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女生,非常喜欢ysl这个品牌,和美出全宇宙的logo。
经典,美,低调,却带着一点女人特有的帅气与朋克。
抱着想更加了解品牌文化的心态去看的电影……楼主惯性思维认为,这一定是一部有一些严肃的记录片,抱着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崇敬,来剖析圣罗兰这个品牌和圣罗兰大师的勤奋与天分。
结果……尼玛完全不是啊!!!!!
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这是爱情片,内容还是巴黎大妈下酒用的时尚圈同性爱八卦!!
本宝宝还是一个爱情经历不太丰富的小女孩,本片的内容一次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和下限……太重口味了……在sm风格的gay的群p趴上,圣罗兰瘦弱的腰肢在男人身下有规律的运动得画面太有冲击力了5555……我的眼……出来后腿都软了……不能想象麦嘎得……而且……这个法国贵族小胡子情人竟然还是ysl最爱的情人,皮埃尔的秘密情人之一……3个人都是都是情人怎么不在一起哼!!!
my三观碎成渣渣!!
其实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别人的感情我没兴趣评价……各有各的快乐。
但我就想知道,在凡人的视角中,大师表面光鲜的成就,令法国骄傲的一生,真的能容下如此不堪的私生活吗?
这个传记还是皮埃尔投资和监制的,我是无法理解把天才拍成这样的目的啦。
其实我最瞧不上的,是这个片子虎头蛇尾。
电影开头部分,服装剧情构图剪辑音乐无一不精致,我还特别开心。
后期感觉粗糙的多。
无语。
3分基本给前面。
看完挺压抑的。
多少打击了打算学习服设的朋友们的激情吧哈哈!
从艺术的角度,圣罗兰将才华发展到极致,皮埃尔功不可没,从商业角度看,如果没有皮埃尔,圣罗兰的才华不过是一张废纸。
皮埃尔与圣罗兰既是情侣,又是搭档,他们的一生中,有过真诚的爱,有过背叛,不断地分分合合,唯一默认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彼此的唯一归宿。
这段感情中,圣罗兰是任性的,皮埃尔是包容的,也许世间最好的爱情不过如此——任性与包容。
也许,圣罗兰的童年经历是悲惨的,他的后半生,有个懂他陪他的皮埃尔,这便是不错的一生。
看影评以弥补影片内容上的不足 一代大师圣罗兰 平时并没有对这个牌子有很深的了解或者是迷恋 store sale离高定的精神内核还是远了点儿但是讲真画面很美好 法国 巴黎 时尚 大家都很美 看了想减肥也美美的 穿着法式小套装小裙子 腰那么细细一根烟so classy...天才活得确实过瘾又痛苦 羡慕他和皮诶的感情 I love him, but you are the love of my life. 好像看了也能理解一点儿,人真的是复杂。。
此片上映正值同性恋电影周,以及同性恋合法化法案生效,在2014年3月29日这天首例同性婚姻产生。
观影之前就被地铁中一次又一次经过的海报吸引到,YSL细长的身型,清秀的面庞,让人不禁想多了解这位伟大的法国设计师。
电影讲述YSL在Dior去世后,成为Dior最年轻的首席服装设计师。
他的个人处女秀一鸣惊人,也通过这场秀遇到了Pierre,成为恋人。
在1962年创建了叱咤时尚界的奢侈品牌YSL。
片子中的Pierre就像YSL的大家长,在他精神崩溃的时候把他从医院救出来重振旗鼓,筹集资金,帮助YSL经营品牌,与媒体打交道,打理服装发布会,以Yves的名义送车给Yves父母,让他生活的更有规律,包括戒毒……方方面面。
Yves说I want to live, but live with you.Pierre看他时总是一脸深情。
YSL天赋异禀,然而他却又和Karl的情人Jacque在一起。
他对Pierre说,他爱他,但是Pierre,你是我的love of life...提到设计师,造型师,或是艺术家,似乎是gay/les对我们来说并不稀奇。
而我认为,之所以选择同性,也是因为他/她们对美的事物更苛求执着的热爱。
两个人拥有的小世界,外界不懂,父母不能懂,只有你懂,大约是最弥足珍贵。
这个人就是全部。
然而与异性不同的是,他/她们不得不成为社会的小群体,没有更多的社会准则供他们参考,当Yves愤怒时,选择了一时痛快,却给Pierre带来折磨、痛苦。
影片虽然结束的突然,但他们终是一起变老,直到Yves去世,Pierre望着书桌怀念有他的日子。
这大约是最理想的结局了。
对于同性而言,只有社会真正的可以接纳,平等对待的时刻,他们也将正视自己,更完整幸福的走完一生。
【伊夫圣罗兰传】(2014)时尚大师YSL的电影,故事主要发生在他年轻时,也就是在20世纪5、6、70年代(我喜欢的年代 )。
gay的生活,无法自制,疯狂,腼腆,但天才;让我记住原来蒙德里安裙子是他设计,还有吸烟装…传奇的人物。
电影较现实更多戏剧性,那个时代的风格和绚丽的时尚界值得欣赏。
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一部叙述断裂的传纪,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除此之外,《Yves Saint Laurent》这部电影,还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是Yves Saint Laurent 的传记:以正叙作为电影片头,引出酒吧里一个年轻稚嫩的面孔——精致的五官,腼腆的笑容,略微神经质的举止,深情的告白,暧昧而略带情欲的肉体触碰——然后镜头戛然而止。
接下来,则开始一场Pierre Berge的倒叙,引出Yves Siant Laurent的人生。
这不是一段完整的人生叙述,在短短100分钟内想要完整叙述一个人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过于牵强。
故事从Yves受雇于Dior开始叙述,几个Yves与模特互动的镜头表现出他令人惊叹的设计才华——可仅此而已。
而现实中Yves从学徒打杂工作开始做起的艰辛和汗水连一笔带过的镜头也没有。
叙述让他成了一个不费吹灰之力走上时尚神坛的青年俊才,他的少年人生因此变得单薄甚至空白。
当然,叙述的断裂也不止表现在此。
Yves进入医院就诊之前的叙述像是一个个单一片段和场景的叠加,其间缺少了过渡的柔软性,成了图片的拼凑。
Pierre作为电影从始至终的叙述者塑造出一个幼稚、腼腆、神经质、柔软、依赖性强、不专一,甚至有些女性气质的Yves。
无论是他因为经受士兵欺虐而患上精神抑郁,还是之后酗酒嗑药纵情性爱,Pierre口中的Yves成了一个除了才华洋溢以外似乎毫无所长的任性孩子。
而神经质、烟、酒、药和出轨成了Yves人生的关键词。
可令人怀疑的是,这是否是真相?
那么,相比如此性情多变的Yves,作为叙述者的Pierre在电影中又是如何被呈现出来?
他和Yves似乎解构了一对对反义词:情感对比理智、柔弱对比坚强、沉溺对比旁观、出轨对比专一。
让人不禁要感叹:Pierre是多么一个正面的形象!
如他自己所说:他永远站在Yves身边,坚定无比地支持着Yves,保护并且过分纵容着Yves。
这部影片因为Pierre的叙述成了Yves纵情于时尚圈的传记,同时也成了Pierre的励志人生传记。
可是,对比已经逝世六年的Yves,还在世的成功商人Pierre是否真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叙述者?
电影通过对Yves沉溺于光怪陆离的酒吧、酗酒过度神志不清等无数次镜头的停留和叙述表现出Yves内心强烈的矛盾冲撞:对每一场秀后评论的焦虑,对快乐的渴望,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爱与激情的欲望……这些复杂的令人不安的人性在一个个将波西米亚风发挥到极致的堕落场景中慢慢渗透出来。
可同时,Pierre却在一次次镜头中像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上帝。
他把自己从Yves的生活叙述中剥离出来,站在一个制高点,一次次扮演理智冷静的角色,甚至在他对Yves露出那种怜悯而无奈的眼光时,他隐隐透露出一种同上帝一样救赎者的意味。
这是一个巧妙的叙述者:电影中的他作为Yves的爱人真实参与到了Yves从辉煌到颓败的人生,却保持了足够遥远的距离,让自己既停留在两人关系中却又从Yves的世界里脱离出来,扮演了看似旁人才能够清醒至此的角色。
这种充满矛盾的张力表现让人忍不住想问:是否在现实生活中,Pierre也是这样一个角色?
或者如Pierre在Yves去世后写给他的回忆录中所说:“性一直是我们(感情)的动力,而不是艺术。
”(’It is sexuality and not art that has been our driving force’),也或者如Pierre所说:“当你的感情对象是一个酒鬼、吸毒者时,你不得不维持这种艰难的感情关系。
我们又能做什么?
没办法。
只能接受事实。
尝试帮助对方,是的,这也是我所做的,虽然我并没有彻底成功,但至少我做了。
”(‘When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an alcoholic, a drug user, you are forced to have very difficult relations. What can we do? Nothing. Just to accept the fact. To try to help, yes, which I did, with not many successes. But I did it’)真相到底如何?
又或者说,爱情关系是否真的有“真相”, 谁又能说的清楚。
当然,法国电影的浪漫情怀是英国或者美国电影无法模仿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出众的地方。
无论是电影开始时Pierre缓缓的回忆还是Yves 1976年秀场的歌剧,从视觉到听觉,从镜头到音乐,从人物到风景,这部电影无一处不透露出属于法国的浪漫情怀、时尚乃至妖娆的风情。
这种特属法国的浪漫与时尚,若是换做美国人来演绎则多了一份商业的粗糙和俗气,若是换做英国,或许又多了一些呆板,也只有法国导演才能将他们特有的文化情感诠释到极致。
电影无论如何表现,Yves和他的作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永远是人类历史的经典。
Yves Saint Laurent一部电影,万事万物全部具备,但若一样东西没有完美,那么电影的底子就是摇摇欲坠之态。
这样东西就是剧本。
它有悠扬悦耳的配乐,赏心悦目的摄影,但卡点不准的剪辑和不知所云毫无中心主线的剧本,彻底的摧毁了这个题材。
我热衷于时尚。
在Saint Laurent尚为年轻之时,时尚不是主流艺术。
就如Saint Laurent在电影里说的那样,那个年代,即便高级定制受人瞩目,即便时尚发布会能上Match Paris的封面,但时尚在常人眼里甚至就不是艺术。
因为它衍生出来的各种服装首饰这些产品,对比于释迦摩尼的金尊佛像,显得毫无收藏价值。
但Saint Laurent和他同时代的Karl Lagerfeld等设计师,一同将时尚从当年地位不济,发展到如今的鼎盛。
但是电影里对于Saint Laurent时尚设计的天赋与创造的讲述,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片中主要出现的三次时装秀,在叙述上几乎毫无区别,千篇一律的后台紧张、模特出场、观众鼓掌、设计师谢幕。
以至于很多摄影镜头的调动角度都是一样的。
更让我失望的是,Yves Saint Laurent广为人知的蒙德里安系列就那么一笔带过了,之后缓缓道来的都是他米兰放荡的私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都会觉得,他这么不努力工作,设计稿都是怎么出来的?
导演要是真不会讲述,说实在甚至可以去借鉴一下American Next Top Model。
不过也多亏了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Christian Dior先生是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rfeld的大前辈,也让我知道了Saint Laurent并不是我莫名其妙觉得的英年早逝(2008年去世),也让我对Yves Saint Laurent(现改名Saint Laurent Paris)这个品牌的设计特点有所了解。
《伊夫圣罗兰传》该片讲述了已故知名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与恋人皮埃尔·贝尔热之间的爱情故事。
1957年接掌迪奥时装屋后,伊夫认识了艺术品商人皮埃尔。
1961年开始,伊夫与皮埃尔同居,并携手开创YSL时装屋。
两人分分合合,但始终维持友好、搭档关系,共同投资艺术、别墅、买卖。
伊夫相信“创意是痛苦的杰作”,随时处在崩溃边缘,口头禅是“死定了,没救了……”,是皮埃尔守着他,陪着他,逼着他,把每一季做完,甚至把他一步步推上T台谢幕。
可是,两人的关系十分极端。
这一秒如漆似胶,下一刻却世界大战。
皮埃尔时时刻刻提醒伊夫“时装大师”的责任,也替他实现创作梦想,却不是放纵的梦想。
圣罗兰,是个传奇。
对时尚的革新,影响了至少三个十年,标志性的鸦片香水,一直延续至今,以及种种。
而,天才也是人类,禁不住的各种诱惑,混沌糜烂的生活是他灵感的来源,所以背叛也是确实有过的,然而真爱是真正存在的,所以他发自内心的对他说:"I love him, but you are the love of my life."
在六七十年代Homosexuality还是一种禁忌时,翻看那些年的时装杂志,不难发现巴黎最时髦的同性恋审美观,是一种带着三十年代脆弱、纤娇、又混合名著小说里典雅气质的花花公子式的美感。
1936年,伊夫圣罗兰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一个有着充足阳光和丰沛的雨水的小镇上,圣罗兰家族居住在童话般古典的大城堡中,被衣着整洁的仆人服侍,在上流社会纸牌聚会中打发时间,到帆船俱乐部度过夏天的优越环境中。
由于家境富裕,祖先多从事法律相关事业,父亲从商拥有保险事业及电影制作事业,家中经常开办或参加各式的晚宴,圣罗兰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社会的顶层,以及时尚尖端。
三岁时他常常随着母亲去观赏洋娃娃戏剧,这让他开始喜爱那些花花绿绿的服装。
四岁时,他已经成为母亲和阿姨们的参谋,年轻女人们参加晚宴的服装饰品,都要经过他一一鉴赏建议。
七岁时,他拿起蜡笔、剪刀和卷尺,为自己的娃娃剧玩偶创造服装。
九岁时,他的愿望不是拥有新玩具或者长大继承家业成为一名贵公子,他说:让我的名字出现在香榭大道的霓虹灯上吧。
于是他开始学习水彩画,但不久即转成画服装画。
十二岁时,在一次观赏歌剧后,圣罗兰对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产生了兴趣。
十七岁时圣罗兰参加国际羊毛事务局的设计比赛,获得第三名。
接下来,他以一套不对称设计的黑色鸡尾酒宴服夺下第一名,而让世界知名的Vogue杂志采用其设计。
十七岁那年圣罗兰来到巴黎,家庭的关系和他在素描方面的基础使他顺利地进入时装界并开始为克里斯蒂·迪奥工作。
四年后迪奥去世,圣罗兰接替了工作。
在1957年迪奥的葬礼上,年轻的设计师遇到了皮埃尔博格。
他们的初次见面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一见钟情。
这个原本立志学画最终却成为艺术品商人的男人在第一眼见到这个举止娴静的青年时就被他身上的某种气质击中了:他的腼腆下深藏着惊世的才华,羞怯背后是难掩的骄傲。
那个时候皮埃尔就知道,终会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将拜倒在他的脚下。
在最好的年华遇到最美的人。
在此后二人同居的三十多年里,二人曾经如胶似漆也曾反目成仇,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然而彼此都默认一点,那就是只有对方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1960年,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爆发,当时在时装界已经有一定位置的圣罗兰被迫入伍,然而混乱嘈杂团体生活最终压垮了他敏感脆弱的神经,在医院接受的治疗时间,医院使用了大量镇定剂来阻止圣罗兰离开。
这一时段地狱般的生活直接导致了他身心的崩溃,并且经常神智不清。
即使后来获准出院也终生离不开麻醉药。
而因为药瘾,使圣罗兰经历过酗酒、喀药、自杀的生活。
然而就在他出院后,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考虑到设计师的精神状态,伊夫圣罗兰被Dior宣布解雇。
皮埃尔博格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发誓维护伴侣的名誉他在极端的愤怒中将Dior告上法院,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如此。
而著名的YSL便诞生在这动荡之中。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由简单的三个曲线字母连成的普普通通的商标,将会在接下来的五年后、十年后、五十年后甚至至今对整个国家、整个世界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1961年圣罗兰公司成立,到了秋天时,这个原本仅由四五个人创立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九十人的中等公司。
圣罗兰在他的首场发布会中展示了他设计的六个系列的时装震惊了整个巴黎时尚界,他的梯形裙装更是获得了万众瞩目。
而皮埃尔始终是站在他背后的男人。
他放任圣罗兰潜心创作,把所有光影背后的事务都留给了自己。
复杂的协商条约,繁缛的项目安排,不胜枚举的记者招待,圣罗兰永远也处理不好的人情世故……皮埃尔帮他料理了一切,忙地不可开交却又满心欣喜。
圣罗兰给自己设计的服装起小狗的名字,情人的名字,任世间喧嚣纷扰万千风雨,皮埃尔始终维护着他奢侈的童真。
作为一个商人,他对艺术,对服装设计上面上所知有限,他对他所有的作品始终只有一句赞扬: 真美。
圣罗兰在皮埃尔的陪伴下度过了事业的巅峰和生命的低谷。
他们共同经历过荣耀与背叛,战争与爱情。
如胶似漆,翻云覆雨。
在那个时段里瞬间的灵感在他的大脑中迸溅出绚烂的火花,绽放出铺天盖地的色彩。
如火如荼,如歌如泣;悲戚壮烈,盛大飘渺。
仿佛天地俱焚万物皆空。
梵乐高高地飘扬在天空之上,整个世界静止无声。
他一年只欢愉两次。
在六、七十年代,基本上圣罗兰的创作都反映了反叛权威的精神。
他的设计不仅走在尖端,甚至惊世骇俗。
现在我们熟知的喇叭裤、套头毛衣、无袖汗衫、嬉皮装、长统靴、中性服装、透明装等等……都来源于他的创造。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美丽的事物:美丽的衣服,美丽的艺术品,美丽的人;不分贵贱,不分男女。
丹妮芙的长发他觉得美,Jacques的洒脱和放浪形骸他觉得美。
他疯狂地追求他们,他在他们的身上他找到了罪恶,不羁,爱地不顾一切,爱地欲火焚身。
创意是痛苦的杰作。
毒品、过量的烟酒和纵情声色掏空了他的身体,冲天的灵感榨干了他的躯壳。
他呕心沥血地创作,自虐般地撕裂自己,时而昂扬,时而颓废。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尊纤细敏感又脆弱的躯体中诞生出了著名的撞色蒙德利格子裙,沿袭沙俄皇室风格,一路延展到具有东方气息的周边。
同一时期出品的香水“鸦片”混合了东方的神秘,用古朴的深红色鼻烟壶做瓶身,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
他大刀阔斧地改制,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疯魔中享受灵感撞击的欢愉和痛苦,像是一个患了毒瘾的人。
他让穆斯林闺房中的女子戴着头巾帽和红毡帽款款走出。
他的时装开始影射出摩洛哥,中国,日本和西班牙国度的影子。
色彩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奢华与朴素的无上交融。
展台下人们惊艳在一瞬的繁华中,而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安静的神祗。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正自由的创作,埋藏在欧罗巴血脉里的浪漫在身体的每一个分子里叫嚣着释放。
他毫不犹豫地挥洒着他的才情,不顾一切地喷薄着他的热爱,愤怒地燃烧自己,像一个濒死的人,像一场奢华的葬礼。
皮埃尔是最懂他的人。
他给他充分的自由,同时又时刻牵引着他,不让他偏离道德的桎梏。
皮埃尔是他生命中的桨,是上帝对这个天才奢侈的恩赐。
圣罗兰被解雇,皮埃尔将享誉世界的Dior公司告上法庭,动用自己一切的才力人力义无反顾地为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圣罗兰从小娇惯以致长大后生活难以自理,皮埃尔包揽了照顾他生活的一切职责。
圣罗兰喜欢收集艺术品,皮埃尔直接叫人把账单寄给自己付账,每次都买一对。
圣罗兰后期依靠毒品和纵欲消磨生命,皮埃尔将他从夜店里拉出关在家里,默默地承受他的谩骂和疯狂的殴打。
在事业最成功的时候圣罗兰说自己累了,皮埃尔放下手头陪他满世界环游;忘掉优雅的展台,忘掉价值连城的服饰,忘掉一场接一场的展会和觥筹交错的酒宴,两个人,一张摩托,在荒野上不要命地狂奔。
他们相伴了近五十年,彼此的羁绊深入灵魂,深入骨髓,缠绵在血脉里,无法分开,无法割舍。
皮埃尔的一生都是为了圣罗兰,而这一切只来源于五十年前的惊鸿一瞥,从此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他无怨无悔。
人生能得一伴侣如此,已然无憾。
I want to be with you———在这个美丽,又愚蠢的世界上。
他们最终留给这个世界是一个如梦的时代。
他的一生正如他的作品里呈现的那样:典雅。
庄重。
桀骜。
昌盛。
整个九十年代,圣罗兰都在和自己的被毒品,精神疾患折磨的身体做斗争。
终于,2007年11月1日,巴黎,深秋,豪华优雅的马索大街上悄然摘下了一块铭牌,在时装界叱咤风云了整整四十个个年头的伊夫圣罗兰高级时装设计工作室随着其命名主的逝世正式关闭。
天空降下沉沉的雾霭,从此,YSL这三个字母不仅代表了一个天才设计师的缩写,它更成为高级时装界的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而陪伴他最后时光的人只有皮埃尔。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皮埃尔怀念着任性又倔强的爱人,他逡巡在他曾经潜心创作过的桌边,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五十年前的场景,是那个有着柔和光线的清晨,那个纤细脆弱,却有着清秀面容的青年拿着拿着彩色铅笔专注地描画着,绚烂的色彩在他的笔下连成一片,像是灵动的诗篇。
而自己只是伫立在他身旁,不知是看着人还是看着画,蓦然轻叹一声 真美。
包裝得多麼高大上也逃離不了狗血片的本質。
时尚界众星云集在此 再次印证天才艺术家都是雌雄同体的 显然YSL的人生比这片子要激情澎湃大起大伏更多 只能说拍的太中规中矩了 此片在电脑里半年之久 终于等到这个下雨阴霾的午后 空气中弥漫着霉腐和青草的味道 这就是YSL的气息
画面美 衣服美 只是剧情像幻灯片 走马观花 不过也不能期待更多了 不可得兼
圣罗兰沾染毒品的时候我心都碎了,忽然想到了关于教育的问题
“你才是我一生挚爱”。可惜男主不够帅,本来想看另一个版本来着。。。
演得不错,编剧稍逊
尼玛真是真正的天才
喜欢他们亲吻的画面
看过即忘
如果你能接受法国那种有点神经质的感觉,那会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就是圣罗兰设计师与经济人互相成就的故事。看完一热血可能又买几根它家的唇膏。
优雅的男人,天赋秉异,只是精神疾患给生活带来了阴霾。
【2.5】
完全的流水账,人物没有性格,故事没有因果,不过所传达的人物的情绪有到。
白开水式的叙事,平淡中少了点味道,影片讲述了世界奢侈品牌YSL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巅峰的年轻时代,从事业和生活双角度来重现这位同性恋天才的精神世界。唯美绚丽的服装咱看不懂,倒是他和搭档相依相存的基友关系挺有意思。
fashion片段没看够,天才展现也不够。
八卦和纪录片都比这好看,不过现在的SLP真是贵的要死啊
在pierre的視野裡,Yves是個放蕩不羈卻又脆弱敏感的孩子,他渾身充斥著靈感卻又時常壓抑著自我,惟獨在性愛中解脫。也許這註定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值得被人們擁戴包容,卻脫離不了自我的禁錮。
喜欢疯魔前的设计/ 伊芙: 我想求生,想与你白头偕老/皮尔: 你拥有一切却还抱怨,你到底想怎样?伊芙: 我想告诉你我想你,仅此而已/ 皮尔: 我就在这儿尝试帮助和保护你,时时刻刻保护你,也许过分保护/ 伊芙: 我爱他,但你是我的一生挚爱/ 皮尔: 我在这儿, 伊芙
在不知晓原型时,我只能说这部传记让我再次相信了being creative means being messy & crazy & bad ...
演员是颜值最高的,叙事是最烂的一版用《茶花女》做配乐很懂YSL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