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19, @ Angelika Film Center & Café. On fatherhood, manhood, loss, healing, and reconciliation. An intimate and empathetic look at the agonizing force of fear, the blade and misuse of love, and how a family shatters and finds its way back together. 看到最熟悉的Florida landscape非常感慨: Miami skyline, 海水、密林、绿意、忽如其来的雨,凝聚又厚重的云。
Dazzling, electric visual and sound; fantastic soundtrack. 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呱噪,我也看得心惊胆战又疲劳。
但自从”Tyler”离场,Lucas完全出场后,整部电影的气息都柔和平静,温暖舒畅了。
当然这是因为the intentional contrast betwee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tory (climbing/exclaiming tension and devastation)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tory (calming, healing power). Lucas’ gentle, delicate presence infuses fresh air into the tone and lights up the screen. He’s the most beautiful surprise in the film and my heart was simply MELTING whenever he’s in the scene. I JUST FUCKING LOVE EVERYTHING ABOUT LUCAS HEDGES. 虽然温柔与和解来得好似倏忽而轻易,但好在真诚且自如。
去年有两部电影直譯都叫《浪潮》。
美国《浪潮》Waves,讲高中摔跤队选手泰勒训练和比赛过度,必须动大手术。
此时,怀孕的女朋友想把小孩生下来。
泰勒后来,又喝酒又嗑药的去找参加毕业舞会的女友理论,。
德国《惡魔教室》The Waves讲高中老师用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让全部人只为大局服务,体验“集权主义”这门课。
这个改编自1967年美国教师曾做过的实验,最后以出人命来收场。
《浪潮》用十几首或高亢、或低吟的动听歌曲,把年轻人贺尔蒙发达所会产生的暴力跟温柔,美美的拍出来。
德国学生组,则是人人因为找到归属感而亢奋,亢奋,再亢奋。
高中生为什么会出问题?
一是社会跟家庭的要求太高,不能承受就选择逃避或毁掉一切。
二是同侪之间的眼神跟语言暴力,就足以把你排挤到好几条街以外。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知道。
但是,人生如果非黑即黑,没有出路,那又该如何呢?
中文有个字叫做“渐”,好与不好都是渐渐蔓延开来的。
所以,问题还只是火苗,你却没注意到,那就等着燎原了。
有人乐意让灾难发生吗?
有人就是没办法好好听人讲话,听出问题,那有如何呢?
我们可以互相提醒:不是非黑即黑,至少还有非黑即白,再下来,还有彩虹呢。
卢卡斯·赫奇斯、斯特尔林·K布朗、小凯文·哈里森(《泥土之界》《黑夜造访》)、泰勒·罗素(《忽然七日》《迷失太空》)加盟A24打造的音乐题材新片《浪潮》(Waves),特里·爱德华·沙尔茨(《黑夜造访》《克利夏》)自编自导,下月在佛罗里达州开拍。
讲述两对年轻情侣在情感的雷区中成长和相爱的故事,被描述为“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
影片几乎全程与音乐同步,将一些标志性的当代歌曲与奥斯卡得主Trent Reznor&Atticus Ross(《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的原创配乐结合在一起。
今日重看这个电影,还是觉得很难受,当时非要我看完,却一次都没看完过,后来直到你一直执着于这个电影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女主很像你的ex,这倒没有让我受挫,因为她确实是个很好很好的人,我也同样欣赏她,让我难过的是自己在关系中的特别性被摧毁了,我也希望自己进入的是一段好的关系,但这段关系烂到了难以让我自洽的地步,我反复,我内耗,我自证,可一切都是因为你的不诚恳,像这个电影的男主一样,自大,自顾自的只按着自己的意识去解释自己,发出行动。
我知道,我知道,应该move on了,但是我可能本身就是不太容易在受到伤害后立即走出来的人,是的。
我并不洒脱,一切结束后总是暗自计较着得失,在突然意识到,在喜欢的人严重,或者曾经如此真挚的将自己的内心剖露过的人严重,我不仅不特别,而且可能还是某种过度时期充当陪伴作用的maybe工具,我的内心便无法平静。
我知道,我知道,我以前喜欢的你的样子,你的看似诚恳的伪装都是假的,都是精心盘算过的,我受不了自己上当,甚至是帮助补论般的上当,都碎掉了。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程度又上升了,我好像遇不到什么善良而诚恳的人对吧
摄影很讲究,剪辑很炫技,如果用在别的片子上而不是狗血family drama就好了;剧本太空洞,本以为哥哥杀人之后的剧情走向会有惊喜,结果直接妹妹变成主角了??
几次画幅变化毫无意义;年轻演员都不错,距离海曼不过才三年,卢卡斯的气质变化居然如此之大,看好他;为什么佛罗里达的男孩一个两个都开皮卡?
空谈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充满压力、信仰缺失的时代拥有承担责任,相互沟通的勇气。
导演呈现了问题,表现手法值得称赞,但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和批判,妹妹的存在是一线光芒,是慰藉,是破冰的希望,但并不能真正的,从长远角度改变现状。
太多视听语言,干货太少。
下错电影,意外的teen film.让我们一睹bodybuilder的直男的自我和脆弱。
懦夫直男。
永远不知道强悍的外表是为了遮盖啥,不去训练啥。
有的男生觉得身材好了一生都顺遂,那些令他觉得烦恼的好像健个身都可以过去。
其他的品质,共情,talktive,不要在乎男性气质这些思考,都觉得简单的健身就可以不必要过去了。
直男啊。。。
good actor bad writting结尾强煽情。
那个“i want us be family again”打下来又删掉,确实一个动作太传神。
像曼彻斯特,有些东西就是太tough就是不能make it.一个动作可传神了。
但是剧本真的太差了。
人物太复杂,两个小时多又没交代透彻又硬搞自己驾驭不了的复杂。
尴尬又努力试图试探,靠近的的两人餐厅对谈是我觉得最好的片段。
很让人involvement的镜头。
演员的诠释太好。
过肩这个镜头也选得好。
台词也有意思。
从爷爷奶奶努力聊到没有爷爷奶奶的结束,又努力新来自己熟悉的汉堡餐话题,女生很快懂了的转换一个让大家都舒服的路,直接问她想问的,没有那么多试探,你也是练摔跤的吗,以f***'em good的共识愉快地结束。
共识和想聊很重要。
聊天范本。
绚烂的镜头】,非常的漂亮的色彩好听的音乐不得不说的是女孩很可怜但是也咎由自取一直拒绝沟通,不接电话,自说自话要生孩子下来,看见男票来了也没有好好说话。
如果有前期的沟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反正很不明白一个姑娘愿意生孩子下来为啥还要和孩子爸爸分手。
这个男孩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父母严厉的管束,追根究底的盘问,威胁限制年轻人的自由。
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将他们推出去。
爱,也要包容。
至于妹妹的感情线。
我觉得也算不错。
只是吐槽,开了几天车,来来回回都是女生当司机????
好好地一个富裕的家庭居然如此狗血
喜欢摄影和色彩的观众很难不会对这部电影感兴趣,再加上贯穿全片的金曲串烧,我真的喜欢它到 for no reason!
构图比例从16:9到4:3到2.35:1再到16:9,四种比例清晰的将电影划分为明显的四个部分。
从最初Ty为主线的叛逆,搭配蓝紫灯光为主色的色彩,让前半段充满着青春叛逆期迷幻的荷尔蒙气息。
中期则以写实电影中常见的偏暗色彩为主,与前期后期的颜色形成反差,体现了在Ty事件后妹妹Emily和家人在阴霾后过渡时期的艰难。
后期则以亮蓝亮绿色为主,更加有活力,就像 Emily渐渐成长后从阴影中走出后的心情一样。
Life is colorful.
和《月光男孩》很像,《浪潮》也是一部关于黑人青年成长的故事,但是本片却更生活化,更加写实一些,从前半段以Ty为主线视角,再到后半段将视角转移到Emily身上,让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加立体化。
我们也都多多少少能从Ty和妹妹Emily的成长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成长是妥协和去爱。
Ty没有妥协,在受伤后没有妥协而是选择继续比赛导致伤势加重,再也无法参加比赛;在和女友发生矛盾后没有妥协而导致事情复杂化,错失杀人,让自己年仅18岁就入狱三十年,大好前程毁在自己的手中,还让原本幸福的家庭产生了裂痕。
而在此之后Ty的爸爸选择了妥协,他用爱去继续维系这个有了裂痕的家庭;Ty的妹妹Emily选择了妥协,她用乐观来继续看待这个世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colorful; Emily的男友选择了妥协,他在抛弃了自己18年的生父生命的最后时刻原谅了他,陪伴在他的身边。
生命总是色彩斑斓的,只要我们学会去爱,学会去妥协原谅。
就像爸爸在原谅了一切之后在湖边对Emily说的话:你还有许多爱能够分享给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生要去体会,恨能挑起争端,而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星期五言:从电影反励志的概念来讲,2019上映的美国电影《浪潮》算是另一个版本的《爆裂鼓手》了——它们上来都是先使用一股鸡血般的斗志来刺激主人公,让他咬着牙一个劲儿往前冲,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梦想破灭为止。
然而,《浪潮》不同于《爆裂鼓手》之处在于:这些励志、奋斗乃至奋斗瓦解的戏份只占了电影的一半时长——开篇男主人公在梦想破灭后竟退出了电影主角的位置成了配角。
那么电影另一半演了什么呢——显然,那是“美国梦”破碎后所带来的后遗症…本文不是以分析剧情为主,因为相比电影情节,那些阐述剧情的“电影手法”似乎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怎么说呢,这些手法让这部老生常谈的反励志青春类电影显得更加有魅力、上档次了!
(注:本文属纯分析文章,未看电影先行阅读会严重影响您的思考力以及观影乐趣)
一、两个角色+两个颜色从剧本的角度来讲,《浪潮》分别讲了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的故事(电影的两个主角,刚满十八岁的样子)。
注意我们这里提到了“分别”的字眼,也就是说整部电影并没有像传统商业片那样以某一个主角为轴心演到底,而是将电影拆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演哥哥在爱情、理想面前迷失方向,最后坠入深渊;后半部分演妹妹在家庭变故的挫折中收获爱情,找回人生…以上是电影作为故事在横向时间线上的设置。
然而,在纵向上,从视觉故事的角度来讲,电影同样存在两个主角,这两个角色毫不亚于两位人物表演的风采与出镜率,没错,这两个主角就是:红色和蓝色(或者说偏红色系与偏蓝色系)。
先来看下面一组图:
▲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由红蓝色系构成,并时刻体现出了红与蓝的对抗性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两种颜色对观影情绪所起的作用,便也不难察觉它们在全片中无间断地贯穿出演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位“颜色主角”(红色和蓝色)所讲的故事比两位人物主角的表演以及经历更精彩!
那么到底两个颜色又讲了个什么故事,其实很简单,总结一个词,那就是“青春”。
换句话说,电影导演把“青春”分成了一个红色和一个蓝色——前半部分,红色伴随着哥哥那些斗志、激情、荷尔蒙、冲动。
蓝色则是附着在红色旁,伴随着失落、迷惘、颓废、忧郁而存在;
后半部分,同样两个颜色在妹妹身上也出现了,只不过这时那个“蓝色”俨然成了主导,它充斥着女孩儿的整个人生(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爱情生活)。
这时的红色很有意思,它没有消失,它像褪了色一般附着在妹妹身上,给人的感觉也不再是那种“鸡血红”了,而是偏向了温暖、活泼…
就这样,一主一次,一前一后,两个颜色交融着、穿插着、对称着演完了这部电影,表达出了青春的主题——激情、忧郁、冲动、迷惘…好一个简单直接的视觉表述,它直接触动了观者的意识,使之产生共鸣。
当然,参与视觉叙事的不止一个颜色,另一个手法更让笔者倍感稀奇——二、三个画框,四次变化电影画框就是电影银幕的长宽比,比如说16:9,2.35:1,4:3这些数字都是用来描述电影画框大小的。
通常一部电影会有一个固定的画框尺寸,可大家注意到了吗(通过前文那些视频截图就不难看出):《浪潮》这部电影竟变了四次画框尺寸,用到了三个画框规格。
显然,导演在画框上做了不少文章。
至于这些“文章”里藏着导演怎样的用意,很难说,看每个人的理解偏好了。
我们来看几次变化时伴随的电影情节:▼第一次变化:电影以大概接近 16:9 的那个尺寸开篇,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斗志昂扬,激情四射、健康健壮的黑人小伙儿(男主)。
而当我们的男主角被检查出肩轴(肱二头肌腱)有问题,被宣告无法参加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联赛时,我们的男主角的状态开始变化了——
注意此时颜色上的冲突:没错,蓝色的忧伤开始逐渐替代了红色的激情,占据了上风,那场男主在屋子里打飞机的画面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注:大面积的墙皮蓝包围住了那些红色的奖牌和相框再之后,男主在浴室洗澡吃汉堡,一觉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屏幕神不知鬼不觉地变了尺寸(大概是比 2.35:1 还宽的尺寸),变得比之前的更扁了!
▼第二次变化:祸不单行,在遭受赛场失败后,男主接着又遭遇了分手失恋,随之,在红色愤怒和蓝色忧伤的双重刺激下,男主径直冲向了前女友所在地,两人争执,男主将前女友一拳打到。
接下来,屏幕变成了接近4:3的比例,整个电影世界仿佛翻了个个。
再之后,悲剧来临——前女友抢救无效死亡,男主被判终身监禁。
至此,电影上半部分结束。
▼第三次变化:当电影进入下半部分,男主的妹妹开始从之前的配角变为主角之时,此时的电影尺寸还停留在4:3的比例上,很简单,此时一家人还沉浸在哥哥所酿成的那个悲剧的伤痛以及后遗症影响之中。
直到妹妹碰上了那个追求自己的男生,两人开始相爱,荧幕尺寸再次变了,变回了 2.35:1。
注意,这个尺寸不是电影开端的尺寸,而是第一次变化后,哥哥从浴室醒来后的那个尺寸。
▼第四次变化:第三次尺寸变化后,电影自然演的是妹妹和新男友相处恋爱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氛围还算不错,看了让人能从之前的悲剧中稍稍缓口气。
但要知道,仅仅是缓口气,女孩儿的心结以及她爸爸妈妈的心结始终隐藏在心里,也隐藏在电影中
自然这个心结还是源自失去哥哥打死女友那个伤痛阴影中。
这个心结在另一个突如其来的情节中出现了转机——妹妹在得知男友的那个曾抛弃自己的亲爹患了癌症后,毅然决定陪同男友去看望其父亲。
而就在两人驱车去父亲所在医院的路上,那个屏幕尺寸再次神不知鬼不觉的变了,这次是向电影开端那个尺寸变的。
不光尺寸变回了原样,连镜头运动都跟开端的吻合了!
好啦,我们来快速总结一下这四次屏幕尺寸变化:◤第一次变化,屏幕横向变窄,男主由健康、激情开始走向忧郁、自甘堕落;◤第二次变化,屏幕横竖反转,悲剧发生;◤第三次变化,屏幕回到横向变窄的那个尺寸,伤痛有所缓和,心结依在;◤第四次变化,屏幕回到开头的正常尺寸,一切心结化解。
讲到此,大家能领会到这个画框变化在电影中的节奏、情绪过度、隐喻上的作用了吗!
那么,整部电影用了这么些前卫的视觉表现手法,是不是就为表达个青春期的故事呢,我看不止,导演还有其更高的用意与观点。
三、“一去一回”隐喻出的创作者观点注意电影开端、中段、结尾三个容易被忽视的但又对解读此片超级重要的镜头——那是妹妹骑自行车的镜头。
他们看似相似却有着天壤之别——开端是妹妹在逆光下缓慢而吃力地骑着自行车向前行,镜头同样跟随妹妹向前缓慢推移;
中间部分(也就是哥哥悲剧发生后),逆光场景没变,妹妹却调转了方向,改缓慢往回骑了;
结尾的镜头是妹妹在阳光普照下往回骑,神情自若、轻松自如。
镜头逐渐拉远,骑行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干脆妹妹双手离把。
镜头此时虽改成了背对人物,但注意,相对于镜头向前运动的速度,妹妹还是在往屏幕近处方向移动靠近。
对于一部反励志电影来说,以上三组镜头再好不过地表达出了导演的用意——一个激情向前冲,一个黯然回头,再一个不前不后怡然自得。
显然他在反对那种鸡血式的努力奋斗,他在反对“美国梦”式的向前冲,正如《云上的日子》里讲的那个笑话:走的太快容易把灵魂落在后面!
四、《浪潮》不止讲了一个青春期纵观这部美国电影《浪潮》,抛开它的剧情、思想以及演员表演不说,单是从艺术角度,它具备了超强的对称美感——这种对称体现在色彩上,体现在镜头上,也体现在剧本的前后段落上。
那些情节也好,演员表演也罢,他们在这些艺术对称的框架上显得越发脱俗感人了,其思想也越发深刻了。
这也便是“电影语言”的魅力所在,它让一个简简单单的青春的故事如此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从这个简简单单的青春故事里得到了更多可思考的东西。
《浪潮》作为一部美国八零后导演的作品,值得我们任何导演学习参考的了!
问题来了,我们的电影里,谁又在质疑那些满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呢?
文:wuming编辑:Mr.Friday图片:视频截图【星期五文艺】原创影评,禁止转载。
片挺长。
讲讲泰勒在片中的成人礼“二级谋杀”(Second Degree Murder)。
以前只是在美剧里看到“一级谋杀”“二级谋杀”,一带而过,没仔细研究过,借这个片我就去谷歌查了查“二级谋杀”。
“二级谋杀”是英美法系谋杀罪名之一,“一级谋杀”最严重,属于有预谋的杀害,即”想杀也杀了“。
而“二级谋杀”严重程度次之,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成立: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 B.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 C.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
接下来分别解释下这三个概念,其间也想涉及谈谈国内刑法中“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故事伤害”三个罪名。
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很好理解,“预谋”就是你要有所准备,你要事先有犯意。
如果没有预谋,只是临时起意杀害,造成死亡结果,那么就属于二级杀害了。
举例:Jerry和Tom是邻居,两家之间就围栏问题讨论,Tom在讨论时不同意Tom的说法,于是一枪Biu了Jerry,Tom因此被检察官以“二级谋杀”指控。
在国内,放入此案,属于直接故意,Tom会被指控“故意杀人”一罪,而没有头先判断“是否有预谋”进行分级。
B. 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句型是“本想...却...“,也就意味着死亡结果的发生不是嫌疑人所期待的。
嫌疑人本想故意伤害,却没想到受害人却死亡。
把上例改造一下:Tom积怨已久,早看Jerry不爽,借着围栏讨论,用斧子想把Jerry砍伤,不料Jerry失血过多死亡了,因此Tom被指控“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主观上Tom有伤害的故意,没有杀人的故意,客观造成Jerry死亡,主客观在“故意伤害”范围内一致,因此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不定“故意杀人”。
当然,如果Tom砍的部位是一招致命那种,就不用管Tom主观有没有杀人故意了,直接定“故意杀人”。
C. 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如果有一个人受害死亡,原因是嫌疑人对生命的极度漠视,构成“二级谋杀”。
还是由这个例子改造下:Tom和Jerry讨论围栏问题,Tom讨论得很恼火,随意朝周围开了一枪,刚好因为周围有圈看热闹的邻居,枪子就击中了其中一位。
这里,Tom没有对Jerry的杀人故意,也没有对任何人的杀人故意,只是因为他漠视生命,随意的一枪,杀害一人,因此他构成“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Tom周围有一圈看热闹的人,Tom就应该“明知”一枪有可能打到人,然后他持”放任“心态,导致死亡结果发生。
这种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的“故意杀人”。
另外,其实还有一个罪名Manslaughter也很容易与“二级谋杀”混淆。
什么是“Manslaughter"呢?
即没有预谋的谋杀。
乍一看,和“二级谋杀”中A概念很像,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同为“没有杀人预谋”,但是Manslaughter通常发生在"heat of passion”的情形下,在这种情形下,本是一个理智的人情绪或心理发生巨变,从而杀害了他人。
例如:Jack回家发现老婆Mary和陌生男子Eddie偷情,捉奸在床,Jack极其愤怒之下拿起家里的高尔夫球棍用力击打Eddie头部致其死亡。
在这里,就发生了“heat of passion”的情形,Jack因此杀了人,构成Manslaughter。
除此情形外,杀害行为会被指控为一级或二级谋杀。
Manslaughter一般被翻译为“过失杀人”,量刑也比一级、二级谋杀罪要轻。
但这种情形放在国内,还是会直接定为“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
因为国内没有“激情杀人”一说,但是“被激情”的情节会被在量刑时被法官所考虑。
在介绍完“二级谋杀”的法律概念后,让我们将其结合电影情节来看一下。
首先,我拼接电影截图精简还原下案发现场。
泰勒是一名摔跤手(18岁),想找女友复合,告诉女友他放弃了让其流产的计划。
但很明显,女友认为他是一个“从没为她想过”的人。
另外,在争吵中,泰勒又误会她与别人上床,所以她铁了心的不想和他再纠缠了。
就在这一过程中,泰勒不经意地用尽全身力气地一拳将其打倒在地,顿时血染地板。
他慌了,第一时间,想的是逃跑,意料之中,快速被警察逮捕,而女友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而死亡。
接着,我们来看下审判现场。
这个案件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维基百科中的信息显示:二级谋杀罪名若成立,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
然后,如果使用了枪火,最低刑罚是25年;如果没有前科,最低刑罚是10年。
电影中,泰勒应该是和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最终法官判定”二级谋杀”罪名成立,判处其无期徒刑,但是给予其“假释”,条件是刑满30年之后。
“假释”在美国刑罚中很常见,缴纳假释金后,犯罪嫌疑人或者服刑人可以免受“牢狱”处境。
但假释并不表示无罪,或者提前结束服刑,而只是对“人身自由”的网开一面,而且一旦“犯事”,会被立即收监。
泰勒成立“二级谋杀”是因为满足之前提到的A条件“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
泰勒怀着和好的心态与女友见面,但误会却越来越大,完全没有机会弥补,激愤之下重创了女友。
这里不成立Manslaughter是因为:事发之前,泰勒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智的人。
首先,他喝了酒;其次,他是带着“责怪女友拉黑他的心态”来见女友的。
当然他也没有预谋杀害女友,只是太过愤怒一拳太重(那一刻他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摔跤手)。
其实,如果他当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积极救助,若女友活了过来,他也就不会得到一份这么沉重的“成年礼”了。
法官给出的刑罚是很重的,意味着他在48岁后才有机会重返社会。
在理性的谈论了“二级谋杀”后,突然想谈谈电影。
一部很欧美式的青少年“成长的代价”,同时也拉扯出了家庭问题。
电影“哥哥”的部分是“撕开伤口”,“妹妹”的部分是“疗愈伤口”。
18岁,普遍意义上是一个矛盾体,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勇气,也有着世界上最懦弱的人格,浪潮般的爱恨情仇让责任的概念变得很模糊,也极易让年轻人付出代价。
而这个家庭表面和谐,实则不然。
前妻嗑药而死,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与一个女人结婚,女人是医生,父亲运营打点,子女大多时间由后妈照料。
父亲很想把这个家庭维系好,但最核心的一层是他与这个女人的关系。
但就如女人在儿子服刑后向他喊道的“是你逼他的”一样,这位父亲因为太想维系好一切而将压力转移给了儿子。
然而,这愈发加强了泰勒的不安定感,他会认为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另外,又恰逢伤病对其运动生涯的毁灭性打击,紧随其后的女友怀孕的消息,激烈的争吵,被女友拉黑、分手。
他在意料之中的慌乱了,他没有能够消化这接踵而至的事情,那一刻他恨死了这个家庭,他戳穿、唾弃这虚伪的家庭面具,然后用一拳重击了最心爱的人结束了这一切,太悲情!
“妹妹”的部分我个人认为过长了,所以影片被撑的很满,反而失去很多回味。
虽然表面上妹妹逐渐走入哥哥那般的爱情,但妹妹还是在自我疗愈中。
她的爱情不是在复制哥哥,而是自然流露成长中最美好的东西,只是她还没有缓过神来,对自我和父亲的责备也久久萦绕心间,直到和父亲的聊天,才把一切说开。
家庭本不是维系的,而是自然的爱的联结。
只有家庭关系中每个人的心态平衡了,他们才会勇敢地、平和地去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let me check A24
怎么还有彩蛋啊
我还挺喜欢的一部电影!视听非常享受,尤其是艾米丽和卢克在洒水器下面那一段,潮湿是一个很适合形容这部电影视听的词,轻薄的感受,温润的氛围,导演热爱用光但没有到刺眼的程度,音乐跨度大但衔接很好。情节上,前半段有点俗套,但后半段和前面结合反而还好。影片讲述了几个复杂家庭的故事,作者把“家庭”这个主题凸显得很清晰,重情感而轻情节,但又不是只表现温情,在温情下面,还有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虽然会觉得影片的表达主题会有一点散漫,但是因为整体串联很好所以观感不错。
太喜欢第一段故事了!
哦。
一次形式的狂欢,不可否认创作者们在布景、打光和镜头运动等方面作出的尝试与努力,但大多数花哨的技巧(包括频繁的变换画幅比例)只是让电影看起来更酷,绝佳的视听效果之下,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待商榷。值得欣喜的是,迷幻的霓虹美学正在摆脱题材(科幻片、动作片、惊悚片)的限制,更多元化地融入到传统电影语言中,也更张扬地宣称自己的存在。
拿的A24投资全用来买音乐版权了吧 依然根植于(浮于表面的)家庭矛盾 基本全靠演员的灵气撑场 除了花里胡哨外TES没一点长进 唯一的功劳就看在给卢和女友配了两首动物集合吧(卢和女友真的配!好吧我心满意足了 我的哭包卢是最好的男孩 全世界都配不上他)
音乐题材新片?
运镜设计感强但不出戏,色彩丰富而不廉价,整体而言是部独立佳作。前半部分躁狂感不断升级观感炸裂,后半部分是死后治愈的老调重弹,最后靠着一场虚实变换的戏和radiohead的歌完成了还算差强人意的收尾。最后省略妹妹回归家庭的戏份避免了过度煽情,也完成了妹妹成长独立的转化。画幅的转变配合故事的起伏,哥哥被建议停止继续摔跤比赛,广阔大张力的遮幅宽银幕变成琐碎场景惯用的变形宽银幕 哥哥失手打死女朋友之后画幅变为1.35:1,搭配红蓝警灯的闪烁回归90年代探案剧的“猫捉老鼠”蒙太奇,正方银幕中的人物被牢牢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直到妹妹遇见男朋友开始发生转机,妹妹遇见心动男生,画幅变成变形宽银幕,认识到是时候挣脱“恶魔”哥哥所造之孽并与男生一起踏上寻找他的生父的旅程,画幅回到最开始的遮幅宽银幕。
从摄影剪辑再到soundtrack的混音,整体就和贯穿全片的现代流行音乐制作思路一样哇
repressed feelings become monsters that devour the goodness in life. when can we properly talk about masculinity in china?
没怎么get到,可能成长环境差的太多了
有几段的摄影挺随意自由,有些灵气。
好久没看过这么有活力又张弛有度的运镜了,且不失温柔细腻……唯一的遗憾还是在人物上,浅了些。
绚丽的青春,家庭的悲剧,先抑后扬
A24一如既往优秀的镜头和分镜,而贫瘠的剧本内容和teenager/midlife crisis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浅显,总而言之不要喝酒嗑药随便做爱。
7.2 两段式的片子,完全用运镜灯光和音乐讲故事,影院体验效果极佳,但是第二段本身空泛k内容非但撑起整个后半程,还把整部片子俗套狗血的毛病全暴露了出来,不像第一段还能因为加斯帕·诺般的视听语言暂时忽略这种问题。美国青少年需要注意下早泄问题了。
Masterful structure. Gripping performance by a magical ensemble cast. The Audio-visio atmosphere locks you up in the story and pulls you close to the characters. Absolutely stunning!
三星半//视听语言的新鲜弥补不了人物在关系运作时的单薄 两大段段落表现出青少年成长中戏剧性的困顿 冲动与迷茫依旧是这个年龄段占据了绝大部分生活的内容//影像和声音营造出的浮躁可能是千禧年来人们最容易确切感知的状态描述//浮光掠影 所见所闻既真实又虚无
这么松散的体系,怎么能拍到这么长!!!我可以接受sometimes movie is just a vibe但过了前三十分钟的劲头就只剩下疲软。花了好几天才看完,像是看了五十部Frank Ocean音乐录像带集锦。最后用了Alabama Shakes诶,不过也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