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松岛菜菜子去看这部电影的。
可是她却让我有点失望。
一直皱着眉头,让脸都有点吓人。
可是片子里的风景令我喜欢。
就是真正日本小城的样子。
小山一样的云朵,被山环绕的城镇,小小的酒屋。
好像可以闻到那边水的味道。
据说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她母亲的宫本信子是日本代表两个时代的女优……嗯,扯远了,很平静的电影,那些喜欢看惊心动魄剧情的人们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母女,剧情相当的平缓,甚至给人一种超级超级慢的感觉,仿佛一个皱眉,一个伤神,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因为演员的传神表演,即使静默缓慢,也能让人感动……跟东京塔有点像,东京塔要温情些。
就是这样大概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单亲家庭,女孩子一直到自己32岁了,妈妈都快病死了才发现自己的爸爸尚在人世,虽然像以往那么对母亲那么生气,终究还是在知道妈妈的故事之后慢慢理解了她,陪伴她走完了一生。
一个女人,无法得到心爱的男人,于是带着他的孩子来到他出生的地方,虽然痛苦,但是孩子的声音在她听来就如同鲜花盛开一般,于是她勇敢地活了下来,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这么一个任性但是坚强的女人,喜欢唱戏,喜欢直言不讳,喜欢在受伤之后强作镇定……却是那么可爱,在被女儿揭穿谎言之后竟然唱起歌来……真是服了她……两个女主角都演得很棒,把一母一女一模一样的臭脾气演出来了……顺便男主是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面的男主长大版本的,笑起来很阳光,严肃地时候老气横秋的……不过还是很可爱的~~顺便菜菜子年纪不小了还那么好看啊……另外么,电影里还具体介绍了日本波澜壮阔的德岛阿波舞是一大看点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日本人很珍视传统具体跟剧情相关的地方是少女的咲子在跳阿波舞的时候看到妈妈一边哭一边跳,对此很不解,直到多年后看到母亲准备死后才给自己看的遗物中一叠信件,才明白过来,原来亲生爸爸曾经和妈妈约定一起看阿波舞,但是那年妈妈等到彩灯都熄灭了,爸爸还是没有来,而且那之后,爸爸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她。
咲子在母亲生病之后去找过亲生父亲,她并没有说自己是对方的女儿,但父亲已经清楚,还询问她母亲和德岛的情况,问起阿波舞的时候,咲子说可以的话,请来玩。
那也是她和母亲最后一次看阿波舞,在咲子的努力下母亲看到了人群中的父亲,心满意足。
咲子也在母亲去世之前说出了最喜欢妈妈这样貌似她一辈子都不会说出来的话。
嗯,就是这样
今天看了《眉山》,当年被宣传的很热的一部片子。
以下剧透时间: 故事是这样的:妈妈和女儿住在德岛县。
女儿一直没爸爸。
妈妈说是爸爸死了,女儿也相信。
妈妈是个硬朗,严厉,一丝不苟的女人,女儿和她格格不入。
一长大,就急不可耐地跑到东京,当一个独立能干的OL。
女儿30岁了,妈妈得了癌症,她才回到德岛县看望妈妈。
结果妈妈说,爸爸不是死了,还活着。
爸爸和妈妈没有结婚,是婚外情,爸爸在东京有一个家。
婚外情以爸爸退缩作为结尾,爸爸继续和原配老婆过着日子,妈妈怀着孩子到了爸爸的故乡德岛县生活,以他的故乡为乡。
后来妈妈快死了,女儿就跑到东京找到爸爸,爸爸却不愿意回来看妈妈。
最后的结尾是,妈妈死前想最后去看看德岛县的传统夏日祭典,盛大的阿波舞祭。
女儿陪妈妈去看,结果三十年没回德岛县的爸爸回来了,女儿就冲过人群出来叫住他,然后爸爸妈妈这对男女分别在两边的看台上对望着。
女儿站在中间,和跳阿波舞的人一起。
一家人就是这样团聚了几分钟。
这个故事就完了。
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东方的文化和男女关系一向都是这种阴翳隐忍的风格,拍什么咫尺天涯啦,欲言又止啦,恍如隔世啦之类的感情主题全部熟练的很。
东方女人的传统形象就是面对男人和世界时虚弱得要命,却只在厨房和家庭这一亩三分地里坚忍决绝的要命。
片子里的母亲就是这种典型的东方形象,她的感情也是这种典型的东方感情。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很可以拍的泼辣爽脆,但导演没有这么做,他拍的不意外。
所以我稍微有些失望。
日本文化像一个桃子,外面绯红,软腻又暧昧,内核却是毫不含糊地硬邦邦,啥事都要做绝,绝不滴汤带水。
母亲要做一个哀婉的弃妇,就要做绝了,绝不结婚,也没有相好对象,一辈子都漂漂亮亮亮,硬堂堂的,更加衬托做弃妇的可惜。
这当然是艺术的加工。
事实上,在不怎么讲究极端美学,生活又粗粝的要命的中国,这个故事多半还有一个现实的版本:苦难的单亲妈妈哪有那个机会蜕变成一位美丽的老妇人,多半会变成一个方便面头的,满身姜葱味,脾气暴躁的肥婆。
叛逆的女儿一般也不会有机会成为大都市的高级BL,多半是满嘴脏话,喜欢吃路边零食的厂妹。
妈妈多半会再婚,继父是个平庸的男人,多半还带着自己的孩子。
而女人的生父,他绝对不会再和母子俩见面,乐呵呵地在自己正宫孩子的婚礼上说:夫妻要恩爱,要容忍,要白头偕老。
然后再和老妻儿女拍张全家福。
竹林桑看了这个现实版猜想后说:这不就是麦兜的故事么······PS:菜菜子在里面演得很不错。
宫本信子当然演得好,但是菜菜子比较有惊喜。
而且很美丽。
看过很多阿波舞的介绍,还是直接看电影比较有趣。
一个又一个夏天的故事,按我的理解,这才是所谓的“解夏”。
这次的主角不再是双目失明的大泽隆夫,而是陷于亲情困惑的松岛菜菜子。
只是贯穿全片的那座大山,成了最终的boss。
是什么成为妈妈的羁绊?
是什么成为女儿的困惑?
多年以前的那个夏日祭,她们在人群里游离的舞步阻挡了她们近20年对彼此的爱。
抬头便能望到标志着那是故土的眉山,无论怎么看都是块秘密的保留地。
所以,当女孩质疑母亲对自己隐瞒身世并没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时,她对眉山的憎恶就如同她对母亲的恨和对自己出生时夏天的恨。
“看到大海,就觉得世界不止这么点,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如果能够抛弃故土,远走高飞,我相信她会毫不犹豫的离开。
但是人最大的优点并且也是最大的缺点之一便是“好奇”。
好奇促使女孩对自己的生母又爱又恨。
这是一种微妙的缺失感,既觉得对方重要,又觉得因为对方有太多秘密而产生疏离感。
独自过活的两个人,明明知道生活的艰辛,但不能相互安慰。
秘密使妈妈缄默,使好奇的女儿感到母亲对自己的不公正。
正因为这甜蜜而痛苦的羁绊的存在,使德岛最终成为她们必然相逢的地方。
德岛的眉山就是在这时候变成了她们的他乡。
对母亲而言,这是她爱的流放地。
这里有她美好的爱情,这里也是她爱的人的故乡。
眉山有那个男人存在的气息。
同时,眉山使她与自己的女儿分离。
因此眉山与她有着间或他乡与故乡的双重意义。
在她决定定居与此开始,这里的土地就有了她的灵气,如果这样就能算作她有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那么她的骨血带给她的则是逃离这块土地的犹疑。
犹疑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犹疑她们的未来。
踏上东京工作开始,或者更早以前躲避夏日开始,德岛就从来不是女孩的家。
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她单纯的缺少一个父亲,而是明知父亲生活在别处,却没有选择离开这里的权利。
所以小岛的一切在女孩眼里都那么冷漠,唯有母亲是放不下的血亲关系。
在秘密没被揭露之前,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彼此敌视又无法两清。
当身患绝症的母亲最后一次观看阿波舞的夏日祭时,一身绿色夏衣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好女人的女孩找到了她们遗失多年聊以链结在一起的那座大山——女孩的父亲。
庞大的阿波舞连像环绕眉山的大河流经两边的德岛居民,在隆重的鼓乐声中,当事人遥遥相望,泪水涟涟。
这一刻的成默不语仿佛是在宣判德岛在此时真正成为承载他们喜怒哀乐的所在。
无论妈妈的身份是不是够名正言顺,无论这是不是一个曾经总觉得世界暗无天日的私生女,也无论这是不是一个事业爱情没能两全的男人,在浩浩荡荡的舞连于中间穿过时,他们心中那始终残缺一角的天空终于得以拼贴完整。
远走他乡的男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留下的那两个外乡人却在这里因为守候他使自己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在明白这一点的刹那,母亲悄然的和这里的一切完美的作别,女孩望着眼前的眉山以故乡作为起点跨出了人生新的一步。
这就是关于眉山的全部故事。
冗长带着点清丽,偶尔让人掉泪。
【附】波澜壮阔的德岛阿波舞(资料来源:http://www.tsxz.com/simple/index.php?t164294.html) 空前浩大的阿波舞场面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每年8月12日到15日,德岛市都会举行盛大的夏日祭,这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日本地方民俗活动。
届时有百万人身着传统服装跳起阿波舞,而游客也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舞者起舞,令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快的舞蹈之中。
阿波舞是日本最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之一。
关于其起源众说纷纭,一般公认阿波舞并非源自德岛固有的盂兰盆节舞蹈,而是脱胎于具有俄舞、组舞要素的几内地区的流行舞蹈。
1586年,阿波藩主蜂须贺家正入住德岛,德岛在当时是具有“小江户”之称的富庶之地,当地的商人们将阿波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化并使之基本定型。
这种舞蹈在民间很受欢迎,代代流传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为如今的面貌。
阿波舞是集体舞,以“连”为单位起舞。
一个“连”从几十人到百人不等,规模大的可以达到三百人。
“连”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提着名号灯笼的人在最前面,中间是舞者,后方是用太鼓和笛子、三味弦伴奏的乐队。
阿波舞男女分开起舞,风格迥异,男舞自由豪放,女舞则妖娆优美。
本片高潮部分的阿波舞场面拍摄于2006年德岛的夏日祭。
摄制组在各处安设了5台摄像机,将整整4天节日的盛况悉数收录,用去了6个多小时的胶片。
8月16日,犬童导演又在长达122米的南内町舞蹈场摆开阵势,摄制较小规模的阿波舞场面。
拍摄工作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夜里零点。
这五天的拍摄可谓盛况空前,舞者、演员再加上当地群众演员,参演人数高达到一万四千多名。
本片是继66年前的电影《阿波舞者》之后第二部用阿波舞将剧情推向高潮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在德岛现地拍摄将实况搬上银幕的作品。
blog图文:http://lingolu.blogcn.com/diary,18177909.shtml
和《UNFIAR》比起来,电影节居然还有一部更新的《眉山》,5月才在日本上映,到6月中旬第六周放映时,仍然停留在票房十强的彪悍成绩,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
日本电影一向善于通过细节表达普通伦常感情,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一对不无对立情绪的母女感情交流,故事比较俗套,又拍得比较冗长,前一个半小时简直让人有些无法忍受,要不是饰演母亲的宫本信子的表演实在精彩,肯定昏昏欲睡过去,所以同场观看的上海小V早早发短信过来,称和她打90分的《东京塔》比起来,这个最多只能打60分。
不过,影片的高潮部分——眉山的阿波罗舞祭那段拍得非常精彩,菜菜子煞费苦心的终于安排到父亲来和母亲相会这段,拍得克制又颇具分寸感,点到即止的的风格让人回味更久,父亲与母亲隔着阿波罗舞队相望,而穿着绿色和服的菜菜子在中间深情凝视的镜头非常之经典,看到此次,小V立刻飙短信过来,声称此段可加十分,是是,一样深得我心啊。
其实最后还有母亲过世后,因为捐献出自己的遗体,有个日本医学院学生齐齐向家属鞠躬表示感谢的段落,也让人思绪万千,非常感动,不知道中国的遗体捐献者会不会也享有这样的仪式,让家属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个俗套的母女感情戏,但这个母亲所诞生的女儿却是她喜欢有妇之夫的结果,因此这个母亲其实也就是现在国内俗称的二奶的老年版,这样的角度选择让这个俗套的故事有了一些不同的感觉与深度,放在中国,这样的感情大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描述,更何论赞美了。
导演犬童一心此前曾拍过《彩虹老人院》《虎鱼门》与《狗狗心事》。
综上所述,《眉山》可以一看,但不绝对推荐。
晚上窝在朝北间里。
眉山的炎夏,热情的阿波舞。
我泪流满面。
明明白天还在某人空间里大声训斥那些明知道人家有家室还倒贴的当人家情妇的女人。
我想,现在,我多少有点理解了。
她们,只为一个情字而已。
“十四岁那年,我看见妈妈,一边跳阿波舞,一边流泪。
”德岛到东京,不算很远的距离。
她没有去找过他,只是在每年的阿波舞祭奠的时候,默默的在桥上等待。
笑子,毕竟只是孩子。
“为什么你说爸爸死了?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照片也没有牌位?!
”母女两败俱伤。
因为是女儿,所以没有好好听。
因为是妈妈,所以没有好好说。
工作中咄咄逼人的笑子,身上还是有龙子妈妈的影子呢。
拿着一封封情书,寻访父母当时约会的地方。
三十二岁的笑子,理解了龙子妈妈吗?
诊所的对白,怎么看怎么不像三十年不见父女的对白。
没有和爸爸好好说上话,笑子趴在龙子妈妈的病床上,哭得像个孩子。
阿波舞,最后的祭奠,带龙子妈妈去看吧~条纹和服,无比精神的龙子妈妈,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
还是那个在店里大声训斥新人歌手的龙子妈妈还是那个在医院正坐不痛不痒的抗议护士医生差别待遇的龙子妈妈那三个人,法律关系上什么都不是。
但是,他们的确是家人。
“我已经三十年没去看过德岛的阿波舞了。
”“如果有空,请您一定来玩。
”笑子感觉,那个人会来。
龙子感觉,那个人会来。
人山人海的祭奠。
隔着华丽的阿波舞群。
透过舞群中,那个翠绿和服的笑子。
两个老人对视的几秒,就像几十年一样长。
龙子妈妈满意的说,我们可以回医院了。
参加了梦草会,也是因为那个人是医生的关系吧?
对解剖自己的孩子们的留言,只有一句,女儿笑子是我的一切。
这部戏,并不是讲,跨越三十几年的不伦之恋。
这部戏,只是讲述,女儿与母亲的理解之路。
父母的爱情故事,我们知道多少?
咲子站在人群中,她的父母深情凝望……她在这头,他在那边,舞蹈着的人群汇成一条银河,看似将他们分离,可实际上,两位老人的心却从未分开过。
那一刻,咲子终于懂了。
为什么母亲在健朗时跳起德岛的阿波狸舞时,会哭的那样动情。
她仿佛真的变成了眉山,守护父亲的故乡,而父亲远在东京,收藏着这段已逝的梦。
今夜郎君来不来,月下站尽梧桐影。
母亲最终还是同父亲分离,她孤独的背影惆怅了整个祭典的夜晚……多年后,女儿穿上她那件年轻时的绿色和服,风情绰约。
她穿梭在祭典的人群中寻找父亲,一如母亲当年寻找她的爱人。
婚姻的神圣性不容侵犯,但爱情本身却是美丽的——即使父亲和母亲无法缔结姻缘。
有人拥有婚姻,有人拥有爱情……在这两难的感情结局中,身为女儿的咲子又想追寻什么问题的答案呢?
母亲为什么如此固执?
固执中却又坚强善良?
父亲为什么如此让母亲挂念,他是怎样一个男人?
咲子试图去触摸那段历史,得到的答案,是那一摞信纸中的夕阳下,父母手牵手的温馨映像。
他和她真真切切的爱过……这,就足够了。
他们,也曾遥望银河。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是否忽视,是否在得知后又匆匆尘封……这些都不重要。
那是属于他们的故事,而我们,也在感动过后,终于相信,自己是因为爱情的存在,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母亲成了眉山。
有着温柔的名字,同时也用最执着的信念,呵护守卫着她的爱情——她认定的爱情。
她觉得那,就是幸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的……他们,也曾遥望银河……附记:这部电影中的阿波狸舞,是日本德岛县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舞蹈,表现的场景是德岛传说“阿波狸的故事”中,狸猫们听了法师演奏的音乐后,手舞足蹈的一幕~~这个传说的结局,是为首的大狸猫把肚皮拍破,然后死掉……不过一大群狸猫围在一起跳舞的样子貌似确实很可爱。
今天旅游去德岛的话,可以看见他们那里连下水道的盖子上都有狸猫图案……德岛人民真的很喜欢狸猫啊~~
“十四岁那年,我看见妈妈,一边跳阿波舞,一边流泪。
”一位坚强独立的母亲,在他的故乡独自守护着一段时隔三十年的不伦爱情。
而这段明知没有结局的等候,却神伤地如同龙子所说的那样,“他离开了我,而我却来到了他的故乡……”“我就把他故乡的眉山当做他一样,一直会在我的身旁……”所以,就算是三十年后,当喧嚣的阿波舞祭哑然化成舒缓的主旋律,所有的画面都转换成优美的慢镜头,那隔着浩浩荡荡的舞队四目相接的瞬间,又有什么,又算得了什么?
三十年都这么艰辛地熬过去了,这一刻,只是给龙子一生等待的最后一份慰藉吧。
这一刻,我的眼泪像断了线似的地往下流,龙子说,“我们回去吧……我今天看的很开心”。
她的爱情,就像他送给她无名指上的那一枚红宝石戒指,只是戴着就足够了,戴一辈子。
除了龙子(宫本信子)的爱情,本片还描述了龙子和咲子(松岛菜菜子)之间饱含母女亲情的种种细节。
譬如之前因父亲身世不明而有对立情绪的女儿,在龙子捐献遗体后发现龙子写给实习医生的那一句留言:“女儿,就是我的生命。
“镜头一开始并未透露纸上的内容,仅仅是咲子的表情特写,就足以让人再次掉泪。
全片开始的剧情铺垫非常缓慢,但是宫本老太太的演出却非常有水准,毫不亚于松岛菜菜子。
建议一个人在家耐心地看下去。
松岛菜菜子我还是喜欢的,大和拜金女就演的有模有样,好久不见这人也有些老了。
但是没想到宫本信子老太太绝对的老当益壮,这位当年伊丹十三御用女演员,留下N多佳作,可惜嫁给伊丹十三以后,随着伊丹十三的自杀,息影多年。
这次复出,真是实力过人,轻松毙掉菜菜子……片子是闷片子,要是想看最好的老太太演戏,就推荐一下
这是一部安静的饱含情感的电影,大量内心戏的表演,大量缓慢的长镜头,唯美的叙述了一份看似隐忍痛苦却如溪流般静静流淌的爱。
不得不说两位女主角演得真好,宫本信子那种不动声色的坚强独立,松岛菜菜子的倔强细腻,都太恰如其分。
也不得不说,镜头画面太美了,片中笑子与医生在山顶聊天的那一幕,画面从傍晚天色渐暗至灯火通明那一刻抓的很妙。
还有两人漫步夏日夜晚的河边,镜头缓慢平稳的跟近,就像水流般的舒缓,配合菜菜子安静细腻的表演,营造出淡淡哀伤却极富美感的氛围。
最后那场阿波舞的戏里,30多年后重逢的一眼,宫本信子的眼神也非常的到位,那种好似埋藏了多年的思念积怨和无限的爱意在那几秒间混杂在一起冲了出来。
这两个女人真是日本演艺界的戏骨戏精。
分别30年的一眼,生离死别的一眼,却是那么淡然释怀的一句,今天我真的很开心。
是啊,也许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无所谓,一切的一切都真心的可以释怀,因为爱。
她爱他,独守单恋他终生未嫁,她更爱她,将她看作生命的一切。
就像笑子说的,她的身体里有眉山,因为那份爱与情感缠绵痛苦撕扯隐忍坚韧庞大。
妈妈 我最爱你。
很细腻的电影
小三的故事写成这样。。。唉日和啊
情节简单 感情细腻 拍摄手法严谨认真
好闷
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电影。演员的表现都很出色,感情细腻到位,阿波舞场面生动真实,菜菜子和大泽隆夫配一脸,《百年物语》时就觉得他们很配。准确来说,看她和反町隆史搭档时觉得他们很配,看她和堤真一搭档时又觉得他们很配,总之,只要是高大有型的帅哥和她都很配😍
以本片淡淡哀伤的叙事风格,我仍觉得导演用力过甚。感情的铺陈又缺少波澜,劣质味噌汤。宫本信子的表演炉火纯青,亮点。
大泽隆夫整一大配角orz ||| 大岛满很强,只是音乐中没什么女人味...
感觉音乐特别棒,一查果然音乐获了奖
这里不是苏东坡老家,是日本德岛。三观有点奇怪的片子,宫本信子演技真是神,菜菜子也被比下去了。
08年看的电影,至今对其中的阿波舞祭记忆犹新,既热闹又美。为什么中国的节日祭典,那些扭秧歌、踩高翘既乱又丑呢?
菜菜子演得不错,但是还是老了
补标
最后的舞祭印象深刻,穿绿色和服的松岛真美。
我居然又没哭,我这个没良心的
如果你對她跟阿波舞都沒有興趣,那你就不用看了
为了松岛菜菜子而看的片,却被宫本信子打动,剧情单薄了一点,但音乐、摄影和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
阿波踊りに迫力に圧倒される~
温情如水。日本的映画最治愈了,因为当中有慢和静的力量。ps.女神你好美,尤其是绿色和服+红宝石戒指
母女情,被感动了一把日剧这隐忍的风格我喜欢那奇装异服的舞蹈也不错老太太唱的演的都很厉害最后,菜菜子。。本来是冲着她看的结果发现这么多看点。很好的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