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了一部上海电影节的电影,大概也就是个七分左右的悬疑文艺片,有点意思,拍的相当克制,而最后那个反转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很让人回味。
有影评说“静水谭深”这个词很切题,但是“静水流深”其实更精准,电影底层表述的身份变更带来的对过往抛弃还是不抛弃,这种矛盾韵味才是真正的激烈涌动。
这部电影最好的就是前半小时,你以为拍的是悬疑,但其实生活的真切,有点《飞屋环行记》前面几分钟的感觉。
后面展开的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其实对中国来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日本民族内心对过往有一种难以表述的执着和怨念,所以一直想要以“更换身份”的方式自我解脱,这就始终无法区隔开自我与本我,难怪日本禅宗好像不讲因果。
而且日本人可能对“名字”这个东西过于执着了,千与千寻也是在寻找名字。
当然,电影还是很好的,拍摄的画面特别舒服恬静,而且第一次在很有历史感的戏院看,有意思得很。
反正我也曾有过(现在也常有)“要是当时那样选择,或许现在…”或者,“如果现在重新选择去过那样的生活,一定会更踏实开心吧!
”的想法,终归来说,当一帆风顺的生活出现巨大的落差时,就幻想着用另一个自己开启另一段生活,以替换自己现在的不如意的生活。
我明白,这是对现在的身份和生活太过于不满和失望时,自己主动选择的可以让自己内心舒服一些的不多的逃避方式。
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对于走不出生活阴影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都需要尝试的,可怕的是,既沉浸在失败或痛苦、恐惧的过往中无法自拔,而又不能面对现实重新开始,抑或切割过往重启人生,宝贵的光阴就此荒废,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愈发苦涩、消沉,人生就此颓废,那个曾经在别人眼中的人面目全非。
既然做了尝试后还是无法释怀内心的恐惧、愤恨,既然不能容忍自己的父亲、家庭和那个叫原诚(不幸的男二好像是叫作这个名字)的人,索性切割掉不堪过往,再度重启人生,就成电影中X先生的选择和再度尝试的自我救赎之路。
他为他的选择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不幸人生中最快乐也最真实的三年时光!
电影用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例来对社会现实和现象的折射,它虽像冰山的一角,却也能迫使我们去思考,面对过往的不幸,我们要如何面对?
面对过往,面对现在,面对未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幸却无法自救时,选择用另一重身份开启新的人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X先生的选择,我理解、同情,也颇为认可和羡慕、向往。
男主的出现还原了男二选择成为X先生的心路历程,让观影者在解密男二的过往和过去的身份时,也一路体察着他的现实困境和他在困境中的表现、抉择,不过对于“身份”认可,尤其是展现移民身份和内心困境的问题,我自身没啥体会,所以,也没有对男主那条线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导演要表达寓意的判断能力。
看了一些影评,觉得别人分析的挺有道理。
一部电影能同时展示两个甚至多个群镜,而且故事完整,隐喻不浅,画面表达,演员表演都很棒,我觉得它是值得一看,也值得反复看的。
男主通过两次交换身份来逃离“杀人犯之子”这个标签,在冒用的虚假身份下,做真实的自己。
在隔着两层纱的回忆中,那些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不认可自我、自我怀疑等都变得遥远了起来,即使时不时还会不断地浮出水面,也薄弱了很多,不再像是巨浪一样汹涌滔天,更像是从平静湖面深处传来,只在表面形成了轻柔的涟漪。
可是,身份可以替换,经历却不会,那些经历铸就的性格和暗暗下定的人生信条,并不会改变,会以更深刻的印迹烙在个人的行为里。
因为痛恨父亲的残暴,无法认可自己跟父亲复刻般的长相,而选择打拳击,想要挨打而无惧地去搏杀,得到的是比赛冠军,是旁人口中的“果然继承了杀人犯的血统”,普通人的儿子获得了比赛,得到的血统评价也许是坚韧,杀人犯的儿子得到的所谓血统评价,必然有残暴一说。
那些吃人的嘴是逃无可逃的,一旦开启往事的缺口,让他们知道你的过去,就会有各种联想产生,无论你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原因,原因是否如他们所说,他们认定了的才是真理,直到说到你也开始动摇。
男主再一次逃离,认识了女主,结婚生子。
知道真相后的女主说,其实不用知道真相,因为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才是真实的。
毕竟生活才是真实的。
可我更喜欢继子说的:“我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温柔了”“他想让他父亲为他做的,他都为我做了”。
男主真的做到了接纳自己,他是杀人犯的儿子,正因为如此,他才额外温柔,特别疼爱继子,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投射,更是对自我怀疑最好的无声抵御。
过去的人生铸就了我,但不代表我,真正沁入我的那些又成为了我。
看且写于2023年8月14日。
在陌生软件里,有人询问我的名字,常常回答叫我某某就好。
其实,原本是想说叫某某某,因为那首歌的歌词里唱到:谈恋爱,和某某某。
但后来发现,恋爱已不适用于我了。
那就改叫某某吧,我不是谁,我只是个某某。
望在万千世界里,我是个不被外人在意的某某,蜗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独自安好。
但当被外人关注时,大多数时候,带来的是压力,是虚伪,是束缚……我已经越来越难感觉到人类的美好了,只能在自然里去发掘四季、动植物的变化,寻找一些真诚。
这部披着悬疑外衣的社会伦理片,便是如此吧,但被无形的身份束缚下,还是有一些希望与美好的,希望,同样的人,都能感受到。
当年我曾用另一个名字登陆临聊大厅去撩妹子,可每次都被踢出去!
也曾申请了七八个QQ号,没敢干违法乱纪的事儿……就是有一阵特可惜那些七位的QQ号。
广告里也说,男人不止一面!
可我们把大体上吧还是尊重公序良俗的。
没太出格。
这个电影里……他是谁?
先设个未知数,我参与了谁的人生?
是谁非得要洗白自己的人生?
多好的故事概念,有必要再扯上一个社会问题吗,那么一大点的地方再挤进来外国人和他们的后代,偏见歧视都是问题。
小本子那儿有很大一群韩裔叫ZaiNiQi ,我不知道怎么拼,反正孙正义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不对他有偏见,呵呵。
扯毛的社会问题,就为了最后的悬念留下悬念合理吗?
前面平铺直叙缓缓展开讲故事的手法,挺好……中间有一段,搞得有点神经质,很不舒服。
看电影的人不一定会感同身受,更多的冷眼旁观,甚至还有站在高出的审视。
最后又是那种平和的状态,舒服极了。
直到结尾……他是谁?
甭管是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小日子韧性太强了,我以为经历那么多事儿,女人会变成祥林嫂,可是没有。
整理一下思绪,有的人活着,总会有不想面对的过去。
无法逃避的话,就用别人的名字生活。
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还是要通过一些契机一些人一些怀抱一些感情去慢慢释怀。
现在的人恐怕很多都有压力负担要背负承受,没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感觉。
道理都懂,甚至越是聪明的人懂的越多。
可那些骨子里自卑的聪明人,活得很不容易。
明知道,还是要!
韩裔在日,华裔在美,都是血泪。
可笑的是,有人偷偷摸摸,有人光明正大的。
最近老美不就逮着一个,有俩身份证呢!
我一搜,哦,原来是他。
这才啥级别,不奇怪不奇怪。
国人还是会变通的多的多。
一个小日子的电影挺好看的,就不由自主的想,黄磊是不是要在翻拍一下。
可以翻拍,挺好的,把故事发生的地方放在东南亚,继续霍霍他们!
本来想在上影节看的,最后还是选择在家看了。
没想到成了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影片伏笔之多之细,多种议题相杂糅,结构上也很工整精巧。
相比导演早期的《愚行录》,《某个男人》整体上确实要更为成熟。
讲一个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作为杀人犯儿子的masa,十几年来一直想要卸去父亲给自己造成的创伤。
他抛弃了父亲罪恶的姓氏,通过练习拳击发泄内心的苦痛。
父亲在狱中会写信给他,他总是烦躁又厌恶地将信揉碎扔掉。
而他在知晓父亲被执行枪决的那晚,一个人跑到路上发疯似的骑车。
隔天早晨,他和队友例行晨跑训练,却突然倒地不起,一边哭一边抽搐。
导演在此处停留了很久。
我惊讶于masa的演技。
比起痛恨父亲,痛恨和父亲相似的自己,仇恨对象的死去,反而更令我们绝望。
从前还可以靠恨苟且活着的人生,此刻已是全然的破碎和无意义。
死去即是无。
对方再也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自己被毁掉的人生,也永远失去了发泄的对象。
以至于他之后会选择自-杀,也是意料之中了。
影片里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
拳击队友问律师,他真的是死于意外吗?
从现场情况和理性上来说,是的。
好不容易重启人生,拥有幸福家庭的masa,是不可能突然厌世的。
但这句台词的出现,又给了人一点遐想的空间。
在上一段人生的参与者看来,masa的经历无疑会让他走向悲剧的命运。
而不慎摔倒在树下的masa,面对飞来横祸,除了恐惧和无助,他还会想到别的什么吗?
重启过两次的人生,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收场,命运开起玩笑来真的好狠心。
再来说说本片的主角律师。
律师无疑曾经是喜欢女主的。
从他知道女主再婚又有小孩后几秒钟的错愕,到怀着复杂感情凝视女主手中的婚戒。
就连妻子也怀疑,他此次办案是不是有别的目的。
可惜女主的儿子并不喜欢他,大概是觉得他是那种会和委托人乱搞关系的花花律师吧。
毕竟合伙人也一直怂恿律师去和办案中认识的美女约会。
影片一直试图从他人视角,塑造律师道貌岸然的形象。
可律师从头到尾都没有动过这些心思。
反而是看起来最顾家的妻子,不动声色地出轨了。
旁人眼中的他,并不是他真实的样貌。
这也符合电影在律师身上主要探索的话题:我是谁?
律师其实是朝鲜人。
1905至1945年,日本占据朝鲜。
二战后,约有150万朝鲜人留在日本,在此地繁衍生息。
在东京,甚至有专门的朝鲜大学。
而这个日本最多的外国民族,在排-外主义严重的日本人看来,却不是什么很好的身份。
提到绑架撕票,日本人会想,那是在日朝鲜人干的吧。
连看似包容他的丈母娘,也一直没搞懂韩国和朝鲜的区别。
听人说,在日本要想活的舒服,一定要做外国人。
千万不要试图融入这个社会,做一个日本人。
律师就选择了后者,放弃自己原有的身份,选择了日本国籍,日本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会时常冒用他人的名字和经历,让自己躲在他人的躯壳底下,通过疏离,获得身份上的安全感。
但像masa一样,能替换的是表面的身份,不能替换的是内在的记忆。
被排挤、被误解、被污蔑,这些不经意间的遭遇,总在提醒律师,自己无论多么努力,终归是被充斥着种-族主义氛围的国度剔除在外的异邦人。
其实很希望导演能拍一张律师背过身去的海报。
这样大家就看不见他的脸,不知道他是谁,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了。
男主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同时还极富正义感…但是从他多次推辞胜诉方父母的感谢中能看出,他不是一个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以及别人的感恩的人。
他的故事线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两个特写笑。
第一个笑是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男主对岳父调侃其韩裔身份的尴尬的笑。
这个笑可以帮助其继续伪装,维持体面。
但是这个特写笑同时将他光鲜亮丽的面具在观众面前撕开了裂口。
第二个笑是被诈骗犯一把戳穿其在刻意虚伪的生活时,他没有守住一直以来维持的体面与涵养…他由表现在其岳父面前一般的假笑到逐渐扭曲最后歇斯底里大喊。
这个笑不止将其面具撕下,以真面目直面观众,同时将男主这个人物立正。
那一刻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活在自我催眠自与我虚构中的“伪”君子,即使他拥有一个真实的姓名。
这一次被戳穿得好疼,疼到不能再靠假笑去维持体面。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被逼到角落不得已“看见自己”。
男主走近“那个男人”的过程,就像是一步步走向一面镜子…最后他他看到了那个男人同时也看到了他自己。
他在夕阳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的小时候与他对巷而立,他在森林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相视一笑同时转身离去…因为“那个男人”是自己,所以他大声反驳那些说“那个男人”是杀人犯儿子替换身份是为了图谋遗产。
在他将文件夹重重的摔在桌子上的时候,已经回不去。
他说:“您的丈夫,他是一个好人。
” “在我看来,他和您生活的三年零九个月,应该是他的一生。
”一个用假名字却是在认真生活的“那个男人”与一个用真名活在虚构中的男主。
他们对面而立,互为对立确又互为印证。
也许影片中大量着墨“那个男人”的身份背景除了悬念本身需要揭开以外,也是在给男主身份背景的点到为止做呼应吧。
因为本质上二人同一人。
喜欢安藤樱的那段台词,大意是“也许追究他是谁是个错误,遇见他,爱上他,和他生活在一起,生了孩子…这些都是真实的,又怎么会造假的了呢?
”儿子:“我明白爸爸为什么对我这么温柔,因为他想把他从没有得到父爱给我” 安藤樱作为母亲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也许只是因为他真的爱你”。
他在那个雨天走进了她的生活,解决了电路跳闸,将她带离短暂的黑暗。
他拿着画册问她可不可以做朋友,他在她哭泣中握着她的手,将她从丧子之痛中带离…这些都是真的,而他拥有哪个名字又有什么干系?
三年多的婚姻生活寥寥数笔,却都是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真实存在着的证据。
最后的最后只有记忆会留下,而他存在过已经刻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回忆里。
“那个男人”在绝望到谷底,进行的绝地反击般的自救…换个身份活下去…可即使这样,离开曾经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并不是每个对自己人生失望的人都有勇气离开。
而男主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只能在一期一会的酒吧谈话中,幻想自己是“那个男人”。
最后写给“那个男人”,即使你痛恨自己的脸,靠伤害自己来与父亲给你的肉体割裂,但是依然有人因为你最终没有走向自杀而喜极而泣。
PS……get到了洼田正孝的演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字与我之间的关系…名字…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名字能代表我吗?
从出生到现在我有好几个名字,生下来父母给的名字,长大后父母给改的名字,在接近成年之前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在而现在工作中又是另一个名字…我的父母,旧友,同学和同事称呼的我的名字都不一样…以至于见到新朋友问怎么称呼的时候…会一时语塞…我也很想探知根源中的“full name shame”是哪里来的?
事实上我不认为我的名字土而且它承载了很多买好的寓意…我也并不介意周围的人知道的我本名…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被称呼本名,这种不自在感觉随着我的名字被叫而无限放大,大到撑满屋子直到挤干净每一口可以呼吸的空气…我也很想知道在一次次名字“迭代”中,我变了多少?
或者说我还留下多少?
也许是带着某种自我否定,与父母赋予的我进行割裂;也许是每一个名字面向一种生活状态与自我;也许是隐藏在不同名字之下我就是“那个男人”,才是我。
这个电影在香港上映了,不是热度很高的片子,排片也没有很好,朋友说想看悬疑片或者恐怖片,就在一众爱情电影中选中了这个片子,看完不亏,甚至想激情打字,写点什么记录一下。
我的评分有点虚高,因为觉得现在的评分低于我的预期,所以决定打个5星拉高一点。
我自己的心理预期大概在8.0分左右,纯主观,如果和您的感觉不一样,以您自己的感觉为准。
故事开始于正在下雨的文具店,外面是阴暗的蓝色,屋内是暖黄色的避风港,女店主(谷口里枝,安藤樱饰)在压抑地流泪。
一位男顾客(“X先生”,洼田正孝饰)走近店里,女店主被迫擦掉眼泪,招待顾客。
男顾客挑了一个画水彩的本子。
雨夜打雷,店里突然跳闸,男顾客帮女店主修好了电闸,使他们二人的相遇与其他普通顾客和店主的相遇,有了一丝不同。
两人一个卖东西,一个买东西,像是普通的人世间的芸芸过客一样,看起来再也不会有交集。
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男顾客脸上有一道浅浅的疤,为他的真正身份埋上了一点点伏笔。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知道了女店主——里枝现在是离异状态,和自己的母亲和儿子住在一起,经营着一个文具店。
她本来有两个儿子,但小儿子因为脑肿瘤在2岁时去世。
这件事对自己的母亲和自己都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之前与前夫也因为两人对小儿子的治疗方法意见不同而发生冲突,最终两人离婚。
男顾客喜欢画画,自称是个温泉店老板的次子,但与家里关系不好,不知道为什么,跑到这个偏远的小镇做伐木工人。
普通的店主和普通的伐木工人在一次次普通的相遇中普通地恋爱、结婚,并又有了一个共同的女儿——小花。
这简直温馨得像是水到渠成的HE,他们就要像千千万幸福的普通人一样,普通地变老,再普通地死去。
而这个自称为“谷口”的伐木工,在意外中突然去世。
在处理后事时,“谷口”的哥哥来到小镇,发现了一件事,死掉的叫做“谷口”的男人并非自己的弟弟。
里枝和谷口家的长子委托一名叫做“城户”的律师(妻夫木聪饰)帮忙调查死掉的男人到底是谁,这个死掉的人被暂称为“X先生”。
城户是一位三代韩国移民,娶了一位家境优越且各方面都完美的妻子,并育有一子。
但女方的父母是种族主义者,从内心并不认可城户这个“外族”,家庭透着一股完美的虚假和客套。
故事由此展开。
镜头跟随着城户的眼睛,逐步深入调查,最终发现这位死掉的不知名的男人,其实是一位死刑犯的儿子。
他目睹了父亲杀掉老板一家的血腥案发现场,从此被困在这个阴影中。
又因为长大之后自己的样貌酷似父亲,更加无法面对自己,害怕自己和父亲拥有相似的灵魂。
为此,他选择成为一名拳击手,想要以挨打代偿这种恐惧。
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非常具有拳击天赋,有能力成为新人王。
但自身在“暴力”上的天分让他更加恐惧,最终选择抛弃过往的一切,斩断前尘,在黑市上与温泉店老板的次子互换了身份,开启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即成为一名普通的伐木工人,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中遇到自己爱的人里枝,并拥有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穿插着日本社会中右翼保守势力对于外国移民的恶意,强调城户律师这个本应是“调查者”这“局外人”的移民身份,将他看似体面的生活与实际上面临的难以真正融入日本社会的困境相对比,解释了他对“了解X先生是谁”这件事如此执着的原因,即对“X先生”这个日本社会中的透明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
他们看似毫无瓜葛,但实际上都是被社会所“另眼相待”的“局外人”。
“X先生”通过和陌生人互换身份,成为另一个人,寻到一个虚假的过去,彻底丢弃了过去父亲是杀人犯的阴影,找到了自己不受外界影响的本我,而非过去那个受原生家庭背景影响的可怜人。
“X先生”以虚假的身份,面对了真实的自己。
城户先生和“X先生”就像是镜子的两面,城户先生通过了解“”X先生”的过去,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
在影片的最后,城户发现了看似完美的妻子出轨了,而他在看不清面容的昏暗酒馆中,冒充了“X先生”,他有一个14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他在与完全陌生人的面前,以另一个人的身份作着逃离和放松,面对着真正的本我。
当然,对影片的结尾,我和我的朋友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城户只是在短暂地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逃离现实生活,那个“活了300岁的人”并不存在,只是人类本身就像是一个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所有人都仍踩在前人的脚印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虚假又真实地活着。
就像是森林中的树,一般人很难分清哪棵是哪棵,但真正爱着他的人,一眼就能知道他是谁,找到他与其他人的分别。
而我的朋友认为酒馆中的“城户”就是那个“活了300岁的人”,他不断变换着身份,观察着一成不变的世界,不断用不同的身份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厌倦了这个就换一个新的。
不管是哪种理解,我都认为是一个很有趣的结尾。
不管身上是披着怎样的皮,顶着哪个名字,真实的体验永远存在,“X先生”对儿子的爱意、对老婆的爱意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不管他到底是谁,共处的时光不会骗人,记忆会成为一切美好的见证,直至死亡。
很小说的感觉,很跌宕也很会在结尾来一个回旋镖。
身份这个东西分很多,出身身份性别身份这种类似自然身份的东西,还有家庭身份祖籍身份乃至职业身份等的社会身份,然而身份这个东西终究是一个人可见、可记载、可总结可传播的历史书写的,并且包含诸如常识又或者偏见这样的固化观念,相较于流动的人生而言,身份则是一块已存不改的铭牌,无论是想改变还是不想改变,如若身份不足够让自己一直满意,也出于某种贪婪与叛逆,人是不愿意一直被囚禁在某种身份中的。
然而与身份相对的,是一个人的内里,独属于这个人的人性,更像是故事一样的东西,它无法轻易被囊括,大多数它都处于不被叙述的状态而隐于冰川之下,唯独亲近的人,出于某种爱的理解,才能触碰,也才会将这一内里抬到身份之上。
而打破身份禁锢的正是这样的爱与理解。
我很喜欢里枝在得知真相后所说,好像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确凿的是他们确实在这个城镇相遇相爱;也特别喜欢她回应儿子说“我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温柔了,因为他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得到该有的父爱。
”里枝说“不止于此吧,爸爸大概是真的很喜欢悠人”不是出于自己已有历史中的缺陷而在现在时作出对过去的填补,而是因为现在时本身。
爱很厉害一点大概就在于对历史的蔑视吧。
老头其实一眼就认出了妻夫木聪(以下简称男猪),“城户”这个姓看不出任何韩裔的信息,但老头上来就说出了他的身份背景,老头记得他。
而且,老头从不叫他的名字,只称其为“靓仔律师”,说明老头知道他名字换来换去,根本不认可他所谓的“名字”。
大概是沉迷现在的身份太久以至于暂时忘了过往,但在追查男二身份的过程中,男猪也逐渐恢复了自我身份的意识。
对于现在的生活,虽偶有烦恼,但他大致还是满意的(受人尊敬的工作,可爱的儿子,温顺的妻子,殷实的老丈人家庭),不过,当发现妻子出轨后,他彻底厌倦了这个身份,启用了“温泉旅馆次子”的名字,去开启下一段人生。
根据片尾他在酒吧的自白,可以得出,“律师”之前的一段人生至少经历了10年,因为“两个孩子,一个4岁(律师之子),一个14岁(上一段人生)”。
不禁感叹,日本人对名字真是有种执念,《你的名字》,《千与千寻》。。
咱中国人就比较少这方面的困扰,什么字啦号啦笔名艺名网名一堆 233。。
感覺石川慶最大的本事是刻畫懸疑本身,但撞上這種連一個3分鐘配角都要找來河合優實的大厂製作不思進取真的是死路一條……當然我們都知道妻夫木聰、窪田正孝等等很會演,但就是在這演員鬥獸場裡乏善可陳,他們的身份與演技在觀眾眼中都沒有跳出往作標籤,又何嘗能說好這個“身份認同”的故事?總之有些失望,3.5歸3。
安藤樱居然有些知性气质了。纠缠于“身份”漩涡的人们。还是典型的日式叙事套路,悬疑不足,煽情来凑,结尾的小包袱也远没有导演前作《愚行录》来得震撼。唯一有些突破的是利用在日朝鲜人的尴尬处境影射了一下躁狂的日本右翼。
较前作《愚行录》有不少相似之处,主题和涉及的社会话题帮影片增分不少,让其能够进一步大放光彩,柄本明狱中几段都非常厉害,他带来了十分震撼的表演,甚至改变了影片走向日式传统犯罪电影的风格,而变得影像上更加厚重。洼田正孝有改变气质的演出,在他的“改变”的神秘性上又为影片增色不少,这些都辅助了导演石川庆出色完成这部影片,也支撑起妻夫木聪在这部电影里的细节处的表演,他不胜在大的戏剧性,他的法庭戏尤其出色,没有重音,迅速的语速非常真实,这一点很少有演员敢做或者说最终做到。他是一个洞察者加调查者的角色,他面对其它的妄语的反应,那种聪明的讥笑以及到最后的陷入的不通透,都令我觉得好满意。谢谢安藤樱、洼田正孝、柄本明、真岛秀和、真木阳子他们的表演,没有他们如此风格的助演,我知道聪的表演设计一定会被淹没。
节奏有点慢。
立意很好,情节比看到设定时想象得要简单很多,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人物性格是完整的。之前是总觉得安藤樱太会挑本子,但本片中她的角色其实戏份很轻,却还是给人一种很饱满且浑然天成的感觉,这说明了演员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可惜如今的日影对女演员的理解依然是青春靓丽比演技重要。
全片可谓没有一个主角,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成为自己的中心。
拍的很烂
大背景的暗线是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和社会排斥,小处的明线是个体身份的不确定,个体的自我放逐及尝试在自我放逐中寻求的自我实现。想到多年前读舍伍德安德森:“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人有的时候是那么强烈的想要逃离原来的自己啊,仿佛由此就可以从头来过,人就是这种社会性生物啊。然后莫名还想到了《马丁盖儿归来》,有的时候一个人究竟是谁,不光是自己的事儿,还取决于周围的人觉得他是谁。而且人在很多时候是通过确定他者的身份才能完成自己身份的构建,言之凿凿进行社会排斥的人也未必不迷茫。还有就是,男主最后因妻子出轨而更换身份不突兀,对外来人或社会交往存在问题的人,组建家庭是社会融入最显著的标志,妻子的出轨暴露出他融入的失败。及,妻夫木聪太好看了,穿西装的禁欲系美男真不是谁都可以啊……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处境:自我认同或者推倒重建,其实哪一种选择都不容易,因为身份是永远的羁绊,我们总是被定义,同时也在不断定义别人。相当有趣,节奏把控也很棒,除了死刑犯辩护不认同,其他都有打动我。不过,聪虽好,但他其实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部发挥最好的难道不是洼田正孝?
85/100 克制下日本社会中的暗流涌动,充满了力量。困惑于姓氏的小男孩悠人,缄默于族裔的在日朝鲜人律师,以及逃离血缘家庭束缚之下父子关系的X先生,他们都是曾受困并彷徨于过去社会所给予身份的个体。当“谷口大祐”意外身亡,这些暗流之下不为人知的往事被一一揭露,随着故事的发展,“某个男人”再也不局限于那个意外离世的个体,而是泛化为社会之下被血缘、种族、姓氏和过往羁绊的每个个体,在社会凝视的压迫之下,他们不得已披上外衣戴上假面进行自我抗争,寻求他我。身份作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的概念,常常侵犯真实的人生,影片很好地借个体抛出了敏感的身份议题,引人深思
欧洲身份认同:撕碎!碾烂!亚洲身份认同:换个身份假装无事发生。很亚洲
#25th SIFF#《愚行录》导演石川庆新作——身份可以交换,一切可以重来,但终究自己骗不过自己。
不同于国际上常见的ZZ身份定义一个人,日本电影中对于身份的探讨大概是最东亚式内省的吧,我是谁这个议题变得宗祠化,由家庭向内,一层一层施压,用逃避式的爆发完成悬疑互文。用镜头叙述无法面对的自我,这种身份梗非常日式,可惜导演要探讨的话题非常多,focus一下可能会更好一些吧。妻夫木聪是真的帅,是我见过帅得最周正的日本男人了。
一星给妖魔柄本明,一星给美丽的妻夫さん…… 没了
交换身份不是交换人生,是为了换个身份重新活一次。结尾酒吧的对话耐人寻味啊。
身份的表与里,情节、表达、剪辑大费周章。有这样的演员阵容,记得的确是镜头在无意义地纠结,难看。
以为有背后暗涌的人生,但只是像树过了季节换了叶子颜色,继续静悄悄生长。在意身份不如顺应心意生活,不过小七最后一段戏太刻意,不好说服观众。安藤樱每场戏都给到了点上
披着悬疑的外衣讲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因为没有自我认同,所以不断换着别人的身份,是认同,更是逃避。
妻夫木聪保持的真好啊,不油不腻不沧桑,甚至还有几分青年感,太难得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