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生活也並不是只有一面,就像一個人,他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別人的兒女,別人的老公老婆,別人的爺爺奶奶,所以在不同的身份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是符合這個身份角色,至少一個我們眼中的正常的人,當這些身份都不在的時候,那他就是一個人。
一個人,他就會有七情六欲,他就是一個立體的人,決不會只有一面。
所有形容人的詞匯,他都會有,否則這些詞匯就不可能出現且生動形象。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作為一個人,我能想的,他或她,或他們,都會想到,因為我們都是人。
一個朋友說:十二點以後的我們,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為動物屬性,我們通常晝伏夜出,因為教化原因,動物性也只有夜晚才能表現出來。
《中庸》裏講:“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這也就成了儒家文化對“君子”一直以來的要求,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因為沒有別人看到,所以想怎樣就怎樣,故而,儒家才要求在沒有人的時候,要做的和人前一樣,這才可以稱之為“君子”。
也是對人的多面性的側面描述。
回到正題,正因為人的多面性,我們才無法真正看清一個人,了解一個人,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如此,一面之緣的更無從知曉。
“苔蘚”,講述的故事不在此赘述,只把自己對電影裏最深刻印象的兩段文字,記錄一下:一、“像苔蘚一樣生活”,苔蘚,日常生活司空見慣,我們驚詫於它生命力的頑強,無論氣候怎樣,只有合適的溫度濕度,它又充滿了生機活力。
二、電影中出現的《聖經.舊約》裏的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新舊約的區別就是:舊約是律法時代,而新約是恩典時代,一個講了上帝對人的救贖計劃,另外一個則展示了計劃的成就。
有機會,可以花155分鐘看一下,據說未刪減的是162分鐘,不知道那7分鐘,講了什麼,是否可以讓觀眾更清楚的了解,是否還有更多的未展示的?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冤冤相报,这是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
一切还可以重来。
图画大了,舞台大了,我们入了别人的戏,别人也入了我们的戏。
故事什么都在说,却什么也没说。
它只是画了一个图,然后最后又将它付之一炬。
智英仿佛是故事里的审判者,她忍辱,怜悯,她渴望被救赎,她以为她在救赎。
故事的最后一派祥和,男耕女织,可是这宁静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欲望在滋长着呢····其实没有真正的审判者,我们如果能审判别人,却未必能审判自己。
没有最大的玩家,没有最后的胜利者。
私欲总是像苔藓一样蔓延滋长。
这私欲可以是刘海国对父亲的死因一究到底的执拗,村长对绝对权利和金钱的笃信, 智英对救赎偏执的理解,朴检察官对正义的自我追逐。
在私欲的趋使下,我们总是盲目的相信:自己紧紧抓牢的一定是对的,为之付出的就一定不会背叛自己。
可是真相是什么呢,谁杀了牧师了,谁制造了教堂的血案了,这么重要的真相却没有交代,不真相不重要,只是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了他们的重要。
我们紧紧攀附的只是自己的欲望,恐惧的是理想被夺走的无依无靠,所谓的真相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掌控。
欲望在故事里被宏大化了,每个人揣着自己的心思,精心的计划着自己的日子,为了掩盖真相,忽视真相,不计代价。
如果真的有原罪,如果这罪的的确确存在,费尽心机也枉然····被自己掩埋,却难逃其他人的审判
个人认为青苔这部电影的主题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展露无遗,片中女主角受尽压迫,默默承受苦难。
正如电影开场不久中所说的:像苔藓一样依附在石头上,默不作声的活着。
同时我对电影的剧情有一个小小的猜想:刘牧师其实是被女主角所杀害,以此引来了刘牧师之子对案情进行调查。
而女主角又大量收集证据,虽然被焚毁,但最后指出仓库中存放的证据原版,打垮了村长,从此自由的活下去,或许还支配了村长遗留下来的全部的财产。
村长倒了,爪牙死了,村中的情况变了吗?
我觉得没有,从结尾看来,女主角似乎用村长的巨额财产兴建了许多的设施,让孩子玩耍,让大人休息,但是这只是表象。
其实实际统治者不过是由村长变成了站在全村顶点的女人罢了,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
在刘牧师的精神控制、村长的威逼利诱下生活的村民其实内心仍没有改观,即放宽了的藩篱依然是藩篱,并没有脱离对精神权威的依赖。
男主人公最后僵立的表情似乎明白了幕后操纵者是谁,但是有没有别的更深的意思在里面?
我想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意识到了人们仍未自由。
这部电影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了,想映射光州事件。
又想表达一个城市是如何发展的。
又想抨击现实社会。
导致了烧脑。
很多人没看懂。
看懂了真的是部好片子。
不想那么多深层次的含义。
就从电影本身来说。。。
我想说的是电影里的大叔们都想过苔藓一样生活(因为他们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电影中老二就对神父说过)。
只是被闹事的女主叫来的帮手神父儿子打乱了生活节奏。
导致最后都恶有恶报了。。
一开始把祈祷院的人杀光的就是那个女主,为了报神父的恩。
但神父和警察都觉得是对方杀的。
所以大家都默不作声的觉得对方是恶人但又相互利用着生活着。
到最后警察和神父还觉得对方是杀人凶手(从警察的话中可以理解。
但最大的凶手是女主。
为何女主变化这么大?
女主实际上从做性伴侣时就对神父死心了。
因为一开始还觉得神父神圣。
不能让他杀人所以杀光了祈祷院的人。
但看到神父举刀想杀警察起她内心的信仰坍塌了。
并在神父联系他儿子时把号码留了下来。
把神父儿子叫来弄乱了这一切。
而她也从最底层成为了统治者!!
计划了好多年呢。
不然不会把警察所有的贿赂账本都弄清楚在何处。
并最后一直在否定警察。
把所有罪责都推到警察身上。
就是为了能不像苔藓一样生活。
她才是不想做苔藓的那个人。。
片子很拖,这里就不废话了:1,三德祈祷院的凶手是英智。
若凶手是村长,他本人不会隆重地将这一事件当做“更加难以承受的故事”,准备给次夜牧师儿子听;村长的祈祷院回忆非常详细,英智的祈祷院回忆也非常详实,但在英智说牧师回忆的时候,村长非常吃惊+气愤,辩解“耳朵有血就能说明杀人了吗?
”(很可能是垂死院长喷的那口血)。
所以其实很简单,村长和牧师的祈祷院回忆都是真相,而且两者并不违背。
两者并不违背,而且能推出最重要的,凶手另有其人,但当时在场有人喊“你撒谎”,堵住了所有人考虑第三者杀人这个环节,喊话的人就是英智。
祈祷院所有人死因,中毒,人手一只咖啡杯。
全篇各种咖啡杯特写,村长手下:“还是英智的咖啡煮的好喝”。
动机:惩罚。
台词原话有,如果没有人做,牧师很可能会亲手惩罚。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标注红线和红字的圣经,是英智贴身之物,村长也就是年轻的刑警借看时候,英智非常不舍,惩处之名则是加害过英智的四人。
个人看法红字不是牧师而是英智所写,英智说牧师给了她救赎,所以部分出于报恩,更多考虑牧师经后还能布道方面着想(良心+案底),实施惩罚者必须由他人出手。
后来添上村长之名,大概也是英智所写。
这也解释了全篇的人性构造,为何牧师能一如既往理直气壮的布道而村长能一样理直气壮的施暴。
其实从始至终牧师信念都未变过,为了越战赎罪而传教,自成为牧师起他都未做任何亏心事,只不过被极度的负罪感所束缚;而村长一直认为三德祈祷院事件的凶手是牧师,所以认为村民口中的神也其实和自己一样伪善,甚至还有点惺惺相惜以至于拉帮建村?
村长其实仍存有善念,所以再三不谈祈祷院,只在最后将牧师之子认定为杀害手下的“恶人”,才说起这一事件。
此时的三人,牧师、英智和村长,所作所为都是有理可循的,并不能单纯的从善恶所评价。
但接下来村长和其手下对于英智的X行,从村长角度可能更多是希望权力的彰显,也是本片重要的情节推进条件,英智的变化。
引出2,牧师之死的凶手是英智。
(1)开篇牧师尸检时,法医检查到口腔时突然停顿,同时回答不上其子对于具体死因的问题。
这里村长有两个态度很有意思,一个是前夜马上干脆的打电话给法医喊他明早来检查,可能此时村长并不知情或者自信能掌握法医,个人认为并不知情;二个是结尾儿子质问村长“牧师是你杀的吧?
”时候,村长不辩解“不是我杀”(原台词根本不用杀他就能制服他,大概把柄就是自认为的祈祷院事件),也不说明“自然死亡”。
而是风轻云淡隔岸观火般地告诉他,他父亲曾经杀过N多人,死也是罪有应得。
为什么?
因为尸检之后已经知道并非自然死亡,同时不辩解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就是凶手村长本人认识而且还要偏袒。
(2)电影最后镜头,儿子回想起来那个电话,就是英智第一时间打给他的。
牧师只给儿子打了唯一一个电话,想谈的是他妻子。
而其他村民自然都是不想牧师儿子回来打扰他们的敛财计划。
所以要在牧师死亡的第一时间通知到他儿子,让他赶在下葬之前回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英智自己来设定牧师的死亡时间,而且之前还要想办法拿到牧师儿子的电话,这就需要很早的预谋。
为何说是英智早早预谋拿到牧师儿子的电话?
这问题也关系到为何英智那句“你父亲希望你回来终结这个村子”是假话,以及为何英智能狠下心来杀掉救赎过自己的牧师。
--原因在于“神的崩塌”。
牧师初衷是为越战赎罪,之后将村长认定祈祷院的凶手,所以跟他来建立村庄希望能感化众人。
直到他已经了解到无力感化,杀村长未遂之后,他的负罪感到达了极值,从此不再做任何布道,所以英智被侵犯时候他也无动于衷。
给儿子打电话时候就看得到,一个人的信念崩塌之后有多茫然。
(3)牧师的救赎已经终结,而正如本片对“苔藓”的解释一样,英智的个人救赎就开始了。
任何人都是她的“石块”,包括垂老的牧师。
最后英智通过其他人的命获得了自己被囚禁奴役的解放和村庄遗产,不知道如何评价。
片子其实挺发散思维的,可惜冗长的情节以及牧师儿子和检察官白水一样的演技。
这片要是交给园子温估计又是神作,现在想起同宗教色彩的《爱的曝光》,3个多小时毫无疲倦才意识到是多么伟大!
(事先说明,有借鉴其他网友的观点哦但也有原创部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冤冤相报,这是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
一切还可以重来,却再也回不去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刘海国的年轻人从首尔来到一个小村落,处理多年不见的父亲的丧事。
然而,父亲的死因却引起了他的怀疑。
为了查明真相,他留了下来,却掉进了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
看似平静安详的村落实则暗潮汹涌,他试图探寻父亲去世的真相,一次次在生死的边缘挣扎,但得到的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
整部电影步步藏锋、情节紧凑,围绕着试图追寻真相的张海国和阻挠着他的村长千永德之间的斗争展开。
影片布疑成功,情节引人入圣,人物刻画细致,是悬疑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人物的刻画是这部电影最令人称叹:勇敢却莽撞的刘海国,与刘海国有旧怨却帮他探寻真相的检察官朴明旭,神情阴戾、心怀叵测的村长千正德,曾经十恶不赦的石万、星魁,智商低却有兄弟情义的德川,曾犯下大过却帮助他人赎罪的牧师刘木刑,看似无害其实暗中操纵一切的智英……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做足了功夫。
千正德是本片中最出彩的个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本片的主角,虽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他年轻时当过刑警,却并不以主持正义为己任,反而,他心底有一股恶灵长期驻扎着,在这个恶灵的促使下,他强买土地,一手创建了一个邪恶的自由国度,而他,称得上是这个国度的国王。
他精心挑选他的子民,非大奸大恶之人不能入选。
最后,他请来一个驯兽师帮忙控制他的子民,这个人就是刘木刑。
刘木刑曾在越南战争中当过兵,为了洗脱自己和他人的罪孽成为了牧师,在千正德的劝说下和他一起搬到了这个安静僻远的小村落,成为被千正德利用控制人心的工具。
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反抗,甚至想要杀死千正德。
但是,他没有那个能力。
就像千正德所说的,“村子虽是托你的福建起来的但不是你让它运转的。
”千正德才是这个村落的无冕之王。
他终究是上错了船,却没有办法回头。
影片的序幕对刘木刑的刻画很详尽,他在监狱中感化那些受千正德指使而伤害他的人,这充分证明了他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千正德想要利用他的原因。
一开始千正德依靠他建立了这个村庄,却很快的将他打倒。
作为刘木刑的儿子,刘海国是和他父亲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
他很聪明,知道用录音笔录下朴检察官加害他的对话,却也很莽撞的明知千正德会杀了他,还要赴他的约。
他很胆大,一个人留在陌生的村落探寻真相,他也很心细的在受了重伤杀掉石万之后掩盖证据。
他是这个故事中仅存的正面人物,虽然前面困难重重,但他并不放弃,哪怕父亲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好,也要找到父亲死亡的真相。
石万、星魁、德川,他们是千正德手下的三元大将,也都曾是十恶不赦之徒。
千正德收服了他们,把他们带来这个全新的国度。
但千正德把他们带来这里,并不是要他们改头换面,而是教会了他们自欺欺人。
于是,黑白颠倒,善恶混淆,他们变本加厉、得意洋洋的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感情越加坚固。
对外他们阴狠毒辣,关起门来互相之间却有情有义。
他们依附着千正德,像苔藓依附着石头一样的生活。
英智是影片中最令人吃惊的人物。
不到最后谁都不会想到英智会是这样一个幕后操纵者,因为一开始她就是作为一个受害者出现在人们眼中,她的遭遇令人同情。
她有着十几岁就被人强奸悲惨的过去,之后又不得不依附着千正德和他的三个手下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尝遍人生疾苦,固执的认为刘老师是她唯一的救赎者。
在这场男人的斗争中,她那么不起眼,像一株小小的、柔弱无骨的苔藓。
然而,在那阴暗的角落,她一天天生长着,最后终于打倒了她常年依附的石头。
影片对英智的刻画那样隐晦,直到片尾处,直到刘海国想起那通电话里的声音,直到她最后露出那抹诡异的微笑,观众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场死亡游戏的主宰者是她,那个像苔藓一样没有存在感的女人!
但是,我们也没办法恨英智。
她也是受害者之一,是生活在这个邪恶国度最底层的人。
在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后,她将小村庄建设的焕然一新——那是她渴望的,充满爱与救赎的国度。
她像一个审判者,审判着千正德和他的手下们的罪行;她像一个救赎者,改变了这个邪恶的小村庄。
但是,她的罪责由谁来审判?
她所做的,是否是真正的救赎?
我们不得而而知。
影片在设置悬念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导演独特的拍摄手法。
首先,影片有长达十六分钟的序幕——这是在电影中很罕见的。
它交代的故事发生的背景。
而也是根据这个序幕,我们在电影开头就对人物有了初步的评断。
然而,这个评断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这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反复且杂乱——你永远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但看到最后,你一定会为它拍手称奇。
其次,影片中采用了很多优秀电影中采用的多角度叙事法(黑泽明的《罗生门》和张艺谋的《英雄》中都采用过。
)在交代教堂血案的时候,电影从千正德和智英两个角度讲述了教堂血案的发生经过,这直接影响我们对整部电影的理解。
如果英智说的是真的,那么千正德是这部电影中最邪恶的存在,他死有余辜,而英智即使为了自己推翻千正德的欲望在幕后操纵一切,也不为大过。
而如果千正德所说的是真的,但我们之前对于刘老师的定义,对于英智的定义将全部被推翻,整个村落像一幅残破不堪的画,画上的人,也没有一个完整而干净。
多角度叙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有点类似于开放性结局的效果,每个人看到的故事都不一样。
同样,影片中也没有交代刘木刑的死因,这也是需要观众去自己判断的。
给我最大冲击的事影片的结尾:事情结束后,刘海国回到小村庄,望着靠在原来村长房邸栏杆上的英智,为她给村子带来的改变感到高兴,忽然脑海中响起了英智电话里通知他父亲死讯的话语,他感到了不寻常,嘴角的微笑渐渐消失,转为惊愕的表情。
这有点类似于欧亨利在小说中惯用的结尾方式——在故事结尾时来个180度的大逆转,给读者、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整部影片其实是在进行对人性的探讨,苔藓和石头的关系多次被提及,也别有深意。
邪恶就像苔藓一样,生长在这个阴暗潮湿的小村庄。
一开始,它不得不依附于石头,当石头不再能给苔藓有力的支撑,它会选择换一块石头,或者粉碎石头,取代它的地位。
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株苔藓,在某一个时刻,为了生存而依附于一块石头。
而在另一个时刻 仍然是为了生存却毁灭了曾给予它支撑的石头。
又或许,每个人都是一块石头,在某个时刻,借着自己的力量支撑着一株苔藓;,在某一个时刻,嗤笑蔑视这株苔藓的渺小无力; 而又在某一个时刻,猛然发觉自己已经在无意中帮助苔藓壮大了,并且回过神而来的时候已经被苔藓击碎。
死了那么多人、两个多小时的铺垫全都白看了,最后竟然是这么一个故事,刘木刑一点故事性没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正面形象。
朴检察官从头至尾就给人十分不舒服盛气临人的感觉,李英智遭遇挺悲惨,但为什么就是无法让人同情。
而且对于她说的话可信度令人十分怀疑,让刘海国回来,到底是不是刘木刑的本意,又或者是她想借刘海国的手报仇?
刘海国这个形象令人无语到极致,一般而言在剧作中人物一意孤行要去作某事,总得付出代价,失去某些东西,而这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出来,最后还十分生硬地感觉自己欠了父亲太多的东西,早干嘛去了?
而且还是因为父亲的财产出了问题才调查村子。
唯一出彩的就是村长,演技真心赞,怪不得能拿青龙奖最佳男演员。
还有其实铺垫没有必要那么长,不要总是在最后才把所有事情交代,在每一个人死的时候可以交代一些,最后再由村长说出关键部分,把整个背后故事串起来,而不是每个人死的时候都会说:“去问你父亲吧”,一点信心都没有。
铺垫了那么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最后揭示出村长是一个“疯子”,而父亲竟是一个承担“拯救”功能的“神”的形象,说是虎头蛇尾都嫌太客气了。
欲望,人性,社会阶级固化,麻木的群众,个人英雄主义的无力回天。
苔藓的生命力顽强,可是依附在高处之后呢?
太多的无奈和社会的洗礼,会塑造成什么?
韩国的宗教很有意思,拍出来隐含着千变万化的人性,感化呀,统治啊,金钱控制等等。
是人需要宗教信仰净化人欲,还是宗教信仰需要洗人欲。
唉,如果我们也能这么拍就好了。
只能说这个名字用的很好,很打眼,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但是看完了又不知道主题在说什么了。
不知道怎么往这个标题上靠。
这片子既不悬疑,也不恐怖,也没有情色,似乎在单纯的讲述一个故事,但就算讲故事的技巧也没有突破,因此只能算作一部普通商业片了。
但是故事似乎太大了,导演没有把握好该讲什么,什么该留给观众思考。
我总感觉看这个片可想的太少,所以不悬疑;血腥太少,所以也不恐怖;美女的感情戏太少因此连情色或者情也算不上。
因此我觉得这是一部没有特点的“三不”类型片。
如果您一个月也看不上一两次电影,建议您就别看了。
哈哈
祈祷院会不会就是刘老师下的手,理由如下: 1.刘老师看到众人被害,不想着报警,而是骗女主说众人都在祷告,这点很反常。
2.之前因为祈祷院众人自发给刘老师钱买土地,但是后来又反咬一口说是刘老师胁迫的他们交钱(虽然有可能是被院长恫吓才举报的刘老师),让刘老师感到被出卖且坐牢会怀恨在心,又遇到千刑警刁难。
自己设想感化他人,众人也表面被感化使刘老师内心得到满足,但实际上众人还是我行我素,背后出卖他,使其作为‘神人’的愿景破灭而走极端,就下了毒(后续类似的刺杀村长也一样,愿景破灭而走极端)。
3.村长死都不怕,死前应该会说实话,如果是他做的应该会承认。
而英智和祈祷院的众人没有交集,没有理由做这个。
祈祷院下毒事件发生在刘老师出了监狱后,看了一眼中毒的众人就和英智下山,途中遇到了村长,村长已经看到了众人中毒,从院长口中得知是刘老师做的。
明白了刘老师也不是‘神人’,也是受情绪所支配的人,反倒是可以好好利用的人。
一开始以为刘老师像地藏王菩萨,不渡尽地狱的恶鬼誓不成佛。
后来发现终归是个人。
4.刘老师儿子查房地产时,查出刘老师名下很多土地值2亿,在某一天突然全部转给了村长。
这个土地应该就是祈祷院众人给他钱买下的地,被村长抢走。
村长因为知道刘老师下毒的事,所以刘老师对村长及其几个罪犯几十年做的坏事都默不作声?
人终究只是人。。。
11.09.18 @home 结尾不错
三星半。整部电影的感觉犹如苔藓潮湿而阴郁,压抑不明亮,最后几秒带来的剧情反转让人吃惊。郑在泳和刘俊相的对手戏非常有张力。
不明所以
好片,为什么分数如此低
这种结尾怎么对得起之前两个半小时的铺垫铺垫再铺垫!
155分钟
麻了我一身鸡皮疙瘩,每个人的眼神都充满了一股狠狠挣扎于生长的力量,结尾的配乐也很不错。
说实话我最后没看明白的是女主角为什么是主谋
站得高看得远,才可以把人当成棋子来用。
苔藓卑微,却能致死参天大树;孤女赢弱,却能编织缜密复仇。
有必要160分钟吗?好无聊的戏
偶认为没什么反转,只是海国被英智利用,完成自己的报复。
一个值得深究的故事,被拖沓的剧本和自以为是的剪辑,弄得面目全非犹豫不决。故事主题依然是人性与神性的讨论,所以我坚持认为应当给牧师和刑警同样的大篇幅,让观众相信前半部刑警的“忏悔”和后半部牧师的“崩塌”。其余人物皆为苔藓,于阴暗处偷生,直至慢慢吞噬他人。他们罪大恶极的过去、一路以来的伪善等都大可不拍,就借用人神冲突逐一表明即可,简洁又有力。牧师儿子奔丧而来,逐一掀开阴暗内幕,哪怕不被追杀都已经足够恐怖吓人。试想想最后不止女人活下来,而是四片苔藓一齐攀上高屋,吞掉牧师吃下刑警,岂不刺激?
看似不起眼,但她却是最后的赢家。
看的我有点儿悔
太TM长了,去掉一星
6分,用力过猛。似乎每个韩国片都能找到一个类似的欧美片,此片像《血色将至》。
一个女人忍着被一堆农民操的痛苦依靠一个几年不联系的儿子来复仇,一个只会见人就问“我爸到底怎么死的”儿子依靠一个指控他的检察官来发现真相。最后让他去哪就去哪的儿子莫名其妙的逆袭了2个农民,尤其是第二个农民是去为了拿画,蒙娜丽莎吧,自焚了。最后村长说“不是我干的,我干的死全家。操你妈
近3个小时的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冷场,表演,配乐,气氛营造都很到,就是结尾的逆转有一些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