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孔子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孔子》剧照

孔子 剧照 NO.1孔子 剧照 NO.2孔子 剧照 NO.3孔子 剧照 NO.4孔子 剧照 NO.5孔子 剧照 NO.6孔子 剧照 NO.13孔子 剧照 NO.14孔子 剧照 NO.15孔子 剧照 NO.16孔子 剧照 NO.17孔子 剧照 NO.18孔子 剧照 NO.19孔子 剧照 NO.20

《孔子》剧情介绍

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宛若淑女平衡法则马赛克听见你的心声芭比公主历险记迟早遇见你世界奇妙物语2010秋之特别篇绝望主妇第六季危情时速猎杀T34等·等金色大门蚂蚁穿靴子的猫2佛罗里达男子守望者(上)爱意,绽放永远忠诚花豹少女队2爱的锦囊妙计马背传奇浴火巾帼2姿态第三季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半路夫妻决斗大师LOST~追忆的水晶~拉普拉斯的魔女圣堂风云端脑荒村怪兽

《孔子》长篇影评

 1 ) 电影《孔子》最大的硬伤:不似电影

电影《孔子》最大的硬伤:不似电影孙海帆早在《孔子》开拍之际,本人就为电视剧导演胡玫捏一把汗,担心《孔子》被拍成胶片版的电视剧,有媒体朋友通知看片,我第一时间看了,之后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孔子》果然如此:孔子不是电影,这是《孔子》最大的硬伤。

一、人物概念化:观众花费昂贵的电影票钱进影院做什么?

看电影!

去享受属于电影独有的观影体验,很显然《孔子》没有提供这种独特的体验,电影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全黑的屋子里,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进入到电影的世界和人物的内心,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在移情的作用下,陪同人物走完全过程,可是,在看《孔子》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感受到孔子的感受,这是因为,编导上来就把孔子定位为“圣人”,从概念出发,没有认真挖掘孔子作为一个“人”的鲜明个性和性格,因此也没有提供观众“移情”的进入路径,使观众被“阻隔”在人物的世界之外。

这也说明编剧的功课做得不够,作为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就必须满足电影的要求,在电影中有成长和变化,不管他是什么人,大到孔圣人,小到黄渤扮演的小人物,只要是电影中的人物,就必须有毛病、有错误、有成长,作为一个电影人物,孔子也必须满足电影对人物的要求,有弱点、有失意,有挫折,更重要是有主动改变和克服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类型模糊:100年来,电影已经创造出无数经典的类型,传记片也是其中的一种。

只要看片名我们就能明白《孔子》是传记片的类型,所以,观众必然是带着类型片的观影期待进入影院看电影,片方在宣传时号称的“商业文艺大片”实在是画蛇添足,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看,精彩的传记片一点都不输于任何所谓的商业文艺大片,问题是,你拍的是不是传记片!

传记片类型模式一般是这样,它一般是历史剧的一个次类型,但是以一个人为焦点,却又不是人物生平的简单铺陈(那样不如拍纪录片),他必须要表达人物某个阶段的生活的目标和意义,这个意愿可以是主题,但必须是明确的。

《孔子》的作者,明显对传记片的把握能力欠火候,在整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孔子较为清晰的目标,不错,有人说孔子毕生都以“克己复礼”为人生目标,可是在电影中,显然没有这样设计,因为“克己复礼”是抽象的目标,而电影的目标必须是可见的形象的。

“克己复礼”通过怎样的事件和场景进行表达?

“礼崩乐坏”又造成哪些看得见的危害?

这些都必须用画面形象的表达出来,可惜的是在孔子中,我们无法直观的感受到这些,这样,我们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孔子的欲望和目的。

也许正因为片方觉得《孔子》实在算不上是一部合格的人物传记片,才不得已祭起“商业文艺大片”的旗号吧?

三、桥段陈旧:看电影,有个最重要的期待,就是期待有属于这个人物的合理的又有新意的桥段,作为独一无二的“孔圣人”,肯定会有很多隽永的、哲理的、智慧的、幽默的故事和事件,这些本来都可以作为《孔子》很好的故事来源,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属于《孔子》独一无二的桥段。

可是编剧却明显投机取巧、不思进取,大量的运用了劣质影视剧中的陈词滥调,企图通过《论语》的名句包装后来蒙混观众,实在是有负期待。

在剧中孔子一会似孔明(战争),一会似柳下惠(见南子)、一会似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周游列国),一会像张三丰(见老子),陈旧的桥段把孔子的个性拆个七零八落。

更有甚者,被炒作成最有催泪效果的“颜回救书”实在是国产表现英雄桥段俗套的集大成者,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罗盛教、金训华(某影评语)还有无数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牺牲的场景。

有价值的桥段,除了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之外,必须有新意,而新意是建立在崭新的内容基础之上的,本来,远离我们的春秋时代应有我们从未见过的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环境、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在《孔子》中形象的将这些展现出来本身就是很好看的东西,但是,还是因为编导功课做得不足,而以电视剧品质的环境、服装、道具“以次充好”,给《孔子》的影像大大打了折扣。

因为没有很好的挖掘,我们既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周礼”,也没有看到那个时代“文艺节目”,更没有听到“绕梁三日”的美乐。

撇开狭隘的电影“民族主义思维“,在世界电影的范围内,无数经典的历史剧可以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导演为什么就不这么做呢?

四、语言混乱:这里的语言指两方面,一方面是镜头语言,另外是人物的台词。

尽管有鲍德熹这样的摄影师掌镜,但由于导演多年浸淫电视剧,使摄影没有发挥的余地,造成《孔子》电影语言的僵化和混乱,毫无灵气可言。

由于没有很好的结构,《孔子》采取较为常见的“倒叙手法”,倒叙手法本来在电影语言的处理上是可以形成“人物主观视点”的语言特色的,但是在影片的行进过程中,导演似乎忘记的这一“倒叙”的结构假定,完全置这是一场“孔子讲述的故事”于不顾,场景随意穿插变幻,没有主导方向,根本就是导演把孔子按住,自己跳出来说事,造成观众的混乱,从而也丢失了本可以形成的《孔子》独有的电影语言特点,令人惋惜。

此外通片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和画面,大场面由于采用较为低端的数字制作技术,难免给人造成“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说到底。

还是那句话,中国电影工业不发展,电影语言不可能完善。

至于人物的对白,完全就是混乱,“鸡同鸭讲”式的对白比比皆是,其实无所谓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关键是要有统一的语境,两种语境在同一部电影中混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也许编剧实在是太想宣传“孔子思想”,才处此下策,但是,编剧也不应该忘记你是在写一部电影,电影中的语言重要的是“动作的补充”,人物说的太多,必然伤害“电影感”,实在不想再多说了,但是还是忍不住要说,《孔子》的语境就是电视剧的语境,絮絮叨叨,让人昏昏欲睡。

五、音乐滥觞:不想多说了,好的曲子不一定是好的电影音乐,《孔子》的音乐太满,失去了应有的电影音乐的功能,反倒对电影的表达造成伤害。

最后想说一句:用胶片拍的不一定就是电影,拍电影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电影艺术,否则,必然遭到观众的抛弃。

 2 ) 圣人在世的影像

昨日,在中关村美嘉和鸽子看了《孔子》。

总的来说,拍的很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还是要给满分。

因为圣人在世的影像原本就是难以表现的,而胡玫做到这份上已经实属不易。

一、胡玫为什么拍的不好跟大多数观众不一样,我认为《孔子》的漏洞百出、向壁虚造、刻意营造戏剧冲突等都不是该片失败的主要原因。

《孔子》的最大败笔在于平庸,孔子的形象太平面了,一点圣人气象都没有,只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已。

下面详细谈谈。

大多数义愤填膺的观众都叫嚣着《孔子》歪曲史实,没错,片头一上来我就听见一群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在高声朗诵战国后期的《礼记大同》篇,声音还抑扬顿挫。

但我当时觉得挺不错的,我还猜测胡玫会不会把孔子用经今文学的视角来描述,毕竟《大同》篇往往被看做经今文学的理想。

当然后来的情节推翻了我的猜测。

再有就是在经学历史上根本没有任何细节记载的“子见南子”,也竟然有了一段很雷的情节和很雷的对话。

还有在银幕上总是不显老的颜回,经学史对颜回到底几岁死的一直争议颇多,至于颜回怎么死更是罕有人论及。

而胡玫让颜回成了抢救经籍而冻死的革命战士形象。

子路被描绘成李逵或张飞。

对了,还有“厄于陈蔡”那段众弟子分喝一碗汤的桥段,我看到的却是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分吃一个苹果的革命叙事。

总之,电影里雷人的笑场的事情太多了。

但事实上,凡是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历史难以复制成影像,当你指责电影失实的时候,也麻烦请你也指出真实。

而我们去古甚远,文献不足征,我们只能说胡玫想象力不丰富或过于丰富,却不能过多指责电影不够“真实”。

作为一部戏剧,只要满足戏剧真实就可以了,因为“诗比历史更真实”。

所以,我对本片的不满,只在于其戏剧真实性的平庸。

胡玫把孔子描绘成一个怀才不遇的道德模范,这正是平庸所在。

因为孔子不仅仅是这样的,实话说,胡玫镜头下的怀才不遇,颠沛流离,最后以典籍传世的孔子,若换成屈原恐怕更为合适。

孔子是个什么人?

答案是:圣人。

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是个怎样的圣人?

这就是必须说清但又不能随意见仁见智的事情。

简言之,无非经今古文学两种看法。

按照廖平的说法,若是经今文学看来,孔子是大立法者,是创制六经,给万世立法的。

若是经古文学看来,孔子是至圣先师,是大教育者,是把周代的政典传给后人的。

两种看法,差别甚大,要想拍孔子,就得先把孔子的圣性搞清楚,而不能随意把摄影机对准圣人。

把圣人还原为“人”,则更是要不得,马丁西科塞斯拍《基督的最后诱惑》是极为不道德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知我者其《春秋》乎,罪我者其《春秋》乎”,这本是极好的经今文学视角,可供拍摄的余地极大,但除了此处,整部电影都没有提到《春秋》。

所以,本片拍的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从编剧到导演,整个拍摄团队根本不知道孔子是谁、干了什么、为什么是圣人。

他们倒是反映出了大众对孔子的一贯印象:那个有道德的和蔼的老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观众对《孔子》的谩骂其实和本片同出一辙,可谓不是自家人不进自家门。

二、为什么要给《孔子》五颗星?

但我为什么还是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胡玫并没有戏说孔子,也没有调侃、戏谑那段历史。

相反,胡玫拍出了“夹谷会盟”、“堕三都”等不被一般观众所熟知的历史(虽然具体细节多有可笑之事),也用作揖和跪拜高度抽象化了礼仪,尤其是抽象表现了在《论语》研究中另一个热点——《乡党篇》中的孔子形象。

这些都是令我觉得已经很不错的地方。

换言之,本片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

没错,《孔子》也是一部商业片,而很多大众消费时代的观众也会像消费爆米花可乐那样把这部电影消费掉。

但是,有争议总比没人看要强,豆瓣上隔几分钟刷新一下就有几十上百人看了本片。

有更多人看,就可能有更多的人去翻典籍,虽然大多数人连《论语》看哪个版本都弄不清,但是只要愿意去翻书,愿意承认书比电影有价值,这就够了。

他自己读书少,可能让他的儿女多读书,这就是进步。

我不管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吃什么饭的,我只知道乱世之后文化的复兴,犹如一针一线从头做起,连宋词小道尚且“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况经学?

《孔子》能拍成这样,至少对孔子本人心存敬意,已经很不错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对于于丹式的胡说八道和媚俗,我肯定是觉得恶心。

而对本片,我多少还是心存敬意。

看的出胡玫没有在取悦大众,她只是真的不懂而已。

除了多少迎合商业需求外,她的意图还是朴素的,在礼崩乐坏、假道学当权的今天讲仁义道德比说黄段子更要有勇气。

三、圣人在世的影像假如让我来拍孔子,我会怎么拍?

实话说,我看了千多部盗版碟,不是为了只给《看电影》写影评的。

多少心想着哪天突然中了一千万大奖,我也去拍电影,而且只拍经典,拍孔孟老庄,拍《仪礼》、《诗经》、《论语》。

见笑^^。

用摄影机拍圣人,我认为只有一种预设,就像给经书做注疏一样,可以阐释发挥,但必须严肃。

(何谓严肃,举个例子先,同样是拍耶稣,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就是严肃的;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不严肃的。

)闲话休提,我来意淫一把:1、只用黑白胶片;2、没有配乐,除了表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时候;3、不用任何特效,尤其是城池车马衣衫,倒是未必精研考据,但一定不能过于华丽;4、观众指责胡玫的一个原因是,谁也演不了孔子,发哥也不行。

这种指责多少有些强词夺理。

我只是觉得,圣人无法呈现其面貌,不如就只拍侧面、背面,和画外音。

这也是我对《马太福音》最不赞同的一点。

倒是《摩西十诫》这部电影里,上帝就是一团火,也是不在场的。

孔子是圣人,不是神,没理由不在场,但是面容完全可以不呈现。

5、完全采用经今文学视角,把孔子表现为大立法者,尤其是重点表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不要拍成从小到大到老死的传记片,而是抽取几个具有意义的片段。

其实,五百年必有王者,而狭义的圣人恐怕不是如此,也就文武周孔而已。

昨天我喃喃的说了一句,“孔子真的是圣人”,鸽子说:“圣人意味着什么?

”我说:“有圣人才为华夏保留了经典,所以我们是有经典的民族,如果没有圣人也就无人传习,那我们就都是韩国人了。

”鸽子莞尔。

当圣人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聆听圣人箴言,而圣人不在世,我们只能阅读经典,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经学必然诞生于圣人离世之后)。

但在礼崩乐坏的今天,也有必要创造圣人在世的影像,让生疏了经典阅读的我们,多少激发起对经典的兴趣。

 3 ) 一个圆脸的胖好人

我去看了孔子,不是特别糟糕,当然也谈不上有多好。

主要情节放到孔子在鲁国的执政和斗争上了,首先是孔子就任大司寇,跟齐国会盟的时候临危不惧,捞足了便宜。

后来就是斗争失败之后不断的颠沛流离。

至圣先师的事迹相当的少,有智慧的言行也不多,就是徒步旅行和饿肚子的时间比较长。

从中完全看不出孔子有什么与其历史地位相称的过人之处。

看完电影我想,孔子原来就是个留胡子的圆脸胖好人呀。

 4 ) 孔子:美轮美奂,奈何形神俱散

昨晚,我买票,选了最好的位置,进场,全身心的感受孔子。

但是说实话,我很失望。

因为之前我抱着很高的期望。

   这种失望,不是对导演态度的失望,而是对导演能力的遗憾,看得出来导演确实还是很用心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

画面唯美,道具讲究,音乐极佳,加上编剧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个塑胶模特。

换言之,由于剧情设计的松散,使得诸多华美的形式,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烘托作用,反而更加映衬出内容的空洞。

如果你能想象10个刘德华给一个杨丽娟端茶倒水捏脚揉肩,那么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当我看到孔子在画面上第一个亮相,认为还是让人满意的,造型场景气度整体上一看就是往宗师大儒上走。

同时也觉察到了导演态度上也很严肃。

不料孔子的第一句台词就有点突兀,但是想想有可能来看的人并不了解孔子,所以让大家对他有个初步印象也是好的,开宗明义,让大家知道孔子是个提倡以礼治国平天下的人,这个标签贴的倒也可以接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写台词的似乎是标签厂出身,有机会要贴,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贴,看了半小时后,我觉得孔子不愧是教育家,逮着谁就想教育谁,随便问他一句他就大抛论语,你说一句,他说十句,那话就好像早就在舌头上站着单等有人把它们叫出来。

我钦佩有知识的人,但是他这种教育热情我还是有点害怕的,放现实里怕不太敢和他说话。

导演似乎没有意识到在铺垫不足的情况下,经典段落的集中轰炸不但无助于丰满孔子的血肉和加深观众的认同,反而很容易把观众从电影里拉出来,让人产生友情提醒“大家好,我是留有论语的孔子哦”般的感觉,虽然我尊重儒家文化,可毕竟我不是来电影院里听讲座的。

   如果说台词的生硬只是说明编剧不懂怎么从语言上塑造孔子,那么剧情的安排则是结构上出了问题。

   前半段,儒家的思想精神体现基本都是靠嘴来完成的,唯一算得上仁爱具体说明的就是救下了小奴,然后笔锋一转,孔子先走了一路谋士路线,然后又客串了一把军事家,估计导演是想以此说明孔子真的是堪当大任国士无双,但是这两段塑造也有些失败。

首先就是为了抬高孔子,而把齐王和公山狃等对手那边刻意拉低:公山狃光天化日大谈谋反,不知道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不是真的臣不臣到如此夸张的地步。

而认为找个由头会盟然后绑架对方国君,就能借此吞并一个国家,这种想法大概只有响马才会这么认为、脑残才会赞同,巧的是齐王方面就是这样。

而且齐王还是一晕蛋型脑残,特点就是本来好好的,突然就咧嘴一笑,天真烂漫的说:行啊!

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现实中齐国要真是这样,早让人打的王八追西瓜——滚的滚爬的爬了。

   刀山箭雨击鼓助阵这一幕,导演大概是想展现孔子的勇气或者象征他内心亦有百般气象,但孔子毕竟是一文人而非武夫,这种观念是通过文化传承而深深植根于观众内心的,颠覆过猛,就过犹不及,且观众又明知道他肯定会毫发无损,自然也不会被打动,反而让孔子看起来有点二。

在这里,导演没能很好的把握住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脱离了现实基础,一味为表现而表现,结果只是徒添瑕疵。

这就好像假如我想表现张飞温柔的一面,那么我会让他给父母老婆做饭洗脚,但是我绝对不会让他绣花,因为张飞绣花只会让人觉得荒诞,而不是温柔。

   此后一段倒是不错,由于前期把诸侯和孔子之间的矛盾铺垫的到位,加上陈建斌的精湛表演,放逐孔子就显得合情合理,干净自然。

全剧中基本就这段是最让我认同的。

   接下来的门徒追随那场戏就不多谈了,本应是让人感动的情节,却笑场了,原因很简单,还是铺垫不足,孔子和门徒之间的感情交流刻画不够(通篇也就和子路颜回说话多点,但是除了煽情就是教育),所以音乐虽然含蓄深沉,但观众只能无动于衷。

不知谁还喊了一句“靠,又跪了。

”我也忍不住不厚道的笑了,当然同时也没忘鄙视这位没素质的观众。

   类似的缺陷多处存在,比如后面的颜回之死,但是那时候没人笑场了,大家都忙上了,手机屏闪的跟演唱会上的荧光棒一样,连朋友也破天荒的在影院接起了电话。

当然我也同样鄙视她。

   子见南子那段,我所能看出的存在意义,最多就是孔子那句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似乎是在揭示世道淋漓,虽然也很牵强,可我只能这样给自己解释。

或许导演是想借南子之口强调孔子的圣人境界,但是周迅说完发哥马上湿了的画面,让我更容易联想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意思。

见完南子,孔子就又上路了,理由是卫国必乱,可为什么卫国必乱?

我从电影本身找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论据(如果说是女人当政、太子不满、宫廷矛盾等,那么这些类似的问题在春秋各国多少都存在,哪个国家都太平不到哪里),只能认为是发哥卜卦了。

而南子死前那段平行剪辑更是莫名其妙,加上那些闪回后南子露出了一个心满意足的笑容,除了理解为见过孔子,死而无憾,我就在想不出其他的解释。

   最后的周游落魄和不为世人所容,表现的也是差强人意,不光是因为这些经历本来就不好表现,而且铺垫不足这个毛病再次成了绊脚石,观众只看到他有如丧家之犬,但是为何沦落到此境地却缺乏足够的交代,于是对于后来的弹琴止饿、冉求援鲁、子路之死、孔子归国等场面也毫无融入感。

   最大的亮点是陈建斌的表演,这一点毋庸置疑。

发哥演技虽好,但是端的太厉害,很多时候虽然看似和颜悦色,但是不但没让人觉得谦和,反而让人觉得很有威势和压迫感。

还有配音也很有问题,语气平板急促,断句生硬,没什么感情,这一点实在太不应该了。

   总的来说,剧本的散乱有些严重,对于孔子个人的形象完全没有立起来,思想家和学者的身份都是靠对话来完成的,教育家是我根据他逮谁教育谁看出来的,就连漂泊落魄都有些缺因少果,倒是成功的军事家和失败的政治家这两个形象还算深刻。

导演虽然用心,但是各方面都正经的过了头(音乐尤其明显,基本都是以煽情为目的),就让人物变得过于伟光正,透出一股假来。

筋肉骨气虽都勉强挂了一点,但又无一处达到一定深度,结果就看着不伦不类。

结构太散、剧情太散、对孔子的刻画也太散,本应起到烘托作用的宏大形式不可避免的临阵倒戈,反而映衬出内容的萎缩。

说人物传记但是人没立起来,说故事片却好像只有前半场能算的上故事,后半场基本就是形神俱散的日记,史诗就更不用说了,整体就好像一副名画的拼接,把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三人的作品缝制在一起,细节精致无比,但是你很难把它作为一幅画来讨论。

   出来之后已经是零点了,朋友说这个你会写评论么,我说当然了,这部电影很需要评论的。

然后我又说,其实我是攒足了劲想夸一夸孔子的。

朋友忍不住笑了,说至少看的出来导演很用心的。

导演确实是很用心的,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孔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我尊敬这样的导演,虽然电影并不理想,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用心的态度,那么永远不会有理想的电影。

   回到家里,我想整理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唯一印象深刻的却是季孙斯。

因为导演和演员对季孙斯的刻画和表现自然可信,有言有行,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基本无可挑剔。

   比起在原形和改编中艰难游走,面面俱到,不如集中精力于一点,从而洞穿整个世界。

   如果是这样,或许我就能看到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孔子了。

         ps:最后也老实的鄙视自己一下,我也制造了一次笑场。

那是四大门徒好像急着劝孔子什么,然后孔子面带职业的慈祥故作仁义的说了两句,紧接着镜头给了四大门徒一个还算不短的特写,我看着他们那high的不能自已的表情,忍不住说了一句“高潮了”。。。

不过我觉得我这不是恶意的,只是一种有感而发罢了。

并且从大家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默契。

如果有人没看过的,可以在看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特写,看看他们是不是面泛潮红,眼睛发亮,额头出汗,微微颤抖。

据说发哥说看《孔子》不哭的不是中国人,我电影没看哭,这句话却让我伤心的差点流泪成行。

眼下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人还剩下几个。

儒家倡仁义,看哭了的不妨在帖子里仁义一下,让我知道中国人还是很多的,也算是安慰了。

谢谢。

 5 ) 理想主义者闪亮的日子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希望你会记得永远的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我们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

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

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

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

)。

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

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

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

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

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

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洗脑和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

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政策。

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

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

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b(但还是有点傻B),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

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

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

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

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

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

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

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

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请大家不要理解成很久没有行周公之礼--也就是做爱--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

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6 ) 子曰:给个话儿啊!

导演胡玫说过,“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

而在咱们这疙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传统,就是很多人会认为你评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其实就是在评论这个人物本身,所以评论《孔子》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过,好在《孔子》这部电影没给我们挖这么深的坑,因为孔子是什么人,不是我这等可以评论的。

而《孔子》这部电影,因为留给观众太多的读解可能,所以也成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

“给个话儿啊!

”这句台词,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所以虽然观众听了都在笑,但这可以算是一种幽默。

而在预告片中,这句话接在南子的话后面,听起来就很雷。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我是一个重症阴谋论患者,所以我觉得“给个话儿啊”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万能的阴谋论之下,一切都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作为“阴谋论”的一种,下面的话其实都是为了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说过,要看懂《孔子》就得先看《论语》,不过在我看来,要想看懂《孔子》这部电影,其实不用读《论语》,能看明白《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就行了。

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

考虑到胡玫导演之前拍的那些帝王将相电视剧,“堕三都”这场戏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啊。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都感觉比较沉闷。

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

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

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而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恰恰导致这种“价值观”是不被编剧和导演所把控的。

所以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

在有明确诉求目地的前半段,因为有“堕三都”的主线支持,所以虽然有很多室内对话场景,但整体故事看起来还是很紧凑的。

虽然很多戏份在我看来还值得商榷,但那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

而到了后半截,因为缺乏一个强大、明确的故事主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驴友团”沿途打酱油的故事了。

另外,《孔子》略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它人为设置的文化壁垒太高了。

俗话说“深入浅出”,但《孔子》却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

这部电影在大量的对白、人名、地名等故事细节上其实等于对观众设置了文化壁垒,对于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三桓、公孙狃等等影片故事背景因为缺乏相应背景知识(虽然这个现实值得哀叹但这却是事实),直接导致对电影的理解有困难。

这就是我说的”入的太深“。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这不算是缺点,因为如果连这个都回避了,那还拍孔子干什么呢?

但是电影在故事方面”出的太浅“,就直接把这个”入的太深“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

观众既看不懂你的人物和背景,又不耐烦看你的故事,自然会觉得故事层面上沉闷了。

可以说《孔子》只有半部好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孔子》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恰恰需要大家都去看看,才能得到更多角度的观众解读,才能映射出当下的主流文化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去思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最后闲扯两句。

南子被刺杀那场戏,影片的剪辑思路非常奇怪,南子中箭和孔子拜见南子的闪回来了个平行剪辑,配合之前孔子对学生的预言(卫国必将大乱),这种镜头语言的模糊性,很容易让部分观众误解暗杀南子和孔子有关,甚至是孔子策划的。

这种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

当孔子得知子路战死的信息,虽然有闪回画面,但还是要完全依靠旁白来补充信息,那些闪回画面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叙事作用。

其实单就这么点信息量而言,几个闪回画面就足够说清楚子路战死的信息了(作为一个对比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场讲述老人卡尔和他妻子一生故事的默片段落,完全没对白,但故事和情感都传达的很清楚)。

百度百科:“鲁堕三都之战”条目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

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

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

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

季孙氏欲毁费邑。

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

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

费人溃退。

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

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

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

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

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7 ) 《孔子》:胡玫拍的不是电影 是电视记录片

1月22日,《孔子》公映,并在全球发行2500多拷贝以纪念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

1月23日,我在北京UME国际影城看了《孔子》,影厅上座率不到3成,看完后我也很不人道的没掉眼泪,感觉真对不起发哥。

1997年,胡玫花了44集的时间讲述《雍正王朝》,剧集当年创下央视收视高峰;到了2003年,胡玫又花了58集的时间去描绘《汉武大帝》,按照这个逻辑,胡玫应该是拍的历史人物越久远,花的时间越长久,可是这次的《孔子》她只用2个小时就讲完了,后果可想而知。

影片开场就是73岁白发苍苍的孔夫子坐在毫无诚意的山水特效前回首往事,然后镜头直接跳到孔丘51岁时迎来自己仕途顶峰,会见鲁公,而之前他因开办私人学堂以博学闻名而学徒众多只字未提,可见胡玫为观众预设的门槛可不低。

可怜的我记性极差,只记得孔夫子一直都有“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的几个标签,但他为何被贴上这些标签我就一无所知了。

而电影接下来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胡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希望把孔子拍成一个普通人。

所以这个普通人就能在一年之内从一介庶民升任小司空、大司寇、相事,可见丫其实一点不普通,而电影用两场戏做了解释:在“国会”上倡议废除人殉之礼时的雄辩,和与齐国的夹谷会盟以智谋取胜不费一兵一卒赢回三座城池建立功绩。

这一下子激发了孔丘施政的勇气和决心,提出要拆除封地城墙,鲁国从此一家亲,结果激怒了其他贵族同事,引发武夫公山狃造反,于是有了武子台平叛这一场面宏大的战争戏作为影片的高潮,可是也因为拙劣的特效,以及乱箭狂飞就是射不中主角的虚伪假设暴露了导演的自慰高潮。

孔丘的施政理想就此告终,然后丫抛弃弃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并引发一群徒弟盲目跟风,一起抛弃妻子浪迹天涯。

随后就是早前大肆宣传的“子见南子”周迅华丽丽的登场,两人一番调情之后,孔丘忍不住说:没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谁料到南子忽然接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

这也成了导演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话,而孔子至此也完成了“善辩”“智勇”“才思过人”的形象塑造,但为了让孔子更人性化,导演安排了“颜回之死”的腐化桥段,来体现夫子与弟子间的深厚感情。

片中颜回为救落入冰河的竹简被冻死后,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悲痛不已,紧紧贴着颜回的脸比死了爱人还难过的模样最终迎合了无数腐女猎奇的心理。

但据说,其实颜回是病死的,死后有人让孔子把马车卖了给颜回买口棺材,可是孔丘太在乎他的马车了,没答应,还说:他生前过得那么简朴,死后也不会在乎有没棺材。

而最终孔子回到鲁国,胡玫只安排他在城门口的一个跪拜,来完成夫子由人到圣的升华,影片随后又回到白发苍苍时的孔子,在吩咐完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了。

在死前,还莫名其妙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而《春秋》是啥,为啥他要这样说也完全没有交代,所以对孔子没有深刻了解的人,别指望通过这部《孔子》去了解这个人,以及理解孔子为啥如此受推崇。

 8 ) 《孔子》票房失败为啥说成平淡?

 电影《孔子》票房开局失败,片方在着急上火之中对媒体说:票房平淡是因为有幕后机构操纵舆论。

就这样在空中胡乱打一了梭子机关枪、空洞地骂了一回大街,并没有对他们所说的“操纵舆论”的机构做出具体的举证和其他有力措施。

而该影片从筹拍到放映前前后后的“操纵舆论”却是有证据可查的,至今还在以各种方式操纵舆论,收买部分网站等媒体,继续忽为悠观众为这个失败的影片买单。

  让我们粗粗回顾几个关键词:还原、真实、史诗、专家、他不懂电影、砖家、编造、平淡——  当初筹拍电影《孔子》,先放风说要表现孔子会武打、床上戏等,引起了舆论哗然,多个儒学社团和学术组织在惊愕之中联名给剧组致函,要求尊重孔子的文化形象。

剧组也做出了承诺,胡玫就对媒体说: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电影在选演员时炒作,多个国内大腕儿被拎出来在空中火锅里涮了一把又丢回去了,随后发生了胡玫专程到香港见周润发的故事。

周润发称没读过《论语》,媒体舆论质疑担心,胡玫解释:没读过《论语》并不证明不会演孔子。

是啊:演员就是导演手中的泥巴,导演捏成啥就是啥,关于周润发能否演孔子,除了我这种从根本上就反对将孔子拍成电影的,就没人再计较了。

  此后是隔一段时间,做一回秀,比如请孔子的后人、93岁高龄的孔德懋老人探班,并忽悠老太太题写片名,但当时不说是片名,只说是老人向剧组赠送书法。

用这种方式向社会释放由孔子血统正宗认可的信息,也表示胡玫仍然在坚持“还原真实的孔子”呢。

  穿上疑似古人衣冠的影片——为什么说“疑似古人衣冠”?因为如今电影里出现的古人衣冠,已经不是真实的古人衣冠,是针对他们臆想的当今观众视觉认可的古人衣冠,所以准确的说法是疑似。

这种疑似古人衣冠的电影,自称“史诗大片”,我要问;当今中国观众中,有多少人还在读史诗?有谁还知道啥是史诗?弱智烂片《无极》和《赤壁》都自称“史诗大片”、如今大逆不道的《孔子》又自称史诗,我要问陈凯歌、约翰吴(宇森)和胡玫,你们到底读没读过史诗?你们能不能说得清楚啥是史诗?史诗片就是能花钱、花大钱的影片?那干嘛不叫“使钱大片”?倘若不懂史诗而说自己拍的电影是史诗大片,是不是涉嫌诈骗?可是,谦卑的我质问自己:你怎么知道他们不知道史诗?我回答不上来。

但是我觉得从胡玫对学者鲍鹏山提指出《孔子》一片的错误与荒谬的骂街式反击来看,她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对史诗不懂的人,即看不出她被史诗熏陶的痕迹,只看到她被“使钱”折磨急于收回投资的焦灼。

基本上,让以上这三个烂片一搅活,我觉得中国汉语中又一个词儿“史诗”,宣告死亡。

“史诗”二字,成为一个敏感词,今后凡是冠以“史诗大片”的电影,即证明此片如韩寒所说:完全可以抹去。

  雷人编剧陈汗多次说,他们在编剧的过程中,不断地向专家请教,获得专家的认可和通过。

不知道他们请的是哪些专家?专家不专家的谁说了算?支持他们的就是专家、不支持他们的就是砖家?严肃如鲍鹏山这样的专家,原本是被他们请去先睹为快,发表电影营销言论的,不料鲍鹏山说了实话,指出了影片的不合常识、违反情理的错误——鲍鹏山并没有计较胡玫当初承诺的“还原真实”,仅从常识与情理角度提出批评。

结果正在一心推动市场营销的剧组猛烈地反击鲍鹏山,胡骂鲍神经有问题,“这个专家不懂电影,他是砖家吧?砖头的砖。

”另一编剧何燕江以极其浮躁粗鲁蛮横的言辞在鲍鹏山的博客中长篇留言,骂鲍不只是神经有毛病。

骂鲍的长篇留言是一篇博文,发在何燕江自己的博客上,但是很快自己又删掉了,大概有人觉得他的骂是在太低级,会引起负面效应,于是删掉了。

而他留在鲍鹏山博客中的长篇留言却是删不掉的。

这个留言让人看到了这个自称要给观众奉献“史诗”的团队的真实水准和真正的目标诉求。

  面对电影的不合常识与反情理,编导们反击与发言,不再说一个关于“还原真实”的字了,纷纷以“懂电影”的身份说话:电影是允许编造的,你要真实的话,应该和历史学家去讨论。

“还原真实”与“允许编造”是一回事儿吗?什么叫一个萝卜两头切?什么叫臭不要脸?这就是。

  将票房失败说成是票房平淡,这是《孔子》剧组对汉语的“充值式使用”,是经典的“巧言令色”。

失败就是平淡的话,“败”就被理解成“平”——那些名字中带有“平”字的可要注意了:今后见了《孔子》剧组的人要赶紧躲避,避免他们叫你的名字,比如举名人的名字:徐小平叫徐小败、司马平邦叫司马败邦、韩三平叫韩三败……还有,“治国平天下”读“治国败天下”?  《孔子》的市场营销手段,值得社会学者研究一下,这是一个典型的金钱操纵媒体、收买网站的案例,是一个“史诗式案例”。

解剖这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许多问题,不只是电影的问题。

 9 ) 這就是對電影的評論啊,我止是沒有劇透,豆瓣你別再說和電影無關了。

現在的水平,前提在一個交流阻滯,普羅大眾又抱守反智情緒的環境中。

對真相不執著,妄自菲薄,小可安妥。

典型的有三派:第一派:尊孔派,典型的一例是要把孔子打造成東方救世主。

希望從傳統中挖掘出類在價值以普濟大世推動社會完成非物質的文化與文明上的現代化轉型。

這派中的極端把儒教宗教化,通過再解釋的方式把儒教經典正確化。

第二派:貶孔派,極端的典型是對儒家經典一無所知,法家、儒教和儒家分不清楚的情緒化厭惡。

逢儒必反的反智狗孺末流。

第三派:也是狗孺,但卻相當平和。

以荀學之心,狗孺之腹,道家末流中的消極思想解孔孟之道。

于丹之流一例。

怎麼解釋得自己舒服怎麼解釋,彷彿差之毫釐,不必摳字眼追究,但實際上謬之千里。

李零先生說過,把書讀薄了,是個大學問。

把一個人拍成電影,卻更是把一庫書縮成小長詩。

這要真的認真起來,需要甚麼功力不是在電影相關專業的技術上,也不是用錢能解決的場景佈置,服裝化妝上。

李零考古的出身,幾十年的古文字研究,幾十年中文係教授的資歷,那麼多書目的參考下,抽絲剝繭,才把一份《〈論語〉講義》標上「喪家狗」的名字。

這是現在的水平。

《Avatar》不用引經據典,考古求證,尚且需要醞釀十四年。

拍《孔子》,做了甚麼準備?

當然,借鑑別人的成就,也足以讓現在的《孔子》較以往人們的既有意識拔高一兩個層次。

這足以讓現在認可《孔子》的人們小可安妥。

但這更值得警惕。

要真盡力展現一個真實的孔子將會怎麼樣呢?

各位都知道,不僅依特有國情,過不了審批。

還會因為過於較真,索然無味。

而一個反過來需要保駕護航的《孔子》又是個甚麼東西呢?依這個環境已經決定了。

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二者交互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古代的八股文尚且要考一下民貴君輕,現在時代進步了這麼多,不像「還原」雷鋒一樣,「還原」一下孔子有甚麼看頭?

要真還原了,那就跟自己過不去了。

被保留下來的那部分是甚麼?

是讓觀眾以為自己知道的進步了,足夠了,對得起電影票了;是讓觀眾默認到被古希臘稱為黑瑪門尼的那種普遍命運及緊束感;是傳說中大人物消極的無力,而不同於基督教異端那種震撼人心的無力無能;是對反抗不了強姦那就好好享受的催眠。

對後現代鄉愿和消極社會願望的巫術招喚及維護。

對於孔子其人所帶來的建設性禮物,則是電影不敢放心給的。

説白,也就是個工媚貨。

 10 )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

1、《孔子》这种电影,你要拍,就别想着赚票房,要赚票房,你就拍点其他的。

好莱坞拍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这种人压根就不是娱乐大众的,不具备娱乐功能。

中国导演的问题,就是又要拍这么个人,又要靠这个赚几亿的票房,这种行为本身很愚蠢,和阿凡达没关系,没有阿凡达,孔子也没人看。

    2、香港演员无论从文化背景、从素养、从经历,都不适合演孔子这种角色,找周润发来演,说明该片从投资人到导演,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一句话,只想赚钱,没用心去做。

    3、导演自身对孔子及其所处的背景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对于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和春秋时期的中国总的思想学术背景,完全是个门外汉,这种情况下轻易启动这种题材,属于不自量力,浪费我国历史资源,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历史的蔑视。

    4、孔子摊上了阿凡达,是他的幸运,因为这个事实可以给孔子以后票房惨败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没有阿凡达,孔子会败得更惨,更无话可说,更快速地被抛弃。

    5、这个电影也许不算最烂的烂片,但他比烂片起到的作用更坏,因为他轻率地浪费了我国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6、孔子惨败是件好事,因为他可以阻止那些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和半吊子导演继续糟蹋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等。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这是我最后一次黑孔老二,看看电影院,人们都去关注小羊了,就让你自灭吧

《孔子》短评

纯支持题材。电影本身像电视剧……

4分钟前
  • 木一
  • 力荐

很感人 少有的有思想的国产影片

8分钟前
  • Zoe
  • 力荐

上善若水哦

11分钟前
  • eel
  • 还行

哈哈哈,我妈妈看的好伤心

15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到底是谁好色啊

20分钟前
  • 卷毛卷毛卷
  • 推荐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21分钟前
  • MOMENT
  • 很差

如果是为了票房而拍摄孔子,你永远也不能理解孔子如何成为圣人。

24分钟前
  • (.人.)
  • 很差

仿佛穿越到小学课堂,把论语好好复习了一遍

29分钟前
  • 凝望深渊Doris
  • 还行

似乎也没有那么差吧。。。

31分钟前
  • 蔷薇染上会醉
  • 还行

无聊的片子

34分钟前
  • luffy
  • 很差

今后多年内都会有人谈到孔子,它已经作为一部伟大电影的反面被紧紧相连在一起

37分钟前
  • skyline
  • 很差

BS那些没看过就打一星的。真支持阿凡达就去给它再贡献一次票房。这里嚷嚷个球

39分钟前
  • 石屋stonehouse
  • 力荐

干嘛把分打这么低 电影还行啊。

41分钟前
  • 从前有一只考拉
  • 推荐

还能拍成什么样

46分钟前
  • 循默
  • 推荐

我不关心抵制《阿凡达》的问题。除了一些“硬伤”和字幕的错误外,我必须承认,这片还不错。

51分钟前
  • 默雨
  • 推荐

一部《孔子》将中国的劣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片子上的,片下的更是……

55分钟前
  • 上空的哪吒
  • 推荐

中规中矩

60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不至于啊

1小时前
  • 轻飘飘的旧时光
  • 还行

知道这个片子不会太好看~~ 不过既然拍出来了 给个面子么 对吧~~~并不了解孔子的生平 不过诚然 不管什么时代 文人是当不了政客了 仁爱连池塘都治理不了 哪里能治国呢 敬仰圣人

1小时前
  • Fallcon
  • 较差

该片的孔子思想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失的:礼仪之道、为人处事之策、为官之德。颜回和子路所继承的则是孔子的为师之道。

1小时前
  • 弗朗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