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佩服这个导演,眼光如此锐利,冷静又有情感。
之前的四月一如罗马利亚电影的快准狠,一个事件引发思考,然互又戛然而止。
这部片子有一贯的锐利,但人的情感表达或人的心理状态得到更多抒发。
1、双生花。
上次的电影导演依然是用两个女孩的紧密联系展开故事,这一次两个女孩的关系更加明晰,从友谊走向了生命的紧密联系,这是否是一种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或女性的生存方式,有待商榷。
仍然是一个强硬如铁,一个柔弱不安,这样的搭配正如性格中的两种极致。
2、雅丽娜的悲歌。
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孩,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一个没有亲情包围的女孩,自然受到不少磨难,相信一定有不少男性的欺辱,正如《罗塞塔》里面的女孩。
然而,她遇到了一个可以给他安慰,同时她又可以保护她的人,在这个女孩身上雅丽娜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外表喜怒无常的她可以躺在女孩温柔的怀抱里,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
但改变随时可能到来,正如我们的人生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心里的改变,这是不可控的。
雅丽娜需要的那个女孩找到了另一件让她享受并满足的事情,但偏执的雅丽娜却妄想让女孩变回以前那个她。
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路上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比如朋友、比如爱人、比如亲人,我们都必须面临他们可能发生的改变,顺从天意或许就是最好的办法。
3、依然的冷清色调,枯枝,破房。
4、关于片中谈及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我还没想清楚怎么说。
我曾经如此比喻一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剧情是骨架,演员是血肉,画面是外表,内涵是精神,音乐是灵魂。
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竹竿一样的人,显得异常羸弱而容易引起别人同情。
他面目苍白,思维中有一些灵光但是难以表达。
于是有些”影评人“人一看到这样他就容易动恻隐之心,一看到有一个主题但情节冗长的欧洲片就以为是“艺术电影“。
反正我毫不客气的认为我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勉强及格。
我的观点是,不论任何文艺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容比表现手法更重要。
拿电影来说首先画面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然后有精彩和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要精彩,说代表作品各种惊悚悬疑电影,其次才到深刻,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再加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诺兰、昆汀)和让人产生共鸣或诱导某些情绪的音乐,就能成就一部佳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就像接受一个人,正常的顺序也是从外而内。
但是就是那么奇怪,内外兼修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
比如贝克汉姆这样又帅球技又好职业素养又令人钦佩的人是无法得到金球奖的,而像齐达内或者C罗这样只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的”缺陷美“才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
电影界同样如此,诺兰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那一部不是影像效果、音乐、编剧、思想内涵俱佳,而且带给电影节很多新思维或者模式的佳作?
但这些电影都和各大电影奖无缘。
只是象征性的得到一些技术类奖项。
而《指环王》、《撞车》,包括今年的《为奴十二年》这些只在某方面做的不错的影片却更内骗走金灿灿的小金人。
虽然我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但凭良心说在内涵上和上述几部诺兰的电影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撞车》、《为奴》十二年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层面也未必有诺兰的高度。
而《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算了,这些我不想说扯得太远了,本片是有一个本来很深刻的主题,很多细节也很值得人深思的。
但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我能怎么接受呢?
伪纪录片吗?
150分钟的长篇幅,滥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构图鲜有美感且毫无语言感。
明明就是一部浪费了题材的勉强及格的电影,却被我们在时光网的伪文艺青年打出了8.0的高分......在有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的光环下,IMDB也才打出7.6分。
大众有时候真的容易受权威所左右,那些打高分的人,你看过的电影也不少吧?这样的作品你真的觉得优秀吗?
大众就是本片中那些修女、护士,没有主见,只会听主教和医生的。
而他们也根本分不清是非。
电影里有很多对照组相互映照,非常有趣味:一是比如患精神病的阿丽娜对照着耶稣或者乃至宗教神学。
四百种的罪责里,不信上帝就是所有的原罪,有任何的戾气都是不该,一切都要求顺从。
(绑在木板上,真的神来之笔,不禁想象受难的Jesus,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遭遇而已。
)二是两人私自的爱情对照宗教对众生的博爱,爱情很具象,是占有,是吞并,是确保爱在场;而宗教之博爱,对于众生的有仁慈之心,是抽象的,但谁也不能画出等号说它是真的爱具体的每一个人,患上精神疾病的阿丽娜,惨遭不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宗教也绝非如此的不堪,它确实给了很多无依无靠的人提供了归处,相比医院的劝离和孤儿院的拒绝、收养家人的不用即弃,但依然有个底线,你确定是顺从的。
为何这么说,就要看第三组对照:阿丽娜和弟弟,两人都呈现出了精神不正常,但一对比,弟弟仍能最后留在修道院工作,因为他没有他的主观能动性,是顺从。
而阿丽娜在死前都没有停过的抗争,不仅只是她的精神不正常,还是她留存在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来自于她生命力的抗争罢了,她不信虚伪抽象(在她精神正常的时候对着维克琪雅说,和你说话就跟神父说话一样,就看出她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四则是突然闯入看似崩坏的阿丽娜对照着跪坐在神像下克制的维克琪雅,电影大部分情节呈现的是阿丽娜的“恶意揣测”和几度精神崩溃,其实背后是从童年起遭受到的各种不同创伤,母亲弃养、弟弟精神不正常、外出务工被弃……她的遭遇所带来她如此的反应,其实正常不过了。
而安静的维克琪雅看似没有过多的背景描述,但最后她背离了信仰,她也如阿丽娜开始崩坏了,穿上阿丽娜的毛衣,在警察询问安静的时候,指认神父的“虚伪”和“不任性”,她和神父修女一起坐上前往检察院的车上,一同迎来了最后迎面而来的泥水。
有一个导演的节奏把握很好的地方,角色的描绘上,特别是神父这个角色,不把神父落入俗套的标签化中。
他关爱众生、狭隘无知、甚至更有趣味的是他还有些不信神迹的唯物主义。
整个片子,导演一直保持着不偏不颇的中立立场,很厉害,最后的镜头,非常喜欢。
我以为这是拉拉电影,额其实关系真的不大,或者说这正是导演的可怕之处,一切细思极恐的细节都以极其冷静,四平八稳的叙事推进,没有任何情绪起伏,于是我的感官也没有太偏向某一方。
这种还以中世纪方式生活的宗教形式应该是会让我有明显翻白眼情绪的,结果我的感受倒很平和,这是人家的选择,在没有妨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外人也没有什么权利来指手画脚,甚至很长一段我都以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还很悠久反倒是从“现代”来的阿丽娜对他们的质疑的逆反显得那么刺儿,那么格格不入。
最后维克琪雅在阿丽娜死亡的刺激下终于有点醒过来的趋势,我倒突然开始可怜这个小姑娘,其实她这样平静得在修道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她也许是真心愿意侍奉上帝呢,何必强求。
这确实是一部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电影。
对于人物的剖析、现实的揭露都是比较到位的。
当阿丽娜第一次发狂的时候,我或许觉得阿丽娜太偏执太激烈了。
当阿丽娜出院后为了可以守在维克琪雅身旁,小心的做着祷告做着各种她并不认同的忏悔时,我隐约的感觉到阿丽娜早晚是会爆发的。
果然,当阿丽娜被彻底激怒再次发狂时,我开始怜悯起这个女孩,她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是想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而这时那群在俗世生活中受了挫折选择跑到修道院追寻信仰祈求得到庇护的修女显现出了她们的能量,她们把阿丽娜钉在了十字架,嘴里念念有词祈求上帝为这个女孩驱魔解救这个可怜的女孩,看到这里我真是愤怒,这群修女才是魔怔了,她们被所谓的她们的信仰洗了脑,她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她们念念有词,她们多么愚昧啊,而这样的人一直都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域。
指挥这群修女的正是那个修道院的神父,修女们的父亲,他是一个伪君子,他才是恶魔的化身,他在思想上禁锢着修女也禁锢着信徒。
有信仰其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无论哪种信仰都是应给人带来智慧的,在信仰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禁锢,如果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便只剩下愚昧了。
维克琪雅是这群修女中的一员,她的信仰也是虔诚的,也是因为信仰她才决定不离开修道院的。
但是当看到心爱的人受到捆绑受到折磨,她开始有了一点动摇,她开始有了一点苏醒。
最终阿丽娜还是被折磨死了,年轻的生命失去了。
阿丽娜的死可能修道院占了多半的原因,但是绝不是全部的原因,还有来自其他方方面面的,就如电影结尾处警察说得罪恶无处不在。
对于一个无法简单的站在道德立场甚至是法律立场上进行判断的社会事件,总会给人带去更多的思考空间。
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让每一个角色都在承受痛苦,承受煎熬,他们都不知所措,也都以自己的认知形式和视角为出发点做出“正确”乃至“正义”的事情。
当他们的毕其功于一役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时,我们总是可以简单的给他们贴上标签,比如愚昧,比如无知,比如邪恶。
但一个优秀的描绘社会事件的艺术作品在所谓的形式、风格、技术之外能够模糊善恶判断或者说给予一个故事复杂的构成元素和多义性,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和客观的看待与思考,这远比看角度单一化、立场鲜明化的社会新闻要有意义得多,这也正是艺术的重要价值之一。
影片最后神父和修女们被带上警车,一位警察说刚发生了一起男青年弑母的案件,另一个警察说这世界每时每刻都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神父和修女们此时就在车里,“邪恶”这个字眼极其刺耳,他们将阿丽娜绑在十字架上驱魔的行为在无神论者看来也的确愚昧而邪恶。
可纵观整个影片,阿丽娜的疯狂以及精神病般的言行破坏力似乎也如撒旦附身般邪性十足。
在世俗眼里,阿丽娜是精神病患者,在宗教世界里,她是被恶魔附身的邪恶力量。
站在神父的角度,驱魔是不得已之下唯一能做的尝试,因为其他方式均告失败,医院也不再接受精神状况不稳的阿丽娜。
在驱魔前,神父也百般犹豫和纠结,甚至让阿丽娜那个脑袋不太灵光的弟弟来做出决定。
阿丽娜的疯狂行径伤害着教堂里和修道院里的每一个人,亵渎着上帝,在这个净化之地,她就是魔鬼。
站在阿丽娜的角度,影片没有明确的提供她为何如此疯狂,精神如此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但通过其他切面依旧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她和维克琪雅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如今维克投奔上帝成了修女,阿丽娜之前独自一人在德国打工,现在前来找到维克,希望和这个从小到大最亲近的人离开这里重新开始。
(不过这重新开始其实也看不到有更好生活的可能)于是,阿丽娜和上帝成为了敌人,孤独的阿丽娜,在社会底层挣扎的阿丽娜,渴望爱但爱被上帝拿去的阿丽娜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魔鬼”,对维克强烈的占有欲让阿丽娜打算从上帝手中抢回挚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证明上帝不存在,神父不过是满嘴谎言的唯利是图的小人。
而她精神状况的恶化显然来自于她对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
她无数次让维克跟自己一起离开,无数次告诉维克这里不过是洗脑而已,但维克对上帝的忠心都不曾动摇过。
阿丽娜甚至摔碎了教堂里的图腾,但这一切都只是在把维克推得更远,让维克更加为难与尴尬而已。
一个入世者与出世者的对峙,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维持现状。
而维克周旋于神父和阿丽娜之间的纠结与尴尬有着类似于观看者的视角,影片也是以她的视角打开,一点点见证着阿丽娜的疯癫和神父以及修女们包括她自己的无助和崩溃。
宗教与世俗之间对立的矛盾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被赤裸裸的展现,双方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轻易污名化对方。
而这种轻易的污名化会让人停止深入的思考,这种停止思考的现象不单单只出现在宗教与世俗矛盾上,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和意识形态之中,这在网络上尤其可见。
影片最后阿丽娜死在了驱魔仪式上,维克最后穿上了阿丽娜的衣服而不是修女服,这是她在目睹了残酷的驱魔仪式后选择的立场。
可这残酷的结局也不能简单的怪罪于任何一方,就像神父面对警察的审问时所表现的那样,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在帮助疯癫的阿丽娜,而阿丽娜也的确让这里的每个人陷入恐慌。
也许,这其中有着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诱因,比如社会结构、制度、外来移民或非法移民者的境遇,阶级分化等等一系列元素起到了隐蔽但重要的作用。
这部来自罗马尼亚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修道院内的真实故事,《四月三周两天》的导演蒙吉执导,他不惜用150分钟的超长篇幅,事无巨细的陈述这出悲剧物语,如同片中的一场一镜,所有人物都暴露在长镜头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面部表情变化,加上能把嘴说瓢了的台词量,生怕错过一点细微。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女孩,发小,结合片名,是处于一个“相对”的结构上,一个女孩在俗世,另一个则避世于宗教,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山之外”等于避世的宗教,反之亦然。
影片中两人的矛盾冲突不断体现着这一设定,比如,来自俗世的女孩认为“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改变”,而避世的女孩则认为“一旦入世就再也回不来了,按部就班就好,不便更改”,所以俗世女孩要把避世女孩拉入红尘,问题就来了,她的一系列对于宗教信仰的不屑和挑衅,对于修道院的当权者来说是对权力和尊严的挑战,在我们眼里,一个简单的情绪崩溃,精神压抑,在“山之外”的修道院里就是被撒旦附身,入魔一般。
群山内外的人们,有信仰的人们认为上帝解决我们所需,而无信仰的人们觉得上帝会解决我们所想。
俗世与避世,欲望与平静,毒药还是解药,天使还是魔鬼,上帝到底在何方?
一段炽热的友情最终换来的是浸满十字架的鲜血,她不明白她为何会如此,当她明白要反思的时候,只能穿上故友的旧衣,注视着这个神祗之下的世界,无能为力。
整部影片没有因为篇幅过长而显得枯燥乏味,叙事极其完整且不苦闷,在这样一个严肃,发人深省的主题设置之下,难能可贵,属于在平静中隐忍,时刻等待爆发的类型。
影片最后,警察将疑似“集体犯罪”的修道院神父修女们都带上警车,她也在其内,因为她不懂,反而害了挚友的卿卿性命,有信仰不是坏事,而一味的麻木无知,愚昧相信就显得滑稽可笑,在这里却更为残酷,只是她醒悟的为时已晚。
影片最后慢镜推进,两名警察闲话家常,逐渐看清车玻璃外的世界,忽然一抹脏水泼来,雨刷刮了几下,再次模糊起来。
这个世界是清晰的,偶尔会被秽物迷了双眼,擦拭几下,混沌不堪,不了了之,没错,这就是导演给出的答案,这正是我们生存的世界。
<图片1>
能让我一下子看得入戏的电影不多,这部《山之外》(După dealuri,2012)是个难得的例外,而且是我看到差不多到影片结束的那个“偷钥匙”的镜头,才猛然发觉的——突然消失的那股莫名的压抑感,从影片开始没多久的这两闺蜜走入修道院,围栏门口一块告示牌的那个特写镜头开始,就一直在压着我了。
没想到的是,我的身体刚有好转反应,就来了个剧情大反转。
上帝保佑!
我又回到我菩提祖师(林才松,1947-2017)在家开讲《道德经》的那个晚上: 我们听课听到差不多该下课了,菩师才草草讲解了一下《道德经》中老子(李聃,约前571年-前471)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而整个晚上,菩师都在神采飞扬地讲着一个明显是他自己编的“老子逃跑”的故事。
正当我大惑不解之时,菩师轻轻的带出一个他自己的判断:老子其实并不想给后人留下任何文字。
菩师说这是“不打自招”,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这就将他自己其后的五千字,明确定义为“非‘常道’”。
菩师说,老子本想隐逸西去,却不巧被“海关关长”尹喜逮着,要留下各自的性命,唯有留几个字,好让尹关长向上头有个交代。
后来大家看到的这五千字,我猜是尹喜自己的一个“老聃讲记”。
这样故事情节和《西游记》一样,若不是那猪八戒难得的细心了一回,中土人民早就读上了《无字真经》,而不是去读那些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基础教育之后,才有可能领受的长经短句。
那个晚上,菩师大概是看出了我们有些反应不过来,就特别吩咐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若未真正搞懂,《道德经》那五千字可得小心对待。
我花了 12 年,到今天也没搞懂老子那六字真言。
不过我省下读《道德经》的时间来看人间大戏,倒是看到有不少玩残别人又玩残自己的故事,都跳不出这部电影《山之外》的情节:迷信之人害人害己于名人名言里头而不觉。
刚刚找来的这张港版海报上,就赫然印着“改編真實事件”。
我很感恩菩师当年分享给我的,他自己的那个妙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018.10.5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b2369e3
别绝望,只要虔诚,主会创造奇迹。
只要主与你同在,你就无所畏惧。
走出山外,还是侍奉上帝。
“不去告解或弥撒怎能找到平静呢?
”“就算你身边有全世界的人围绕,要是心中没有主。
”“基督的路不是这么走的,你不能只是偶尔服侍祂,必须在精神层面持续信仰,不是想休息就休息一会儿,懂吗?
人一旦离开,回来时一定会改变,懂吗?
”“我从来没有出过国,但我并不遗憾。
我会去参观圣墓教堂,但不会去西方。
因为西方已经失去了信仰,他们摒弃了神圣,凡事没有禁忌,男人和男人结婚,女人和女人结婚,到处都是毒品,连教堂⛪都不复以往神圣。
我虽赞同凡事宽容,但得有理由。
”“罪恶被赦免了,内心就会平静,让我们祈祷吧!
”“听说神父见过天使,所以他才变成修士的。
”永远不再孤单的路,倘若心中没有主,就算众人围绕还是孤独。
人来来去去,只有主能常驻我心。
人生如此,必须认命,遵从主的旨意。
这里不是旅馆,或收容所,这是给心中有神的人住的,如果你不信奉祂,甚至是信了别人,那你最好不要来打扰其他人。
懂吗?
俗话说:钱财是魔鬼的眼睛,我们要放弃个人的爱专心向神,这样才不会受到各种诱惑。
魔鬼是很狡猾的,他让你产生欲望,再变成他的奴隶。
你以为满足自己,其实是满足了她。
你要在这个洞穴待上一辈子吗?
这里是我的家了。
你在畏惧什么?
怕出去生活吗?
神父曾说过一个寓言:有个人环游世界想找到生命的意义,另一个人看着门外,找到天主和平静。
“主给我们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别为我祷告,听到了吗?
我宁愿下地狱,也不要你为我祷告。
”“若是逼着生病的小孩吃药,你有罪吗?
”“小孩不一样。
”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
警车被溅上的污泥,雨刷刷干净,警察继续云淡风轻聊着耸人听闻的弑母案,医生照常在电话里叮嘱不要再给孩子送玩具了,公务员依旧兴奋地聊着某个同事的性向八卦,谁还在意那个曾在十字硬木板上挣扎将息的灵魂。
蒙吉的镜头一贯写实克制,将情节的波澜壮阔和其内心的褒贬爱恨蕴于细节。
鉴于导演说的太少,我实在忍不住想“替”导演多说一点儿。
不过多说多错,不合理的地方欢迎探讨。
1. 两个明白人:阿丽娜和神父不幸在于二者是对立的,也因为其对立都没有善终。
阿丽娜这个影片中的异端只是个普通人——孤儿院长大,因为成长环境特殊而爱女生、爱维克琪雅。
她性格刚强,学武术从小保护自己的爱人,不怎么虔诚但也相信有上帝的存在,从山里走出去她去了德国,比家乡人多见了一些世面,想带着爱人一起在德国过全新的生活。
当然,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和孤儿院的经历并不能算给了她多正常的童年,所以她也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遇事狂躁、比如偶尔幻听,但总的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人物当属神父。
大概是出于对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不好做过多癔想,也大概是不想得罪一些虔诚的观众,蒙吉对神父的描绘非常之隐晦,但据我猜测此人基本上就是一江湖骗子,所有人里最不信上帝的一个。
比如饭桌上在谈论修道院经济状况时他的态度像极了一个奸商,后面要求阿丽娜奉献财产时也一样。
阿丽娜第一次忏悔时二人之间发生了什么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暗示,我猜想又是你给我什么、让我怎样便可赎罪的老暗示。
还有那些深夜祷告、而且很可能是一个人祷告的修女——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教规?
隐约间还记得他被停了工资(不确定),被停的原因也可作猜想。
他自吹自擂年轻时见过天使、有一个有求必应的图腾,怎么听都像是江湖骗子的手段。
他控制整个修道院的财政和里面所有人的思想恐怕还有肉体,他享受这种专制土皇帝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定要搞死阿丽娜这个质疑他权威、可能启蒙其他人的祸水。
2. 两个半明白人:维克琪雅和院长维克琪雅的经历符合很多基督徒的心路历程——性格软弱,受到欺凌和不知所措时便用试图用信仰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她说到孤儿院中受到阿丽娜的保护,也被问及一个摄影师为其拍过的“各种各样”的照片,到了该从孤儿院走出去的年纪他和片中所描述的另一个女孩儿一样没有过多思考就觉得修道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后甘愿被洗脑、比谁都虔诚,正如多年前她因阿丽娜的保护而与之相爱一样。
但她又是善良的,所以最后当爱人离世,是非观终于跳出来战胜了盲从——她穿着卡其色毛线衣对警察说出实情时,我心中还是有一丝爽快的。
虽然杀死阿丽娜的凶手,她也是其中之一。
院长这个人物不知该叫太过单薄还是复杂,我只看到一丝丝伪善的痕迹——她对于烹饪活鱼表现得十分淡然,尽管在试图送走阿丽娜那次,女主人表示过茶点是全素的她才接纳。
还有父亲母亲什么的,大家可以姿意想象下。
3. 一群母鸡:众修女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这一群,大呼小叫没有丝毫独立思考能力偏信盲从却又心狠手辣。
院子里那群下蛋鸡便是对她们的影射吧。
维克琪雅如果继续在修道院待下去静待岁月流逝,就会成为她们。
4. 其他人物:警察,医生,护士,阿丽娜前雇主,官员无不是“旧社会”的素描。
最后关于男孩杀死母亲、检察官、冬天与路、警车上的脏水,也算可以任大家各自解读出一个版本,不过此处略微处理得过了点儿,有刻意深刻的嫌疑。
P.S. 私以为本片中心思想在于阿丽娜和维克琪雅91分左右时的那场对话,阿丽娜说“你就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说话么?
” “我会祈祷你的上帝最好能给你更多智慧。
”想微吐槽有时我就想对某些基督徒说这两句话。
我爱她,而她却爱上帝。
不言不语
翻译处子作
没看懂,初中看的
掷地有声
化繁為簡是一項美德
oh~no~资质愚钝~看评价不错硬是坚持了两个半小时~还是没看懂出色在哪~
不怎么喜欢
很闷的片子。
这个精分和一群遇上难题只会哇哇哇的修女们看得我神烦,我真是很想进入画面吼一句别哭别叫了好不好!喝了杯咖啡胸闷再加上很压抑看得我很想走。今天看的两部罗马尼亚电影,结尾都喜欢这样吗。是说你戛然而止呢还是说你回味无穷呢?
上帝只能满足我们需要的不能满足我们想要的!
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的评论是多么兴奋,因为这部影片可以让他们就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尽情地进行解读,不得不说影片很难看,而且没什么意义
不错
她们在同一个孤儿院长大。成年之后,维克琪雅觉得修道院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于是便去做了一个修女; 而阿丽娜则去了德国。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桩意外而重新连结到了一起
150分钟 温水煮青蛙式的矛盾烘托方式让我甚感疲惫 信徒的欲望是禁忌 非信徒的欲望是救赎 说不好拍的是好还是坏 给两星实在是个人不喜欢而已
蒙吉真的是高手,以後有什麼更高成就都不意外的。會寫故事就代表有無限的可能。這部沒墮胎那部「好看」,顯得有點悶,因為墮胎是一路往下,特別單純,某種意義上的輕快。山之外的敘事任務比較重,為了撕去修道院的假面,需要阿麗娜一再反覆無常,讓我們也接受了阿麗娜是個神經病,然後才能走向「驅魔」,然後再讓維琪塔受不了了,去救阿麗娜,這樣圖窮匕首見,講的就是「愛大於上帝」。阿麗娜突然活過來,鏡頭沒超過五秒鐘,然後維琪塔出去,阿麗娜就馬上死去,真是藝高人膽大。一種事後回想才能感受的恐怖,阿麗娜先前的微笑都被加諸了新的意義,最後這一次,則更像是神的顯靈:我來親自告訴你,不要和這幫蠢蛋一起愚昧地信神了,你應該愛你所愛的人,因為上帝就在那愛裡。
一部十足怀揣了先锋理想的片子,调门就是冲着先锋性去的,但遗憾的是,和一次别离一样。
影片前半段很精彩,结局很失望。。。
冷漠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镜头。
长镜始终冷静记录悲剧始末,剧本依旧稳扎稳打,情感推进层次分明,人物关系主结构也仍盘桓于两个女孩之间;存天理灭人欲,斩断世俗因缘,信仰的力量的确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