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是泰囧之类的搞笑片。
看了开头,原来是恐怖片;到了中间,变成了爱情片;到了最后,就是剧情片。
电影虽然是由几个破碎的故事组成,却仍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就是一个入殓师的成长。
从少时被雷击失去笑的能力,母亲去世离开乡土,到初入殡仪馆莽撞的少年,爱情尚未开始就结束,阴差阳错恢复笑的能力,到最后送走舅舅。
一个入殓师经历了生离死别,才能真正成长。
小白的故事过于牵强,让人一开始都以为这是美好的姻缘,这个故事结束得太早,也行是映射着大部分入殓师都很难碰到佳人。
总的来说,电影的主题还是充满着正能量的,正如牛小波舅舅反复告诉牛小波的那句话,“当送走一个亲人和朋友的时候,不要哭,因为如果逝者有灵的话,心里会太过牵挂,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 ,让活着的人不再悲伤,就是入殓师工作的意义。
观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很独特,影片开头是典型的恐怖片模式,而进入到故事主线,偶有恐怖的镜头闪现,浓浓的亲情开始直击人心,看到最后之时,已经让人忘了前面的梦魇景象,只剩下对亲情这种最无私之爱的感慨。
导演能把殡仪师这个绝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甚至忌讳去碰的职业,拍得让人心生感悟,可称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诚意之作。
在我观来,影片的一个主题是“面对”,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这世界绝大多人都无法真正的面对,无论是自己的死亡还是亲人的去世,就如我们平常连说“死”这个字也充满着避讳,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有驾鹤西归等各种委婉的说法,这也是影片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通过一个好的剧情去让观众面对这些,詹瑞文所演的舅舅这个角色很出彩,吃了一辈子“死人饭”的他最懂得如何面对死亡,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了一个“无尽版”的爱,因为一直在追一部美剧《生活向前冲》,其中关于如何面对亲人死亡的角度,与本片有着同样的观感,因为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延续。
而从电影里我看到的另一个词是“沟通”,殡仪师是联系逝者与生者的一座桥,一个好的殡仪师懂得如何让逝者得到身后的荣光,中国人讲究如果逝者地下有灵也会感谢你的说法,而对于生者,殡仪师能引发追思和活着之美好的感念,联系逝者与生者的纽带是情,殡仪师是这份情的沟通者,詹瑞文在去世之前与包贝尔的交流,还有那最后一封信,就是他在完成自己独特的葬礼,他做了自己的沟通者,用乐观的态度把悲伤转化为生者心底的微笑,影片因此而触动了人们心底的东西。
影片类型定位在惊悚喜剧,难点在于如何把惊悚和喜剧很好的结合起来,太惊悚则远离主题,太喜剧又会淡化主题。
本片中主人公从殡仪馆杂工做起,遇到了种种“囧事”,发生在殡仪馆的人间奇事这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景岗山的假葬礼以奇出彩、冯淬帆的守妻以情动人,唯一让我有些纠结的就是文咏珊所演的貌似女主角与男主角包贝尔只有那么一丁丁点的小暧昧,不给屌丝任何逆袭的机会,实在不符合目前流行的银幕爱情风格,如果电影如人在囧途一样拍了续集,一定要给包贝尔安排一个范冰冰,或者俺心目中的新女神杨颖。
这部以殡仪馆为背景,以殡仪师为主角的电影,一开始以为是惊悚片,继而以为是喜剧片,后来看着看着不禁潸然泪下,觉得这是一部亲情伦理片。
惊悚加黑色幽默加催泪,融多种电影元素为一体,让电影的层次变得丰富起来,体现了导演过人的才华,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也未尝不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
看到这部电影,人们也容易想到另一部日本影片——08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
继日本导演滝田洋二郎之后,中国导演再次将目光投注到殡仪师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因忌讳而避之不及的职业,其勇气实在可嘉。
导演钱江汉为香港著名惊悚片导演,因而这部电影不乏恐怖镜头(让人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惊悚片),但这并并不是影片的中心,惊悚和黑色幽默只是电影的叙述手段,影片的主题其实是亲情。
过多地想要赚取观众欢笑和眼泪的欲望,阻碍了电影导演对殡仪题材的进一步挖掘。
比如对生死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导演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同类题材中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之间的差距。
《临终囧事》的主人公是包贝尔饰演的乡村小伙子牛小波,小波进入殡葬行业是由于小时候发生的一场荒诞事故——一次被雷劈使他成了一个不能笑的人,没想到这也让他同时成为了从事殡葬工作的最佳人选。
主人公身上的“荒诞“元素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底色,导演就是要在这种底色之上再涂以恐怖的暗色,以及温情的亮色。
影片的色彩变得驳杂丰富,而内涵并不因此丰厚。
影片以来自乡村小伙子牛小波的视角观照殡葬职业,他对生死的感悟最多也只是那句”人死了就是离开了,剩下的只是回忆和怀念”。
而《入殓师》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则是一个弦乐演奏师,他进入殡葬行业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他被招聘“旅行助理”的广告给误导了。
然而小林大悟内敛深沉的音乐家气质,没让他的入殓师经历有多少荒诞色彩,他是“误入歧途”而非像牛小波那样一路有舅舅暗暗引导,因而他的经历也没有发展成亲情故事。
似乎导演就是要以这样一双音乐家最轻柔细腻的手,去触摸死亡的温度,借助一颗最深沉敏感的心,去破解生与死的迷思。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给死者整理仪容、装殓入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平静而虔诚,就像他演奏音乐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他能够平静地面对死者之时,也就是他能够从容直面死亡的时候。
走向死亡的过程不再可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序曲。
《入殓师》那种对死亡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影片具有了人性终极关怀的高度。
也无怪乎香港和台湾会赋予这部影片如此诗意的片名——《礼仪师之奏鸣曲》《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看过入殓师之后,终于在中国发现了与它类似的片子而且毫不逊色,入殓师沉静忧郁,而临终囧事则笑中带泪。
或许这就是中日关于死亡和终结的态度不同吧,他们很敬畏,而我们则更超然。
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临终仪式本就是隆重而又喧闹的,响器,哭丧,筵席以及其他的种种,竟会持续两三天之久,其仪式之隆重热闹,与婚礼几可分庭抗礼,现在南方有些地方依然沿袭这些习俗,而北方在简化又简化之后,依然要用一天时间告别火化及宴请,有一次在城市边缘的公园散步,突然听到调子奇特但悠扬悲伤的乐曲,一打听果然是因为有人去世,还记得《废都》中,庄之蝶曾经喜欢哀乐,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是那天听到的乐曲确实有别于平时听到的悲伤曲调,闻之令人忘俗。
我们的老祖宗遗留下的这些仪式,或许也代表了他们对于死的一种态度,死是悲伤的事情,但是死也是一个结点,从此人进入另一个时空,在尘世间的一切都应该被人知晓和铭记,死亡只是对某一时空的告别,一定会有一刻重聚的。
所以中国的葬礼才如此敲锣打鼓,喧闹扰攘吧。
所以这部片子也是如此,虽然说的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却不忘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几个人在殡仪馆里短暂的相聚,小白离开是为了心中的爱情,大爷离开是终于放下,解放自己,舅舅的离开则是无奈与不舍,最后留下了小波一个人,他从年少懵懂走到了成熟稳重,成为一名合格的殡葬师,但是人生的路毕竟要自己一个人走过,那些笑中带泪的故事,那些牵扯不断的感情,却始终是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ps,忘记说下演员,詹瑞文不愧是戏王之王,所有的表演驾轻就熟,那句带着颤音的:卖手机的。
让人听了不禁眼泪划过眼角,却又嘴角上扬,是为表演的最高境界。
这个段落就像李叔同大师临终所说的:悲欣交集。
应该算是不错的注解吧!
包贝尔演的也很好,看好他哦!
死亡在中国人口中一直是呸呸呸的事情,不可说,更不能够深究。
但是人们又对死亡这件事本身有着莫名的好奇,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程,以及自己离开会不会如蝴蝶效应对这个世界带来丝毫影响有着好奇。
更直观的表达是,亲朋好友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自己存在过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临终这件事,近年来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当属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小林阴差阳错成为入殓师,美好地对待每一位逝去者,亦给家人留下逝者最温柔最美好的记忆。
从某种角度上讲,日本对细节的注重使其成为细腻又令人震撼的一个民族。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NHK记录了这样这样一位女入殓师,她将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遗体修复到原态,使得无数的孩子能够再见父母最后一面,无数的丈夫再见妻子最后一面。
地震灾情过去后,她又一边回忆修复后的遗容一边描绘遗体最后的笑脸。
“我希望,家人都能记住逝者最后的笑脸。
”转移到美洲,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2010年也将视线聚焦在殡葬工作人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了电影《伯尼》。
尽管与《入殓师》类型截然不同,但是殡葬人员对尊重的态度,却是一脉相承的。
“他真是个魔术师,他把每个人都打扮得很好看……他还会拿一小束白玫瑰放在你手里,大家到了他手里都那么美,只可惜你当时已经死了。
”尽管是一部犯罪剧情片,理查德•林克莱特还是将一名殡葬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到最高。
在亨茨维尔小镇没有人会厌恶殡葬人员,相对大家都喜欢伯尼,以与他相处为傲。
然而在中国,《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给自己举办葬礼,在国人看来是异常前卫的,也是晦气的。
虽然得了绝症,但这样为自己筹划,总不是好事儿。
死亡从来都不是好事儿,能够冷静处之的都是神奇的人。
所以到2013年包贝尔主演的《临终囧事》通过囧事,集中展示出很多关注殡葬的黑现实问题。
一方面,殡葬馆建得再华丽,都是晦气之地,会闹鬼的地方;一方面,殡葬人员想要找个对象不容易,正常人谁会作殡葬人员“赚死人钱”,另一方面,正常的人谁会找个殡葬人员结婚。
这点其实在日本也同样,《入殓师》中小林的妻子曾极度反对他从事入殓师的工作。
大家都清楚殡葬工作者的重要性,但是心中依旧难免有芥蒂,不过随着时间这种芥蒂会渐渐消散。
就像包贝尔,在演员的专业性面前,什么殡葬人员都是小事情。
从《致青春》为逝者写传记的工作到《临终囧事》殡葬主持工作,被善意地调笑“专业殡葬20年”。
也希望随着大家对殡葬工作的正视,渐渐消除对逝者居处鬼怪围绕的恐惧,大概没有逝者希望被恶意联想成奇怪的东西。
文|苏筱兀。
死亡,对于中国人或许意义尤其特别。
多神论、泛神论的中国古典文化影响之下,鬼神、轮回学说的泛滥,使得中国人对于死亡有种特殊的敬畏感,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人在葬礼的典仪,规范上格外讲究。
因此,围绕着死亡而诞生的一系列沟通阴阳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的故事,也随之产生。
当然,在如今的中国,这些东西是不好摊在明面上来说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为社会主流,鬼神论上不得台面,但是并不代表在民间不存在。
而旧时的道士、风水师等等也与时俱进的变成殡仪师。
文隽先生主导的影片《临终囧事》虽然延续了“囧”的话题,但是影片本意却是关注中国人所独有的丧葬文化,生与死之间的那些故事。
影片混搭了多种类型元素,以港式惊悚片为外包装,内里探讨的依旧没有离开中国人对于生死之间这一终极哲学命题的探讨,故事桥段不算新鲜,但是胜在情感真挚,结局更是出人意表。
还记得不知何时,在天涯还是百度贴吧上,曾经阅读过一个长篇帖子,叫《殡仪馆之奇闻怪事》。
《临终囧事》大抵上可以看作是这个帖子的电影版,只是影片非常讨巧的以一个幼年遭逢大难,面部神经受损,不会笑的丧葬从业二代,进入殡仪馆之后的种种离奇遭遇为主线,串起了他周遭各种在殡仪馆工作、生活的人,再借此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丧葬观,对死亡与生者的特殊感情。
新生代影星包贝尔刚在大热影片《致青春》中,完美诠释了一位油滑却深情的暗恋者——张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担纲主演《临终囧事》,与香港舞台剧大师詹瑞文联袂演出,相得益彰,丝毫不落下风。
尤其是全片不带一点笑容,纯以肢体动作动人。
其中一场在亡母坟前欲哭无泪,大声宣布自己失恋的戏,与其在《致青春》中那段在阮莞坟前告白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感真挚、含蓄,感人至深。
詹瑞文饰演的舅舅一角,看似嬉笑怒骂,毫不着调,但是片尾剧情反转,一个见惯了人间生离死别,麻木的外表下,难掩亲情的角色同样令人感慨。
内地相声名家李菁声音出演,与詹瑞文夸张的肢体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
香港老戏骨冯淬帆,新生代女星文咏珊分别饰演了殡仪馆焚化工和美容师,各有各的唏嘘故事,同样表现上佳。
对于死亡,中国人往往有太多恐惧和敬畏。
更因为世界观的缘故,对于死者世界,存在太多想象,而浑然忘却了,死与生不过相辅相成,互相对照,与其怀念得痛哭流涕,倒不如在把握好生前每一刻的相处时机,笑对死亡,终于问心无愧。
所以在影片最后,经历过种种啼笑皆非的事件之后,不会笑的牛小波终于在舅舅的葬礼上展开了灿烂的笑颜,因为他终于明白了生死的定义,更看清了自己的宿命。
无论生也好,死也罢,笑对总好过哭泣!
《临终囧事》无疑是一部惊悚喜剧电影,但是很明显,导演的野心并不仅限于吓唬观众和取悦观众,在惊悚与嬉笑之余,观众应该有所感动,学会成长。
关于喜剧,我想很多人光从演员阵容即可略见一二。
稍微熟悉香港喜剧电影的人就不会对冯淬帆感到陌生,在当年洪金宝执导的喜剧五福星系列里扮演的经典角色西牛皮,被传诵至今,“幽默祖师”的外号也足见业内对他特有幽默方式的肯定。
文隽称詹瑞文是“香港新一代的喜剧之王”,《买凶拍人》里的双枪雄,《春田花花同学会》里的临时讲师……尽管多数都是配角演员,但是他利用丰富的舞台剧演出优势,总能在光影的世界里奏出别样的幽默曲调。
包贝尔是近几年刚刚走进观众视线的新演员,但是其独有的包式独特幽默方式,都让这个并不靠长相吸引人的新人广结观众缘,在《决战刹马镇》《致青春》等多部电影中担任黄金配角之后,终于迎来了《临终囧事》中的男主角—牛小波,再次尝试擅长的屌丝逆袭,笑声里让人看到成长。
《致青春》里,表演的最真切最打动人的,笔者一直都觉得是包贝尔饰演的老张。
包贝尔有点像当年的黄渤或者王宝强,总是能精准的把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像对阮莞的暗恋,从生到死;像为死者写人物传记,缅怀生死。
在《临终囧事》中,包贝尔再次饰演每天面对亲人死别的殡葬师,如果说为死者撰稿只是老张在《致青春》中的一剂药汤,只为调节情绪使用,那么《临终囧事》中的小波作为殡葬师则无疑使一道主菜。
因为这就是小波的一生,上天注定或者后天使然,小波都将要每天在跟那死人打交道中度日,而导演也正是通过小波跟死人打交道这件事情,传达了关于亲情、爱情、励志、成长的诸多情愫。
关于惊悚,既然男主角的工种是极少为人所知的殡葬师,而他工作的地方也理所当然为中国审查制度下无鬼的惊悚片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所以,从影片最开始的各种灵异事件到之后殡仪馆里的“神出鬼没”,尽管观众对于这种装神弄鬼的方式心知肚明,可是依旧享在其中。
也许观众明白导演的野心远不止此,或许观众了解片名中的“囧”字,最后悔理所当然的将影片引向happy ending!导演当然不止想逗人一乐再吓人一跳,而是在影片中传达了“爱”的主旨。
牛小波跟舅舅的亲情之爱,老王与亡妻的隽永之爱,女殡仪师与男友的爱情之爱,殡仪馆同事之间的友情之爱……当然,还有男主角从懵懂到成熟的爱自己之爱。
就像牛小波在影片的最后终于露出笑容一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坚信前途光明,要坚持努力直到守得云开见月明,亲情如是,爱情如是,世间万物皆如是。
这是一部中国人的“死亡“戏。
首先说说缺点。
喜剧+恐怖的电影类型,纯粹是这部戏迎合当下商业票房的卖身而已,而不是一位有理想的理解人性电影人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外在的恐怖卖点,纯属多余,如果一定要用恐怖的元素,去展现牛小波(包贝尔 扮)面对冷冰冰的现代殡仪馆时的心理变化更好些,而不是制造那些噱头。
再说说优点。
首先是题材,对于殡葬师这个行业,中国人很避讳却谁都离不开的一个行业。
这部戏的英文名《Mortician》就是殡葬师。
我们对待死亡的传统,是”生不如死“,活着的时候人情冷漠,虚情假意,不孝不义,死时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丧事的隆重,更多的是做给活人看看而已。
这部戏里,牛小波的舅舅,一位有名的殡葬主持人,却将这一切看清看透,更看轻了,为自己的临终选择了由至亲的人收起一把骨灰,在静静的叙说中告别。
牛小波捧着舅舅的骨灰,看着舅舅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拍摄下的告别视频,在笑声中拥抱告别。
这段很温暖的人生告别,是中国电影中难得出现的生命温暖。
再说说电影表达的对于死者的尊敬,从整容师白玉洁对逝者遗体的尊重,到火化工老王对妻子遗体的依恋和陪伴,都能读的到导演对死亡的理解和尊敬。
为妻子奉上的黄花,与妻子一同静静的躺在冷冻柜中携手下黄泉,让我们认识了死亡中的真情与深沉,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不再牵手行路。
这都是国产电影对于人性理解和探索的亮点。
作为喜剧电影,景岗山出演的富豪葬礼,与《非诚勿扰》中李香山的告别会都是喜剧的手法,只不过这部戏中的葬礼是将人性中黑暗暴露出来的黑色喜剧,而后者则是人性中温暖的橘色。
导演拍这部戏时,如果能不考虑那么多,什么商业、票房、噱头....选择什么都想要,最终就是一个杂货铺了。
如果导演能够坚持沿着人性理解的路走下去,将戏展开的更丰富和细腻些,在詹瑞文这位老戏骨的带领下,也许能拍出一部中国版的《入殓师》。
虽然讲述的都是人的生前生后事,但与日本那始终流淌着温情又满是敬重的《入殓师》不同,这部号称中国版入殓师的《临终囧事》风格显然要纷杂的多,惊悚悬疑与黑色幽默混在一起,三分之一的惊悚,三分之一的搞笑,再加三分之一的催泪,将一个殡仪馆里几个不同年龄吃“死人饭”殡仪师的故事演绎成了一部全新的喜剧惊悚类型片。
日本的《入殓师》中的入殓师看起来也就是个小型家庭作坊的规模,还经常要上门服务,而中国的《临终囧事》则固定了地点,殡仪师们都在殡仪馆中上起了班,当然,他们需要时不时还得面对突发情况,半夜三更提着胆子加班工作。
很难得国内会有电影将镜头对准这样一个让中国人忌讳的职业。
记得前几年《入殓师》火的时候,有媒体也对中国的殡仪师做了不少的深度报道,使得这个看起来非常神秘的职业也能被更多的人了解。
因为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灵魂的敬畏,要从事殡仪师这个必须要有过人的胆量与心理承受力,正常死亡还好,非正常死亡的状态却无奇不有。
要去平静的面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面对完死者还要面对活人,这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像电影《临终囧事》中扮演舅舅的詹瑞文对包贝尔扮演的年轻殡仪师说的既不能哭,因为会让死者家属的心情更悲伤,当然更不能笑。
所以小时候被雷击中影响了面部神经不会笑的他反而成了做这个职业的最佳人选。
《临终囧事》的场景布置的十分“讲究”,应该是真的在阴森恐怖的殡仪馆内实景拍摄,影片的前半段有不少吓人的镜头,加之诡异的音乐让人看着头皮发麻背后发毛,产生一股惊悚的凉意。
影片中那些发生在殡仪馆中的一桩桩“囧事”,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也看见了活人的无情与有情。
吓人并不是《临终囧事》的主要目的,当然,逗人笑和让人哭也都不是电影的主要目的,我想,影片是要教会我们该如何心平气而冷静的去看待死亡这一谁也无法逃避的事情,逝去的人逝去了,可活着的人毕竟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并且要问心无愧,三思而后行,因为我们总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只有活着的时候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或许死后才会善意的被对待。
≪临终囧事≫,讲述乡下小伙跟随舅舅来到城里殡仪馆工作,遇到了各种啼笑皆非温暖人情的故事。
本片虽是一部惊悚片,但却不是把观众吓哭而是感动哭,说明这是国产类型片的创新之作。
片中既不乏惊悚片的吓人手法,也有喜剧片的搞笑手法,可谓一应俱全,真正说明文隽非常有才华的电影人。
总之,值得一看。
唉。
近年来中国模仿国外电影的片子增多,这部片子有点模仿《入殓师》,拍得都不错。 之前有一部《飞越老人院》,看完之后满是感动,这部片子也有很多感动在里面。
影片最大的缺点就是创作者为了打一个恐怖片的擦边球而失去了踏踏实实讲述一个好故事的机会。主角在一家殡仪馆中看透生死,体验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冷冰冰的尸体,暖暖的人情味,看完之后有一种带着忧伤的温暖,要是日本导演来拍就好了。
入殓师的国产版,不过真的很有新意了。虽然恐怖喜剧元素的结合不是很融洽,但是我可以给到3星。一是演员卖力的表演,二是片子创新的那种意识。
国产喜剧总是像一个拿着鸡毛的人努力的挠你的脚底板。
亲情是所有人最后的依靠。有点装神弄鬼,剧情稍显瞎扯,不过亲情部分,仍旧感人。
2013Aug4,吴中路,IPAD PPTV看剧情梗概想看这片子,结果开头几分钟就看不下去,文隽们还用这种八十年代录像厅水准的片子能混几年呢在大陆。
喜剧片拍的这么恐怖,恐怖片拍的这么温情,前半段吓哭,后半段感动哭,个别片段笑尿,乔布斯个卖手机的,
呸,晦气!
短评里看到居然真有人把这当一恐怖片来看,请问你是有多脑残啊!
乱七八糟
看时一直以为男主叫黄海波 sorry
······
挑那星,什么垃圾。
开始很像恐怖片,后来渐入主题,非常温情,但是这样一个题材肯定没有什么市场啊。外甥都像舅舅的对吧?
一星烂片不能再多了
我觉得这部电脑定义为恐怖片不准确,应该算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喜剧,里面有亲爱、爱情、感动,包贝尔演技不错,很感人。。。
本来这部片子不说成为中国版的《入殓师》,但是豆瓣十分弄个六七分还是不难的,但是硬生生添进去的恐怖元素毁掉了这部片
小情小趣,沒高大上,但也不矮窮銼啊.難得請到詹瑞文先生.馮淬帆老前輩,美女文詠珊小姐,演技在致青春被肯定的包貝爾先生,幕後有人在囧途的制作人文雋監制,葉偉民策劃,資深港導錢江漢,但在香港卻等到內地早下畫了才得以上映,確是港影一大悲情…清新感人的殯儀電影,承接陰陽路升棺發財,卻體虧屁思.
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