴,最后跟小孩,为了喂养小鸟杀了小鱼,为了讨小孩欢心杀了小鸟,却在苦等小孩中绝望,他在茫茫雪地里那孤独垂钓的身影,那想象小孩在而抚摸拥抱小孩的场景,让人忍不住的心疼,最后以为小孩死了,悲痛欲绝地哭泣,那沧桑狼狈的模样触动人心,把孤独演绎得栩栩如生。
就一哑剧。第一个镜头大雪,老人身上的雪一直没变,脸上一点雪都没有。大白天小女孩怎么就会掉下去。
观感有点怪。独处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即便排遣孤独,也保有互不伤害的底线;而人缔结了关系后,产生了需求,就对自然造成侵犯。然而首尾呼应出的是对过往感情的怀缅。有割裂感。作为一个寓言故事,意象的刻意之处倒无可厚非。王德顺演得确实好,动作细节精到。影像上也不错。3.5
特没劲,这个叙事环境都是架空的,刻意无语言,小孩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镜头差就算了,还乱切,基本靠演员在撑。电影不是意象的堆叠啊,连不起来就是没用的,被预告片骗了,太差了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人心里有时候就是容不下那么多
老人,鱼,鸟,孩子没有对错,不分善恶,导演流畅且不做作地诠释了生命中的真相——一切都那么应该,一切又都那么不应该。善恶本应是同体的,剖开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宇宙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单一元素构成的,万物相生相克相息。
形式结构极似《独灵之马》,但节奏把控,剪辑调度不够稳重最终也没有震慑人心的魄力。七天的生与灭,所追的一切都会结束,归于无的寂寞。影片追求得很极致但最后呈现出来却有点杂乱零碎。王德顺还秀了一把形体,他的表演是影片少有的强音。没有原声版本有点可惜。
朋友写的剧本,没对白挑战很大!
很久没看到这么无聊又好像逼格高的电影了。全程无言,但故事性是真的很差,压根不算合格的哑剧,冲突比较弱,实在是有点自我封闭。用黑白来拍大雪纷飞很漂亮,但全片实在不知道想让观众对男主有什么样的感觉。已快进。
真正的“眼睛里都是戏”。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导演您好自恋啊
老爷子挺好
外物不可留,人,终其孤独。
得鸟杀鱼,得人杀鸟。从看到老头子第一次外出找鸟,小鸟飞入帽中老头子那一刻的笑容时,我就知道人类罪恶灵魂的大门就这么在这冰天雪地里随着雪降的速度慢慢打开了。不止秒速五厘米。
本来以为是独钓寒江雪的风景美如画,结果只有开头一点点写意,后面全是一个糟老头在床上滚来滚去滚来滚去哈哈哈简直醉了,美剧《冰血暴》里面也有冰窟窿的意象,不过内容就复杂得多
雷同不说,整个节奏混乱,没办法极简地说事儿就乱说一点。
有个叫张痴的专门扛着器材去拍冬天零下三十度的坝上,照片确实很漂亮,但总觉得太过刻意。这部好像是拍长白山吧,但感觉真是一样一样的;另外配乐很大牌,不过某个场景马上让我想到“It's ok to eat fish coz they don't have any feelings”.
整体影像具有中国特色美感,外搭孤独内衬人性,黑白无台词看上去也逼格十足。不过故意没有台词的设计太做作了,以及结尾“刑健的第一部电影”是想让大家膜拜你有多厉害吗,有点恶心。不过中国电影院线能上映这么一部电影,也算是一种突破。最后赞一下王德顺老爷子,最厉害最应该膜拜的人是他。
大雪满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