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知道的这部电影,《火线影评》的两位童鞋都对本片赞誉有加。
然后就一直很期待,等啊等啊,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子就是不上映。
等到终于上映了,又没找到合适的搭子,只好在IPTV上看了。
故事里套故事,故事里又套故事。
第一眼看杀猪的,没认出。
直到他一说台词,我就笑了。
鼠来宝童鞋再一来,我真心乐了。
“两只狗”啊,太喜欢你们了。
符号式的人物造型,配合你们的夸张表演,给力。
110424下外公家
说是喜剧,却不搞笑。
很有电视剧的风采,尤其象《武林外传》,比如RAP和平面图,比如卡门的曲子。
其实,不要弄喜剧,努力做成江湖传奇故事不是很好?
我现在知道编剧比导演重要了。
三段故事是三个人写的、一个人导的,你看,区别这么大!
前段挨骂,中段被夸,后段我喜欢,武打动作漂亮不亚于徐克。
独孤擎天,独孤城,还有装铁疙瘩的盒子,很象一本精彩的武侠小说,抖包袱,横冲直撞的江湖气。
我知道,其实不少王家卫《东邪西毒》的影子,不过用别人的鸟笼装自己的故事,爱谁谁。
装得又漂亮又磁实,人见人夸,这就是本事。
江湖人向来势利,跟风倒,以后这就成了公认的乌尔善家的黄金鸟笼子啦。
为鼓励新风格,打个五星。
虽然在里面看到无数前人的影子,应该都是导演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于是全拿来用,这样也挺好,只是显得风格突兀,不免让观众大呼凌乱。
以前看过一个美国编剧(好象是梦露她老公阿瑟,好象是,我记不清了)说,写喜剧的时候,如果连着三句都很搞笑,那么我会拿掉前后两句,只保留中间一句,你不能让观众吃撑到。
所以,如果导演懂得割爱,舍得放弃一些自己很喜欢的形式和桥段,专心去讲故事,就不至于让观众常常出戏。
风格都太TM强烈了,左一道辣子右一道芥末,谁也受不住。
佛云,有舍才有得。。。。
我在说什么。。。
张雨绮很媚可有时候又象男人。。。
她学过舞蹈吗?
那段舞跳得很好看呀短评写不下,只好写这里。
人物脏兮兮,据说导演刻意要还原古人,古人是否是这样的装扮存在争议,但故事讲得还算完整,而且有搞笑。
三个故事,影片拆开以后交叉来讲的。
按时间线的话,第一个故事讲玄铁宝刀的来历,大侠止息了武林对第一的争斗,请铁匠将各个高手的武器熔成玄铁。
大侠儿子残暴不仁,窃出玄铁,逼铁匠铸成宝刀,妄图称霸武林。
铁匠不想助纣为虐,用假铁交差,导致大侠儿子在打斗中被杀。
第二个故事,讲铁匠讲玄铁铸成菜刀,送给矮个,助力矮个成为俏江南老板兼第一大厨。
残暴的大公公计划来俏江南尝菜。
哑巴设计成为矮个的徒弟,得其真传,并毒死矮个,因为他要亲手为大公公做菜,借机杀死大公公以报家仇。
不料大公公失足掉落厕所,被手下人一起捅死。
哑巴未报仇而仇已报,想起害死的矮个,于是携刀而走,披发佯狂。
第三个故事,讲杀猪屠夫喜欢妓院里的寐娘,却在妓院遭到一刀仙的羞辱。
偶然间得到哑巴手里的玄铁宝刀,以此杀死一刀仙,树立威风。
却不料寐娘已有意中人,自己被发好人卡。
寐娘拿到宝刀,和意中人在一起。
私信+++qun:
不想评论《刀见笑》,因为我更担心《画皮2》.乌尔善,你行吗?
《画皮2》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资源,你不怕给糟蹋了吗?
真要是那样,乌尔善呀,你在圈里还怎么混啊?
真是为你捏着一把汗啊!
《刀剑笑》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国产电影。
能看出来它有很多新的尝试(对,是尝试不是创新),也有很多灵光陡现之处,但它的缺憾也是很明显的。
优点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山寨恶搞烂片,本片的态度认真,编剧也较扎实,那个“屠夫,厨师,与刀客”(这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我很喜欢)的三段式剧情讲得比较圆满。
影像风格张扬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用导演乌尔善的话说就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据说本片的成本低得让人吃惊,所以就采用了比较夸张并多变的手法来表现,需要花大钱的地方虚,可以出效果的地方实。
但出来的效果远高于期待(本片究竟制作成本有多低,有人能告诉我个数字么?
)三段故事中,中间厨师的那段故事是最棒的,尤其是对“大公公”下场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如果能去掉一些开篇屠夫的那些效果一般的笑料桥段,再加强一些这部分故事就更好了。
总的来说,《刀见笑》不是一部适合大众的商业类型片。
用导演乌尔善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无侠片”,他本意是说片中没有“侠”,而都是些被欲望控制了的人。
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你是抱着看一部武侠片,或者说商业类型片的期待去看这部影片,它大概会让你失望,因为这其实不能算是武侠片。
而是一部糅合了广告,MV,卡通,曲艺,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电影,是一次用有限的资金努力做到最好效果的新尝试。
(也许这就是本片在国外的很多电影节上口碑不错的原因)。
P.S. 孟京辉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的刘晓晔,韩鹏翼也参与了演出,为他俩赞一个!还有,本片是所有国产影片里,对植入广告处理的最好的,值得其他影片借鉴。
玩花哨的技巧之前请先讲好故事,电影不是广告,有炫目的技巧晃晕观众,同时强硬插入商品就算合格,真正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好故事,本片比预期的差,预告片差不多剪辑了最精彩的部分,可惜剧情环节太薄弱,演员表演也都不怎么样,张雨绮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最差,那声音,那姿态,真想劝她退出影坛,俏江南广告插得太频繁,莫非真把这当成了公司内部宣传片。。。
有很多给高分的人说出了很多原因,什么开创了新类型,什么常人看不懂的黑色幽默,什么剪辑凌厉,还有说什么省钱的,几百万能拍成这样不错了,这是最不敢苟同的,电影就是电影,无论花钱多少,能够让普通观众都喜欢才是好电影,难得因为成本低就应该放低要求,更何况这要求已经是最低限了,如此枪手着实令人厌恶。。。
刀见笑,刀见笑,确实,在那把刀面前,那些人,不过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荒诞剧而已。
一把刀,三个时空中的三个故事,然后又相互串联。
像一千零一夜中,要死之前跟人说一句:你想知道么?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于是就引出下一个故事。
片头有个鸡蛇猪的图腾,正好是六道轮回图里代表人性三毒,贪嗔痴。
贪的代表,就是那个天下第一的儿子。
为了得到玄铁,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刨了老爹的坟。
拿到了铁盒子精装版玄铁一块。
于是杀到天下第一铁匠那边,潇洒的甩开铁盒,用里面的玄铁铸成了一把锋利的刀。
但是,他错了,那只是块烂铁,真正的宝贝,是用来装铁块的盒子。
于是,天下第一的儿子,死在了刀下。
最终也没能得到自己处心积虑不惜一切代价的那把宝刀。
那个盒子,被铁匠练成了一把菜刀,送给了一个小孩,即是第二个故事中的师傅。
顺说,围攻天下第一儿子的那帮所谓武林中人,像极了当初围攻光明顶的六大派们,打着正义的幌子,底下各种私小阴谋,自己利益。。
亦如同最近利比亚战争中所谓的列强们,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大家都懂的!!!
嗔的代表,是那个哑巴乞丐。
哑巴乞丐的爸爸是个厨师,给大公公做菜的,有次吧,哑巴爹给公公做了道鱼,公公觉得很美味啊,吃的整个人都荡漾了。。。
然后。。
卡到鱼刺了。
大公公是谁啊,那可不是一般人啊,那可是一吨位足以压死三个人的主啊!
于是,哑巴爹当即被砍头了,哑巴弟跟哑巴藏在粪坑了,哑巴弟一不小心,露陷了,被杀了。
于是哑巴整个人都扭曲了,于是他整个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复仇而存在。
为了复仇,他杀死了传全部手艺,还打算收他为义子的师傅。
这师傅就是第一个故事中的那个小孩。。
为了拿到玄铁菜刀和给大公公做菜的机会。
可以为全家人报仇。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马上就可以手刃仇人报灭家之仇之时,仇人,即大公公,掉粪坑里死掉了。
于是,哑巴乞丐的人生顿时没了盼头,没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又时刻饱受着杀死自己师傅,自己良心上的谴责。
于是,哑巴乞丐疯了。
终日只念叨着:都会死的,就算我不杀大公公,大公公也会死的,就算我不杀师傅,师傅也会死的。。
痴的代表是少三两,一市井屠夫对万花楼头牌的痴恋。
因为喜欢上了头牌魅娘,而魅娘又被大胡子一刀仙霸占着,于是,少三两发誓要杀掉一刀仙,救出魅娘。
因缘际会之下,他从哑巴乞丐那里得到了那把玄铁菜刀。
成功杀掉了一刀仙。
于是,就要和魅娘成亲。
他觉得那样,就是魅娘的幸福生活。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魅娘不喜欢一刀仙,同样也不喜欢他,魅娘喜欢的,是笛师桃花男。
故事的结局,魅娘和桃花男双宿双飞去了,留下狼狈的少三两。
不过幸好,少三两身边,一直有小春哥陪伴着。
==================故事摘要完毕的分割线==================半夜看完此片,我心情是异常之激动啊。。
太棒了,故事情节啊,人设啊,画面啊都太棒了。
虽然同去的90后小妹妹怨声载道:什么片子啊,难看死了。
片中很多人为刀而丧命,却没有谁是真正死在刀底下。
越是执着于某事,命运越是爱来跟你开玩笑。
如同手抓沙子一般,抓的越紧,漏的越快。
另外,哑巴乞丐呆的那饭馆,叫俏江南,影片女主就那魅娘是俏江南小开的前女友,LZ看电影那天,即昨天,正好是俏江南小开与现女友的海南大婚之日。
总觉得,很玄妙啊张雨绮披红纱的造型,无数次让我想起剑雨中的大S。
顺说一句,一直知道张嘉佳这厮是这片的编剧,看片尾的时候发现,居然唐缺也是。
小春和少三两这对CP,是唐缺大大点的火花吧!
最后,导演,如果你给桃花男的背影再来个特写的话,我一定给5星啊给5星!!!
《刀见笑》采用的是常用的三段式结构手法,用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来讲述佛家贪嗔痴的哲学。
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
”独孤成为称霸武林成为天下第一,不惜挖开父亲的坟墓盗取乌金玄铁。
最终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
这个争夺天下第一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哑巴身负全家被太监灭门的血海深仇,一直想找机会复仇。
为此不惜毒杀对自己恩师,以求机会接近仇人大太监。
正当他有机会手刃仇人之时,孰料仇人自己摆乌龙掉进粪坑,被自己的属下所杀。
哑巴于是顿悟:我不杀仇人仇人也要死的,人总有一天都会要死的。
这个复仇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
第三个故事是个暗恋的爱情故事。
少三两是一个长相丑陋的屠夫,一天无意间捡到青楼妓女寐娘的手帕,暗恋上了寐娘。
一心想娶她为妻子。
可是寐娘却被一个武功高强的江湖客“一刀仙”所霸占。
少三两几次三番遭到众人羞辱,却误打误撞的用宝刀杀死了“一刀仙”。
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报仇与争名逐利的故事,是武侠电影所习见的。
唯独第三个故事似乎颇有深意,这个“一刀仙”平时总被人嘲笑看不起,可一旦他杀了“一刀仙”宝刀在手的时候,众人立刻换了一副嘴脸,一口一个大侠。
而他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大侠了。
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该怎样定义这部电影呢?
导演自己戏称这是一部杂种电影。
的确这部电影充满了另类风格,好似一个创意大拼盘,糅杂着各种文化。
你能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中华美食,也能看见京剧这样的国粹。
可是电影中的妓院老板和大太监的脸谱打扮却是日式风格。
还有mtv 动画片格斗游戏的元素。
导演这个拼盘在我看来做的相当成功,绝对顺乎潮流,迎合了玩游戏看动画片长大的青年一代口味。
当你看到独孤成父亲灭掉“金古梁羽温”这句台词,一定会会心的笑起来。
《刀见笑》虽然打着新武侠电影的旗号,可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你完全看不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侠客。
然而导演的确掌握了武侠的精神,那就是“武,止戈也”。
贝克特用他毕生的创作来实践一个关于艺术的隐秘:无论我们宣扬什么口号,无论我们使用什么符号,艺术创作的形式本身就不可回避地出卖了艺术家的思想。
《罗生门》、《疾走罗拉》和《低俗小说》这样的结构型电影毫无疑问都是“形式即内容”、“结构即思想”的代表,但是,那些大结构上稀松平常的影片,却也无一例外拥有属于自己的句式和语词顺序。
跳跃也好,重复也罢,每一个创作者都在用他特有的逻辑结构和思维范式传达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刀见笑》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十分有风格的电影。
这种风格,在国内前无古人又遭人诟病。
事实上,这部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有“范儿”的电影,用属于自己的面孔,声音,色彩传达着对这个现实的理解。
它不仅想讲一个故事,更试图用那些形式在观众脑中留下印象和感觉。
而这种印象和感觉恰恰暗合了中国的现实:纷杂和单调并存、混乱和管制同在、浅薄与深邃兼具,保守和开放共行。
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国度特有的荒诞感。
而《刀见笑》正是这样一种混杂到以至于斑驳凌乱,传统到近乎刻板的影片,这是一次严肃大胆的尝试,而不仅仅是逗人一乐。
形式之一:造型、场景和影调对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指责中,最不可理解,也最不应该的就是指责它“脏”。
大多数人诟病影片比较“脏”,这的确与制作者本身的审美有关,但另一方面这种“重口味”的背后是有着一种基本语境,用以确立人物作为符号的意义。
事实上,从制作团队自身关于美术设计的思路中就不难看出其用意。
杀猪匠的样子像野猪一样,浑身是硬扎扎的毛,皮肤黝黑,鲁莽粗俗,无知滑稽;这个形象实际上将野猪的形象融合了进去。
始终给人一种在泥地里打滚粗野不堪的感觉。
这和他愚昧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寓意、气氛都完全符合。
所有的人物在服装、化妆上都必须依据这个原则。
霸占寐娘的侠客一刀仙其形象源自隋唐时期的契丹人,彪悍而充满兽性,丰密的毛发和低沉的嗓音都是雄性荷尔蒙的象征。
游本昌饰演的唐胖子,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瑜伽士,瑜伽士本是修行人,是那个时代隐忍和克己的象征,但是唐胖子嗜好饮酒和斗鸡却在张扬一种残存的生命力和欲望。
可以说,这个人物的肮脏来源于他无奈退隐的落寞和消极,也在某种程度上刻意掩盖他对参与这个世界的野心。
而唐胖子退隐江湖既是因为参透世事,也有自保的动机。
这从他第一次出场就看得出:佯装倒地死掉是底层混混特有的狡黠,几个原来与他对立的斗鸡客被杀还不足以让他跳起来阻止,而另一个无辜看客面临死亡威胁时,他选择了坦白身分以阻止更多的杀戮。
他怀着“天地良心”,但面对强权也总是欲言又止不敢过于冒犯;他胆小怕死,但在最后却充满智慧地提点了几乎误入歧途的小孩,由此改变“刀”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最终这把“开心刀”还是被当作了“杀人之刀”。
饕餮的大公公肥硕无比,满脸是斑驳的浓妆,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人物代表贪欲、杀戮和权力,这种让人恶心的妆扮,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作为一名宦官,他的种种极端和阴冷极有可能与变态的欲望有关。
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让一个出场极少的人物可以不加铺垫地拥有自身明确的形象和性格。
这一点也是很多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手法: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杀人犯、比如《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的小丑。
而塑形的力量恰恰是中国电影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场景的选择和布造上也是如此。
无论是斗鸡场,唐胖子的作坊,杀猪匠的家,满眼所见,都是粗粗拉拉的土房子,歪歪扭扭,缺乏完整的线条和几何图块,没有明显的轮廓。
而这些场景的制作也随着剧情的改变有所不同:杀猪匠的住所稻草多,斗鸡场的泥多,铁匠铺里看似都是大块的石头,这些设计看上去有些稚拙,奇异,不像是现实世界的东西。
而实际上,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
所以它无需考虑所谓古代的真实,无论是文献资料上的,还是观众脑中的,它甚至可以放弃常识,构造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导演是想把这部影片拍成一个寓言,虽然戴着闹剧的面具。
影片里力图传达的佛教三毒,就像是东方的“七宗罪”,重在警喻和告诫,表现人的愚顽并展现惩罚的力量。
这种力量带着一股荒蛮之气。
这种粗鄙的质感,有点哥特的味道。
另外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脏”的地方可能是在于影片的色调。
这也是影片极为风格化的一部分。
此前在原先上映的中国电影里很少有人用这种色调拍片。
少三两的故事中,妓院万花楼是他的梦想之地,在这个故事里选择红色作基调,但是带着一点土质的,原木的黄色,显得非常暗沉;哑巴的故事里,场景用竹子搭建,选择竹子的青作为主色调,以衬饰阴冷的感觉;侠客的故事则用了偏灰的黑白色,用了很多岩块,显得冷硬。
在所有的故事中,红色都最为显眼的与低沉的色调暗自搭配。
这不禁让人想起《罪恶之城》的邪恶气息。
这种带着一股子“邪气”的色调可能是中国院线观众不太习惯的。
回忆过往的古装武侠娱乐片,少有如此风格化的影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影片的技术,就无法再仅仅以一个“脏”字论之。
这里的污秽是刻意安排,精心制作的。
想想人物的服装,道具,人物所在的环境,导演在每个技术环节上都在呈现这种感觉。
影片没有交代任何时间背景。
与此相衬,我们看到不到任何交代空间环境的大全景。
看不到任何一幢楼的外貌,也看不到任何一条完整的街道。
影片只展现一小部分的空间。
片头和段落中穿插的猪蛇鸡组成的圆环,它们就像我们从一个孔里窥见一个个故事。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场景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人的选择,和选择的结果。
就因为对整个的大环境不加以交代,才能造出这种警醒式的寓言,因为这种寓言本身就要求在空间上封闭。
在视觉上,则要求带着一丝雾蒙蒙脏兮兮难测的偏远古老难以言说之感。
形式之二:类型与风格这是什么类型?
很多类型标签都可以贴上:武侠,古装,喜剧,先锋。
但必须承认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将其归于特定的某一类别。
也许试图将其归类也是没有必要的。
导演乌尔善自己这么解说这部电影的类型:“《刀见笑》是一部轻松的喜剧,它情节夸张,人物搞笑,视觉风格混搭拼贴,笑料粗俗肤浅,热闹喧腾,荒诞不经,是在商业和娱乐包装下的花哨炫技之作。
“《刀见笑》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它呈现了执迷不悟者的‘求不得’之苦,揭示了人类心性中最深层的迷失——“贪 ?嗔 ?痴”正是推动我们欲望与行为的荒谬动力。
影片的批判性指向人性自身,“悲剧”之所以循环往复,其最深层的原因不在外物,而在内心。
“让复杂与简单、严肃与胡闹,低俗与智慧,混血杂交。
”可以得见,导演有一颗超越类型的心。
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
通常情况下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都带有一种将一切一网打尽的野心和冲动。
乌尔善也不例外。
这难以归类的创新性也来源于此吧。
这是什么风格?
这是将风格化进行到底,绝不妥协。
无论影片如何,风格首当其冲。
风格首先就是绝对的拒绝千篇一律,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色彩,毫无疑问的要带有私人徽记。
乌尔善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个人风格就是将声色的视觉体验推向他能力的极致。
虽然这个极致有点超过部分观众的接受界限。
除了上文说过的场景和色调的偏好。
在人物上,乌尔善选择将人物极端漫画化。
美丽的人比如张雨绮饰演的寐娘具有相对于所有人物的极端美丽。
丑陋的人则彻底的丑陋、夸张,肥胖者极端肥胖,瘦小者无比瘦小,狡黠者极端狡黠,危险者极端危险。
张雨绮的点绛唇,屠夫少三两的络腮胡,老鸨的唐三彩造型,以及大公公浓墨重彩的大白脸,大家会看到每一个造型都象戏台上的脸谱,“生旦净末丑”个个鲜明。
这些角色的性格带着明显的漫画特征,他们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人,而是代表着一种符号,用以构成寓言。
和以往中国喜剧电影中制造笑料仅停留在台词层面不同,乌尔善彻底摆脱相声和小品的影响,不让语言统治电影,利用视觉化的方法制造笑料。
例如拍摄多使用广角镜头,用略为夸张变形的镜头拍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让演员的表演更夸张,更好笑。
一切视觉上的努力最后变成一种观影的快感。
剪辑迅速,干脆有力,纷杂多变,极具速度感和爆发力。
导演是想创造一个国人从未体验过的观影经验,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体验先于思考与分析,而是一种非常感性的‘猎奇’,不由自主、心甘情愿地被一部电影所制造的崭新体验所俘获。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导演确实做到了,在(据说)影片3000个镜头中他不断地抖包袱、抛笑料,不断地制造意外和转折,高密度的情节层层推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形式之三:后现代拼贴之极致不得不说的就是后现代了。
我们中国导演向西方取经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但是如此大胆的或如此冒进的取经也许是第一次。
拼贴,复制,戏仿这些后现代冒险我们早就听也不觉听,见也不觉见了。
但是这些概念有中国导演将其变成具体的影像还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拼贴视觉效果。
穿插在影片中的rap、MV,电玩,专题片,资料片,老功夫片,新闻片示意图等,用于强化视觉风格,交代主干故事外的情节,使画面更热闹新鲜富有时代感。
在声音上,导演也坚持了无所顾忌的拼贴风格。
用街舞嘻哈音乐等重新混音,用以容纳包括歌剧,交响乐,民族乐,戏剧,流行,摇滚,爵士,重金属等的任何形态的音乐,同时借用HIP-HOP的流行、时尚,整体感觉很草根又开放。
这样整个电影音乐与影像风格呼应,使混合拼贴的概念更加完整。
说到用的的好不好,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是我想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后现代在西方已经出现很多年了。
在中国也不是新鲜词汇。
从哪里拿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是谁,拿了什么才是一个关键。
我们可以从西方借鉴技术,手法等一切硬件。
但这部影片力图借鉴的也许还有一种精神。
并不是单纯狠命的后现代,使劲的拼贴。
对技术和观念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导演的艺术观点。
片中凌厉的剪辑,视觉类型的大杂烩,也代表着导演在意识里想要处理我们这个时代的纷繁混乱。
他想创造和时代同样的喧嚣。
他不需要背诵后现代的定义,但是他必须在某些地方和后现代这种存在过的东西有些交集,这样才能决定他选用这种方法。
据导演自己说,他自己更喜欢杂混的东西,而不喜欢纯粹。
因为纯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生命力。
这个观点的对错先不论,但具有这样观点的人拍出这样具有后现代的风格的电影,总是可以理解的了。
形式之四:结构就寓意本身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个故事的结构,很多人富有想象力地看到了穿越,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最为保守和最中规中矩地恰恰是结构。
乌尔善和本片的创作者用了一种在乔姆斯基理论诞生之后最为普通的创作思路:结构即内容。
在佛教中,因果循环,生生不息。
而本片的故事也恰恰如此:一把刀从唐胖子手里传到八大铲,再由八大铲交给哑巴厨师,少三两又从哑巴厨师那里抢来了这把刀,最后这把刀被寐娘和她的情人从少三两手中骗得,但他们将刀抛向了悬崖深处。
由此,这把刀必将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
如此传递,永无终止。
正如本片所要表达的人性的无明般无始无终,或者说,无始有终,因为终结的力量在于每个人的自心。
唯一有所突破的在于,乌尔善不仅要表达这种因果的传递,他还希图将佛教中的非线性时间观也融入其中。
因果传递,可以是线性的,但是在佛教中却恰恰是以一种近似圆形的方式不断循环。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构:从时间最晚发生的故事1(屠夫的故事)倒叙到故事2(厨师的故事)再追溯到故事3(刀客的故事),又从故事3顺延的故事2,然后回到故事1,继续按时间顺序发展,直至结尾。
因此,在叙事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中有故事,故事中又有故事的形态。
如果把唐胖子追忆玄铁来历的那部分也算进去,其实本片一层套一层地居然包含了四个故事,四段历史!
乌尔善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古老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童谣是一种无限的传递,而《刀见笑》在结构上则更近似无限地包含。
这种叙事潜藏着一种将内容和意义视觉化的野心,本质上来说就是:让结构也参与形而上的表达。
而这种野心恰恰是本片最大的风险之一。
但不得不说,这与很多新导演的创作野心又截然不同:很多初出茅庐的创作者往往企图让更多的意义显现,而乌尔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妄图将意义遮蔽在形式背后。
虽然本人认为两种野心都有欠妥当,容易马失前蹄,但鉴于这位蒙古导演如此出人意表、违反常理,我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过于惊讶而容忍了他的幼稚。
形式之五:西化包装下的东方意识形态说到底,电影讲的是东方的故事。
导演要表达的是东方的观点。
剧本故事最初来自《故事会》里一个叫《菜刀传奇》的故事。
这本书代表着中国民间的道德观点和倾向。
而本片叙事结构借鉴的“老和尚讲故事”更是透着东方古老的轮回之味。
很明显,《菜刀传奇》提供的是故事情节,老和尚讲故事提供东方式的形式。
导演则选择了佛教的人性论作为自己的主题借用电影呈现。
此三者为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佛教中一般用鸡、猪、蛇的图案来象征贪嗔痴,将深奥的佛学更简单化形象化,鸡代表贪婪,蛇代表嗔怒,猪代表愚痴。
少三两是杀猪匠,他不分是非不切实际的愚昧,以猪为代表;哑巴一直身怀弟弟所送竹蛇,又下毒杀师,蛇是仇恨的象征;独孤成好斗贪图虚名,最后一切在斗鸡场上了结,以鸡为记,三个故事正如绝世玄铁匣上猪衔着蛇再衔着着鸡的图一样,循环的展开——隐喻系统设计逐渐生成。
三毒如同基督教里的“七宗罪”,它揭示了人性中深层的迷失,内心的悲剧。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最终走向了自身欲望的反面,而他们的结局也无一例外地落入了因果之中:用刀杀人者死于刀;不放过躲在粪池中的小孩,那你最终也落入粪坑而死。
对这种悲剧的表现在情节上则利用听故事的人和说故事的人这两种身份。
师父八大铲讲了剑客的故事,但是哑巴仍不放弃报仇;哑巴给屠户少三两讲了自己的故事和师父的故事,少三两只执着于那把玄铁菜刀。
这就是说,靠语言无法唤醒被迷住的人。
唯有当他们遭遇当头棒喝似的失败或意外才能认清楚事情的真相。
其实在这里也显示出导演追求的东方式的特色。
与“七宗罪”所散发处的那种强烈的惩戒意味不同,导演影片中的结局带有一种佛门式的点醒和人的悲凉。
我相信在影片极端风格化的闹剧背后是这些稍显悲哀的底色在作怪。
结语: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的其实是我们身处的现实。
上述表达,最核心的关键词在于: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
而这正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宗教信仰上,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神论群体,无论哪一路神仙,只要功能吸引人,我们都能拿来膜拜。
知识系统上,我们骨子有儒教的功利主义,也有以《易经》思想为代表的东方式经验主义、决定论和模糊哲学,但大多数成年人从小又接受过西方逻辑框架下的科学教育。
我们使用西医又信仰中医。
我们提倡“科学就是生产力”,但却仍然不经试验就论断什么是谬论什么是迷信,也许只有在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科学人士,才会如此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
我们大多数人不信彼岸世界,认为那就是迷信,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却盼望因果报应可以兑现。
我们极度自尊,处处捍卫我们祖先的荣耀成就,却脆弱到受不了丝毫的质疑,也无法容忍理性的探讨。
我们面对镜头仍保留着东方人的羞涩,但性开放程度却令西方人都瞠目结舌。
我们山寨着所有高科技产品因此被贴上没有创造力的标签,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言论又离奇到令人匪夷所思,想象力之天马行空令人惊异。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世界。
只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能诞生这样一部集各种特质于一身的电影。
公平地说,就电影本体而言,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有些地方过火,有些地方失控。
前十分钟让很多人难以忍受。
但是新生代创作者这种近乎莽撞的勇气,却让我感到无法言表的欣喜。
看看导演乌尔善的背景,就知道这种勇气和勇气背后的混杂从何而来了。
他是最商业的广告导演,但他又一个自由艺术家,热衷于一切与商业利益无关的艺术实验:装置、短片、行为表演。
他是蒙古族,在汉族人中生活,读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书。
他吸收的信息量庞大而复杂。
这正是他和我们这个时代暗合的地方。
他留意并且观察到这一点,然后紧紧揪住不放。
我想这部电影应该就是他在力图传达通过自己的切身之感所体验到的种种混乱和异幻的努力。
电影中的喧闹就像是我们无法停止喧嚣的时代,永远是那么吵,有时候还很可笑,但总是无奈。
这种闹剧感,就是导演有意或无意利用的形式,它本身就体现着导演的思想和这部影片的主要意向。
在娱乐背后,导演是想用它来面向这个时代,面向银幕前的观众,面向他们久已习焉不察的心。
华语电影所面临的虚假繁荣其实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这其中不只有慧眼辨烂片的人民群众,也有怒其不争的影评人以及电影媒体人;当然你想不到的是,即便是很多片方跟导演们,也比大家更明白市场的症结所在跟自家货色的品质如何。
不过就是这般,大片年年不给力,小片争相比谁烂,票房可以有,繁荣可以有,但真正能让人叫好叫绝,又打心底里叫上一句“太TM过瘾了”的片子却真没有,或者说偶尔会蹦出来一两部让我们稍稍的惊艳一下。
去年贺岁档的《让子弹飞》是这样的作品,说到底引发的文化现象观影热潮倒更像是因为国内影迷长时间遭受各种国产烂片蹂躏后对于华语电影不求上进的无声抗议。
当主流类型电影一味的追求那屈指可数的几种题材时,大多数人就已经对此感到不耐烦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有点儿新玩意儿呢?
来点儿新尝试呢?
按说类型电影应该是商业电影中最基本的着力点,过去我们时常埋怨审查,资金这些因素导致我们的类型片无法发力没法百花齐放;可是请抬头观望一下,现在是什么年月了,纵使前两个因素依然存在,不过他们并不是最要命的。
愈发谨慎保守的立项政策,完全停滞不前的创作思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的良性电影人才筛选体系都极大限制了华语电影前进步伐,甚至出现了瓶颈。
那么这一点多少可以反映在新导演的缺乏上,不过话又分两头说,正因如此这几年有大批拍摄广告,MV,电视剧,多媒体影像经验的青年导演开始逐渐进入电影领域。
一来他们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影像拍摄经验,二来又算是创意型作者,掌握着潮流前沿的动态与时下最为时髦的技术;比之那些崭露头角的新人,也更能获得投资方与电影公司的信赖。
以前我们看到了宁浩的成功,而现在他可能是这个叫做乌尔善的蒙古汉子。
《刀见笑》是乌尔善的电影处女作,这个名字听起来跟当年刘德华林青霞主演的武侠电影《刀剑笑》一摸一样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风貌与趣味却与后者大相径庭。
有点儿脱力,画面绚烂华美,多线叙事的循环封闭结构,处处呈现出次世代的酷炫美学。
乌尔善对作品的别样处理手法首先就直接体现在视觉上。
不管你是否喜欢,但你肯定会承认这是华语电影里极少出现的新奇影像体验:夸张的明暗对比,浓重饱和的色彩混搭,极富质感的表里光泽,奇诡华美与粗粝狂野的人物造型设定(刘公公像不像《星战》的赫特人贾巴?
,独孤成的造型以及群战武林人士像不像《东邪西毒》里的张国荣?
),处处都透着股同类日系电影的身影。
在这方面身在东瀛同样是以拍摄广告,MV等入电影行当的石井克人,关口现等导演给乌尔善提供了绝佳的参考样板,不过能做到如此的到位并能融入中华元素却实属不易。
在故事与叙事结构上,其原型是一个来自于地摊儿文化代表《故事会》里的一则短篇小说《菜刀传奇》。
它的结构恰恰又是当下极为流行,并在影迷中间已经广为接受的多线索非线性叙事。
以佛教“痴嗔贪”作为主题,各自延伸出三个相对独立其实又暗自有线索联系的故事。
影片从一开头就直接抛出三段式的每个开端,进而以此娓娓道来全篇情节。
衔接之处并无突兀,反倒顺理成章,在经过了从现在时折回线索原点之后,又再次递进回到现在时将故事圆满交代完毕。
当然笑料包袱确实也不会令人失望,比之大多数国产恶搞山寨的无趣与下九流,《刀见笑》使用的逗乐手法更扎实自然。
不过这还不是最过瘾的地方,在形式上更为天马行空无所忌惮,动漫,游戏,历史资料片,MV,新闻事件模拟动画等一应上阵,重要的是在制作上的精致洋气:2D横轴格斗游戏画面的表现,戏仿邵氏老派武侠电影风格的前事交代,都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杂家GEEK范儿,以及对青年亚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这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华语新派邪典电影的代表,尽管将之放到日本美国欧洲也许并不算是太新鲜。
“过于给力,老年不宜”,这是《刀见笑》的主打宣传语。
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也许它显得有些古怪,亦或是不伦不类;不过这正是邪典电影的魅力,但我们更需要操心的是能否借此让华语电影也变得更加给力?答案不在风中飘扬,答案在每一颗迷影人的心中。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317291.shtml[天涯首映场]《刀见笑》:给华语新邪典一个机会
复仇什么的,就是个屁。。神乎其神的八仙过海~~~最后也没演一下,我很失望。。说唱啥的,大白脸,还有那场婚礼前的戏剧,明显不是给拍给中国人看的。。
非常好!开头还有对《上帝之城》的致敬。
喜欢。
看预告片我就足够判死刑,电影插播广告老有它,死胖子看得我眼睛疼,色彩鲜艳得让人难受。
张雨绮也是一开口说话就出戏的典型
至少比十全九美、熊猫大侠神马之类的好多了不是么。
中华小当家~
张雨绮其实是个配角。安安好帅。其实这片子还可以。。。视觉做的还不错。。。至少比同类型片子要聪明有趣的多。。。。我和坤哥笑的咯儿咯儿的。。。苦逼文艺青年太冰着太严肃的不推荐,估计看不进去这些三俗趣味。
安藤政信中国语和中国菜的双重挑战
就內地影片來說,本片的確如前期宣傳有諸多創新,但是概念轉作品打折挺嚴重。圓環套圓環式的故事講得頗吃力,而“貪嗔癡”的禪念講得太過直白和教條,沒有給人留足回味空間。
玄铁到菜刀到杀猪刀的过程,烂片何其多。
用一個很容易入口的方式去講「貪、嗔、痴」的故事,KUSO得來不失思考,意外之選。
漫画风格
虽然讲故事的手法和拍摄的手法花里胡哨,但作为小成本制作已属不错,“厨师”这个故事有想法,又集结了一票好演员。安藤君是一个安静的好演员,保持着赤子般纯净的眼神;徐冲帅声音也好听;最出彩的是韩鹏翼,真是痴心好基伴啊!师傅可以直接去演尤达大师了,游本昌精髓内敛。鸡蛇猪图腾美!
一个拍广告的导演,确实不会讲故事,只有好的画面效果,星是给杀人报仇的那个故事,剩下的两个什么乱七八糟的,唐缺不能写剧本,没冲突,没张力,看着真累。话说,张雨绮里面的扮相好像大气版大爱死,还俏江南呢,想吐槽。
有点黑色幽默。 三星半吐槽一句、、、主演:张雨绮、、、您出场加起来总共有十分钟不。。。
三星半。故事很武侠,风格很Cult,甚至有些恶趣味,和导演是广告出身有关,喜欢的人会肯定尝试,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没有美感。从类型片角度而言,和《剑雨》一样,都在向传统武侠回归。
真像谢霆锋!第二个故事挺好的。
日式美学。看前2十分钟想给一星越看越想给五星什么的。
我觉得挺好玩的。比尼玛狗屁观音3好多了。。。虽然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