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平实,几乎完全不带煽情的色彩,情感表达非常克制。
电影没有把沈浩塑造成一个伟光正的人物,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想要超越自我的平凡人。
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每年评议都是“基本称职”,沈浩本想要借着下村挂职来取得仕途上的突破。
用台词来说,就是“我想和小岗一起突围”——一个不得意的人来到一个不得意的村庄,想打一个翻身仗。
沈浩下村的最初动机谈不上多么高尚和纯粹。
到村后,沈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为了收回被部分村民(毋宁说是村霸)常年侵占的集体资产,沈浩提起诉讼,遭到了威胁、挨了一顿打,还大费周章强制执行,才把村集体的铲车拿了回来。
我看到这里,是为主人公感到非常不值的:想振兴小岗村,竟然还要给揍了一顿?
这段情节有个有意思的地方:给村霸撑腰的人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前任村委会领导的儿子,这个儿子自己本身也是村委会成员之一。
要提防警惕农村本地政治家族的土豪化。
这里的“土豪”不是网络流行语里面“有钱人”的同义词,而是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中鱼肉乡民的黑恶势力。
电影里,沈浩宽宏大量,收回铲车以后并没有给村霸穿小鞋,反倒是鼓励他勤劳致富,让他经营大包干农家菜。
村民知道跟着沈书记干能发财,也就心服口服了。
现实中的村霸怕是不那么好摆平,虽说恩威并施是大方针,但怕是免不了一番扫黑除恶的斗争。
扫黑除恶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否则政令不行,雄安新区就是在大规模开发前先进行扫黑除恶的。
在三个任期里,沈浩在小岗村先后进行了以下工作:组织村民修路;新建大包干纪念馆;跑铁道部争取到了火车停运,用几十分钟的停运时间建好了跨铁路桥梁,极大地缩短了村民到省城的时间;集中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引进了美国GLG集团落户。
他干得好,以致小岗村民两次按红手印把他留下,原定的一个三年任期变成了三个任期,女儿也从小学生长大成人。
三个任期里,沈浩与家人见面相见甚少,几可谓“抛妻弃女”,原本打算干满三年后回到单位获得晋升,由于被小岗村民留下,也泡汤了。
按电影台词,莫说晋升,他是连省财政厅都回不去了。
他倒在了第三个任期上,小岗村民再次按下红手印,把他的骨灰留了下来。
网络上有一些声音,对小岗村民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攻击。
有人说小岗村民懒惰自私,集体劳动时偷懒“搭便车”,把自己肚子饿着了,非要分田单干,才肯卖力种地;小岗村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典范后,小岗村民又仗着政治地位“等靠要”,连隔壁村都发了,小岗村都还是精准脱贫的扶持对象;按红手印把沈浩留下是道德绑架,因为沈浩干得好,又是省财政厅来的,能带来省里的资金,村民就不让他升官、不让他和家人团圆,甚至连他死后都得埋在小岗村,他的坟墓都要充当小岗村的一个新景点。
这些攻击是否属实,我们既然不了解村情,也就无从得知。
但我的确觉得小岗村民三按红手印有些不近人情,电影里沈浩也有点无奈地说“你也知道小岗村民红手印的分量”,感慨自己回不去了。
难道沈浩自己不知道,继续呆在小岗村就会错失升迁机遇、和家人聚少离多吗?
当然不是。
有句台词应该道出了实情:他已经把小岗村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在小岗村洒下如此多的热汗以后,他已不再把自己当做过客,而是把自己当做小岗村的当家人。
一个寻求自我超越的人,原本把小岗村当做工具,最后却把小岗村当做了目的本身;自我超越的道路不在于升迁,而在于做好“螺丝钉”的工作之中。
这是沈浩的事迹中最真实而感人的地方。
至于不近人情的村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自己就是村民,谁会愿意放走一个自己爱戴的、能干的第一书记呢?
留下沈浩的骨灰,应该也不是出于利益考量——这种揣测实在太过恶毒——而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缅怀。
如果我是沈浩,我是一定不会留任的。
干事创业像钉钉子,要一锤接一锤地接续奋斗,不能靠一个人长期撑着。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见识更多学习更多,才能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爱梁家河,可是当他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还是走了。
事业要长久兴旺,要靠人才梯队的培养,——在离开梁家河之前就没有忘记物色和培养接班人。
然而,我充分理解、尊敬沈浩书记的选择: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忘却个人得失,这是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最高表现。
他确乎超越了原本平凡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纪念沈浩同志的原因。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去的包村干部。
这样的联乡包村干部全国一抓一大把,可像沈浩这样不是装腔作势走走形式地一年下到村里四五趟、过年过节到贫困户点点卯,而是弓下身去、迈开腿去、沉下心去、实实在在地给百姓修路、盖房,帮他们发家致富搞项目的“第一书记”还真不多见。
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史上曾经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几个农民按下手印,把集体土地包产到户,自此拉开了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可时过境迁,因为小岗村地处皖东贫困地区,先天资源短缺,发展工业的后劲不足。
按下手印后的二十多年里,小岗村仍然靠种植业一条腿走路,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与富裕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组织派沈浩到小岗村挂职工作是恰逢其时、众望所归的,决非如一些阴谋论者所鼓吹的那样,是因为沈浩能力不够才离开了省财政厅这个肥缺,被发配到边疆去的。
雷锋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小学生说“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
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组织的指派,来不得半点讨价还价的争竞。
孔繁森是这样做的,沈浩也身体力行地用突出的包扶业绩回击了那些不明真相者的无耻谰言。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具备把逆境中的困难转化为前进动力和创造活力的能量与智慧。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干部应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卓绝的适应能力。
共产党干部既要有专家的理论头脑,也要具备救火队员的全才多能。
什么环境都能生存、工作,什么条件都能习惯、适应,什么闲杂人等都能驾驭,什么大事小情都能应付,这才是一个素质一流、出类拔萃的的共产党合格干部。
短期看小岗村落后,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眼前的苦正好衬托出将来的甜。
沈浩带领全村父老艰苦奋斗,修建八百亩葡萄园,种植万吨葡萄出口创汇。
村子里的民居由一层升为三层,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儿,闻名全省,世所瞩目。
他的实干换来了全村百姓的称赞和省市领导的褒奖,沈浩没有白干,鞠躬尽瘁的他收获了金杯银杯和老百姓的口碑。
他累而无憾,三年以后又是三年,百姓的真诚挽留是他把职一直挂下去的不竭源泉……沈浩只活了46岁。
太年轻了!
英年早逝给群众留下一片叹息之声,也让党损失了一位德才兼备、富民兴邦的栋梁之才。
长期加班加点地在简陋的办公场所超负荷工作,折损了沈浩的身心和阳寿。
由此我想到美国有的州的法律规定,谁加班谁就会受到批评指责甚至纪律处分。
倒不是说美国人认为加班加点是乱出风头的表现,而是美国人爱才惜才,怕长时间超越身体极限的劳苦工作会耗尽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减弱他的身体免疫力,从而导致他生病、过劳、惨死……好人能人活着时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无以复加的;好人能人积劳成疾而死,会令他的工作前功尽弃,中止了事业发展进步的进程,给党国造成更大损失。
为了保护好干部这笔指挥建设的巨量财富,建议减少应酬一样地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以免力不从心、筋疲力尽、累死“压”死……第一书记,功莫大焉……
《十八个手印》之后的凤阳小岗村,原型沈浩,04年省里选派到村里任职,09年鞠躬尽瘁,10年电影。
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
不就以前那些下派干部讲的嘛帮他们过上好日子不比提拔重要!
很多人都能做,但没做,我做了。
当初你来小岗的时候,是把你想俗了,想浅了,没想你把小岗当成了事业一开始,我被吸引来的只是小岗俩字,它是个舞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几年下来,跟老老少少相处长了,像家人似的,做事的心情就不一样了。
也是小岗人爱村,想发展,团结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家家户户当前难题,拓源解决经济问题(凤阳贡米,香猪等原来的特色产业)很多实事啊,铺路,修房,就业,当地经济多样性(不单单靠农业种地),让该段铁路线停车四十五分钟铁路上架桥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再到美国企业落户小岗村,红色旅游等等推动。
两边架桥墩直到中间架好互相跑来庆贺的一刻,书记带头和村里干部一起给吴奶奶披麻戴孝谢擅自迁坟之罪的一刻,过年村里人不仅争相与书记年夜饭齐齐吃还给书记媳妇逐一电话拜年的一刻,真的感动,一个外乡人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唯有敬意。
一撇一捺写成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
书记家里人的牺牲也是很多,为了小岗,家庭都没照顾的来,电影也不是讴歌,基本都是陈述加点艺术化加工,精神道尽不难,难的是精神化为动力前行。
有人说,主旋律片好像必须让主人公,忠孝不能两全,必须要让结尾悲惨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县委大院》确实进步多了,结尾让胡歌、艾县长都有了晋升,也有了幸福的宝宝。
基层书记做的就是把最高的精神、最好的经验、最直接的资源带给基层,难点是会打破基层本身的人际关系平衡,让一些人得一些人舍,就会有阻力,还需要解放基层人民的思想,思想工作也很耗心神,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外面争取资源,融资融人才融机会。
真的是要做的事非常多了,看着就疲惫,最后心脏病发作,跟长期疲累关系太大了。
沈浩书记在片中也有一个成长,从最开始为了个人的展示、证明和舞台,到后来的为了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最后吴奶奶请吃饭,再到所有相亲自发来聚餐,这是得民心、为民所得到的自然结果啊!
把基层人民的矛盾演的很真实,当初村子有3个主要发起人,德福是其中一个发起人的儿子,他就把公家的铲车给占着了,这在基层真的很真实,仗着自己家族有点功劳,就想着多吃点公家的,但这时如果想发展,一定要解决这种问题,让他们把公家的资源吐出来,资源就盘活了,公家资产就多了,但是肯定有人不愿意,这就是阻力。
影片演出了沈浩被打的情节,事实工作中有可能不仅如此,谁知道具体会遇到什么挑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但基层工作,就是要解决问题,趟过去。
解放思想也很累人,片中的农民根深蒂固地坚信,农民就应该种地,赚钱应该从种地中来,土地就应该耕种,这种思路会让工厂这样需要征地、集约管理的情况,难办,于是一家家去了解情况,解放思想,不知道有多少饭要吃,有多少要求要碰撞,有多少烟酒要拉关系还有要输入情绪价值!
基层书记的乐趣是什么呢?
肯定有一个发心,是仕途的规划,沈浩18年没晋升,选择去“镀金”,这个想法很正常了,但接下来沈浩成长了,他走访全村108户的时候,感知到“每个人都应该过上好日子”,使命感启动了,再到后来,扎实推动一个个项目的落成:修路、征地、修房…成就感是不可名状的。
沈浩书记最终这官儿做到什么效果呢?
村民按手印希望他继续留任,一个个村民发自内心说一句:确实是好书记啊,确实是好人啊!
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感谢全中国那么多基层书记、干部,你们是毛细血管,太重要了,大动脉的顺利泵血离不开每个毛细血管的通畅。
片名叫第一书记,片尾歌名却是做人,本来应是教人怎样做官,片尾曲里却唱的是如何做人,片子如此避重就轻,实在是让人很遗憾。
更何况,沈浩其实只是会做官,并不会做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是如何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而不是他不近人情抛家弃子,沈浩又是一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牺牲品,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忠孝两全,现做人,再为官,不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社会里,沈浩更多的就像是一个另类,当大部分干部将基层锻炼当做是晋升的踏脚板时,沈浩可以撇家舍业的在小岗村工作那么多年,说实话我不能理解,如果仅仅是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可以做到舍小我,小家,我真的很钦佩,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中国话叙事风格,很强的乡土化风格,确实很感人,静下心,你会发现真正的党员是存在的,,我们国家是有希望的
沈浩的事迹确实让人心灵震撼。
他最让我赞许的有两点,一个是他的工作态度,另一个是他的工作方法。
电影中有一句话非常能反映部分基层队伍的领导状况,“不干不好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啥意思?
”不少人在工作上都是像这样抱着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思想。
这样工作当然不会有突出成绩。
而沈浩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他不甘心工作的平淡和无作为,主动要求去小岗村。
在小岗村,他也不甘心只做一个镀镀金而已的挂职干部,而是以小岗村作为舞台,大展拳脚,干了一番事业。
正因为他有着这样的抱负,所以在工作中显得非常有胆识,有魄力。
从修路到架桥,从新建大包干纪念馆到引进外企投资,只有有了雄心壮志的支持,他才能带领小岗村一步一步脱离贫困,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他的工作方法也非常值得称道。
首先,他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工作中展开了充分的调研。
在去小岗村赴任以前,他便收集了关于小岗村的各种材料,对居民情况已经了解得相当清楚。
在就任以后,他更是深入每家每户逐个调查情况,并向有威望的老人请教,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
其次,在各种工作中他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
不管是修路,修桥还是修房子,他虽然穿着白衬衣和黑皮鞋,却仍然在泥泞中,在黑暗中,在大雨中和农民一起工作,一起战斗。
第三,待人公平公正,与人为善,胸襟宽广。
他周到地将妻子买的羊送给了身世可怜的五保户吴奶奶。
而对于一直和他对着干的杨德福,他也不会利用职权给他穿小鞋,而是用其所长,帮助他经营餐馆。
当然,从这部影片当中也反映出来我党制度建设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人事制度建设。
首先,沈浩本来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但是在省财政厅,他的才华却得不到发挥,抱负得不到施展。
对于沈浩来说,在年近40的时候,他终于在小岗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可是对于很多和他情况类似的人来说,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所以,如何才能使得人尽其才,是我党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
其次,小岗村在终于迎来了沈浩这样一名优秀干部后,接二连三地按手印希望他留任。
这体现我国的基层政府组织还存在着相当强烈的人治特色,一个地方是否能够发展,老百姓是否生活富足,和领导本人的意愿和素质息息相关,而且像沈浩这样优秀的领导还不够普遍。
这说明我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仍然有待完善。
第三,沈浩在跑项目时,不断强调小岗村的特殊性。
正因为小岗村是特殊的,所以沈浩能从省财政厅申请到修路的资金,能从国家铁道部获得让京沪线停运45分钟的特权。
但是全国还有成千上万其他的村庄,并没有小岗村这样响亮的名片,所以无法享受到这样的资源优势。
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探索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一个不依赖于特殊待遇、特殊照顾的模式。
最后二点题外话。
沈浩曾经对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说,你们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是我最对不起的。
这句话很矛盾,如果他真的觉得家人最重要,为什么会选择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呢?
其实对于沈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成就感。
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了自我实现,他可以选择对不起家人。
当然,我认为这完全无可厚非,因为有了对成就感的不懈追求,才能在岗位上干出点成就。
影片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使用了大量抽烟、喝酒的镜头。
我认为为了建设健康的新文化,在电影中应该尽量避免此类元素。
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指出,影片中吸烟的镜头会鼓励青少年吸烟,所以建议应该将吸烟镜头多的影片标注为R级,即少儿不宜,在出现吸烟镜头时还应加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注。
此外关于饮酒,不仅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公务员饮酒更是和腐败、公款吃喝等等紧密相连,所以最近几年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颁布了公务员禁酒令。
要真正改变这种不良的文化风气,应该从各个方面做起,包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电影。
沈浩是人,不是神。
是有血有肉,但高尚正直的人。
他最初到小岗,不能说没有一点私心。
小岗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是全中国农村的金字招牌,但是,小岗是凤阳县有名的落后村,穷村,更不用说在安徽省的地位了。
沈浩说,“小岗的情况和我有点类似,大学时是连续四年的省级三好,一毕业,进了财政厅,一个主任科员整整十八年没动过位子。
”这样的尴尬,是小岗的,也是沈浩本人。
作为一个人,一个机关干部,一个有理想有事业心的男人,他需要突围。
他需要另外一种方式在妻子儿女亲朋好友面前证明自己,他需要在自己工作了十八年的财政厅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沈浩选择了小岗。
这是一个人的突围,这次突围,把他的生命和中国一个普通又不那么普通的农村联系在了一起,这次突围,让一个普通的财政厅干部在生命的最后六年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这次突围,让三十年迈不过富裕槛的小岗村实现了小康的生活,这次突围,让小岗再一次成为了新世纪的农村品牌,只是,这次突围,沈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样的突围,有些悲壮;这样的突围,有些无奈,这样的突围,笼罩着英雄主义的色彩,但是,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突围。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问自己,“每个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到底怎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沈浩的地位是卑微的,在财政厅,是主任科员,上面有处长,有厅长,有省长。
到了小岗村,是第一书记,是没有进入行政基本的中国最小的官。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卑微的位置上,沈浩亮剑了,小岗,成了中国新农村的品牌,沈浩,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书记。
沈浩也是伟大的,因为他做了很多人都能做但却都不想做的事情。
下放农村,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呆够三年镀镀金,他可以做点面子工程“意思意思”,但是,他没有,他把小岗当成了事业,当成了舞台,当成了真正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于是,他成功了,他得到了他不曾想过的荣誉,他干出了其他任何一个省财政厅干部无法干出的业绩,他成了让妻子骄傲的丈夫,让女儿骄傲的父亲,让小岗村民受惠终生的第一书记。
公司强制要求看,没办法,小国企冲冲票房了。
混在党员同志的队伍里,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
虽然事先已做足了心里准备,还是被她女儿的“不许骗我”和后面的煽情朗诵雷到了PS.钢琴比赛不会弹那么2b的音乐,音乐编辑的脑袋进水了。
昨天学校组织观看这部电影,跟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感觉是抵触,心想着又是一部政治教育片了,本不打算看的,最终还是脑子一热就去了。
去了之后才发现真的很值得一看,随身带的纸巾也不够用,旁边的室友泪点比我更低。
影片放到最后,更让我意外的是,礼堂里响起了掌声,大家都在为这个第一书记鼓掌。。。
回来之后,看了这部影片的评价,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很多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河蟹的烂片,我真的很想问一下那些人是否用心观看,用心体会了呢?
这个浮躁的世界,大家静下心来看电影的心情都没了?
诚然,这部影片很有政治色彩,大部分观众都是被组织观看的,可是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这样,又有多少人会花钱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呢?
抛开这些吧,单论这部影片,朴实无华,感动点也很多大家一起按红手印留下这位无私奉献的书记凤阳县最后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抓着沈书记的电话,跟他老婆拜年。。。。。。
看完这影片就想到了老师的一句话,如今批判成风,大家也都没有心思去发掘闪光点了。
其实批判之前,是不是要用心观看才有发言权呢?
单位组织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感觉导演功力不错,尤其是拔河拿冠军时收到评价单的场景。我希望也愿意相信中国还是有真正的好官的。
明星阵容很豪华
用一些简单的手法,骗去观众的感动
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 被主人翁沈浩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 他六年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 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是新时期党员的优秀代表 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 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 深入群众 埋头苦干 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 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 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
慢热型电影,很好的题材,但无论是改编还是拍摄都有些乏力,电影感欠缺,线索太多叙事不连贯流畅
跟唐山大地震一起看的
电影院出来一直好奇一个问题:王刚演的铁道部长是不是那个谁啊。。。。
沈浩书记在任期中真正做到了时刻惦记着人民,时刻为人民服务。本片通过一件件小事件,表现沈浩在工作时是那么勤勤恳恳,公正无私。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每一位村民心中。
这个不错,虽然是政治宣传片,关键是几个老戏骨拍的不那么矫情,看看陈小艺、宋丹丹、王刚的一分钟出场两句台词,挺好的感觉。
吐死掉,
果然主旋律,好多大咖。
主旋律里拍的算不错的了
满脑子都是我做的presentation。|| 反正搁我我干不了这么好。我们p如果多出一些这样的人 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 都会好很多。|| 很喜感也很感人。
我只能说,撇开政治,一些普世的价值观还是能让我哭地稀里哗啦。人总是要做些什么的吧。
政治片情节不意外
大一的时候,学校搞红色演绎,选了这部电影胡搞乱弄一通。
基层书记做的就是把最高的精神、最好的经验、最直接的资源带给基层,难点是会打破基层本身的人际关系平衡,让一些人得一些人舍,就会有阻力,还需要解放基层人民的思想,思想工作也很耗心神,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外面争取资源,融资融人才融机会。真的是要做的事非常多了,看着就疲惫。沈浩书记在片中也有一个成长,从最开始为了个人的展示、证明和舞台,到后来的为了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最后吴奶奶请吃饭,再到所有相亲自发来聚餐,这是得民心、为民所得到的自然结果啊!
与《吴仁宝》对比观看。
培训组织看的。看过了觉得还真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