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带洗脚城VIP气质的喜剧演员,乔杉这次在《火锅艺术家》里确实让观众捏了把汗。
当故事线在他假想中的洗浴中心场景反复横跳时,熟悉他作品的观众都在等那个标志性的"大保健"梗破茧而出。
演员赛道延续后的复联式喜剧《火锅艺术家》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有趣的是,导演最终用翻滚的红油火锅替代了雾气蒸腾的澡堂,这个巧妙置换既保持了乔杉的喜剧人设,又让新鲜感扑面而来。
就像相声里的"三翻四抖",当观众以为要抖出老包袱时,突然甩出个"下火锅"的新哏,反而产生了意外的喜剧张力。
后面我打算写一篇电影日记记录下这个电影给我的感受,让我小外甥的数字人来朗读。
今天是2025年4月1日,这篇电影日记关于《火锅艺术家》。
1. 均匀节奏下的生活幽默《火锅艺术家》的喜剧节奏,像极了闲来无事团购的一家便宜的天津茶馆里的一场相声表演。
影片没有依赖夸张的肢体动作或低俗段子,而是用“乌龙反转”和“谐音梗”这类精巧设计,让笑料自然涌现。
比如宋小宝挑鱼时那句“这条不行下一条”,既贴合角色设定,又以导演术语的谐音暗藏包袱。
这种幽默扎根于演员的基本赛道。
这才导致,主角为维持火锅店谎言而“稳赚负两千”、群演吐槽剧组时层层反转的桥段,没有让观众觉得有必要探讨逻辑性。
导演崔志佳用均匀的节奏把控,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出小人物的辛酸与韧性。
2. 喜剧《复仇者联盟》当乔杉、宋小宝、艾伦等喜剧人齐聚一堂,影片仿佛化身东北喜剧圈的“复仇者联盟”。
演员们没有刻意突破固有形象,反而将自身特质融入角色:《沐浴之王》乔杉自带“混不吝”的市井感,《乡村爱情》宋小宝挤眉弄眼的表演成为笑点催化剂,《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魏翔的抠搜人设化成开密码锁的弹钢琴,《鹊刀门传奇》文松的羸弱三师弟继续柔弱挥刀,就连客串的于洋也贡献了“一摔碎瓶子就PTSD”的经典名场面。
这种“人设联动”恰是影片的高明之处,观众无需重新适应角色,熟悉的表演风格反而成为情感共鸣的快捷键。
有趣的是,这些在各自领域都能扛票房的演员,这次却默契地收起了个人特色。
就像火锅里的各色食材,在导演精心调配的底料中达成奇妙平衡。
这种不抢戏的自觉,反而让每个配角都成了记忆点。
能看出大家聚在一起不想突破自己,只想讲好故事,这份集体创作的诚意,让《火锅艺术家》超越了套路化喜剧,成为一锅有温度的笑料乱炖。
3. 小人物的理想与现实“拍不好电影就去继承火锅店”的设定,其实反讽的是当代年轻人的折腾至上的生存哲学。
影片通过主角矫情的挣扎,抛出一个灵魂拷问:该追逐虚无缥缈的理想,还是拥抱触手可及的现实?
导演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火锅店PK大赛”的荒诞情节,让角色在爆笑中完成自我和解。
当主角最终说出“只想回家”时,这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悄然落地,电影也只是为了赚钱而选了个社会热点,人生或许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观众也没必要指指点点的拿评分论英雄,正如火锅包容百味,生活本就可以在烟火气中慢慢熬煮出方向。
这种“不解决问题却治愈焦虑”的叙事智慧,让人想起《老师·好》中于谦的温情笔触:故事虽碎,但每个场景的衔接都透着打磨剧本的匠心。
从剧场相声般的笑点编排,到火锅江湖里的人生隐喻,再到东北喜剧人的集体狂欢,《火锅艺术家》用轻巧的姿态完成了对现实的温柔叩问。
它或许没有深邃的哲思,但正如影片结尾那碗热气腾腾的火锅,生活本就不需要宏大叙事,能在笑泪交织中咂摸出几分况味,便已足够动人。
好的以上就是《火锅艺术家》。
蒸汽中的欲望与挣扎在《火锅艺术家》的镜头下,九宫格火锅翻滚的红油像一片沸腾的欲望之海,将失意导演李如意(崔志佳饰)的狼狈与野心一并吞噬。
这部由崔志佳执导并主演的荒诞喜剧,以火锅为舞台,烹煮出一场关于生存、尊严与友情的辛辣寓言。
它看似在调侃“跨界求生”的荒诞,实则剖开了当代人面对理想溃败时的挣扎与救赎。
画面:舌尖上的视觉狂欢影片的开场便是一记视觉重击:李如意蜷缩在剧组仓库的角落,头顶悬着一盏摇摇欲坠的吊灯,昏黄的光晕与门外债主七哥(乔杉饰)粗粝的东北方言形成刺眼对比。
而当仓库被“爆改”为火锅店时,镜头陡然鲜活——红辣椒与翠绿香菜在沸腾的牛油中翻腾,白雾裹挟着花椒的香气几乎穿透银幕,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食材的纹理,听见毛肚在滚汤中蜷曲的脆响。
导演崔志佳用夸张的色彩碰撞与快速剪辑,将火锅的烟火气升华为一场视觉盛宴:食材是道具,蒸汽是幕布,而食客的饕餮表情成了最生动的台词。
角色:喜剧外壳下的复杂人性崔志佳的李如意绝非扁平的笑料制造机。
他弓着背数硬币时的窘迫、在火锅争霸赛中挥舞炒勺的癫狂,甚至与焦俊艳饰演的“债主克星”对峙时的微妙眼神,都让这个角色在荒诞中透出真实的酸涩。
焦俊艳的角色则像一勺冰镇酸梅汤——她以冷幽默的姿态介入李如意的混乱生活,一句“火锅是包容,不是垃圾桶”既戳破他的侥幸,又悄然缝合了两人间的裂痕。
张琪饰演的“戏精”贾总更是点睛之笔:他西装革履地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在李如意端出麻辣锅底时瞬间破功,这种反差将虚伪的都市精英形象解构得淋漓尽致。
幽默与温情:辣椒油里的哲学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用无厘头的笑料包裹着尖锐的社会观察。
当李如意带领剧组小弟们用拍电影的分镜法设计火锅摆盘时,荒诞感喷薄而出——特写镜头下的脑花被雕成玫瑰,无人机航拍火锅升腾的蒸汽,这些桥段既戏谑了艺术家的“形式主义”,也暗讽了资本对创意的异化。
而“火锅争霸赛”中,对手将火锅底料命名为“996福报锅”,李如意反手甩出一锅“躺平养生汤”,辛辣的台词让笑声瞬间凝固成一声叹息。
火锅:从食物到文化符号火锅在片中早已超越饮食范畴,成为人际关系的炼金炉。
李如意与债主七哥围坐涮肉时,翻滚的汤底消融了债务的冰冷;剧组小弟们用火锅赌局决定去留,筷子夹起的是生计,也是情谊。
最妙的是那场“午夜惊魂戏”——宋小宝饰演的小天误将火锅汤泼向灵堂遗照,却在荒诞的混乱中与逝者家属达成和解。
这一刻,火锅成了生与死、泪与笑的交界线。
尾声:当蒸汽散去之后《火锅艺术家》的结尾没有让李如意重拾导演梦,而是让他在火锅店挂上一块“本店接受电影票抵债”的招牌。
这种反高潮的处理,像一勺未调味的清汤,逼观众直面生活的混沌本质:我们是否只能通过荒诞对抗荒诞?
当艺术的理想主义被现实涮成一片毛肚,滚烫的或许不是成功,而是那份在蒸汽中依然紧握筷子的倔强。
(注:本文基于导演崔志佳公开访谈及影片点映反馈完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艺术加工。
)
🎬《火锅艺术家》这是一封写给火锅文化的情书,也是一首颂平凡与梦想的赞歌。
在人声鼎沸的老火锅店中,形形色色的食客穿梭其中。
有热恋中的小情侣,他们在热气腾腾中分享甜蜜与爱意;有多年未聚的老友,围坐在一起回忆那年少轻狂的岁月;还有忙碌的上班族,在疲惫之余让美食驱散压力与烦恼。
这些食客们与火锅的美味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
落魄导演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穷途末路时大展厨艺天赋,干起了自己最不愿意的事业,摇身一变成为火锅届“扛把子”。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老字号店。
每一锅精心调配的汤底,都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每一种食材的摆放挑选,都彰显着他的匠心独运。
鲜嫩的牛肉片纹理清晰,诉说着它的新鲜与美味;翠绿的蔬果们生机勃勃,在锅中翻滚时愈发诱人;还有那一颗颗饱满的丸子,在锅中Q弹可爱翻滚跳跃。
小小的火锅店,演绎出了世间的百态人生。
美食与情感、天赋与平庸,理想与现实、梦想与追求,在热气腾腾的滚烫火锅中,演绎出了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火锅艺术家 (2025)6.3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 崔志佳 / 崔志佳 焦俊艳
在天赋与机遇的夹缝中,影片用一锅翻滚的红汤,煮透了当代人关于梦想的执念与释然。
导演借落魄导演李如意的荒诞创业史,抛出一个辛辣的命题:当理想撞上现实,我们是否只能头破血流?
或许答案就藏在沸腾的火锅底料里——人生本无标准配方,此处不开花,他处亦可沸腾。
天赋的错位:导演拿起了炒勺 李如意的人生像一场错位的喜剧。
他自诩为“艺术家”,却因拍烂片负债累累;他抗拒继承岳父的火锅店,却在阴差阳错间将剧组仓库改造成火锅帝国,拿下第一名。
这种荒诞的反差恰是现实的隐喻:我们总在追逐月亮时,被脚下的六便士绊倒。
影片用夸张的东北喜剧风格消解了这种挫败感——当宋小宝饰演的剧组灯光师抡起炒勺颠勺,当乔杉扮演的场务用道具酒瓶吓退闹事者,观众在爆笑中品出了命运的黑色幽默。
现实的解药:火锅里熬出的新赛道 导演刻意模糊了“成功”的定义。
李如意的火锅店在比赛中夺冠,却未如观众预想般重拾导演梦;剧组同事沉迷火锅事业,甚至要为他搭建“火锅片场”。
这种反套路的处理,撕开了传统励志片的糖衣:不是所有坚持都有回报,但放下执念或许能开辟新天地。
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火锅底料特写——牛油与辣椒的碰撞本无章法,却意外调出令人上瘾的滋味。
和解的哲学:沸腾人生无需单一配方 影片最动人的笔触藏在细节里。
李如意卸下导演身份后,反而在火锅摆盘中展露艺术天赋;岳父从强硬反对到默默支持,暗示着世俗成功标准的松动。
这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那位飞向太阳的工匠,最终在陆地创造了更伟大的建筑。
导演用火锅的包容性作喻:毛肚与黄喉共冶一炉,清汤与红汤鸳鸯相融,人生的可能性何尝不是如此?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结局,我们不知道李如意未来的选择到底如何?
也许他还会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梦,并在未来的某一天终于一鸣惊人。
也有可能他认清现实,放弃艺术道路,在火锅领域耕深细作。
其实,或许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在某个特定领域,而在认清现实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
哪条路都好,只要自己喜欢,只要自己在路上,在努力,就有机会光辉灿烂!
提起崔志佳的名字,可能很多人还不是特别熟悉。
今年上映的《火锅艺术家》让崔志佳的名字被记住了!
自编自导自演,他确实有点才华。
之前,他和于洋、宋晓峰、张琪、修睿等喜剧人一起拍摄了不少东北网络电影,2023年终于带着自己的电影《兄弟,请注意》登上了院线,2025年1月3日,又带着自己的电影《火锅艺术家》和大家见面了。
崔志佳是从《爱笑会议室》里的走出来的,但是这个团队虽然“散是满天星”,但终究没有开心麻花的火,所以作品也都平平无奇。
崔志佳有个导演梦,拍摄了六七部电影豆瓣评分都没超过7.0,平均就在五六分上下。
就像《火锅艺术家》里吐槽的那样,他就“不适合当个导演”。
崔志佳的导演风格走的是下沉市场,除了首映礼在北京举行以外,路演都完美避开了一线城市,而是前往长春、沈阳、鞍山、成都进行路演,电影里的梗也都是二三线城市的人喜闻乐见的。
那么为什么《火锅艺术家》这一次的口碑格外的好?
一个东北人,跑到成都拍电影,拍了一个火锅店的故事,竟然还成功了,为什么?
关键在于真诚!
《火锅艺术家》讲的就是崔志佳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位中年男人勇敢追梦的故事。
01“火锅”与“艺术”都说小孩子在做选择题,成年人选择都要。
但实际上,只有小孩子有资格做选择题,成年人往往没得选。
《火锅艺术家》的片名由两个名词组成——火锅和艺术家,实际上这就是影片的主题,如果是你,选择“火锅”还是“当个艺术家”?
“火锅”意味着“吃饭”,也就是面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似乎唾手可得,而且更加简单。
“艺术”意味着“梦想”,是虚无缥缈的,还有可能不是你擅长的。
崔志佳饰演的东北小伙李如意具有制作火锅底料的天赋,他的老丈人一直想让他继承火锅店,但是他却拥有做导演的梦想。
不过他的导演路并不顺利,拍摄快杀青的时候,突然投资人被抓,资金链断了,想要完成梦想的李如意决定借钱把戏拍完。
但是他所谓的好兄弟都各种装疯卖傻不借他钱,甚至还有欠款方追债追到了火锅店门口。
在成都拍戏,四处都是火锅店,道具组直接租赁了一家废弃的火锅店当仓库。
为了躲债,李如意假装他们是开火锅店的,不是剧组的,想要蒙混过关。
就这样,李如意和几个道具组的同僚就假装开起了火锅店。
没有配餐就让“飞毛腿”毛毛去买,服装洗碗,道具当服务员,李如意自己去炒火锅底料。
就这样,草台班子剧组开起了草台班子火锅店,生意还异常兴隆,甚至还冲上了火锅排行榜第一名,拿到了100万的奖金,攒够了拍电影的钱。
所以,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无心插柳柳成荫。
然而,李如意这才知道真相,原来不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是这是制片主任给自己演了一出戏,只是因为投资方认为李如意的镜头拍得很烂,怀疑他的导演能力。
而电影的结尾却将选择的落点放到“家”上……李如意回答老婆的问题,他在梦想和火锅之间选择了“家”。
所有《火锅艺术家》的片名实际上有三个主体——火锅,艺术和家。
因为“家”包含所有的东西,家给了你吃饭的地方,是能保证你温饱的避风港,同时,家也给了你向前冲、勇敢追求梦想的底气。
所以谁说成年人不能做出选择?
李如意选择了“家”,正是一种“全都要”的选择。
02下沉市场对于《火锅艺术家》,有些人角色俗不可耐,有些人 倒是津津乐道。
的确,《火锅艺术家》有些梗的确有点低俗。
比如乔杉扮演的催债的,来到李如意的火锅店吃火锅,他刚开始的目的并不单纯。
因为剧组的置景比较草率,所以直接把对面不用等牌子摘下来当火锅店的名字,结果就摘下了“成人”二字。
成人火锅店,听着就很不正经。
所以乔杉刚开始的目的可能是想点一些项目……尤其是看到了菜单之后更是浮想联翩,因为菜单的颜色不一样,而店员又随口推荐了“黄色”菜单,让他以为这个火锅店真的有点节目。
结果点了一个“功夫腰片”之后,发现真的就是单纯腰花的名字以后,才开始正经吃火锅。
李如意开火锅店,但本质上的经营思维还是剧组那一套,用对讲机指挥所有人,让大家把顾客当成导演,甚至后来吓唬来打探消息的陈华柳(于洋 饰)和小天(宋小宝 饰)也是用的剧组道具。
而当李如意开的“艺术家火锅”与“袁氏火锅”开始打擂台的时候,“袁氏火锅”用的都是传统文化,比如川剧变脸等,而李如意用的都是漂亮小姐姐跳女团舞博人眼球。
最后,女团舞把传统文化打赢了,这本质上不也是在说明老百姓爱看的就是这种没有营养却很好看的东西。
《火锅艺术家》票房还不赖,10天就破了3000万,其实也是因为崔志佳抓住了下沉市场,抓住了老百姓爱看的东西。
不过目前,豆瓣还没有开分,不知道这一次这部电影能不能过7.0。
03细琢磨BUG就很多《火锅艺术家》是一位中年男人追求梦想的爽片,因此情节简单,笑点密集,但是不能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很多情节不完整。
电影整体上都是用的夸张的手法,比如毛毛来回跑送餐跑了一天,是兔子也得累脱水了。
还有李如意的三个好朋友为了不借钱,使出了各种阴招,有个人装作游泳的样子游了一天都脱水了,还有装中风的,还有装手指不听使唤打不开密码箱的。
艾伦饰演的贾总装成中风吃不了饭走不了路的样子,而他的保姆也离他而去,结果善良的李如意竟然自愿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
贾总明明是好的,却还要在他的面前装,而李如意因为火锅店的生意常常忘记他,害他在草丛里喂了一天蚊子。
但是这条线后面就戛然而止了,火锅店的生意越做越好,贾总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还有李如意的火锅店,每次刚开业就可以做到生意火爆,这个也不太符合现实,何况刚开始剧组用来搭景的“成人火锅店”地势偏僻,名字起的又不好,却还是可以吸引到很多人。
还有李如意吓唬陈华柳和小天的方式,又直白又假,却还是让二人深信不疑。
最后甚至为了庆祝李如意得第一,陈华柳还特意放了烟花庆祝,一副狗腿子的模样。
确实喜感十足,但是仔细琢磨,就有一种为了喜剧而喜剧的感觉。
也能理解,因为崔志佳的创作方式实际上是小品的创作方式,观众在观看的小品的时候不会多想情节的合理性,而且舞台上本来就是虚拟性和程式性的,但是拍成影视剧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要写实。
不过虽然有很多不能细想的部分,可是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义的。
很多观众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认为又是刻意煽情。
但我反而很喜欢袁飞和李如意这对又是兄弟又是翁婿的关系,还有李如意和妻子的感情。
虽然焦俊艳的出场次数并不多,不过她却是给予李如意力量的重要角色。
就像影片最后回归到“家”的力量一样,中国人自古就把“家”看的很重,这也是最普世的价值观。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笑,更是为了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生活的意义,感受梦想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火锅艺术家』熟悉的网大阵容走上院线,依旧是熟悉的小人物小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和鸡汤,而是围绕主题“火锅”把笑点一一布置,可以感受到一份认真和热血,当然剧情上还是很薄弱,如果纯看喜剧效果还是值得称道的。
【7或8分】
『火锅艺术家』熟悉的网大阵容走上院线,依旧是熟悉的小人物小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和鸡汤,而是围绕主题“火锅”把笑点一一布置,可以感受到一份认真和热血,当然剧情上还是很薄弱,如果纯看喜剧效果还是值得称道的。
【7或8分】
我没想到评分居然这么低 影片的细节确实经不起推敲 人物的出现和退场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这个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这个并不像是影片整体水平该出现的失误但话说回来 作为一部国产喜剧片 能够有如此紧凑不掉档的节奏 和不带有价值硬输入的开放式结尾 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烟花绽放那一小段没有对白已经能看出导演在情感上的克制 整部片子也极少出现感情的冗长堆砌 而结尾的处理虽然还不够极致的细腻 但也没必要极致的细腻 跟影片整体很搭调就够了 恰如其分的处理是绝大多数导演毕生都学不会的功课 而能在结尾的时候做留白 让人在欢笑之余也回看一下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对于一部国产喜剧片来说 更是难得 引人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尤其是对习惯了看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 大家像接受预制菜一样接受预制价值 导演们也仿佛认为自己掌握价值宣导的权力 渐渐忘记了电影最重要的是讲好故事 而对故事的解读 是每个观众自己的事情国产喜剧片我看的并不多 这部电影也是我看过这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只是放下情怀和偏好不谈 单纯从听故事的角度来说 近年来的喜剧片这个水平的不多 我愿意为了这部片子在节奏和结尾上的表现多打一颗星
火锅艺术家 (2025)6.3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 崔志佳 / 崔志佳 焦俊艳😜😜😜😜😜😜😜😜😜😜😜😜😜😜😜😜😜😜😜😜😜😜😜😜😜😜😜😜😜😜😜😜😜😜😜😜😜😜😜😜😜😜😜😜😜😜😜😜😜😜😜😜😜😜😜😜😜😜😜😜😜😜😜😜😜😜😜😜😜😜😜😜😜😜😜😜😜😜😜😜😜😜😜😜😜😜😜😜😜😜😜😜😜😜😜😜😜😜😜😜😜😜😜😜😜😜😜😜😜😜😜😜😜😜😜😜😜😜😜😜😜😜😜😜😜😜😜😜😜😜😜😜😜😜😜😜😜😜😜😜😜😜😜😜😜😜😜😜😜😜😜😜😜😜😜😜😜😜😜😜😜😜😜😜😜😜😜😜😜😜😜😜😜😜😜😜😀😀😀😀😀😀😀😀😀😀😀😀😀😀😀😀😀😀😀😀😀😀😀😀😀😀😀😀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段特别吸睛的电影片段。
跟着评论区老哥们的指引,找到了原片。
看完才发现,那个片段就已经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了。
我最近就上了个恶当!
这部电影,叫《火锅艺术家》。
说是在某部电影的拍摄现场。
道具组的两位兄弟,临时被拉来当群演。
俩人吃着火锅唱着歌,把整个剧组从上到下,全都蛐蛐了一遍。
然而他们没注意到,自己忘了关麦克风。
整个剧组,都听了个真真切切。
首当其冲的是导演:
天天往监视器面前一坐,除了喊开始、停和再来一条。
就只有放饭这一项功能。
然后是制片主任,天天拿着鸡毛当令箭。
导演一不在,他就和女演员讲戏。
摄影活儿挺好,就是素质极差,出口成脏。
给摄影气得,口吐芬芳:“这俩小……崽子啊!
”“妈了个……”“这嘴真……”
*《消失妈和她的器官》武术组赶紧劝架,岂料就连他也没能逃过编排。
“业务人品都过硬,就是人娘们儿唧唧的。
”
笑点自然,包袱抖得干脆利落,还完美融入了国内剧组现状。
要是都能保持这种水准,电影得多好看啊!
哎,我就是被这场戏给骗了。
影片的主角李如意,是一名郁郁不得志的小导演。
名叫如意,却处处不如意。
生活中,老丈人催他放弃电影梦,踏踏实实地继承火锅店。
事业上,他入行多年,作品为零。
前两部戏,全都因为剧组发生意外,没能完成拍摄。
这回剧组是没啥事,资方出事了。
资金链断了,投资方撤资。
想拍完,至少要再投一百万。
*这片名能拉到投资已经是奇迹了电影黄了,剧组散了,素质摄影带着娘炮武行跑了。
剧组仓库被改装成火锅店,本打算用来当主场景。
如今也要被送出去抵债。
为了保住最后的布景,如意急中生智,谎称这里真是火锅店。
他和三个硕果仅存的剧组成员,分工合作应付债主。
一个点菜,一个装盘,一个倒霉蛋跑去另一家火锅店买菜。
假布景卖真火锅,稀里糊涂地“无证经营”了一天。
如意意外地发现,开火锅店很有赚头!
于是他决定兵分两路。
剧组三宝留下,搞张营业执照,继续开火锅店赚钱。
至于店名,就叫“艺术家火锅”。
他自己出去借钱,想办法把电影拍完。
朋友们听说他的来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游泳装听不见的。
愣是游了16个小时,把自己给游脱水了。
有装破产的。
又是解雇佣人,又是假装中风。
宁肯被针扎成刺猬,也不愿意借钱。
也有表里不一的。
嘴上一套又一套,“终于等到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了!
”真到了拿钱的时候,是各种推脱。
折腾了半天,如意颗粒无收。
火锅店越干越红火,可是短期内也挣不到一百万啊。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某平台即将举办一场火锅大赛。
根据口味和人气,评选出全市所有火锅店的好评榜。
第一名的奖金,恰好是一百万。
目前排第一的袁家火锅,正是如意的老丈人开的。
他家的火锅底料,含金量可想而知。
于是如意靠着从老丈人那儿学来的秘方,征服了顾客的味蕾。
短短几天,就从第23名,一路飙升到了第3名。
又用各种营销手段,一步步拉近和第二名的距离。
包括但不限于发传单,请啦啦队来店里跳舞。
第二名的老板牛二淘坐不住了,要带人来店里找事,扣扣“细节”。
干过餐饮的都知道,这行最经不起抠细节。
幸亏如意早有准备,翻出拍电影用的道具和化妆品。
当着牛二淘的面,上演一出暴打员工的动作片。
吓退了竞争对手,艺术家火锅终于稳坐第二。
这下老丈人也坐不住了,派得力员工小天,来打探消息。
结果如意又提前得到了线报。
又是火锅店爆改殡仪馆,又是灵堂开餐。
不光扮鬼吓人,还伪造监控。
通过让小天身败名裂的方式,顺利躲过了老丈人的试探。
但是按照国产喜剧的惯例,事情最后肯定要露馅。
翁婿之间,难免正面对决。
两边的味道如出一辙,就只能对拼营销。
于是传统戏法,对上了女团热舞;
变脸传遗,和广场舞同台竞技。
按照国产喜剧的惯例,经过一番角逐,艺术家火锅毫无悬念地胜出了。
有了这一百万奖金,如意就能完成电影人生处女作了。
但是国产喜剧,最后免不了要煽情。
所以在编剧的安排下,如意偶遇了原来的剧组。
他们换了导演,戏都快杀青了。
原来电影黄了,并不是因为资金链断了。
而是因为他这个导演,实在太差了。
从资方、剧组到后期,全都看不懂他拍的是啥。
得知真相的如意,心灰意冷,决定放弃电影梦。
但是他老婆却鼎力支持,鼓励他继续追梦。
是的,电影还剩最后10分钟,编剧才终于想起如意还有个老婆。
焦俊艳饰演的老婆,也是本片的女主,戏份加起来却不超过10分钟。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女配,戏份都比她多。
不知道的还以为如意跳过老婆,直接嫁给了老丈人。
更离谱的是,这位老婆在目睹了老公偷学家传绝活,狠狠被刺亲爹;在见证了老公连续搅黄了三部电影,颗粒无收。
居然还在鼓励老公,继续干他根本不擅长的事。
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选对赛道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当然了,老婆的行为终究是自我感动。
最终的选择权,还在如意手里。
是转行开火锅店,还是继续追梦?
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
因为如意跟老婆回家了。
敢情你这标题,不是“艺术家,火锅”。
而是“艺术,家,火锅”。
拍了10分钟的剧组困境,拍了80分钟的火锅争霸。
最后几分钟,突然升华到从没出现过的“家”上。
实在不行,你俩包顿饺子吧,春晚小品都不敢像你这么升华。
这部电影会如此割裂,原因很简单。
相信大家的语文老师,都教过一招作文求稳的秘诀。
“套作”。
事先准备几篇议论文模板,考试的时候硬往上贴。
这部《火锅艺术家》,正是一部“套作”。
崔志佳把自己执导的网大《烧烤之王》,换了个皮。
《烧烤之王》里,崔志佳演职场废柴。
他的目标是帮老板,搞垮老板他爹的烧烤店,让老头安心去三亚养老。
看出来了吧?
两部电影本质都是熬老头。
竞争方式和手段,也都如出一辙。
崔志佳加入了竞争对手的烧烤店。
是挑毛病,请女团,发传单,广场舞……
就连片中探店的明星,都同样是孙越。
你哪怕是让孙越和艾伦的角色互换,我都算你有所创新。
结局也差不多。
如意解开心结,把老婆为他准备的布景,开成了火锅分店。
对应《烧烤之王》老头父子俩解开心结,互相理解,狠狠煽情。
主角也爱上了烧烤,转换了赛道。
《火锅艺术家》只是用火锅替代了烧烤,把主角的目标换成了拍电影。
可你要是问,如意展现出多少对电影的热爱?
在火锅争霸中,融入了多少电影相关的内容和元素?
那是几乎没有。
把他的梦想,换成写歌、写小说、当美国总统。
都不会对剧情的发展,造成任何影响。
就像套作的作文,乍一看洋洋洒洒,其实离题万里。
导演压根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戏剧结构非常割裂。
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情节,推动得极度不合理。
结尾离题万里的升华,也就缺乏了扎实的根基。
更可怕的是,导演还往里硬塞了一堆尴尬的段子。
错位梗、伦理梗、谐音梗、三句话不离下三路。
使相、掉凳、四六八,以最尴尬的形式交替出现。
而三翻四抖,call back等稍微高级一点点的技法,则完全看不到。
相当于在摇摇欲坠的框架上,搭建了一堆建筑废料。
为了把这些“狗坨子小品”连在一起,能力有限的编剧,选择了牺牲所有角色的智力。
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
所以大量顾客,会轻易相信一座开在荒郊野岭,由粗糙的布景、业余的员工组成的建筑物是火锅店。
甚至服装道具都没收拾,门面招牌都没贴上。
全市第二火锅店的老板,会被一场蹩脚的“老板暴打员工”的戏码吓破胆。
从此化身如意的舔狗,又是张罗生意,又是放炮庆祝胜利。
有人会为了不借钱给朋友,游泳16个小时,装瘫十几天;主角为了瞒着老丈人,大费周章地改门面,请群演,设灵堂。
自己却大摇大摆地坐在店里,被老丈人抓个正着。
就这种剧情俗套,毫无逻辑,笑点尴尬的破玩意,放在网大里都不入流。
也好意思拿来院线?
未免有点太看不起观众了吧?
*《爱笑会议室》这帮人,咋堕落成现在这样了?
你说导演有反思吗?
还真有!
影片最后,崔志佳饰演的如意,装模作样地质问自己的导演能力。
你以为他是在自嘲吗?
是认清现实,决定转换赛道?
根本不是。
从布景里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和视频里传来的周星驰台词。
不难看出,他是自比周星驰,觉得自己是喜剧天才。
用片中人的经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暗搓搓地批评资方和观众没有眼光。
所以他才会拿着开玩笑的态度,去复刻自己的失败之作。
更让人担心的是,《火锅艺术家》并非个例。
曾经的东北喜剧,是网大中的一股“泥石流”。
凭借简单直接的故事、东北人的喜剧天赋,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喜剧演员。
在鬼片和擦边电影中,开拓出新的赛道。
也许是吃到了甜头,东北喜剧逐渐变得千篇一律。
要么是《火锅艺术家》这样的套作,要么是老IP的续作。
一堆亘古不变的熟面孔,进行随机排列组合,出演着相似的角色。
*还有魏翔和艾伦,以后看到这几个人赶紧跑故事毫无新意,起承转合宛如小品模板。
看完前10分钟,就能猜到后续的剧情走向。
作为喜剧,却一点都不好笑。
古早的喜剧桥段,混合短视频抄来的十八手段子。
化作无言的尴尬,抛在观众脸上。
再仗着热度低,请一小股水军,就能用好评和掌声,盖过真实的声音。
将更多不知情的观众,骗进电影院的同时。
也在自我麻痹,获得虚浮的满足。
东北喜剧电影,要是再这么不思进取。
恐怕连网大的一亩三分地,都要失守了。
*均分不过6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影片里那翻滚的火锅汤,就跟咱的生活大熔炉似的,把失意导演李如意,就是崔志佳演的那个角色,他的窘迫和不甘心全给熬在里头了。
这是部荒诞喜剧,拿火锅当线索,巧妙地展现出当代人在理想破碎之后,是怎么挣扎、怎么自我救赎的。
电影一开场,仓库里灯光昏黄,债主在那大声叫骂,一下子就把李如意的落魄样儿给表现出来了。
但你看,当仓库要改成火锅店的时候,画风 “唰” 地就变了。
辣椒、香菜在牛油锅里翻腾,蒸汽带着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通过色彩和剪辑手法,火锅的烟火气一下子就变成一场视觉盛宴了,那些食材、蒸汽,还有食客,都好像在 “说话”,特别有意思。
崔志佳把李如意这个角色演得可立体了。
你看他数硬币的时候那副窘迫的样子,还有参加比赛时的癫狂状态,特别真实。
焦俊艳演的那个角色呢,就像一杯酸梅汤,用冷幽默把李如意乱糟糟的生活给调和了一下。
还有张琪演的那个 “戏精” 贾总,把虚伪的精英形象给彻底解构了,演得相当到位。
这部电影可会用无厘头的笑料来反映社会现实了。
比如说用分镜去设计火锅摆盘,这就是在调侃艺术上的 “形式主义”,还有资本对创意的扭曲。
在火锅争霸赛上,“996 福报锅” 和 “躺平养生汤” 互相对着来,那讽刺职场现象,可太辛辣了。
在电影里,火锅还是人际关系的融合剂呢。
李如意和债主一起涮肉,矛盾就化解了;剧组靠火锅赌局来决定去留;宋小宝在灵堂那一段荒诞情节,更是让火锅成了连接生死、哭笑的关键东西。
到结尾的时候,李如意没再想着重拾导演梦,而是在火锅店挂出了 “接受电影票抵债” 的招牌。
这种反高潮的处理方式,让咱们观众直接面对生活的本质:当理想被现实冲击的时候,咱坚守的那份倔强,才是生活真正滚烫的地方啊
这片子居然能及格……
好戏全在开头那一段上了
套用电影剧组模式经营火锅店,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逗我笑到前仰后合。
很像电影爱好者的心路历程,戳到点了。个人感觉在7.2分左右,过年不回家,共勉!
逻辑确实不能细究,整体确实能看,网大里面算出挑的,但院线里就太弱了
火鍋版我和我的岳父大人。崔導如果你真有這個導演夢那你就好好加油吧。
审美疲劳,合格网大,这群人还是非常适合过年看的。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别给自己的人生设定绝对值。电影里李如意导演的电影众叛亲离没有拍完,电影外崔志佳导演的电影,却是当年那帮《爱笑会议室》兄弟一呼百应尽数而归,还有全新构建起来的《东北告别天团》《烧烤之王》喜剧厂牌担当主力…让《火锅艺术家》变成了崔导的“半部人生电影”。最喜欢佳佳的各种贱嗖嗖小表情和宋小宝冥场面一段,人家就是专心制造每一个笑点的。佳佳!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啊!
莫名其妙的中登电影
到底谁在给这种电影投钱?是导演自己开火锅店赚的吗🤬大烂片
还挺搞笑,就是艾伦后续呢???还有那一见钟情的戏过了。
文本:选择大于努力。所以我选择暂停,退出,换片看
元电影
男凝我不知道,评论里的低俗在哪里?崔志佳一部比一部好啊,可以的
火锅界竞争挺激烈啊,各种手段拿第一。小品、相声明星客串不少啊。老婆太好了,一直在支持老公。
开头还行,后面当美食节目看
最后反转上的价值挺好。努力过承认自己不行也是对人生的肯定。第一次觉得喜剧人会拍电影了
一开始觉得火锅跟拍戏结合起来有点意思,后面就有这样一个搞笑的,有点刻意了,主题的生活也不出所料,比较俗套。关键是分店的时候还是那个人跑来跑去拿材料,一个梗在一部电视剧里玩两遍,第1次是惊喜,第2次是惊吓。
大多数人会逐渐接受自己的平庸
有笑点但是很平,中年赘婿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