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供想法,C老師寫的。
覺得這個角度很想留存,於是編輯、存檔。
一、導論|這不是科幻,是創傷重演與修復的舞台劇表面上,《The Adam Project》(以下簡稱 TAP)是一部公式Netflix科幻片。
但於我而言,這部電影的隱喻難以忽視。
尤其對那些曾在童年失落過什麼、來不及說再見、或者長期活在創傷記憶裡的觀眾來說,TAP 就是一齣心理劇的隱喻現場——在診療室之外,上演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療愈歷程。
如果撇除科幻設定與動作場面,TAP的核心實際上更接近心理治療領域所稱的「心理劇(Psychodrama)」:這是一種由 Jacob L. Moreno 在20世紀初提出的治療方式,強調透過角色扮演與現場重演(re-enactment)來處理內在衝突與未竟之事。
簡單說,就是讓被壓抑的記憶與情緒在「演出」中浮現,讓當事人有機會重新參與、重新選擇、重新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
在這樣的視角下,主角 Adam 並不是一位「穿越時空拯救未來」的英雄,而是一個背負創傷與悔恨的中年人,因緣際會重返童年,在與自己、與父親、與未竟之愛的交鋒中,緩慢地鬆開了防衛,允許傷口流淚,最終說出那句自己從未說出口的話。
二、角色|他們不是配角,而是創傷裡的象徵人物在一部看似是「主角拯救世界」的電影中,其實每一個角色的出現都不像是為了推動劇情,而像是為了讓主角——也就是 Adam——能夠重新看見他曾經錯過的、壓抑的、誤解的自己與他人。
如果從心理劇的角度,角色不是情節的工具,而是內在世界的投影與象徵。
Adam(大)|受創的自我(The Traumatized Self)成年Ada不是一個典型的英雄。
他憤怒、尖銳、帶刺,以此來掩蓋顯而易見的悲傷。
他攻擊別人之前先攻擊自己。
他嫌棄童年的自己聒噪,指責父親的缺席。
在父親去世後,在情感忽視中長大。
童年時的受傷經驗沒有被處理,反而成了自我批判的來源。
他習慣壓抑悲傷,把「幽默」當作武器,語言變成他的盔甲,但盔甲太重了,裡面的那個人幾乎透不過氣,除了一雙悲傷的眼睛。
大Adam是一個還沒有學會哀悼的人。
他的情緒停滯在了父親死去的那一年,而他的整個人生也因此被創傷困住了。
Adam(小)|內在小孩(Inner Child)小Adam最開始出現的樣子,是一個話多、聰明、好鬥、嘴砲的孩子,但那其實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
但也正是他,讓大Adam慢慢學會正視自己的傷口。
他記得投球機的真相,還記得爸爸陪他玩球的樣子。
他是那個還沒有完全被「創傷敘事」吞沒的 Adam,還能說出「我很想你」的 Adam。
他是那個內在小孩,那個我們以為早就消失,但其實一直都在等著被看見的自己。
Louis(父親)|未完成的哀悼對象 + 內在父職象徵Louis 從未以「在場的父親」存在於 Adam 的人生。
他的死亡是 Adam 的創傷起點,而那個傷口從來沒真正癒合。
當他穿越時空再次與兩個版本的兒子見面時,這段父子關係終於有了機會「補完」。
但這不是從頭再來的機會,而是象徵性的再會——像是心理治療裡常出現的問題:「如果你現在能和他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Louis 的回答是:「你是我的兒子,我一直都愛你。
」這句話大概是全片最能讓人流淚的瞬間,因為它不只是對 Adam 說,也是在對無數悼亡者說。
而當他對 Adam 說出:「Don't carry it anymore」,像是一個父職角色的最後任務——讓孩子從悔恨與自責中走出來。
不是推他一把,而是拉他一把。
Ellie(母親)|情緒忽視與「堅強母親」的創傷性形象Ellie 是那種你很難批評的母親。
她努力撫養兒子,堅強、獨立、忍著痛生活下去。
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母親的「堅強」有時候也是一種隔絕。
她沒有說出自己的悲傷,沒有讓兒子知道她也在悼念——於是,Adam 以為「只有我一個人在難過」。
大Adam 穿越回去偷偷看著媽媽的那一場戲,是一場補償式的情感流動。
他第一次把媽媽視為一個情緒的主體,而不是失落後的倖存者。
他告訴她:「你不需要那麼堅強。
讓你兒子知道你在傷心,這樣他才不會以為是他的錯。
」三、創傷|亞當的心理圖譜「你怎麼會這麼聰明?
」 「也許長大後我們就忘了,憤怒和悲傷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 Adam 的行為、語言、眼神與姿態,全都在演出同一件事:一個從未被好好療癒的孩子長成了大人,並繼續用那些不再適用的方式自保。
這些方式不是錯,而是創傷留下的痕跡,是他一路以來能活下去的證明。
但問題是,它們也同時讓他遠離了愛、親密與安穩。
這一章,我們不只是要指出他有哪些創傷表現,而是試著去理解:這些行為,是他如何對世界說「我還沒好起來」的方式。
憤怒、控制、回避親密:反應過度的殘影一出場,大Adam 就像個刺蝟:說話咄咄逼人,對小Adam毫無耐性,對母親疏離冷漠,對父親充滿怨懟。
他的憤怒像是一層保護膜,讓他可以不必感受到其他更複雜、更疼痛的東西——比如「思念」、「失落」、「無力感」。
他不允許自己親密,因為太容易受傷。
他總是要掌控節奏,因為一旦失控就會再次掉進那個失去爸爸的時間裡。
他會做出像是「帶著小孩參加危險任務」這種不合理的行為——不是因為他愚蠢,而是因為他早就不相信安全這回事。
自我批判與責任感過度:我不值得、所以我要做得更多他討厭小Adam,嫌他吵、煩、話太多——但這其實不是對童年的嫌惡,而是對「自己沒能更成熟」的責備。
他的語氣裡處處是:我早該更堅強、更聰明、更能控制事情——這種念頭,是很多創傷倖存者的共同語言。
而這也導致他有一種「救世主」式的責任感。
他不相信別人能幫他,所以他總是自己扛,成為了一個看似“個人主義“的”英雄“幽默作為防禦:嘴砲下的傷痕Ryan Reynolds 的招牌嘴砲風格,在這部片裡依舊存在,但大Adam 的笑話是有重量的。
他用笑話阻止小Adam靠近他,他用調侃來打斷媽媽的關心,他用冷嘲熱諷來面對父親的道歉。
這正是心理防衛的一種形式,叫做 deflection(轉移注意力)。
當你無法承受情緒,就用笑話把它們打散。
當你不能承認自己在乎,就假裝一切都不重要。
這不是輕浮,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保護機制。
敘事扭曲:創傷如何重寫記憶電影中那場「教訓霸凌者」的戲,是整部片裡最能展現 Adam 內在矛盾的一幕。
一開始他鼓勵小Adam 反擊霸凌者,看似像是在支持他,但其實更像是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對方身上:「你應該早點學會這些,因為人生就是這麼殘酷。
」當小Adam 真的被揍了,回頭質問他為什麼不幫忙時,大Adam 在門外說了一句:「不是我不想幫你,是你必須失敗。
你會輸很多次,才會變成現在的我。
」這句話,不是說給小孩聽的,是說給自己的。
是一個人為了活下來,為了讓自己相信那些痛苦有意義,而選擇相信「只有這樣,我才會變強」的時候說出的話。
它是一種創傷式敘事(trauma narrative):把過去的苦難當作成長的必要代價,甚至覺得自己「之所以有價值」正是因為承受了這些痛苦。
這樣的敘事讓人撐得下去,但也讓人無法真正放下。
更明顯的敘事扭曲,是Adam關於「投球機」的記憶。
他說:「他買那個東西,是因為他不想陪我玩。
」這句話背後藏著的其實是:「我不值得被陪伴。
」而小Adam 馬上指出:「不是的,那是我一直求他買的。
」這是一場記憶的碰撞。
也是創傷中常見的一種現象——為了讓悲傷更容易承受,我們會讓自己相信,是自己不夠好,而不是別人不夠愛。
記憶從來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儲存,而是情緒調和後的產物。
創傷會選擇性地遮蔽那些「太過甜蜜而令人痛苦的細節」,讓我們活得下去,但也失去了真相。
身體語言的空洞:不說的部分寫在表情裡這部片是少數幾部能讓人說出「RR有眼神戲」的作品之一。
他的眼神總是泛著悲傷,說話時眼神漂浮,不看對方,表情常常在某個情緒要湧上來前就轉向開玩笑。
他的肩膀是收的,站姿是防衛的。
他的身體像一個始終準備撤退的堡壘。
這些非語言的細節,其實就是 trauma 的 somatic leakage(身體洩漏):你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會轉化為眼神、語氣、微妙的肢體動作——只要有一個夠敏感的人,就能看見你的脆弱其實無所遁形。
四、療癒|一場想象時間的心理治療內在小孩談話與敘事改寫(Reparenting / Inner Child Work & Narrative Reframing)在心理治療中,與「內在小孩」對話是一種常見但強烈的療癒方式。
內在小孩不是某種抽象概念,而是真實存在於我們情感結構裡的那個自己——那個曾經太孤單、太害怕、太受傷,卻從未真正被理解過的小小存在。
而TAP的設計,就是把這個過程戲劇化具象化了:讓受創的大人版本,直接面對他十二歲時的自己——而那個孩子,活潑、敏感、嘴砲、又隱隱地孤單,正是那個「還未受創,但即將失落」的自己。
在心理劇中,內在小孩不只是等待被療癒的對象,有時候他也是療癒的起點。
因為他還記得我們忘掉的那些美好、那些在創傷出現前的純真與連結。
在 TAP 裡,小Adam 是那個還記得爸爸陪他玩球、還記得投球機是自己求來的孩子。
他是那個在還來不及變形之前的自我,他擁有的不是對父親的怨懟,而是最原初的依戀與愛。
也正因如此,他成為了療癒者。
他幫助大Adam 拆解那些被扭曲的記憶,他反過來擁抱那個始終無法釋懷的成人自我。
他是大Adam 無法靠近的部分,也是他最需要靠近的部分。
在這場與「自己」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科幻設定,而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個深層轉化時刻:當我們願意不再攻擊那個孩子,而是坐下來聽他說話、讓他陪伴我們重新走過那段路,那麼整個創傷敘事才有可能重新被書寫。
補償性對話與哀悼的完成(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 Grief Work)時間旅行,從來都不只是回到過去,更是一場回到自己傷口的過程。
如果說與小Adam的互動是 inner child work,那麼與父親 Louis 的再會,就是一場典型的補償性情感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一種在心理治療中極為珍貴的療癒形式:過去的痛無法被抹除,但可以透過一個新的互動經驗,重新建立安全、信任與愛的敘事。
Adam 不只是回到了過去,他帶著所有創傷與未竟的對話回到父親面前,試圖完成當年沒能完成的告別與和解。
情節一:「你不用一個人撐著」——補上當年失落的依靠 當大Adam 一邊咆哮著要摧毀加速器,一邊對著父親質問「那你幹嘛來?
你不是不該參與嗎?
」Louis 說出那句幾乎讓人瞬間潰堤的台詞:「Because you can’t do this without me.」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打破了 Adam 長年來的孤獨信念——我不能依靠任何人,我只能靠自己。
這不只是父子間的互動,而是典型的「補償性對話」:在你需要幫助時,終於有一個你認同、你想依附的人,告訴你:你不需要再一個人扛下所有。
你可以被依靠,你也可以依靠我。
而Adam的反應——那短短的一個怔住的眼神——像是他從來不敢奢望有人會這樣對他說,這就是 trauma survivor 最深的傷口之一:不是沒人愛,而是曾經求助過太多次都沒有人回應,直到你再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照顧。
情節二:「我很抱歉我沒能陪著你長大」——完成哀悼,允許悲傷最直擊內心的一幕,是三人回家後,Louis 看著兩個兒子,一句話一語道破:「我一看到你們,就知道我已經死了。
」那不是科幻片的台詞,是心理劇裡標準的「哀悼語言」起手式:我知道我離開了,我願意面對這個事實。
接著,他看著 Adam,說:「我很抱歉我沒能陪在你身邊。
但我愛你,兒子。
我會永遠愛你。
」 這段話對 Adam 來說,不只是父親的道歉與擁抱——它是一場從未開始、也從未完成的哀悼終於找到出口。
整部電影他嘴硬、不哭、鬧脾氣、嘴炮連發,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允許自己掉下眼淚。
這一段對話,其實就像很多心理治療裡的練習:「如果你的理想父親現在出現在你面前,他會對你說什麼?
」這場戲就是這個想像的具象化。
父親終於說出了當年沒說出口的話,而孩子終於流出了那些早該流下的眼淚。
情節三:「玩完最後一場球」——象徵性的修復與告別這部電影最美的 ending,不是宇宙被拯救,而是那場投球。
三人來到木屋後院,父親拿出投球機,三人在彼此了然的沉默中扔著球,直到父親撿球,回頭的時候,Adam們已經消失了。
這不是一場投球,是一場象徵性的修復儀式。
在失落的童年裡,Adam 一直覺得那台投球機代表父親的逃避——你不想陪我,所以用機器代替你自己。
但這一刻,他的父親在場,不是把機器當替代品,而是參與、投入、陪伴。
那個記憶,終於不再只屬於創傷,而是有了新的意義。
哀悼,不是忘記;是能夠重新想起而不再崩潰。
那場球賽,就是 grief work 的終點——在愛裡說再見。
如果前面與小Adam 的重逢是與內在自我和解,那麼這一段與父親的補償性對話與告別,就是把最深的、最難啟齒的悲傷,放回了記憶裡的正確位置。
這不會讓 Adam 變回快樂的孩子,但讓他有能力成為一個不再逃避的人。
自我整合(Self-integration)創傷最殘酷的地方,從來不是痛本身,而是它讓我們不再願意看見曾經的自己。
我們用嘲笑、憤怒、切割來與過去劃清界線,告訴自己:「我不是那個脆弱的、愚蠢的、敏感的孩子了。
」所以大Adam對小Adam的嫌棄與不耐,從頭到尾都不是針對對方,而是針對自己。
他說:「我花了三十年想逃離那個你。
」這句話的底層其實是:「我曾經那麼痛恨自己的樣子,我寧可假裝他不曾存在。
」可痛從來不會因為否認就消失,直到最後,他終於說出那句話:「雖然我不想承認,但我必須要說——你其實是最棒的。
」這句話,不是原諒。
不是那種「好啦我不怪你了」的寬恕,而是比原諒更深刻的情感——我記得你了,我知道你不是完美的,但你已經夠好了。
這就是自我整合的起點:將過去的、當時無力的、被我們拋棄的那一部分重新納回自我之中。
這樣的轉變,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在現實的心理治療裡,這個過程通常漫長而痛苦。
但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它被濃縮進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接納的擁抱。
對於有過創傷歷程的人來說,這是一場想像中的修復,但絕不只是虛構。
因為每一個在真實生活裡努力修復自己的人,都會走過那麼一天——在內心的某個角落,重新遇見那個「讓你覺得自己太不夠好」的舊自我,然後終於說「你不必再躲起來了。
你是我的一部分,而我願意留你在這裡。
」那一刻,大Adam 不再只是時間旅人,他不再只是在修復一段家族創傷,而是完成了最核心、最私人的救贖——對自己的一次擁抱。
五、敘事|科幻外殼下的情緒真實《The Adam Project》的敘事邏輯在許多硬科幻觀眾眼中也許漏洞百出——時間線混亂、邏輯不嚴謹、科學設定淺薄。
但如果把它當作一部真正的科幻作品來閱讀,也許反而會錯過它的真正核心。
時空旅行?
是創傷重演與修復的可能。
在心理學中,創傷不只是記憶的碎片,而是一種會在時間裡不斷重複出現的情緒模式。
人會無意識地重複走進創傷情境,尋找修復的出口——哪怕是在一次次的失敗裡。
TAP裡的時空旅行,恰恰像是這樣的重演。
大Adam回到過去,看似是為了阻止時間科技落入壞人之手,但潛意識裡,他真正想修復的,是一段無法說出口的童年創傷。
科幻提供了表面動因,但心理創傷提供了真正的動力。
平行宇宙?
也許不是關於宇宙,而是關於「我還能是誰」。
電影的最後,一切恢復「正軌」:時間被修正,未來被改變,但我們知道那不是真正的ending。
真正改變的,是小Adam的內心結構——那個童年裡充滿防衛、孤獨與痛苦的孩子,在與未來的自己短暫相處後,留下了一個不同的內在版本:那個被理解過的自己。
平行宇宙的概念在這裡,早就不再是量子物理的假說,而是心理學的隱喻:我們內心擁有無數個版本的自己,而那些未被理解、未被愛過的版本,也許仍在某個角落等待「對話」。
而這部電影給出的答案是:是的,你可以見到他,甚至擁抱他。
大Adam的「消失」則是創傷人格的退場。
當故事結束,所有時間旅行者都應該從原本的時空消失,而觀眾也會發現:大Adam從此「不存在」了。
這個角色沒有被安排一個happy ending的落點,他沒有回到原本的未來,也沒有在平行宇宙裡重逢。
他就那樣消失了。
不是死亡,而是釋放。
從心理劇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創傷人格的整合與消融。
大Adam 代表的是那個因父喪、失戀、戰鬥與責任而扭曲、封閉、自我壓抑的「創傷化的自我」——他曾經支撐整個人活著,卻也阻礙了愛與柔軟的可能。
而當這一部分的自己完成了對父親的告別、對小Adam的認同,整合也就完成了。
不是說他不存在,而是:他已經不需要再「獨立存在」了。
結局不是「未來被改寫」,而是「過去被理解」。
最終那場球賽結束後,小Adam醒來於一個表面相同、但內在全然不同的世界。
他還是會長大,他還是會遇見各種痛苦的人生場景,但他已經不一樣了。
因為他的過去被理解過。
他哭過了,他抱過那個離開的人,他說出了想說的話,也聽見了他以為永遠不會聽見的那句:「我愛你,兒子。
」這部片不是在說拯救世界,它是在說:當我們能夠好好地哀悼、對話、接住自己時,我們的內在世界就會開始重寫。
時間旅行,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回去接住那個掉下去的自己。
結語|不是穿越時空,而是回家的路《The Adam Project》不只是一次時間旅行的冒險,而是一場返航的旅程——不是飛回未來,而是走向一個從未真正抵達過的地方: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
它披著科幻與娛樂的外衣,但其內核卻極其真實:創傷如何讓我們切割自己、懷疑愛、用幽默與憤怒把痛苦包裹起來;而療癒又是如何悄悄發生的——一次對話、一句「你可以靠我」、一場象徵性的球賽,就足以讓我們不再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
你很難不把這部電影和 Ryan Reynolds 本人聯繫起來。
他曾公開談論自己的焦慮症和童年與父親的緊張關係,也在許多訪談中展現出那種「一旦被誇獎就想開玩笑帶過」的防衛機制。
他飾演的大Adam,不只是角色,更像是他人生某個版本的投影。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貼近,他的表演才顯得特別誠實——不是技巧上的突破,而是情緒上的通透。
那雙總是閃爍著疲憊與機智的眼睛,在這部片裡終於露出了被理解的閃光。
對某些人來說,《The Adam Project》只是另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片;但對另一部分人——特別是那些曾經失去過、哀悼過、努力試圖成為自己的大人們來說,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心理劇,是一封寫給 inner child 的信,是一次遲到但真誠的擁抱。
就像那個最讓人淚崩的瞬間:「Don't carry it anymore.」也許我們都不必繼續背負這一切。
与过去的自己面对面是一种什么感受?
这部科幻喜剧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奇特,如果说我们会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苛刻,那对待曾经的自己肯定也是更苛刻的,过去的我怎么是这个样子呢?
怎么可以这么弱👎影片里12岁的亚当遇到28年后的自己,一起携手击败了破坏未来秩序的势力,科技感可能不那么强烈,更多的是一份与自己的和解。
12岁的亚当聪明话唠,40岁的亚当却多了些木讷。
两个人习惯一致,但面对父母的记忆却出现了偏差,早早离开的父亲,对小亚当来说是无论多么辛苦回到家依然会陪伴着的,但长大后的亚当记忆中却认为那时的父亲对自己是漠不关心的。
小亚当对母亲是不耐烦的甚至是带有敌对的,他不能理解母亲内心的那份孤独与悲伤,而长大后的亚当却非常后悔对母亲的伤害,他们既像两个人,又是同一个人。
矛盾吗?
不矛盾,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刚才看有别的朋友说,亚当计划是漫威演员下岗再就业,我就笑喷了,说的太贴切了。
这部电影下载好久了,一直都没看,今天才看完。
一般的世界观,一般的剧情,一般的设定,一般的内核,但是用了一帮不一般的演员,我决定给这个电影5星。
就因为我在这电影里看到了好多的影子。
可能是硬贴的,但是就是感觉有微妙的联系。
1、里德穿越回来藏在车库,被幼年的里德发现。
有没有点《钢铁侠3》的味道。
2、跟里德妈妈约会的男人,留着鲻鱼胡子的男人。
托尼史塔克的胡子好像也是这款。
3、劳拉从树林里跑出来的时候,我不禁说了一句:卡魔拉?!
4、里德穿越回2018年,老爸在给学生上物理课。
布鲁斯班纳也是物理学专精,给学生上课也不算违和。
5、父子三人进入地下二层的时候,那个巨大的设施,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史塔克工业造的那个巨大的方舟反应堆。
6、都没过几分钟,装硬盘的那个装置就让我想起了,钢铁侠的方舟反应堆了……
7、设施内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和钢铁侠2里,托尼家里摆的那个加速器也是很像。
可能粒子加速器就是那个样子,不过我看的时候,一下就联想起托尼造的那个玩意了。
8、最后这个就不多说了,超级英雄落地。
这个从始至终贯穿漫威的超英电影,几乎每部都有。
不过我还是喜欢,娜塔莎妹妹伊莲娜做完超级英雄落地之后那副嫌弃的嘴脸。
可能是对复联四之前的漫威电影太喜欢了,看这部电影总有些联想,导致看的时候一直出戏。
不过就是因为这些影子,我才给这部电影5星好评,虽然他只值两星半。
爆米花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足的是导演为什么要把选鲶鱼人做女主,当男女主接吻给人感觉狗啃屎一样!
小贱贱跟小孩聊天互怼还比较搞笑的,若未来能穿越时空回去见到小时候的自己,估计一样会有想把自己摁在水里直至不冒泡的想法!
而且我肯定不会告诉我自己,在未来,会认识很多漂亮的女孩子,并与她们有过美好的故事,哈哈哈
由于难以描述的原因,今年初就没几部好莱坞电影能顺利登陆内地银幕,但也多得此,才让我留意到了这部合家欢电影。
可无论从复联下岗英雄集体再就业,还是Shawn Levy与死侍继《失控玩家》后的再次合作来看,这部电影都多少带给人蹭热度搏上位的感觉。
有科幻,有场面,有搞笑,还有小正太,本片确实集齐了一众合家欢电影的基本元素,再加上死侍Ryan Reynolds担当主演,更进一步迎合了大众娱乐的审美标准。
本片里,死侍继续嘴炮连连,搞怪耍宝,玩梗流行文化,一如既往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但就像我往常都习惯用死侍来代指演员本人一样,Reynolds已经渐渐固化成万年不变的死侍表演风格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是他出演,无论什么类型的片子,看起来都一个样,即便有些笑料还是有效的,比如星战梗,但也难免会有些审美疲劳。
电影看着不费脑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后果,就是它难以跟观众深入探讨什么话题。
以时空旅行为主题的本片简简单单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固定时空为解释,并不高明地回避掉时空悖论这个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史无前例创造了三个“自己”共存在同一时间维度,且发生物理接触的场景,严重冲击了观众的常规理解。
导演显然是不想在科学探讨中深入下去,他真正在意的主题是家庭和温情。
因为家人变故,电影中的两个亚当其实都有着自己的遗憾和心结。
童年亚当看不见老妈的辛苦,成年亚当则因惯性思维误会老爹过于冷漠,就像人在不同年纪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这些看法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记忆。
幸好通过时空穿越,不同年龄的亚当有了交流的机会,才让他们的思想被补充完整,也才有了了解和弥补彼此遗憾的机会。
可见导演还是想拍出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的,只是生产得太流水线了,所以电影的大众口碑虽然总体正面,到专业评分却不行了。
另外,本片作为一部科幻片,格局却显得有点小。
反派号称掌控了未来最珍贵资源——时空穿越,人生目标却只是多攒点原始股,多收购几家公司,靠利益集团影响世界,这志向是不是太肤浅了呢?
天网暗杀敌人也会远程操控未来战士,本片的反派boss竟要亲自回到过去,现场亲自动手,又是不是太掉格了?
大概是电影没给到我预想的东西,看得沉闷,不推荐,不收藏。
亚当计划 (2022)6.42022 / 美国 / 喜剧 动作 科幻 冒险 / 肖恩·利维 / 瑞安·雷诺兹 沃克·斯科贝尔
我感觉这一部电影虽然有我们的喜剧男神出演,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有很多感动我们的地方,或许这就是他主演的电影的魅力吧,我觉得不管这部电影怎么样,他和失控玩家有点相似!一个讲的是爱情,这个讲的是亲情吧,我觉得这个更加多的亲情和爱情相结合,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个电影可能侧面反映出母爱的重要性,和一个家庭的爱对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快速过死神,绿巨人,卡莫拉,齐聚一堂,讲诉了一个关于时空穿越的故事。
三巨头和小亚当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反观国内的一些演员,真是一言难尽)本作的时间穿越,不是平行宇宙,偏向于外祖母(可以改变未来和过去)整体故事结构是完整的。
穿越机至少在故事的前期还是华丽的。
虽然感情线上稍显乏力,但家庭伦理方面,没有太大缺陷,称得上是迎合了主流的家庭观念。
打戏方面,微微有些呆板。
盔甲兵开局是很华丽,中后期也有一点微微的塑料感。
以前可能是光看优秀的国外作品了,对于这一点理解的不够,又或者是因为那些片子毕竟太久了,把一些媚外的人的言论给挤压了我是真没想到,就这片还能有人舔着脸打四星以上还发长评,你是嫌给你爹妈丢人丢不够啊科幻片一点逻辑性都没有,感情戏,女主角长得跟他娘男主奶奶似得。
我要是想看家庭戏码。
我不会去看《我们这一天》?
主角光环这种东西无可厚非,对面不拿枪也是正常反派,踏马的反派一身铁甲,撞树上就死了,也太他么离谱了吧,除了能隐身,这装甲是啥防御也没有啊,男主的皮衣就不错,肉都打穿了,衣服也就前后也就有点血迹,不能是伤没好先缝了衣服的吧女主角出场还有把未来武器,怎么进了武器库,直接降档次,还搞得煞有其事,是真的烂啊这都啥年代了,国外片子还高人一等呢,就这片两三分都极限了
一部关于时空旅行的影片,也是三绿同框的合家欢爆米花,导演试图通过人物间的心路历程来温暖观众,而我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感受到了,比如一向因口嗨而被厌恶的小Adam,在看清了男主意识内的偏见后,竟反过头来教育了他,贱贱瞠目结舌的表情着实令人愉悦~还有打棒球时两个儿子消失的瞬间,只剩下父亲落寞的表情和一片寂静,那画面让人心疼~结尾邂逅的场景对应之前男主口中的爱情,也是甜的令我嘴角上扬~但是,感动并不代表全部,反派的智障属性也显得很可笑:士兵不如男主的武器有威胁、开枪前不思考理论常识……真就送人头的典范,像是在说不要学我,穿越时空有违天理一般~总之,特效不过瘾,细腻常间断,但是不乏搞笑和文艺。
少年亚当和成年亚当一起拯救世界:美国最新电影《亚当计划》2050年,40岁的亚当为了寻找穿越后无法返回的妻子劳拉,启用时空旅行强行突破索兰尼的追击回到2018年,却因失误回到了2022年,在家中与12岁的自己相遇,小亚当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对其母亲误解颇深,也无法理解母亲。
大亚当后悔当时不理解母亲的痛苦,在酒吧安慰了解酒浇愁的母亲,让母亲很释怀。
在索兰尼追击大小亚当最危机的时刻,被劳拉救出,劳拉在穿越到2018年时发现了索兰尼改变历史想控制世界的证据,被索兰尼炸毁设备无法穿越回2050,只能隐世等待亚当出现。
为了毁掉时空旅行计划,让世界回到一个时间线,短暂的相聚后,大小亚当只能重返2018年,在2018年,40岁的亚当和12岁的亚当与车祸去世前的父亲相聚,一起闯过索兰尼的追杀,毁坏掉硬盘,让时空旅行的科技消失于世。
在这个时间线,大亚当和劳拉又一次相遇。
影片通过科幻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过去所有遗憾的后悔和弥补。
亲情如影随形,亲情的力量改变了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大型漫威下岗职工再就业现场
感觉九十年代以后这种傻乎乎的合家欢快乐科幻片就越来越稀少了呢,不得不为情感加上一星。
如果能回到过去,谁又会不想呢
小adam很可爱~《想见你》+《李焕英》
轻松家庭下饭片
感觉自从瑞安雷诺兹演了死侍之后的每部作品都在重复嘴炮类型的角色;有温情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粗制滥造的特效、无法跨越恐怖谷的脸蛋和无脑的剧情,典型的奈飞网大了。
对不起 拉大家看这个
飞到高处停止发动机自由落体,《绿灯侠》里最棒的一幕。作为演员,RR是不太合格的。看过《死士》才想明白,他其实害怕聚光灯,早期拍过那么多絮絮叨叨的电影,实际上就像一个固执的自闭症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是奶粉钱终于把他逼出来卖艺。他还是向往绿色的勇气,纠结他的绿灯侠没有拍错。
拯救世界的时候废话不要多。
概念还挺好的 看到母亲的桥段还以为要神作了 可惜也只是浅尝即止 影片执行得有些草率 可以定义为披着科幻外衣的家庭温情片 最后的调情和互动真的挺动人的 还是值得一看
我的奈飞就要过期了
这就是那种方程式电影 一些因加上固定等式结出固定果 也没毛病 也没意义
帮我给👩一个拥抱,挤断肋骨那种拥抱,哈哈哈😂想不到浩克和詹妮弗在《女孩梦三十》隔了多年后又一起饰演CP🉑🉑🉑不过詹妮弗真的老了~佐伊是妆容问题,也老了很多,岁月饶过谁🍃
6.9
Not bad.没事看看逗乐不错。
整体剧情简直是好莱坞套路教科书 只能给个及格分 不过小亚当选角很OK 加一星 瑞安近些年演技和选片风格都越发固化 这点有点可惜
乱七八糟的科幻片
绿灯侠拿着牌王的拐棍、开飞机穿越时空寻找卡魔拉,结果找着个辛苦模仿死侍本人的小屁孩,再携手绿巨人拯救地球;亲情挺感人,演员都可爱,动作场面也还行,但这全方面反科学的科幻呈现,看着有点难受
爱你,爱自己,爱父母…爱着…难得的好片……
台词诙谐配乐经典,有股小贱贱+银护的印迹,后段恰到好处的温情让人突然憧憬有没有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