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浪潮

Die Welle,恶魔教室(台),白恤暴潮(港),波浪,挥手礼,The Wave

主演:于尔根·福格尔,弗雷德里克·劳,马克思·雷迈特,詹妮弗·乌尔里希,克里斯蒂安娜·保罗,雅各布·马琛茨,克里斯蒂娜·度·瑞格,埃利亚斯·穆巴里克,马克西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8

《浪潮》剧照

浪潮 剧照 NO.1浪潮 剧照 NO.2浪潮 剧照 NO.3浪潮 剧照 NO.4浪潮 剧照 NO.5浪潮 剧照 NO.6浪潮 剧照 NO.13浪潮 剧照 NO.14浪潮 剧照 NO.15浪潮 剧照 NO.16浪潮 剧照 NO.17浪潮 剧照 NO.18浪潮 剧照 NO.19浪潮 剧照 NO.20

《浪潮》剧情介绍

浪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海狂鲨2寂静之乐杰克和露丝的情歌漫威崛起:钢铁之心深度诱惑排球少年:VS“不及格”爆裂崩塌湾湾暖辰光人间失格超模们锁清秋科洛弗道10号皇室造型暗算少女茯苓2:七生七世桃花劫疯狂的心爱情的十字路口行尸走肉:外面的世界第一季精武英雄陈真倚天屠龙记天眼露西亚之后老人阿里,山羊与阿伯拉希姆起司美国梦恋爱二三事扫黑2020焚心花戎迷途之人

《浪潮》长篇影评

 1 ) 水滴只能被浪潮吞噬

刚刚看完德国影片《浪潮》,说几句百感交集的话。

影片内容,简言之,一个中学教师赖纳受命给学生们主持一个关于“独裁统治”的活动周。

这位老师本来非常想讲“无政府主义”的话题,但未得到机会,感觉也很沮丧。

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他先问同学们,“独裁统治”究竟是否可能在今天出现,同学们均说不可能。

这位老师灵光一闪,决定让大家亲自体会一下独裁的感觉。

老师于是成为“领袖”,并制定了一些简单但严厉的纪律。

接下来逐渐有了名字(浪潮),“制服”(白衬衫牛仔裤),问候手势,LOGO……同学们先是不太适应,接下来却逐渐陶醉在“集体”的一致所带来的的归属感和强大感之中。

孩子们开始为了“集体”做各种各样荒诞之事,排斥异己,打击“敌人”,场面逐渐失控……赖纳老师最终醒悟到自己的行为无异于玩火,打算解体“浪潮”。

然而,一位已经处于癫狂的学生因不能忍受浪潮的解体而失控,开枪打伤了同学,并最终饮弹自尽……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由联想到另一部电影《死亡诗社》。

那本是一部我非常喜爱的电影,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被基丁老师深深打动。

与《浪潮》不同的是,基丁所鼓励的,是个性,是诗意,激情,个性,珍惜青春,和对美的热爱。

相同的是,结尾都有孩子为此死掉了。

这两部电影虽然毫无关系,但却似有条暗线相合。

例如,赖纳老师让学生们以同样的频率原地踏步,另脚步声振彻全楼;基丁老师却提醒同学,“你有没有发现你们不自觉与别人地走成了相同的频率?

”他鼓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散步于庭。

可叹的是,无论赖纳和基丁老师的初衷如何善良,是否善良,都有孩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另我想起一部小说的名字——我无处安放的青春。

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正当青春,在他们年轻的心里,没有太多历史或者世俗所刻画的印记。

对于单纯而冲动的他们,任何充满激情的鼓动,无论其内容如何,都可以使他们热血澎湃。

他们胸腔里的热血本就渴望沸腾,只恨那周围没有值得沸腾的东西。

仿佛是一堆干柴,有个火星子就可以熊熊燃烧。

这时候,但凡有任何投合了他们心意的思想,他们便可赴汤蹈火。

孩子们无知者无畏,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不知死为何物。

只要有任何能让他们燃烧青春的机会,他们都将投入,谁让他们的青春无处安置?

同时,这也是一群普通人,从一群正常的人变成恶魔的过程。

可怜的他们还觉得自己的思想高于别人,觉得自己是最善良最正义的一群。

难怪,他们从纨绔子弟变成上进青年,他们从被人鄙视到被人保护,他们从没有家庭温暖到找到温暖的家,他们从集体中甚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漂亮女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动因让他们爱上这个独裁集体。

人们是多么孤独的动物,空虚恐惧地活在世界上,渴望别人的接纳,渴望被保护,渴望意义,渴望变得强大……独裁组织竟然满足了一切需求。

结尾的时候,老师问学生们,你们第一节课上不是说独裁统治在今天不会发生?

人性是如同水一样的东西,放进什么容器,呈现什么形状,遇冷会结冰,遇热会沸腾。

上面所说的事情,不过是一周内发生的,要挑动一群人,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不需要特别深刻的思想,不需要特别明确的目标,也不需要花很多钱来收买。

大家只需要形式上步调一致,再找个共同的假想敌,完全就可以成行。

要知道,多少人心目当中期待从与他人一致当中产生安全、归属与强大的幻觉!

又有多少人,其实期待逃避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孤独、空虚、无所适从、甚至痛苦。

应该理解,那些最终丧失理智的愚蠢的人们,起初也非常正常;那些恶魔一般的独裁者或者邪恶领袖,起初也显得非常和善(也许真的和善)。

作为个人,人们离那失去理智的状态永远不过只有一线,也因此,正常的社会离那黑暗思想统笼罩的荒诞时代也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是每颗水滴汇成了浪潮,但水滴最终只能被浪潮吞噬……

 2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浪潮

妄图解构《浪潮》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因为从浪潮里可以开掘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由于我是一个非常不知名,非常不知名的人,所以我只能略略说一说我的一些想法。

1、活动周影片中谈到,活动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民主的优越性。

换到我们国家就应该是歌颂XX的伟大了。

我看不出来这两者的区别。

我赞成减少政治课的量,既然XX都不相信的东西,何必让大家陪着你相信。

我相信中国从来不缺少独立思考的左翼,他们的信仰也绝对不来自于所谓的“活动周”。

右翼我就不用说了。

虽然如此,但是我并不主张取消政治课。

大家也看到了,即使没有政治课,也有活动周,没有活动周,不定还有什么。

每个国家都会在自己的学校里(起码是公立)用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这其实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强制的义务教育)。

顺便说一句,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也是所谓极权主义起源的一个前提。

当然,要达到意识形态的宣传有很多的办法,封锁消息是最拙劣的一种。

2、制服影片里的老师赖讷(我看的是TLF制作的,他们是这么翻译的)谈到制服的作用的时候非常有意思。

而且由于制服的问题产生了影片的一个巨大的戏剧冲突者卡罗。

我个人感觉此君对于制服有着特殊的偏好,否则他老婆就不会打开一个关于制服的网页了…………话归正题,生活中处处都有制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军队都是自己的制服,这在判别敌我,识别身份的意义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年前PLA还耗费巨资予以换装,正是此点的体现。

然而,如果我们用更宽广的视野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标志就是分工的精细化。

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官僚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工层级的绝对明确,因此制服不过是这种分工明晰的外在表现罢了。

如果我们的假设变得宽泛一点,就像影片中说的,西装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服。

因为它符合制服的一个特征,统一制式。

一般来说,普通员工和领班之间,不同工种之间制服会有区别,但共同的一点是他们并没有穿衣的自由,如果一名保安说,他不喜欢他的制服,他像卡罗一样觉得衣服不好看就是不喜欢,或者如许多豆友所言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需要什么高尚的理由的话,他也会以更加不高尚的理由被解雇。

而如果层级比较高了,则穿衣自由会存在并逐渐宽泛。

所以制服这个东西有点像社会契约,你以让渡自己穿衣的自由来取得工作的维持,当然,穿制服的人很快会发现他们让渡的不仅仅是穿衣的自由这么简单。

这表现出来制服的又一个特征:非自愿。

当然,我这么说肯定是漏洞百出的。

比如警察、法官等等这些握有权力的部门,制服的意义似乎就不大一样了。

但是,很显然他们的权力不是来自于制服,制服不过是内在分工的外化,公共部门的制服一样符合识别身份、统一制式、非自愿的特征。

话说回来,浪潮里的制服是否符合这三个特征呢?

不符合第三条,非自愿。

对于像蒂姆这样的死忠,他绝对自愿穿白衬衫。

似乎是这样的,但并不是这样。

这里的非自愿得这么理解,所谓的非自愿是指路径的单一化,如果要达到某种身份转化,则必须建立起路径依赖。

因此,蒂姆即使是死忠,即使在一般层面上是自愿的,但是如果他要成为浪潮的一员,他必须穿白衬衫,而不是红的,蓝的或者其他什么颜色的。

让渡的也必须是穿衣的自由而非金钱权势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3、纪律、团结、力量纪律是法西斯主义么?

显然不是。

罗斯福总统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象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相信我们愿意并且准备为这样的纪律献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因为,只有实现这样的纪律,才能实现为了更高利益而奋斗的领导。

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保证使这些更高的目标将作为一种神圣义务对我们大家都有所约束,从而产生只有战时才出现过的共同责任感。

(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罗斯福总统是纳粹分子么?

显然更加不是了。

纪律和秩序义务规则导引一样都是构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而且是不可获缺的。

宪法和法律不是先验的,五月花号起航的时候并不存在什么公约,对于一群政治流亡者来说,也没有在公海上遵守英国法律的道理。

但是并没有出现凶杀盗窃或者别的行为。

我借此不是想要说明,纪律先于法律存在或者纪律比法律重要。

绝非如此,我希望大家明白,我们虽然崇尚一个法治的国家,但是法律并不能管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一年级的孩子打架或者刚结婚的夫妻谁做饭谁洗碗,这种事情法律管不着,也没有必要管。

所以纪律秩序义务(义务似乎是个法律名词,后不述)规则导引这些东西就合情合理地成为法律的补充,从而带有了所谓软的法律(soft law)的特质。

所以纪律本身不存在价值判断的可能。

关键的问题在于纪律制定和实践中,有没有考虑到法律的精神,有没有体现出道德和效率,有没有满足纪律约束者的价值观共识等等。

在这里层面上,纪律才有了善或者恶。

同理,团结也绝非法西斯主义的。

USA这个国名自己不就明证么?

力量也同理。

不过,为什么我们天天都遵守着各个场所的纪律(比如一般在争鸣中都承认就事论事而不人身攻击的原则),反而却认为纪律是法西斯主义的呢?

关键就在于纪律这个东西在整个意识形态结构中所占的地位。

过分地强调纪律在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确实是在短促的20世纪里经常见到的情况,不光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总统也是这么说的。

4、信仰和组织信仰缺失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浪潮里很多成员感到的恰恰是一种信仰的回复。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和经典,我们想叛逆,但是不知道如何叛逆。

相较之下我国的孩子们居然还是幸运的,他们知道该向谁叛逆。

单纯的信仰是不足以唤起如蒂姆般的狂热的,信仰必须与组织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组织是一个集体,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组织自己的共同信念,当这种共同信念得到足够的认同,经过了实践的考验,理论的升华之后,就会成为一种信仰或者加深某种信仰。

人是群居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

现代社会也是组织程度不断增高的社会,因此组织与信仰捆绑起来必然会在某个节点上喷涌而出。

当然我们以组织和信仰做横纵轴,高低作为中点,探讨四种排列组合也是颇有意味的事情。

不过在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之前,先听一下马克思的教诲: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于此相对的,虚构的集体则“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节选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句话为众人所熟稔,我要强调的是第二句话。

老马说的道理很简单,就像是我们谈论恶法还是善法,君子还是伪君子一样,集体主义也有真实的和虚构的之分。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还认为马克思只鼓吹了集体主义那就真是错了)同样,一个组织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组织是一个自愿的追求自由而不是纯属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组织,真实的组织具有宪法作风,甚至如王绍光所言,在这些组织里,公民可以进行民主政治的模拟实验,体会民主精髓,从而发扬民主精神到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而虚构的组织则正是浪潮所给我们展现的,他虽然像一个组织,可是归根到底是独裁者操纵的工具,追随者病态的自我实现工具而已。

这样的组织烘托的信仰,实在是不足称道。

5、多元主义悖论胡适先生给我们提了一个命题,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我倒以为自由比容忍更重要,就像是麦兜给我们提的问题,他发明了电话却没有电,有了电却没有接电话的人。

如有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论点,我们去容忍什么呢?

然而自由本身也有难题需要解决。

浪潮穿白衬衫,我可以不穿,这是我的自由,事情到这里本该就结束了。

可是事实上恰恰没能结束。

穿了白衬衫的认为她不穿就是对组织的背叛,没穿白衬衫的人认为他们穿白衬衫的人是无意识地被洗脑。

这恰好是今日某种状况的讽刺。

卡罗那么执着地反对浪潮,将自己拼命提升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然而,她却忘了,别人是有不自由的自由的。

其实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悖论,时时刻刻地发生着。

比如某个由众多海外明星联袂拍摄的献礼片,明明很多人发誓倒贴钱也不看的电影却反而得到了众多的评分和众多的评论,而且只要任何评论者稍微表现出了一些想看的想法,就无所不用其极地讽刺甚至谩骂。

这恰好是这些“自由斗士”们不能克服的难关。

所以多元主义必然要要有一个一元主义的主干,在这里政治正确的主干之下才能不断多元。

然而谁能保证,这个一元的主干没有隐藏着浪潮的因素,正如某位豆友精辟的概括,离我们只有五天。

这就是为什么独裁之所以仍然困扰着人们,因此汉娜·阿伦特精辟地指出,纯粹的极权主义几乎不存在(她认为只有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和大清洗时期的苏联可以算),而极权主义的因素隐藏在各种政体中。

诚哉斯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人心中,不都有一个浪潮么?

 3 ) 从病毒式营销说开去【营销①】

首先,这是一场典型的病毒营销案例。

1.目的每个商业活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尤其是营销活动。

病毒营销一定是指事先设计的带有目的性的活动,后期的政策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开展的。

《浪》的目的性:让学生亲身体会独裁政治,证明我们也会成为纳粹。

2.定位市场营销讲求市场细分,每个产品、品牌所针对的消费者是有限的,只有把目标消费者确定了,才能开展有效的营销。

病毒营销在这一点上对初始阶段的精度要求很高。

《浪》被动接受了目标市场,细分市场消费者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和一致性,达到了高精度要求。

3.需求需求带来动机,动机促生行为。

选择目标市场后,对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政策。

《浪》的目标群体是迷茫的一代,缺乏归属感,强调个体却找不到方向,同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酒精、烟、性、毒品还有语言都充分的凸显出这样的需求)。

4.措施病毒营销一般是由一个切入点进入,然后通过一些措施激发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口口相传,达到快速宣传的效果。

《浪》开始通过与惯例不同的措施,比如称呼、起立回答问题、原地踏步,而这样一些行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而立竿见影获得的外部关注也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为下一步的行为带来的动力。

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一个环节,从讨论、名称、标志、网络等等,老师通过引导将集体的概念渗透到行为中并不断纠偏。

不断的互动、激励,使这样的影响力扩展到课堂之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5.启示病毒营销和“浪潮”具体极为相似的特征,速度快、范围广、效果显著,但也具有同样的缺陷,难以控制。

“浪潮”到最后就失去了控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病毒营销需要控制吗?

答案是肯定了,别忘了病毒营销是一场有目的的活动,而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过程控制、收尾控制是实现营销目标的关键所在,《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影前营销就是对过程控制的典范,网上寻宝、环环相扣、结果激励保证了效果,而王老吉在汶川地震后捐款1亿后开展的病毒式传播的事件营销,在最后收尾阶段爆出丑闻使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浪》最后的悲剧在于过程的严重失控——甚至“元首”对事态的发展毫不知情,最后导致收尾阶段的意外。

其次,这是一次效果效果百分百的培训。

1.企业培训的一般流程:需求-培训设计-实施-评估。

2.团队培训是企业培训中常见项目,或单项实施或与渗透到其他项目中;团队培训外在表现很明显:成立团队,包括队名、队标、队旗、队长,统一服装,统一的行为。

3.常见的团队培训是拓展训练,学名叫体验式培训,除了第二点的内容还包括团队游戏,通过参与体验进行学习,并在最后就体验进行分享。

4.《浪》从形式上极为相似,甚至包括最后的分享,那么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培训能够对行为产生影响的;第二,需求为先;第三,员工参加培训的收获取决于其投入程度,参与程度,一方面被培训者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另一方面教官应当不断的引导学员参与培训;第四,拓展训练本就源自军队。

最后,这一次管理实践。

1.管理风格没有对错,只有适合程度。

对知识型员工不适合采用独裁管理,但对素质不高、阅历不多的员工采用独裁管理风格效果会更好;另外这也受大环境影响。

2.管理者要可畏可亲可敬(朱新礼)。

工作上可畏,生活中可亲。

3.再独裁也不能忽视制度的力量。

《浪》中虽然没有文字的制度,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些规则,并在潜移默化中执行。

4.主动性。

主动管理,主动参与被管理。

如果说有的人在职场中一无是处却平步青云,那么他至少具有高人一等的主动性。

 4 ) 哪里都有浪潮,不必上纲上线

坦白来说,对于这种声名在外又有些政治隐喻的电影我一向是不太看好的。

因为混迹豆瓣,看惯了国产政治片是垃圾而外国政治片是神作的评价,我发现我们对这种政治题材电影带着天然的有色眼镜——从小包围在歌功颂德英雄主义作品之中,再加上政府对文革的遮遮掩掩和生硬的洗脑手法(而恰好这两者形成的对比使得这个政府的某些作品显得如此拙劣),我们突然接触这种讽刺和暗喻的作品(包括《1984》和《动物庄园》)时,就像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切都是那么深刻和真实,打破了所有我们被教育的一切,让我们无地自容、彻夜反思、感受到深深的欺骗。

再回头审视我们自己这个国家和它所宣传的意识时,就会觉得那是多么的可笑和幼稚,以一种高处看平生的感觉替还在这种“集体主义”里被“洗脑”的人哀叹。

问题是我们就没有出错吗?

外国的政治片讲得道理就是深刻和正确的吗?

那怎么确定外国的政治电影就不是在洗脑?

有人说了,外国的政治电影洗不洗脑我不知道,反正中国的就是洗脑,而且洗的拙劣。

嗯,这句我也没法反驳,反正都是被洗脑,喜欢被外国的洗还是被中国的洗都是个人的自由嘛,而且确实啊这届中宣部不太行。

那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吧,假设有一天中国强大到令全世界眼红,超越了今天美国的位置,在个人主义环境里长大的小孩听多了个性独立,某一天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带来的巨大成功,会不会像我们今天一样感觉到深深的欺骗?

所以我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来就没有什么孰优孰劣的问题,无非是认可各主义的实力对比在特定时段总是有强弱的,从而使一方觉得底气不足,而一方又觉得迷之自信。

就小范围而言,集体主义总是压倒个人主义,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和建设力,就像这部电影里的“浪潮”,但是大范围内,现在恐怕是倡导个人主义的多于集体主义吧(我共表示不服)。

电影里的组织是浪潮,电影之外,众口一词的谈集体主义色变难道就不是浪潮?

再回到电影本身(呃,貌似开头也没提),如果打分的话是打三星(没有黑note7的意思)吧:两星给德国对纳粹的反思,真的很可贵;一星给这个题材,让我们警惕法西斯复辟;一星扣掉情节剧情;一星扣掉夸张和太明显的结局。

好的方面当然有目共睹,下面主要说坏处。

该剧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即使在和平年代里,法西斯这种恐怖的事情也是能从群体中产生的呢。

所以主要的情节都用于铺垫浪潮怎么一步步走到极端的,也就是着重表现“浪潮”带来的负面性,但是事实上情节是特别混乱的,只是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感觉去看反而觉得情节不太重要。

因为我们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所以怎么表达出来都觉得不太违和,我们来看几个冲突和负面性的点(负面性是指他们集体表现出来的负面性,蒂姆这种精神有问题的个体我们先不谈):首先,大家要求统一服装,女主穿了红色的,理由是觉得自己穿白色不好看。

然后不出意外受到了大家异样的眼光和指责,甚至老师也刻意不怎么理她。

但是这对于表现负面性完全没有用处,她最开始也尝试穿制服只是后来觉得不好看而不穿了。

与其说这里想表明女主的独立清醒,但跳出去电影的背景,如果现实中团体因为某件事情要统一行动偏偏有一个人不统一,恐怕更多的我们也是认为这种人就是不配合、不具有团队精神吧。

很明显的,女主不爽了,觉得大家都是在针对她,嗯,或者说她觉得这群人疯了,之后他男友来沟通,还和她男友争执,完全不让步。

然后我们看这件事之后女主男友对她的评价——

注意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因为“浪潮”而闹僵,仅仅是穿衣服这件事而已。

并且电影前面也有她想去留学、完全不管男友的片段,所以情节推进到穿衣服这件事,男友差不多说出了他对女主的、还没有受浪潮影响前的评价:一意孤行,不考虑他人感受。

所以这里我觉得这里这个负面性不太好,可以设置为女主不小心没穿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都更有对比性。

偏偏这是因为女主个人的原因,所以看到后来,感觉她真的有点是因为对浪潮的发展感到心理不平衡而刻意与之作对的。

第二,满大街涂鸦

虽然这有违公理,到处涂鸦也确实应该被警察叔叔抓取教育。

但是实际上,涂鸦行为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有时被鼓吹成反抗专制的行为(参见柏林墙),和是否参加法西斯性质的组织没什么直接联系,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认知诉求而已。

而且这段我看的莫名其妙,文格尔没让他们这么做(后来还骂了一顿),只能理解为国外高中非主流少年的突发奇想吧,人不疯狂枉少年啊。

第三个场景就是最后一场体育竞赛了,在场馆里起了冲突。

一开始他们强制统一服装进场,这个说明了浪潮集体具有排斥性。

但是这是在浪潮成员覆盖了大部分学生的前提下(沙滩聚会他们吸收了大量人员),也就是说,此时的观看学生大多数属于“浪潮”,而且多数人都是很乐意的接受了服装,只有女主和女二并不想穿,带着传单混进去场内(要是我是浪潮成员我也不能忍啊)。

但这时浪潮也没有体现多大的负面性,为了自圆其说,只能设置一场攻击对手的情节,再加上女主们发传单的行为,终于造成全场混乱。

但讲真,看球什么的即使到现在还有不理智的行为,再加上女主发传单的神助攻,场面终于混乱不可收拾——也就是说这个锅浪潮全背也有点冤啊。

所以其实在负面性体现上,浪潮这个组织整体表现出来的负面性真的很弱,完全没达到电影想达到的效果,反而打跑几个小瘪三、统一团队戏剧排练、体育竞技中的团队激励都显得还有积极性的样子。

而又由于蒂姆这个精神有问题的人的存在,整个浪潮最后崩溃反而更像是一个精神病坏了一节课,而没有凸显这种群体性组织的负面性。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是蒂姆的存在,文格尔老师最后配合男二(想不起名字了,女主的男友)演戏然后成功教育学生们的课堪称完美。

因此呢,综合看电影也编不出来这个群体到底能产生多大的负面性,每个人都极端又明显太夸张,所以只好把所有负面情节归到一个人身上,造成一种如果不是这个家伙说不定浪潮还挺好的臆想。

因此就情节是否充分表现主题来说,浪潮的情节明显是苍白的,没有很好的托起整个主题。

十分赞同下面这位知乎用户的回答“有信念有希望的人,不论如何才会走下去,才会去阻止浪潮,如同推石上山的国王,他永远在做着无法结束的任务,但他的手却从来不曾松开。

历经艰险方知幸福安康,所以重要的不仅仅是面对浪潮的警惕和希望,更重要的是浪潮过后的反思和沉着,以及时刻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浪潮是不是已经在你的心中。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15223/answer/61029041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总之看了浪潮对集体主义一脸鄙夷是不好的,哪里都有浪潮,看了个电影也不用扯体制来上纲上线,关键是保持一颗清醒向上的心,做一名好少年呐:)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

 5 ) 《浪潮》:意识形态在电影之外

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足够反思的诚意,因此他们最擅长把意识形态的反思和电影艺术融合起来。

《浪潮》是又一次自我反思的范例,一个虚构的集权主义如何进入现实并最终被现实所击碎,然而集权主义是德国现实真正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话语吗?

《浪潮》是否是一次突破意识形态幻象的成功尝试,或者恰恰相反,但我们自以为走出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们正好被意识形态化了?

文格尔式的集权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斯大林的苏联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的模仿。

“文格尔先生”象征着领袖,统一的手势制服象征着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统治,内部团结和排外象征着极端民族主义——这一切符合人们对典型意识形态的全部想象,但仅仅是“虚幻的想象”。

文格尔式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正是因为它太像意识形态了。

而忽视了在这个后现代主义社会,真正的意识形态,恰恰是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内核的。

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不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变成了非人,恰恰相反,当我们说意识形态不是一切,在意识形态的面具下我们仍然能保持自我的时候,才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时候。

所以当文格尔先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观众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他的幻象所感染,正是因为他缺乏真正的意识形态效用。

文格尔先生建立的是一个伪意识形态模型,它能控制电影里的学生,但却不能控制电影前的观众,而真正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恰恰是我们。

意识形态的成功运作要求同它表面结构保持一定距离,而亦步亦趋的认同最终只会毁了意识形态大厦。

这也就是电影里蒂姆的命运,他对“浪潮”无限忠诚,但他每次活动中的虔诚表现,却只会引来观众的笑声——正是因为他太接近意识形态了,反而把观众拉的更远。

而与此相反的是卡罗,她从开始就意识到了“浪潮”的悲剧结果,并做出了多次尝试意图挽救,那么真正把人们唤醒的是始终站在对立面的卡罗吗?

答案却正好相反。

卡罗确实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她没有也不可能摧毁“浪潮”。

反而是她的批判,激起浪潮成员一致的对抗——这又是一个“意识形态以其自我批判为内核”的证据。

当“浪潮”面临外部的阻力时,正是它更加强大的时候,因为意识形态的成员更乐意“畅游在集体意识之中”,使自己成为超自然实体的一部分。

真正导致“浪潮”瓦解的,反而是其内部,是最忠诚于浪潮的蒂姆,一手瓦解了浪潮。

他直接的、完全的对意识形态机器的认同最终导致了死亡。

而他的死亡,揭穿了整个幻象的无意义本质,瓦解了“浪潮”。

让我们走到课堂以外,走到上课之前,在“浪潮”的伪意识形态前,什么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

狂欢、毒品、完全的癫狂状态、孤立的个体、无意义生活••••••这恰恰才是一直在发生着的真实的意识形态——在我们的后现代社会中,各种能指围绕着无意义中心运动,后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通过提供无限的剩余快感对个体进行符号化。

之所以说文格尔的思想实验并不构成对现实的完全批判,并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意识形态本体,正是因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文格尔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现实的意识形态默许下进行的。

正如之前反复强调的一样,“意识形态包含着反意识形态内核”,它永远不担心文格尔的“浪潮”会冲垮社会结构,因为浪潮的结果,不正是青年人重新回到无意义的生活中了吗?

从另一个角度讲,“浪潮”反而成了替罪羊:蒂姆的死被归结于集权主义的失败尝试,但事实上,即使没有浪潮,无意义、孤僻的生活被推演到极端,不同样是死亡吗?

当我们都在说“浪潮”过于激进的行为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浪潮”的失败也许正是因为它不够极端呢?

它不能把对现实的批判进行到底,反而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

让我们看看电影的结尾吧,青年人失落的从大礼堂走出,外面等待他们的是摄像机和记者——这是真正的意识形态,冷漠着注视着一次穿越幻象的失败,并重新把所有人纳入其中,包括银幕前的观众,正像我们从未逃离过一样。

 6 ) 專制政治,并不遙遠——有關劇透,未觀片者慎讀

路易斯安那的野蠻人想要果子時,便把果樹連根砍倒,采摘果實。

這就是專制政體的寓意。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第五章 第十三節 專制主義的意義故事發生在今天的德國。

在某個城市的一所普通高中里,政治和體育老師Rainer Wenger工作積極,思維活躍,而且,精力旺盛——開車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搖滾樂一路飛飆,同時還是校水球隊的教練。

他一心想在即將開展的活動周上為學生們奉上自己極為感興趣的“無政府主義”主題。

不料,校方卻以Wenger大學時期曾積極參加左翼運動為張本,將其代之以另一個主題——“獨裁政治”。

在這所普通的高中里,學生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水球隊主力Macro和舞臺劇女主演Karo是一對剛剛走到一起的金童玉女;東德人Dennis則是劇團的領導者;衣著個性的Mona同時也富于思想;紈绔子弟Kevin經常拉著Bomber和土耳其移民Sinan等人在校園橫行;“軟膠蝦”Tim性格內向軟弱,總受小混混的欺負……運動員、演員、思想者、暴發戶、前東德居民和外國移民,當然還有弱勢者和黑社會,這個校園就像是整個當下德國社會的縮影。

這一切,說它絢爛多彩也好,說它靡靡不堪也罷,都將在接下來的活動周,這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的活動中出現極富戲劇性的發展。

雖然慘遭奚落:對無政府主義主題的熱情被同事比喻為對漫天飛擲的燃燒瓶(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狂熱,但是趕鴨子上架的Wenger還是恪盡職守的認真開始備課。

第一天,星期一,活動周拉開了帷幕。

Wenger正在面對的學生們是一羣九零後。

像現在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他們個性十足,討厭老生常談的說教。

“專制政治是否可能在今天的德國重演?

” 對于這些連兩德分裂都沒有親身體會過的學生們來說,這個問題顯得太過抽象。

雖然還能想到“第三帝國” “東德佬”等概念。

但我更愿意相信這些反應就像他們的那句“納粹去死!

”一樣,都是出于后天環境培養出的下意識行為。

“紀律鑄造力量”Wenger開始像個獨裁者一樣施發號令。

排定教室座位,坐姿要抬頭挺胸,發言要起立站直,回答要簡短明確,稱呼老師要用尊稱。

馬上,教室中就出現了持不同意見者。

Mona對Wenger這種道貌岸然的臉孔表現出嘲諷; Kevin等人則以一貫的叛逆繼續著“抗命不遵”,因而被Wenger趕出教室。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服從了命令。

而且,已經有人對于“紀律”的服從超出了Wenger的“命令”。

Tim在課后仍舊尊稱他為Mr. Wenger。

與學生們對此反應不一不同,當天他們的父母們在聆聽子女講述活動周第一天這一切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表現出了隱隱的憂慮和擔心,甚至是反感。

對于“紀律鑄造力量”,家長的回答是“你們應該自己發現自己的底線。

” 不過,家長們也僅僅是說說而已,并沒有對子女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進行干涉。

或許是他們無所適從,或者是他們不知所措,還可能是他們選擇不作為,總之,生活還在繼續。

當然,Wenger并不知道學生家長們的態度。

第一天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這鼓舞了他。

他開始研究起了《學校紀律》、《制服》、《青少年心理學》等專著。

不止如此,在他的腦海里,逐漸醞釀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將活動周變成一次微型的獨裁政治實驗。

第二天,星期二,一開始就是無聊而有些可笑的踏步。

但當Wenger說要讓在樓下上無政府課的“敵人們吃點灰”時,前一天所進行的初步內部整合便立即露出了某些猙容。

學生們開始興奮地跺腳,地板山響。

也恰恰是在這個時候,Wenger開始有些迷失自己。

這次活動的目的,究竟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還是借此機會實現自己個人的成功甚至虛榮?

Wenger已經有些眩暈。

“我們作為一個整體……起碼比樓下的無政府班好。

”Wenger如是說。

“團結力量大”Wenger作為老師尚且如此,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們沒有可能更加理智。

聽到踏步聲的“無政府課”學生中間,有人開始轉到Wenger的“專制課”,理由僅僅是認為“更加有趣”。

如果說這些人是如此容易地與“無政府”分手,而主動地向“獨裁政治”投懷送抱的話,是有些殘忍。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事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只是他們完全不知道Wenger的課堂已經不僅僅是課堂了。

第一天的紀律還只是Wenger被動下達給學生,那么第二天,學生們已經可以在Wenger帶有指向性的啟發下,提出更進一步的規范:統一服裝。

接下來從討論制服這一現象本身,到其意義、特征,最后確定樣式——白襯衣牛仔褲,全都是學生們自己提出并認可的。

甚至有一些消極的聲音,也由學生自己化解了。

這些現象表明這場活動已經帶有了某種自發性。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這還是獨裁嗎?

或者,獨裁僅僅是一個人完成的嗎?

在片中,有些人僅僅是因為“便宜”或“可以不用再為明天穿什么而絞盡腦汁”,便如此輕易地放棄了著裝的自由。

這或許能夠給我們某種答案。

Wenger已經不能完全控制局面了。

第三天,星期三,這一天,一直對這場活動持之以鼻的Mona離開了,是反對Wenger,還是反對“獨裁政治”?

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好,至少對于Mona來說,Wenger達到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的目的。

但是,更多的人又進來了。

雖然理智的防線一直在收縮,但至少目前Wenger守住了它。

“滿員了就是滿員了。

”他如是說。

這堂課上,從頭到尾完全可以說是學生們自己完成了對這場活動的命名。

提出命名要求、提名候選名稱、表決確定名稱……與獨裁比起來,反倒更像是議會政治。

在活動正式確定名稱為“浪潮”后,學生們教室里為“浪潮”未來的發展,展開了熱烈而愉快的討論:制作LOGO,在My Space上設立主頁,還有貼紙、紋身、明信片、帽子等等,一幅迷人的愿景在慢慢展開。

學生們已經被發動起來了。

只是,沒有人問道,“我們團結起來去做什么?

”此時此刻,Wenger則坐在講臺上,像一個在沙灘上搭好漂亮的沙雕的小男孩一樣,看著自己的杰作,開心的笑了。

一直以來,由于有個不服管教的弟弟,Karo對于Wenger這套加強紀律的做法還是頗為支持的。

但是由于沒有按規定穿著白襯衣,她今天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落。

這使她隱隱地感覺到了某種不安。

“行動鑄造力量”它改變了平靜的校園生活:在Karo缺席的情況下,Dennis對劇團進行了改革與重組,排練走上正軌;因為同穿白襯衣,Tim得到了同伴們的保護,免遭小混混的欺負。

受到了這個原則的鼓舞和指導,“浪潮”在第三天,其整個歷程的中間點,達到了巔峰。

其日益壯大的聲勢讓Kevin也耐不住寂寞,回頭加入了進來;“浪潮”開始走出教室,廣泛招募成員,私自占領地盤;晚上,所有人一起行動,將“浪潮”的LOGO噴滿了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第四天,星期四,這一天,Wenger的課已經無關緊要了。

在上課前的閑談中,Bomber就已經提議為“浪潮”取一個問候手勢,并發明了一種類似軍隊中執槍禮的姿勢。

果然,年輕人們想到的只是那些幫派或者音樂流派的問候手勢看起來酷酷的,卻獨獨沒有人提起那個在七十多年前被賦予一個專有名詞并被收入所有德語詞典的“德意志問候”曾給歷史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詳見《德意志問候——一個災難性姿勢的歷史》,德國 提爾曼-阿特勒 著,2008年1月 江蘇人民出版社)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所有成員的響應并取得一致,Wenger則欣然接受了這一事實。

在幾十號統一服裝筆直站立的人們揮手致敬并山呼“Mr. Wenger”聲中,Wenger沒有理由感覺不好。

此時他更不可能意識到,這種比統一服裝具有更為普遍的強制性的行為,昭示著“浪潮”已經在教學實踐的范圍之外漸行漸遠。

很快,“浪潮”姿勢成為區別成員身份,甚至劃分對“浪潮”態度立場的標志。

由此,越來越多無辜的人被卷進來。

前夜里,被噴在市中心的巨大標志已經給整個城市的生活帶來了某種影響;今天,做這個姿勢更成為了進入學校教學樓的必須手續!

本來希望能借此能有利于管教弟弟的Karo,看到年幼無知的弟弟已經淪為了“浪潮”的看門狗。

這使她與一直以來支持“浪潮”的Macro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面對“浪潮”日益濃重的強制色彩和暴力傾向,Karo最終決心聯合Mona印制并散發抵制“浪潮”的傳單。

很顯然,在“浪潮”漸行漸遠的同時,反對派也茁壯成長著。

在內部矛盾發展的同時,急速的擴張更使“浪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

噴得到處都是的LOGO冒犯了當地黑社會。

雖然Tim掏出了從家里偷出來的槍,阻止了即將發生的街頭混斗。

但也使一直以來以弱勢者形象出現的,作為局勢發展的最為不穩定的因素站到了前臺。

更為耐人尋味的是,這暗示著專制開始和暴力結合。

如果說在那緊要關頭,Tim的出槍還是情有可原的話,那么,當他自告奮勇的要充當Wenger并不需要的保鏢時,則說明了由專制所催生的暴力并不為其所控制。

而且,這暴力甫一出場,便成為一片烏云,籠罩著接下來發生的所有事情。

Wenger與妻子的晚餐被打擾了;散發傳單的Kora被威脅著;甚至篝火晚會時,Bomber和Kevin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關于水中亡靈的談話也隱隱透露出對死亡的憂慮……第五天,星期五,時隔兩天,孩子們將“浪潮”擴展到校外的出格行為終于被Wenger發覺。

運動的發起者對于形勢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而甚至是后知后覺。

這已經是活動周的最后一天,他在課堂上大發雷霆,并試圖讓這一切像所有課程一樣結束——每人課上寫一份感想交差了事。

但,事情卻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這時的“浪潮”就像一臺剛剛加滿煤的蒸汽機車,七竅生煙青筋迸露,開足馬力向前奔去。

但,我們的Wenger先生并沒有準備修筑更長的鐵軌。

當天下午,Wenger所帶領的水球隊迎來了一場重要比賽。

賽場上,雙方隊員在激烈較量著的同時,肢體摩擦不斷;看臺上,“浪潮”的成員們和反對者們都在此時此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Wenger卻渾然不知大亂臨頭。

終于,在比賽的白熱化階段,一個小小的火花,點燃了臺上臺下所有的火藥桶。

Wenger可以用一己之力分開在水中扭做一團的雙方隊員,但對于看臺上的全面混亂卻無能為力。

當晚下起了瓢潑大雨,混亂和不安在延續著。

Wenger和一直以來恩愛有加的妻子也發生了激烈爭吵。

在這段爭吵中,Wenger在刻薄的語言中透露出他對于“浪潮”的深藏在教學目的背后的隱衷。

“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也好,體驗學生將自己作為榜樣的感覺也好,這所有的動機都來自于深深的自卑:妻子擁有碩士學位,而自己僅僅是個自考文憑。

一切自信,一切威嚴,都彌補不了Wenger心中的這個痛處。

由于發動“浪潮”的動機本就不純,我們更不可能奢望Wenger在整個活動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原則。

在迅速取得的尊敬中,Wenger對于“浪潮”的領導也就不再那么嚴密了。

對于“浪潮”成員的自發活動,他要么是聽之任之,要么是茫然不知;對于一開始就有的反對聲和隱患,他更是充耳不聞疏于重視,直至已經釀成禍端。

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我們可以說,如果Wenger來到中國,他就會發現他的這次試驗將完全無從下手。

因為:排定教室座位,坐姿要抬頭挺胸,發言要起立站直,回答要簡短明確,稱呼老師要用尊稱,統一的校服,定期或不定期的集會、宣誓,特殊的手勢,有個特別名字的團體……這一切早已經根植于我們的教育,甚至是社會體系之中。

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Wenger是一個愛崗敬業的優秀人民教師。

但在浸淫民主思想已久的現代西方社會,Wenger的這個試驗必然遭受重重阻力,再加上他本身就不甚明確的動機和原則,就勢必演變為一場鬧劇,甚至悲劇。

現在,幾乎已經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Wenger試圖力挽狂瀾。

他決定召集所有的“浪潮”成員及其支持者在一起,為此事做個了斷,但他選擇的方式卻更為極端。

第六天,星期六,中午十二點,學校禮堂人滿為患。

來的人遠遠比想像得要多。

或許Wenger認為在“浪潮”已經急速膨脹的情況下,唯一能夠將這個泡沫吹滅的方法就是超過它所能承受的膨脹速度。

于是,在一場極富煽動性的演講之后,果不其然,臺下群情激昂。

Macro被作為“叛徒”揪到了臺上始終。

此時,人們的情緒達到頂峰。

“我們怎么處置他?

”前一秒還在鼎沸的人羣瞬間冷卻下來,就像一團被動住的火焰。

專制的本質特征,正是在于對自我意識的極度膨脹和不同聲音的極端排斥。

今天搞個白襯衣,你接受了;明天搞個“浪潮”手勢,你也接受了;花樣是層出不窮的,而且毫無原則可循,難保你會屢試不爽樣樣滿意。

如果你不接受,你反對,那么你就有可能是下一個:游街示眾,被折磨至屈服,甚至肉體消滅……這樣一幅圖景,開始讓剛才還群情激昂的聽眾們變得人人自危起來。

如果每個人的個人利益都難以保證,那么這個組織的凝聚力將立即土崩瓦解。

人們在感想中所表達出的“浪潮”給自己帶來的積極感受:“不再無聊”,“人人平等”,“相互信任”,“奮斗和理想”等,不過是繁茂的現代人類社會之樹上所結出的顆顆碩果。

只有吸收不同的養料——多元的文化、不同的見解,這棵樹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他們所牢牢依附著的樹干,便是“人的生存”。

但根本上說,“專制”是舍本逐末地否認“人的生存”作為一切的前提。

誠然,這種做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獲巨大的力量——就如砍倒果樹可以馬上獲得大量果實,但它卻砍斷了人類社會這顆大樹所賴以生存的樹干。

現在,紀律建立起來了,團結樹立起來了,力量鑄造起來了。

可是,他們要這些干什么用?

就像一個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卻毫無用武之地。

于是,他們只能開始在內部廝殺,排斥異己,蛀蝕自己的主干。

在臺下眾多聽眾那茫然和失望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嚴重的后果。

他們的熱情還有所不甘,他們的腳步還戀戀不舍。

就在Wenger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主動權并宣布“浪潮”到此為止時,Tim的槍口對準了大家。

一直以來,相貌平平,性格軟弱的Tim是大家眼中的軟腳雞。

無論是水球隊還是話劇團,統統沒有他的份。

在整個學校的利益分布中,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意者。

自“浪潮”發起以來,他便一直的不遺余力,并惟Wenger馬首是瞻。

那些平時在校園里叱咤風雲的人物可以和他稱兄道弟,以前欺負他的人變得和藹可親,是“浪潮”給了他無比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尊重。

“浪潮就是我的生命”他如是說。

但對于“浪潮”的可怕本質,頭腦簡單的他反而沒有想太多。

因此,當Wenger宣稱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并甩手扔進歷史的垃圾桶時,Tim——這個剛剛找到自己便再次跌進萬丈深淵的被愚弄和拋棄的人——握著手中的槍,便不可遏止的走進了極端。

Wenger不是沒有機會:Tim第一節課便表現出極端的熱情;自告奮勇充當保鏢;在自家籬笆下守候一夜;甚至為最后的集會跑前跑后的張羅。

這一切Wenger都是看在眼里的,可是他卻并沒有對Tim進行教導,反而是以一種不作為的方式達成了一種消極的鼓勵——而這鼓勵,卻并非出于對Tim的善意。

現在看來,Wenger終于為這種近乎殘忍的態度付出了代價。

Tim掏出了槍,可是,槍口該對著誰呢?

他并不知道。

是“叛徒”Macro?

是正要散去的人們?

是Wenger先生?

他選擇對Bomber開槍只是個偶然,因為Bomber說他手中拿的是氣槍,而讓他覺得自己再次受到了嘲諷。

接下來,一段邏輯混亂的對質,使Tim垂下了槍口片刻。

這時,Wenger還有最后的機會去救贖這個無所依靠的男孩。

但,或許是出于懦弱,或許是因為思維同樣混亂,甚至,或許是他壓根就不關心Tim……緊接著,這些探討都已毫無意義。

當Tim將槍管放入口中扣動扳機時,Wenger用自己的方式和平結束“浪潮”的努力被宣告徹底破產。

那些被人們宣稱在“浪潮”中所獲得的豐厚收獲,在這個年輕的生命面前黯然失色。

剛才還區域軒昂自信滿滿的Wenger此時惶惶不堪地被警方帶走;一直袖手旁觀的家長們在校門口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慟嚎;一直以此為新聞賣點加以炒作的記者們此時才蜂擁而至,開始真正關注這個事件本身。

是歧路亡羊,更是亡羊補牢。

魯迅先生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

”但是,難道真的只有出現鮮血,才能讓我們勇敢起來嗎?

本片這樣的結局給了我們一個很殘酷的回答。

是的,但這代價未免太過高昂。

后記:看過這部《浪潮》之后,使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部同以教學改革為題材的影片《死亡詩社》。

兩部電影有很多類似和對應的地方:同是一個老師在教室上掀起的運動,瞬間席卷教師內外,但前者是樹立紀律泯滅個性;后者則是打破常規喚醒人性。

同樣有學生的感情故事,但前者是使同林鳥漸行漸遠;后者則是使分飛燕比翼雙飛。

同樣有一個學生的自戕,但前者是被運動拋棄和愚弄的悲劇;后者則是在成功謝幕后對誤解的抗爭。

同樣在最后,老師被迫離開,但前者是在一片漠然的目光中黯然退場;后者則是在“Oh,Captain,My Captain”的呼喚中踽踽而行。

從更大的尺度來看,《死亡詩社》通篇是一部極富浪漫主義氣息的敘事詩,劇情行云流水,人物刻畫也寫意流暢,穿插其間的凱爾特音樂更加烘托了其詩意主題。

而《浪潮》則是一部徹底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影片甫一開始便響起的搖滾樂,開門見山地暗示了這一點。

豐滿的角色刻畫和豐富的支線劇情使得本片整體結構勻稱充實。

Macro本來就是Wenger在水球隊中的愛將,人長得又帥氣,他所提名的“浪潮”名稱所獲得的極高的得票率暗示了他在這個班上的影響力;獨得Macro傾心的Kora則必然受到其他女孩的嫉妒,Lisa和Maya后來的表現說明了這一點,圍繞漂亮姑娘的是非總是很多;東德人Dennis在劇團中的沖冠一怒和在最后集會中的抗辯,顯示了其對領導權的渴望;土耳其人Sinan在水球隊和小混混間都挺吃得開,說明當下在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狀況還比較樂觀;Tim在“浪潮”以外幾乎沒有朋友,在前面也一直處于配角地位,卻在最后一躍成為左右結局的關鍵人物,這告訴我們小人物不容忽視。

在一些細節上,如Rainer家中郵箱上的Fuck Bush字樣在戲謔中透露了他的一些本性,墻上的黑板中用粉筆寫出的兩個人的生日則表現出Rainer與妻子恩愛的一個側面。

不止在人物和細節刻畫上工于心巧,本片的主創人員,更是大膽地將這一原型本來發生在美國的故事,搬到了對此題材非常敏感的德國。

這一點,我非常欽佩這些德國人。

但我相信,這部片子不僅僅是給德國人看的。

片中的情況更不僅僅只可能發生在德國。

最為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在告訴我們,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專制主義和獨裁政治仍舊很有可能在任何一個國家,以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復活。

PS:感謝豆瓣文藝女青年celine_nic在本文寫作過程中和筆者的交流,以及所帶給筆者的啟發。

 7 ) 《浪潮》:它就在我们之间

魅力与恐惧并存,由始至终,“浪潮”的能量冲撞一直没有停歇。

 ——《好莱坞报道》James Greenberg这部影片提醒观众法西斯主义能够根植于任何社会环境,各方面都完成得很出色。

 ——《图文电视》Victor Olliver一个极好的尝试,充满说服力,出现好莱坞翻拍版也是为期不远。

 ——《帝国》杂志Rosamund Witcher《浪潮》(The Wave)导演:丹尼斯·甘舍尔演员:约根·沃格尔部分朋友认为,片中那些统一手势、绝对服从等内容打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了,后来事情没电影结局那么糟糕。

成长背景的殊异是一方面,但回想几十年来赤裸裸的伤口,中国人恐怕没有轻笑的资格。

独裁是什么?你只能想到希特勒和金正日?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德国一中学的活动周上,赖纳先生开了一门讲述独裁政治的课。

多数学生认为在今时今日,第三帝国式的统治和独裁者已经过于遥远,不过赖纳依然按照他的教学计划开始讲课。

他要求学生严守纪律,给他们灌输集体观念,最终形成一个名叫“浪潮”、以文格尔先生(学生们对赖纳的尊称)为核心、有统一着装和问候手势的集团。

许多学生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用各种行动来证明浪潮存在的事实。

谁也想不到,短短一周将会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灾难性的后果。

《浪潮》讲述了常见的师生关系和校园题材,有人把它看做另一个出口的《死亡诗社》,原因在于结局的大不同。

影片的主题是独裁,卓别林曾拍摄过《大独裁者》来讽刺纳粹元首希特勒,德国人对独裁并不陌生。

赖纳(导演)恰恰利用学生(观众)的普遍心理,进行了一次大胆试验,以教育者形象出现的他并非有意把事情引向失控。

影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讲述一周开始的课堂内容,学生们经历了由不感兴趣到沉浸其中的改变过程,此外一个弱者和一对恋人也发生了变化。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个别学生开始怀疑这一切是不是过火了,最后连赖纳本人也意识到浪潮兴起的严重性。

《浪潮》的前半部分风和日丽,后半部分急转直下, 有意增加了夜间场景和暴力因素,露天的派对狂欢和出现意外的水球赛都预示着危机的逼近。

电影根据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州一校园的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美国更加令人不安——一个标榜自由、尊崇个人主义的国度,学生之间也会有出卖告密和排他举动(影片摘去了告密行径,转而把矛盾激化),独裁的到来只是欠缺诱发手段。

部分朋友认为,片中那些统一手势、绝对服从等内容打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了,可后来事情也没电影结局那么糟糕,你我也没危害社会、伤害他人,不还是好好的。

成长背景的殊异是一方面,但回想几十年来赤裸裸的伤口,中国人恐怕没有轻笑的资格。

《浪潮》的悲哀所在是作为“服从者 ”的学生,而不是作为“独裁者”的老师,浪潮成员排斥外来者,标榜团结和鼓吹集体,是否伤害和影响到他人早已不重要。

历史证明,单干成不了气候,只有无意识的盲动才最可怕。

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满腔热情、全心投入到浪潮的活动,当浪头粉碎、浪花破灭的一刻也是残酷的。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26242/

 8 ) 独裁主义究竟是什么

国家体制周里文革尔老师说的独裁主义,而他们脑海里的独裁主义便心照不宣地指向了希特勒,然而整个实验活动隐喻地却是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左翼激进运动。

电影强调“文革尔老师被学生的崇拜冲昏了头脑”,同时用“一个极端狂热分子的荒唐举动”和文革尔老师的被逮捕来结束电影,呼应了自由主义对左翼运动的批评——要改良不要革命,要英国式的革命而不要法国式的。

要人们回归自己,而不是集体献身于某种集体意识。

纳粹党是左翼激进运动的党派,它依靠打击官僚资本主义的口号,吸引工人和中小资产阶级,“让每个家庭都有一辆汽车”这样的口号便是希特勒提出,胡佛总统提出“让每个家庭揭开锅盖都有一只鸡”,但它他没有成功,相反,希特勒建立了大众汽车。

同时它的诸多民族主义主张迎合了德国人一战结束后的失落心态。

希特勒是投票选举出来的总理,而当纳粹党开始“全面夺权”的时候,首相兴登堡问希特勒,这是叛乱吗?

希特勒回答他,不,这是革命。

于是每一个普通德国人,从钳工到厨师,到农夫,还有许多企业家,都真诚地相信希特勒是德国的救星,像几十年前的俾斯麦一样运行严肃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执行强硬的对外政策,复兴德国的荣光。

而更宝贵的是,他们都愿意用切身行动来推进这一历程。

当时工厂的工人和前线的士兵一样有编制,有荣誉,有纪律。

这一切合理吗?

如果说它压抑了个人的意志,甚至于把人们的热情导向了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这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如果这一切是以德国的复兴为名义呢?

希特勒不过是在强调“德国的复兴正在召唤你们每一个人”这相当于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但是考虑已经发生的历史,纳粹运动最终导致了世界范围的战争,德国人也慢慢觉得希特勒在把德国引向灾难,但这和自由主义无关,德国人只是发现他们无法赢得这场胜利。

换言之,这并不是良知。

所以战后德国人对于他们的难堪过去的反思就遇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反思的,在运动发展壮大的时期里,他们体会着难以置信的充实和幸福,甚至那些志愿充当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的德国平民,他们也觉得是在做正义的事情。

而在德国露出失败痕迹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为那种幸福而感到羞耻,而这是不必要的。

我们在说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那么追随希特勒的人是否遵从了自己的意志呢?

我不知道。

如果自由主义真的那么美好,那么为什么德国人放弃了散漫而遵守纪律,甚至当时都愿意将毕生奉献给纳粹运动?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需要归属感,这是有道理的。

于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人们如何自然地遵从了集体意志而成为运动的一份子。

这部电影的缺憾之处在于,它无法正视这个现实,必须以过激行为来夸大左翼运动的危害,因为它背负着“自由主义”的道德重任。

它必须潜在地批判希特勒的专制,苏联的专制,甚至中国的专制,一切和纪律有关的东西都被认为是泯灭个性,是极端的罪恶。

这就是现在的意识形态,我无法说它是正确还是错误。

人们反思法国大革命,雨果做的很好,他弘扬了人性,但他也明白法国革命的确是有着不可置辩的重要性。

21世纪的年轻人是反思的一代,他们反思专制,反思文革,反思苏联的文化禁锢,他们看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要大呼过瘾,因为那是知识分子的受难,仿佛他们自己像人类文明的基督一样被钉在专制的十字架上。

但我觉得有必要对这种反思进行反思,而这其中可能就包括对当今横扫世界的自由主义的反思。

 9 ) “感谢神没有让我成为纳粹”

我曾经无数次的问过自己,那么聪明的德国人曾经为什么会对希特勒如此着魔,而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试图从希特勒身上寻找答案,一个人要多么能说能忽悠才能让无数聪明透顶的人从内心里把你看作领袖呢?

何况希特勒人长得不帅,家庭出身不好,也没有个名牌大学的牌子,按照今天的标准,这哥们儿找个老婆都不大容易更何况建立国家,一边儿玩去吧。

看了这部德国电影,我才知道为什么我找不到答案,因为我找错误了方向,党卫军和纳粹的横行不在于希特勒,而在于你我这些普通的人。

昨天看《west wing》有一段话讲到一个犹太人在集中营里一直跪着感谢神,别人就问他谢什么,他说他要感谢神没有让他变成纳粹。

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如果在那个环境中,还没有变成纳粹,那的确是要感谢神的。

因为,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在那个环境,我会毫无疑问成为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

片子的开始我是以一种非常调侃的心情去看的,每天上课前统一喊老师好,上课不被允许不能乱讲话,讲话之前要举手并且起立,统一服装,统一手势,甚至有统一的logo,网站,彼此要团结,行动要一致,集体主义大于一切,强调纪律性和规章制度。

Sounds familiar?

慢慢的这种统一和集体主义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统一和集体主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统一和集体主义的背后强烈的排他性,铲除异己,盲目膜拜。

also familiar? yes,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

我本以为法西斯主义早已还给上个世纪,我也如那些孩子们一样认为法西斯主义的民众基础早已消失殆尽。

然而五天的教育,仅仅五天的教育就打破了我们的幻想,原来法西斯主义的民众基础从没动摇过,这就是你我,我们就在那里,为法西斯主义做好了一切准备。

想想我们有没有抱怨过生活不如意,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生活无聊,工作学习没劲儿,到处都是不公平的事情,人际关系淡漠等等,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集体里,看不到贫富差距,看不到成绩好坏,看不到你是不是长相出众身材翘楚,看不到你是不是数学好语文差,并且在这个集体里,大家彼此相爱,互相帮助,共同对付集体之外的人,无论做什么,你都会感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想不想去这样一个集体里?

i have to say it sounds familiar too(没办法,德国人的电影和美国人的电影差别就在这里,胡编乱造的水准差别太大了,我不是诋毁好莱坞大片,我是好莱坞大片的狂热追随者)。

你看看今天的网站,圈子,小组,共同话题,大家拼命的寻找着共同点,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缺乏归属感,我们终归都是孤独的孩子,我们终归都认为自己站在社会的边缘。

然而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也在寻找,寻找一种归属感,在那里没有人因为我们贫穷,读书少,说话粗鲁,太胖,不漂亮,出身不好等等问题而瞧不起我们。

我会常常因为没有这样的环境而感到沮丧。

然而感谢神,我们始终没有得到这样一个集体。

因为团结和集体的下一步就是排他。

排他的下一步就是独裁,独裁的下一步我就不废话了。

昨天看《west wing》讲911的那一集非常的棒,总统的小黑助理说为什么很多人会当自杀式炸弹呢?

他们大都生在贫民窟,没吃没喝没衣服穿没钱花,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的时候何谈尊严,所有没有的东西,在恐怖组织里都能够找到,这就是为什么总会有为自杀式袭击乐此不疲,那是他们的归属,是他们心灵的家园。

那里他们不仅有吃有喝,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自己的尊严。

我很理解最后自杀的那个孩子tim,浪潮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让他生活的更有尊严,让他找到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浪潮结束了这一切就不存在了。

没有尊严和社会位置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我想这就是当初希特勒给德国人的吧,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位置的下降让很多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尊严感下降,他们急需被重新认识和定位,希特勒恰逢实时给了他们这个心灵的家园。

不同的是,法西斯主义永远不是个游戏,忠于集体也不是个游戏,在你今天高喊xx万岁的时候,你或许没想到明天就要为他而杀死很多无辜的人。

人是精妙的动物,人们的情感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尽相同,然而心里总有根更够共振的弦,不论你生活在东方西方,不论你是穷是富,不论你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悲哀的。

我们又有多么坚强的心让自己内心的弦不被利用呢?

如果有一天你出门还能看到很多自己内心有些厌恶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还能遇到些你认为思维方式非常人化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还能听到很多奇特的言论,如果有一天你还能为周围的人事而吃惊的话,那么感谢神,我们离纳粹还远。

人类的本性决定了无政府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是多元化却是必须,多元化需要你我更宽容一些,给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事一些空间吧。

因为正是他们的声音阻止了法西斯主义的重演。

 10 ) 一个精神失常学生的覆灭

看过后觉得失望,情节很单薄。

该剧试图告诉观众的是:即使在和平年代里,当群情被煽动以后,都存在着走向极端的危险。

所有冲突,都是意图让观众感受die Welle的严重危害性来设置的:- 实际上,die Welle能发挥的正面团队精神,正是体育活动中需要的。

无法让人相信参加体育的孩子会依赖这个组织来理解团队精神。

- Die Welle的危害性和集权的联系并不顺理成章。

教师本人从未陷入对集体膜拜的自我陶醉中,和妻子的争吵显得无厘头- 给观众留下一个不明晰的印象:Carol反对die Welle是因为个人失宠的反应,还是因为她的良知“作祟”。

- Die Welle做的“罪大恶极”的事情是损坏公物,在市政府大楼涂鸦。

虽然这做法触犯了治安处罚条例,可跟法西斯主义并不直接挂钩。

实际上,涂鸦行为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有时被鼓吹成反抗专制的行为,和是否参加法西斯性质的组织没直接联系。

- Die Welle在体育竞赛中发挥的作用是负面的么?

他们只能被归入穿着统一服装的拉拉队性质,这和足球迷一样呀。

(为了自圆其说,只能设计一段攻击对手的行为)- Die Welle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也无法用坏来定义。

打跑几个小瘪三,或统一团队戏剧排练,die Welle甚至可以用积极来形容。

为了夸大die Welle的负面性,只能把负面情节重点编到一个人身上:偷藏枪械,无家可归,迷恋组织,最终自杀来制造本片高潮。

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精神失常学生的覆灭。

选题的立意是明显的,不过故事讲述起来是苍白的。

它有抄袭das Experiment的痕迹,不过在剧情设置上更差了一筹。

《浪潮》短评

真的失望,老师作为"领袖"对于群众完全没有做到彼岸性和绝对统治,穿个统一制服有个手势这种浮于表面的东西就法西斯了?因为课上和课下还是完全分开的,课下干的那些事,涂个鸦,开轰趴,只准穿衣服做手势的人进,这他妈不是法西斯更像是Gangster吧。更恶心的是作为清醒的"反派"的女主那边的人也完全让人喜欢不起来,因为他们人物性格太恶劣了。最后的反转完全在意料之外,老师完全没有黑化的动机,而最后一层反转做成瞬间将上一个领袖打倒建立新秩序不是更高立意,着墨最多的那个看上去的"新纳粹"推崇者到最后也不过是个缺爱的脑残。因为是德国拍的所以更失望。

4分钟前
  • ShihHsiung_Ni
  • 较差

看得出导演对镜头有过设计了,比如红衣小女孩被白衣“浪潮”包围在中间,但是红衣女孩表情太“演”了,就像剧本一样不是事件自然发展而是为了结果而演,落入俗套。其实美国的真实事件最后信的学生也没几个,效果也不理想,脱离环境后学生们玩玩闹闹忘性很大,这其中的博弈过程,恰巧是我想看的,精神洗脑而不是简单的你有难我来帮的“黑社会”。

6分钟前
  • 纸月亮🌙
  • 较差

典型的会在豆瓣拿高分的电影,但是电影本身处理的太牵强突兀了,底下评论一堆喊着救救中国的,你少花点时间抱怨多看几本书不行?电影内容与中国沾多少边差距多大用脚也能想出来啊。容易被煽动只能怪自己智商太低。

9分钟前
  • 黑猪警长
  • 还行

好材料炖了坏汤。2.5

14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较差

集体主义很容易笼络人心 毕竟大多数人是社会性动物 需要他人的关怀 成长在缺爱环境中的人尤其向往集体主义 人在集体中也很容易变得暴力 冷血 因他们体现的不是个人意志 宗教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一种 但妙在它指向神 而神是完美抽象的 如果集体意志指向某一个人 其结局就是疯狂

15分钟前
  • Leito
  • 推荐

小说我看了好几遍,很有意义的,不过这部电影是在拍得太浅了,唯一有意思的是把浪潮迁到德国来了

16分钟前
  • 承明
  • 还行

为了以防又删我评论又给我警告,不想失去这个账号,我决定啥也不说了2022.4.16

21分钟前
  • 耐斯
  • 力荐

后半段有点陡,感觉对独裁和集体主义如何让人丧失自我的揭露还不够充分和深刻,这个悲剧更像是角色本身的人格缺陷导致的。但前面课堂那一段太妙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重国学生经历过的。未经老师允许不能发言、发言必须站起来、军训训练齐步走、穿校服压抑个性差异、调座位拆散小团体、优生差生一起坐以互助为名企图实现某种平等、追求比赛的集体荣誉……经历过却从没思考过,一直处于只会服从的集体无意识中,这才是让我觉得最恐怖的地方。

23分钟前
  • 一身雨
  • 推荐

不要再煞有介事的评论了,其实我们早就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电影拍的一般。

27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玩独裁课堂游戏玩到陷进去,你们是够浪的,虽然这种体制暗喻很不错但入戏太深洗脑到失控未免有点假(这是个政治课呀),生硬且不现实,还不如《狗牙》来的实在,还有那个上好佳一样的问候手势……

32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团体操的时候遇见的一学长给推荐的 但是看完了也没能入戏 联想到上好佳的手势就忍不住想笑

33分钟前
  • 小姬慢跑
  • 较差

很棒的影片,值得一看,所描述的情节,细思极恐。

37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力荐

开始还不错,后面有点控制不住了

41分钟前
  • beborn
  • 还行

作为全片高潮的结尾完全没有逻辑,太做作

46分钟前
  • JasonBunny
  • 很差

题材和理念一流,但就电影来说演技、剧情还是有点弱,讨论的也不是非常深入

49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还行

剧情一般,寓意较深。德国的教育体系真是让人羡慕,那里的学生真幸福!

51分钟前
  • 布兰迪
  • 还行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不是有理智就能够分辨清楚的

5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新自由主义对“政治”的偏见,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偏见。不去探讨社会化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反而指责群体本身,也是够让人无语的……

59分钟前
  • 方可平
  • 很差

Macht durch Disziplin. Macht durch Gemeischaft. Macht durch Handel.这种古怪的群众运动也好独裁也罢 在中国人眼里很正常 只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 这种很难为人所接受 但是很明显一旦被灌输了一种统一的信仰 Nationalismus更容易宣扬但也更容易有人走极端

60分钟前
  • 可浓可淡
  • 还行

德国少年就这点出息,放在天朝准完蛋。

1小时前
  • 听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