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残害生命,战争吞噬人性。
作为一名战士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用战争的手段去阻止杀戮,作为一个人,从一次次痛失所爱,从一次恐惧绝望中跌倒爬起,继续相爱,继续温柔的生活,驱散战争在心中留下的阴霾,走过硝烟的女狙击手,用传奇的经历,告诉人们,时势造英雄,战争可以让一个女神变成了女汉子,让一个大学生成为了大杀器,当战争结束,卸下灵魂的武装,找回原来的自己,才能真正为战争写下句点。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拍就好了,她的身边没有环绕着为她牺牲的男人,只有一个抛弃她的前夫,在柳德米拉的传奇中,男人不过是微尘而已,有太多的东西比她的男人们更值得关注。
形形色色的男人,虽然不乏可亲,且富有魅力,但这并不是真实,传奇的女性有自己的传奇,不需要虚构伟大的男性来成就。
三星是为女主打的,虽然人物设定让人有点失望,但她的坚毅勇猛的的确确是军人的样子,为她骄傲。
这不是一部完全关于狙击的影片,这是一部女英雄的回忆录;苏联版的「花木兰」或者「红色娘子军」柳德米拉,一个被军人父亲当男孩养的女战士,但不是替父从军,战斗民族的女人也是男人,那个时期都有「芳华」年代,1941年那个时期的苏联与中国的解放后真的很像,我们确实很多方面学习了苏联老大哥;这部片子的表现风格和叙事方式感觉非常中国,或许那个时期的革命爱情故事都是差不多的,或许因为音乐,让你联想起很多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片子,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说的那个时代是中国的解放后,抗美援朝附近;这种时间段混乱穿插叙述的方式确实有利于传记体影片的表述与理解;德国人的突袭显然让苏联还没有做好准备,新兵们更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训练好的士兵们就已经上了一线了,一个爆炸就全傻眼了;耳鸣是战争片都会遇到的问题,基本所有的战争影片都会涉及,伴随着恐慌的眼神彷徨在战场;其实该片应该理解为战斗民族的一个女战士的成长史,并不是「狙击」本身的精彩,而「狙击」本身仅是米拉的职业而已,这段历史有自己的刻苦、父亲的激励、队长的培养、总统夫人的指点……同时关乎米拉的爱情、亲情、感情;又有些像「米拉的中场休息」,与李安的那部「林恩的中场秀」些许碰撞,谁也不知道或者体会不了米拉经历了什么,她眼神的坚毅来自战争与失去爱人的折磨……不可否认米拉还是一个漂亮的苏联女人,所以她会经历3个男人,只有波列斯不是那个征服了她的男人,但绝对是真爱他的男人,也算是最可悲的那个;米拉与总统夫人的独处是很好的设计,总统夫人演员很到位,这个桥段通过总统夫人非常巧妙的打开了米拉的战后心态与感受;空袭舰船一段虽然不长,但是足够精彩,场面短小精致,个人很喜欢在爆裂的战争场面时消去背景声音而配上一位女声无词的吟唱;马卡洛夫死后的米拉完全进入了或是复仇或是真正的一名狙击手的节奏,简述的画面与一首工业金属的女声非常贴合,这就是米拉的呐喊,一个女人破茧的撕裂疼痛;新的领导与米拉行成快乐的狙击夫妇,战斗着恋爱着,配着那首俏皮「米拉之歌」,杀敌爆头宛如游戏了,但是感觉她的新男人尼德又快牺牲了,又将成就米拉的一次破茧;那个尼德牺牲的场面、音乐、意境都对,米拉的悲哀……然后就是崩溃的米拉,越来越不像那个纯洁漂亮的女人了,现在的米拉就像一个被战争轮奸了妇女;泰坦尼克般的结尾,米拉的三个男人或者间接或者直接的为了米拉而死,漂亮的女人总有人舍身保护;
她坚毅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阴影。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
他对她的单向的爱始终如一。
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
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从来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她自己。
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所以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
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如她,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最近很喜欢看战争片,特别这种展现女性参战的片子, 《女狙击手》更激发我的好奇心。
每当看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生离死别,总能让我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觉得自己生命的宝贵。
据说这个片子有真人原型,由于信息差异,我不知道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杜撰了什么或者强调了什么,我就慢慢去适应导演的意图吧!
狙击手需要天赋,需要磨练。
女主角柳拉生活在一个军人之家,就连她考上大学这件事她父亲都没时间专门赞美她,拥抱她!
看来国外的父母也和我一样赞美表扬孩子的动作不那么多!柳拉学习射击源于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国家意志让她中断学业去学习军事射击。
本来她离战争应该很远,她周围的女伴因为欣赏喜欢她,给她介绍了英俊潇洒的医生,并且带她见了未来的公公婆婆,在那一家的期待和祝福里,柳拉因为听到开战的电视广播,用自己曾经受训的信仰响应参战的号召,离开了相亲的尴尬。
离开了那个最爱她的人。
尽管不舍自己的父母,她也毅然走上战场。
最后她成为击毙309名敌人的英雄。
期间她多次负伤,也经历了三段爱情。
最后她在初恋军医爱人的帮助下,摆脱了战争。
这时候她不属于她自己,她的英雄战士形象,又被做为外交宣传的工具。
碰巧她遇到了罗斯福夫人,一个善良温柔体贴的女士,她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帮她找到自己原来还有女人的角色,打开她的心结,她最后的演讲成为获得外部支持的名场面……影片结束时罗斯福夫人来访问时,重温了她们的友谊,柳拉已是一位母亲,不知道她儿子的父亲是谁……不过看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她高兴!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战争谁都躲不开,因为参战人中有女人的丈夫、孩子!
愿天下永远没有战争!
愿现有的战争尽快结束!
战争片是我最热爱的一个电影genre 从小就是,记得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看兄弟连,太平洋战争。
总是被这区区几十年前 硝烟弥漫的世界所震撼。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苏联女狙击手的故事,从小就希望得到父亲夸赞的她走向了狙击手之路,很多人一直在说爱国,可是却忘了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让父亲感到骄傲。
有着超长狙击天赋的她很快就在军队里名声大噪,在第一次经历的战争的慌乱中找到了沉稳,成功击毁一部坦克,立下大功。
当然这部电影自然有着爱情桥段,她的三段恋情最终都以爱人的死去而结束。
第一位上尉的死去标示着下一个长官的到临,在一次次跑任务打怪的同时,两人之间萌生了爱情的火苗。
不得不说那段插曲,俄罗斯孤独的女声,加上寒冬的大雪,完美的展示了俄罗斯。
第二任为了救女主又死了。。
当大家刚认为女主终于和从一开头就爱慕她的那个军医有个完美大结局的时候,发现军医没上撤离的船。
他们走向船的那一路,计划着以后一起的幸福生活,可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战争时期无法实现的梦,上船了,军医把自己的船票给了她。
一个人留下和Sevastopol抵抗敌军,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输了。
很难想象战争时期,我们眼中的大荧幕里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士兵在炮轰下血肉模糊,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在战争中熄灭的所有生命。
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国家的安危;她在面临国家被侵略的险境之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迎击敌军;她曾经在战场上四度受伤,却又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回战场;她在战场上狙杀的敌军比很多男人都要多很多;她站在很多男人的前面,保护了很多的人;她用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她人生中对她最重要的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了爱意;她在国家面临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没有逃避,甚至表现得比绝大部分男人还要英勇;她是一朵盛开在战场上的荆棘玫瑰,用她尖锐的刺去攻击敌人,再把盛开的娇艳带给祖国;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女英雄、王牌狙击手、造就在战场上,击毙纳粹兵达三百多人的传奇、海军少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本来柳德米拉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历史系的女学生,父亲是位严厉的军人,几乎从来没有对她笑过,就连对她考上了大学这样的事情,也只是说这是她应得的,不过,虽然话语之间比较冷淡,居然能看出父亲对柳德米拉浓浓的爱、以及他以这个女儿为自豪的心情,或许也真是父亲在生活上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柳德米拉冷静,刚硬,果敢,绝不服输的精神,母亲则是很温柔的母亲,对女儿和丈夫都很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考上了名牌大学,按理来说她今后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在战争面前,女性本来也是可以选择躲避的,可是柳德米拉没有,她选择拿起枪走上战场,一次次地冲锋在前,击杀了三百多个德国纳粹,完成了很多男性都没有完成的战场上的传说,她用柔弱的肩膀保护着她所热爱的这个国家,甚至保护着那些躲在她身后的男人,就像影片中她在美国,为了鼓动人民起来抗战做演讲的时候,对台下的男人们所说的一样,“你们躲在我的肩膀后面已经太久了。
”刚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很开心,男生和女生们决定去庆祝一下,女生们想看电影,男生们想去玩射击,在双方人数持平的情况下,柳德米拉的一票让他们去玩射击,跟朋友之间的射击比赛,让她发现了她在射击上过人的天赋,在当时负责他们射击的射击教练的大力推荐下,柳德米拉参加了军队组织的射击训练,知道女儿要去参加训练,母亲很不舍,父亲依旧保持沉默,本来柳德米拉可以不去的,只要她父亲写封信就行,但是最后她选择了去,因为她的骨子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流淌着父亲那坚毅果敢、敢说敢为、冲锋在前的血液。
时间没过多久,战争就开始了,柳德米拉之前在一位女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对方的兄长,女同学的兄长是学医的,因为是相亲认识的,所以柳德米拉还去了男方家,男方父母的问东问西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在男方家中,广播声响起,原来女同学兄长一直宣称不会开始的战争,就在那一刻打响,听到这个消息,男方一家人都惊愕了,最后还是女同学跑去关了广播,拗不过男方一家人,柳德米拉最后还是陪女同学的兄长去看了歌剧,但是在看歌剧的时候,她因为心系国家安危,所以早早的离开,表示要奔赴战场,女同学的兄长自然是苦口婆心的劝她不要去,柳德米拉却告诉他,“我是要上战场的,比起在这儿,战场更需要我。
”就这样,柳德米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书写了一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位苏联女英雄的传奇。
“That's why we've given it all.Taken too soon from the lives we loved, a misery I can not explain.Only when we feel your presence are we sure we did not die in vein.”“这就是为何我们会奉献一切,我们所热爱的生活与生命早早地被夺走,那是我们无法解释的痛苦,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或许就如Accept乐队在《Shadow Soldiers》的这句话吧“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所谓英雄,注定是为了别人的存在,牺牲自己,若将之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则这种牺牲将显得崇高和荣光,或许这就是英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家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却不顾。
完。
这部片子从政治角度可以谈,从爱情角度也能谈,方方面面的,涵盖的还挺多。
我觉着还是从战争的角度交单谈谈,简单说四个阶段,同时也对应着爱着她的四个男人。
第一阶段,战争被看成获得荣誉,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游戏,对应的男人就是那个飞行员。
从沙滩上望远镜李出现的那个人,其实女主是被吸引的。
那种散发着英雄主义气息的味道,是与苏联那种伟大共产主义的理想相吻合的。
其实她没有义务去战场,但是时代在激荡着她。
我想这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对于战争的最初幻想。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女主从来没有爱上过飞行员,我总能在其中感觉到每种政治讽刺。
第二阶段,战争成为复仇,对应的就是第一个上尉。
伴随着上尉的死,可以看到女主态度彻底改变了,她不再追求一弹三杀,不在绕道敌后玩什么英雄主义,而是追求最大程度杀伤敌人。
这种仇恨是进入到战争相持阶段后最易爆发的情感,对于生存在战场上的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只是因为仇恨,所以杀戮。
这是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人性全无。
第三阶段,战争是为了守护自己所重视的东西,对应的就是第二个上尉了。
随着射杀那个布线兵,上尉看出了她内心所含的仇恨,“战争不单单包含死亡,它还包括活下去。
如果你不弄清它是什么,它会杀了你。
”生活在战争中的人,很少活到这个阶段,因为很多人没弄清战争到底是什么,就被战争杀死了。
也可以看到,整部电影,唯一能看到女主开心笑的样子就是在这部分,最欢快的节奏。
同时在那场婚礼上,男主并没有和女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
这里就有一个女人的感性和男人的理性的碰撞,在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第四阶段,战争走向虚无,对应的就是那个医生。
其实从医生出现的一开始,他就已经讲述了这个道理。
医生并不是懦夫,也不缺少勇气,更不是逃避战争。
作为一个纯粹知识分子,他知道战争意味这什么,需要经历什么,最终的走向是哪里。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战争是虚无的,是没有意义的。
他只想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
而女主看到那张船票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美国不断地被那个政委的绑架下,我们看到了女主最为无力地反抗。
战争可以带来荣誉与英雄,可是只有一个追求知识的社会才会让这个国家有未来。
我有时候感觉现在身边好多不怕事大的人,基本到第二个阶段就挂了。
我就把这个看成一部反战影片吧。
1.电影首先需要解决,主角为谁而战问题,亲手推翻了康米信仰,又演了一出女主仿佛是被拉壮丁上战场的不情愿戏码,那女主的神勇就只能从国仇家恨的出发,往大了说是民族主义,给沙皇封圣来团结全体俄罗斯民族,往小了说人物行动的驱动力,从信仰变成了亲情,友情,爱情。
(电影或许可更名《柳德米拉与她的三个男人》)。
2.乌克兰是斯拉夫人的荣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柳德米拉是乌克兰人,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人,帝国最强武力哥萨克骑兵也是乌克兰人,失去了乌克兰,沙俄/苏联/俄罗斯都将不再是一个大国,乌克兰人武德的确不拉,难怪毛子打的费劲。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本也该是统一全体斯拉夫人的起点才对,莫斯科基辅地位互换这事吧,还得怪蒙古人。。。
斯拉夫三兄弟的分化属实是蒙古西征的历史遗留问题,俄国是蒙古的藩属,白俄乌克兰是波立联邦的藩属,就这么过了一二百年,民族区别不就出来了,俄罗斯在被混血掺入了蒙古血统后,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西欧人们中有原罪的野蛮人3.毛子一直在怀念苏联的强大,却拒绝思考苏联为何而强大,馋苏联的身子,但恨苏联的灵魂,觉得布尔什维克是导致了自己与西方之间的深深鸿沟的主因,一直想把康米信仰和俄国人的历史荣耀切割,想假装信仰在这片土地中从不存在,是俄罗斯精神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荣耀,事实上,是布尔什维克把斯拉夫人抬高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度才对。
4.关于电影中女性主义的思考:真正的女权究竟是抹平男女差异,还是强调女性特质强调她应该做自己,苏联似乎是前者,而反思苏联的俄罗斯的后者,女主上战场杀纳粹不屈,但她内心爱美爱漂亮的,当在美国脱下军装穿上裙子画上精致的妆容时,她是高兴的。
电影在很多强调女主也是个小女生,她喜欢阳光白云,喜欢漂亮裙子,喜欢英俊又体贴的男生,她枪法很厉害,但是打打杀杀的战场不是她喜欢的,女主的浪漫爱情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把历史上的柳德米拉年纪轻轻被渣男骗当了单亲妈妈一边读书一边养娃一边参加射击俱乐部的经历给忽略了。。
然后给她配了三个男人,给演了一处二战版的青春玛丽苏偶像剧。
5.当代毛男确实拉,十二三岁惊为天人,二三十岁迅速邋遢,酗酒短命还家暴,是在卫国战争亖了太多正常男人了吗,毛女也是娇妻的可以,带俩娃徒步送外卖挣钱养酗酒老公的当地ip居然表示见怪不怪(理解无能。。
),还有因为看了土剧跑去嫁给土耳其男人的,老外对爱情婚姻观真的好随便。。
天知道我听闻03年的飞天和男伴结婚了之后久久没有恢复的瞳孔地震,想起之前马来西亚有个亲戚,说马来男女生一杯奶茶就能定情,半年就结婚,在不在读书有没有收入家境怎么样都无所谓,我那个大马籍华人的远房表弟,没房没车没工作甚至有负债,居然也有马来女生非要和他结婚(婚后需要入教是另一回事了),华人倒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读书还是婚姻,都走的很慎重,走一步得把后面一百步想好(有时候觉得会不会活的太累了)6.其他碎碎念,俄语电影里听到达瓦里希和乌拉还是会感到很亲切啊,毛子电影特有的不关原音开配译双声道真能创亖我一万次,以及布谷鸟是真的很好听啊!!!
以柳德米拉的墓志铭收尾吧——“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
打仗和谈情说爱必需两全?
这是一部非常“浪费”的战争片,看到后面简直偏离主线,让人看不下去。
很少有的以女性军人为主体的电影,这是看它的主要原因。
本来期待它像《兵临城下》等战争片那样多刻画女主如何狙击杀敌,作为神枪手如何厉害,结果里面非给女主安排了至少三份战争情。
本来刚开始还看的热血沸腾的,女性朋友参军汇合那刻,我还期待刻画战友情什么的,结果什么都没有,就像你期待喝一碗浓汤,尝到的却是加了味精的白水。
女主总是和她上级暧昧,还有一个万年备胎,战争狙击啥的都成背景板了,剧情越到后面(本应该越来越深入的)战争越是背景板,节奏开始拖拉注水,感觉是不知还能写什么往上面堆的。
特别反感的是,一小时25分刻画一段新的暧昧时,还配上了一大段格格不入的浪漫bgm。
不知道的以为在看偶像剧MV。
这部片子主要问题出在剧本,根本没有设计好深层次的主线,反而把大量情节用注水般的恋爱填满,而不是深入的去研究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女性,她能被刻画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与同样上战场的女同胞们深厚的情谊,与敌人的较量,还有流露的同样对死亡的恐惧,对杀敌战争和违背人性的思考……这些东西却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去刻画。
以及,作为人物塑造来说,女主的女性朋友们作用是什么?
似乎花瓶一样可有可无,哪怕不出现她们也行,毫无亮点,就像工具人。
如果想表现女主情感细腻的那一面,仅仅通过不断插入的一段段爱情,实在也让人难以带入整个剧情。
采取的两个时间段穿插的情节也很注水,在美国白宫情节似乎只是为了这样双线并叙引入回忆而做的工具化程序,并没有多么动人或拉紧剧情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对战争那条线的引入感,还不如简化这种形式。
另外,导演在战场刻画上的镜头表现力十分鸡肋,让人缺乏紧张的带入感。
同样是讲狙击手的,《兵临城下》的镜头表现力就要丰富的多。
“血性”这个东西就是本不属于任何一个性别,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男性从小文化环境会鼓励他们对从军有种迷恋,光是影像有太多战争片了,只会看见男性身影的模板。
但是如果有女性军人的模板,一样会激发很多女子从军的欲望和热血,这种被环境文化所激发的东西,更加证明了它是无性别化的。
但这样的作品在哪里?
女将军的题材、军人题材,本身就少之又少,所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面世,是多么珍贵的——然而这部电影全盘打碎了这种期待——这部电影告诉人的,不是她面临多少人性纠缠,也不是塑造一个让人崇拜的天才如何展露她的天才,而是仿佛在说,女人哪怕在战场上不谈恋爱也活不下去……这电影应该叫《以战争名义谈恋爱》,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1. 真的不喜欢这种文艺战争片。具体来说,它应该是文艺片,而不是战争片。2. 女主演技不太行。
凑合还行。
当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美国20世纪福斯发行。时过境迁,如今俄乌兵戎相见,20世纪福斯也不复存在,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Война -- не место для женщин. 电影院里坐满了,很多年轻人。今年俄罗斯上映了不少女性题材的战争电影,算是对70周年胜利的纪念方式之一。很精彩,很喜欢,泪流满面。三个男人,三段爱情,战场。当她拿到枪的时候,哭了;当他扑住她的时候,哭了。FM男主角,出来那一刻太惊喜!
非常好。恋爱脑女友很可爱。看到有的评论说战争片写什么爱情。正是因为有爱情的对照,战争才显得格外残忍啊。
俄罗斯的电影大抵分两类,一类关注于社会问题,以冷静见长,如《利维坦》、《伊莱娜》、《将爱放逐》等,均颇有可观性。而另一类就是继承了前苏联的电影传统,追求大题材,讲究所谓的诗意,最后导致假大空。不幸的是,此片即属此类。本来是个不错的传记题材,能够拍得非常出彩。可惜了。
一会41年一会42年,感觉打的很碎,剪辑的有问题,一直高潮不起来。战争是很残酷,电影里一些镜头有些太过血腥,不适合未成年人了。
战事与情事
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戏,一是小女孩的呐喊,一是片尾普通民众的凝视。但除此外,处理得太平淡了。
历史原型生猛得一匹,电影非要加那么多感情戏去凸显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脆弱
767 这拍的啥
色彩偏西方,少了些苏联味
资本家不配写无产阶级英雄的故事 二星只给战士
两个挚爱一个备胎,309个观众
叙述不够流畅,刻画也流于表面,也许想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常,以及对人性的忽视,以此来渲染反战的主题。但这一切展现于电影中的只是符号化了,并未见到深刻的表达,但态度是诚恳的,刻画是真实的。
俄罗斯终于拍出了苏联时期水准的战争片
过瘾
讨厌在战场上谈恋爱和MV式的战场镜头,还有,丑化。
六七分,对战争残酷性的刻画还行,不停的闪回其实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女主要在白宫,算是劝说美国参战,这种戏份太多,反而能看出自己的底气不足。
309的战绩,先生们你们还要站在我背后多久!女权平权,她们和他们一样,拍得挺文艺,故事中规中矩,爱情有点狗血。将刚受伤刚失去爱人的战士从病床上拉下来作女英雄宣传拍照,单这点本片就完全不主旋律。【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