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这部电影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可以预期这片要来好好哭一下了。
在片头,小女孩用旁白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出生和宿命,画面上是静音的家庭自拍影片,视觉上是快乐的儿时回忆味,听觉上是带着淡淡悲伤的无奈,很爱这样子的结合与矛盾。
事实上,这部片子中一直有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对父母而言,为了拯救一个孩子而“制造”另一个孩子来提供器官捐赠?
那么这个「功能性」的孩子就不算孩子了吗?
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当然想要有自己的人权、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出生就要被“决定”她得要做什么?
可是看到姐姐的痛苦,她不心疼吗?
除了纯粹的爱之外,还有太多的考量和情绪错综交杂,让他们的脑中也在交战着。
这部电影谈的并不只是癌症的问题,它的公式可套用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它有着一种无奈,有时候,就算你愿意不计代价付出一切,也救不了一个人,有时候,你必需要“利用别人”才能救人,当「别人」被卷入的时候,复杂度就大大提高了,而当这个“别人”是你所爱的人,就更付杂了。
不自觉地,《姐姐的守护者》竟然让火行者想到了电锯惊魂的理念,虽然它是用血腥极端的方式来挑战一个人愿意牺牲多少来救另一个人,而《姐姐的守护者》用的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
其实,若单看这位妹妹,你会觉得她真的好可怜,她一生动过的手术、失去的机会,都让她无法和一般小孩一样过日子,单看她,你一定会同情,一定会想帮她。
但再来看看这个姐姐,这些一心想要救姐姐的父母,他们又有什么选择呢?
如果父母自己能够捐赠,早就义无反顾做下去了,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只得做出这唯一的选择。
很爱《姐姐的守护者》中许多角色不同立场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全都是建立在”爱“的上面,如果他们都不爱彼此,就不会有这样子的问题产生了,”爱“真的让他们更痛苦吗?
看完影片之后,相信你会感受到更多…无法言喻且绝对不是黑白分明的滋味。
而不光是妹妹没有选择的权力,生病的姐姐呢?
她是否有寻死放弃的权力?
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任何一个决定,或是一举一动,都和身边所爱的人息息相关,怎么做都有人受伤,并没有所谓的最佳解决方法存在…只能说,选择要牺牲什么、牺牲谁,那么,这个决定谁来做?
像《姐姐的守护者》这种电影,演技非常重要,两个小女孩都不输给大人,相信很多人从Miss Little Sunshine认识了Abigail Breslin,她很成熟很抢镜,演生病姐姐的Sofia Vassilieva和她有得拼,连演很多爱情喜剧的Cameron Diaz都有超平常水准的演出。
Alec Baldwin和Jason Patric也都是能演的人,他们把这复杂的“四分五裂”都演得很好,使得尽是冲突的一部片子,背后充满温暖。
相信大家也会好奇,这一切会如何结束,那就慢慢品尝吧。
《姐姐的守护者》的感觉不会特别故意催泪,也不是一部很“娘”的片子,对亲情有点感觉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悟的。
导演Nick Cassavetes最好的作品,我觉得是The Notebook ,《姐姐的守护者》虽然没有它那么实在不做作的感动,但也不差了,该哭得地方还是哭得乱七八糟…毕竟是亲人的生离死别…这本来就是个会让观众痛得要命的题材。
总之,这部片子说的就是:在得与失之间,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姐姐的守护者》原著是连续五年蝉联“北美最受欢迎作家”的美国小说家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备受争议的经典作品。
[①]电影讲述了一对美国父母为了给先天罹患白血病的大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凯特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
十几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凯特捐献脐带血、白血球、干细胞和骨髓等。
如今,凯特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尚未成年的安娜捐献一个肾脏给姐姐。
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找到律师坎贝尔把原为律师的母亲告上法庭,捍卫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
但在法庭上,安娜吐露真言,她对父母的诉讼实际上来自患者凯特的授意,姐姐不想再继续连累妹妹和父母,也不愿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生活,法院最终判决安娜胜诉。
《姐姐的守护者》在感人、曲折的戏剧冲突背后不仅蕴含着绝对主义义务论(Absolutism 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哲学关于人的自主性(autonomy)、安乐死等重要议题的立场纷争,而且通过将哲学理念渗透在文学叙事中,细致刻画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医学伦理现状和家庭伦理关系。
一、肇始于自主性的道德两难人的自主性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应用伦理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其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相关联,从而对此概念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追随者中比较著名的有罗尔斯(Rawls)、德沃金(Dworkin)和芬伯格(Feinberg)等。
在1979年的《贝尔蒙特报告》中确立的尊重、有利和公正三原则,更是将尊重病人和被试的自主性放置到了医学伦理的首要位置。
自主性原则通常被定义为:个体通过遵循自身理性能力和动机而生活,并以其自身为目的,不被视为实现他人目的工具,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原则。
[②]基于自主性原则的身体自主权是医学伦理学中患者、捐献者和被试的一项基本权利。
但当代也有学者如奥尼尔(Onora O’Neil)等认为,过分强调自主性原则会助长伦理上的个人主义和过度的自我表达,从而增加医患关系负担和公众对医学、科技的不信任感。
[③]这种观点的基本理由是,自主性原则在医学伦理实践中存在着两个困境:首先,鉴于个体之间在知识水平和理性程度上的差别,特别在疾病影响患者精神健康时、处于昏迷或急救状态的病人中,以及在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个体中(如犯人),由于当事人缺少完全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条件,无法基于自主性做出选择和决定。
就此问题,我们在电影开场便与安娜一同陷入到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沉思中。
一方面,画外音的安娜在冷静地讲述自己如何作为姐姐的“备品”出生,不断在父母的要求下贡献身体。
另一方面,又展示这个家庭三个孩子成长中经历的快乐和美好的场景。
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凯特和安娜都属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无法完整地行使自主权。
其次,个体的自主性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制约,换言之,个人并非“无拘的自我”,而是处在家庭、群体和社会关系当中。
例如,从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在流行病的防控中必然会限制到个体的自主性;而从公共资源的利用来考量,也不会完全以单个个人的偏好和利益为中心。
因而,自主性概念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两难(Dilemma),这种矛盾同时也体现在当事人的情感和直觉当中。
作为律师坎贝尔代理了安娜对父母的诉讼,显然在他的观念中,安娜寻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法律层面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支持。
可以推断,坎贝尔的观点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他本人患有严重疾病(癫痫),丧失了身体的某些自主能力,因而,对安娜诉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情感上表示支理解;其二,他从律师的角度进行了理性思考,父母和医生对安娜身体的“滥用”缺乏道德和法律的依据。
在他看来,这种滥用行为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公正(justice)价值相冲突,亦是说,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以拯救姐姐的方式出生,并持续作为供体导致了安娜个人人生完整性的破坏,她本不应该被卷入其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二、义务论与结果论之争作为法律工作者,坎贝尔的立场可归属于发端自康德的绝对主义义务论准则。
在康德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这是人自身和他人的必然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④]后继者德沃金认为,自主性作为人之独一无二的尊严的体现,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找不到任何等价物可以将其替代。
以著名的“扳道工悖论”为例:在面对道德两难过程中,在绝对主义者看来,扳道工不能改变火车的方向,因为另一条铁轨上的路人本来不属于这次事故,他不该卷入其中。
选择牺牲他从社会正义上来看是不公平的,其人生的完整性和尊严也因此受到了严重侵犯。
罗尔斯将义务论的准则归结为“正当优先于善”;而善则依赖于行为是否正当。
但从相反的立场来看,功利主义者或许支持损失最小的行为方式,即牺牲无辜的少数人,拯救其余更多人的生命。
功利主义观念的主要代表有美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密尔(John Stuart Mill)等,我们称之为功利主义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
穆勒主张,作为“行为对错的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⑤]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能带来更多的善的结果,带来最多数人的快乐的最大化就是合理的。
结果论通过行为的后果来考察它们的道德意义,换言之,一个行为只有改善了人们生活中的事情、提升了人类整体的福祉,在道德上才是好的。
由此可见,义务论与结果论的分歧在于,前者预设了“只能以人本身作为目的”的超验要素,这个至善的内在目的为其他行为的正当性提供了标准;义务论的核心不在于如何谋求福祉的最大化,而是如何正当地追求幸福;人们不能毫无限制地去功利地搜寻快乐或善的结果,至少要以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自由为前提。
因此,从义务论的视角来看,之所以律师坎贝尔会支持安娜的诉讼,归根结底在于他认为父母和医生功利地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侵犯了安娜的身体自主权,尤其是在她尚处于未成年人,缺少自我决定能力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假设电影中的父母,特别是医生以家庭的整体幸福为参考原则,站在了功利主义的立场,那么父母出于对姐姐凯特的爱和不舍等情感因素,权衡决定“牺牲”妹妹安娜,作为旁观者的医生实际上经常遇到晚期癌症患者和临危的病人,医生也理应知道自己的“私人”建议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但他这样做是想籍此挽救凯特的生命,同时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从而完成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最高使命。
与这些“共同利益”相比,安娜的牺牲显然在他看来是值得的。
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一方面要面对义务论反对将人当做工具和手段的批评;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质问,谁有权力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承认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会遭到诸如“为了好的结果做恶的事情的也是合理的吗?
”诸如此类的责难;长期遵循这种道德准则行事,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伦理秩序的坍塌。
例如,假设有五个人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而一个正常人身上恰好分别有适合他们五个人的不同器官,我们是否可以杀死这个人把他的器官分别移植给看起来能带来更大效益和福祉的其他五个人,挽救他们的生命?
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原因在于,功利主义并非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人用于决策的依据,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正当标准。
“功利主义视角的正当行为就是使效用能够最大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故意(deliberately)使效用最大化。
”[⑥]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为电影中的父母和医生辩护,可以说,他们的选择是在现有情况下,其行为由于获得了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非出于某种功利后果的考虑有意侵犯安娜的利益和自主性。
三、回归对自主性的尊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观影过程中,观众的“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并没有对安娜的父母和医生给予过多的道德谴责。
我们一方面会同情父母的情感困境,另一方面可能会质疑安娜的过度冷漠和理性。
因而,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凯特的不幸由妹妹来分担是否确实的违反了安娜的个人自主性?
疑问首先指向电影开场,即安娜的父母是否有权让安娜以人工干预的方式,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而出生?
如果对生育是否基于个体自主性而进行产生怀疑,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怀疑,因为有史以来所有婴儿的出生都不是建立在主体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而这种质疑将会引申为对整个人类繁衍的意义的焦虑,显然并不合理。
父母和医生如果以家庭整体福祉作为行为依据,那么正如奥尼尔对自主性概念的批评所表明的,对自主性的过度强调暴露出它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个概念奠基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但是,个人的自由、利益和福祉只有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才得以可能;在电影中,如果父母没有以家庭的整体福祉为出发点人为干预基因配型,安娜也就不可能出生,她的人生也不具备任何可能性。
换言之,安娜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比存在要更符合她的自主性?
很难说安娜存在的价值和个体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这次“人工”的生命赋予,无论她以何种方式出生,其生命中所有可能性和意义的展开都由此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开端,自主性等一切问题也无从谈起。
随着剧情发展,特别是电影结尾安娜的自述也确证了这种怀疑:安娜在十几年短暂的人生片段中,特别是与家人共同面对姐姐的生与死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和存在价值。
如果只是基于以上两点批评,安娜对身体自主权的主张在伦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但是,安娜和律师坎贝尔在诉讼中的获胜,却与这一结论相互矛盾。
是否在法律层面自主性原则本身并不能在医学伦理中占据首要和基础的位置呢?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道德和法律,在作为社会规范上分属不同的领域,虽然法律本身存在巨大的道德价值,某种程度上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但二者仍然存在着“自有领地之界限”。
第二,亦即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庭审的过程中安娜说出了真相:她是受姐姐凯特之托来执行诉讼,因为凯特自知自己生存无望,不想再拖累家人,又无法说服强势的母亲,因此希望安娜通过争取身体自主权的方式,迫使父母停止治疗,结束痛苦折磨的生活。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古典戏剧理论中被称为“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情节”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⑦]在《姐姐的守护者》中,情节原本按照安娜起诉父母的庭审程序发展,双方的情感、法理和道德争执在此达到顶峰,但法庭取证环节安娜的言辞打破了这个叙事链条,形成突转;原本在叙事核心之外的凯特对案件的推动性作用和安娜起诉父母的真实意图也重新被“发现”。
安娜的主张并不是要捍卫自己的身体自主权,而是认可凯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间接的方式来帮助她捍卫其生命的自主性。
这一情节突转将焦点从医学伦理学中捐献者的自主性转向了患者的自主性原则问题。
晚期癌症患者在自知生存无望的情况下,是否有权利选择以某种不痛苦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凯特对自身生命的自主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的问题。
引申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问题。
安乐死通常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自愿主动安乐死,即意识清醒的患者授权医生用药物结束生命;自愿被动安乐死,即患者授权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其自然死亡;非自愿主动安乐死,一般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经监护人授意由医生协助主动实施安乐死;非自愿被动安乐死,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在监护人授权下,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患者死亡。
[⑧]《姐姐的守护者》并未就安乐死问题进行深入刻画,但从后半段凯特放弃治疗开始,严格说医院已经对凯特实施了“自愿被动形式的安乐死”措施。
抛开复杂的安乐死问题不论,医院和凯特母亲放弃治疗的做法,甚至法庭判决安娜获胜,都是对凯特个人意愿的尊重,对其自主权的伸张给予了情感和理性上的支持。
这才是影片的关注的伦理焦点,也是驱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原著小说结尾为了迎合好莱坞情节剧和家庭伦理小说的叙事手法,设置了安娜出车祸死亡,将肾脏捐献给了凯特的桥段,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作品的精神内核,但所揭示出的哲学内涵并没有被弱化。
自主性是个体的内在和根本属性之一。
绝对主义角度的自主性原则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人之为人,作为目的,而非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之基础;功利主义同样认可自主性原则,认为它是共同体最终目标“美好生活”(well-being)的基本元素。
自由主义兴起之后,其理论姿态多种多样,但自主性原则始终作为诸种理论的基石存在,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发展。
但应当注意到,自主性原则的多种形式始终与个体相关联,缺乏群体与“他者”的维度,因而,在高扬自主性原则的同时,如何处理个体与家庭、群体、与他人甚至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紧迫。
在电影中,患者凯特的自主性、凯特的生命(即整个家庭的期望)和捐献者安娜的自主性始终存在于一种不可调和的巨大张力中。
只有当凯特依据自主性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时,她和安娜的自主性才达成某种形式的统一。
因此,如何处理这种张力和冲突,仍然是包括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思想家在内所需亟待解决的理论困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死亡虽然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终结。
凯特生命的价值,在父母、兄妹、男友和医生爱的光芒中重新绽放。
如果本片有奇迹,那么这奇迹的伟大属于人类对有限生命的尊重和无限的热爱。
[①] 《姐姐的守护者》在国内已再版三次,本文参考的中译本为:朱迪·皮考特,《姐姐的守护者》,林淑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②] Thomas May,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in: American Philosophy Quarterly, 1994, p.133.[③] Onora O’Neil, Autonomy and Trust in Bio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5.[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⑤]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7页。
[⑥]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40页。
[⑦] 亚里士多德,《诗学》,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⑧] 詹姆斯·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程炼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姐姐很早以前就叫我看了,说她看到飙泪,前几天去看她,本来玩的挺开心,她突然问我看《姐姐的守护者》没有,我刚摇头,她已经按下了播放键。
这部电影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属于kitsch,品位不高的伤感作品,米大师对于kitsch有过这么一个定义“kitsch让两滴眼泪快速出场,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
“第二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
被感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就是第二滴眼泪。
”我没哭,即使哭了,我也会直流那第一滴眼泪,原因很简单,我的亲生姐姐就坐在我旁边。
记得当初姐姐刚看完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向我叙述了这个故事,我们几乎同时说出,如果对方是那个白血病的“姐姐”,我们一定会是那个“姐姐”的守护者。
每一次凯特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这是我的姐姐我会怎么办,我会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旁边的姐姐,是让她结束这痛苦的生命,还是继续让她痛苦的活着?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抉择,至亲至爱的人站在生命的悬崖,你是推他一把还是拉他一把?
不知道安娜在以后的生活里会不会因为姐姐的死而感到内疚?
但是如果她捐了肾脏给姐姐,那看到姐姐痛苦的活着又会不会难受?
这些问题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消失。
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姐姐,姐姐总说我是她花一块钱从送子观音那买来的,她也会偶尔装嫩叫我哥哥,她烦了累了会趴在我身上哭,虽然已经结婚但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作弄我玩电影结束了,我又看了一眼姐姐,还是把肾给你一个吧,活着故事就还能继续,单独一个人一边一个肾活着也没意思,一人一个还能一起说说笑笑
我总是不明就里的开始看一部电影,有时候根本不去了解是什么剧情。
我迷恋未知,未知会带来震撼。
是的,就像《姐姐的守护者》。
主题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守护”吧。
是安娜挣扎着的生命中,“守护”着她的形形色色的人吧。
妈妈,怀揣着强大也强行的母爱,把“让女儿多活一天”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妹妹安娜,是为了救姐姐的命而被制造出来的,捐血,移植骨髓,只要姐姐需要;弟弟和爸爸,也已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都发自内心并认为生活就是该这样。
出乎我意料的是,那段爱情。
安娜治疗时认识的泰勒,他们本该是躲避父母想方设法约会,偷尝禁果无比甜蜜的恋爱,但是因为癌症,因为化疗因为呕吐因为虚弱,一切都让人揪心。
安娜第一次化疗呕吐,泰勒安然的拍打她,给她口香糖,丝毫不介意女友已经大把掉落的头发;他们参加为病人举办的舞会——当泰勒甚至还带着难为情的说起“就像是学校里的舞会一样”时,真的很难忍住眼泪——泰勒穿着西装等待,紧张不安的像是新郎,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的安娜,戴着假发,华丽的礼服,缓缓从楼梯上走下来;他们手拉手奔跑,在病房里做爱——没有哪个情节不让人泪流满面。
我只是想到,这本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一次爱恋,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死亡的味道,即便是这样,却被泰勒说成“如果不是生病,我就不会遇到你。
”姐姐最后还是离开了。
妹妹安娜问了一句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凯蒂死了,但我们却还活着。
其实,一个侧面,他们甚至是更好的活着。
但是,并不冷酷,不是吗?
反而,很有力量。
想起一句话,生命是礼物,我们都收到了。
巧合的是,看的另外一部片子《在世界转角遇到爱》,也是插叙的手法。
不是日本的那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哦,当然,两部都很好看。
温暖又缓慢,但是很带劲,并且积极。
推荐。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因为电影而变得更加精彩一些了呢?
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我们,无处可遁。
前几天,在暖气令人人昏昏欲睡的星巴克看《相约星期二》,里面的序言说,大部分人在临终前都陷入了繁琐的医疗程序当中。
我深以为然。
不断发展的医疗水平,让我们在死亡面前有一种虚妄的侥幸心理。
很多Miracles让我们以为坚持就可以长命百岁。
更多时候家属把自身的想法,毫不犹豫地复制给患者。
我们以为对方愿意不断地和冰冷的医疗器械做抗争,或许对方只是希望我们坐下来陪他们看看相册,温情脉脉地说话聊天。
我曾经去医院探望过一个癌症的邻居叔叔。
那个数周前看上去还特别精神矍铄的老邻居,躺在病床上,插着针管,一下子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拉着阿姨的手说,很抱歉。
阿姨转过头,看着窗外说,没有用了,他想回家,过几天我们就回去。
中止治疗,回到山明水净的家乡,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吗?
看到浑身插满试管的家人在医生手忙脚乱的抢救中停止心跳才算尽职尽责吗?
或许,听听病人自己最想干什么才最重要吧?
不放手,不前进的往往不是患者,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忙着用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去拯救挽留生命,能够真正停下来倾听Kate心声的,却是Anna。
Kate知道换了肾也活不久,她不想再挣扎,她想成为蓝天的一部分。
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我想跟自己最爱的人,在阳光灿烂的海边,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不想躺在满是消毒水味道的病房,听着紧张兮兮的脚步声,看着强颜欢笑的亲人。
Let it go ,不是不抗争,而是,最好的告别。
“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掉落一样,感激产生它的自然,谢谢它生于其上的树木。
”
姐姐的守护者(剧透)看过小说,现在看电影。
之前看的书现在只记得这一切都是姐姐的请求。
只记得不喜欢那位母亲,觉得她的心中只有凯特。
现在看的电影却觉得感受完全不同,喜欢安娜,也喜欢凯特,还喜欢母亲,每个人都可爱。
当我们谈论自由,我们谈论什么。
片尾的几句话觉得说的精妙。
“自由”是一个帅气的词。
凯特和安娜因为疾病而缺少了行动的自由,可是我们谈论的自由是凯特放开自己的手,没有恐惧的让自己离开大家,这种勇气和善良是自由;我们谈论的是安娜说她是为了救姐姐而出生,可是她知道她生命的真实在于她有一个姐姐-她是凯特,这种存在是自由;我们谈论的是母亲收到了一本everything的影集,里面装着一片蓝天的everything-喜欢的全部,成长的全部,感谢的全部和自由的全部,everything是自由。
结尾的风景映衬着她们的生活。
他们经历了那么多,他们望着凯特在左边靠窗的位置和他们挥手再见,告诉他们就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和她再见。
他们并不是因为凯特的存在而失去自由,也不是因为凯特的放手而获得自由,他们只是拥有着自由,就像是觉得他们呼吸的空气有着野花的芬芳,他们看到的天空是阳光灿烂的一样。
当我们谈论过自由,我们谈论什么。
“牵绊”怎么去定义呢?
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于是面对同样的遭遇。
我相信无论是偏心的,亲近的还是冷酷的,爱都不会停止,因为connect。
我想凯特、安娜和母亲她们无论在哪里,哪怕是对峙的法庭……这种牵绊都在。
爱让她们变得可爱。
当我们谈论到这里,我们还谈论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差,看书是如何也感受不到电影三次元的情景。
于是看着电影便越发觉得自身的无知,在看书时竟只看到母亲的偏心,却没看到她所面临的压力和苦楚;只是在说作为母亲为什么不能把爱公平的分给两个孩子,却没考虑过那么那么多的事都不应该也不能够用公平来衡量。
不应该说怜悯于母亲想要留住孩子的心,更应说深深感动于此。
我不知道凯特有怎样的力量让她经历着疾病和从小就止不住的疼痛。
更不知是怎样的淡然和炙热的爱让她愿意请求所有人放手离开却还有着微笑。
不知道她说的everything到底有what thing。
我想,凯特一定也是谁的守护者。
Anna,你是为了救凯特而来到这个世界,可你因为爱着凯特而事与愿违。
虽然在这点上矛盾,但你是一个真正的、了不起的姐姐的守护者。
当我们谈论了姐姐的守护者,是时候Be your angel。
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另一个人的守护者,然后就这样交织连接,缠绕紧扣。
泪点向来不高的我,毫不掩饰在这部片子里我是从头到尾从没让自己视线清晰过。
影片的主题很简单,“守护”,一个罹患癌症的女孩,在母亲,父亲,妹妹和命运相通的男友的所有守护下走过自己的生命。
面对亿万偶然而生成的生命个体,每个与她产生交集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守着她,尽管守护的方式各异,可引导这种守护的他们心中沉沉的爱。
沉重的母爱,心疼的父爱,理解的手足爱,相惜的爱情。
如果说她短短的十多年里充满了疼痛、药品、病魔,那么,人生的各种疼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了吧。
这部影片,给我震撼的除了托着我们每天向上乐观生活的感情,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就是死亡,可我么仍然活着。
这应该是小妹之后的独白吧。
曾经,我们都以为当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人离开时,我们会选择离开,可是真的到了这时,我们却没有选择在过去停留,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们还在向前走,并且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死亡,对于死者而言,因为是我不害怕死亡吧,或者是在我内心我从不把生活着死看得太重,我不想让我们个体太高于自然,与其坚信我们是万物之灵,我更愿意相信,我们是自然一部分,没有太多骄傲或者优越可以让我们炫耀,标榜我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死亡,对我来说,从不是一种痛苦的结局,那不是生命的结束,我更愿意相信你又要在无穷的自然界换副模样重新来过。
也许来世,你仍然一无所知,不记得前世那些跟你缘分深浅的人,不过那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不必太过计较,一个没有不负累记忆的生命体才可以在重复的生生死死中不厌其烦的周而复始大同小异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死,我觉得会很坦然。
影片中到处弥散着浓浓的关心和爱,我们也总是以我们认为的方式来爱我们身边的人。
因为在心底,首先我们把自己的动机善良化,一个从善的角度出发的关心怎会对他人造成不适,可是真正的现实有时候却恰恰是这样。
亲人的关心有时真的会是一种负担。
我想影片中的姐姐是有这种体验的。
所以,如果你真爱他,就从他的角度来施与你的爱心,而非从我的角度。
一个只从“我”的角度出发的爱是自私的,你安抚了自己的良心,却有可能将对方置于痛苦中。
影片中最后的基调很好,她离开我们了,原以为我们不会活下去,可是最后我们活得很好,而她也从未离开过,她一直在,曾经在,就一辈子都在。
是的,如果你的生活此时遭遇了不幸,是你想要摆脱的,请不要拧巴的挣扎,亲爱的,请等一等,生命真的一种需要你隔断时间来重新审视的,暂时的不能忍受,时间会为你平复,并且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它会告诉你,嘿!
曾经的原来也不算糟糕。
亲爱的,只要我们在经历,不要总是试图摆脱它,让我们适时地抽离这个主体,站在第三方,隔段距离来看,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不信,请等一等。
不必着急,路还很长,只要经历,在岁月不定时会成为你的慰藉。
好啦,与其说是影评,更像是一种观后感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原著的结局就深刻,也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我先看的电影,所以觉得原著的结局俗套吗?
也许死亡对为了做凯特的捐赠者而出生的安娜来说更具深意,起码从那以后,凯特将再也不会得到她的任何捐赠,她的人生也算提前完成了任务。
可是另一方面,难说这里没有作者的妥协。
毕竟捐赠行为还是实施了,作者没有胆量让妹妹真的拒绝给濒死的姐姐捐肾?
我只是希望安娜活下来,并且自己决定要怎么做,而不是在法院判给了她决定权后就剥夺她的生命。
也许挑战道德伦理是一种冒险,终究要付出代价,但是我希望有一种明确的“胜负”,即使在这场斗争当中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我倾向于安娜的原因只有一个,她不是因为爱情的计划或风流的意外而出生,她是以爱的名义被设计出来的拯救某个人的天使。
我本来就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儿,不是指出生的环境差异,而是没有人有机会问你是否想涉足这个世界,你却不得不面对未来的种种好与坏的可能。
可即便是这样,也比安娜的处境要好。
书里有一段儿莎拉的内心独白说,她和布莱恩都有翻版,她的翻版是杰西,他的翻版是凯特。
那个时候他们的一双儿女还很小,凯特还没有生病,从中不难感受到莎拉的满足。
我不禁怀疑,如果凯特从来都没有生病,也许他们根本没计划要第三个孩子,因为四口之家已经很完美了。
可是他们要了安娜,她因为是凯特的天使所以也在关注范围内,不过仅限于与凯特相关时,杰西则彻底沦为透明人,被父母放弃。
这种过于不均衡的投入比例,对只能以孩子的身份来想像的我来说,不大能接受。
我喜欢这个题材,就是因为它关注了捐赠者而不是抗击病魔的过程。
说起来容易,孩子得了白血病,父母再生一个用脐带血救孩子,好像是双一次性筷子,可是又有几个那么幸运一次性战胜病魔?
有没有想过这双筷子可能要反复利用,谁想做这样的筷子?
所以问题不是该不该捐肾——这不是给芸芸众生中幸运匹配的陌生人捐造血干细胞,也不是在成年的某天给你突然患病的家人捐脏器——而关乎你存在的意义。
当你作为一个终身的捐赠者出生后,只有两种情况能结束这种关系,一是受赠者不再需要捐赠,二是你无法再捐赠。
可一旦你存在的前提消失了,你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从出生到长大不停地捐赠,父母和你好像只为了凯特而活,安娜十多年的承受不是我们这些一次性旁观者可以体会的,所以不要轻易说出你可以接受死亡作为她的结局。
这个故事没有happy ending,姐妹俩必死其一,但是如果真的关怀人,电影的结局就是happy ending——Anna derserved it。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8485.entry
这部影片「想看」时间写着是2009-11-05,但一直到最近才看。
全片几乎就是一首以为「爱」名的画卷:母亲执着与泛着母性光辉的爱,父亲深沉与理性的爱,妹妹发自内心,自我牺牲而毫无怨言的爱,还有她的姨与表哥那种完全没有现代人隔阂,纯粹亲人的爱。
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争吵,悲观,自私的情绪。
整个影片洋溢出来的爱,搭配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让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有很多催人泪下的场面,而且我相信你和我一样,即使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感同身受。
最喜欢他们一家人去海边的画面,搭配着「Feels Like Home」这首歌,即使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也保持着那份恬静,坚定与快乐。
这样的影片,真好。
我能打6分吗?
真的是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看着凯特和安娜相处,看着那对父母的争吵,我不经意地想起了我的堂弟。
他是先天的心脏病患者。
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父亲还离异。
我和他相差整整六岁。
他小学一年级,我初一。
那时候,他被判给了父亲,他父亲又有了自己的生活,将他寄养在姑妈家中。
他的父母总是争吵,因为治疗需要一大笔钱,而且此病不宜久拖,他总是静静地看着大人们的争吵,变得沉默寡言。
那年夏天,我去姑妈家玩,我和他两个人,一人一头,横着躺在表姐的那张床上,那个午后,他问我,姐,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我说,大概三十岁吧。
然后,我听到他的声音从另一头传来,他说,我好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我忽然什么都说不出来。
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那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可是,被大人们的争吵吓得,好像死亡真的离我们那么近。
我堂弟现在当然很健康地活着,上海的医院治好了他,可是,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
生命中总有生离死别,每个人都无所谓好坏,在生死诀别之前,只剩下爱。
对于凯特,想要活着,又不愿意给家人带来负担;对于那对父母,大女儿是女儿,小女儿也是女儿;对于杰西,姐姐是姐姐,妹妹是妹妹,两边同样重要;对于安娜,她就是为了姐姐而出生的,她为了姐姐,心甘情愿。
在影片的结尾,安娜说,重要的是,她是我的姐姐。
我们总会相逢。
听说结尾有两种版本,我喜欢姐姐死去的那个版本,姐姐去了对姐姐是一种解脱,对全家都是一种解脱。
比书更直观。
如果生活是美好的,死亡也应该是美好的,Let it go……据说删掉了很多内容,以至于探讨的不够深入
有点明显的煽情成分,关键问题选择了回避。
难道重点不应该是姐姐的痛苦和妹妹的挣扎?故事挺好,但是影片的重点放错了吧……
剧情还可以……不过片子没有高潮啊!没有高潮啊!没有高潮啊!!!
2遍..
电影比书少了好多精彩内容,结局也完全不同,好失望
虽然跟小说小有改变,但还是很感人。
到最后很感人,结尾在湖边时景色与人物还有阳光,这些交织在一起太美了,ANNA不管是自愿也好还是帮姐姐忙也好,她都很可怜,这种做法很自私,CD也能演部这样的片子,浑身商业片味也能洗洗!
我好狗血。两个生病的孩子ml之后躺在一起,我居然想起来西游记里面国王和王后一觉醒来头发被剃光了的场景,我刚哭完就笑场了。真无聊。。。
4星,中间和男友相恋那段很感人,结尾不是很好
不再是allison和joe的女儿,sofia带起假发穿上削肩露背裙的时候真的很美。演技不错。世界上天天都有奇迹,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是对活着的人说的话。
死亡也许不过是一个灵魂又一段旅程的起点。但当这一天到来时,你和身边的人是否都能坦然接受?
谁守护谁
非常失望,剪修劇情不是問題,但過度簡化人類情感,忽略母親擺蕩在兩個孩子間 其中內心掙扎 簡化成一個歇斯底里的母親不計代價只要救某個孩子的偏執 這就是失敗
感人;家庭;伦理 ;小说改编 。
比想象中拍的感人,有些孩子是天使,他们来到世间只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一些回忆。
The point was I had a sister,she was fantastic. One day 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 But until then, 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
身为一个原作党,你删了太多内容了!害我一直在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