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救你并【没有别的什么意思】...—你救了我,我就必须【服侍你】!
【】里的文字绝对是还原中文配音,大多数观众可能都还在回味结尾开步走之前那句宠溺的【听你的】,其实电影里的妙译囧译错译不可思译一堆,字幕时而单语时而双语时而漏话,一句话,配音配的怪怪的,听得人家心里乱乱的,乱乱的......下面的观感都是基于中文配音版的。
中文海报刚出的时候,fei说快看快看他们把原著作者名字翻作XX玛丽·苏XX,内地版也是翻作罗斯玛丽·苏特克里夫,事实上这个玛丽·苏作者是同人女(也有一小部分宝贵的同人男,下面就不特别指出了)写手心里的丰碑,类似于新剑桥公爵夫人在所有幻想自己是灰姑娘的女人心里的楷模地位。
这个故事就是她关于第九军团子世代的同人一篇。
同人女创作经常被视为乱冒粉红泡泡的YY扯淡瞎话三千,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如此,然而有些学术型同人女作品,考据精准细节严谨,会甚至让人忍不住想这么好的功底写这么不主流的东西真是可惜了呢。
但是天下同人有个共同点,不管是前言不搭后语的的痴人说梦还是罗斯玛丽·苏特克里夫转世,他们的作品都是基于“有爱”,通常是对那两个——有时是一群——男人的爱啊同学们,这种创作基点使大部分写手在创作时都是把表现人物的互动和感情轨迹放在首位,释放这些“有爱”的感受这是他们——好吧是我们——的创作驱动,而讲述情节的欲望则没有那么重要,这也是那么多同人会坑的原因之一。
譬如在Marcus受腿伤那里,当时罗马的边防军战士已经溃败,Marcus大无畏的杀个回马枪被马车撞倒,这个情况下英国土著为什么不捅死他?
难道因为土著撩起头盔一看哎哟这小妞长的真好看杀了怪可惜的?
如果是其他小战士保护领导,那么前面Marcus下令打不过就撤了吧又是怎么回事?
好在Marcus及时晕倒了,昏倒了我什么都不知道啊,醒来我就在叔叔家了啊。
后面还有暗示Marcus昏倒一次,影院有人就笑场了。
这样无伤大雅的小虫颇有几处,都算不上让人咬牙切齿的硬伤,拿Inception的水准要求一切电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再提下编剧,我看他的上一部作品是新《故园》,新《故园》的改编思路最受争议,就是原著和原版里的暗潮涌动进行大幅度的具象化,化闷骚为鲜明直接大胆热烈。
这种手法和伊芙琳·沃大概是混搭不来的,但是到和罗斯玛丽·苏特克里夫这里则锦上添花。
Marcus最后把鹰带回,Esca被罗马官二代鄙视,Marcus白了此人一眼说【他比你们更懂得荣誉和追求自由】,因为此人在前面剧情中只是说过几句风凉话而已,很奇怪Marcus怎么就认定他不懂得荣誉和追求自由了呢?
这是昭告天下无法掩饰的保护欲啊。
看到这里我撑不住笑场了,因为这句话奇妙的歪打正着效果。
导演曾经提及原著里有个分派给Marcus的女人,电影中删掉了,因为“没有必要为了说明男主角是异性恋而特意加入不必要的女性角色”,每天看多了了追各种剧的腐女友邻各种哭丧,这句话确实让人有响鼓不用重锤的激赏,这样尊重观众尊重艺术的好电影好导演才是值得我们贡献票房的。
其实电影里有两个看不到脸的女性角色,我觉得那两个女人更像是同人女而不是玛丽苏的化身,把她们的台词理解成“看啊,好萌啊,他俩是一对吧”毫无违和感。
而女人的哥哥,敌方的官二代,因为不理解同人女,完全站在观众感受的对立面来说三道四,在这场本来是入侵者和土著之间没有绝对正义的斗争中迅速被观众唾弃。
后来他还杀了那么萌的一个小朋友,最后他痛苦死掉时观众的想法除了不知道他卸妆之后什么样子呢,就剩活该了。
看完电影,我对导演的话有了更多的理解。
假设那两个女人里有一个和Marcus配对,那么这段男女情的看点在于跨越民族仇恨的爱慕,好了,问题很明显了,这样的狗血设定和Marcus和Esca之间生死相托的男男情完全重复,换句话说,女人能替男人办的事情男人都替男人办好了,只多不少,还附送了信仰荣誉自由和浪漫配乐,这样这个女人唯一能起的作用就是“说明男主角是异性恋”。
之所以决定看这部电影,一是因为本人对古罗马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罗马军团;二是钱宁塔图姆这张脸。
本片剧情还是很浅显的,罗马第九军团在哈德良长城以北遭到歼灭,军团长和鹰仗不知所踪。
军团长的儿子,也就是男主,自小受父亲影响,以军旅荣耀为人生要旨。
出于对鹰仗丢失的家族耻辱和对父亲结局的怀疑,带着自己从角斗场救下的奴隶,前往英国北部冒险的故事。
电影整体感觉内容很空荡,有很多镜头并没有在传递内容,而在刻画氛围。
这种拍摄手法还是很考验导演功底的,但很显然,本片在吸引观众注意力上还是差了些火候。
尤其是进入后半段,逻辑的崩坏(莫名其妙出现的救兵,还有满血复活的男主)成了本片一大败笔。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一是途中对于风景的刻画还是很让人心旷神怡的,让我把苏格兰风景也列入了想要去的地方之一;二是,一些诸如奴隶按住男主做手术,两人深情对视等等看似莫名其妙的安排,让两个主角间透露出一丝暧昧的气息……
明明是11年的片我到现在才看,若没看到《环球银幕》的介绍我根本不知道这部历史题材的片。
不过说是历史题材,若你想从这片找到像《百夫长》,《斯巴达300》,《角斗士》那样的赶脚,那还是死心吧。
首先我怎么看都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外传作品,尽管有那么多打斗场面,但仍觉得不够大气,作为带有罗马元素的沧桑悲怆的氛围不够(反正我是想看到这些)。
然后线性叙事的手法占了太多,节奏又有点快,让人感觉有很多应该交代的东西被省去了,例如E(伊斯卡)对M(马库斯)的忠诚,中途应该是受到了考验,只是转换的太快,倒不是说我们看不明白,只是该说的废话还是要说吧,像在沙滩上M被一蒙棍敲晕那儿,你说你好歹之前还放了狠话“一有机会就杀了你”,看到E把你叫醒,你也该像个爷们儿样甩他个脸子爬起来蹒跚的走几步边走边听E怎么在身后给你解释或是呵斥他一声“你丫之前居然不跟我商量,玩我哪?!
” 这倒好,开口就一句“I thought I'd lost you”这下你就别怪民众要YY你对这小子早就暗生情愫而且是有多舍不得他了,此刻男人的自尊心都浮云了。
感情升华也该有个过渡吧。
还有E是M敌方领导人的子嗣,当知道M是灭他族人的军团指挥官的儿子时,他肯定会在承诺和复仇之间纠结吧,这个过程也多少该交代下吧,省去回忆VCR,你最终还是该向惺惺相惜的M透露下想法吧,但这个也没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被感情冲昏了头脑??
最后还像是把自己和信念都交给了这个拯救了自己的男人,于是节操没了,人物矛盾冲突简化了,片子分量也轻了,直接就成了“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 (原谅我这个引用。。。
)看完后我还在想写原作的那位阿姨会不会是像简奥斯汀那样坐在安静的工作室,窗外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的氛围下创作的呢?
整个电影的氛围太浪漫吧,不管是通篇的“红尘作伴,策马奔腾”,还是那场水花飞溅的“真情告白”等等,难道是因为着重表现人物的关系?
没有过多出场人物,没有分支剧情,没有过多宏大的场面,自然而然就小成本了。
但还好片子有型男压阵,画面又够精美,配乐也不错,在娱乐性方面做得还是很好。
至于片中没有一个女角这点我觉得设定得很有意思。
像这种充满了男人的浪漫的片子,根本不需要女性的介入,没有矫情,着实是打造纯爷们的世界。
而且就算有,她的唯一作用不过是用来说明我们的主角是异性恋。
《纽约时报》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当中的同性爱的因素,而且片子中处处暗示但又不挑明,所以没人能去肯定和否定,妄加论断只能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像这样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设定难道不好么?
而且观众关注的焦点个各不同,你不能去否定别人有理有论的看法。
片子还是主要想表达主人公们对荣誉的追求与捍卫,并慢慢成长为受人崇敬的英雄,既然这样,那我们的英雄之间到底是友谊还是爱情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管哪一种情感不都是一种好的羁绊么?
如果你心存偏见,那你永远都没法去体会艺术的魅力。
这片就是小成本,无论你当《The Eagle》来看还是当《Brokeback Eagle》看,大家高兴就行了呗
故事情节还算跌宕起伏,马可士去找鹰徽的契机较肤浅。
遵守承诺再次显出在西方世界的重要性,不论在什么时候。
得知《The Next Three Days》导演原来是Paul Haggis,我基本已经决定去看Liam Neeson和Russell Crowe二位叔了。
哪知通勤途中无意看到街对面公交车站台上The Eagle的海报一张——原来这片不仅有Channing Tatum,还有Jamie Bell!
(这就是真爱!
隔着宽宽的马路都看得清╮(╯_╰)╭)我去,尤物×2,还让不让人活了?!
果断抛弃蜀黍们!
于是加班到7:40的人9:20P.M.精神抖擞地坐在了影厅……结论是:可以一看,35元/张的电影票值回票价(60元/张的呢……not sure)。
中文译名《迷踪:第九鹰团》太好莱坞烂片味儿了,海报又是PS过度的古罗马战士,逼得我抱着再看一部《猪肉300斤便宜卖》的觉悟才敢进场。
因此它要错失多少观众啊ToT可它其实是一部英国班底的中小成本,拍得还是很讲究的(当然,也别把人家定位在《指环王》那种宏伟史诗大片的期望值)。
首先摄影美得没话说,没有什么航拍、特效、长镜头的华丽大场面——但是——本来嘛,战争就是原始而粗鲁的。
配着风笛乐声,两军对峙之时悄然滑落的一片红叶、马蹄下水滴溅起的样子——这样拍的打斗场面还是挺少见。
许多画面都可以截下来直接参加摄影展,简直怀疑是请BBC纪录片或discovery频道的摄影师掌镜。
但也不是“苏格兰风光宣传片”式的美,看完之后不会想纵马荒原,而是会觉得,这美景只能留在这部电影里。
片尾字幕出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是《末代独裁》的Kevin,果然,每个人心中的家乡都是不属于人世间的一块魔地。
哈德良长城以北,世界的尽头,没有哪里能把大自然的美与残酷融合如斯。
剧情虽然普通,贵在细节处理精到,人物尚算丰满,感情细腻。
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是很多好莱坞大片都难以做到的,然而The Eagle基本合格。
Marcus很帅很骄傲、one-man army,却不是脸谱式英雄主义,他的固执、他的无力,他不完美的一面,Channig全都完美演绎。
但是必须要强烈谴责:说好的裸戏呢??
我从头盯到尾你只脱了不到3秒钟啊!
不带这样坑爹的吧?
Channing Tatum你赔我的花痴少女心来,口亨!
本片还有一个噱头,就是完全没有女性角色!
没有狗血爱情戏!
纯爷们儿电影很多,《兵临城下》、《大兵瑞恩》等等,但问题是这片太细腻,不热血,小说原作又是女性,难免要柔情且罗曼蒂克一点,即是说感情线是必须有的——Marcus和Esca的bromance是也!
两人在苏格兰的一段旅程,没多少台词和特写,但是拍得细水长流,很有情调很浪漫(不是你们想歪的那种浪漫)。
果然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就是一起自助游,咳。
全怪演员选得太妙了:身高差那就是黄金比例,性格很互补,长得又太好看,两人演得又够默契,结尾并肩离开(其实Jamie并不到Channing的肩= =)完全是“先扯证还是先摆酒席?
”“你定吧”然后相视一笑,大踏步迈向回乡下种田的幸福余生。
对灯发誓我绝无半点夸张!
连幕后访谈里Jamie Bell自己都说“Are we making Brokeback Eagle?
”,导演回答“Yes,It's a bromance!
”要说特别大的不足,就是节奏把握欠了火候,Marcus受伤前的情节太拖沓(影片高潮是从Marcus和Esca相识之后逐步推上,因此前面算是序章),没给两位主角的相处、了解多留一些笔墨。
于是没太说清楚Esca为何要死心塌地不离不弃地爱一个世仇至深的罗马人?
如他所说因为救命之恩?
不见得。
角斗场上的Esca本也没多珍惜这条命。
果然还是要归结为一见钟情力量大——当然我指的不是Esca被Marcus救下那一刻,而是他压住Marcus做手术,近距离的直视,他看着他压抑疼痛到扭曲的脸。
这是Marcus,而不是一个罗马人。
长途跋涉一路艰险,两个人从彼此之中找到了自己,于是厌恶、猜疑、半心半意、惺惺相惜,不顾种族、仇恨、性别,要在一起。
结局很俗套,但是爱无非如此。
看豆瓣评论这部影片一般,所以没报什么太大希望看的。
看完反而觉得这片儿没有那么无聊。
一开始前15分钟确实挺无聊的,什么受伤退休梦想破灭了什么的,我这排最右边一大叔直接卧倒了,故事在小受出现时发生了转机,脸蛋白白的,一猜小攻就会救他。
之后他们一起去拿鹰牌,小攻越来越笨,还好小受机智又忠诚,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阿凡达小人出现的时候,吓屎我了,被一圈小阿凡达包围简直是绝望啊,有木有!
还好小受机智多谋啊,为了小攻不顾一切啊,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这样帮一个毁了自己家乡的罗马人,所以说只有基情才能解释一切啊,导演就是故意的但导演又不明显拍G片,他把基情隐含在战争影片中,让我们自己去发现。
该片迎合了腐女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联想的思维把这片当G片看呢,不够激情。
当战争片看,会有意外的惊喜。
腐女们自己偷着乐去吧
天啦,这么一部影片居然只评了6.3分,有木有搞错啊,都抱着什么心态啊,一大堆BL、基友短评等等,疯了,疯了,大家真是腐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了,好好的一个电影偏要用这眼光来看待,至少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篇关乎信仰荣誉,有关情谊的绝美之作!至少在我看来,比之前吹嘘的《洛杉矶之战》强悍多了! Marcus的父亲公元2世纪带领大名鼎鼎的第九军团远征英格兰北部少数民族,5000人的军团从此杳无音讯,从世上消失,而象征荣誉的雄鹰金徽也一样消失,Marcus一家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诋毁、质疑、白眼等等,对于一个军人家族来说,宁肯站着死,也不能活的窝囊,当Marcus长大后,无时无刻不在渴望为自己父亲,为家族,为罗马帝国证名,找回那消失很久的徽章! 关于这个荣誉的交代,影片最后交代清楚了,至少最后从那场跟当地族人交战取得胜利来看,Marcus替他父亲给出了交答案,带着抱病之身,率领父亲遗留下来的残阵,抵挡住了数百人的进攻,安全的保护了徽章,之前看到他们偷徽章的时候,还很唾弃的话,那么影片在这里就做了交代了,头可断,血可流,荣誉不可丢!完完全全的战场见真章! 其实刚开始Marcus被调来当百夫长的时候,他部下很多人都对他的身份、实力报以了质疑,认为是不是有什么关系等等的,后来Marcus用几场硬战让其部下心悦诚服,誓死效忠!这也是Marcus对荣誉的维护,对信仰的忠诚! 些许认为,每个人都有信仰,都讨厌白眼,都讨厌被人说三道四的,Marcus坚决不做那被诋毁的人,凭借2人之力,而不是猜想中的军队!此等精神,此等励志,值得敬佩! 最后看看基友情节,说实在的,关于这样的影片真的很多,像那些枪林弹雨的暴力美学,我们都是看的不亦乐乎,被男主角的壮义豪情感染的一塌糊涂,但是今天Marcus和Esca的兄弟情义被说成了BL情节了,囧的我蛋疼,他们之间从结交到猜疑到最后肝胆相照,这其中也确实让人猜疑,尤其这么一部没有女主角的影片,不让人乱想还真是搞味的! Esca作为Marcus的奴隶,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时两人偷了雄鹰徽章出逃,Marcus实在走不了呢,叫Esca拿着徽章快逃,但是Esca不走,说如果要走就还他自由,这一刻,Esca是真将Marcus当朋友了,没有下属之分,随后Marcus还其自由身,并且将徽章给Esca,但是Esca没有拿,因为他要传递的信号是,不管如何,他都会回来救Marcus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确实感动,而影片最后当又人质疑Esca是奴隶的时候,Marcus坚决否认:他是朋友! 朋友之间,无所谓谁欠谁的,要不然要朋友干啥,想起了《喋血双雄》里的经典台词! 最后想说的是,别被一些影评给搞乱了,看看就知道好坏了!
能救人处且救人,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救己。
没有Esca的帮助,Marcus非但不能找到金鹰挽回家族的荣誉,更可能像他父亲一样死在撒克逊人的利斧之下。
当罗马卫兵吱呀一声打开哈德良长城的城门,广袤悲凉的苏格兰大地豁然展现的一瞬,我不禁思讨如果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战争对文明的传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永远的和平岂不是一种野蛮的梦想?
烫伤某个MG部位,急救送医,烫成了黑色……脱皮……幸好未失去某能力至于开水,因为拍戏天冷,穿那个盔甲不保暖,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所有演员都浇温水取暖然后某个无良的还是大意的还是怎么的工作人员,反正忘记兑冷水就浇到查宁身上,盔甲难以脱下来,所以那个部位基本是泡在了少量开水里…………
看了之后没什么好感,本剧又是一部典型美国式的罗马幻想剧。
从《罗马》到《斯巴达斯科:血与沙》,美国所拍摄的罗马题材影片总是不可避免的充斥着严重的美国式英雄主义情结,血腥、激情、危机、英雄。。。
这四个元素几乎是美国古装剧的必添佐料美利坚实在是一个幸运的国家。
独立运动的时候有法国支持、南北内战的时候有欧洲资本主义帝国的鼎力协助、一、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作为战场哀鸿遍野的时候美利坚合众国却纸醉金迷、投机商们大发战争财。
我承认,我嫉妒这个幸运的国家。
可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永远幸运,东汉末年到隋唐统一中国历经四百年的分裂却没有被外族统一过,这也是一种幸运,但600百年前这种好运日益衰歇,从宋末到明亡短短四五百年竟被外族统治两次,这在之前的华夏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我想,当美利坚这个充满青春活力又骄傲的民族,它的好运用尽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国民大概会有很多人陷入精神问题不能自拔吧。
这种情况日本二战战败、德国一战战败都曾经出现过。
天堂、地狱,往往一线之隔。
基片没有床戏啊!! 太二了,我以为自己在看关云长还是战国什么的!!
额.......很无聊
还好,没有睡过去,除了奴隶与奴隶主中间易位之外,内容真没什么意思,当腐片看还可~
或许有人从商业片角度来看是没大场面的,剧情单一,略显庸长。可感觉本片初衷就不是部紧凑的商业片,只是节奏恰当的叙事。选景很出色,搭配适中的色调与悠扬的音乐,把当时的风情地貌演绎还原得很好很自然,如诗歌般美丽动人与豪迈,让人神往。能感觉到拍的很用心
最后的剧情跳脱太快了。。好奇怪。
跟昨年上半年的《百夫长》很相似,打着罗马的旗号,看罗马还是看斯巴达克斯或者罗马好了嘿嘿嘿嘿~
哈哈,大家都看出这个是古罗马版的断背山了,6个同事一起看的,我请客
美国人对奴隶的解读硬加在了一个不可能发生主奴平等的时代!
冲着杰米贝尔才看
Instead of the gnome version of Romeo and Juliet, we watched the gay version. Thanks to my roomies LOL
《末代独裁》、《国家要案》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新作,靓仔查宁·塔图姆主演,“制作很精良,但故事只是简单的找回荣誉的一根筋。”
电影一般,但是Jamie很好。
连我这么反腐的人都觉得好基啊‼
平淡无奇
这是凯文麦克唐纳的作品吗?我简直难以相信。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古代罗马,罗马人说一口流利的当代英语。
土不土洋不洋
什么叫忠诚?是什么让人背弃信仰,背弃民族,是交心的信任与守护
当然是老套的好莱坞电影 但是展开的一段不为我所熟悉的历史很有趣!~~ 随着情节的推进确实可以拍成一部同志电影!~
台词人物直白到令人捉急,这和腐不腐没有关系。不过Jamie Bell真是太好看啦!【重看多给一星
导演、编剧、摄像都是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