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第一部描写丑陋主角们的美丽心灵的故事,怪物史莱克是这方面的经典;这不是第一部讲述其他物种收养人类婴孩的作品,幽灵公主的故事我们早已烂熟于心;这不是第一部涉及种族之间误解、战争与和解的影片,远的不说,去年大红大紫的《熊与鼠》就给我们这样的冲击;至于父亲的价值、对社会等级观念的讽刺等等主题更是屡见不鲜了……但是,把如此多的情愫混合在一起,《盒子怪》或许还真的是第一次。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让人感觉到如此充实的原因。
更何况,影片还引入了“盒子”这一颇具创新意味的有趣道具,既让人物具备了十足的想象力与动画感,又恰当地隐喻了每个人心中那个胆小时都希望能躲藏在其中的密闭空间。
必须要承认,影片在光线处理上延续了Laika工作室定格动画一贯的灰暗路径,即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暗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产生了一点点心理压抑感,也注销了一部分儿童受众的关注;但是同样必须要承认的是,影片能带给成人的思考点很多,这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不流于全家欢娱乐窠臼的作品。
从社会的角度看,毫无疑问奶酪城的人们对盒子怪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当时唯一的大众媒体——一个野心家的街道宣传。
就像我们对其他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印象也总是来自于其各自的媒体宣传一样,事实证明这种宣传很容易歪曲现实、蒙蔽人们的眼睛。
更有趣的是,这个野心家还把对谣言的宣传拍演成露天节目,让人想到所谓文艺作品的实质。
最终,一个有热心、泼辣且正义感的小女孩和一个被异族收养、蒙昧却智慧的人类男孩成了打破这种蒙蔽的钥匙。
恐惧总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信那些危言耸听的话,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从人的角度看,小女孩的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私、漠然,把象征地位的白帽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当小男孩当众说出自己身世的时候,他仅仅关心的是由于小男孩的过失所掉进海里的奶酪要花多少钱来打捞这种事情。
一方面你会觉得他的冷漠到了可笑的地步,另一方面你也会不仅自己打个冷战,生活中不是恰恰充满了这样的人吗,自己会不会有时也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呢?
影片对人物的讽刺颇有漫画的那种针砭时弊之感,贵族们的奢华外表与冷漠内心,与生活在底层却拥有热心肠的盒子怪们相比,真的让人唏嘘不已,也难怪从那里出来的小男孩会对自己被称为“人类男孩”感到羞耻。
影片有诸多细节值得人好好回味。
比如当特制的大奶酪从楼梯上滚落之时,贵族看门的大管家竟然若无其事地打开了门。
这是多么刻板、机械化的一位管家啊,如果他稍微动点脑筋,奶酪也就不会掉进海里了。
不过他的这种刻板恰恰是对上流社会各种繁文缛节的一种讽刺。
Laika工作室把定格动画做到了一种极致,这种极致甚至和CG动画太相近了,以至于让人很难从人物的表情、节奏上看出定格的痕迹。
当小男孩和小女孩第一次在漆黑的夜里相遇时,互相眯起眼睛看对方和嘴角下撇的微表情,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偶动画。
从定格动画的角度看,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同时也是一部因太像CG而有些失去定格味道的作品。
我其实非常期待影片能把小男孩与盒子怪父亲费什之间的感情交待得更充分一点,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后,他的心理落差还应该更大一些,这样才能让他与费什之间靠真情维系的关系的峰回路转更加感动人心。
现在的片子有一种他找到人类爸爸于是就可以淡化与费什之间关系的感觉。
血缘和亲情在影片中虽然不是二选一,但必须要有所侧重。
和此前Laika的影片不同的是,《盒子怪》里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
这在被盒子怪抚养长大的小男孩进入上流社会舞会时所出的各种“洋相”的那场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认为那场戏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
它通过小男孩的表情、行为折射出各种人情冷暖。
野心家谣言的最终打破,得益于沟通,得益于信息壁垒的瓦解。
原先可怕的吃人怪物原来是如此可爱、活泼、热情的一群小生物。
真相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贪婪的统治者、狡诈的投机者、善良的受压迫者、和不明真相随风倒的围观群众。
这种底层人民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故事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设。
Lord Portley-Rind也许并不是一个十分贪婪的统治者,但是真的十分愚蠢,一如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
他不懂所有人的需求,一心只有奶酪。
他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宴会上宣布将修建儿童医院的前用于购买奶酪,因为没什么大用。
他并不认为这样做不对,也并不认为人们会有所反对。
因为这是一个愚蠢人统治的愚蠢的地方。
Archibald Snatcher的可恶在得知他奶酪过敏的时候转变成了可怜。
几个傀儡无法拒绝他吃奶酪的要求,然后想办法用水蛭帮他缓解症状,像极了照顾任性孩子的护士们。
对白帽子,对奶酪,对于一切的追求无法是因为其象征了权力。
然而在他全灭盒子怪后,Lord Portley-Rind承诺的履行却并不爽快。
所以即便他得到了白帽子,即便他进了品尝室,他也依然是他而已。
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白帽团的一员。
不过作为机械制造圣手和心地善良达人的盒子怪们,居然被三四个捕猎者追的几乎团灭。
可见即便智商情商双高,也需要变得勇敢才行。
在一个除了疯子就是傻子的世界里,就这么一个聪明人,就拯救了整个世界。
你是不是突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这么点信心了。
不知道电影导演是否向蒂姆波顿致敬,但仅就“暗黑”,“垃圾”风格上来说很像《僵尸新娘》和《剪刀手爱德华》,甚至比这两部更精彩。
原因之一是,这部电影是现在已经为数不多的定格动画最后的对话彩蛋非常精彩:“你想过宇宙吗?特劳特先生?如果我们的世界像个小颗粒一样呢?”“一个微小的颗粒。
”“上面有巨人们看着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
"“其实是他们操控的。
"“看起来有点沉闷。
"“就像那样,我眨眼,要花上他们一天的时间……"看了一些国外关于制作公司Laika的一些新闻,工作人员们做1-2分钟的定格动画需要耗费他们1个星期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时长为97分钟的动画片要耗费他们近两年时间,还不包括道具的准备以及场景的建设。
上一部由Laika公司制作的动画片Coraline,制作费6千万美元,全球票房统计是1.2亿。
说他们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未免太过夸张,但是Laika公司坚持用费力费时传统精良的制作方法,确实颇叫人感慨。
电影有很多切入点,我想说的是以温妮爸爸为代表的现实中的父亲们,他们忙于自己的“游戏”,无暇顾及另一半和子女的需要,即便他可以留出时间倾听,给出回应。
他们的心,早已被绚烂的生活表象迷惑,忘了心中的爱,只被那些名声地位权力利益所吸引,随波逐流,为的是逃避平淡生活以及自己的庸常。
一个成年人,一个家庭的成员,只为了自己好玩的天性,完全不顾及他人的需要,沉迷在网络游戏、社交应酬等活动中,更有甚者,会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未来”,拜托,孩子的需要,其实很简单,陪伴与关爱,胜过许多物质堆积的情感虚空与漠不关心。
请不要带着这么大的帽子,假爱之名,满足自己私欲。
虽然很多人小时候并没有被温柔对待、真心关怀,但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朝着与自己小时候相反的方向去教育孩子,不断地给物质物质物质,给的越多就越显得我们爱的贫瘠。
而没有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可以去设想,瞧瞧当下社会相关新闻就知道了。
如果“小男孩”长期如此的话,夫妻关系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为孩子的妈妈除了有小孩子要照顾,更有个“大孩子”要照顾,长此以往,累积的辛苦抱怨以及没有得到回报,种种问题不是只有钱能够解决的,更何况如果对方也是个不成熟的人,那家里肯定是水深火热,也就形成了当下国内常见的一种现象“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除了没有安全感和极度的不自信外,还非常擅长讨好。
当一个人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为了讨好别人时,我只想说,这样的人生,何其悲哀:他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低自尊,压力巨大,挫折承受力自然可想而知了。
那些结了婚的“小男孩”,拜托,请快快长大吧,不要再玩“儿童玩具”和沉迷网络游戏了。
当然,你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又不是你,怎么会了解婚后生活的苦闷和压力山大。
的确,生活本来就不易,更何况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的生活都要去适应。
我也知道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可我们是人类啊,自以为聪明优秀有创造力,虽然有时候自私虚伪冷漠懒惰。
你看看,连盒子怪都有勇气从盒子里走出来,奋起抵抗命运的不公对待,挑战自己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我们又何须给自己的人生找借口呢?
维多利亚时期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这里的居民痴迷于财富、等级,还有臭奶酪!
然而在他们别致的鹅卵石道路之下住着一群“可怕”的怪物,他们每天晚上都会从下水道爬出来,偷走居民家中的孩子和奶酪——当然,这只是当地居民的一面之词!
事实上“盒子怪”是一群非常可爱害羞的生物,他们躲在可回收的纸板箱里,就像乌龟喜欢缩在自己的壳里一样。
盒子怪们收养了一个人类孤儿,给他起名“蛋生",这个小男孩和一个爱冒险的地上世界的女孩温妮成为了好朋友,他们需要在盒子怪与人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尤其是当人类政客为了选票而把盒子怪们描绘成一群可怕怪物,进而煽动民众驱逐他们的时候……
盒子“巨魔”无疑是一群异类,注意英语里的troll特指食人的巨型魔怪,无疑这是所谓“公知”妖魔化的结果,而确实到影片结尾他们甚至也不可爱,但,最重要的是人类开始包容他们的存在。
这个是point:来自两个世界的存在如何和谐共处。
troll们被排斥自有原因,神秘,肮脏,语言不通,自有一套生活方式和逻辑。
他们天然认为大街上的东西是没人要的,可随意拆走回收使用,所以他们其实很环保。
并且,他们善于维修和拼装,有手艺,勤奋,最重要的是,能忍受种种不便,被电了也无所谓。
可以说,他们是太能忍了,顺其自然,苦中作乐,甚至逆来顺受。
但,他们是那么善良,不会伤害和打扰别人,还暗中帮人(往门上滴润滑油)。
如果非要类比人类族群的话,我认为是印度人最像(除了大多素食这一点不象)。
然后是关于本性。
这片里没有罪大恶极的人也没有好人,(男孩不算,他是半个troll)。
反派一号其实也没有杀人(男孩父亲被他恶搞倒吊着弄疯了),他其实是被自己执着的东西奴役了,被驱使着做各种事。
讽刺的是,他根本承受不了那些欲望,(对cheese过敏)。
值得注意的是,片尾要杀死小男孩的命令是反一号伪装用诡计让lord下的,这样他就可以躲过舆论或者“公义”(这两个词并不能互换)的谴责。
对于非我族类,当然是可以大开杀戒。
反一号的奴仆就像体制下的零件,“做自己的工作”,履行体制的恶,但又偶有反思(片尾的彩蛋太赞了)。
相对坏的反而是那个眼镜奴,疯狂而“killing for fun”,却说“the troll is mad”。
lord也是自私,怕事,毫无责任感(影院看的无字幕,不知道他的具体职位)小女孩也是出于好奇和反叛,证明自己的重要,说话有人听和信而已。
她是个惯坏的目中无人的gold spoon girl。
但,高潮就是,最后的决斗中,所有的人四散逃命时,敢于不怕死面对挑战的正是那些当惯鸵鸟的troll们。
在我看来,这非常可信。
因为:1 他们有能力,都是机械天才,也许那机器(注意,那个时代绝对的高科技,堪比核武器)就是他们造的。
而且忍受惯电击(苦修)的他们发现战斗的风险不过尔尔。
2 他们被唤醒了本性,早在逃命时,正是男孩的演讲让他们明白盒子不是一切,不能被它绑架了,而要寻找超越身份的真正自我。
这个是非常难的,不止是懦弱逃避这么简单,对比一下反一号死到临头都觉得品尝cheese是自己的“命运”。
一般人都是不能放弃驱使自己做事的动力的,比如孩子、名利、食色感官享受等等。
(海上钢琴师就宁可死在船上) 男孩的话“不是盒子,cheese造就了你,是你造就了你”堪称点题之笔,如果说人活一世非要做点什么的话,就是找到真正的本性(nature),脱离感官和欲望的控制,从ego(自我)中找到Self(真我)吧。
片中的这个解脱和拯救的过程,比阿凡达可信,比驯龙高手深刻,真的能共鸣。
大爱此片,以此为念!
刚看了晓燕鼎力推荐的《盒子怪》,感觉很赞!
这部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好玩"的动画片,看起来可能稍微有些沉闷,但其犀利的讽刺却不是一般的动画所能及的。
电影用极具质感的动画表现力辛辣地影射出单纯、美好、自由的梦想与肮脏、腐朽、丑陋甚至黏腻恶心的现实世界的残酷对立,富有童趣却又发人深省—电影中人们对盒子怪的态度充满了一种所谓【庸众迫害】的意味,荨麻疹和最后出场的朋克风格的杀人机器,则秉承了传统经典童话中人类的【某种】恐惧。
从气质上而言,《盒子怪》和《玛丽与马克思》其实有些神似,也许是某种孤立与隔绝感吧。
8分推荐。
PS:卧槽男主角居然是布兰史塔克配的音,女主是《沉睡魔咒》里的睡美人配的音。
这部动画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人物的刻画以及背后的讽刺。
温丽的爸爸是一个欧洲传统贵族绅士的形象,是小镇最高权势者,带着白帽子,爱好是吃奶酪。
白帽子就是本片里权势、财富、地位的象征,奶酪代表着上流社会的喜好。
他整体做的就是和白帽子团一起品尝奶酪,甚至不理自己的女儿,还把一些捐款用来买奶酪。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位高权重的政客不学无术、中饱私囊,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根本不管黎民百姓的死亡。
反派boss的形象是一个为了追求白帽子不惜一切的人,甚至想要通过杀掉所有盒子怪和男主蛋蛋实现自己的目的。
明知道自己奶酪过敏,却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品尝象征着上流社会品味的奶酪。
三个手下也性格鲜明:软骨先生属于唯命是从者,没有自己的想法;泡菜先生最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后期逐渐改变想法;鲑鱼先生是有良知者,从头就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
但是本片的剧情过于老套且乏味,缺乏想象力和笑点,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
而且美国非常喜欢让当红的明星来配音。
那时候艾丽范宁人气如日中天,所以得到了女主的配音机会,但是无论是年龄还是气质都跟女主的形象不符,让人经常出戏。
影片的最后盒子怪们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勇敢的反抗,告诉我们逃避是没有用的,要敢于同恶势力抗争。
反派在吃了一大块奶酪之后终于变成了一个怪物,最终自爆,告诉我们不顾一切的追求权力的欲望会让人变成怪物。
有趣。
从每个角色身上都能体会到含义。
盒子怪虽外表奇陋,却是发明能手,是builder,同时又胆小无比,生性躲藏而不反抗。
反派红帽子也是长相不悦,身份低而渴望权利与地位,同时苦苦追求与自己生性不和却代表“高贵”的cheese,他是单纯的愚昧还是自欺欺人?
男主角几次思考自己的身份,最终拥抱所有的自己。
男主角的父亲发现了被人称作怪物的盒子怪的才能,并乐于交往。
女主角的刻画稍微少些,可依旧能看出从娇气屈服到去理解去主动帮助。
城主爸爸痴迷代表权贵的白帽子和cheese,而最终还是在地位和女儿间做出了让人欣慰的选择。
当然,群众的被蒙骗与转变也是必然的。
片尾彩蛋再次激起我对这部片的敬佩。
这是一部由真正热爱着定格动画并坚持的一群人们所创作出的结晶。
哥特式动画,大概就是地底世界的盒子怪被小镇上的人们当作有害怪兽,但其实是一群可爱胆小无公害的重度收集癖乖宝。
从地面上的世界进入地下以后的情节,让我想起了《僵尸新娘》,不过这部电影的风格没有僵尸新娘前期渲染的那么恐怖,整体色调也偏暖一些。
小朋友也可以看,教导大家不要以貌取人,并且要真正去了解别人,而不能只听信谣言。
总体来说很不错
最后的彩蛋实在太美好了,向这些工作人员幕后人员致敬!盒子怪们善良胆小又怕生,其实挺可爱的。故事嘛,镇上的人们镇长还有反派都没有脾气冲的小姑娘清醒,可是盒子怪们的地下世界真的美好。||纪念!买线以后用家里电视看的yeah
白色高帽子,多少人为了这个抢破头哦!蛮有意思的动画片~以及彩蛋太加分了
过于直白了
8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感觉没什么出彩,不痛不痒,被大白完爆了。
型大于质
好久不见的动画类型,地下世界漂亮,有simon和nick
LAIKA制作的第三部动画作品,依然是哥特加童真,不过这次加了一些关于阶级以及上流社会的隐喻。当其他公司都在强调逼真的CG效果的时候,LAIKA坚持停格动画并且完全不鸟当今动画制作卖萌的潮流,这才叫勇气。
一顶白帽子引发的血案。焦点去年“通灵男孩”打gay的擦边球,今年“盒子怪”终于开始让变装人士登堂入室了。“盒子、帽子、奶酪都不是你,你才是你。”道理不糙,呈现得太生硬了~
动车观影。
科普了一下定格动画,但是剧情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呀,大反派一吃奶酪就过敏然后靠吸血来治病的梗实在是太吓人了。。。
另类巨作
太喜欢两个主角了,表情超赞,很多有趣的微表情,第一次见面的嫌弃脸简直太传神。皮肤超有质感,衣服配饰也美,小女孩的动作简直太萌了,好想拥有个同款娃娃,Laika的技术实在惊人,动作流畅,场景精美,细节丰富,布光精致极了。一直觉得这样一群神人做的是超级伟大的事情。真希望他们能赚钱啊!!无拘无束地创作下去啊!!在我看来简直毫无缺点的片子(对奶酪的狂热也很怪品,足以讽刺这种官僚气和不作为的心不在焉),当然故事再成人一些可能更好。迷惑大众,制造恐惧,控制媒体果真是最有效的煽动手段,片中对这方面的讽刺做得很好(那段舞台剧居然很好看,笑cry脸)。一开始被盒子怪们的丑陋迷惑,一直没看这片儿,后来真的挺同情他们的,躲藏、唯唯诺诺、不敢出头,不也正是很多底层人的精神状态么。
愚蠢的情节,加一颗星给风格
莫名其妙的一个动画。
定格动画本来就比较招人喜欢,LAIKA公司之前的几部片子也都是同样的毛病,故事实在是幼齿了点,这次寓教于乐的主题也不如之前那么聪明,故事依旧是换位思考和反传统思维那套,这次除了一些直白点题的台词,那股子伶俐劲儿差不多没了。对于这种走低幼路线的片子没什么好感,不讨厌而已。★★☆
很喜欢!本来对怪物逐格动画没什么兴趣,但是此片把盒子怪描写的好惹人怜爱,尤其是fish!我爱Laika,我要去portland参观他们的studio!
虽然现在定格动画的标配就是片尾一定要卖情怀,但还是会被打动。
完全不喜欢这个画风。。。
两星给停格动画。剧本差,无聊、无新意,年龄段的两头都不讨好。建议为男女主角配音的两位年轻演员(就不提名字了)打回炉重造,多修炼修炼。
定格动画真的是动画电影中的一股清流,看着这些画面,我思考了一下,近年来迪士尼为首的动画制作水平是肉眼可见的发展迅速,一部比一部真实,无论动画还是场景,可是再真也是假的,而定格动画不一样,他们的质感,光影都是那么触手可及,我甚至想每一部定格动画都给五分以表达我的热爱,而且这部电影不光创意好,故事一样精彩,小孩看的入迷,大人看的沉默,背后的隐喻让人不寒而栗,我觉得那些盒子怪就是我们中未开化的某些人,与世无争,任人宰割,反派当道,黑白颠倒,我觉得反派也不过是个可怜人,权贵眼中的无名之辈,底层互害的牺牲品,真正吃人不吐骨头的是女儿的父亲,他才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