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幻滅(Illusions perdues,2021)是十九世紀巴爾札克的小說,電影劇本經改編後,故事鋪展得更像一幅當代圖卷——歐洲的貴族至今仍然存在,且是平民無法打入的圈子,非貴族的人們投入商業貿易與媒體的競爭中,企圖用財富與名聲炒作來擬作新興貴族(我們美其名曰中產階級),尤其電影中報業將訊息以飛鴿傳書從巴黎送到倫敦與世界各地一幕,就如同今天網路資訊傳播一樣。
所以就本質上說,電影所表現十九世紀眾生和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除卻衣著外形後其實所差無幾。
2、就像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中女魔頭那句名言「你以為身上穿著藍色的尼龍毛衣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一樣,在嚴密的社會架構下,個人意志的假想最後都會「幻滅」——集體性與個人性的對抗,始終是歐洲藝術與其政治的主旋律,所以,男主角最後褪去所有世俗之累(裸體),走向水天一色的自然的永恆裡——這一點就像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中的蘿娜,跳車,帶著如風中殘燭一樣尚存的零星人性的覺醒,遁入山林。
自由 文化与阶级撕扯的年代 喷薄而出的是灵魂的不羁 随性 狂妄与写意 不经意敲打着混沌和虚伪 各个阶层的真实吟唱 宣泄着那个年代的压抑 只有在欧陆文化的中心 才能唯美的呈现 自由文明的开端 交织着腐顿的文化挤压 欲念裹挟着锈蚀 摧毁着逆现实主流的存在当眼神碰撞 灵魂绞杀 震动的是最初向往的真挚和情念 衍生出迷失 妥协 坠落的现实 是内心的不甘和不解 加速了魔念 如何摆脱 可能会有这么一天 但这个过程需要摧毁和沉淀 需要明白最初的自由 必须经历虚荣和侵蚀 再 立足于阶级和政治之上 可能 繁荣在世俗与高雅的相互渗透之中腐朽的高贵必会消融 文化斗士的成长 经历着所有不解和鄙夷 坚持着自己的狂放不羁 他努力 可能也是是羁绊 塑造了一代甚至是几代自由文化的灵魂 乃至今日 在那片激斗 随性 探索的土地上任有着当初的向往 唤醒 真正的道德 社会 政治和艺术 实现真正的觉醒幻灭 到来 觉醒 永恒
一部《权游》最方便理解欧洲历史对家族的看重:姓氏几乎是选边站的基础。
封地,是国王赐予贵族的衣食来源~从物产到税收,拥有某块区域,就成为最初贵族的称号甚至姓氏。
为了彰显是有祖产的非平民,德国用Von,西班牙用Don,法国就是De
光说名字,一提“德”,就意味着出身高贵,至少祖上是贵族。
本片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吕西安和情人的丈夫之间
开始以为埋着啥跟出身有关暗线呢~比如贵族小姐私奔下嫁药剂师……但,后来并没有往前道历史的情节,只是顺着往下,让纠结姓氏贯穿全剧。
最开始自信满满甚至心比天高恃才傲物
咬牙迎接并挑战上流社会的轻蔑
以及来自同阶层竞争对手的针锋相对片中对奋斗过程的描绘很丰富,涉及了印刷机械的进步,小报的贩卖假新闻,娱乐圈的唯利是图,以及自由党和保皇党之间的立场冲突。
吕西安从一个青涩外省如花少年开始混,从被包养的诗人落魄到餐馆跑堂,见识过记者编辑的无底线后,用学到的市侩手段油滑地捞资本捞钱,再游走于爱人和情人之间……就在他以为能深谙混世之道时,因为过于张扬而树敌太多,不仅被更老道的对手当枪使,而且随着文学梦破碎的成功梦里,就有换姓无望。
最后,深爱过的女伶穷困到死了只能连棺木都没有弃在公墓坑,而吕西安自己,只能哪来哪去,默默只是没有“德”冠名的平民~夏东家的儿子
爱情历史诗人媒体沉沦片。
一个少年诗人,春风得意,赢得了勋爵夫人的垂青。
但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偷偷相爱。
为了改变命运和不公,被贵族欺辱过后,少年诗人用自己的才情取得了一个报社记者的认可,在他举荐下,进入报社,开始批判或是吹捧新书新剧,而且很快凭借自己的文采声名鹊起,还赢得了一个戏剧演员的垂青。
但是因为自己的贵族血统得到承认,他不得不为执政的党派布道宣扬,惨遭原来报社的舍弃和陷害,痛失女友。
从贫困无人问津,到声名大噪万人瞩目,再到执念所迫,自以为是,最后痛心疾首,万念俱灰,真是一出幻灭的好戏。
从情涩到世故,再从满心私欲到一无所有,男主的人生一如一部疯狂运转的过山车,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为了自己的血统可以改变立场,为了赢取钱财,可以昧着良心子虚乌有,无中生有,失去了人性,得到再多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过去了,就什么都抓不住,只能在沉沦中不多下沉,万劫不复。
男主是个青年诗人,得到了勋爵夫人的垂青,还成为了勋爵夫人的情人。
勋爵夫人利用一切沙龙的机会,推荐他。
但是在其他贵族眼里,这个青年人是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因为他没有贵族血统,只是个布衣白丁。
就算他的诗作才华横溢,都得不到肯定和欣赏,大家只是认为男主与勋爵夫人不清不楚,勋爵夫人完全是爱屋及乌。
勋爵也因为知道了夫人的事情,跑去羞辱了男主,并威胁,他再不离开,就让他全家全部滚出他的土地。
勋爵夫人没有办法,只得在友人的建议下去了伦敦,不过她还是带上了男主。
男主带着家里人为他筹措的钱财与勋爵夫人一起上路了。
到了伦敦,这里的等级制度更加森严,他们要去看一场歌剧,为了迎合勋爵夫人,男主散尽钱财,置办了衣服鞋子,还搞了头发。
但是去了现场却没有邀请函,只能在门口等着。
一直等勋爵夫人和友人到达,才一起进入。
男主从没有来过这么高档的地方,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什么都新鲜好奇,很是失态。
因为勋爵夫人要见的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公爵夫人,她看到男主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产生了嫌弃之心,虽然表面推荐他,但是暗地里让人透露了他是普通人的秘密,这样男主被很多人嘲笑,一蹶不振。
他跑去一个餐馆做伺应,遇到了一个很有钱的新闻记者,一来二去,两个人熟识了。
记者发现这个青年很有才,对自己的职业也很感兴趣,关键是对金钱充满着渴望。
于是他带他进入了报社,专门对新书和新剧进行评论,因为男主才华横溢,又聪明伶俐,很快在记者届崭露头角,还赢得了一个剧演员的青睐,两个人好在一起。
男主成名后又开始推广以前没有发表的诗集,但是出版商以受众太少为由推辞了。
但是为了拉拢男主,不让他对出版社力推的作品进行抨击,出版商还是答应出版他的作品。
男主还对自己贵族身份耿耿于怀,为了取得皇帝的认可,他成为了政府一边的宣扬者,与原本引荐他的记者产生了矛盾,于是记者这边就开始诋毁他,孤立他,男主变得无文章可写,也开始穷困潦倒,演员女友开始生病,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他去求以前勋爵夫人,一夜风流后,勋爵夫人给了他一笔钱,他把所有钱都给了一个组织场内气氛的中间商,但是中间商出卖了他,他帮出价更高的记者一方把女友的表演搞得一塌糊涂,女友为此一病不起,最后死去了。
男主心灰意冷,回到了家乡,冲入河里,开始洁净自己心灵回到从前。
繁华落尽见真淳,千帆历尽,才可以看到真正的自己,所有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过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知道原来一切还是会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一开始男主将自己的诗作面对阳光,阳光穿入纸页间的缝隙,格外得耀眼,但是很浪漫,很清澈,很喜欢这样无忧无虑只有爱意弥漫的生活,为自己喜欢的人写诗,无比纯粹,无比真诚,很让人感动。
后来的癫狂,为了名誉和利益不顾一切,无不用其极,开始傲慢,目空一切,最后被人舍弃,失去一切,真是一部悲喜交加的人生之戏。
很喜欢法国人的浪漫,每一句对话,每一次表达都很有诗意,这时出自骨子里的浪漫吧!
两名女主都不好看,身材也很一般,有牺牲演出。
男主更是正面牺牲。
中间商发明的鼓掌声音模仿器高级!
小时候读 幻灭 没啥感觉,毛都没长齐,顶多觉得巴尔扎克写的句子没见过,如果上纲上线,就是前言里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鞭挞和认识了一个新词,文痞。
后来郭沫若用《水调歌头》给文痞加了个词,流氓文痞,铁帚扫而光。
其实不知道文痞到底是什么,知道看完电影版的《幻灭》,才知道原来文痞就是收钱写稿,谁给的钱多就夸谁或者骂完@事主来花钱洗稿。
另外还有专门的人组织这种稿件,量大从优,可以加# 带话题。
在电影里,他们是法国的自由派革命青年,最后被保皇派用行政手段封了号。
古装片,镜头语言四平八稳,配上交响乐和独白,上映时间是2021年,说是 埃及艳后 同时代的作品也有人信。
旧瓶,里面却是新酒,原著里对传媒行业的描述只是背景,电影里却无限放大出了喜剧效果。
否则就对不起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的称号了。
主人公脱掉衣服走进湖里,水面上的太阳光像不像一个十字架。
而这时对应的旁白是“这座湖,他从小就认识走进冰冷的水里他不晓得是想涤除罪恶,亦或寻死他在那里伫立片刻他不在期望重新开始活着”
之后电影出现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Je pense à ceux qui doivent trouver en eux quelque chose après le désenchantement ”
果不其然,《幻灭》成了今年凯撒奖的最大赢家,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人在内的7项大奖。
这并不意外,毕竟有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煌煌巨作打底,《幻灭》之前就以15项提名领跑,再加上高蒙砸下1800万欧元在服化道和宣传上,光是复原一个声色犬马的巴黎“精英上流圈”就足以让人感慨——正是有了“幻(Illusions)”的璀璨,才显出“灭(Perdu)”的残酷,从文字到影像,小镇青年卢西安的遭遇,放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通透的现实意义。
从安古莱姆的印刷小工,到巴黎的当红记者,本杰明·瓦赞饰演的卢西安貌似跨越了阶层和身份的鸿沟,用自己的才华践行了一条“法国梦”。
然而,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这场梦仿佛就是床上的那团烟雾,即不诚实,也不长远,破灭是迟早的事儿。
瓦赞稚嫩的脸庞恰好符合原作中的人设,毫无根基的卢西安当然承受不起“第四权力”的王冠,他投机的心态、虚荣的自尊和赌徒的性格,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
即是名作家,也曾有从商经历的巴尔扎克,对于当时西方出版业的蝇营狗苟再熟悉不过,保皇派和自由派在他得笔下,都逃不出批判的天平,这在影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暗藏着恶毒的阴谋,后者则满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卢西安这种玩火者稍有不慎就被反噬,更何况,他骨子里本就有“血统”的原罪,最后自然是尸骨无存。
可以说,《幻灭》中除了病死的卡罗琳,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同情,在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的镜头下,他们无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摆在第一位,表面上却拥有冠冕堂皇的外衣,这正是巴尔扎克对于精英们的现实主义批判,其对传媒业“劣根性”的揭露更是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虽然常常入围戛纳,但吉亚诺利的风格偏向那种传统的情节剧,当年角逐金棕榈的那部《源头》里,过于商业化的手法就曾遭到影评人的诟病;而这部《幻灭》同样贯穿了大量的旁白,好在巴尔扎克的“金句”够犀利,弥补了节奏上的不均衡。
而吉亚诺利的强项,则是对于个人情感的敏锐捕捉,尤其几位合作多年的老演员,几个眼神就能捕捉到内心世界。
《当我曾是歌手》里也有那份逝去年代的感伤,两位主演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塞西莉·德·弗朗斯时隔15年后又在《幻灭》里聚首,德帕迪约还是那副“霸气侧漏”的老样子,俨然是当时巴黎出版界的“教父”;德·弗朗斯却已是芳华不再,其饰演的德·巴格东夫人作为最关键的线索人物,是她将不谙世事的卢西安从外省带到了巴黎,也是她把志得意满的卢西安从给云端推向了地狱,最后那场床戏诠释的不只是肉欲和爱情的交织,还有政治与权利“交媾”的暗喻。
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时,本就想为后人留下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像,《幻灭》里的群像自然也是最值得刻画和咀嚼的,共有五位演员获得了凯撒提名(瓦赞获得最佳新人;文森特·拉科斯特、泽维尔·多兰双双提名男配;德·弗朗斯和饰演侯爵夫人的让娜·巴里巴尔也双双提最佳女配)。
平心而论,最后获奖的拉科斯特的确比多兰更为出彩,把同样自外省小城的前辈演绎得狡猾世故,其与卢西安之间那番关于文学评论的“辩证主义”对话,其“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文痞伎俩和水军操作,就算放到互联网时代也屡试不爽。
这当然同样体现出巴尔扎克伟大的“现代性”:如果把最后集合了自由派和保皇派的剧院高潮戏,看成法国国民议会的话,那妄想两边横跳的卢西安,不就正是高唱“左右逢源”的总统马克龙嘛!
Luc
真的很不错,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虽然挺长,不过情节也不会乏味,不得不说这个剧本还是非常好的。
电影里你能看到太多现代的影子,美丽国中情局的舆情监管部门不也是这样玩的么?
社会阶级固化,卢西安为了成为贵族,学习他们的穿着打扮,吃喝嫖赌,进出豪华派对融入他们,最后搞的债台高筑。
卢西安的姓氏并不是决定他是否是贵族的原因,而是流在身体上的血液,就算保皇派最后同意了他进圈,那他也是底层的贵族。
卢西安电影最后的结局真的很好,当然对电影来说是一个悲剧,不过真的看到了很多现代社会的影子,现在很多人不也一样么,说什么各种圈子,融入圈子才能实现自我?
阶级跳跃?
实际上你自己几斤几两,别人的日常对你来说就是奢靡生活,拿自己的极限来挑战别人的日常,也挺可笑的。
这部作品是根据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改编,在今年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十四个奖项或提名,这也体现了法国对两个世纪之前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热爱。
本片是叙事体形式,单一故事线,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方法,记录了18世纪法国小镇青年诗人吕西安在巴黎新闻界为了名利理想,奋斗、成功、失望、毁灭的故事。
导演、编剧把巴尔扎克对18世纪法国巴黎的描写作了生动演义。
当时社会阶层等级严重,贵族阶级和新兴民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争夺,社会名利涌动,荣辱得失,此起彼伏,平民年轻人们随波逐流,名利转瞬即逝。
影片的服装、建筑、道具完美地再现了18世纪法国各个阶层的典型风貌,富丽堂皇,又透出沉腐奢靡的气息,艺术设计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十分的相称。
巴尔扎克这部伟大的小说,不但是精确地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青年理想的幻灭,更惊讶的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参照作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文艺界、娱乐界,新闻界种种的幕后资本的操作的潜规则内幕,令读者对现实的折射参照作用是如此的强烈,简直怀疑是巴尔扎克在现代复活以后写的一部最新小说。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幻灭》(2021)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同名小说,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在此之前,曾拍摄了《玛格丽特》(2021)和《显灵》(2018)等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
不同的是,这次导演并没有对原著进行大胆的改编和颠覆,而是较为忠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人物与场景,甚至对白都是法语及原文中的段落。
这不是《幻灭》第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1966年,法国导演莫里斯·卡兹那夫 Maurice Cazeneuve就曾选取了原作三部中的前两部,拍出了4集、共计100分钟的迷你电视剧版《幻灭》。
吉亚诺利的电影基本延续了这一做法,并把影片长度增加到了144分钟。
在今天的欧洲诸国中,仍然存在着阶级。
他们仍然自认为站在了社会的顶层,并对想要跨越阶层的新人另眼相待。
而小说和电影中的故事,则发生在18世纪末,一个名叫吕西安的外省青年,因为不甘心做一名印刷厂的小工,而想利用自己的爱好——写诗,实现自己的阶级跃升,在巴黎遭遇各种挫折,尝尽各种办法,最终落败的故事。
单从影视化改编的角度看,影片的开场,一位白衣青年躺在阳光下看书,并不停地写写画画,导演通过这样一个梦幻的场景,直接点明主题。
同时为吕西安的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基本的设定,之后镜头就进入了他工作的场景,两者之间的反差也说明了这个人物是矛盾的。
自古以来,想要实现阶级跃升,往往离不开两样东西: 美貌与才华。
另外还需要一样技能,野心。
巴尔扎克毫不吝啬地赋予了故事的主人公吕西安这三样。
有趣的,吕西安的姓是继承了母亲的吕邦普雷(贵族姓氏),而非父亲的夏东。
贫穷的出身加上他显露无遗的爱慕虚荣的举动,又怎么会得到上流社会人物的尊重?
命运似乎又没有那么残酷,为了一雪前耻,吕西安通过写一些剧评文章,在巴黎报刊界,大获成功,这同时也意味着抛弃了他曾经热爱无比的文学梦。
“诗歌?
卖不动。
小说?
哪儿都是。
新作者?
不能出版,太冒险了。
如何出名?
要么交有名的朋友,要么树有名的敌人。
”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出版社的代表性人物就已经把规则和吕西安讲清楚了,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资本正是掌握在那些社会上层人物手中。
故事的另外一个人物鲁斯图,可以看作是吕西安的人生导师,是他把吕西安从梦中唤醒,但似乎又把他装到另一个梦境中去。
鲁斯图告诉他,所有人都害怕他,不是他拥有多大的权力和背景,而是他可以操纵的舆论。
至此,影片已经充分揭露了资本与媒体之间早已产生的利益关系。
在吕西安大获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的吕西安为自己埋下了命运的苦果。
他先是因为一位女演员得罪了商人,又因为坚持己见,和鲁斯图发生争执,这是他在背叛自己的过去,是他过河拆桥的表现。
导致吕西安的命运走向悲剧的,是他与贵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而他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玩偶,像在报社的猴子一样。
最终在政治风暴的摧枯拉朽的强大冲击下,吕西安不得不终结了自己的巴黎梦,回到乡下。
片名为《幻灭》,讲得更多的是“幻”,而非“灭”。
“灭”不过一瞬;而“灭”之前如梦似幻的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才是影片的题眼。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在探讨这一主题,《红与黑》中的于连,《围城》中的方鸿渐以及《麦克白》,无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和对时代大潮的抗争。
毫无质感 旁白出戏 最基本的连故事都讲不好 导演对巴黎上流社会的状态可能有所误解 全片都像暴发户开会 没有塑造出一个讨喜的角色 生气 我初中真的很喜欢巴尔扎克 踢出主竞赛
观感复杂。当巴尔扎克在痛心地描述这个“记者成为了句子的小贩、文字的商人、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掮客”的充满了幻灭的时代时,我们却深切得知道,当他们争先恐后成为权力的奴仆时,世界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于是,这个本该幻灭的故事,似乎就显得没那么幻灭了。
散发着小地主气息的十九世纪文学巨作:p
想融入贵族的上流社会 却幻想破灭的故事
3.5 依然有强大的原著作为故事底板,其实跟小说里已经非常接近了,作为想要阶级跃升的凤凰男刻画还不够饱满,倒是片子体现臆想时刻比较明显,就差马丁伊登里那种个人情绪了~
经历繁华与幻灭,对于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是多么好的际遇,但他最后转身离开了,把素材留给了那个旁观者。改编也尽力关照了当下,总体还是不错的。
今年第一个五星片
多兰的加拿大口音还是好明显hhh 巴尔扎克的文本大概是最大特色,演绎马马虎虎流于浮夸,很难相信这是2021年的片子(20年前拍成这样可能说得过去)
融入虚假,泡沫既然会璀璨,也会随着虚假的破灭而碾碎
出版业的华尔街的狼,第三幕还不错,前两幕太拖沓了。
巴黎的水太深,你把持不住~
在纸醉金迷的巴黎追求文学梦想的法兰西少年
资料馆 法语活动月。
喜欢这个改编,情节更着重Lucien去到巴黎后的部分,突出1820s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巴黎的文学、媒体、戏剧、贵族圈的“怪物”群像。把Lucien的尴尬拍得让观众都尴尬。围绕Lucien的人都有俩俩对比,风流狂妄的记者Étienne Lousteau和相对高尚的写作者 Nathan d’Anastazio;自私怯懦的贵妇和痴心单纯的女演员。编辑部里鸭子四散走,猴子决定一本书的好坏。影像里层出不穷的荒诞意象,与多兰不断提示悲惨结局的旁白交错推进,Lucien越是接近梦想中的巴黎贵族生活,观众越是悬而未定地惊心。就讽刺得很性感。
这是年轻诗人的幻灭 更是复辟王朝的幻灭;巴尔扎克的内容总少不了金句
笑死,最出戏的竟然是dolan的挤眉弄眼
县城文青的爹是当地土著,妈是去三线建设的阿拉上海人。文青去上海追求文学梦后,被纯文学刊物拒之门外。经过高人指点,他进入了新媒体行业,尤其擅长收钱给新片写好评,再收一遍对家的钱下黑通稿。闲暇时,日日追热点炮制100w+爆款文,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可文青骨子里很是鄙夷,还惦记着出诗集和转户口到老妈故土(上海市黄浦区)这事,最终被上等人重捶。他准备回县城了,见证一切的局外人提笔写下《小时代:幻灭时代》。——————————————不是我瞎编,是史诗巨作只拍出了地摊文学的感觉。And,到底是谁选泪沟哥本杰明挑大梁的?文森特和多兰都比他好太多了!不过,文森特什么时候能瘦回当年啊?本片旁白最好,功劳归于巴尔扎克,和导演无关。
狂欢永不灭
三星半偏四星,旁白太多了太分散注意力了,有些内容完全不需要旁白也可以很好。当然总体还是比较规整好看的,只是毁在了旁白和导演,吕西安和路易斯第二次见面众人的神态演得很好,但是一个一个镜头切地完全没有感觉了。
#法语文化月#很好的剧作,想看巴尔扎克的原著了,讽刺戏谑都很到位,放到当下也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