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极速之王,极速传奇:褔特决战法拉利(港),赛道狂人(台),福特大战法拉利,地狱驾驶,Kings of the Road,Go Like Hell,Le Mans '66

主演: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乔什·卢卡斯,乔·博恩瑟,崔西·莱茨,诺亚·尤佩,玛丽萨·佩特罗,凯特芮娜·巴尔夫,雷·迈克金农,约翰·约瑟夫·菲尔德,华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日语年份:2019

《极速车王》剧照

极速车王 剧照 NO.1极速车王 剧照 NO.2极速车王 剧照 NO.3极速车王 剧照 NO.4极速车王 剧照 NO.5极速车王 剧照 NO.6极速车王 剧照 NO.13极速车王 剧照 NO.14极速车王 剧照 NO.15极速车王 剧照 NO.16极速车王 剧照 NO.17极速车王 剧照 NO.18极速车王 剧照 NO.19极速车王 剧照 NO.20

《极速车王》剧情介绍

极速车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基于真实故事,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美国工程师、设计师,以及他旗下的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谢尔比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终极特警第一季追击小心“陷阱”蜂鸟计划替身纸人2赌博默示录前路漫漫女子监狱第一季太太请小心轻放开国将帅授衔1955鲁班奇术额吉的承诺舞出我人生5欲海医心第三季终极胜利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三章快来绑架我舞武器舞乱伎能不离最好还是别离霹雳奇幻生死一剑清宫秘档抱歉打扰跆拳道觉醒第一季大宋有奇案MM一族凤凰牡丹权欲第四章:武力第二季

《极速车王》长篇影评

 1 ) 今年的第一部影院片,我献给了橡皮人贝尔

惊闻我家附近的电影院最终没有倒闭又恢复营业后,在“极速车王”和“1917”之间纠结半天,最终选择了车王。

毕竟也是在十几年前狂烈热爱过F1的人,开车虽然从不超过40码,但对赛车的热爱,并没有随着舒马赫的沉寂而消失。

(好吧其实是消失了。

而且消失很久了。

)电影最吸引我的是音乐。

好久没在电影院享受原声的乐趣了,上一部是坂本龙一的终曲,还是去年底,一晃八个月过去,还能在电影院里坐着看电影(且身旁无人打扰)感觉十分幸运,希望这样的幸运能持续下去。

贝尔的橡皮人素质也是惊到我了。

本来已经觉得他跟一个赛车手在神情上无二致了,在看到片尾人物原型时更加惊呆——他又把自己瘦成了那个人的样子!

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虽说演员本身一直不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承认他也太会演。

呆萌就......也没办法对他没有好感,但那一嘴不清晰的口音我真是很难容忍啊!

如果可以,我还是选择不要忍,但他也演得极好,无法出戏。

总之有院线电影的日子算是恢复了,接下来我要进电影院大开眼界了。

 2 ) 《极速车王》:那段历史和赛车精神

从选材到平淡的叙事方式,再到简单直接的题目,起初觉得这是一部平淡乏味的片子,但没想到自己竟然深受触动。

再看看豆瓣8.6的评分,我才明白,原来电影不一定要有特别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也不必有十分夸张的噱头,精神和情怀在当今观众心中仍占一席之地。

何辛老师说:“赛车手充满悲剧色彩的骑士精神是赛车精神的核心。

” 那个年代的赛车精神更加纯粹,相比现在的不断复杂的赛车结构和规则条例,那时的赛车充满了简单暴力,却也不失优雅。

也正是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赛车手的角色才更加重要,赛车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谢尔比无疑是幸运的,他为赛车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与心脏病斗争还是后来创立谢尔比厂牌和蝰蛇汽车——他成功塑造了人们对美国风格的理解,也留下了传世车型;在1966年开着福特夺冠的迈凯伦更是幸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后来成为了赛车运动的顶尖厂商,在一级方程式赛场叱咤风云,直至今日。

而肯·迈尔斯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他是福特GT40的研发者之一,是开着GT40干掉当年勒芒班霸法拉利的传奇车手,但他只能将自己牺牲在福特高层的政治计谋中,功亏一篑。

而时光却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机会,勒芒过后的两个月,他就在一次赛车事故中身亡。

但迈尔斯仍然是耐力赛史上的明珠,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接近同年拿到赛百灵、戴通纳和勒芒三场传奇耐力赛满贯的荣誉了。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厌恶板着脸的意大利人,那些红色赛车和跃马纹章无不传达出法拉利的高傲和冷漠。

但最后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绝不是在贬低法拉利,相反,导演在用法拉利的执着映射着福特高管们对赛车运动的浅薄理解和愚昧。

福特二世在比赛中乘飞机离去,在场外享乐,直到比赛结束才回来领奖,而在影片结尾,高傲的恩佐先生却在看完整整24小时的比赛后向迈尔斯脱帽致敬,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尔比和迈尔斯有着美国人的大方与随和,也有着面对极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当美国元素遇到意大利人对赛车的执着和傲骨,福特和法拉利的对决才变得精彩。

这就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

它不仅仅在赞扬谢尔比和迈尔斯的英雄主义,它更在讲述赛车这一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坚定向前,永不放弃。

明知危险却毅然奔赴,这是赛车精神所蕴含的悲剧色彩,也是赛车手不惜生命以获得荣誉的真实写照。

赛车精神,英文讲Need for speed,在当今的人们心中仍不过时。

1960s:保时捷时代开启前的疯狂岁月

极速车王 (2019)8.5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詹姆斯·曼高德 / 马特·达蒙 克里斯蒂安·贝尔

 3 ) 聊聊真实的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

“魔鬼筋肉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刚刚才为出演《副总统》而增重,拍完电影又减肥去拍了《极速车王》,太敬业了。

贝尔长期为了拍戏增重、减肥,外国网友甚至写了一条洋葱新闻调侃贝尔:贝尔为出演《沙丘》中的沙虫增重41万斤。

《极速车王》改编自历史上真实人物发生的真实故事,相信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为这个故事感到相当震惊,会好奇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编的。

其实这些看起来有点“假”的故事并非杜撰,电影中很多事情都真的发生过。

历史上真的发生了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的事,但他遭到了拒绝,并且被恩佐·法拉利羞辱,正因为如此他才决定组建自己的车队参加勒芒比赛。

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揽了前三名。

原本肯·迈尔斯都赢定了,福特高层却做了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两名赛车手同时到达终点线。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却宣布冠军是迈凯伦。

这件丑闻轰动了整个赛车界,一度成为赛车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我查了一下,1966年勒芒冠军是迈凯伦和Chris Amon。

三个人同时到达终点线,另外两个都是冠军,唯独肯不是,真的太惨了。

值得一提的是,迈凯伦全名布鲁斯·迈凯伦,他正是超跑品牌迈凯伦的创始人。

如果不是福特高层的无理要求,肯将是史上第一个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

“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是什么概念呢?

这一殊荣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人达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难实现。

肯原本是最接近这一殊荣的人,可惜因为个人恩怨和官僚主义没能实现。

勒芒比赛结束2个月后,肯就在测试赛车的过程中遇难,也许第二年、第三年他有机会夺回原本就属于他的荣誉,但他还没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就离开了人世,太遗憾了。

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赛车手之外,也是一名优秀的赛车设计师,许多赛车手都驾驶他设计的赛车拿到了更好的名次,比如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比赛的冠军赛车都是他和谢尔比设计的福特GT40。

迈凯伦参加了1965年勒芒,但是连名次都没有。

为什么他能成为1966年勒芒冠军,除了该感谢肯放慢了速度,也该感谢肯和谢尔比将赛车改造得更加完美。

《极速车王》并没有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过度夸大肯的经历,影片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将1966年震惊赛车界的丑闻进行了高度还原。

谢尔比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经历的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肯。

他7岁就患有心脏瓣膜疾病,大半个童年都在床上度过。

他长大后却成了专业赛车手,赢取了F1、勒芒等大赛的各项大奖,还刷新了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记录。

由于他有心脏病,所以参加比赛的时候把药压在舌头下来缓解胸痛。

1959年,他因为身体问题告别了赛车手,退居幕后做了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为汽车行业和赛车行业做出大量贡献,比如他设计的福特GT40赢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揽了前三名。

电影中勒芒比赛之前肯和谢尔比的对话让人很感动。

肯:你怎么还没睡觉?

谢尔比:我又不用开车。

肯:那太可惜了。

谢尔比:如果我也要开车的话我们就不能组成这么棒的车队了。

赛车手固然重要,团队同样很重要。

肯和谢尔比是个王牌组合,缺了谁都不行。

1961年,谢尔比写信给英国CA“给我一个车身,我给他安上福特的引擎”,又写信给美国福特“给我一台引擎,我可以把它按在AC的车身上”,就这样空手套白狼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Cobra。

1990年,67岁的谢尔比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还去借了一个肾脏,还没有完全适应器官就去参加了人生最后一场比赛,还差点打破Viper(道奇蝰蛇)的圈速记录。

电影中谢尔比的经历显然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很小一部分,真希望马特·达蒙能去拍一部谢尔比的传记片。

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

肯和谢尔比都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不过影片的主题并不是宣扬他们多么多么厉害。

也许你一看到开头就会猜这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夺冠的电影,但恰恰相反,他们输掉了1966年的勒芒。

打败他们的是比他们更优秀的赛车手吗?

不是,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

谢尔比多次强调,赢得冠军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你不能靠官僚系统来赢得比赛,正如区区一份文件都要经过20多个人才能到亨利·福特的手中。

肯和利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利奥说了他的身份是福特副总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结他、讨好他,然而肯非但不这么做,反而直言不讳地说出这辆车的缺点,还给了利奥改进的建议。

利奥是福特公司的二把手,他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样对他拍马屁,让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参赛的赛车手,这让利奥找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利奥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让肯和其它人一样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

利奥眼看肯并不服软,他不能用赛车战胜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权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利奥身为福特副总裁他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所以他各种公报私仇,各种刁难肯,太狠了。

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也许赛车领域离我们很遥远,但肯和利奥之间的故事一定让你感同身受。

即便你不是赛车手,你也一定体会过公司里“你不谦卑低头,上级就要敲打你”的腐败文化。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风气,所以最后只能选择隐忍。

而我们越隐忍,上级就越耀武扬威,越想试一试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从而恶性循环。

恩佐·法拉利拒绝被福特收购,是因为他不认可福特公司那种要求赛车手服从命令的理念。

利奥不敢承认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对,也不敢和亨利·福特对着干,他只会说亨利·福特想听的话,所以说恩佐·法拉利耍了他们,说他根本没打算把公司卖给他们。

正如肯所说: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讨好自己的上级。

他们虽然讨厌自己的行为,但他们更讨厌、更恨像你这样的人,因为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因为你比他们聪明,因为你与众不同。

当初肯提出福特野马的缺陷,然而利奥只想听好话,对于人们的批评他根本听不进去,这和亨利·福特听不进去恩佐·法拉利的话是一样的。

利奥对亨利·福特毕恭毕敬,也要求别人也这么对他。

但是肯不这么对他,所以利奥就要给他穿小鞋。

1965年勒芒,利奥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肯参赛的资格。

结果就是福特惨败,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奥还是不允许肯参加勒芒,迫使谢尔比以他的公司为赌注换取让肯参赛的机会。

如果肯在Daytona夺冠,福特就允许他参加勒芒;如果肯没能在Daytona夺冠,谢尔比就把公司送给福特。

Daytona比赛过程中,利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车手的选定、速度、战略的规划,甚至连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是我们决定。

这就说明福特根本不适合赛车,他们只想着怎么控制赛车手,怎么让赛车手服从命令,这和体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到底你是赛车手还是肯是赛车手?

典型的一群业余人士去指挥专业人士。

他们要求肯不能超过6000转,这个规定严重限制了肯的发挥。

幸亏谢尔比违背了命令,允许肯踩到7000转,才让肯夺得了冠军。

勒芒比赛时利奥再次这么做。

肯破了圈速记录,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亨利·福特,唯独利奥表现得很失落。

甚至说:肯不能把车开得那么快,这不在计划之中。

眼看肯即将夺得冠军,利奥竟然要求他放慢速度,甚至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让他再也不能参加SCCA和FIA比赛。

最阴险的是他早就知道如果三辆汽车同时到达终点线,冠军将会属于迈凯伦,所以他用“团队精神”“福特三兄弟”之类的话欺骗谢尔比和肯。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

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

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

为什么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遭到拒绝?

真的是因为菲亚特出的钱更多吗?

其实恩佐·法拉利本来都要同意被福特收购了,但是恩佐·法拉利发现他的理念和福特不合。

他问福特员工艾柯卡:如果我想参加比赛,但是福特不同意,那么该听谁的?

艾柯卡说,那么福特不会同意他参加比赛。

正是这种理念让准备签字的恩佐·法拉利反悔了。

恩佐·法拉利想被真正热爱赛车的公司收购,但是福特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他们要的不是肯这样的赛车手,而是听话的赛车手,这和体育精神是相违背的。

事实证明恩佐·法拉利并不是小题大做,他提的问题和艾柯卡的回答,在电影中频频出现。

肯明明是很优秀的赛车手,利奥却至始至终都和他过意不去。

肯和谢尔比遭到亨利·福特、利奥的百般阻挠,最终发生了轰动赛车界的巨大丑闻。

恩佐·法拉利自己就是赛车手,所以他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

而亨利·福特就是一个商人,谢尔比带他飙车直接就被吓哭了。

他和利奥都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用肯的话来说就是“卖车的就是卖车的”。

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而49岁的亨利·福特(只比肯大1岁)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回来。

种种细节都表明恩佐·法拉利才是真正尊重赛车,亨利·福特和利奥只是商人罢了。

法拉利才是追求完美,福特只是卖车的。

电影的片名叫《福特VS法拉利》,虽然最后福特的赛车手战胜了法拉利的赛车手,但是福特精神真的战胜了法拉利精神吗?

利奥并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他只知道他是副总裁,所有人都应该跪舔他,否则他就要整你。

他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升迁,丝毫不关心赛车手、设计师的辛苦付出。

他和肯有个人恩怨,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肯。

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

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以前的运动、体育题材的电影总是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局是主角夺冠了,所以近几年这类电影逐渐开始不强调夺冠了,很多电影最后主角都没能夺冠。

主角没能夺冠确实不够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恰恰让影片更加真实。

影片传达的价值观也很正确: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

正如比赛结束后,谢尔比说:我根本就不应该跟你说减速的事。

肯却说:你承诺给我的是参赛的机会,不是胜利的机会。

当然,“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的前提是你已经尽力了。

如果你尽力而为,即便没能夺冠也虽败犹荣。

但是如果你因为没有尽力而错失冠军就很遗憾了。

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你保留实力的理由,因为人们从来不会记住第二名的名字。

任何一场比赛都应该全力以赴,因为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场比赛了。

19601964年的5届勒芒比赛,法拉利拿了4次冠军。

恩佐·法拉利花光了所有的钱来追求完美,最终宣告破产。

恩佐·法拉利并不在乎金钱,而亨利·福特和利奥为了面子、金钱、私心不惜违背体育精神。

假如肯和谢尔比的老板不是亨利·福特,而是恩佐·法拉利,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4 ) 电影感人又气人-1966Le Mans福特车队比赛剧情与现实的真真假假

一会儿鼻酸、一会儿拍桌,这么好看的一部有原型的电影,必然会引起我看完电影去考证的兴趣。

发现电影与现实间的真真假假,现实很有趣也很残酷,编剧很诡精,把故事精准改写到了观众的痛点。

TRUE 真真的-【真】/福特和法拉利-收购案谈崩/:当时福特销量下滑,为改变现状,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想提高影响力、开发欧洲市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的烧钱研车活动急需售卖大众车的大佬给钱;最后法拉利Ferrari却和菲亚特Fiat谈成收购。

原因是Enzo不满福特收购条款中对车队运营的众多约束,同时谈判也促进了菲亚特给出更利于法拉利的价。

-【真】/卡洛·谢尔比CS-造车达人/:卡洛·谢尔比 Caroll Shelby本人是杰出赛车手也拿过冠军,后因身体原因退居幕后研发赛车,开了Shelby American公司。

他和肯·迈尔斯Ken Miles天作之合,与福特合作后更是将美国赛车制造水平推到新高,打造了当时顶尖的一批赛车。

CS和KM两人也惺惺相惜,后者是前者公司首席赛车测试手。

-【真】/肯·迈尔斯KM-赛车名将天妒英才/:青少年时期就在车厂做学徒,后参加二战在坦克部队任职,退役后从英国搬到美国进入汽车行业,是赛车手更是工程师的他性格执拗、热血满满,1966年赢得两大耐力赛Daytona和Sebring冠军。

在1966Le Mans驾驶GT MKII为Shelby American车队出战的KM大大领先,若非最后听从福特的安排,注定会成为首个获得耐力赛大满贯的车手。

本打算67年再次出战的KM,于66年赛后几个月的新款福特赛车测试中车祸身亡。

-【真】/福特气人的“命令”-商业至上/:通知/命令/威胁(你选一个?)KM降速与另两辆福特赛车共同到达终点,以减小三辆福特车差距,紧密队形共同冲线,获得了更抢眼的新闻宣传效果。

最终布鲁斯·麦克劳伦Bruce McLaren驾驶的2号车因出发点靠后(客观上跑了最长的距离)被判为第一名。

-【真】/法拉利车队1966-半扑街/:1966 Le Mans 里,“奔马”车队参赛的两架330 P3都未完成比赛。

虽然finishers里没有法拉利车队,但有一只英国车队和一只比利时车队都使用法拉利275GTB完成了比赛。

-【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赛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团队合作,车队的车手应该/需要听从公司/车队的安排,和其他车手和同伴合作。

但是现实确实有“老子正在血战,君命赶紧滚蛋”的事情发生。

…………………………………….FALSE 假假的-【假】/CS和KM一手造就福特车/:虽然夺冠的胜利离不开Shelby和Miles,但福特赛车的开发和进化并非2人3个月在机场边儿打造的奇迹。

福特早有进军赛车界打算,建了俩研发中心开发赛车,捣鼓一年多去参加64-65年的比赛(输了)。

引入Shelby公司合作后,赛车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但没有前人基础和当时的技术进步,90天不可能把破烂变车火箭。

-【假】/阴险小气二老板报复KM/:“不听话就不让你参加1966年比赛”、“美国车队不带英国车手玩”…没这回事,重点是车队要赢,广告要打出去。

主意都是福特决定的。

电影改写后,成功的加强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矛盾,激发了观众对社会经验的共鸣,看着确实令人气愤呐!

-【假】/三车并排过线/:是一起到终点,但如果看照片并非“排排开吃果果”那么整齐,还是有前后。

2号McLaren黑车先过线,1号Miles蓝车再过,最后是5号便便金砖色。

-【假】/Enzo爷爷赛车真爱驻守赛场/:那年老爷爷根本没到场。

……………………………………..FABRICATED 杜撰的 (艺术加工需要)-【编】/CS靠带BOSS飙车/:行业巨擘的BOSS很重要,怎会乱坐车,尤其是极其不稳定的新款实验用赛车。

你看不然贝佐兹为啥退位了亚麻老板才坐蓝色起源上天?

-【编】/真爱不打架/:CS和KM没打过架。

说实话在电影里为啥打起来的?

逻辑上看应该是为了着墨于两人关系的发展,从怼杠到惺惺相惜。

-【编】/压上身家陪你疯/:赘述,福特没有禁赛Miles,所以Shelby也没有为了助老铁上场,用自己的公司股权和BOSS打赌。

(看到这我都快为他的义气鼓掌了)…………………………………….其他边角八卦/姜还是老的辣/:当时确实欧洲车队普遍强于美国车队,毕竟是发源地。

看一眼1966Le Mans参赛者名单,top3是Ford以后,4-7是德国保时捷,后面一堆法国、比利时、英国人,这年意大利和其他美国车队表现都很扑街。

/“抢走”Miles冠军的“捡漏大坏蛋”/:最终被判定为冠军的2号车的车手 — Bruce McLaren布鲁斯·麦克劳伦 —即后来知名的麦克劳伦(亦译迈凯轮)车队领袖,是著名的新西兰赛车工程师、赛车手。

他在1966Le Mans代表Shelby American出战并驾驶Ford GT MK II,4年后在赛车测试中撞毁身亡,享年32(Miles去世时47岁)。

他创造的迈凯轮车队曾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场上的霸主,他也多次驾车获得多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一部让人爱上赛车的电影,虽然对赛车运动本身的描写有些被人物矛盾(恶臭的现实)抢戏,但编剧成功的通过骚操作提升了戏剧性、矛盾性,激发了朴实观众对社会不公的天然仇恨(we guys are toooo naive T.T) 。

我们自然的厌恶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公关做派,即使我们不承认它们合情合理,其存在必有原因。

我们崇敬天才勤恳、热血固执、认真执着的人,无其坚持,社会发展的车轮会减慢太多。

当这两者被至于面前、形成对立,我们的痛点就牢牢被编剧抓住了。

 5 ) 《赛车往事》还是《勒芒大道》

第一遍看《极速车王》是在两个月前,当时看完很想写点东西,为此还整理了赛车有关的电影想比较一番,但是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了关于电影的表达欲。

直到昨天听了反派影评的讨论,突然又让我燃起了对这部电影的兴趣,所以重新把片子拉了一遍,打算说两句。

我依稀记得两个月前看完《极速车王》以后的感受,简单来说非常失望,主要来自三个比较主观的方面。

首先是欺骗感情的片名,“福特vs法拉利”让我一下联想到《极速风流》那样的双雄电影,豪门恩怨的引擎声都已经在耳边响起,这种期待引用某字幕组的“经典”语录就是“蝙蝠侠大战杰森伯恩”,但电影开场没几分钟就发现法拉利原来只是龙套,贝尔和达蒙的关系居然更像是夏洛克和华生。

这就好像你本来期待看一场精彩刺激的北伦敦德比,结果整个比赛的焦点都在穆里尼奥和弟子的无间道上,可能也好看吧,但的确不是我的期待。

如果对双雄片的执念可以归咎于我的个人偏好,那接下来对体育竞技片的期待是更实际的,即赛车电影的重心应该放在赛车比赛上,但这部电影把大量的笔墨着眼于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上。

当然考虑到创新(如果这种老套的厚黑学讨论可以算作创新的话),电影安排这样的元素似乎无可厚非,前提是要能满足我作为商业片受众原本的类型期待。

实际上,过去的赛车电影已经描绘过太多弯道超车与直道加速,而我作为观众,更具体来讲作为F1车迷,很想看到的是勒芒赛相比大家更熟悉的F1的区别,比如勒芒赛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有两位车手(后来改成三位)轮流驾驶同一辆车,有乡间的小路和散漫的村民,有更加自由的进站与出战策略,上述特点我都是看了史蒂夫·麦奎因的《勒芒》(又名《极速狂飙》)以后才知道的,不过念在马特·达蒙饰演的车队领队谢尔比都不熟悉勒芒赛决定冠军归属规则的份上,我也就默认主创们只看过F1吧。

至于那些吹嘘《极速车王》引擎轰鸣有多震撼的观众,我也建议去看麦奎因这部将近五十年前的电影,见识一下什么是纯粹而震撼的赛车运动。

第三个要说的就是那位始终和迈尔斯有仇的福特高管毕比。

即使在近些年愈发趋同和无聊的颁奖季电影里,我也很少看到这种就差直接贴个“我是反派”标签的角色了。

不是说立反派不行,但肤浅的、刻意的、甚至影响到演员表演基调的反派写法一定是糟糕的。

比赛结束谢尔比拉住毕比领口就打的行为,简直表达了我对创作这个角色的人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电影的反派应该是福特为代表的商业主导模式,正是这种理念促成了最后三辆福特赛车一齐撞线的诡异画面,但同时也是这种理念让迈尔斯有机会开自己组装的赛车来到勒芒。

我可以理解导演有其他顾虑,导致只能把商业化趋势这种复杂又抽象的反派写成一个具体的毕比先生,但这不代表高级的反派就拍不出来,阿斯弗·卡帕迪尔导演的《永远的车神》就是最好的这类赛车电影,而它甚至还是一部纪录片。

史蒂夫·麦奎因与《勒芒》没控制住写了那么多,其实还没到我想说的重点。

这次重看并没有改变我对上述三个缺点的看法,只是我审视以后发现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问题。

说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引用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设置的一场戏,在超级碗后台的激烈讨论以后,克里斯·塔克饰演的经纪人对拒绝合约的军人说道:你知道刚才你的表现就是一部电影的高潮。

我同意电影需要高潮,尤其是商业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追捧那些高潮迭起的诺兰电影。

但高潮也是需要节制的,如果电影设置的高潮间隔太短而又没有递进关系的话,一方面看着很累,情绪被频繁调动但又无法享受其中,另一方面电影的主题表达也会困惑起来,比如出现某些重复表意。

重看以后我觉得《极速车王》就有这个问题。

让我们看到勒芒赛临近结束的时候,毕比说服福特先生三车并列的计划,并告知了领队谢尔比,而迈尔斯又从谢尔比的口中得知了他很不情愿说的这个计划。

这时人物困境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也是很奇怪的一个点,导演似乎直接跳过了谢尔比的困境,而直接关注迈尔斯),观众们都想知道作为领先车手的迈尔斯会如何选择。

接下来可能是整部电影最美的一场戏,朝阳里的迈尔斯彻底沉浸到直道加速的愉悦之中,义无反顾地冲出了最快圈速。

在这之后选择服从团队的安排而开始降速,最终发现被无情的赛场规则(更是无耻的商业规则)玩弄,又很快地和好哥们谢尔比一起释怀地走开。

我们会发现很多电影喜欢在人物完成弧光的时候安排电影的高潮,而迈尔斯的弧光在上述这场几经转折的戏里已经完成,他对胜利的信念已经彻底转变为对赛车本身的爱。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整部电影最大的高潮了,相信大部分观众们的感受和我一样。

但很快地,导演马上安排了下一场戏。

砰!

回归纯粹的迈尔斯车毁人亡,远景里的山坡上飘起了赛车爆炸的浓烟。

这时候观众刚刚建立的对人物的理解与认可被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断,转而开始感叹与同情,这种剧烈的情感变化和陡转的人物命运也正好符合了一个高潮应该具备的所有元素。

于是在前后可能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们接连受到了两个电影高潮的冲击,他们都涉及迈尔斯,聚焦的都是他对赛车的态度变化,硬要区分的话前者是迈尔斯为了赛车对胜负的释然,后者是迈尔斯为了赛车对生死的释然。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递进,况且两者又挨得那么近,即使情感递进也很难有迹可循。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样的设置让我感到疲惫,进而在重看拉片的时候试图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案。

三辆福特GT40在1966年的勒芒赛场紧接着冲过格子旗第一种方案是消除这几分钟的间隔,让两个高潮合而为一。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东木老爷子在《美国狙击手》里做的那样,让勒芒赛结束时迈尔斯扬长而去的身影之后直接黑屏出字幕:迈尔斯一年后在试车中丧生。

有人会说《美国狙击手》那样的处理太突然,可能东木的反类型高潮的确会让商业片观众不适应,但《极速车王》这里可是以高潮作结的,观众的情绪完全可以延宕到字幕出现。

当然上述思路下还有更好的作结方法。

这里要联系一下勒芒赛的时代背景了。

我们可能对F1比较了解,在车迷的印象里,车手和车队至少是同等重量的(实际上很多车迷也认可F1讨论更多的是车手[1])。

比如我喜欢法拉利吧,但关系到车手时就是kimi在哪我在哪。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勒芒赛也是如此,各大厂商之间车身技术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而车手的技术以及态度反而可以更多影响到比赛[2]。

这不难理解,本来赛车很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就是车手身上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

《极速车王》里也几次提到迈尔斯和搭档本可以成为创造历史的戴通那24小时赛、赛百灵12小时赛与勒芒24小时的三冠王,这也能看出那个时代对车手本身荣誉的看重。

但福特GT40的出现,是第一次有厂家一掷千金地在车身上寻求技术突破点[3],而在这款车型最终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以后,越来越多的车队把注意力投入到赛车的改装以及随之而来的汽车销售商业利益上,而车手本身引领流量的勒芒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迈尔斯最后的失败,是不是马上就能体会到一种时代落幕的悲凉?

这也是我最前面关于反派设置不满的延伸,毕竟商业时代的到来本应该是多么有魅力的反派呀。

从这个意义上,迈尔斯最后的死从这场失败中就注定了,这是一种很宿命论的体现,落实到电影里完全可以把落败与死亡交叉剪辑在一起,二者本就是统一的。

甚至我觉得可以改写真实的历史结局,让迈尔斯直接在勒芒的赛道上死去。

这种做法当然极具争议,但在真正懂得赛车的人眼里,可能体现的是极致的浪漫。

这里说个题外话,赛车历史上真实上演过这样的故事,那也解释了只有塞纳可以被称为“车神”的原因。

上述提到的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大家一定能联想到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

拿我最喜欢的《西部往事》为例,结局女人的困境解除,成功复仇的口琴客驮着中枪的夏恩远去,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一个充满纷争的西部时代马上就要落幕,新时代的列车正滚滚驶来。

我想如果《极速车王》能把结局着眼在这个上面的话,曼高德就能拍出一部《赛车往事》了。

《西部往事》里滚滚而来的时代列车除了合并两个高潮,我还想到可以把两者远远地拆开,这时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就进入了我的视线。

在《日落大道》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主人公已经死去,而整个故事正是通过他的视角(我称之为幽灵视角)呈现出来的。

正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主人公已死,所以最后不需要在女主角的高光时刻和主人公的死亡过程这两个高潮里挣扎。

类似的片子还有《阿拉伯的劳伦斯》,不做展开了。

将这个思路用在《极速车王》里,即开头就来迈尔斯试车出事的那场戏,让所有观众都知道主人公的死,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跟着他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项运动和他所推崇的理念的转变。

最后以勒芒赛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释怀作结,影片在人物弧光完成的高潮中结束。

这样安排影片结构,宿命论的意味也会更强烈,总体的表达也会比现在呈现的强不少。

考虑完这两个方案,立马就会有疑问,难道曼高德会想不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吗?

要知道,光从他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那种缅怀就可以明确,至少比利·怀尔德的编剧思路他一定是知道的。

但为什么他不搞一部《勒芒大道》或者《赛车往事》出来呢?

原因想来也很简单,因为这样谢尔比就没戏了,换个更直接的说法,马特·达蒙就没戏了。

试想无论按上述两个方案里的哪一种,贝尔饰演的迈尔斯都将成为绝对主角。

《赛车往事》可能还能从前后两代赛车手的落幕来共同缅怀,而《勒芒大道》的拍法无疑要删去现在电影里很多从谢尔比视角出发的戏。

更进一步,《极速车王》结尾谢尔比和老板闹翻以及呼应开头送扳手的戏在两个版本里都将不复存在。

这在一个明显要以两个明星为噱头的好莱坞大片里是不可能做到的。

说到底,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和电影里的福特公司一样,商业利益是第一位的,《赛车往事》和《勒芒大道》的预期收益绝对都无法超过现在的《极速车王》项目,这就是现实的法则,也是束缚这部电影艺术价值的枷锁。

最后再补充一个该类型的双男主片很难拍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两个人的差异太大了。

这种差异不是《极速风流》里尼基·劳达和詹姆斯·亨特那种同时作为赛车手的性格差异(他俩的性格差异还正好对应精致的新教理性和逝去的骑士精神),而是人物设置上先天存在的差异。

谢尔比在整个故事里都像一个夹在婆媳关系里的丈夫,往上要处理好福特公司的要求,往下要安抚好迈尔斯的情绪。

而迈尔斯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技术宅,一个为了赛车可以不顾一切的纯粹的车手。

这样两个类型的角色如何各有侧重地放进一个作品里呢?

有一部国产电视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大明王朝1566》。

而且即使刘和平有四十多集可以放开来讨论,他也明确地选择用前一半来讲胡宗宪,后一半才让海瑞接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半小时的《极速车王》最终呈现成我们看到的这样也的确不容易啊。

好莱坞又何尝不是一场勒芒赛呢参考资料:[1] 奥迪为什么不参加 F1 而钟情于房车大师赛、勒芒赛和耐力赛?

[2] 耐力赛上最后的红色光辉,法拉利中置引擎系列赛车[3] 「走,去征服勒芒!

」—— 最闪耀且没有之一的美国赛车 Ford GT40

 6 ) 传说中的橡皮人又回来了

欣赏一部好电影的收获不亚于看完一部好书!

尤其是传记类电影,翻过一段历史,了解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看不同的解读及现实思考,额外还可能收获一些洗涤心灵的人生感悟!

本片肯定拉不到福特的赞助,虽然复原了福特在竞速领域的一时胜利,可惜这也是法拉利式的胜利,歌颂了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也批判了福特高层的官僚主义,因为它是明显反体育精神,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才是对肯.迈尔斯的最大认可,不管这世界多么污浊,理想主义者总有一席之地!

影片从结构、节奏、剪辑、人物塑造等等都严丝合缝、异常工整,工整得缺乏惊喜,就像一篇高分的命题作文,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但欠缺的就是惊艳!

最出彩的还是贝尔的人物塑造,传说中的橡皮人又重出江湖了,他的整个演艺生涯追求极致的励志色彩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传奇,奥斯卡小金人都配不上对他的尊重!

简单介绍下克里斯蒂安.贝尔胖瘦“自如”的演艺轨迹!

04年的《机械师》,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到脱相的长期失眠患者,那清晰可见的脊椎骨触目惊心;05年诺兰的《蝙蝠侠》,短时间又把体重从110变成了170,并操练了一身的肌肉块;06年的《重见天日》,又是虚弱不堪的美国战俘;08年的《蝙蝠侠2》,又成就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部蝙蝠侠;10年的《斗士》,为了还原瘾君子,又瘦到皮包骨头,本片也为他收获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最佳男配角;12年的《蝙蝠侠3》,又变回了那个健硕的黑暗骑士;14年的《美国骗局》,又成了大腹便便的秃头胖子;15年的《大空头》,又火速恢复正常;18年的《副总统》,又成了200斤的政客;19年的《极速车王》,清瘦的迈尔斯又看得令人心疼……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演员,影史上最能摧残自己的苦行憎,每演绎一个角色,除了灵魂上的无限接近,也一直都在挑战生理上的极限,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强][强]

 7 ) 极速车王好在哪?

《极速车王》当年提名了许多奖项,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电影里面有几个地方确实可圈可点:一是兄弟之间的情感二是贝尔饰演的赛车手对于赛车超乎生命的执著和热爱的表现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情感的互动四是贝尔和儿子之间的互动五是对于福特公司的反讽以上几点按照好的程度先后排名。

贝尔和马特达蒙之间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真挚,编剧着重选取了几个场景:一是兄弟两人的打架、二是马特达蒙最终将选择权交给贝尔;三是贝尔逝世后马特去贝尔家门口却最终没有进去;这几个场景,把兄弟之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对于赛车的执着,第一是他没有参加比赛,一个人在修理厂听录音;二是在赛车场上的表现,最终还是超越了自己对夺冠的执著,内心起了另一种惦念;三是贝尔最后试车时对于内心和灵魂的超越;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深厚而长久的情感,对方是互相理解的。

这里面有争吵、也有互相关心,一是妻子出场的一幕,二是贝尔无缘比赛妻子带酒安慰,三是妻子为了知晓贝尔内心的想法在路上疯狂飙车表达愤怒;这三个场景有起有落,塑造人物关系非常棒。

后面两个层面表现得就比较直观,不展开讲。

好的电影是丰富且情感复杂的。

不管是多重人物关系的塑造,还是各种支线情节互相融合相互融通,没有矛盾感、没有任何不伦不类的感觉。

主题支线、结构、节奏都表现得很完美。

不滥俗的煽情、不过渡的拔高、也不一味的宣扬某种英雄主义。

我一直在思考,影片最后的结尾意味着什么,我们看过太多的电影,基本上当主角消失的时候电影就结束了。

为什么影片没有随着贝尔车子的爆炸而戛然而止,因为影片最后还是要落脚某种情节,马特达蒙作为另一个主要角色,他的心态变化才是贯穿影片的主线。

影片开头,马特达蒙从比赛中的场景一下子惊醒,他的内心是有恐惧的,也是有执念的。

但随着贝尔的去世,他最终突然释然了,带着一种朋友给予的力量,他继续上路了,他的恐惧也许不会消散,但他带着双份的执著,继续在赛车设计制造的道路上,做到了顶尖水平。

非常完美的一个剧本,非常棒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一个成功人士崛起的最初。

 8 ) 这个字幕组太调皮了!

我...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的小白研究生,研一上学期选修了《现代汽车概论》,上课有听老师讲过这考研赛车极限的“勒芒24h”,正好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上映的电影,what a coincidance ?!

(请停止抖肩...)改编自真实事件,相关内容可自行挖掘:看《极速车王》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演员阵容是“Batman”和“Jason·Bourne”强强联合,基本上是 马特·达蒙 又双叒叕被拯救的剧情,不多剧透...接下来进入正题,这个字幕组真的让我全程笑出了声(233333)比如“蝙蝠侠”的梗:

蝙蝠侠:黑暗骑士 (2008)9.22008 / 美国 英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惊悚 犯罪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希斯·莱杰

“蝙蝠侠”的媳妇来车行花样“查岗”

最后扔出的扳手被装裱收藏,《雷霆沙赞》中的弗莱迪表示很有兴趣

老爷您悠着点,身份又双叒叕暴露了——前方高能提示——原剧情是“蝙蝠侠”和“杰森伯恩”半夜去飙车,被“蝙蝠侠”的媳妇看到,然后就是小两口在车上这么一段对话:

种土豆的2333

补一张 本·阿弗莱克 的表情包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人家演蝙蝠侠没毛病,可惜DC最大的反派是华纳...(闭嘴)

期待已久的“蝙蝠侠”大战“杰森伯恩”终于来了,“蝙蝠侠”媳妇成功抢沙发

大兵瑞恩23333

拯救大兵瑞恩 (1998)9.11998 / 美国 / 剧情 战争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汤姆·汉克斯 汤姆·塞兹摩尔

各路英语大神快来DIY一下

马特达蒙你还要再被拯救几次?

火星救援 (2015)8.52015 / 英国 美国 匈牙利 约旦 / 剧情 科幻 冒险 / 雷德利·斯科特 / 马特·达蒙 杰西卡·查斯坦

心灵捕手也来了2333

心灵捕手 (1997)9.01997 / 美国 / 剧情 / 格斯·范·桑特 / 马特·达蒙 罗宾·威廉姆斯考虑经营网站不易,在这里不多透露资源来源,经常网上下电影的人一看就懂...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疫情,在家看电影也能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没事就别出去冒险了!

 9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经如何活过

肯·迈尔斯“我想试试F1赛车,不是为了拿大奖,而是想看看它到底什么样,一定很好玩!

”当肯·迈尔斯说出这句玩世不恭的话时,或许没有料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F1赛车世界的无冕之王。

1966年,在迈尔斯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前,已经获得同年“赛百灵12小时耐力賽”和“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冠军。

如果他能够在勒芒赛中,击败连续五年卫冕冠军的法拉利车队,就会成为赛车史上唯一一个同年斩获三大世界级耐力赛的超级冠军。

事实上,他的确赢了,两次打破勒芒最快圈速纪录,将无数顶尖赛车手远远甩在后面,第三名甚至落后他整整12圈。

然而,他也的确输了,不是输给速度,也不是输给车技,而是输给黑幕和丑闻。

将在本周五上映的电影《极速车王》,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传奇车手肯·迈尔斯,将这段功败垂成的著名往事搬上大银幕。

影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如此出色的音画效果,唯有在电影院才能身临其境——当耳边炸开F1赛车发动机的轰鸣时,我们将在急速飙升的肾上腺素中,感受时速320的狂野与浪漫。

谢尔比与迈尔斯惺惺相惜的赛车双雄如果说,一个人的才华决定了他获得成功的下限,那么,他的性格也许就决定了他取得成就的上限。

在电影开始时,肯·迈尔斯已经45岁,靠着自己组装的名爵赛车,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赛事,也算小有名气。

然而,由于他愤世嫉俗的个性,往往在为人处世中率性而为,得罪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幸,有一个人深知迈尔斯的赛车才能,并且尽心推动他走向自己的巅峰,这就是电影的另一位主角卡罗尔·谢尔比。

讽刺的是,当谢尔比向保时捷车队的负责人竭力推荐迈尔斯、为他和善的性格打包票时,迈尔斯正跟美国赛车俱乐部比赛的检测员大吵大闹,合作的事也不了了之。

谢尔比身为迈尔斯的好友,压着火气,诚恳规劝迈尔斯别再犯浑。

回应他的,却是迈尔斯扔来的一把扳手。

事实上,比迈尔斯小5岁的谢尔比,早已是声名远扬的“美国英雄”,他在1959年为阿斯顿 · 马丁车队夺得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全场冠军。

然而,先天性心脏病让他无法继续高强度的赛车手生涯,年仅37岁便不得不退役,创办了著名的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可谓名利双收。

此时,迈尔斯经营的车行入不敷出,倒闭以后难以养家糊口。

谢尔比再次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让迈尔斯作为工程师和极限试车手,参与开发福特公司即将参加勒芒赛的新型赛车。

迈尔斯和谢尔比同样身为顶尖F1赛车手,他们对赛车性能和车技的理解,往往充满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迈尔斯疾驰于赛道、准备在弯道超过对手时,谢尔比光是看着直播电视,就能精准预测到迈尔斯超车的最佳时机。

在这方面,他们二人始终处在同一个高度的思考领域,是势均力敌的伙伴,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谢尔比没有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早退役,而是在世界级赛道上与迈尔斯狭路相逢,那这两位赛车天才之间,不知又会产生如何惊心动魄的火花。

然而,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往往带来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有一个场景印象很深,谢尔比受邀参加福特野马的发布会,在台上演讲时,他一直注视着人群中的迈尔斯,说了一段极为动人的话:“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因为他们做起事来不会感觉在工作,那些事让他们着迷,如果他们不去做那些事,他们会觉得脑子被掏空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知道还有一个人跟我一样。

”迈尔斯听到这里,慢慢摘下了墨镜,也静静注视着台上的谢尔比。

这一刻,无论是迈尔斯还是银幕前的观众,都明白谢尔比口中的这个人,就是跟他一样视赛车为生命的迈尔斯。

因此,当谢尔比接着说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时,迈尔斯大失所望,立刻转身离开。

他失望的原因,并不是谢尔比没有当众提到他,而是因为,他认为谢尔比成了拍着福特总裁的马屁、用阿谀奉承来换得一点好处的那种人。

像迈尔斯这样眼里揉不得沙的人,当然对此不屑一顾。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谢尔比收敛心性、种种不得已的妥协和圆滑,是为了让这个团队、让迈尔斯在赛车之路上走得更远。

梦想与利益的鸿沟毫不意外,迈尔斯再次得罪福特高层以后,失去了代表福特车队参加勒芒赛的资格。

这款将来赫赫有名的福特GT40赛车,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得意之作,每一个零件、每一处改进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

可想而知,当迈尔斯得知自己没有资格驾驶它驰骋在勒芒赛道时,会有多么失落。

谢尔比当然能够明白他的心情,亲自与亨利·福特交涉,力荐迈尔斯代表福特参加“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如果他夺冠,就必须让他参加勒芒赛;如果他输了,福特公司将获得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的所有权。

这注定是一场豪赌,如果谢尔比不是对迈尔斯的才华有绝对的信心,又怎么会将自己半生的创业成果孤注一掷?

讽刺的是,能够带领福特击败法拉利的天才车手,要靠心机和手腕才能取得参赛资格;口口声声不惜一切代价夺冠的福特总裁,看了一会儿比赛就跟美女坐直升机去享用晚餐;大权在握的高级执行副总裁,算计着如何让比赛结果帮助自己的升迁……如此种种征兆,或许早就预示着1966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不仅是顶尖车手代表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对决,也是单纯追逐赛车梦想的车手与精于市侩的商人之间的对决,酝酿着黑幕与丑闻的气息。

在这个时候,谢尔比已经做了能够做的一切,他把选择的机会完全交到迈尔斯手中。

电影中的这一幕非常动人,迈尔斯坐在疾驰的GT40中,看着空无一人的赛道,开心地大声唱歌,他已经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这个时代。

随后,他悄无声息地流泪,以往总是谢尔比在为他兜底,为他承受了太多压力,这一次,该换过来了。

迈尔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比艰难的选择。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比赛之后,仅仅过了两个月,迈尔斯在加州的赛道上试驾福特新车时,不幸失事意外身亡,享年47岁。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宁愿死在赛车上也不愿意得癌症”,没想到一语成谶。

正如谢尔比在演讲中提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

从这方面来说,迈尔斯是幸运的,他始终用一种饱满的激情,心无旁骛地追求赛车梦想。

更幸运的是,在他追逐速度的巅峰之旅,能够遇到谢尔比这样互相扶持的知己。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经如何活过, 肯·迈尔斯已经证明了这点。

 10 ) 2019最好赛车片!《速度与激情》完败,连《极速风流》也逊色

要说2019年最好的赛车电影,非詹姆斯·曼高德拍的《极速车王》莫属。

豆瓣8.5分,IMDB 8.3分,烂番茄影评人和观众分均超过90%,双爆。

连严苛的MTC都打出了81分,甚至在Cinemascore拿到A+。

这个成绩,暂不提完败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是赛车经典《极速风流》也要逊色三分。

仅仅靠拼肾上腺素的赛车场面能获得这么多人的肯定?

不能。

你以为它讲的仅仅是赛车故事?

实际上影片却默默输出了一把永不服输的美国精神。

不过,凭空杜撰的美国精神毕竟少了几分力量,由史实做支撑的《极速车王》贵在处处体现的真实感。

影片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以福特勒芒赛大战法拉利为背景,聚焦于赛车手肯·迈尔斯和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的故事。

有目共睹的是,影片中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松弛自然的演技,实拍镜头下7000转玩命开的极度刺激的飙车场面,以及福特和法拉利大佬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很显然,贯穿影片始终的是贝尔和呆萌的抗争,不过在聊双雄合璧前,很多人却忽略了电影中大腹便便官僚主义的福特,才是美国精神的重要体现者。

01. 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终极复仇:创造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美国汽车精神亨利·福特成立于1903年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了。

影片聚焦的是1963-1966年的那段历史,此时的福特老总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的亨利·福特二世手上。

电影中由崔西·莱茨饰演的福特二世,刚一出场便说着“我想让各位回家”的一副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嘴脸。

而此时的福特公司虽叱咤美国本土的汽车市场,但在喜欢法拉利、保时捷的欧洲人眼里却是无名小卒。

因此,这时的福特公司就想着,要怎么进军欧洲高端汽车市场呢?

在影片中,由乔·博恩瑟饰演的福特总经理李·艾柯卡倡议,那就在法国勒芒赛上一鸣惊人!

要知道,与F1和WRC并称为世界三大汽车赛事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以赛道之崎岖艰险闻名。

而此时的勒芒赛已经被法拉利拿下了连续四届冠军。

不过也正是因为恩佐·法拉利对勒芒赛不计成本、倾尽所有的投入,导致公司处于破产边缘。

眼瞅着法拉利这种情况,福特这边一拍脑袋,虽然咱没有车队,但我们可以去把最强的车队买下来比赛啊!

这就有了影片中呈现的艾柯卡与法拉利签合同准备合作的场面。

以后参不参赛由我福特说了算!

准备全权掌握车队的福特,直接使得法拉利老爷子发飙。

影片添油加醋地呈现了这个场面,法拉利老爷子一派义正言辞:“你们这是在侮辱我,垃圾工厂的垃圾车,你们那蠢货老板不过是个老二!

更有意思的是,艾柯卡回去转告福特更是擅自加上“你个猪头、肥猪”以激起他的好胜心。

天之骄子福特二世哪受得了这种侮辱,福特准备去找最好的工程师和赛车手,不在乎花多少钱,要造一个赛车。

“我们要把那个老王八埋在勒芒赛终点线下100英尺深的土坑里。

”至此,拉开了福特大战法拉利的序幕。

1963年结下梁子,1964年4月福特就花重金打造了法拉利杀手GT40 MK1。

而第一代赶工出来的GT40还是不行,1964年勒芒赛上四辆车有三辆都炸成废渣,眼睁睁看着法拉利拿了前三。

福特二世没有放弃,就找来了影片中呆萌饰演的谢尔比,联合贝尔饰演的迈尔斯一起着手进行赛车大改造。

而在没有赛车DNA的福特,留给谢尔比只有半年时间,来改造一辆经得起24小时狂虐还能夺冠的赛车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因此,1965年参赛的6台GT40无一完赛,福特再一次遭到了法拉利夺冠的羞辱。

此时的福特痛定思痛,卧薪尝胆,还是选择继续改造赛车,来年再战。

正如影片中谢尔比直言福特公司官僚主义浓重,听罢此言的福特更是拿福特给美军造导弹的经历回应。

要知道,这不是福特公司第一次上欧洲战场,二战期间,美国五分之三的AIM-9空对空导弹都是福特造出来的。

短短几句话,更显示了一个资本家经营世界级汽车品牌的远见卓识与气魄。

在接下来的1966年,也就是像电影中迈尔斯给赛车换了个怪物级别的引擎,拿个盖子罩上,选美比赛肯定会输的那辆GT40 MK2终于诞生。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谢尔比带福特二世飙车,福特吓哭的场景。

在你为吓尿的福特哼哼唧唧,甚至拿手帕拭泪的滑稽捧腹时,他的一句:“我真希望我父亲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这辆车,能感受到这种速度。

”瞬间又充满人情味,猛戳泪点。

也正是在这一年,福特GT40 MK2终于战胜了法拉利330 P3,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年连续夺得四连冠。

被福特结束六连冠的法拉利也像中了诅咒,时至今日都没能在勒芒赛上再次夺冠。

至此,福特二世以投入难以计算的代价,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GT40更是名留青史,成为经典的超级跑车,如今的收藏价值高达百万美元。

总的来看,结合历史和电影两方面,福特二世这个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

并不是像许多观众说的电影在黑他,而是对一位叱咤风云的资本家的全面刻画。

影片既展现了资本家逐利的本质,更显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对竞争对手的战胜欲。

表面上是因复仇而起的福特大战法拉利,实际上更是因为他远征欧洲的野心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才制造出传奇跑车GT40,更是生生把法拉利逐出勒芒赛。

在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终极复仇背后,彰显的是创造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美国汽车精神。

02. 迈尔斯和谢尔比双雄合璧抗资本: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一个是美国第一个赢得24小时勒芒赛冠军的名满天下的谢尔比,因心脏病退役后经营着自己的汽车公司。

一个是自己改装赛车,在SCCA联赛中获得14连胜的实力赛车手迈尔斯,开着自己的车行入不敷出。

两个人因福特的召集而聚在一起,电影中他们如伯牙子期般的知己之谊对抗福特最为动人。

影片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你是谁?

这个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质询的过程,也是谢尔比和迈尔斯不断在妥协中保持自我的过程。

温罗春季赛前,由于车后备箱盖关不上,车被判定不合格的迈尔斯气得捶车抡扳手。

说着什么破规则的他从一开始变充满着挑战规则的不羁,而谢尔比是迈尔斯风筝上的那根线。

“没有赞助商,你就没有参赛车,没有车你就不能赢得SCCA的冠军。

”其实,迈尔斯又何尝不知,当他面对谢尔比拉其入队时,直指职场的生存之道,表面取悦你背后搞你,他们内心也不喜欢这样,保守残缺,讨厌思维模式不同于众人的人。

可以说,这就是迈尔斯特立独行的自白。

在谢尔比和迈尔斯看来,福特公司官僚主义盛行,体制臃肿不堪。

面对艾柯卡必须保持一台十万零件都在和谐运转中的大机器的告诫,连他在影片中最感人一番自白都以妥协收尾。

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做起事来不会感觉是在工作。

那些事让他们着迷,如果他们不去做那些事,他们会觉得脑子被掏空了,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知道有一个人跟我是同一种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

为了说出场面话让大家都舒服,谢尔比把迈尔斯的名字说成了福特。

同样的,在他面对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利奥·贝贝三番五次的刁难时,为了让迈尔斯参赛,他以自己的公司做赌注,赌上了自己的一切。

正是在如此艰难的对抗中,赢得了北美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迈尔斯终于得以参加勒芒赛。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最后的结果。

7000转玩命开的迈尔斯好不容易一骑绝尘,冠军无疑,却因为贝贝认为并成一排的三辆福特拍起照来更好看,更具爆炸性的新闻价值,而被命令减速。

最终妥协的迈尔斯的冠军就这样被夺走了,他本可以成为史上第一个在一年之内一年三冠,同时夺得百灵12小时耐力赛,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人。

连车手、速度、策略、甚至转速都是由福特公司来定,车赛的本质不过是资本家商业的竞争游戏。

而冲破层层阻力能来参赛的迈尔斯,已经算是反抗后的某种胜利了,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随着迈尔斯之后在加州沙漠中驾驶一辆试验型赛车发生事故而丧生,这一至今无人实现的三连冠成为世纪性的遗憾。

“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0时,一切都将逝去。

”因热爱而生,也因热爱而死,迈尔斯和谢尔比完成了他们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胜利。

可以看到,整部影片没有煽情,相当克制地展现了大老爷们之间说一不二的浪漫,坚定的相信对方,其实也是对自己身份的不断确信。

两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对抗资本,一个在赛道上,一个在赛道外,他们就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

此外,影片模糊了历史上谢尔比团队力量,而高光式地突出了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个人对抗。

可以说,不论从影片的塑造方式还是所表达的内涵来说,突出的是非常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会被影片酣畅淋漓的极限飙车吸引眼球,而福特不休不止的复仇,迈尔斯、谢尔比以个人之力挑战资本的抗争也让人唏嘘。

福特输了吗?

没有。

迈尔斯、谢尔比输了吗?

也没有。

福特、迈尔斯、谢尔比给我们留下了一辆足够伟大的GT40和一段不朽传奇。

表面上是赛车,而两方对抗之间却都立于不败之地,实力诠释着《老人与海》式的不服输的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是电影的迷人之处,内里也就是好莱坞电影在主旋律上面的软输出。

类型片虽然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就,但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不仅要让影迷享受饕餮盛宴,还要在影片的内核上能够触摸到观众的灵魂。

简单的说,好电影不仅要走肾还要走心。

这种电影我们有吗?

有,比如18年的《我不是药神》,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误杀》都是不错的尝试。

但还太少了,我们需要更多“大胆的”、有想法的中国影人,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走向世界。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极速车王》短评

3.5;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沉稳有余惊喜不足,典型类型片路数,比较路人相。除了最后的赛场高潮戏,研发过程觉得挺有看头,既有科普性,而且在驾驶专业技能之外,让车手与车子构成有更紧密的情感联系---一手打造的产物,超脱了寻常意义上的机械操控,也为人车合一、一骑绝尘的孤高感铺垫十足,更为终局平添一份悲壮。前一小时的文戏铺垫委实太长了,以及收尾也嫌啰嗦,各方面的力道都使得太均匀;比起家庭戏,亦友亦伯乐的情谊难道不更好看嘛?让人感动的两点:1、后视镜里空无一人,此刻才是一切的意义;2、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近于难看的平庸之作

10分钟前
  • 小狐狸的慢灵魂
  • 较差

对不起,实在看不下去,被主角吸引来的,但是,真的没兴趣。

13分钟前
  • 李格非
  • 很差

贝尔毕竟是开过蝙蝠车的人👌结尾把我看伤了呜呜呜呜呜……

15分钟前
  • 公主の刷屏時間
  • 推荐

电影感太差了……能把这么肾上腺素的运动拍的这么无趣,真是难得,模版套出来的好莱坞流水作业,正如福特流水线上的小破车一样。快进到结尾,更是被恶心到了,这就是所说的pure赛车手??

16分钟前
  • 张沦
  • 很差

好看,可惜GT和法拉利我都买不起。看到评论区第一个高赞的人把电影剧情看岔了还一堆人点赞,也是挺迷人的。

21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推荐

赛车戏挺好看的,但,含糊,花两个半小时看个偏题作文当然是亏了。

25分钟前
  • Machael·S
  • 较差

以为要指桑骂槐,结果明着来了。没钱的法拉利不行,有钱没脸的福特暂时还行,但总会不行(终究还是要看保时捷。 嘛,世事如此。

28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也不是神作,但是情感上如此喜欢的一部电影。贝尔塑造的Ken Miles是一个如此完美的角色,是一门心思的高手,浊世的输赢污染不了他。He doesn't need to prove anything to anyone.

33分钟前
  • Tilda Li
  • 力荐

赛车部分是很好看,但也就这样了。。。

35分钟前
  • 一贫
  • 还行

故事本身就很扎实,赛道上的竞争和与愚蠢大公司的角力,翻覆机巧的情节设计避免了枯燥或俗套。几场赛车戏的处理,突如其来的爆炸和硝烟,雨夜的氤氲光影,自然吸气引擎的尖啸,像极了空战场面。恩佐最后对迈尔斯的致意就是在说,你永远想不到甲方能有多傻逼。

39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太生硬了!这么好的演员➕题材…那破结尾是个什么鬼

41分钟前
  • 唐伯虎舔秋香
  • 较差

7.5在了解那段真实的故事之后,有一丝闷。当他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冠军时,当他明明有机会在第二年重新赢回本就属于他自己的冠军时,却意外离世,到头来也没能实现同时获得三大赛车赛冠军的宏图。另,这真的不是福特花钱想为自己拍一个宣传片结果却被高级黑的故事吗。相比之下恩佐法拉利也太好了,可惜我还买不起法拉利,更可惜的是家里的车是福特探险者,害。(just kidding~)

43分钟前
  • 霓虹灯花园
  • 还行

87/字幕二刷,三刷钦定/在电影院看得个一知半解差点睡着,原来文字和车戏都相当精彩,相当用心的商业片。这么长时间真不无聊反觉得相当好看。本来是丑闻,可借着Ken和Shelby的团队拍得这么热血,又精致又精彩还幽默,完全是一部大男孩片哪。法拉利成了君子,而福特高层成了小人;官僚阶层处处刁难,而赛车手成了追梦的那一个;穿起西装来正经八百,开起车来不要命。种种对比不能更有趣更复古,完全地张弛有度。赛车戏不要太精彩,完美调度!最后半小时更是直接上天。结尾心碎。/希望能引进,只为了能让S&K这一对发扬光大,这么甜又虐的cp欧美群像值得。/差距啊差距,韩寒大概是全程心碎看完此片的吧。/最后,我爱克里斯蒂安贝尔!

44分钟前
  • 3A汽车保险公司
  • 推荐

类似模式的好莱坞电影真的看过太多了,很艰难很艰难看了一半,听说很吸引人的比赛也不想继续看了,弃

45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还行

这片子节奏感太好了,真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最动人的就是福特在车里哭到崩溃。贝尔演技比呆萌更高一筹。

47分钟前
  • Evarnold
  • 力荐

“福特的愚蠢”对战“法拉利的粗鲁”吗?再加上出戏的字幕组,看得实在磕绊,明显不如《极速风流》。变宽的马特达蒙,越来越像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了。

5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3.5 一部过分标准的“优等生”类型片。视角独特:在赛车题材中较少见地选取设计师与赛车手的双生组合,而他们反抗的又是在资本体系内商业价值带来的“操纵”,“速度”对他们而言是“自由”。如果剑走偏锋的拍法,可以成为赛车版的《点球成金》/《狐狸猎手》,然而编导的操作又选择了工工整整。如果搞一个2019工整排行榜、完成度排行榜,这部电影是可以拿第一的那种。不是说这种“规范答案填满考卷”的创作方向不好,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我而言的魅力还是在于不可预知。如果全部100%都是可预知的、规范化的处理手法排布下来,即便每个手法都是对的,最多也只能给到80分了。

5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不好看,很平庸。

57分钟前
  • 炯之
  • 较差

昨晚看完一觉醒来已经忘差不多了。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