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麦克白

Macbeth,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帕迪·康斯戴恩,西恩·哈里斯,杰克·莱诺,伊丽莎白·德比齐,大卫·休里斯,大卫·海曼,罗斯·安德森,詹姆斯·迈克尔·兰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麦克白》剧照

麦克白 剧照 NO.1麦克白 剧照 NO.2麦克白 剧照 NO.3麦克白 剧照 NO.4麦克白 剧照 NO.5麦克白 剧照 NO.6麦克白 剧照 NO.13麦克白 剧照 NO.14麦克白 剧照 NO.15麦克白 剧照 NO.16麦克白 剧照 NO.17麦克白 剧照 NO.18麦克白 剧照 NO.19麦克白 剧照 NO.20

《麦克白》剧情介绍

麦克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白将军(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表弟,在外抵御外敌平反谋乱,战功赫赫,某日归国途中,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会加官进爵,此言令麦克白心中蠢蠢欲动。然而,最终将要继承王位的,却是班柯将军(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的儿子。 在妻子(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怂恿之下,麦克白杀死了国王,登上了王座,为了保住王位和弑君的秘密,麦克白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班柯将军、麦克德夫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麦克白的屠刀之下,而麦克白亦在疯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特警当她恋爱时恶魔指路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塔楼:死亡讯息第二季高踢少女金玉瑶攀岩的小寺同学鄂尔多斯骑士贩毒五壮士红星闪亮驻在刑警卖笑女郎人生复本第一季看护中油脂:瑞戴尔高中一夕一朝一饭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超自然无声大学女士复仇午夜凶铃2(美版)最燃的拳头亲切的善珠小姐等待戈多史前一万年狂野飞车克罗地亚宪法百家拳之洪拳超异之荒漠地球

《麦克白》长篇影评

 1 ) 可怜的麦克白

对于第一次接触麦克白的我来说,看得实在费力。

情节其实很简单,麦克白平叛之后获得国王邓肯青睐,在三个女巫的预言下,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弑君并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麦克白杀死了预言中子孙将要为王的班柯,并且杀死了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子女。

麦克白的暴行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麦克德夫带领英格兰的军队回来杀死了麦克白。

而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由于惊恐自己的所作所为,限于精神错乱而死。

片子拍的偏向舞台剧,出现了大段的个人独白,包括麦克白和他夫人的个人show time。

在舞台上可能更适合一些,作为大屏幕作品,只会让片子显得沉闷。

不过,好歹这也是我了解莎士比亚悲剧四部曲的途径之一,给个三星意思一下。

 2 ) 拍莎剧,气氛很重要

不打瞌睡的状态下,看一部电影《麦克白》可能和看一本《麦克白》的书所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看书我一次要打好几拨瞌睡,原因就在于莎剧的独白、心里描写什么的加一块,简直就是话唠大全,挺烦这种的我。

拍成电影后我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以舞台剧的方式还原了莎翁戏剧的古典韵味,很到位,台词用的古文,也毫无违和感,就像《聂隐娘》里说文言文。

但我个人是比较强烈反对《聂隐娘》这类有意识拍得“难看“的电影的,《聂英娘》同样古典的要死,也唐朝范儿的要命,但有那时间,我宁愿多刷几遍《唐朝豪放女》。

<图片2>话剧(舞台剧),我就认认真真看过一场,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去看了个《九色鹿》,当时看得如痴如醉,入戏太深,回来一口气写了2500字(当时小学作文才要求800字吧)的读后感,班主任给投出去了,再无音讯,升入初中后,体育老师有一天跑到我跟前,说你就是那谁呀,我在报纸上看过你写的作文。

当时我装了个逼,小心推搡了几句就给默认下了(初中那会儿我作文写得贼平庸那种,班上读范文很难选上我的,但又是语文课代表,脸上经常挂不住,而且隔壁二班的语文课代表的作文还要经常拿到我们班来读,日子简直不好过)其实我压根不知道体育老师在说啥,哈哈。

后来思前想后,可能就是那篇读后感了,我在报纸上就投过那么一次文章,但隔了一两年还能在另一个地方听到它的消息,也挺邪乎的吧。

还看过《恋爱的犀牛》,大学那会儿迷段奕宏,耐着性子在电脑上看的。

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大。

书面对白、内心独白、符号、象征、仪式感,舞台剧的这些元素也遍布在电影《麦克白》中,电影、舞台技巧的混搭,使《麦克白》显得很另类别致。

说是英文版的《聂隐娘》,从影片的质感和诉求来感受,倒更贴近《东邪西毒》《冬眠》这类电影,万里的黄沙,化不尽的冬雪,霸占着主屏,孤独苦闷的主角经常被摄影师困在视觉的角落里呻吟。

故事退居其次,重头放在了气氛的营造和渲染上,感染里很强。

《麦克白》的故事在莎士比亚时代是新鲜的,被后来者从6世纪一路模仿抄袭到21世纪,估计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感兴趣了吧。

所以改编莎剧其实不是个好活,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被爹妈生出来就定型了,变着样儿拍还是那副德行,想拍得美美哒,只能美图秀秀了,《麦克白》就像一张极尽所能P过的素颜照。

<图片3>

对比渲染是《麦克白》玩美P的利器,电影的气氛就是它俩搞起来的。

麦克白篡位登基后,影片内景的构图多数时候是封闭的,墙壁和人群死死的将麦克白框在中心,没有出路,唯一透光的窗户,也被窗外的雾气充盈。

切换到外景后,麦克白所在的城堡也被大海和邓西嫩围困,低沉的马头琴,幽怨的小提琴交错响起,麦克白被单独置于旷野和群山中,弥漫的浓雾,像那《冬眠》中化不去的雪景,笼罩在麦克白周围。

影片在内景的压抑和外景空旷的孤立无援中来回切换,不厌其烦的模拟着麦克白的困境,韵味十足。

<图片5><图片6>影片的渲染对比大部分跟颜色有关。

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调,浓雾、浑浊的天空,黑衣、黑暗的内室,受影响的不光是麦克白,出镜的很多人都是一副灰头霉脸的揍性。

颜色的同质化起引导强化的作用,大部分用在了外景上,主打冷色。

但在室内,却更强调颜色的反差。

室内的麦克白处在暗黑之中,却在多数时候被蜡烛暗黄的暖色包围,冷与暖的交织矛盾般共存着,形成了一种昏昏欲睡又错乱清醒的无眠状态,那正是麦克白的状态,正如麦克白弑君后所说:自此,我杀死了睡眠。

这种颜色反差还集中出现在了落幕的决斗中,预言中的大火烧到了邓锡南森林,也烧尽了笼罩全程的冷峻,它象征着麦克白的毁灭,也象征着被善良背叛了的麦克白式懦弱的毁灭。

<图片8><图片9>我觉得还存在一种比较露骨的对比——表情(如果是牵强附会,就当我啥也没说)。

麦克白和她夫人的表情很丰富,在喜怒哀乐痛病燥之间来回切,而与两人处在同一景别中的很多角色神色清一色面瘫,像一棵棵冷杉,这种静止和动态的对比,很有可能是为了让这两人显得更加喜怒哀乐痛病燥哦,你们再好好想想。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法鲨吧,歌迪亚演得也跟他很搭。

法鲨真的是好莱坞罕见的演员,他的表演几乎能为每一部参演的影片加不少分。

 3 ) 短评 - Macbeth

一次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的改编。

表现主义惊人的气氛渲染,突破性且构成呼应的心理外化处理,游离于马力克式及传统学院派语法之间并找到完美平衡的叙事,这些都让人震撼失语,无疑成为了莎翁古典戏剧影像化改编的全新思路。

重要的是,导演将自己对原著主旨的理解也带入了电影,麦克白的英雄形象在最后一场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本作也因为圄于原作戏剧式的古英语,未能将一些戏剧张力十足的桥段呈现出来,也破坏了观众的沉浸感。

总之,导演在本作表现出的创新勇气让人敬佩,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对自我风格把握的逐渐成熟。

 4 ) 英雄呓语的现代诠释

勇武、刚猛、冷酷、高傲……麦克白无疑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具男子气概的主人公,也是最为经典的悲剧英雄。

传统评论常将麦克白归作“性格悲剧”的典型,认为他的败亡源自鲁莽与权力欲(性欲)。

库泽尔的《麦克白》则另辟蹊径,借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这也使全片的结构发生了些许变化,使麦克白之外的其他角色不免有些受限。

此版最大的改动是加入了麦克白的子嗣。

开场即是麦克白女儿的葬礼,夫妇俩悲痛万分。

第一幕为全片定下了灰暗阴郁的基调,此后无论是城堡盛宴还是继位大典都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

原著中只提到麦克白夫人barren,并没有出现麦克白的子女。

本片加入了麦克白幼子战死沙场的情节。

这不仅铺垫了麦克白之后对班科父子的嫉妒,更增添了麦克白弑君的理由。

当麦克白摇摆不定时,他死去的幼子出现在他眼前,递给他匕首,仿佛催促父亲为自己复仇。

另一方面,丧子的悲痛也挫伤了英雄紧绷的神经,似乎为之后的癫狂行径埋下伏笔。

这一设置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麦克白夫人对此无动于衷,仿佛这儿子并不存在,若仔细推敲,这还是有些疑问的。

影片大量运用闪回切镜表现麦克白的内心世界,辅以漫天大雾,着重渲染了麦克白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法斯宾德的表演非常精彩,眼角一滴泪水简直神来之笔。

麦克白夫人的表现中规中矩。

第一段独白是全剧里最能体现麦克白夫人果敢坚强的段落,也应当是全片的小高潮。

之前观看1979版时,我对朱迪丹奇的"hold, hold"印象尤为深刻。

歌迪亚似乎缺少那种狂放的爆发力。

原文中前半部分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为果敢冷酷。

两人角色在弑君后逐渐反转。

歌迪亚之后的部分虽然表现较好,前半段却似乎没有那么强势。

麦克白夫人的戏份也有删减。

梦游的段落被删,无法呼应"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

这也降低了麦克白夫人的角色厚度,使她沦为男主人公的附庸。

班科、麦克达夫、马科姆与邓肯国王的台词遭到大幅删减,几乎沦为龙套。

邓肯国王的"righteous"毫无体现,马科姆被麦克白轻易吓跑,麦克达夫沦为一介斗士。

本来十分期待的"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大场面被一团火焰替代。

最终决战时,麦克达夫几乎落败,仅靠预言牵制了麦克白的注意力。

麦克达夫妻子同儿子的对话更是删的一句不剩。

配角们的形象略显干瘪,成为了主人公的陪衬。

本片的台词几乎全部采用莎翁原著,服饰装束极为考究,音响配乐大气磅礴,苏格兰高地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相比莎翁原著,编剧加入了很多独特的诠释。

例如全片结尾,班科的小儿子、未来国王fleance取走了麦克白的宝剑,是否略微暗示fleance继承了些许麦克白的勇武?麦克达夫与全军在结尾欢呼"hail to the king of Scotland",是否也是对前国王麦克白英勇战死致敬?

莎士比亚受时代思想局限,在剧本最后对马尔科姆的正统身份大加褒扬,同时强调了麦克白的“traitor,tyranny”身份。

可本片显然将麦克白当作第一主角。

观众大多时候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体验整个故事,还时常有幸瞥见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心象。

这也使观众视角更为贴近主人公。

通过编剧的设置,观众也可以做另一重解读:麦克白为国王忠心死战,甚至牺牲了唯一的儿子,国王却将王位传给了才干威望不如麦克白的马尔科姆。

遭受双重打击的麦克白这才在妻子的挑唆下走上疯狂之路,深陷罪与罚的折磨。

若从这个角度观影,那麦克白弑君也许不全是野心的驱使,也是巨大悲痛与嫉妒影响下的激情犯罪。

这无疑是相当大胆的解读。

莎翁若是在世,不知会如何品评呢?

ps:本片似乎将三名女巫化为四人,同时删除了hecate,也许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请了解的朋友赐教。

 5 ) 看完&lt;麦克白&gt; 忽然就看懂了点电影

<图片1>涂鸦.法鲨.麦克白的大脸读了这么多年书都忘的差不多了,感觉现在自己就是个文盲啊......我先给自己补补课.关于<麦克白>的背景知识,有文化的朋友请跳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写这些伟大的戏剧,都是公元16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末期,文艺复兴大家都知道,是人们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一次重新开发.当时的人们对宗教控制,神话故事已经感到厌倦,精神上处于十分空虚和饥渴的状态.当时天文学发布了日心说理论,让宗教的基石出现了一个大的裂缝."宗教并非全知全能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于是各个领域都开始质疑宗教,开始钻研挖掘,科学\艺术的方方面面都了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各种新的理论被发现,各种大师级人物组团出现,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各种精神基础.<图片2>当时的诗歌啊,绘画啊,音乐啊,戏剧啊都开始围绕着人们自身创作.注重人的价值,挖掘人性成了艺术家乐此不疲的任务.所以人的各种欲望成了关注的焦点.英国属于参与到文艺复兴比较晚一点的国家,但是一点没耽误创造辉煌."戏剧之王"莎士比亚就在这个思想潮流中,创作了全人类的文学宝藏.打造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品牌.<图片3>回到<麦克白>莎翁四大悲剧都有各自内在的深刻含义,人欲和命运交织,然后发生了不可控的结局.<麦克白>主要讲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在野心和欲望的控制下,在命运的捉弄里,逐步走向毁灭的故事.麦克白在战场上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国王也仰仗着他的力量才能稳坐王位,身边的人都在吹捧他的功劳,于是麦克白就想"为什么不推翻你,老子自己当国王?"他和媳妇一商量,就这么动手了.可是麦克白靠谋杀上位之后,就很担心别人也会这么把自己干掉,所以整天提心吊胆,失眠多梦,出现幻觉.为了让自己安宁,他杀掉了自己正直的朋友.朋友都杀了,那对其他有嫌疑的人更是痛下杀手,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恐怖中,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想杀他.最后媳妇也疯了死了,该发生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图片4>这个故事里,莎翁巧妙的把命运具象化成三个女巫,增加了很多戏剧化的浪漫成分,感觉像是女巫怂恿麦克白去做这些事,"这都是命"其实这是麦克白自己的选择.命运的诱惑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真正让惨剧发生的,还是内心的野心和欲望.这种经典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怎么改也改不过"戏剧之王"的剧情设定,所以电影在剧本上注定不会出彩,那不如就在形式上提高再提高.这也是导演的策略.所以电影的画面和配音美不胜收,人物造型也非常精致.最大的特点是场景非常简单:大雾弥漫的田野和阴冷压抑的孤城.田野大雾弥漫,就像看不清未来的命运,孤城则象征着麦克白一点点走向孤立,专制,暴戾.<图片5><图片6>突然放慢的镜头,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写.都在强调这种戏剧化的美感.被欲望胁迫之后的无助,恐慌.色调也是大起大落,每一帧都能截图当桌面.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让故事在现实和梦境里来回穿梭.<图片7>[看片感悟]电影是用音画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演绎故事,通过本身的[美]和创造出的[真实]来给观众造梦.把电影之后的思考带入到观众的心里.<麦克白>本身已经是个伟大的故事,但是让观众感知到伟大,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出色的拍摄方法,需要出色的演员来表演,需要音乐光影的配合,需要很多努力和极具巧思设计,来把观众带入到[虚构的真实]里面通过近距离的体验人的毁灭或者特殊经历,来感悟到某些生命的信息.这种感悟是非常私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差异相当大.可能小A感受到法鲨留胡子太显老了.可能小B感受到莎翁的剧这么拍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可能小C感受到人和命运的抗争啊,欲望啊,内心的挣扎啊^那些看完电影似懂非懂去找影评的人(比如我),就属于想确认自我认知的水平.看到更透彻的解读.电影是手段,是一种造梦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就像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石头,是金属,是木头,(电影是光影音画),但作品背后蕴藏了一些无可说不能说,只能感知,并且具有广泛共鸣的东西.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要去看它能否成功的把"隐藏的内容"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深深的触动到观众的心.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配乐,都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顺畅程度.常常有些电影,我们看完了会很久陷入电影里,走不出来.其实就是电影这种艺术,深切的和你的内在进行了交流.(演技太烂,导演太菜就会给人单纯的"看戏"的感觉)拍电影有什么意义?看电影有什么意义?电影就是梦,是一种私人的,广泛的,神秘的体验.我们在活着的过程里,和外部发生交流,发生联系,然后反向体验自己的生命.也许活着的意义.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让生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去和世界交流,去联系.<图片8>后送大家一句话:你是什么,你就在电影里看到什么.我们只能创造和我们能力一致的东西就酱.还写了几篇别的电影挖掘:欢迎来瞅瞅https://www.douban.com/people/seayo/reviews

 6 ) 麦克白之死

麦克白的悲剧终归在于无法抵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

“不要贪”真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麦克白夫人在原著中作为一个不断怂恿他的野心的角色,可始终是麦克白的【能动性】太低了,他无法抵御内心的诱惑和贪欲,在他第一次手上沾了一次血以后,往后也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而结果便是最终必然在不断自我折磨中孤独地走向涅灭。

 7 ) 有感

我想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麦克白》的主人公并不是弑君夺权的麦克白,而是为苏格兰人民铲除暴君的Macduff,那就是一出皆大欢喜、拥有完美结局的戏剧。

或许它就不会再是莎士比亚笔下动魄人心、惊艳百年的四大悲剧之一。

它存在的意义就仅仅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了,或许会淹没在百年岁月里,成为“完美而无趣”的范本。

这是一出伟大的悲剧,以至于我不能用正义的眼光审视和批判麦克白做出的暴行。

如果你带入麦克白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伟大的功绩、去怜悯这个老国王带领下的满目疮痍的国度,用他的耳朵去听三女巫近似恶魔低语一样的蛊惑、夫人理智近乎残忍的劝说、邓肯国王毫无保留的青睐赏识,我想你也会动摇的。

人的欲望需要极度的释放,可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的绳索牵制,悲剧也许在此时就暗埋了。

“这是什么手!

啊!

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

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当麦克白被欲望折磨,跌入深渊时,他就无法再得到雄心壮志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正义的野心给他带来的惶恐不安。

他强烈的野心和熊熊燃烧的生命力使他变成了一个英雄,也将他推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所以我们无法判定麦克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内心里,善与恶的种子是交织生长的,既然善能结果,恶又何尝不能?

三女巫是命运的象征,它许诺麦克白走向荣誉巅峰,又暗示这会是一场悲剧,命运无常,大抵如此。

 8 ) the depressed feelings and the fuzzy themes

my mother always feel sad and depressed these days,whatever I do she still feel not very well.to be honest I also tried for her situations.I should ask for my aunt's suggestion weather we should buy some medicines for my mom or not.well,Macbeth is a fuzzy theme play,it is hard to say the theme of it:ambition?or prophesy?may art productions need fuzzy theme.

 9 )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在魔幻暴力美学下的创新呈现

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一向是影视作品改编的热门之选,从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到伊桑·沃克的《哈姆雷特》等等不一而足。

而《麦克白》更甚,之前已有不少影坛大师改编过,波兰斯基和奥森·威尔斯的版本相信令后辈导演心生钦佩和压力。

意外地,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并没有对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内容改动太多,反而是突出了战争的背景,花去不少笔墨来描绘战争的血腥残酷,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心理创伤,由此埋下叙事的导火索,引出之后一系列不断升级的疯狂和悲剧事件。

为了突出这个现代改编版本的风格,导演在视听技术上做足了文章。

他将原本戏剧里的令人产生幽闭恐惧的室内舞台搬到广阔的苏格兰平原实景里,依靠风格化的光影技术,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开头和结尾在苏格兰平原上的战争场面最为瞩目,大量的慢镜头配上主人公独白的画面,打造出一种魔幻西部史诗味道的风景。

人物的画外音不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雾、火光、烛光烘托出恐怖片里常见的惊悚氛围,最后的战场硝烟令整个画面变成一片血红。

导演在保留原有戏剧结构的基础上,成功融入了风格化的影像表达。

▲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暴力刻画也为这种美学风格添上浓重的几笔,除了刚才提到的惨烈战争场面外,导演还花去不少笔墨描写国王陷入疯癫之后的丧心病狂,比如捉拿女人小孩当众烧死的恐怖画面,具有无比震撼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库泽尔对暴力描写的偏好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在处女作《雪镇狂魔》里令人发指的虐杀无辜者,到这部作品里近乎癫狂的暴力,再到《凯利帮的真实历史》中惨不忍睹的血腥屠杀,纷纷指向了人性深处最丑陋和黑暗的一面。

对于熟悉沙翁原著的观众来说,这种极端美学想必是最大的亮点;而对于不熟悉原著戏剧的人来看,两位男女主角的精湛演绎绝对让人目不转睛,迈克尔·法斯宾德和马丽昂·歌迪亚这对梦幻组合之后在导演另一部作品《刺客信条》里再度聚首。

法斯宾德饰演日渐疯癫、陷入偏执妄想的国王令人心有余悸,而奥斯卡影后歌迪亚饰演的王后也不遑多让,各种复杂的情绪表现都拿捏得自如。

然而,这个因野心和疑心而走向悲剧的故事仅限于经典表达的层面,未必牵连出太多现实的警世意义,这似乎是改编经典戏剧的局限性所在。

 10 ) 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

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

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

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

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

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

很形象,很深刻。

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

于是终致疯癫。

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

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

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

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

但风格优于庸众。

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

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

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麦克白》短评

命运之囚。

8分钟前
  • 南赫
  • 推荐

2018-10-19 标记的想看。太压抑了!

13分钟前
  • 戴圣诞帽的楼主
  • 较差

台词上高还原原著,视听上极力鲜明个人风格,表演上两位主角都奉献了各自的巅峰水准,各方面都无懈可击,应该是今后几年莎翁戏剧改编的标杆之作了。PS,如果因为受不了晦涩难懂的台词而放弃此片,那真是太遗憾了。

14分钟前
  • 洛风城
  • 推荐

西方版的《刺客聂隐娘》。整体感觉很好,画面大片泼肆的色彩给整个故事套上了一层浓厚的质感,非常考验讲台词的功力,两位主角的表演满分。

18分钟前
  • 叛客
  • 推荐

什么鬼,居然把《洗洗睡吧》拍成了电影。

20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深切地觉得所有莎剧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应该让有舞台经验的演员来诠释,在这部完美的作品中,最不完美的应当是法鲨(歌迪亚则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古典气质)。贾斯丁·库泽尔压抑到死的节奏实在太棒,剪辑配乐摄影完美,史诗大气丝毫没有喧宾夺主,血染红色荒野,贪婪野心着终将饮恨。

21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出色的摄影和配乐在调动情绪方面没话说,悲恸一波波袭来,但莎式台词还是会让节奏比较慢。总之你会被感染,但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有点儿像BBC《空皇冠》系列。

23分钟前
  • 我是豆瓣酱
  • 还行

画面太美妙,剪辑太美妙,原本是期待麦克白夫人的可惜着墨太少。

27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这个戏中的空间很有意思,英格兰高地与皇族宫殿——野蛮与文明,神怪与理性,血腥与秩序。而更有趣的是,两个空间的区隔消弭大半,野心狡诈恐惧贪婪弥漫朝堂上下。演员棒,古文台词看得吃力,但那片凌冽荒芜的高地成了我理解英国的重要切入点。PS:尼采的评论很有趣。

31分钟前
  • A。
  • 推荐

引发命运的预言不是预言,是谗言

32分钟前
  • 蒼間
  • 还行

scenery porn + dirt porn

34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较差

橘色火星和烟雾下的壮阔舞台,上演着回归本源的一出莎翁悲剧。 7.9分★★★★

38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远比不上71版,太俗了,更别说什么画面质感……这种质感我国第五代导演也能拍

43分钟前
  • Dark Opulence
  • 很差

最讨厌这种叙述手法了,整部影片透露着压抑阴冷的气息。叙事也完全不明朗,完全看得懵懵懂懂的。导演麻烦考虑下没看过沙翁巨著的人吧,没必要拍得好像TM很深沉。其实就那几件肮脏事,不就是为王位杀死自己的亲人吗。呵,这在中国历代早已见怪不怪了好吗。跟 王的盛宴 一个尿性。

48分钟前
  • 矢志不渝
  • 较差

麥克白是我覺得莎士比亞裏最能看的,但這片兒是所有莎士比亞裏改的最難看的,假模假式裝史詩的糖水片風格再配這個溫吞節奏,完全體現不出時間的流逝。選角也不合適,當然,這個拍法誰都不合適。

53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很差

竟然是如此风格化的片子,极致的美术设计,设色、摄影、剪辑力度强烈,尤其最后十五分钟,脱去古典外衣,锋芒毕露地营造出磅礴氛围。莎翁《麦克白》的文本、主题本就无需更多夸赞。好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一遍!

5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此片再次证明好莱坞类型片的电影视觉语言其实是不再适宜直接套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影片单个片段抽出来都好像不错,但总体串起来没有形成一个连贯而又有说服力的叙事,人物行事逻辑基本靠观众对底本的熟悉程度脑补。gif ppt一样的慢镜剪辑不显得特别高明。这个导演应该转行去做3A游戏的视觉总监。

58分钟前
  • Rilkelee
  • 还行

非常棒的莎劇改編,有劇場台詞的凝練、電影構圖的瑰麗:萬物歸去,唯有逝者長留。

1小时前
  • 魚仙
  • 力荐

拍的太闷了,台词文艺到让人头疼,几次看到失去意识了,我是真欣赏不了这种片子

1小时前
  • liujing1000
  • 很差

除玛丽昂歌迪亚,其他人都是面瘫。三女巫戏份大大减少,且丝毫没有蛊惑的感觉。末尾做了一点颇为大胆的改编:暗示马尔康姆意欲杀害班柯之子。这样一来,罪恶成为普遍,重整乾坤,拯救秩序成为不可能。增加了一些黄暴的元素。布景荒原感太过于强烈,不太符合“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1小时前
  • 豆友87717104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