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影,彻底哭成狗。
炮火纷飞的年代过去了,幸存的战士已到耄耋之年,无赫赫战功,只剩早已斑驳的三枚军功章保存在铁盒里。
他靠守着又破又老的屋子,与参观的游客合影维持生计,两元一张。
难得高兴地拿公共电话拨通了老战友电话后,他划去了一直小心保存的电话本上,最后一个战友的姓名。
几天后一个有阳光的下午,他换上留存的旧军装,穿上破洞的黑袜子套上了仅有的老皮鞋,用不多的零钱去小卖部买两瓶白酒,颤颤巍巍缓步上山。
在曾经是战场的山头,拿碗与老战友的英魂共饮, 不觉已满脸通红。
乌云遮蔽阳光,又是战场黑烟弥漫。
日寇开始进攻,战友们满身焦灰,紧握步枪站在身后。
军歌毕,杀字起。
那些年龄早已定格在70年前的年轻战友们依旧冲向日寇,用命与敌人近身相搏。
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下,端正摆着他刻了很多个日夜的木板,上面全是战友们的籍贯和姓名。
历史是最普通的士兵们在战火中改写的。
不能遗忘。
不敢遗忘。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老兵》:岁月尘封下的无声呐喊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如璀璨星辰,以宏大叙事和绚丽特效夺目;而有些则似隐匿的微光,凭借质朴与真实直击人心。
《老兵》无疑属于后者,这部时长仅五十分钟的影片,在201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影片以一位居住在旅游景区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为主角,用细腻且克制的镜头语言,缓缓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前半部分,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老兵平淡又略显凄凉的日常生活。
他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
曾经的革命遗址虽每日游客如织,可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只能靠与游客合影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导演通过诸多细节渲染了老兵的孤独与落寞:他给战友办完葬礼后的沉默,打电话给老友听到忙音后默默划去名字的无奈,与共产党老兵下棋时对往昔的欲言又止,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麻木。
其中,有一幕令人尤为心碎:老兵坐在戏台下看霸王舞枪,正看得入神时,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失禁后的他失声痛哭。
金士杰老师将老兵身体的力不从心与内心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声低嚎都仿佛穿透屏幕,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推进,情感的浪潮逐渐涌起。
当电视里传来国家对抗战老兵的肯定与尊重时,老兵泪流满面,那是多年来被忽视、被遗忘后的委屈与欣慰。
第二天,他满心欢喜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已离世。
这接连的打击让老兵意识到,他必须为战友们做点什么。
于是,他换上整洁的皮鞋、笔挺的军服,买了酒,缓缓走向村中的山头。
在攀爬的过程中,蓝天白云绿草相伴,这画面宛如《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终于,他抵达了山顶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前。
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融,那些年轻士兵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他们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而老兵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将全片的情绪推向了巅峰。
这一刻,观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国家、为民族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
《老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士杰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
他无需过多的台词,仅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将老兵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演绎下,老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承载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同时,导演何一铮的叙事手法也值得称赞。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套路,用激烈的战斗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是以一种缓慢、沉稳的节奏,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来展现老兵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震撼,在细微处体会到深情。
这种“慢电影”的风格,搭配大量的空镜头与客观视角,使影片带有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让观众更能贴近真实的历史,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老兵》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体的电影,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所有抗战老兵的崇高致敬。
它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后,那些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以及对尊严和认可的渴望。
影片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更不应被冷落。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有责任铭记他们的功绩,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老兵》宛如一股清流,它没有商业大片的华丽包装,却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让我们明白,爱国主义电影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刻意煽情或强行灌输观念,只需真实地呈现历史,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老兵》这部电影,让那些逐渐凋零的老兵们的故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也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历史的声音,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让老兵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那些残存的记忆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老王:当年五六个鬼子都不怕,还怕你这步棋啊?
-何卫国:狭路相逢勇者胜。
打鬼子我也没怂过。
-老王:你说咱这下下棋 喝喝酒 多有意思,那要是当年 可能就是你死我活了吧?
-何卫国:那也碰不上。
打完鬼子我就回来了。
打鬼子的日子痛快,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
-老王:咱们都是小老百姓,那些事咱们都做不了主,只是为了吃口饭。
几乎没有任何宣传,《老兵》的正片便悄悄登陆了几家视频网站。
选在这个9月上映,自然是多了一层向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的意味。
然而,在这个举国同情的日子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愉悦,而是一些酸楚,与反思。
很多人之所以来观看这部电影,都是被海报上的那个老人所吸引。
也许你是因为《绣春刀》、《痞子英雄2》等院线电影或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偶像剧结识了金士杰,然而,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台湾的舞台剧表演大师。
被剧场人们亲切称为“金宝”的金士杰,在将近30年的戏剧生涯里导、演了无数佳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暗恋桃花源》,是真正的台湾戏剧的开创者与灵魂人物。
他的表演能有多好?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境界:可以很松弛,收放自如、毫不刻意,真真正正进入到角色中的境界。
在银幕上,金士杰也算是常有露面,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杨德昌的著名作品之一《恐怖分子》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有出色表现的三位男演员:金士杰、李立群与顾宝明齐聚本片,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去年参加金宝的对谈会,被问到出演《绣春刀》的经历,金宝打趣说因为做了爸爸,最近会多出演一些电影来养家。
这一年,他还将在青春文学作家落落的处女作《剩者为王》中出演重要角色。
而不同于其他的那些电影作品,金士杰出演《老兵》,想必有很大的原因是看重了剧本背后的深远意义,那便是:借助电影的媒介,唤醒社会的重视。
正如近年来,《亲爱的》、《失孤》等电影所做的一样。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于是,进入到全片的后半段,老兵换上皮鞋、军服,买了酒,缓缓地走向村中的山头。
他买给了跟来的小姑娘一根棒棒糖,告诉她,“爷爷要去看看老朋友”。
那一段在蓝天白云绿草下的攀爬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他走了很久,终于抵达了山顶上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
在那一瞬间,曾经他们在战场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这里导演巧妙地把过去与现在交融在一起。
那些年轻的士兵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搏斗,仿佛时代更迭般将全片的情绪被推上了巅峰。
那首老人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或许就是对许许多多向他这样的老兵的心境的最好诠释吧。
在全片最后,几十位老兵敬礼的相片映入眼帘时,我想每个观众都已经懂得了这些为我们打出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老兵们的伟大与不易,明白应该去感恩,去铭记,有这些,说明这部电影成功了。
说回之前的话题,爱国主义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
我想,一味去呐喊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或是一味去煽情妄图赚取观众的眼泪,这并不可取。
而对于当今市场上某些主旋律电影自以为加大制作就是震撼、刷到票房就是成功,更应为我们所不齿。
几年前一部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个人也十分喜欢。
细想一下,其实片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同样也是爱国主义,但之所以它能打动如此多的观众,在于对于所要陈述的观念,它选择了让观众去理解,而非强行将其施予观众。
另外,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许多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愿望、爱恨情仇,这样的人物做出的选择与举动,才会让观众有所体会与共鸣。
《老兵》也是如此,它有煽情,然而煽情并非影片的主体,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呈现,呈现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真实本身足够有力量,哪怕只是去呈现,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我想这,真的值得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思考。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能拍出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加上金宝出神入化的表演,我衷心的希望,这部《老兵》能被更多人看到。
他值得我们的赞美。
是2021年五一在b站刷到金士杰老师的演技爆棚的视频剪辑里,才看到这个纪录片的。
金老师饰演的老兵,在山坡上回想起迎面而来的侵略者和背后同仇敌忾的战友,这个场景极大的触动了我。
再看这真部纪录片,我体会到的不单单是老兵群体对这段历史的不能忘却以及现实生活的不堪。
金老师饰演的老兵,起码得到了当地(导游等人)对他抗战老兵的身份的认可。
还能够通过这个身份得到基本的收入(诚然,老兵在片中表示,我不是为了钱)。
事实上,有远远多的老兵,即便是共产党领导的下的队伍的老兵,在现实生活中也未必受到重视,甚至是被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外界和“寿则多辱”的老年人尴尬现状而导致自己的老兵身份不被人所知,即便是自己的亲属。
甚至是普通的老年人,又有多少年轻一辈会主动去和他们攀谈,了解父辈、祖辈的过去呢。
看着老兵苟着身子,迟缓地走出宅院,院子的右侧还放着一辆破旧的人力三轮车,我一下子就想着了我的祖辈,太像了。
同样的腰早已直不起来,同样的蹒跚,只是剧中的老兵,是去看望早已逝去的战友,而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是日复一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作为子辈、孙辈的我们,而何曾知道眼前这个佝偻的老人,经历的是日本的侵华,土改,三年饥荒、甚至还有子辈的早逝等等。
只是现在,他们早就消失在烟海之中了。
我自己更愿意拓展这部片子到普遍的老年人群体上,作为国家视角去关注他们经历的大事件的沧桑,作为后辈来关注他们在大事件里的个体,家庭的命运的沉浮。
这个的普世意义,可能更大。
也具有连贯性(说不好我们这一代人,也将经历如收复tw,民族复兴或者经济危机等大事件,后代人又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听我们的故事呢?
)。
但回到片子本身,我其实觉得出于现在的zz宣传环境需要,片子甚至zz过分地夸大了抗日战争对每个个体的心理上的印记(但我承认,抗日战争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意义无与伦比)。
作为参与抗战的老兵外,同时这些人同样也经历了朝鲜、印度、越南等事件(即便没有亲身参与),同样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wg等大事件,这些大事件真的产生不了相同甚至更大程度的心理印记吗?
我是存疑的,更倾向于出于zz宣传的必要,暂时选择性忽略了这些事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而还有另外一个点,我更认为我们的父辈、祖辈更加的豁达,而这种豁达,体现在他们不会更多地回首以前的生活几何,而是更庆幸自己还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看到这个时代的变化。
可以体现在他们更愿意承担责任,生育下一代。
而我们更加瞻前顾后,因为小事而心情波动。
偶然发现了这部片子。
虽然只有朴素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老爷子的演技依旧让我崩不住眼泪直流。
特别是最后那段时空交错般的画面。
这群人为共和国的建立拼过命,而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士兵,在这段历史中都同样重要、值得尊敬。
影片中的老兵守着早已变成旅游参观点的旧址,赚着给游客拍照一次两块钱的现状,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其实他们不仅应该被铭记,更值得在活着的时候被更好地被对待。
而当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浮躁的社会,沉迷着明星和流量,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段战争的历史,更不要说知道当年抗日战士的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拿着生命为国打江山的人,就像片末那一张张老人的照片。
或许只有那个小女孩追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是导演美好的希望,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不要忘记他们吧。
一寸山河一寸血,或许他们正快速的一个个离开这曾经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或许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想被承认。
最近在看三八线,今天看完老兵眼角有泪。
主流媒体为何不多宣传这类大义和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
老兵坐在纪念堂门口,参观人群离开后,那种孤独感。
下棋的时候,老兵那句:我不要钱。
等等画面,看完内心很激动。
希望我们多多关注这些老兵,算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在享受前任浴血奋战得到的果实后的一点点馈赠。
老兵加油!
影片内容 其他延伸 我就不说了 看看影评 说的都很详细 但是如题 真的让我看到了很多让我心酸的事 现状 比例 时间点 如果单就这方面来评价我要说的主体 真的是想骂娘要一百四十个字 可我只想说上面这么多 可以延伸 到时够呛让发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一. 演员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丝丝入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印象最深的是老兵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听一边流泪的场景。
自己曾经的浴血付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喜悦与感动兼有,夹杂着一个国民党老兵半生的心酸,顿时涕泗横流,不能自已。
那感情太厚重太诚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共情的人,但也不免被扯入场景中,看得揪心。
二. 人物 看到前半段想起了刘亮程的一段话——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活在村子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粗糙的颗粒感,以及惘然、无人见证的孤独内心,大概是我对他的印象。
看着他为过世的战友操办葬礼,温柔地带走被遗弃的小狗,木呆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沉默得像是一棵树。
而后虽偶有兴起,夹在大片的沉郁中,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更别说后面老爷子兴冲冲地打了电话,到头来却只余沉默,抽烟,回家,在一条条横杠中找到未标记的那行电话,重重地画上横线。
可是似乎又不止于此。
老爷子跟老友下棋时急头白脸地表明自己从不是为了那一点钱,随后闷闷地干了一大口酒。
那他是为了什么?
他精心装扮,带上大包东西,走过人群,越过山丘,来到一方青碑旁。
短暂相聚而后起身离开,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烽烟、军歌、冲锋,现实与回忆交替,年过九旬的佝偻老人一身军装笔挺,一腔热血仍不止息,茕茕孑立,孤身前行,却仿佛携带着千军万马——充分诠释了“老兵”两字。
为的不就是那仍存的一腔热血,英雄义气么?
三. 总结 这部电影的质感正如其名《老兵》,质朴纯实,和“波澜壮阔”这种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同时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中国的英雄,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抔魂”。
觉得做什么都难以弥补他们的身心伤痕,即使深知他们要的未必是补偿,而是被承认。片子看完又哭了好久。
题材适季节,很慢,慢到想睡。
这不就是一个合格短视频吗?
影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老人为主角,他是一位曾经经历过战争的老兵。通过老人的回忆,我们得以了解他过去所经历的战争场景,以及战友间的情谊。
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为祖国流血牺牲,为什么要被区别对待?我们要求日本正视历史,我们做到客观了吗?日本的战争罪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接受参拜,反观我们的抗战英雄是怎样的境遇?影片对老兵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很隐晦,可观众是很能代入的,老兵这么多年的孤寂落寞悲凉酸楚溢出屏幕,难以想象他怎么度过如此长久的年岁。抗战胜利后他们只想回到家乡,他们为祖国同胞守住了家园,可他们却没有家了……国民党老兵连普通中国公民的权利待遇都不享有,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是鲜少人敢于触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遑论摆上台面谈论?这个题材也是在官方承认后才搬上荧幕的,能等到政府认可的那一天的老兵是幸运的,可惜幸运的个体实在太少了。虽然这部电影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致意,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
没太看懂
歷史就是歷史,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抵抗不能被忽視,同樣流血的老兵,不分國共兩黨,都理應得到尊敬。 9/2/20
本应表现很出色的题材,非要用这么多花里胡哨意义不明的意识流镜头,很有凑时长的嫌疑且违和感强烈。
情怀不错,台词演技音乐其他都不行,2星,给一星是豆瓣居然给8.7分,有点失望
很感人,催人泪下
沉重,他们的功劳不能忘却!
致敬!
相当感人
从电影的故事性、摄影、剪辑来说实在太业余,给分完全是看在老戏骨的演技和题材上
片尾的照片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摄影非常牛逼,记住是对历史最好的态度。
太感人了
金士杰真的满脸都是戏,看他演戏太舒服了。这么算来2014-2015淘梦也还在拼搏上升期,能做出这么走心的作品太值得鼓励了。
金老演技爆棚啊!刚要流泪就结束了,太短了…没看够
一寸山河一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