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战争片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真实、哲学深度、运镜、对战争细节的还原、演员表演、叙事手段,或者电影本身的表现形式对行业或者类型片的启示,对未来的观众或者拍摄者能否提供新的视角,简而言之,引导性。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往往能复合以上多种元素并且都表现的很好,最终在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从开场的登陆到后来寻找任务目标期间的波折和遭遇战,包括最后对德军的阻击战,从镜头语言、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各方面都呈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颇具匠心,留下了很多“瑞恩式”的片段。
从切入视角来看,有的导演喜欢“以小见大”,从战争的一个切面或者作战单元来引领观众体验战争的残酷、野蛮或者荒谬,以此引发观众对战争本身的思考,比如《1917》的长镜头让观众很容易陷入到一战那绞肉机一样的战场氛围。
还有的导演或者制片方倾向于通过更宏大的叙事方式穿插对战场侧面的描写让观众更了解战争进程,从“兵棋推演”的方式来了解战争,这是一种偏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比如我国的《大决战》系列就是类似的代表之一。
因为对战争宏观进程的描写穿插高级指挥员的决策现场,很直观的折射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历史场景。
Netflix的《被遗忘的战争》作为一部荷兰拍摄的二战电影,从中微观的层次来分解战争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荷兰在二战中并未长期作为主要战场,与东西线或者太平洋战场等地区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太知名的战役。
但是即便如此,《被遗忘的战争》所展示的对战争的理解和描述仍然离最优秀的战争电影存在一定距离。
2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仍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目前在烂番茄上也维持了100%的好评(当然,只有7篇评论)。
三位主演很好的阐释了角色,无论是青涩的飞行员,被迫加入伪政府的女孩还是一开始认同法西斯随后逐渐放弃战争残酷一面的荷兰青年。
三个主要角色都存在比较大的转变过程,但三个人都能比较好的在表演中体现转变的层次性和个人的纠结,而三个人自然的转变也离不开导演和编剧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剪辑,让这部电影完整而精巧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我也很喜欢电影前25分钟展示的德军在小镇上去而复返的过程。
战争片往往侧重于讨论侵略者统治下的残暴、灰暗和对占领区的无情压榨,但是《被遗忘的战争》开头从占领区政府销毁文件,衣衫褴褛的德军仓皇撤退让人有一种曙光将现的期盼,果然在我质疑德军为什么没有及时组织撤退秩序的时候,女主角的弟弟适时地用一块石头牵出了全局的第一条主线内容。
而之后德军重新进驻小镇的情节让电影的气氛从之前更为轻松的基调戛然而止,不难想象在德军撤退期间做出“过激”行为的家庭和个人将面临什么后果,犹如运动场上那些提前庆祝但迎来悲剧结尾的运动员。
可惜的是电影并未在这方面进行过多描写,否则可能在在气氛渲染上将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多线叙事的风格诚然可以带给观众更多层次的思考和享受,但是也分散了全剧的重点和关注,对于多线叙事作品而言,最终多线交汇的内容最好具备更强的戏剧冲突,对观众而言多主人公的会面在一个丰富的场景下呈现更有故事性。
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真实战役本身规模有限,最后的决战场景显得过于平静,并未给我留下足够具有回想性的体验,而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演更多的安排了主角之间两两碰撞的场景,来分化三线汇聚的厚度不足所带来的的遗憾。
但这样的安排又让本来的多线叙事结构显得有些多余,如果三人的相遇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冲突,那我们何必强凑三条故事线进行交汇?
在二战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战役因为记录和媒体宣传不足等原因成为“被遗忘的战役”,但是在电影中,斯海尔德河战役的重要性和惨烈程度并没有得到体现,事实上,二战德军发射的V2火箭近半数落在安特卫普港,德军最后拼全力在冬天严寒雪地发动反攻的突出部战役攻占主目标就是安特卫普市与港口。
反观俄罗斯拍摄的《勒热夫》,不仅体现了战争期间红军战士内部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政治环境对战争形态和战士心理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法西斯的残忍之处,同样是以小见大的叙事安排,《勒热夫》的单线叙事并未显得故事整体的单薄,而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背景和冲突很好的交织出部队内部的矛盾,并在最后的战斗场景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并解决了此前提出的设问。
多线叙事结构下最容易让人担心的即是导演无法完全回答自己在各条场景中提出的问题和埋下的伏笔,容易让观众意犹未尽或者摸不着头脑。
导演和编剧如果无法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故事,反而会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叙事结构,不仅没能完全体现出故事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反而还因为没有办法自圆其说降低了故事本身的价值。
3《被遗忘的战役》纵然有不令人满意之处,但是作为荷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之一,已经算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对他的批评也是基于《拯救大兵瑞恩》这类在电影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史诗级电影为准,这本身也是对电影和拍摄团队的认可。
可惜的是三条故事线无论哪个故事单作为一个剧本进行拍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导演在平衡故事的篇幅和时长之间作取舍结果就是每个故事均完成了其最基本的结构,但无法进一步拓展。
从制作的层面来说,近年来Netflix出品的电影水平良莠不齐,既有 《Tick Tick Boom》这样的具备流畅叙事结构和演员精彩表演的作品,也有类似《被遗忘的战争》这样存在一定瑕疵的作品。
可能还是对电影行业缺乏一定经验所产生的问题,在具备较高门槛的类型片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而对于 《Tick Tick Boom》这样本身就具备作品(音乐剧),可通过改编来减少风险的作品上,Netflix就表现不错。
而且电影相较于电视剧由于篇幅等各方面原因需要导演和编剧有更强的把控和剪辑能力,这也对Netflix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正如上文所说的《勒热夫》,有时候电影并不需要很复杂表现形式来体现主题或者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单线的叙事结构,演员之间的寻常互动和更具备技巧的节奏推进也能给很好的体现主题的复杂性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哲学思考。
选择拍摄战争片需要导演有很大的勇气,如同战场指挥官一样,执导一部战争片也需要导演有很强的的协调统筹能力,如同真正在指挥军队,但从战场(票房)上生存下来的,也是导演宝贵的经验,毕竟一个人一辈子才能导演过几部战争片呢(笑)。
这些年边缘国家在二战中表现的电影题材好像多了起来,尤其北欧风凛冽。
诺曼底登陆后,甚至是市场花园行动之后的,本片讲述 的背景是一次加拿大军在收复荷兰一个港口的战役,双方各有2-3000人的伤亡的小战役。
讲二战史大概率要被遗忘忽略。
然而对于经历中的个体,记忆和戕害都是如此鲜活深刻。
就好像西线无战事,或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都是从大战役背景下的一个小角落,挖掘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故事宝藏,就好像大潮褪去,特写给了一枚熠熠发光的贝壳。
三个年轻人的三条线索,有短暂的交织,有交互的影响,但并不影响主线。
甚至有的交织还仅仅是浅尝即止,比如飞行员和女主最后的相逢和错过。
电影刻意用一种很冷静和渺茫的笔触来讲述这三个若即若离故事。
不回避营造矛盾冲突,但也不解决,对于人物的内心变化,也不特意交代铺垫,几乎就是硬叙述。
姐姐看见弟弟被行刑,就立马支持了反抗组织当起了坚定的游击队;飞行员官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飞行任务到底完成没有,然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当了逃兵,再没有交代这些人哪去了,然后曾经恶作剧不被看好的飞行员二代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就成长成为了百战老兵;唯一人物的成长逻辑比较清晰的就是荷兰籍的德国士兵,从纳粹洗脑到慢慢对战争有所清醒、反感,从自发地想帮助下女主,到后来不惜性命拯救女主,完成自己对自己战争原罪的救赎。
他死的时候,眼神依然忧郁清澈,仿佛有无尽的忏悔和领悟。
也因为这三条线彼此隔离,交互很少,显得情节很散。
人物关联不足,叙事上又刻意回避对矛盾冲突的具体处理,叙事显松散不经意,信马由缰。
当然影片的氛围感做得不错,大战结束前的冬日肃杀和绝望,希望实现前的幻灭和荒诞感,正反人物对于历史进程都有足够认知,但却只能坚定不移地或走向崩溃,或走向献祭。
故事的主线讲述了类似于一个蝴蝶效应的故事,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肩负重任的弟弟冲动地把石块丢向德军卡车,从而引发一系列人物命运的转变。
姐姐从一个战争的不介入者变成了坚定的反纳粹战士;爸爸从一个中立的信奉医者仁心的医生,信仰崩溃,不知所终;一干战友因为弟弟被出卖遭枪决;地图和计划差点就送不到盟军手上,以至于几千人的加拿大部队第一次进攻时,在堤坝上被德军碾压;荷兰裔的德国士兵,因此被从文职调到前线部队,之后牺牲自己拯救了女主;飞行员二代终于因为盟军得到了情报,改变了战术,战斗胜利,没当炮灰,活到了最后。
观影体验上,不是那种信息密集,节奏紧凑的爽片;也不是氛围弥漫、欲说还休的文艺片;也没那么多思想性、思辨性和烧脑的反刍感;战争场面那段还是很有代入感,肩扛摄影,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冷静克制地处理双方士兵的战斗现场状态,很高级。
影片结构上有很大的反主流的叙事野心,只是从体验上,还是散得有些太缺乏交代了。
白白挂掉的空军少校,其人物设定意义何在?
逃走的盟军战友跑哪去了?
杀死弟弟的德军将领结局呢?
医生老爸后来如何?
有没有人记得姐姐立功?
留白是很高级,但过多留白又太无根无由,水上漂也得踩几脚水面吧?
不过本片又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
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
大概想道歉,那天在长官询问时,他不该告诉长官姐姐质疑的实情;大概他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终于要解放了,还是好好活下去。。。
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
所以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
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
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
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要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
不要以为说那么几句废话,是为了塑造人物,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这故事得多败兴。
战争细节拍的不错,场面实在不敢恭维,感觉就几十个人对几十个人。
规模实在拍的太小了。
全片的核心和主线人物内个纳粹荷兰兵,,处理的又假又弱。
人意志的转变完全没拍好。
这个转变应该是全片最主要的线,也应该是归拢支线升华全片的核心点。
的确一般的导演很难把这个拍好。
所以本片导演就很一般。
其他细节支线都还凑合。
主线实在差劲。
一个自杀的中尉,一个家乡女孩就转变了?
最主要的东西给拍的最马虎。
转变的过程演员演的也很做作。
演员和导演都有问题。
为了信念可以杀人,然后因为什么开始转变,到达一个点,崩溃转变。
这个哪有片中演的那么简单,那么肤浅。
无论从剧情还是表演。
这个拍好了能成为个经典。
可惜,最关键的很凑合,还不如支线。
主线支线最后还有个呼应,但这个呼应也完全没起到碰撞出升华的小火花的作用只是纯剧情而已为了演而演,当然主线给拍弱了是出不来火花的主要问题。
更别说什么精妙的设计了。
导演功力不行,选演员的水平也比较差。
1917的转变就够将就的了,但起码凑合过的去,这个比1917还将就。
就一些细节和片子的质感还凑合,勉强及格吧。
与1917就差个假的长镜头呵呵。
与地雷区这些作品差着好几个登次,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
本来想写个短评,一不小心写多了。
首先不是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10月初,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为了打开斯海尔德河口,盟军对德军展开了斯海尔德战役第一次交战东线打t34,铁拳不能在正面战壕,暴露后还和坦克对狙。
铁拳可以放到侧翼。
还有那颗地雷,之后镜头也没有交代踩没踩加拿大的指挥官,草官人命。
火力侦查死了多少人?
撤退还不打烟。
炮兵反应太慢,为剧情而削弱大炮 ,因为要靠偷来的地图,来组织包抄拿下阵地。
侧翼包抄后正面佯攻的部队应该给积极的反应,这种协作感拍出来会很有意思。
然后真实情况德军布防不会光看正面。
正面阵地后藏个重机枪就能防包抄。
还有门一炮未发pak40,在正面有88炮的情况下,德军会放到侧翼配上机枪。
把这种空间关系拍出来,就不是一般的战争片了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一场盟军抢夺荷兰港口的战争。
1威廉:英军的滑翔机飞行员,官二代。
在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中,飞机被击落沼泽地。
战友们逃离战场,而威廉向战场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军队。
2斯塔弗伦:荷兰人,加入德军训练营。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许多事情,断腿中尉向他讲述了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亲眼见到了党卫军对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来的惨死,看到了党卫军如何拷问和处决抵抗者,也看到了战场上军官拿枪威逼士兵冲锋,因被看到和特恩在一起,被从文职发配到战场。
3特恩:荷兰女孩,父亲是医生,救治德国人,弟弟向德军泄愤被追捕时,她和父亲去求情,终究弟弟被杀,残酷的现实使特恩清醒,和闺蜜一起向盟军送地图。
最终,战场上威廉和斯塔弗伦撞到一起,斯塔弗伦放下了枪,威廉也放下了枪。
德军撤退前,一个军官要枪毙被捕的特恩,斯塔弗伦杀了军官,自己也中枪。
搜捕的部队包抄过来,威廉看到了特恩向死去的斯塔弗伦告别的场面。
战争继续,盟军占领港口。
外景道具还是很用心的,场面也算是宏大,以为会是一个惨烈深刻的二战故事,结果看的人昏昏欲睡。
故事大背景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一场失败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由蒙哥马利策划并指挥。
本片故事只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局部地区荷兰阿纳姆的一场局部战役。
英军空降后散布在小城各处,更倒霉的是德军一个师在此休整。
英军只得各自为战,被歼灭、被俘、血拼突围,各种结果都有,损失惨重,扎扎实实的一场失败。
这种大败中挖掘感人故事有难度,讲1944年的反战情绪更有难度,这可是反法西斯战争。
相反,一战故事讲反战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看片头是荷兰牵头拍的,就容易理解了。
二战中,荷兰基本是中立态度,是别人在我家干仗。
而且故事主线也是荷兰反法西斯正义青年为盟军送去了关键情报,虽然没有扭转局势,起码减少了盟军损失。
看到英国军人威尔为救军官枪杀两名德军一段情绪激烈的表现,个人觉得这个反战情绪煽情的有点过了,不能理解。
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戈林对英国的长时间轰炸,任何英国人的反抗情绪都是满满的,何况一个有荣誉感的高级军官的孩子。
另外,一旦上了鲜血淋漓的战场,心理建设也就迅速完成,怎么可能你死我活之际杀两个凶狠的德国兵还有那么激烈的内疚反应?
总之,这片子个人觉得味道很怪,虽然很喜欢1917、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锅盖头。
2020的电影,到20230401,豆瓣上只有7762个人评价;对比热门的,1998拯救大兵瑞恩,63万+;2022西线无战事,13万+。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有历史,几条线索跟进的都不错,人性的选择等。
荷兰,至少在中国,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足球,郁金香,风车,低地国家。
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本源,是为了争夺治河权,以便通过此河去运输物资、军队。
有没有用呢,当然有。
但是是有时效性的。
超过了时限,这段运输的意义就断崖式下降,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
在当时的欧洲,大约至多有3个月的效用。
也让我想起了波兰,浴血华沙,1万+的人评论,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遗忘的。
无论是战役、国家,还是电影。
回到主体,民族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一战后,一直到二战后,民族主义,民族自决的不断呈现,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这些国家,从国民的角度看,是民族独立了,民族主义的胜利。
荷兰,作为联合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还曾经作为海上马车夫,一度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东印度群岛,等等。
然很快就衰落了。
波兰,历史上与德国、俄国有世仇,斗争是有必要的,但浴血华沙,是及其不明智的选择,战略上是正确的,战术选择是愚蠢的。
那么,民族自决,成立国家,规模比较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从政客的角度说,民族主义能都调动公民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取得政治优势,政治地位,大概算是成功的。
从人民的角度看,从老百姓现实的角度看,似乎收益不大。
当然,波兰有特殊性,必须要斗争。
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没有收益啊。
不划算啊。
不久前查了一下美国的人口构成,德裔占最大多数,大约10%多一些。
这些人没有民族主义吗?
大约更多的,还是现实的选择吧。
政治、百姓利益,特别是百姓的短期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要看怎样选择,怎样宣传喽。
结论:1、民族自决产生规模小的国家,对老百姓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当然,有的时候是被迫的选择。
2、民族自决产生的大国,比如印度、印尼等,了解的不多,感觉也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3、对小的民族的,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不是独立建国,而是在联邦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要一定的整体性,比如,南斯拉夫。
当然,这需要一部好的宪法;大家都能接受的,小民族不会受欺负;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小民族不吃亏;一个好的制衡措施,比如议会,重点是名额分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4、回过头看,似乎共和制的中国的选择是最有利于大家的,民主自治,相对其他省更多的自治权,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对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是比对多数民族,汉族更加偏向,让少数民族占点便宜,并不影响国家大局。
没看之前,以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于是引来他妈的新纳粹法西斯流氓如上所述的吹嘘。
我看了个开头,开头纳粹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这电影我越看到后边,脑中浮现出上述影评,胸中就越怒火中烧。
看到中间,还是只见两个纳粹溃兵,到了结尾纳粹都打成孙子了,你他妈跟我说“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那篇影评留言区还一片吹嘘“这才是影评”,你说不是小号、水军他妈的谁信?
还是说有那么多跟你一样的烂货?
狗屁不通的那个影评,标题那么长,原文引述如下:“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没有逃脱的意思,就是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反战的意思,就是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品,细品。
你他妈替导演反战败呢?
他妈的这片子你个狗眼哪里看出来“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一点也不抱歉的说,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影评还留言区一帮吹嘘,我实在不吐不快。
究竟什么三观的人能看出来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想说明什么问题?
你们法西斯杂种都是好汉?
你管这叫反战?
纳粹不能是英雄,于是一概不准当英雄?
为了世界自由而战的美军或加拿大军战士就不能是英雄?
该让你纳粹爷爷送你去灭绝营。
电影不差,影评拉胯。
行行好吧,你们别给人家作品招黑了。
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而第三帝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整个影片在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内推进剧情,而群戏主角们则在一场一场令人揪心的冲突中交汇。
荷兰大男孩向德军卡车丢石头,结果导致卡车失控撞死三个德国士兵,德国占领军展开报复,男孩不得不自首,却因为熬不住拷打而供出了一切。
在斯海尔德河战役,盟军士兵冒着德军碉堡和重机枪冲锋并死伤惨重。
为了从盖世太保手下救出荷兰女孩,眼见过战友崩溃走向苏军被射杀、截肢的军官痛斥纳粹德国后自杀、娃娃兵被己方军官射杀,和英国士兵互相释放的(主线工具人)德国小兵重伤身亡。
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1、中西方拍战争片的风格真不一样,他们是拍普通人的成长与挣扎,我们是拍民族英雄的舍生忘我,例如《长津湖》; 2、低地国家再有个十年是不是一半国土要淹到海里了; 3、标题最多能叫个战斗吧,哪里算得上战役。
看得挺乱的。战争,散兵,镇里,三条线感觉没什么关联,切换得也很不负责任。以至于到最后都没认全那几个人,到底谁是忠是奸。看在它重要的历史意义上,2星推荐一下。
每一场战争都是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战役 每一个小战役都有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中规中矩
盟军线的加入使得剧情展开更像个剧,如果都是荷兰年轻人的故事会否更纯粹一些呢?还是多一颗星鼓励吧,反战传达得不错。
战争是真实并且残酷的,但是电影拍的观赏性太差,1、小分队每晚竟然不安排站岗,这忒业余。2、作为敌占区那么长时间,还相信纳粹,这太天真。 3、剧情实在是拍的太零碎,就像是强行揉捏到一起的。
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小众,但也拍得太小了。
7.5分。非典型战争片。聚焦二战时的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此役对荷兰来说意义重大,但在整个二战史中并没有那么引人瞩目。电影没有关注太多的两军交锋,盟军、德军和平民的三个年轻人成为这部电影重点刻画的角色。从不同立场的人在战争中的经历,表达战争对人的影响。最后的字幕写得很清楚,这次战役盟军、德军和平民都死亡了数千人,所有身份的人在战争中都是受害者。电影有许多桥段的表达很有特点,角色没有台词,虽然在打仗,可是战争的声响仿佛很远,角色行动时本该被掩盖的声音却挺大,有一种身在却心不在战场的感觉。可能是表达个人对战争下意识的排斥。
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挺过去就好。
分数:71 可以说是慢条斯理的讲述不同身份年轻人的不同角度,叙述了什么是战争。但总的来说,还是中规中矩的。令人感慨的是,比较而言荷兰战争电影还是不错的,没想到。
如果谎言足够大,并且说的次数足够多,那么人们就会开始相信这谎言
3.75
长评。
睡着了
这个有7.5,长津湖就得8.5
到了战争后期,顽固份子仍然顽固,但已经不能阻止人性之花,在军中绽放了。
落入混乱战争的人们。没有英雄主义,却挺真实的。
21.11.7好电影四颗星两个标准:导演把故事讲清楚了吗?观众看懂了吗?所以,这是好电影。但是达不到五颗星,除了把故事讲好,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四颗星。只是对于二战当中的欧洲战场不是很了解。
看不进去,因为没有特点
还算中规中矩。有别于好莱坞影片,喜欢大肆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欧洲的二战片更多走北欧式的冷峻风。从德军、盟军和平民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全貌。背景则是二战中著名的“市场花园行动”。那好的战争片应该是让人看后对战争产生敬畏与反思,而不是一味宣扬仇恨与对抗。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