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你还是放弃了,放弃了这一切都很烂的世界。
影片讲述着一个女孩16岁的经历,被人抛弃,生活无助,看到的全部是生活的负面。
之后,放弃被收容,自我堕落。
后来,他成为天使了,令她羡慕,再后来,她也成为天使了。。
这种不知是要强还是堕落的人都去了天堂。。
不知去天堂是否真的这么简单。。
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The world is a shit
想看:1.《16岁妓女的俄语文学史》2.“小时候读俄国作家的小说,每当读到妓女从良和主角相爱都有种莫名的喜悦,也侧面给了我读下去的动力,很奇怪。
”而我恰恰相反,我不愿意看到罗佳因为索妮娅的纯洁而忏悔,我希望他一条路走到黑。
人们忏悔往往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在混乱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定义正确。
很奇怪,妓女从良是无可置疑的美好的走向,但是在一群妓女里偏偏出了一个善良正直的姑娘,总让我感到人们的偏见。
16岁少女是一个文学符号,象征纯洁,所以她做妓女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纯洁,她出卖肉体过活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灵魂,她生活在阴沟里也不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是非常有力的符号,大文豪与小写手都爱不释手。
正是因为人们对心灵纯洁妓女的美好期待,让我更加可怜她们,逼她们沦落风尘的是谁?
要她们既出卖肉体又保存灵魂的是谁?
看过:【夸克】一开始我总在想:因为有理由,所以就可以学坏吗?
那被殖民的那些国家他们经济不够发达,国力不够强盛,那他们就可以自甘堕落吗?
然而,莉莉娅被娜塔莎劝说后去了地下场所,但真正自甘堕落的不是没有监护人的莉莉娅,而是看似乖巧娜塔莎。
瓦洛佳这个小孩,我认为他和莉莉娅是一种共情关系,他们没有爱情,他们都想要一个家。
面对一群人的起哄谩骂嬉笑,瓦洛佳选择离开,代表他的态度是逃避糟糕的现实,这也呼应了前文他想轻生。
而莉莉娅坚持留下来,她听着他们的话,但是却在椅子上刻下反抗的标记。
所以,她不做明明白白的坏事,就不应该定义为社会的反面。
奇怪!
奇怪!
为什么苏联不宣传毒品的危害?
为什么知道卖淫不对却不知道吸毒不对?
好难过,莉莉娅还是卖身了,如果妈妈对她负责,就算穷苦她也不会卖身。
当莉莉娅卖身时,镜头对准她的脸,声音却是嫖客的喘息。
一个被展示的妓女不能发出声音,他们都看得见她的痛苦但他们对此装聋作哑,所以妓女没有声音。
我不想看了,这个安德烈一定会欺骗莉莉娅。
莉莉娅被迫卖身,被小混混强奸,瓦洛佳的篮球也破了。
这个地方真是糟透了。
我一直支持无论如何不应该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祖国,也找不到可以改变祖国的方向,那他怎么办?
留下还是离开?
《罪与罚》中加依洛夫开枪自尽,遗言却是「我上美国去了。
」其实,留在祖国和上美国都是一种结局对吗?
留在祖国等肉体被折磨死,去美国放弃自己的精神而死,而精神消亡了肉体也不存在。
美国显然不只是优渥的环境,更多的是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的逃避。
母亲抛弃莉莉娅去美国,莉莉娅抛弃瓦洛佳去瑞典,莉莉娅面临的是更惨烈的未来,那母亲是不是也过得并不幸福。
她已经对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她只能放弃莉莉娅的监护权。
瓦洛佳死了,莉莉娅最后也会死去吗?
不,瓦洛佳早就想死了,是莉莉娅救了他。
莉莉娅从来没有想过轻生,她一直都在努力生存,哪怕苟活也不放弃生命。
瓦洛佳最后依旧选择逃避,那莉莉娅还是会刻下「Лилия,4-ever」。
而我在想,莉莉娅是勇敢的姑娘,她可不可以破罐子破摔,杀死那个买她的男人呢?
杀了他就要坐牢,怎么报复安德烈?
怎么破局?
这个转场让我好难过,好不容易发出声音,好不容易反抗一次,她的的尖叫却被车笛声遮掩。
莉莉娅被卖到瑞典后,连痛苦的面容都不能被记录,只剩下嫖客恶心的嘴脸。
因为莉莉娅彻底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了。
既然生活已经绝望了,到底怎么才能破局?
最后,莉莉娅死了。
因为生是瞬间,死是永恒,所以这是《永远的莉莉娅》。
我恨自己在想看时写的评论,我现在无比想看见莉莉娅有一个好结局,我不想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死掉了。
但我想法依旧,对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展现虚弱的一面,这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
有人爱写救风尘,但我一直期待莉莉娅跑起来,希望莉莉娅离开这里,希望莉莉娅靠自己得到新生。
有一点,在影片介绍继父时提到他是哪里人,我不懂电影的原文,是瑞典语或者俄语?
但是英语是Russia,中文是苏联。
嗯,看一部电影都能看出来英美和中国对这个地区的印象。
不过,到底原文是什么?
当那个城市灰蒙蒙的天气像一块预兆着不详的幕布般打开的时候,就预示了这又是一个在城市夹缝里卑微而悲壮的故事。
莉亚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试图寻找她自己的幸运,并不断去尝试。
她相信每一个前途未卜的机会,也许下一个就是桃源洞天。
美国,朋友,出卖肉体,男友,瑞士。
可是无一例外。
面对不幸的孩子,这个世界给予的只是通往各个雷同的悲惨选项。
或者,他们是不幸坠入凡间的天使,上帝只是要他们尽快回家。
如此多的际遇,我们人生未曾经历的。
告诉我平凡的至高无上。
想起尼采的上帝已死,上帝只在善良天真的人的眼中,戈多是等不来的,或者说上帝是好的,可是人间太残酷,甚至电影里完全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莉莉娅又太天真善良,她才十六岁。
电影开头妈妈还在时,她穿浅蓝色格纹娃娃裙,印象很深刻。
之后唯一的温暖便是朋友瓦洛佳——她当时收留了这个被父亲殴打无处可去的男孩,真的很善良。
一个十六岁刚离开妈妈的天真小孩在这个社会上,她的未来似乎可以预见,她一定活不下去,看电影时甚至我也一度相信那个邂逅的男人安德烈真的是个好人,灰姑娘可以被拯救。
可是果然,她的命运是注定的,注定悲惨的。
甚至在瑞典人贩子手里,她也并没有太多反抗。
绝望,身心俱疲,可是无处可去。
生存很不容易,死后可以上天堂,可是瓦洛佳变成天使后对她说 死是永恒的,可生只是片刻。
天堂很好,可我想再活得久一点。
生死原来是这么哲学的话题,生存并不容易,莉莉娅的世界更是太糟糕,毫无希望,可是即使被所有人唾弃和忘记,在世上生存过一次,这是我刹那的体验,无论好坏,我只想经历。
最后想说,莉莉娅真的很好。
瑞典版《盲山》,但也只是内容上的《盲山》。
少了平叙与黑现实,多了回环与温情奇幻。
两头重金属,中间vocal trance。
继《K星异客》之后第二能靠音乐抓住我的片子。
苏联解体前夕,充斥着抛弃、毒品、暴力、性交易,在这里发生了:母亲与男友去美国,丢下莉莉娅。
莉莉娅与大男友去瑞典,丢下小男友。
然而,却是被卖作妓女了。
不堪忍受,自杀。
(母亲可能也是被卖了。
母亲与莉莉娅都抛下自己的至亲,并在离去时被男友催促:“如果我们再晚点的话。
”)
—————————————————————面包和伏特加永远的莉莉亚Real Russians have no proverbs.We have vodka and misery.真正的俄罗斯人是没有谚语的我们只有伏特加和苦难—————————————————————
当门被打开、自由不再被锁住,踩在门槛上,望着盘旋而上、盘旋而下清冷寂寥空无一人的楼梯,她却迟迟没有动作、难以轻易迈出那一步。
被枷锁剥夺了自由、被释放却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这么大,然而它其实只包含两部分:房间囚禁着她、折磨着她。
她在这里悲苦,这片空间对她施有魔咒,使她更想要睡在“棺材”内祈求温暖。
这是她所想要逃离的;房间外世界广大光明,但这却不属于她。
在这里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她只能亡命奔逃。
她的生命绽放在其他地方。
抛开电影,电影反映的现实才令我无法言说。
人这一生,命运究竟掌握在哪里?
我们常说,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手中,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那是因为我们还有选择。
我们还有选择,如果没有选择呢,命运给你的路只有那一条呢?
或者说对于莉莉娅来说,路就只有一条。
要活下去,莉莉娅的能够看到的路,只有不断往黑暗处延申的那一条,你说可能在某个选择里,莉莉娅有不同的决定,她的结局一定不同,然而她的每个决定都是被逼迫,被选择的结果,她何尝自己做过选择。
母亲离开她时,还可以挽留,姑妈驱赶她时还可以拒绝,没有生活来源,可以变卖财物,出卖自己,每一次的路莉莉娅都在被迫里尽可能想过好生活,她整理打扫,挂上圣像,她一直在追寻希望,只是没有人告诉她怎样正确追寻,也没有人给她追寻的机会,即便有,也只是一个骗局。
或许死亡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和妥协。
这个世界太烂了,太肮脏了。
还是做天使👼,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活着。
干净纯粹。
若。
只有死才是解脱,那该是何等的绝望。
被母亲抛弃,朋友抛弃,姨母嫌弃抛弃,好不容易一点光,被男朋友欺骗,抛弃,堕入另一个深渊。
我不能以上帝视角来,评论。
毕竟莉莉亚是莉莉亚,任何人都不是。
虽然生活很烂,这一切很烂。
可死亡是永恒的,生命是片刻的,放弃就没有了,连他都不在了,不死又如何。
重来。
拒绝他,留在沃洛佳身边,他是朋友,是这世界唯一在乎自己的人。
虽然世界很烂,生活很烂。
至少我们拥有彼此。
活着太累了,做天使👼吧。
这个世界,你们不该流落至此颠沛流离。
没有假设,不会抱错,依旧只能在这个世界发霉腐烂的角落里挣扎。
穆迪森最棒的两部片Fucking Amor和这部4ever Lilya。
这个世界太坏。一切那么烂。后来,你们都成了天使。本就不应该流落世界。
501 引用一长腿胖子给《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评价:苦难?中国人会觉得还好吧。流于表面的情感宣泄多过真正深入的思考
一开板以为是《罗拉快跑》,又一看隐隐的《破浪》幼少版。还是欠火候~
让我想起玛蒂尔达问里昂的话“是生命本就残酷,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the world is a shit.16岁,太容易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也太容易被相信的美好事物毁掉。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地球仍在运转,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也不会因死去的两个年轻生命而停止前进。我知道一切都很烂,可拥有的唯一就是生命......
让青春直接面对生死这一残酷的选项,导演或许自以为很高深,其实跟片中的那些浑噩的男人一样,也犯了辣手摧花的瘾,除了泯灭人性的悲情游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引入这个命题呢,对于这部十多年前的电影似乎不能苛求太多。
我畏惧用奇怪的电子乐配音的欧洲电影。。
剧情太单薄了
死亡永恒,生即片段,究竟要有多大勇气才能直视这些残酷和灰暗;再无情肮脏无耻黑暗的事,都是人类心安理得干的,人类终究还是灭亡的为好!
【B-】卖惨有余,细化不足,较为做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不过女主是真灵。(不枉我为了海报看片)
2011。源头,无责任感。天使只能在天堂。
被世界遗弃的孩子。有些地方的配乐真的很下档次。★★☆
妈妈离开时,莉莉亚即使伤心但还是抱有希望的,直到得知自己已经完全被抛弃了,莉莉亚开始放纵,这更像是对生活的报复,本片中更令人揪心的是莉莉亚被迫出卖自己的绝望,在此之前莉莉亚还在劝说着小男孩不要放弃生命,然而最后莉莉亚选择了死亡,或许死亡才是她最好的归属。
莉莉亞,那個歷史時代的悲劇。
快进看完的。遇人不淑。
我老了
非常的绝对的好看之极.
以为片头片尾战车的歌能带给这个女孩重生的力量,但是我错了,令人心塞绝望的电影。女主像美丽版的凯瑞穆里根,导演太残忍,,
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现实风为主,之后又引入了些超现实的遐想,和同是残酷青春的《罗塞塔》很像,但没有罗塞塔更简单纯粹,故稍逊一筹。主观镜头的嫖客众生相很是令人痛心。最后女孩终于变成了天使,liliya-4 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