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感慨排片的惨淡。
学校电影院曾经排了一场,可能因为无人购票而换成了沈腾的新电影,我跑到外面电影院看,整个场加上我也只有三个人。
不过观后体验而言,确实也不太适合对港片无甚了解的大多数观众,毕竟几个故事的主基调就是怀旧,如果你对那个旧东西都不太了解,肯定会觉得没意思。
对于这种多位导演合作的作品,虽然被同一个主题引领,但是由于各位导演的风格惯性和每part故事的完整性,观众的观影体验要经受极大的考验,在本片,许鞍华的部分因此在我看来是极为灾难的。
杜琪峰召集的合拍片,《铁三角》的各自为战在前,这部我其实不该抱太多期待,再者致敬胶片才是所谓的主题。
从五十年代开始,每人领衔一个十年,直到徐克的未来结束,胶片时代、港片时代、港城本身的兴盛与衰败,尽收眼底。
第一段上来是洪金宝的《练功》,一个中规中矩的段落,把它看成武师自传就好了,不应该对故事的苍白和工整太过苛责,因为这就是洪金宝的私人记忆。
如果对香港武师感兴趣,可以去看一部《龙虎武师》。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在群体叙事里才会被揭开,它曾经的荣光下,是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残酷竞争,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轻意气。
许鞍华的《校长》。
唉,如果说电影其实就是冰山一角,那么导演就是在用剧情、台词、画面展示他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引导观众顺着线索去思考,在脑中尽量还原出导演藏起来的整座冰山,。
许鞍华的冰山总是很细腻很丰富的,但是Ann用大段大段的无深度对白企图把冰山露出来的那一角快点搭起来,再搭配她一贯的平实镜头,对准那碗白饭,那朵花,小孩搬来的那块挡板,校长再念两句诗,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她的经典法宝。
整部戏在呈现上像是破产版的《男人四十》,只有十几分钟的篇幅,深度和广度不能兼得。
导致我都到了下一part,还得回味她的部分,也没回味出什么。
另外,吴镇宇的校长往讲台上一站那段,是不是在致敬麦兜呢?
把声和姿态都好像黄秋生。
谭家明,香港新浪潮主将,《别夜》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拍的最好最用心的,这位新浪潮老炮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
两个人,一间漆成绿色的空客厅,一间突兀的粉色系卧室,创造出一种舞台剧的紧张气氛,从许鞍华的松散里让人一震。
念诗、争吵、拍照、性爱,围绕着两个人的纠葛,一次次把氛围推向高潮,仅有从封闭空间解脱出来的空间竟然是天台,男生最后走上天台,结束处后退的街景镜头传来凄厉急促的救护车笛声。
整个part都是离开者歇斯底里发泄自己的恐惧和不舍,殊不知,留低的人才是最心痛,“今夜最冷已是我心间”,隐忍但却绝望,别夜在即,我早已决定不再苟活。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美太棒了,胶片的质感也体现的很好。
简单,决绝,猛烈,其中的隐喻,尽在不言中。
两首插曲用的很棒,一首是甄楚倩的《深夜港湾》,一首是张伟文的《别了,亲人》。
袁和平《回归》,没什么好说的,亲情是未来最后的底牌。
理解是互相的,如果你一直坚持肠粉比汉堡好吃,你的东西对他的东西错,那未来只会更加隔阂。
杜琪峰的《遍地黄金》以小见大,在这次命题作文中别出心裁,杜琪峰说自己拍电影完全靠灵感,从这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他总能拿出新东西,而不太拘泥于自己的传统。
一开始我以为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没想到杜sir确实只讲这么多,点到为止。
股市风云、SARS冲击,在乐心冰室一间小小的茶餐厅上演,而且这次杜sir基调是有点乐观的,跟《夺命金》完全反着。
变化是必然的,“我们是否太过于恐惧?
”即使次贷又如何?
再过十年,恒生指数又是一条好汉!
杜琪峰想用之前几次困难的安然度过,劝说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他骨子里对香港是真爱。
这种人,在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他总是会给你慰藉和希望,《柔道龙虎榜》在前,《遍地黄金》在后。
香港有他,真好。
林岭东《迷路》:在最后徐克的《深度对话》中,“精神病”说“杜琪峰和林岭东是同一个人”,我个人猜测是不是这part对任达华的使用太杜琪峰了哈哈:徕卡相机往前面一挂,西装外套往身上一穿,这不是《文雀》吗?
故居岸边钓鱼,这个取景也太《黑社会》了,乐哥您自己钓鱼只带鸭舌帽不戴头盔吗?
任达华在找寻往日的建筑,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在找寻什么呢?
走出电影院,满街的人啊,车啊,我感到和他一样的迷惘无措。
林岭东我实在不了解,这个岁月静好的取向我也摸不着头脑。
任达华还来了一句“年轻人,世界未来是你们的,由你们话事”,当年吉米仔差点信了,我们该不该信呢?
徐克《深度对话》。
一扫前面六人的怀旧基调,徐克把观众带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时代,精神病院开发出了病人和医生身份互换的新玩法。
病人、医生、病人、医生、导演、观众,高频率的身份反转颠覆,不仅仅是港片中经典的身份认同模糊的调子,这个故事是非常福柯、非常后现代的:时空是无法定位的,是2046?
还是2122?一个坚固的逻各斯中心被解构了,到底是医生在治病人,还是病人在治医生?
是观众在电影院看导演的电影,还是导演躲在那个方框后面窥探众生?
他者形象再也不是福柯式的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再也不是作为话语体系中心的陪衬出现。
在后现代,病人与医生平起平坐,导演与观众讨论文本,疯癫与理性沟通对话。
以现在为界线,过去和未来只是一张被我们折起来的纸。
过去可有定论?
未来更是无限未知。
徐克把我们抛掷入一个没有希望但是又满是希望的时空。
立意是最取巧的,怀旧方式是最fashion的。
“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伴着梅艳芳《似是故人来》敲完最后一段,都忘记自己写了些什么。
不吐不快,一吐为快,醒后归去罢。
两年前看过一次《七人乐队》,办公室里的小电视,国语配音,看完心凉了一半,在豆瓣写下“情感复杂,难以言表。
我们都太看重这部电影的意义了,或许在7位导演心中,意义只是相聚本身。
”很明显,是失望但无法刻薄的妥协。
前天看了大银幕版,纯正粤语版,看的时候几度落泪,真正的电影,还是要在大银幕上看啊。
7段故事的风格都非常明显,不用看到署名,就能知道是谁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还是《遍地黄金》和《深度对话》。
《遍地黄金》很“杜琪峰”,不变的宿命感,钱与胆色和整个时代的脉络呈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相关性,个人命运总是被玩弄。
也是看完这段之后,全场开始鼓掌。
《深度对话》轻松有趣,徐克拍过太多“大内容”,拍点谐趣的小内容更是信手拈来。
洪金宝的《练功》太碎片,像是一次老人对于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梦魇。
许鞍华的《校长》温暖而平淡,Ann的输出也很像她本人,安静熨帖。
谭家明的《别夜》我也很喜欢,颇有鼎盛时期港片的感觉,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身份焦虑。
袁和平的《回归》有点命题作文的感觉,算是这7部之中,我最无感的一部,太积极正面的故事,总是少点灵魂。
林岭东的《迷路》我看哭了,他和电影里面的任达华一样,是真的爱香港,有山有水,最后还要把骨灰葬在这里。
不论城市如何变化,他都会守住。
7个故事里,除了把许鞍华和谭家明对调一下以外,越靠后的就越让人喜爱。
徐克🐮,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去,福柯梗和新浪潮梗太强了。
精神病人和医生的身份反复对调,最后导演与演员身份的对调,“再看已是戏中人”。
说着不玩新浪潮,下一幕就开始打破第四堵墙。
而且,胶片居然也能拍出这么清晰又带点未来感的画面吗?
林岭东的部分是胶片感最强的,因为叙事反复穿插,一开始没搞懂人物关系,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这个讲述方式很有意思。
因为不懂股票,看不太懂杜琪峰的部分,但也挺好的。
袁和平的部分,一开始我捏着一把汗,以为又是祖孙互相不理解的戏码,没想到祖孙互换食物和生活技能,竟然意外的温柔可爱。
前面三位导演的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谭家明的色彩是好看的,但是,青春片,对我个人来说太肉麻了,虽然也挺真实的……许鞍华的部分很温柔,就是故事比较陈旧。
我很喜欢写信的那个片段,颇具诗意,“昙花一现,这个词让我想到松柏长青。
”总觉得马赛的这个角色是在模仿张曼玉的阮玲玉。
总体来说,感觉最让人感动的是导演们的态度,虽然他们在回望过去,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仍然非常尊重,感觉像一部寄语青年人的回忆录。
忘记是哪个部分里用到了吉他指弹版的《似是故人来》,啊,我太喜欢这首歌了!!!
有趣的场外瞬间:第一次参加在剧院用腾讯会议开展的首映礼。
孙红雷一直在表白徐克,be like:“我太爱你了”。
除了林岭东、谭家明两个名字略生疏点,其他五位导演都耳熟能详。
洪金宝拍了一段他自己的童年回忆;许鞍华是一贯的隐而不发的情感细腻,爱学生在细节里,男女之爱也在细节里,而一切都自然克制;谭家明的少男少女,面对别离率性真实,年轻时候的感情是撞的生疼,中间大段诗的旁白是炽烈是浪漫是青春;袁和平的隔代亲情里,祖孙二人的代沟,是彼此的潜移默化,是为对方妥协让步,是一同经历;杜琪峰这次没有内鬼反转的戏剧性,讲了三个普普通通的港人,立于时代潮头,仿佛深思熟虑又仿佛不经意的每一个决定,走向各种未知,诠释了生活中的戏剧感;林岭东穿插叙事告诉大家幸福其实就是回归简单生活,有得到有失去的人生,悲喜都波澜不惊;徐克已经在玩了,他全然不在乎什么电影不电影,他用卡夫卡套子般的场景,用被窥探被监视的所谓病人,日日重复的戏中戏,嘲笑自我嘲笑社会嘲笑去踏马的XXX!
#一部电影里的四两拨千斤
写在前面,看完之后觉得比我想得要好点第一部是洪金宝的,完全叙事,非常明显,就讲了作为大师兄带着师弟师妹们练功偷懒的故事。
确实没有新意,甚至不像是拍电影,而是一个日常vlog,但作为短片这种形式,也是及格了。
没有具体看每个短片多少分钟,但这算是里面可以完整看下去而不去想怎么还没结束的了。
至少练功的动作观赏性较强。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此现代化的教学楼楼顶竟然是练功的?
和师父练功这种古早的设置和如此现代的场景过于割裂。
第二部是许鞍华的,甚至不想多做评价。
有点不知所云,学生重逢后的聚会显得很做作,甚至吴镇宇的演技都做作了起来,不像是一个老人,而就是演一个老人。
第三部别离,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分别前夜。
女生要移民了,只想制造记忆,而男生觉得她太过自私,没有想过被留下来的自己是何感受。
甚至俩人都想到了死亡来证明自己的爱意,或者是永远在一起。
非常新浪潮的风格,我的文艺病犯了就是佐证。
配乐、诗朗诵、剪辑都很会营造氛围。
我的文艺病在这种青年男女恋爱,你死我死,你追我赶,跳下摩托车、念诗、革命等种种场景下犯得尤为明显。
具体表现为内心空落落,觉得现实太过无趣,恨不得自己也在深夜的巴黎街头遇到一样看电影的人,冒着雨如何如何,和他的朋友们或者我的朋友们一起读书读诗上街,在阴暗的地下室诉说理想,你搞我我搞你,随着隐约跳舞等等。
在看王家卫的电影,还有祖与占、戏梦巴黎等类似电影时犯得尤为明显。
我想说,这个片段,成功了。
谭家明你有点东西。
但可惜得是,他的片段个人风格不够明显,模仿痕迹很重,可能这也是他没能成为一流导演的原因吧。
回归太过直给了,不喜欢。
意象选取也太过不费脑筋了,汉堡包和肠粉,武术和英语,武术衫和夏威夷衬衫,fine。
活动场景仅限于爷爷的家里和楼下,和情景喜剧一样。
第五部应该是好评最多的遍地黄金。
确实不错,全是文戏,信息量都由三人对话、以及背景新闻信息给出。
精巧不平淡,在谈笑间依旧锐利十足,也保留了一定的温情,他们三人一直想入场投资什么却又措失机会,也没有损失什么。
第五部是回归,也是非常直给。
回乡的一家三口,爸爸已经无法适应变化太快的香港,屡屡找不到路。
但在拍摄方式上比回归要高明不少,能让人有种淡淡的追忆和怅惘之感。
最后是徐克的精神病院故事,就是蛮搞笑蛮搞怪的,很多人评价他的这段是非常犀利,讽刺,真相是真,真相是假blabla,我倒是无感。
精神病院设置的故事总让人觉得腻味,此中故事实在是太多了,怎么证明你有病怎么证明你没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等等。
看得人心生厌烦。
这种日常中其实罕见的场景总是频繁出现在影视文艺作品,网络小说之中,无甚新意又故作玄虚阿
去年还以为明年才能看到,所以知道上映的时候还挺期待的,而且去看的时候还没人看,自己包场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看完只感觉七个导演的作品参差不齐。
第一档:徐克 杜sir。
徐克的《深度对话》套中套,打破第四面墙,加上“文艺青年”的自嘲太“疯”了,放在最后面,实属高策。
杜sir的《满地黄金》画面刚出,看见那个影调就认出是他了,剧本太妙了,以小见大,香港众生相影射经济诡谲,整个一“香港股市近年概况”。
第二档,林岭东 谭家明 许鞍华 袁和平。
林岭东《迷路》满怀旧香港的追忆,剪辑排列挺巧的。
谭家明《别夜》除了青年演员的表演拖了后腿、剧本有些俗套蹩脚,其他还好,几个空境颇有上世纪欧洲电影范(反正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
袁和平《回归》以“功夫”连接时代更替的命题,但叙事没撑起大结构。
许鞍华《校长》私情太多,进不去。
第三档洪金宝的《功夫》,重在参与
'别夜' (0.5/10) 演员青涩的演技, 加之大段文学作品的章节朗读, 让整部短片不仅丢失存在之意义, 而且情节设置刻意至极。
'练功'(1/10) 看似五十年代时代精神的缩影, 实则缺乏精雕细琢, 最终沦为专属导演的私人定制回忆。
'校长'(3.5/10) 在视角切换下主体人物与故事重心虽然丢失, 但精湛的细节刻画与良好的台词设计提供了些微亮点。
'回归'(6/10) 时代背景下, 两代人思想对撞中有效的以小窥大。
可惜所呈现便为一切, 随着剧情推进这个故事也丢失了深度。
'迷路'(6.5/10) 承载于相片中的过往, 与繁华都市交汇之下倾泻思念之情。
可惜后半部与'回归'大同小异的重心思想, 让其只留下半部佳片。
'深度对话'(7.5/10) 天马行空, 峰回路转。
于角色互换中瓦解虚实的界限, 以风趣台词道作者之心。
'遍地黄金'(8.5/10) 借小人物之故事, 描绘时代之变迁。
人情冷暖, 经济市场的发展, 亦随着各类事件而被细致刻画。
这章七位知名导演共谱的乐章, 充斥着太多不合谐音。
难以置信除杜琪峰与徐克的两支短片外, 或平平无奇, 或敷衍了事, 全然不像优秀导演的作品。
洪金宝《练功》2分我之前看到网上说,有些片段感觉在应付人,这个短片应该是其中之一。
故事很简单,就是大师兄带着师弟师妹偷懒被发现,和其他学生偷懒很像。
这个片段感觉很敷衍。
许鞍华《校长》5分这应该是另外一个敷衍片段。
故事内容单薄,最后强行渲染。
谭家明《别夜》8分从这个片段开始我感觉没有那么敷衍。
一对情侣分别前的一夜,我感觉拍得挺好的。
就是结尾有些简单。
袁和平《回归》8.5分我感觉这个片段拍的最好。
爷孙间分别前其乐融融的样子很让人动容。
《遍地黄金》7.8分一个很搞笑的片段,同时也是很现实的片段,把握不住时机就是这样。
《迷路》7.8分上了年纪并且好久没在这座城市呆着的人,老时归乡就是这种感觉。
《深度谈话》7.8分很荒诞的故事,令我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七人乐队,七位导演,七个故事,我最喜欢袁和平导演的《回归》。
故事很简单,即将举家移民加拿大的孙女暂住昔日香港武术冠军的爷爷家,爷孙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打破隔阂。
爷爷给孙女做了肠粉和钵糕,自己却发现「洋垃圾」汉堡包意外地好吃;孙女起初不解为何爷爷不愿放下过往与家人一起走,最终也渐渐明白其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其中有一段对话,极致克制也极致深情。
爷爷问她,为什么卖掉房产,卖掉公司,到新地方重新开始。
她看着爷爷,眼中似有万语千言,终未回答,反问爷爷,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走呢。
爷爷将自己陷入沙发里,缓缓开口,我不懂英文,到了那边可真是又聋又哑又瘸喽!
孙女笑了,不如我来教你英语吧。
爷爷也笑,好,那我来教你武术,到了那边也好保护自己。
此时的背景音乐句句锥心:「谁肯轻易说再见 远赴他方,如果一生真有得选,谁愿离去匆忙…即便失去选择,仍旧挺胸膛」爷爷又怎能不明白。
纵有千般不舍、万分留恋,也在一张张单词卡中变成离别隐痛,也在倾囊相授的一招一式中化为绕指柔情。
而孙女又怎会不懂。
香港承载着太多过往,又怎轻易说弃就弃,「故土没法跟随我意愿,异国没法消除我困倦」,比香港更好的地方有很多,可它们再也不是香港。
可片尾豁然开朗。
一转三年过去,孙女去接爷爷团聚,爷爷从黄飞鸿式长袍换成了夏威夷风情短衫,孙女笑着说还是喜欢他原来的打扮;爷爷准备了汉堡,可孙女早已定好座位,拉着他一起去吃肠粉钵糕。
这时我才恍然明白,「回归」的哪是香港,回归的不是任何一个物理上的地方,而是亲情,是那口家乡味儿,是得到认同、慰藉与爱的念想。
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只要有share the house的人,就没有所谓的homeless和houseless。
其他的段落感触不深,但里面每首港乐都好听!
#七人乐队
▶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徐克,把这个七个人放在一起几乎就是大半部香港电影史了,以此来看,经由他们以影像为载体来为香港的过往做结,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随着七个故事拼凑出香港的图景,我并没有感受到作为“家乡”的香港的浓情,香港于我而言是一个从未抵达,只存在于影像的城市,错过的终将错过。
当你不是历史的缔造者、跟风者甚至是旁观者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进入七位导演营造的精神世界。
洪金宝导演的《练功》讲述的大致是他曾经的故事,既是与功夫不解之缘的起点,亦是一趟寻梦之旅,简单的故事,不复杂的镜头,记忆中晴朗的天空,这是他们(50年代练武人)的专属记忆,而我只能远远的观望;《校长》是唯一一部打动我的作品,许鞍华设置的两个细节很棒,一是王老师化解学生的尴尬,二是学生为老师搬来桌子,这两个充满人情味的举动,立刻让我感受到了纯朴的旧时光,那是孩提时独有的温存;《别夜》的镜头很棒,但对于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我,也只能感受到一丝悲凉,爱情什么的,抽离感太强;即便是一个小短片的长度,元华还是秀了几招,《回归》这个故事由于篇幅原因真的只能浮于表面了;《遍地黄金》对我来说无异于看天书;林岭东的《迷路》虽然描述的是香港的变化,但其中涉及到的城市变迁,是我们这一代人刚刚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整体来说是共情力最强的一部分;《深度对话》延承着徐克“老怪”风格,医生与病人早已分不清自我,就像他们对于香港的感情,过去、现在、将来,香港都是“我”...▶尽管,我认认真真的看完了《七人乐队》,对于那些故事、那些人,我也只能是一个观众,永远无法进入角色,那些年的香港是他们的,也是我们错过的。
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可是真假精神病早就混淆了界限,想靠虚弱的情怀救市也得首先看看还有没有市
2020-12-17想看。好!难看!假假的装装的空洞。命题作文这也太差了吧还是短片的题材限制?杜琪峰做了很好的ost。林岭东叙事里面的迷失感比较抓人。徐克是懂流行的,鸡贼哈哈
如果用北电毕业联合作业的水准要求,都不合格,但是预算像是学生作业的指标。跟我和我的系列相比较,香港仔更突出了我,也就是过度私人化了,尤其是谭家明那个短片,基本没法看
3.0 百老匯粵語原聲。很「香港」。其中幾個短片不約而同圍繞著香港的是同一個關鍵詞——移民,雖說有的拿腔拿調不自然以至於讓人出戲(《別夜》),而有的則是過於情懷裹挾(《回歸》《迷路》)但依然能感受到有關香港的這份地域情感經歷賦予了這部短片集合最基礎的生命力。水平遠超眾位其他導演是杜琪峰的《遍地黃金》,體裁雖小卻每一處都吸引人,從演員的演出,腳本,置景,攝影,剪輯,配樂到主題都極其細微地深入香港社會以及一般人的生活。《練功》開場剛一分鐘就看得眼眶泛淚(完全沒想到),許鞍華的《校長》節奏有些問題,最人文作文感。徐克的《深度對話》依然不按牌理出牌,但並非毫無想法。有些感慨的是從前在香港的時候看到密集的人群與樓總是感到焦慮的,如今看來有些懷念。希望杜sir拍到老。
在满地商业烂片的时代里 还是有人在坚持着情怀和热爱的 莫大的安慰 对于我这种香港电影爱好者来说 就更幸福了 七个导演风格分明 故事也很香港电影 但虽然说是全部胶片拍摄但其实胶片感并没有很明显 这样的文艺复兴多多益善
整体质量相当差。香港主旋律命题作文,穿插一捏捏反主旋律。启德机场再飞两万次。。。
献礼片?
谭家明在干什么啊?我跟旁边的女孩看得白眼直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点映】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基本功很重要,比如,一个好故事必须有一个完整故事的基本结构,开端、高潮、结局,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电影。这部短片集锦里,只有袁和平的《回归》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感人(亲情、孤独、中西文化碰撞都融进了这部小品里,元华的表演很动人)。而这部集锦里其他著名导演的作品,在我看来都很敷衍,亦或者,他们已失去了讲好故事的能力。
乍一看还以为学生毕业作品……洪金宝的《练功》,枯燥但真实。许鞍华的《校长》很私人,略伤感也略无聊。《别夜》当爱情片看矫情做作,当恐怖片看还有点意思。袁和平的《回归》中规中矩,但也仅限小打闹。杜琪峰的《遍地黄金》以小见大,造化弄人,个人的命运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林岭东的《迷路》怀旧感伤,但也割裂,让人不明所以。最后许可的《深度对话》看似轻描淡写,嘲弄讥笑,但充满深意,让人思考。整体没有什么框架脉络,更没有主题,七拼八凑,各玩各的。代表香港,回照历史?不见得。
徐老怪撒欢的玩,导演演员观众互相观察,互相觉得有病。杜sir的夺命金番外果然最犀利真的没看够。林岭东的温柔有意外到。谭家明的寓意蛮深,就是演员拉胯到频频想翻白眼【情怀命题,港片困境,也是渔村困境,似乎只有过去,看不到未来】
别夜>深度对话>校长>遍地黄金>迷路>回归>练功。谭家明拍出最有电影感的电影,如果非要套用老套的“隐喻”分析的话,男低女高的组合真的很妙;徐克才华横溢,剑走偏锋,全片都在一个房间里完成,嘲笑观众也敢于自嘲;私心给许鞍华提到第三名,文学感很强,她的作品总让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一部小说,言浅情深,意在言外;委屈杜琪峰在第四,发张好人卡,挺棒的作品,三两笔勾勒时代变迁;林岭东拍的前半部分挺好,后半部分台词太直白,说出来就俗了;《回归》就是《我和我的家乡》特区版;最后一个小学生作文不做点评。(映后尴尬现场:一个男生说,我最喜欢的导演是许鞍华!我最喜欢她的《岁月神偷》!我在最后一排白眼翻上天:假粉丝叉出去!
#HKIFF45 谭家明是真的做到了在有限的空间用智慧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但电影每一句台词的解读都要带有政治意义吗 抱有怀疑态度徐克 包袱抖得不错 可以拍小品第一次在影院鼓掌鼓这么久 28块钱光看五位真人导演就很值了(包括出来偶遇潘恒生)
嗯,怎么不算《我和我的香港》呢
杜sir>老怪>林岭东>谭家明>许鞍华>袁和平>>洪金宝
除了徐克玩疯,嬉笑怒骂,一副大家一起毁灭的架势才添了一些兴致,其他人感觉就是接了个活,洪金宝第一个敷衍交了作业,许鞍华工工整整勤勤恳恳,杜琪峰属于那种聪明学生,用了简便方法答题。看片名,「遍地黄金」、「迷路」再到讽刺的「深度对话」,我自己倒是能解读出一些新的意涵,它们讲的就是香港和内地的关系。
最好的当然是杜琪峰《遍地黄金》,在几乎所有人都在伤春悲秋地追忆香港往日时光的时候,只有他批判性地指出「遍地黄金」的背后是浮躁,短视与盲目,被时代潮流裹挟的普通小市民,吉他版《似是故人来》好听;其次是谭家明《别夜》,借移民潮中被迫分离的青年男女讲扑朔迷离的城市前景,配合美术,配乐与念白,勾勒出朦胧疏离的年代感,但表演有点拖后腿;徐克《深度对话》作结恰如其分,北上后难得一见徐克「老怪」的一面;许鞍华《校长》延续了《桃姐》式烟火气,但在她作品序列中只是中下水准;林岭东《迷路》尽管保留了他「爱报地名」的老港情怀,但叙事太过割裂,与感慨沧海桑田的情感基调并不吻合;袁和平《回归》是最为直白的命题作文,至少还算无功无过;洪金宝的《练功》全场最差,拉两个儿子拍个缩水版《七小福》完全是应付了事。
看得老开心了,没有特别强的期待,但个个看完还都算有收获。哪怕像洪金宝和袁和平拍的,也会觉得节奏是舒服的。看到任达华演的角色去世就确定这个是林岭东拍的了,这可能是他心境的映照,虽然有一点港式主旋律。许鞍华的很温润,也像一篇老教材上的课文。谭家明的作品我第一次看,真太乐了,似乎是故意搞得很琼瑶,剪辑的怪异也像是刻意设计的。杜Sir一如既往地稳,节奏把得很准,情绪被他拿捏了,这篇宛如短版夺命金,小人物,大时代。徐克的,不说也罢。
洪0.5许0谭4.5袁1杜3林0徐2。洪金宝喝几斤白的,跟后辈讲当年多能吃苦,说到兴起时还拍桌子;许鞍华在菜市场找几个人念剧本;谭家明的《花筐》,一首挽歌;袁和平买汉堡包,不喜欢吃肠粉?小学一年级写看图说话?杜琪峰一般;林岭东,数码相机档案没了,你人没了;徐克像被强行拉来的,没东西可编。
港人苦,港人善。港人痴,港人顽。港人都想把钱赚,浮金沉银若许年。衣锦还乡乡何在?枉与看客作笑谈。许老太最动情,杜Sir最精妙,袁八爷最讨巧,最鬼马还数徐老怪。/2021赫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