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
先是自己看了一遍,被感动地一塌糊涂,然后推荐给父母,又陪他们又看了一遍。
第一遍更多是震撼于Wilberforce的至善之举,尤其是看到Wilberforce站在贩奴船上对众多养尊处优的贵族、议员们喊出的那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遍则更多体会到了主人公的终身挚友,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William Pitt同样高尚的人格和重大的贡献。
Pitt实际上从来就是位鉴定的废奴主义者,只不过限于首相身份,不可能在议会和反对派针锋相对,更不可能公开反对国王。
最重要的是,是Pitt在一开始就很现实地向主人公Wilberforce指出,为了废奴,你必须留在政界,因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实现这个伟大的正义的抱负。
在网上GOOGLE了一下William Pitt,这个人终身未婚,没有后代,基本不和女人交往,是英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首相之一。
纯爷们儿。
两个伟人身后被葬在了一起。
William Wilberforce和William Pitt的毕生友谊引领了代表人性光辉的废奴法案的最终实现。
细想看,还有什么比奉献给致力于人类的平等自由幸福还崇高的?
真的是Amazing Grace,令人惊异的优美,哪怕想想都会眼眶湿润。
那个时代的英人已经可以旁听议会,有理想者可以参政议政为一生职业,自认能改变世界虽然改变得很慢很慢但毕竟改变了,有人破产有人暴富但同受法律保护.....那时我们的乾隆正在玩珐琅瓷器虽然很贵很贵现在已拍到几千万,对着西方传教士说钟表是奇技淫巧我要做十全老人而不问远隔千山万水你们如何到来?
1800年绝对是西方与东方的分水岭,那年乾隆刚死嘉庆忙着抄和珅的家,而英国商人正派成千上万的船往来世界开始日不落帝国的征程,而美国作为英国的私生子正在酣睡,150年后他会醒来。
演绎了英国殖民时期一个议员反对奴隶买卖,解放黑奴的过程。
这部电影很好的演绎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信仰,他的立场。
主人公一次次在议会中的失败,一次次的被身体拖垮,这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主人公的工作源自他的立场,他的立场源自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源自他的信仰。
主人公也在一次的失败后,想直接归回他信仰的本质,直接做教会工作而不是政治工作。
好吧,我就是这么啰嗦,所以短评神马的,真心不够用啊纯正的英国片子,复古、精致、点到为止而又压抑,可是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看这样的电影时会诧异自己竟然对这些伟大的人物和故事一无所知,还好,总有有心人把他们发掘出来。
因为这部片子,知道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曲子的由来,知道了那一段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斗争,顺便还知道了BC扮演的24岁的英国最年轻和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于是果断地去百度了下真人,献上膝盖之外,所以一生未婚神马的,真不是我脑补的基情吗?
(此评论首尾风格迥异,果断抱头跑走……)
这部片子上映于2007年,其时,英国朝野纪念废奴200年。
1807年,英国国会通过An Act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废除奴隶贸易,本片就是反映William Wilberforce历经20余年努力,促成这一法案通过的历程。
影片时间为113分钟,但对人物内心并未深入,而是以废奴活动为主线,片名则出自John Newton作词的同名歌曲。
Newton早年参与贩奴,其后一生陷于对两万黑奴的不散阴魂的忏悔,并支持Wilberforce的废奴活动。
主人公Wilberforce是虔诚的信徒,1787年,28岁的他犹豫是应该投身神的事业做一名传教士还是继续从政时,他的朋友william peter(就是和拿破仑一直过不去的那位小皮特首相)介绍他认识了一群废奴主义者,这使得wilberforce意识到自己可以继续政治生涯的同时为神服务,由此开始了他在国会中为废奴的奋斗。
这一过程屡战屡败,历时20余年,令Wilberforce身心俱疲。
尤其对法战争开始后,尽管Wilberforce在国会继续为废奴而倡言,提出战争不妨碍政治辩论,但废奴问题马上被和忠诚挂钩,提倡废奴俨然是在煽动颠覆,稳健的支持者纷纷选择了明哲保身,废奴运动陷入低潮。
影片从1797年,罹患肠炎的Wilberforce到乡间修养开始,回忆了1787到1797年这十年的呼吁乃至功败垂成。
幸运的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并重新鼓起勇气。
又十年过去,1807年,英国国会以283:16票通过法案,废除奴隶贸易,并将贩奴视同海盗行为,授权皇家海军在海上拦截贩奴船只。
1833年,在Wilberforce等人进一步推动下,英国国会通过废奴法案,宣布奴隶制为非法。
对英国废奴,评价歧异。
影片是集中于这些坚信人人生而平等的人士的推动作用,强调了他们的信念,即人依其本性应该是平等的。
如果按照犬儒主义的做法,不难发现英国废奴中的利益因素,也许这的确是历史的一个角度,但无可否认Wilberforce等人的积极活动至少推动了这一进程。
莫名其妙的看《奇异的恩典》居然到最后会有想哭的冲动。
不是关于willian willberforce 最后的梦想的完成,不是关于什么人性的伟大,正义的不容置疑之类的冠冕堂皇,我向来没有那么崇高,而是对于我所向往的那片自由的土地,以及被那片土地的孕育的人么们的精神那里有纷争,有阴谋,有反动,有淫乱,没有邪恶推动不会创造出那么美丽的享乐主义文明。
但是那里同样有精神,有自由,有平等。
足够伟大到让那么多白人穷尽一生为了黑人的自由,为了另一群和他们无关甚至在为大不列颠本国创造财富的人们可以自由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我知道的土地上人们忙于给自己和下一代一同带上脚镣手铐,人们忘记自由的意义而甘于活在沉重的束缚下,媒体被管制,网络被禁止,自由主义被当作脱缰的野马一样被谴责。
人们总在反抗,但是却永远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可是几个世纪前的英国,保守党的老人站在了那个他反对了近二十年的年轻人身边,尽管被骂作叛徒也在废除奴隶制度的请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明知自己被对方轻视的亲王在最终也为他的胜利鼓掌,柔弱的女孩子们站在一向强势的父亲面前夺下他茶壶中的方糖。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高贵民族所拥有的气势,深埋在骨髓中。
因为这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力量,即使他们滥交,他们吸毒,他们旷课,却不妨碍他们成为了世界上强盛一时的霸主。
喜欢影片中成为首相的willianm pitt的那句话“AS your prime minister,i urge your caution,and as your friend,to hell the caution”
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大部分耳熟能详,可是,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人类的理想。
还未成就的理想。
男主角大大的眼睛是那么入神,宽阔的脸面,坚毅的下巴,这张脸让人过目不忘,就是表情略显青色,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年轻人想干一番大事业的的那种青春活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责难和痛苦中挣扎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影片中慢慢的洋溢着着,让人感动,可惜的是首相英年早逝,没有看到成功的那一刻,很好的故事。
那么精彩的一个人、那么执着的一种信念,就这样被导演中规中矩、平淡无奇地拍了,我也就这样舒舒服服、平平静静地圈在冬日的被窝里看了。
榨干血汗挣足利益之后金盆洗手,救世主般地解放,最后体面地道歉,多么矫情!
苦难的黑人会怎么想?。
基督教佛教普世观马列等都宣扬人人平等,但社会政治经济利益却现实冷酷,也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文/锡安 1,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主持了(是的,有点不可思议)一场朋友的婚礼,因着朋友们此前的精心筹备,当天婚礼现场全程透着一股轻松的庄重、真诚的欢快。
当新郎新娘在台上回顾完相识相知经历的时候,我准备临时追问几个问题,跟新郎说你不要紧张,你一紧张我也紧张,后期剪辑完,咱们这个环节可能就成彩蛋了。
因为新郎当天激动得有点小紧张,除了向宾客们致辞时,忘记了事先准备好的后一半的话,在回顾经历的环节,他又几次讲到哽咽,转过身去抬起眼镜擦眼泪,座中无不动容。
或许加上这几年在各种仪式上见到的真情流露时刻其实并不算太多的缘故,所以这个场景在脑海中停留得格外长久。
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的,毕业那年,男朋友(现在的先生)把工作签到了她选择定居的城市,他父母飞过去陪他们看房子,中午在外面一起吃饭,吃着吃着,或许是觉得被幸福包围吧,男朋友突然毫无预兆感动得哇地哭了出来。
我相信这些眼泪都是爱的水到渠成。
2,我也相信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健康又真挚的爱。
关于“爱”,只要是个正常人,常常都是欲取欲予。
也恰恰因为爱是位格之间的关系,所以天然地涉及到关心、付出、包容、忍耐、盼望,但同时也涉及到理解、尊重、自由、独立、平等。
可惜我们人实在软弱又有限,总是有意或无心地在爱上面一塌糊涂,对于爱里所涉及的一些元素,要么从没思考,要么尚未习得,要么过于健忘,要么缺乏自制。
要么是受伤之后不再愿意相信,开启防御模式,最多跟这个概念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
最常见的,还有患得患失。
这个世界上关于爱的理解,也愈发荒腔走板变了样。
最糟糕的情形之一,是被借口化甚至工具化,毕竟,以婚姻之名行锁链之实,以养育之名行利益交换,以全局之名行道德绑架,以付出之名行情感勒索,类似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并不陌生。
一面自我感动,一面高举“爱即正义”大旗的,往往既不懂爱也不懂正义,于人于己,反倒成了“爱即网罗”。
又比如,多少人因为所谓爱而去追求的自己的梦想,却成了别人的梦魇。
显然这些不是爱,至少不是完全的爱。
《圣经》中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
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一直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崇《真爱至上》这部电影,甚至每到圣诞节便近乎朝圣似的翻来覆去地看;在电影中,我是从头到尾都没看到什么真爱,看到的分明就是极度滥情。
因为这涉及到爱中“自由”的一面。
罗翔老师谈到自由时这样写到:“唯有真理的光照,才能……自由而不放纵……真正的自由是做正确事情的自由,随意吸毒不叫自由,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沾染毒品才是自由。
任意更换性伴侣、始乱终弃不是自由,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才叫自由……然而,人生最大的奴役就是无法实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跨越……我们得到的绝非自由,而是彻底的奴役。
”只要是在虚假的爱里,任何时代、种族、环境中,人都可能是“奴隶”,即便看起来所处的是一个文明社会。
3,奴隶的反义词是自由和平等。
从实体历史来看,人类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度不过才200多年。
2007年,电影《奇异恩典》上映时,正值英国《废奴贸易法案》通过200周年,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当年英国最积极的废奴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的部分传记。
虽然影片本身,可能还没有片中演员——饰演威伯福斯的剑桥同学、一生挚友、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更广为人知,公众常识里,英国废奴法案似乎也不及美国黑奴解放运动在教科书里的重要性,但其在英国甚至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却的的确确举足轻重。
据统计,到18世纪末为止,有1100多万非洲男女与幼童,被送到西印度群岛等地当奴隶。
英国当时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又因黑奴劳力俨然已成为其生产力的一部分,所以全国仅有少数人反对奴隶制度,其中又只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威伯福斯是其中敢站出来说话的人之一。
黑奴被铁链锁上,从非洲装船,一上岸即被烙上印记。
黑奴贩卖者用烙印告诉你,虽然你被造是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人,但此刻你不再属于上帝,只是奴隶。
奴隶对人性莫大的污辱。
长期以来,被锁链捆绑的黑奴画面,在威伯福斯心中挥之不去。
黑奴孩子无助的眼神,成为之于威伯福斯自己的“马其顿的呼声”。
虽然有已经成为英国首相的挚友威廉·皮特的支持,但在议院中推进废除黑奴法案,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仍然举步维艰。
威伯福斯去找他视为精神导师的约翰·牛顿,寻求建议。
老约翰一边拖地一边不紧不慢地说,你小时候总会向上帝寻求指引。
威伯福斯说,但随着成长,也变得愚昧,好在自己现在又开始慢慢找回信仰。
“有多慢?
上帝的做法有时候很缓和,不像暴风,是一点一滴来。
”老约翰鼓励他“为了上帝放手去做吧”。
再次站在议会的威伯福斯,当众宣告要为废奴抗争。
他说我知道有不少同僚从贩卖黑奴中得到好处,在座的也有人投资农场或当船主,但我相信黑奴具有人性,我相信你们都有人性。
威伯福斯相信上帝造人生而平等,他想帮助那些曾在昏暗船舱中的奴隶重见光明。
威伯福斯和一群基督徒朋友们组成了“克拉朋联盟”,他们在英国议会提出禁止贩卖奴隶法案,经过长达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获通过。
又经过8年,他们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上,促使与会的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等代表也签署了《废除奴隶贩卖条约》。
4,影片中,曾三次响起电影同名歌曲《奇异恩典》,第一次是威伯福斯唱于他的同僚面前,第二次是在威伯福斯的婚礼上,第三次是在他的葬礼上。
这首经典歌曲后来被翻译成世界各地语言,200年来传唱不衰: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度过;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奇异恩典》的作者,正是前面提到的约翰·牛顿。
影片对约翰·牛顿着墨不多,几乎是一笔带过。
历史上的约翰·牛顿,年轻时曾经当过20年黑奴船长。
他的一生,也是被上帝翻转改变的一生。
年老时的约翰,如他歌词中写到的那样,双目失明,但是他仍流着泪口述自己的过去,把做黑奴船长时涉及到的人名、船名和港口等记得的事情,全部写了下来。
在自传中,约翰写到:“当时,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站在公众的面前见证上帝丰盛的恩典。
我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适合作出这样信心的宣告:‘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而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他说在认识上帝之前,自己没有眼泪。
这样的自省,比卢梭那种披着忏悔的外衣洋洋得意地炫耀愚蠢,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当然,更比我那些浅薄的自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奇异恩典》,文如其名,讲的正是信仰和真理如何改变一个人——不是给人以暂时安抚的心理学,也不是什么单薄的情感寄托,而是真正相信在世界之外,有超然超验的存在可以去信靠。
所谓超然超验,就是超乎人那有限到可怜的认知——如果说眼见为实,那么连韦伯望远镜尚且都看不到宇宙边缘的一星半点,人凭什么认为自己有一天可以达到全知呢?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所秉持的良善与邪恶又应该靠什么来分别?
否则希特勒的疯狂种族屠杀,与威伯福斯的废除黑奴贸易一样,也可以在人间找到自己正当的辩护人。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去解释良心的起源?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在面临入户消杀时,宣告“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正当性?
坚持信仰原则的人相信,虽然世界上太多人事物都是变动的,但真理却是明晰不变的,不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人即便主观上再傲慢,客观上也无法超越这个真理。
而在一切的狂风暴雨中,能保守人安然度过试炼网罗、前为瞎眼今得看见的,正是这个真理。
5,前些年“Keep”推出slogan——“自律给我自由”,我看得眼前一亮,觉得对于一款健身App来说,这个slogan非常棒。
不过如果更认真地去分析这句话,就会发现“自律”仍然十分有限,给不了人真正的自由。
自律固然是个好品质,它可能对你调节体脂率有效,对你有个健康的生活作息有效,但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幽暗和无助却束手无策,有了自律,人仍然可能活在枷锁当中。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算真自由,这很容易举例,比如人会成为自己瘾症的奴隶。
“Follow your heart”,这话乍一听很酷,再一想却很恐怖,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可靠的,跟从我的心,那么那些心思意念荒唐得恐怕还要加一个“更”字。
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成功约束自己不做什么的自由,才接近真自由,虽然还不够完全。
然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谈何容易,不然你翘班试试?
人有自由意志,然而这自由意志大概没有怎么跟着“Keep”举铁,力量看起来并不理想。
正如使徒保罗说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很多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想毕对这款痛苦都并不陌生,比如陶渊明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比如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和“自律给我自由”相比,百年前司徒雷登建立燕京大学时,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作为校训,更切人的实际。
这个校训源自《圣经》“真理使你们得自由”一句,耶稣说,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也是爱,“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所以保罗在发完上面的感慨后,下一句是:“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比起政治身份,这个年代的“奴隶”更多是指向一种生命状态,从而“废除奴隶制度”也愈发成为生命的刚需。
废除实体容易,废除观念难,正如切除肿瘤,有时反倒比医治心理问题更简单。
如果觉得当下的状态找不到出路,不妨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可能需要一点决心、勇气和魄力,毕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然而用旧地图发现不了新大陆,吃感冒药也治不了夜盲症。
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zNTM0ODQ=.html
没有想象中感人,男主太伟光正。智商在别人脑子里,奋斗在好基友的金手指里。最感人的部分是一个黑人革命家在反奴隶贸易提案再一次失败时默默流泪,是好基友临死都抓着男主手说已替他未来铺好路,是男主死后那圣洁无比的圣歌音乐,以及黑屏白字:男主死后被葬在好基友的旁边。腐得不要不要的一部戏
看了N 遍开头 还是没看完
Politics is a notorious thing, justice yet is a heavy dream.
歌确实唱得难听,BC确实萌死鸟,确实有基情
对这种题材兴趣有限……真的不是因为歧视卷福。。。
还成吧 英国废除奴隶制度的事儿
最感动就是Wilberforce和Pitt the Younger那弥足珍贵的友情,Pitt临终前都不忘为老友之后的政治道路打开一扇门……能在一部电影里看到这么多熟面孔真是开心~
片儿还行,就是男主人公唱出了最难听版本的Amazing Grace...
为了读书会又看了一遍此片,之前看的时候一直在走神,心想信主之后对影片会有不同看法吧,然后默默发现该片的症结在于中规中矩的主旋律,按文献资料拍出了废奴法案是如何通过的,说好的恩典呢?里面约翰·牛顿对罪的认识好像就止步于愧疚于两万黑奴的鬼魂了
绝对基情,最后还葬在了一起…纯真的目标而使其孜孜不倦的努力,可是政治哪里有这么美。题材可以加分,不过编剧导演的演绎略显平淡。最终是被那首听过无数遍却不知道典故和名字的amazing grace打动了。
老话题,中规中矩,无新意
英国演艺界可能就是个小小的圈//怎么说呢 政治运动应该不完全是这样正义干净吧?
看到最后还是有些许感动,学英语佳片。
Remember that God made men equal.//Is that the end of your story? No. Because after night comes day.兄弟相爱憾山河。在被奴役的孩子面前,我们人人都是魔鬼。威伯福斯是谁,也是一个蒙恩的罪人。谁拯救了威伯福斯,谁将同样拯救我们的孩子。 于12:25看过。
完全看懂历史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完还得求助度娘进行脑补才可以。这部剧刻画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废除奴隶运动的领导者威廉·威伯福斯及其挚友、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威廉·皮特这两个形象,前几天看的《锦绣佳人》的戏骨们也有参演让我深深觉得英剧转来转去就那么些个演员啊~
爱死amazing grace这首歌了!!
我看到的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恩典,是人对人的恩典。人对人的恩典是有限的,法国也废除了奴隶,但是是有本质区别的。英国废除是建立在上帝说人被造平等,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上帝的位置。最重要的一部分消失了,就是对上帝的祈祷
原来我以为这首词是歌颂上帝的,想不到主旋律歌颂伟大领袖的同时也是在歌颂自(私的)我,英国调调为全片挣回了分数
除了编剧上有点儿问题,片子总体赞! 抛开别的先不说,废除奴隶制&解放全人类这种事儿,关键还得靠好基友啊!缺缺的角色太华丽了吧,二十几岁的首相什么的简直是神啊!
过度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