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做得真好,比整部电影都好看。
上一次有这种看后极度失落的感觉还是看艾玛·沃森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2017年电影《圆圈》。
女性复仇本是个很容易出彩的题材。
女主角一般都生得极为美丽,男女生都很容易被其吸引,更别提是美女犯罪了。
但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演得有些平淡,没有很好地撑起这个故事。
电影运用的类似昆汀电影中常用的章节风格只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内涵。
每个章节用人名来分隔本身没错,问题出在每段复仇都太过简单,像是没有经过什么深思熟虑似的。
从电影中女主的表现看不出她原来曾是医学院的高材生。
比如,女主身材娇小,又不是练家子,用装有普通智商水准的脑子想想也能知道很难在1V1的战斗中战胜渣男的。
聪明的她怎么会用这种对自己这么不友好的方式复仇呢。。。。。。
电影中间还插有一大段很不喜欢的女主和曾经同学谈恋爱的桥段。
拜托,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酣畅淋漓的复仇戏码,为什么要像插广告式的给我看这种无聊的恋爱戏呢。
拍电影时应该学会做减法,不要想着把观众喜欢的所有题材都放在一部电影中。
这样有时会影响观众对于故事主线的理解的。
就算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俄国作家伊万·蒲宁也会因为在有些小说中过多描述非主线的细节而干扰到读者对主体故事情节的理解。
唯一能看下去的就是结尾,女主还算聪明地安排了Plan B去完成复仇计划。
如果没有布兰妮的”Toxic”作背景乐和还算精彩的结尾,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真的及不了格。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211.html粉红色的“Ⅳ”,复仇的第四章节,凯西已经失踪,但是失踪的凯西却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咖啡店里盖尔收到了她发来的信息,信息是关于那条项链和自己有关的项链;莱恩收到了她发来的信息,关于即将结婚的艾尔,关于那盘录像带,关于尼娜被强奸的真相;而在艾尔成为新郎的结婚典礼上,在场每一个和事件有关的人都收到了凯西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指向了杀人犯艾尔,于是警察出现在婚礼上,他们最终带走了真正杀死了凯西的嫌犯艾尔——这是揭露真相的章节,这是完成复仇的章节,当艾尔为此付出代价而陷入噩梦的时候,凯西即使早已经失踪成为被害人,她所预言的结果也成为了事实,在手机那端精心设计好了一切的她似乎就以死亡的方式成为了胜利者。
死亡已经提前发生,真相最终水落石出,这是凯西想要的结果,但是凯西真的是这场复仇之战的胜利者?
粉红色的“Ⅳ”之前的Ⅲ,凯西为自己画好了艳丽的口红,穿上了性感的护士制服,然后开车来到了艾尔和几个男人的俱乐部,在“脱衣舞娘时间”到来的幽暗世界里,凯西进入到那间小屋,并把艾尔绑在了那张小床上,这个充满着欲望的房间几乎是艾尔的死亡之墓,因为在七年前艾尔强奸了凯西的最好朋友尼娜,最终导致尼娜自杀——“我叫尼娜·费舍。
”凯西对着无法挣脱粉红色镣铐的艾尔这样说,这就明确告诉艾尔这是一场替尼娜寻求正义的复仇,艾尔在挣扎,在叫喊,在哭泣,“受到这样的指控是每个男人能经历的最可怕噩梦。
”而凯西笑着反问:“你能猜到每个女人最可怕的噩梦是什么吗?
”曾经在医学院上学,为婴儿做手术就像是一次杀人经历,对于凯西来说,绑在床上的艾尔就像是一个病人,当凯西告知了他什么是女人的噩梦,就是把艾尔推向尼娜强奸案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但是当她正欲实施下一步计划时,艾尔却挣脱了其中一只手,并以男人的力量进行了反控制,他把弱小的凯西压在下面,然后用另一只手抓过来一个枕头,蒙在凯西的脸上,尽管艾尔惊魂未定,还在哭泣,但是剧情完全开始了反转:枕头下的凯西在挣扎,但是在一个男人面前,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于是在几分钟之后,凯西失去了一切的动作,在这个夜晚,她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而在第二天,在乔的策划和帮助下,艾尔又将凯西的尸体运到了荒郊野外,并在一场大火中让她化成了灰烬——一场复仇最终变成了自我牺牲。
凯西死了,但是很明显她是知道自己可能会在反杀中丧命,所以她会提前将信息编好,然后进行定时发送,当相关人员收到了凯西的信息,随着事情真相的暴露,艾尔终于难逃法网。
真相被揭开,罪犯被绳之以法,这是凯西想要的结果,所以粉红色的“Ⅳ”开始的复仇以及复仇中的自我牺牲,都不妨看做是凯西的整体计划,她画上口红穿上制服深入虎穴,就是一种赴死的仪式。
但是,当凯西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这一场复仇,却并非是悲壮,她的死依然是一个悲剧:因为她所惩罚的只是一个单个的艾尔,而更多的艾尔在凯西自我牺牲之后依然会成为强奸犯、杀人犯,对“前程似锦女孩”的扼杀依然无法停止,使女人经历最可怕的噩梦依然会重演。
凯西的牺牲,最大的问题是她把自己当成了揭露真相的砝码,当用生命换来所谓的正义,她必须让自己陷入其中。
一方面是她陷入了尼娜的故事中,七年前发生的那一幕从来没有从凯西的脑子里抹去,尼娜成为受害者并最终选择自杀,作为好朋友的凯西无法忘记这一切,不仅仅是尼娜和自己独特的关系,更在于她看到了自己和尼娜之间命运的相似点,这是女性被男人控制的命运,但是她最大的问题不是用正确的方式反抗这个社会性问题,而是以以身试法的方式陷入到了个案中。
以粉红色的章节字幕出现为界限,在Ⅰ、Ⅱ、Ⅲ、Ⅳ组成的章节中,凯西完全化身为尼娜事件的调查者和复仇者:她和已经怀有双胞胎的麦迪逊取得了联系,在和她吃饭时用酒灌醉了她,麦迪逊醒来发现自己身边是一个男人,以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凯西告诉她“他没有碰你”,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凯西安排好的,她只是趁他喝醉得到了尼娜那次受辱的视频,当麦迪逊再次找到她时,对她说了一句:“我不想卷入其中。
”凯西还去找了当时尼娜案件的律师格林,格林当然没有为尼娜作证,对于七年前的事件以及自己的罪恶,格林反问凯西:“你是来伤害我的吗?
”所以他希望凯西能原谅她,甚至跪在凯西的面前;凯西还去找了尼娜的母亲,对于七年前那晚发生的事说了抱歉,因为是凯西并没有在尼娜身边,所以她在七年之后只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但是尼娜的母亲哭泣着对她说:“这对你我、对尼娜都没有好处。
”然后哀求似的对她说:“为了我们所有人。
”——就是让凯西不要再提七年前的那件事,更不要去复仇,刚刚愈合的伤口不应该被重新揭开,而且尼娜已经死了,即使得到了真相又怎样?
从麦迪逊、格林那里得到了关于尼娜自杀的证据和资料,对于凯西来说,重新走进七年前的死亡现场,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当面对那段视频,凯西几次泪流满面,尼娜,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就这样被侮辱,就这样失去了生命,而造成这一悲剧的是男人,是社会,是法律,所以作为像尼娜一样前程似锦而又陷在社会底层的自己,作为一个没有朋友却受到男人威胁的女人,凯西忍辱负重要抓住那个制造悲剧的凶手。
于是她把自己推向了命运的深渊,她走进了七年前的故事也走进了当下的故事,她要为尼娜复仇即使要为自己正名,在这样一种自我陷入的设计中,她越来越成为尼娜的幽灵:进入树林,进入小屋,进入“舞娘时间”,在面对艾尔时向他发问女人最可怕的噩梦,都是把自己当成尼娜的影子,都在重演七年前的悲剧,一种对个案的过多复原,一种对个体的过多愤怒,终于使她走向了不归路。
陷入尼娜的故事中,是凯西悲剧命运的第一个维度,而她悲剧的第二个维度则是轻易倾注了自己的爱,布恩是她在缺少朋友封闭自我的生活中爱上的一个男人,从一杯吐口水的咖啡开始,同为医学院毕业的他们找到了共同话语,布恩经常来看她,凯西起先保持着距离,但是当她发现布恩那里有很多和尼娜有关的线索,她开始主动接近,而布恩邀请她吃饭,一起去跳舞,于是开始吻她,开始上床——在和布恩的接触中,凯西一开始是利用他,但是后来也喜欢上了他,“我想我也爱上你了”似乎是一种不设防的开始。
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甚至转变为一种爱情,凯西再也无法走出:在给他看了麦迪逊提供的录像证据时,布恩开始慌张起来,凯西终于知道七年前艾尔强奸尼娜,布恩也是围观者,甚至就是一个从犯,这是另一个真相,或者比起尼娜的受伤,凯西在这一真相面前更陷入命运的无情中,布恩一句“当时我还是个孩子,我什么都没做啊!
我只是在一旁而已,你现在是要毁掉我的前途吗?
你这个烂人!
”他在骂凯西,为自己开脱,凯西似乎不再追求这一切,在所谓爱情的名义之下,凯西选择的原谅也是一种自我陷入,当她独自一人深入虎穴,当她实施复仇计划,完全没有把自己从陷入的爱情中抽离出来,也没有把布恩还原成七年前案件的知情人甚至旁观者,最后发给布恩的手机信息,是一个大大的爱心——在这种自我沉迷的故事里,凯西当然以个体的方式卷入到噩梦中,制造了又一个纯粹个案的悲剧。
在被粉红色的Ⅰ、Ⅱ、Ⅲ、Ⅳ标注的故事里,凯西是证据收集者,是线索查找者,是复仇者,更是牺牲者,这四种身份属性都无法以复仇的方式让“前程似锦的女孩”变成女性对抗男权的社会样本,但是在粉红色篇章开始之前,凯西却大胆地走向了这条路:她在迷狂的酒吧里装作是喝醉酒的开放女孩,坐在诱惑的红色沙发上,张开性感的大腿,双手同样以收纳的方式面对那些男人,这是一种勾引,凯西以身体作为诱饵,让男人们无限接近她;当男人提出要送她回家时,她也没有拒绝;而男人往往在车上会邀请她再去喝一杯,送到自己公寓之后,凯西更是装作不省人事,于是男人为她整理头发,给她抚摸,甚至给她脱衣服,但是在即将进入预定轨道的时候,凯西会冷不住地问一句:“你在干嘛?
”这一句话彻底将向前诱惑的氛围化解,然后凯西起身开门离开,背后留下的是惊愕不已的男人,是被控制的男人。
将男人留在身后,把男人脱离出来,这便是凯西对他们的惩罚,不管是向前的诱惑还是最后的清醒,她就是要把男人拖入到这个羞辱自我的境地中,“下次出门小心点”的警告更是让凯西成为胜利者。
白天她是在咖啡馆里安分守己的职员,晚上她在各种酒吧寻找目标,看上去这种鬼混的生活重走了尼娜七年前的老路,但实际上,她设计了这个陷阱,她让自己保持清醒,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所报复的不是单个的人,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一种“泛男人”,那本笔记本上以画线的方式记录下的男人便是一种集群式的存在,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凯西的行动是一种不陷于自我沉迷的复仇,才是让女人结束噩梦的有效方法,这种纯粹民间的方式也正是对于道德、法律的所谓规则的反抗,正是对于男权的惩罚——甚至连身体也没有受到丝毫损伤,这是完全的胜利。
但是凯西太急于为朋友复仇,太急于让男人品尝恶果,所以又从对泛男人的惩罚计划中跌入到自我即使知道一个女人柔弱的手无法真正将罪恶的男人推向深渊,她还是决绝地选择了自我牺牲,而最后她不仅失掉了身体,而且又回到了男权社会的窠臼中——最后嫌犯艾尔被警察抓走,依然是回到了法律秩序,而这一结果又是凯西预料到自己会遭不测而选择对艾尔的惩罚——从身体之复仇取代司法正义,最后依然回到法律的惩戒体系内,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死于“前程似锦的”男权手上,复仇依然走不出宿命。
因為少壯不努力,所以醒悟後要擠破頭皮提升學歷; 因為過去失敗的戀情,所以要麼孑然一身不再受傷,要麼投入下段感情忘卻悲傷; 因為失去,所以從前的一切才是那麼難能可貴。
沒有人能徹底忘懷,我們都是在尋找自我調節的方式罷了。
命運確實非常不公,改變也確實很難。
人永遠無法替別人惋惜,也無法為別人估量一件事的代價。
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
過去翻不翻篇,只有自己說了才說。
很少有女性题材的电影,会像《前程似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0) 是纯粹类型片,而且是犯罪类型。
通俗易懂、直接有力的故事,使得一般观众也能无障碍接收到影片要传达的信息。
我甚至惊讶于,一个如片中反派那样,把黄色秽语和贬低女性当作幽默风流的男同学,看完影片后,发出“这TM才是真正女权”的感慨。
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并且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不只是因为影片所持有的女性主义立场。
其实不必对台词里阐述的论点感到诧异,已经有很多关于性侵的深度报道文章,将女性角度的论据作为叙述的常识。
这部电影最高明精妙的地方,在于将女性群体内在的脆弱情感,隐藏在了直白的类型情节背后。
这篇评论也许就像人物小传,讲述的可能是女主角Cassie,也可能是身为创作者的编剧、导演或者演员,还可能是正在写下文字的我。
不过我想,我们应该都有着同一个身份——女性主义者。
序起初人们以为她是一个烂醉的夜店女孩。
她被陌生男人带回家,看上去是一场成人间的艳遇。
正当男人们对她抚玩挑弄,就要单方面插入之际,她的真面目才展露在他们眼前。
她以清醒聪慧的意志,警告着那些男人,未经同意的性行为实际上是性犯罪。
那些男人看起来觉得自己挺无辜的,操不成女人还被吓了一跳。
完美复仇,被动的受害者,反转成为罪行中的主导者。
女性主义者大约就是这样,想要取得更多赋权的主导者,她不想继续充当无力的受害者,因此她经过了颠覆性的转变。
男性在性方面的特征,被用作挫败男性自身的武器。
许多人以为女性主义者是女性“中心主义”的,然而她却对男性有着充分了解。
可怕的是,要在专业上成为一名女性主义者,首先要研究的便是父权制以及性与性别,不论男性在男权体系下做过何等龌蹉不堪的事情,那都是她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她过着秘密一般的双面生活。
白天,她是清新甜美的小妞;夜晚,她是浓妆艳抹的婊子。
很难想象,原本长着无攻击性外表的她,是怎么变成报复心重的“疯女人”。
大概没人会理解她的,她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的另一层面貌,她隐瞒着那个由她重新建构的自我。
尽管这两种女性的性别角色,似乎大相径庭,但是真实的女性心理,本来就并非非黑即白。
日常生活中温和可爱的是她,私底下不遵从性别规范的也是她。
不过记住一点,如果有人试图伤害她,那么她一定会奋起反击,以示反抗。
二她开始了对过往的追究,希望为遭受侵犯的朋友,讨回公道。
这仿佛是设计“犯罪”的过程,她先找到的是两名女性,一个是全然袖手旁观的同学,一个是代表权威看法的院长。
已婚的同学已是依附于丈夫的贤惠主妇,端庄的院长始终纵容男学生的错误行径,直至她们本人被放置到同样的情境之中,才逐渐学会设身处地的反思和共情。
反而是当初帮助强奸者开脱罪责的律师,主动地触发了良知的觉醒。
他忏悔着如何利用荡妇羞辱,来造成陪审团对受害女孩的偏见,从而达到有利于强奸者抽身的目的。
他为自己加害于女孩的所作所为感觉愧疚,以至于无法入眠,产生精神状况问题。
影片到了最后,他确切地获得了一次弥补过错的机会。
三她拥有了一段甜蜜的恋情,恋爱对象是以前认识的医生同学。
他温良体贴,既被她活泼敏锐的性格所着迷,也为她戛然而止的学业而可惜。
他的人生道路进展顺利,很像是可以把她带回正轨的合适的人。
可是她还是发现,他在当年的性侵事件中,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举动。
这或许是女性主义者不愿进入异性恋亲密关系的原因。
不管那个男人看着是多么的表现良好,总会害怕他终究暴露出身上男权的劣根性,那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
劣迹斑斑的思想底色一旦显露,就能摧折爱恋中的任何美好与真挚,不可逆转,无可挽回。
他的辩解和恳求是没有用的,依然没有证据表明,他变得改过自新。
四Cassie要去找那个强奸者执行私刑了,但他是毫无悔意的,并且装作罪恶的过去已然结束。
当她面对他,描述着关于Nina的记忆,认真聆听的人,理应体会到残忍和暴虐。
这是强奸文化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侵害,还有伴随的污名所导致,受害者长久无法抹去的内心创伤。
这种暴行,足以损坏受害者的人格,乃至终结她的人生。
更糟糕的是,强奸者把Cassie杀死了,她用尽力气挣扎,可仍是徒劳。
看到他把Cassie压倒,用身体的重量令她窒息而死,这跟Nina被压迫得失去生命的下场,何其相似。
毁尸灭迹的坏男人,又一次得逞,再一次逃走。
直到这一刻,知晓真相的人确定,施暴的男性是犯罪者,复仇的女性是受害者,事实无从掩盖。
五幸好Cassie的计划是深思熟虑的,执法者带来了迟到的正义。
她以自己的死亡,换来了强奸及杀人者的逮捕归案,顺手惩戒了默许犯罪的同伙帮凶。
Cassie如同Nina的分身,最终完成了自赎,然而那不是自救,却是自毁。
即使影片的结局很振奋人心,人们也不应该期待受害者都有Cassie那样的头脑和行动力,可以自行将施暴者定罪;更不应该期待受害者要以损毁自身作为代价,方能凸显出施暴者的恶行。
不过影片对于我而言,真的做到了想象性的宣泄,得以疗愈女性主义者在现实中遭遇的不愉快、不顺遂。
(A-) 看前我很怕这又是一部“复仇天使”电影,这类电影已经太多,大部分时候女主从被害者变成了女英雄复仇,有人称是女权电影,有人称是大女主爽片。
但我始终不觉得这样的影视作品有起到很大作用。
很多时候只是掀起厌男情绪,最终就是男观众不看,女观众缺少反思,双方最终都没从影片领略什么。
但是《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并不是预告片看起来那样的复仇电影,它也许会引起两极看法,但绝对可以达到令人思考和反省的目的,而且男女观众都会看后倒吸一口凉气。
更不会有人称这是“爽”片,因为就算有解气的时候也是建立在冰冷又残酷的现实之上。
本片名字是“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显然是一种讽刺,探讨的是什么最终毁掉了一个前途似锦的年轻女孩前程。
但其实,看完后,它还有另一层的意义,就是同样展示了什么是男人的噩梦,男性们又是怎样毁掉了自己“前程似锦的人生”。
事实上,影片的启发就是产生于对男性最畏惧什么的讨论。
导演表示,她在给一群人讲述这个想法:“一个女孩在酒吧喝醉了,被自称是好心人的男士带回家。
男方趁着女方酒醉开始占便宜,突然这个女孩却清醒了,不仅没有醉意,还开始质问男方在干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让当时在场很多男生觉得后怕。
其实这个女孩啥也没做,并没有打人或报警,就只是从酒醉变得清醒过来,怎么就能让很多男士害怕?
影片就是从这个想法开始创作的。
这是因为,当一个女孩喝醉时(也许与这位男士无关),这位男士认为他掌控了全局,所以开始为所欲为。
但当女孩清醒时,男士立刻觉得失去了控制权,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失去了掌控权的心情让他们开始害怕和慌乱。
也许这也是为何男性辱骂女性时常会称她们是“疯子”,因为疯狂、无法预测的行为让他们最害怕。
反过来,如果女方真的喝醉,失去意识、无力反抗、逆来顺受,就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凯瑞·穆里根出演的凯西就展开了这样的试验。
她装醉不是在试验有多少酒吧里的男人不是好人,事实上选择了酒吧就知道这里没几个好男人,她反而是在试验被占便宜时突然清醒,是否可以吓到对方,并通过这种“吓唬”他们的方式改造他们。
让他们以为碰到了“疯子”,对女性产生畏惧,不再轻易带女生回家。
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件曾经发生在她好友身上的事,让她开始看清了男人的嘴脸,因为无法从法律上让犯罪者受到惩罚,她决定以自己方式惩罚类似的虚伪男性。
她也一一找到了当年冷眼旁观或拒绝伸张正义的人,包括目睹一切的同学,校长,律师,试图让他们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影片通过这些人也让观众了解到,作为一个女生,如果想控告被强奸是多么难的事,针对各种流言蜚语和责备,等于是受到身心双重伤害。
正如片中的律师所说,如今只要在社交网络上找到一张女方在酒吧喝酒的照片,就可以怪她是常醉酒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根本无法清醒证明发生了什么,男方也就可以摆脱罪名。
这种不信任、污蔑非常可恶,但确实另一方面提醒任何女生,平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口碑。
如果被对方抓住把柄,在官司和舆论上输掉,最终输掉的还是自己的清白。
如果不去酒吧,不喝醉,或这样的照片别发到网上,至少不会让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影片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其实都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揭露男性如何用谎言和手段狡辩,另一方面也是在给女性敲警钟。
此外,剧本编写得相当具有悬疑感,女主角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常常有很多精心计划好的策略带给人惊喜,没人能猜到她下一步要做什么。
最后十分钟的转折更是出人意料,令人叹息,带给人一种想鼓掌但心情又很沉重的感受。
凯瑞·穆里根完美地诠释了女主的善变,既有吓人、神经质的一面,又展示出了她的脆弱和心软,是一次很优秀的演出,绝对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而且针对女主的做法,也一定会引发很多讨论,她的“装醉手法”确实一方面有吓到部分男性,也对女性的警示作用很大,等于是呈现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女性处于一个被占便宜的弱势位置,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简直是亲自示范反例。
另一方面,最终她的“复仇之路”也带来了沉重的后果,是否只能这样才可以伸张正义?
必然也是观众谈论的重点之一。
影片围绕一个常见的酒醉后被强奸的例子,深刻地剖析了面对这样的事,人们的不同看法和反应,撕下伪君子的面具。
让人们看到了男性和女性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毁掉他们前途似锦的人生,又怎样避免,对年轻观众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保持清醒不容易,但为了自己的安危,请保持清醒。
1.开头一群污言秽语的猥琐男,趁着女生喝醉想要占便宜,女生清醒过来大声质问时,他们反而会感到害怕,他们怕的是失去了控制权的女生,会给他们一个耳光或是起诉,怕的是女权的崛起。
狗东西们2.女主要复仇的那群人,明明都是社会的蛆虫,却一个个的成了医生成了律师,有了未婚妻。
一个个冷漠自私的旁观者,身为女性竟然还站边被强暴是女生喝酒的错,把女生说成货品一样被男人挑选,那个自私的校长,自私的律师,因为他们都觉得受害者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所以可以都肆无忌惮的怪罪到受害者身上,无耻。
3.女主的未婚夫,打着我当时还小的旗号,把被侵犯的女生录像传播,被女主发现了还敢说女主也不干净,想倒打一耙,会伪装,又畏畏缩缩,他前期给了女主太多的安全感,甚至女主都想跟他一起迈进新生活,所以当真相流露出来,女主才会更万劫不复,更无耻。
4.包括女主未婚夫在内的所有妮娜案件涉事人员,没了一条人命他们也知道害怕,害怕过后就是私密处理,就是躲避法律,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污言秽语,尤其是女主去复仇的最后一个夜晚,所有在场的男人简直恶心至极。
5.最后说说女主,一个被摧毁了一生的一个女人,妮娜是她崇拜的朋友,妮娜的遭遇简直把她带入了深坑,她和妮娜本是前程似锦的女孩儿,因为一些渣滓剥夺了她们的一切。
她一次次的想报复那些人,一次次也没下去手,她挣扎她也痛苦,当她听了律师的忏悔,一切都不一样了,她决定的放过自己,接受男朋友的追求,开始新生活。
那个迟来的视频,让人无比恶心憎恶的视频出现了的时候,女主就已经万劫不复了,她为自己想好了结局,也为那些禽兽想好了结局。
看到女主被反杀的时候,我真的特别恨,为什么坏人春风得意,女主和妮娜都是受害者,凭什么要是这个结局。
但是看到最后,女主的短信,也就释怀了,还是该跑的一个都跑不掉,这都是女主下了狠心,用自己的生命去报复他们的一个结局,如果不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一切,对于她来说依然是做不到杀人的吧!
她看着是整个电影里最疯的人,其实她是最善良最重情义的那个,女主终于解脱了,她终于解脱了,不用再煎熬痛苦了。
女主和妮娜是朋友,很难理解做到这个份上,到底是什么样革命友情,但同时也有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对遭遇不公平事件的女性的同情吧!
最后短信的,凯茜&妮娜感动到我了!
然后最深的感慨,当一个女性实在喝醉状态下被侵犯,就很难有人相信你是无辜的,伸张正义的路原来这么难走!
对女性来说真是悲哀。
这不是我期待中的女性复仇爽片,但我从中获得了更深的触动。
影片前三分之二没有杀戮和复仇的快感,只有深深的无奈和愤怒,正如每一次看到女性被害的社会新闻时那样。
而最后二十分钟则让我心如刀割,从某种意义上她复仇成功了,她用同归于尽的方式终于将他送入监狱。
而两个女孩的人生已经相继被牺牲,没有可能重来。
正义终于到来,可这代价过于惨烈。
导演作为《杀死伊芙》的编剧之一在女性主义故事的讲述上可圈可点,这部影片中有太多可以讨论的空间。
我想着重讨论的是男性同盟和女性互助。
影片开头,酒吧里几个男人在闲聊,吐槽着他们的女同事。
因为女同事的加入,他们无法带客户去脱衣舞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只能举行正常的客户会议。
这并不罕见,国内也同样如此,许多男人与客户社交的方式少不了酒局、会所、KTV,一些男人为自己招妓开脱的方式中也包括这是应酬所需,这样的社交方式天然地将职业女性排除在外。
在这些场合里女性只能以性客体的身份而存在,是男性建立社会关系的工具。
男权体制下,男性在各个层面上形成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小圈子,但事实上他们的纽带又与女人紧密相关。
在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中将男性之间这种紧密的关系和认同称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的纽带基于他们彼此认可对方为性的主体,这正是建立在将女人客体化的基础上,不将女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性的主体,歧视蔑视女性。
可以说,男性同盟的纽带正是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
在影片中,艾尔·门罗和他的兄弟们正是这样一种同盟。
影片的核心事件是多年前,女主凯西的好友妮娜在一次派对中喝醉到人事不省,她被艾尔门罗带到了自己的房间当众强奸并被拍下了影片。
上诉的妮娜没有得到正义,理由是证据不足,不能因此葬送艾尔的美好未来。
妮娜从医学院退学,早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没有人再想起她,提起她,而艾尔则成了回母校演讲的成功人士,即将和娇妻迈入婚姻,生活美满。
在一切开始的那个夜晚,艾尔门罗在兄弟的围观下强奸了妮娜,兄弟们在一旁兴味十足地观看,甚至起哄。
这个行为值得探究的一点是,在完全没有私密性、女方一身酒气、全无反应的情境下,这场强奸真的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性欲吗?
我觉得更令人信服的回答是,在这场强奸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围观而非性本身,妮娜只是艾尔与兄弟加强认同感和连带感的祭品罢了,一个酒醉的女子,没有任何主动性和自由意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满足将一个女人作为性客体的愿望呢?
艾尔将妮娜作为性资源分享给兄弟们,也在强奸中与兄弟们再次深化了对自身性主体地位的确认。
而在之后的调查里,没有人站出来为妮娜作证,他们默默地一起完成了对一个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孩的谋杀,我怀疑这样的共同犯罪反而让他们的同盟更加紧密。
影片结尾更用极致的方式将这一男性同盟的变态和厌女暴露在大家眼前,在发现艾尔杀害了凯西之后,乔从震惊中很快平复过来,他没有选择报警,他甚至没有问艾尔事情究竟为什么发生,他选择抱住艾尔,安慰他这只是意外,你什么也没有做错,随后他协助艾尔将凯西分尸并且焚烧。
他没有谴责艾尔,面对凯西的死亡他平静得好像这只是一只被失手弄死的蚂蚁。
当然了,多年前,他们已经一起完成过一次共同犯罪,这一次不过是更直接罢了。
乔对凯西之死的漠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女性的轻视和非人化,在艾尔的婚礼上,他对莱恩下流地评论着伴娘的身材,满嘴污言秽语,几天前的谋杀好像不曾发生。
他放下酒杯,走向伴娘,热情地上前搭讪。
除了艾尔和乔两位如此明显的“恶人”之外,更令人失望的大概是莱恩。
他看起来如此绅士,在邀请女主上楼坐坐时反复确认她的意愿,发现女主的不情愿后他为此道歉;在女主表示他们需要放慢节奏时,他尊重了女主的意愿并真的这样去做;他热情幽默又体贴,让多年陷入阴影的女主坠入爱河,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女主在发现他也是旁观者的一员时如才此失望和痛恨。
莱恩也许并不会主动作恶,但他毫无疑问是伪善和脆弱的。
为了掩盖过去,保住工作和地位,他对警员撒谎,企图让凯西的死和过去一起被永远尘封,他似乎为凯西死了感到如释重负。
莱恩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但事实上他是艾尔兄弟同盟的一员,他的沉默和旁观让他成为杀死妮娜的同谋。
正如在微博上大喊自己被女权AOE伤害了的“无辜”男性们:我什么都没有做。
但性别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果你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在这之外,《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中女性的互助和守望也让我感到温暖。
凯西的一生都在为妮娜追寻她应得的正义,妮娜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作为一个不检点的女孩,一个受害者,而在凯西的心里,她鲜活、特别、聪明,她也曾是活生生的人,直到她被一场强奸压垮,永远烙上了强奸犯的名字。
凯西的复仇都如此温柔,她从未真正伤害过任何人,面对酒吧里捡尸的猥琐男,她只是警告;面对曾经漠视妮娜遭遇的女院长和女同学,她也只是让她们尝试换位思考,而非以牙还牙。
在影片的最后,女性警员逮捕了艾尔,属于凯西的那一半项链被留给了一直照顾她的女店长。
男权体制根深蒂固,融入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男性身处其中,他们作为优越性别养尊处优太久了,女性因性别而承受的鄙视、污蔑、区别对待他们往往难以感同身受。
而女性则在男权制文化的隐蔽洗脑中逐渐将鄙视内化,将对女性的污蔑信以为真,出现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群体自我憎恨和自我厌弃、对自己和同伴的鄙视。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女性互助显得格外宝贵。
凯西和妮娜的死,是两个前程似锦的年轻女人令人惋惜的死亡,也是男权体制对两个敢于反抗的叛逆者的绞杀。
妮娜被恐吓威胁最终撤诉,失去了发声的机会;凯西死于惩罚作恶者的过程中,他用枕头捂着她的嘴,告诉她别再挣扎了,都是你的错。
而她们不会是第一个,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
凯西对猥琐男说,城市里不止一个像我这样做的女人;凯西的爸爸说,She always come back。
妙龄女子,形单影只,醉卧夜店……接下来的展开估计大家都能猜出个十有八九。
猎艳捡尸,呼之欲出。
眼看就要直通社会新闻版面,但万万没想到,接下来的展开却出乎所有人预料!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部——
女主凯西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登场。
电影刚开头,她就四仰八叉的瘫倒在夜店的沙发里。
迷离的眼睛根本无法睁开,说话含糊不清随时会咬到舌头,四肢有气无力就像没有骨头,脆弱的颈椎看似根本支撑不起千斤一般的头颅。
凯西糟糕的状态,引起夜店中一伙男士的注意。
他们衣冠楚楚,看起来风头体面,但一张嘴就充分暴露出人模狗样、肮脏龌龊的丑恶嘴脸。
油腻男A指着凯西,大放厥词——
猥琐男B在一旁帮腔&品头论足——
看起来相对正常一点的小白脸C是个行动派,直接上前搭腔——
一阵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没有任何有效信息交换的尬聊后,小白脸迫不及待地提出来一个看似相当绅士的请求。
凯西明明清清楚楚地蹦出了一个代表着“不用”、“不需要”、“请别多管闲事”的NO。
但小白脸不仅置若罔闻,还忽忽悠悠地将凯西架上了车。
一到车里,马上故技重施——
不是说好了要送她回家吗?
而且她都已经醉成这样了……夺笋呐!
听到提议,凯西在肢体和语言上完全没有给予哪怕一丝丝的回应,不过小白脸立刻把这短暂的沉默一厢情愿地当做同意,随即火速让司机改道,完全不给凯西任何反驳的机会。
到家以后,小白脸又展开了一系列骚操作——首先,他急吼吼给凯西灌酒。
自己杯里只有一点点,给对方整上满满一大杯。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接着就开始往凯西身边凑,边贴边忽悠——
忽悠完捧着凯西的脑袋就往上啃。
接着,抱起来就往床上丢。
小白脸迫不及待地就要往高速上开,已经全然不顾凯西“你在干嘛”、“你要做什么”这样的质问。
眼看小白脸的魔爪就要朝着凯西的股间伸去,突然,凯西的神色戾然转变,涣散的双眸随即射出刀锋一般的寒意。
她猛然起身,厉声质问对他图谋不轨的渣男。
攻防瞬间转换,小白脸吓得目瞪口呆。
捕食者这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才是猎物……下一个镜头,大功告成的凯西举着一个汉堡在清晨的路上边走边吃身上如鲜血一般的番茄酱,象征着她刚刚完成了一场正义的处决。
没错,她就是这样一个热衷于给渣男心灵重锤的正义战士。
她将自己的金发,白皙的皮肤,姣好的面容化为武器。
她会故意显得孤独、脆弱、被人遗忘落单。
为了完美还原醉酒时的仪态,她会先精致地涂好唇膏,再故意蹭花——
就是这样细节之处的缜密,让她从未翻车。
她将自己的战绩记录在笔记本上,里面的狂蜂浪蝶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最让我震惊的并不是凯西的战绩有多么的辉煌,而是这里面的每一桩、每一件,都是一起实施未遂的犯罪事件。
其中的每一个名字,都不该只是被凯西记下并藏在床底,而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公诸于世。
当她每一次故意的瘫倒在酒吧夜店,总会有一些道貌岸然自诩为“好人”的骑士站出来,他们会把她抱起来。
抱进怀里,抱到车上,抱去酒店,抱回家中。
一旦她昏倒了或者哪怕有一丝丝的吐字不够连贯清晰,骑士们的舌头就会充满探险精神,骑士们的手就会不受控制的来回游荡。
对于他们心怀不轨的“跟我走吧、送你回家、留下过夜”,凯西从未给予过肯定答复;而每一次在人渣得寸进尺之前,凯西都会明确的表达,“我要离开、我要回家、请你停下”;不断给他们悬崖勒马的机会,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对她的话置若罔闻,没有一个良心发现过。
讽刺的是当她猛然恢复到理智冰冷的清醒状态时,这群人渣会猛然抽身、双臂护体、满脸惊恐、发出尖叫,手中抓着刚从女主身上扒下的内裤,扯着嗓子让她离开,就好像被侵犯的人是自己一样。
所以,刚才是聋了吗?
要脸不要脸啊!
导演其实并不是简单地丑化或者抹黑男性。
这样女斗士的设定也不是为了博眼球,吃题材红利。
她只是将保护罪犯、抛弃受害者这种已经存在已久,早就应该面对解决的问题精准的还原出来。
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女孩如何……如何……;所有的结果,都是因为女孩不该……不该……。
毫无疑问,本片是一部关于猥亵、性侵、强奸的电影。
但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上面这几个词语在通篇文本中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这种邪恶的早已如空气一般,弥漫在每一个场景、每一套说辞、每一次接触、每一段借口中。
甚至连配乐都在表达同样的情绪。
“Toxic”(小甜甜布兰妮)、“Stars Are Blind”(帕丽斯·希尔顿)这些歌曲的演唱者,某种意义上也都是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小甜甜布兰妮当年被资本和娱乐圈倾轧,在媒体和舆论的暴击中沉沦;而被简单贴上“豪门艳女”标签的帕丽斯·希尔顿在不雅视频流出后,受到大众猛烈的抨击。
而恶意散播视频的前男友却没有受到一丁点影响。
导演自始至终都对这种邪恶、这种不公充满愤怒,而这样的愤怒也自然而然地蔓延到片中的角色身上。
凯西不锈钢铠甲一般的外表下,其实掩盖了一种哀嚎的悲伤感,一种对世界现状的绝望。
她曾是王牌大学医学院的尖子生,而她最好的朋友、同学、青梅竹马、灵魂伴侣妮娜,在医学院同学组织的一场派对里遭遇了公开的性侵。
事后妮娜尝试了一切办法,但所有救济手段都失灵了,作恶者逍遥法外,根本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妮娜退学了,凯西为了照顾她也中途辍学,但最后妮娜还是没挺过去。
曾经的她们,都是前程似锦的女孩;而如今,孤身一人的凯西已经几乎已经完全被复仇的怒火所吞噬。
伤痕累累的往事被揭开,但导演还是给了凯西一缕曙光。
在咖啡馆,凯西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风趣、英俊、上学时便对凯西心生倾慕,在他的陪伴下,凯西一点一点体会到一个女孩原本应该感受到的爱和温暖。
她渐渐从怒海走出,开始慢慢踏入爱河。
就当一切看似好起来的时候,凯西从他的口中听闻曾经把妮娜逼上绝路的罪魁祸首即将结婚。
往事再次涌上心头,而当年事件中冷眼的旁观的同学、息事宁人的院长、颠倒黑白的律师……一个个都浮现在眼前。
凯西到底会不会放过他们呢?
本片在后半部分,数度反转、高潮迭起、并且有一个足够震撼的结局。
想知道的话,就去片中寻找答案吧!
戳【有用】,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前程似锦
*原载于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埃莫拉尔德·芬内尔的2019年,用23天的时间拍摄了《前程似锦的女孩》,成为了大热剧《杀死伊芙》第二季的剧集主管(showrunner),在《前程似锦的女孩》杀青三周后生下了自己的宝宝。
在这之前,她在热剧《王冠》里扮演卡米拉,写了三本书,两本儿童书,一本以儿童为主角的成人恐怖故事,经过一次试镜演上了英剧《呼叫助产士》里的角色Pasty,并大受欢迎。
也如网上流行的的受人追捧的英国演员履历一样,她出身富足家庭,父亲是珠宝设计上,母亲是摄影师和作家,妹妹拥有自己的独立时装设计品牌,一路名校念过来,中学是凯特王妃的母校,大学在牛津念英文。
无论是《前程似锦的女孩》还是《杀死伊芙》中,我们都可以感到一种以女性的愤怒为中心构建的影像似乎正在成为新的类型,并且多由女性创作者构想而出,伴随的是越来越复杂和微妙的情感表达。
芬内尔确实是非常忠实的类型片爱好以及书写者。
从她已出版的恐怖小说,以及入选圣丹斯的处女作短片来看,恐怖和犯罪类型都是她的心头好。
她也不断谈起影响她创作《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影片,如《杀死比尔》、《极速追杀》、《圣鹿之死》以及见到穆里根时提到的范桑特的《致命出轨》和科恩兄弟的《冰血暴》。
执掌《杀死伊芙》之后,她将全剧的主调变得更加夸张与大胆。
虽然不免也有评论将其与好友菲比的风格相比,乃至收获评价褒贬不一。
而从对比中,我们也可将芬内尔的倾向看得更加清晰:菲比着重精妙的内心描写,展现女性觉醒、发掘自我以及面对他人与世界产生链接甚至执念的当代现实与荒诞生活,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诸多对当代人生活的观察与评论,更有知识分子气,芬内尔则展示一个更为抽象、极致以及黑暗的世界,强烈的风格更为主观与通俗,同时又借用各种寓言、童话、神话或希腊悲剧的内核,以大胆的形式毫无畏惧地越界,拥抱坎普。
在《杀死伊芙》第二季开头迅速解决完上一季结尾高潮后,芬内尔毫不犹豫迅速给我们展示了她给全剧带来的不同笔触,那就是将Villanelle带到那间摆满娃娃的囚禁小屋中,用一个看起来懦弱、无害又无比诡异的男人来揭示她的趣味。
结尾几集描写Aaron Peel与Villanelle之间的控制与欺骗游戏则是最新的对“蓝胡子”的故事的演绎。
如原型故事里所呈现的,男人以物质以及所谓倾慕为名诱惑女人,加以控制,最终杀掉,但当然在这个故事里Villanelle最终反杀,以一种突如其来且冰冷至极的方式。
本季还有最引起争议的“红灯区开膛破肚杀人案”,以及季终最后十几分钟里,Eve举起斧头,Villanelle开枪等等情节,一波接着一波,芬内尔对于黑暗和暴力似乎并不避讳,而且充满玩味。
Eve在Villanelle的煽动下第一次砍死了一个男人,这一场戏尤其血腥写实(“红灯区开膛破肚”至少还是充满了表演性恶趣味的Villanelle的小游戏),芬内尔说到需要让观众也能切身感觉到杀死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感觉——“这正是它令人痛苦之处,看起来性感且难以抗拒,但同时它令人痛苦……我们太经常看到暴力,而忘了它究竟是什么感觉”。
《杀死伊芙》决不单纯只是一场反抗男权社会的越界反杀,甚至并非解放女性内心的暴力展示,它没有像《杀死比尔》营造一个充满快感与暴力美学的世界,以不切实际地方式喷涌血浆。
Villanelle是Eve的一面镜子,让她看见自己的灵魂在社会的压抑中的不安,让她以为自己可以变得一样自由,但是芬内尔设置的这样一个结局,让Eve砍死一个男人的同时也打碎了虚幻的镜子,到头来,暴力就是暴力。
这也正像诸多黑色电影中一样,无论怎样魅力四射的追踪者,或是无可挑剔的蛇蝎杀手,臣服于自己欲望的无制,最终总会在美好的幻想中突然凝视自己灵魂的深渊。
从某种程度上说,芬内尔在试图将通常意义上展示女性被压抑的内心愤怒的叙事再往前推一步,她邀请我们去认同被压抑的女主内心的躁动不安,让我们暗自希望她走上狂野之路,但除了抒发这股愤怒,她同时展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当女人真实地面对自身压抑已久的内心感受,尤其是欲望以及其他更加黑暗的想法时,真相同样可能扭曲而危险,因为这些东西已经被压抑了太久了。
芬内尔善于将观众抛入其精心打造的虚构的世界,然后再于最不经意之处陡然戳破泡泡。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抱着对“me too”运动背景下下女性复仇的“爽片”的期待去看《前程似锦的女孩》,都无一例外失望而归。
《前程似锦的女孩》同样也绝无营造复仇反杀的快感之意,最后主角凯茜死亡的那场戏如此写实,每一个挣扎的动作,每一次逐渐微弱下去的力度都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无法不心碎。
“在复仇之中不可能有任何好结局(Because there’s no happy ending in any revenge)”,这就是芬内尔抱有的态度。
诚然,《前程似锦的女孩》作为一部在23天内拍摄完成的处女作,在叙事节奏、影像调度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它依然有一种新鲜而有突破的类型杂糅气质。
芬内尔说自己是以一种公路片的方式开始写作的,凯茜在影片前半部分的一个个冒险,显然并没有明确地复仇的指向,她更呈现出一种破碎与游离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幽灵游荡在这个看起来毫无特点,充斥着有点虚假有点梦幻的糖果色的匿名城市中。
直到遇上了瑞恩,与过去再次联系起来后,凯茜踏上的一个个清算路途才有了方向,然而这一部分又和浪漫喜剧开始神奇交融。
这大概是芬内尔的视觉语言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她将从浪漫喜剧中借用来的梦幻、通俗甚至艳俗的“女性化”视觉符号大量地用在片中,构筑出一种童话氛围,然后再次戳破这显而易见的虚假。
看见这些符号,让观众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仿佛来自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语言,这是由她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一本“女书”,那些词汇埋伏在变幻的假发,五彩的指甲油、夸张的唇色、迷你裙、油管美妆视频(博主由导演本人出演哈哈)、马卡龙配色网红咖啡馆以及少女口水流行歌里,默默地编织成一种对社会中另一半隐而不发的情绪。
同时也清晰地显示出女性如何被社会规训他们去消费的东西所包围,深陷其中,以至于让自己弥散与其中,消散掉主体。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杀死伊芙》被海内外各大时尚博主热捧的Villanelle穿搭追踪日记中……在我搜寻关于芬内尔资料的过程中,数次看见作为女演员的她出现在照片中、影像中,看见关于她的文章中作者如何去描写她的相貌,而她也的确完全地呈现出和自己的作品类似的相当女性化同时鲜明锋利的气质。
在一篇关于女性创作者的文章中,为什么一定需要去描写她的外貌气质呢,似乎一篇关于男性创作者的作品的文章就并没有这样的要求,为什么女性创作者如果要表达其自身主体性,依然无法避开对其外形的某种(虽然是温和的)凝视。
然而随后意识到的是,芬内尔和她同时代近期涌现的非常多女性创作者一样,比如菲比·沃勒-布里奇,莉娜·邓纳姆,格蕾塔·葛伟格,或米兰达·裘丽,她们身上共存着演员、导演、编剧等身份,并且多是从演员开始生涯。
她们从未回避落在身上的凝视,她们从凝视中走出来,投回凝视,创造凝视,凝视自身,也让女性之间,两性之间互相凝视,利用凝视,获得关注,引导目光,寻求帮助,她们用一种温和的姿态完成了一种“粉红色的叛变”,正如芬内尔如何利用女性消费品作为视觉符号完成一种颠覆的叙事一样。
在这些梦幻糖果色的童话氛围包裹中,《前程似锦的女孩》完成了如其标题同样的讽刺效果,同时也用这样的抽离现实的背景更突显了芬内尔叙事中的神话/希腊悲剧内核,这也是另一个芬内尔创作中的重要要素,而对神话/悲剧中女性人物的重构其实是很多女性创作者常用的手法,从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到以那不勒斯四部曲大火的埃莱娜·费兰特重写的美狄亚的故事。
《杀死伊芙》第二季中除了有对蓝胡子的重新诠释,相比上季更强调了“Eve”这个名字的宗教意义——Villanelle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看见了荷兰画家 van Haarlem的《The Fall of Man》,正是亚当和夏娃(Eve)受蛇引诱品尝智慧果的场景,正吻合主角Eve在Villanelle的引诱下,面对自身欲望的觉醒。
《前程似锦的女孩》中凯茜的全名卡珊德拉,正是希腊神话里受了诅咒永远不会被人相信的先知,她看到了特洛伊城将覆灭的命运,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她所说的真相,最终她在城邦覆灭后被掳掠,也客死他乡,而这一切都是她早已预见的。
因此芬内尔写的凯茜,与其说是复仇者,倒不如说也是这样一位预言家,她一个个去拜访过去的相关人物,不过是告诉他们需要面对的真相,然而没有人愿意看这样的真相。
一路给人们指出忏悔之门,然后看着他们一次次把门狠狠摔上,“这是一个人一路走一路给人带去教谕的故事(This is somebody going on a journey and teaching people lessons)”。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当这位预言家走上结局的路时,她几乎就是知道有什么会发生。
这是为什么影片最末凯茜提前设置好发送的短信能够带给观众的巨大的震动,它是一种当代神谕,在召唤银幕前的所有人看到真相。
芬内尔没有在本片中过多铺垫妮娜和凯茜的情感,或许有人因此质疑妮娜是否真的有如此强烈的动机赌上所有为好友复仇,而这大概正是她不断强调的主题——女性之间的天然联结,在这里这种情感仿佛是神话故事中先验的前提,能够直接抵达人心,它抵御着片中男性“牢不可破的联盟”。
它在片中最直接的存在是凯茜带着的刻有妮娜名字的项链。
在结尾凯茜堵上一切之后,写着“凯茜”的另一半吊坠传递到了好友盖尔手中,芬内尔用了一个如此简单的镜头直接地呈现这个视觉符号,这是个再有力不过的召唤姿态,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希望的力量。
这根项链和《双峰:与火同行》镶嵌着Laura Palmer相片的吊坠一模一样,大概并不是巧合。
《双峰》的世界难道不也正起源于此,一位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坠落勾连出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邪恶。
与此同时,《双峰》最初的故事线也正是围绕着Laura Palmer的两位女性好友与Cooper合作不断探寻真相的过程。
与其期待《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把尖刀刺入“敌人”心脏,杀个爽快,不如认识到这里没有什么挑起对立的擂鼓与战歌,不过是战后遗迹的悲伤展览馆,芬内尔让整部影片臣服于柔软,并没有投降于快感,她知道独身一人的凯茜注定是要走向悲剧,因此寄希望于联结,寄希望于这样惊人的结尾,如此直白的信息能够召唤出一个“前程似锦的联盟”。
芬内尔早些年寂寂无名的时候与菲比·沃勒-布里奇同在片场打酱油,成为好友,多年后菲比从《伦敦生活》到《杀死伊芙》的作品纷纷开花结果,她的第一部短片(由菲比主演)也入围了圣丹斯,而菲比孕育出《杀死伊芙》第一季后拿奖到手软,直接宣布拱手将第二季剧集主管的位置交给芬内尔,芬内尔又在第三季顺势交给了另一位女性剧集主管。
自发系统性地轮换剧集主管,并且清一色由女性担任,这在以前的任何大热剧的制作中似乎都是不可想象的,而菲比和芬内尔愿意以自己的创作去冒险,为行业内更多女性创作者制造机会,并且走上越来越高位,她们也是一早看到了那些抵御冰冷现实的充满希望的联结存在。
在今年「頒獎季」的幾部大熱作品之中,《Promising Young Woman》是較有所謂「劇力」的一部電影。
本片若要簡單地去概括,就是關於一個復仇的故事——當在「常規」下無法令侵害的人受到應有懲罰之時,主角只能另闢蹺徑,也就是我們所很熟悉的對他們進行「獅鳥」(私了)。
《Promising Young Woman》於某些時候,像是一部青春偶像劇(片內甚至出現Paris Hilton的《Stars Are Blind》),並大量用到了很「少女系」或是很鮮艷的色彩(包括女主角那具有標誌性的彩甲)。
但這些色彩如糖衣一樣(女主角Cassandra還自稱過自己叫做Candy),包著一個精心策劃、或令人看上去有點毛骨悚然的復仇計劃。
本片在室內,用了類似以下離遠她的鏡頭,及讓其身後背景大面積「留白」的畫面,去展現她與我們的疏離、深不可測、和她的孤獨。
《Promising Young Woman》於某些時候,像是一部青春偶像劇,但於某些時候,卻讓我聯想到像是《發條橙》那類型的電影。
注意:以下開始有劇透本片開頭具有迷惑性。
女主角在夜店扮醉,吸引男人注意,然後讓男人帶她回家;但女主角究竟有沒有對這些道貌岸然、故意裝好人「送」她回家的的「賤男」下殺手呢?
在出片頭的一幕,電影特意有一個由下往上的鏡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女主角赤腳走在大街上,然後鏡頭升高,給大家見到她白襯衫上被濺上了類似血液的東西(觀眾可能會以為她昨晚已經殺害了「賤男」);但之後,鏡頭繼續上升,我們看到她正在吃早餐,原來濺在她身上和手上的紅色液體,極有可能是食物流出來的醬汁。
電影以此一幕,交代了女主角,雖然有時會令人心寒、害怕,但她仍未做出一些超越某底線的行為(例如去殺人)。
她在重遇其醫學院舊同學Ryan,並得知當年侵害自己摯友的「罪魁禍首」的下落和他即將要結婚之後,雖然展開了對涉及到其中、或有份令到摯友自殺的人士進行復仇之計劃,但起初這些行動,都是點到即止(包括對旁觀的同學、對息事寧人的院長和幫罪魁禍首辯護的律師所進行的行動)。
特別在女主角與曾幫「罪魁禍首」辯護的律師進行會面後,她有所動搖,並接受了摯友家人的建議:往前看,且也因她得到愛情的滋潤,被澆滅了仇恨,令其一度放棄了繼續復仇的行動。
然而,當旁觀的同學再次找她,並將一段過往收到的、有關其摯友當時被性侵犯的短片交到女主角手上之時,情況發生了180度的改變。
於這一幕,電影又再次出現了將女主角置中,讓其身後背景「留白」的鏡頭(如下圖所示)。
這一幕考驗了女主角的表演,電影雖沒有出現那段短片的任何畫面,但從女主角的表情可反映了她的難受——而且是看到她「有層次」般地、愈來愈痛苦,尤其是男友Ryan竟然在現場出現,更對她造成沉重的打擊。
警告:以下有更關鍵的情節透露自此之後,女主角的復仇計劃開始越過「底線」。
她於「罪魁禍首」舉行婚前單身派對的那晚,打扮成俏護士,並特意不穿鞋(呼應片頭赤腳行走)地走向派對所舉行的場地(此時配樂用上Britney Spears的《Toxic》,寓意明顯)。
女主角的計劃看似進展順利,但誰知「罪魁禍首」竟掙脫了被女主角鎖上的手銬,並用枕頭反壓著她令其窒息致死!
這個「反轉」相信出乎很多觀眾所料,顯得既殘忍又有點震撼;「罪魁禍首」如此的自衛與最後的燒屍,及過往女主角摯友的自殺,都反映出「罪魁禍首」的行為一直被人包庇,甚至連他的朋友在「罪魁禍首」誤殺女主角之後,都說他「沒有做錯」!
影片《Promising Young Woman》揭露了人性的弱點或黑暗面,那曾經深愛女主角的Ryan,於女主角失蹤後,明明知道她當時去了那裡,但因為要保全自己名聲和出於各種考慮,他竟然對警察隱瞞了關鍵的線索。
電影最後再來一個反轉,也表現出女主角行動一向的周密性。
但這個結局,於某程度上卻有點諷刺——女主角開始時不通過或不相信「常規」的方式可以實行到報復,但最後仍然是要靠律師、要靠報警,才能捉拿到她要報復的對象。
若「常規」的手段,能早點介入和令罪有應得的人受到懲罰,兩位有前途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還會於最後都死於非命嗎?
这个世界很奇怪,很多人都会原谅那个家世甚好,前途光明,参与轮奸女孩,并录像的男人,然后会说出他当初只是一个孩子,不要毁了他的未来,而女孩要为自己喝醉酒负责。但当同样的经历发生到自己身上时,又如临噩梦,才会共情。
?!!!!??!?!?!?!!!!!?
女性电影如何遵循传统类型片套路应该会是这几年的一个趋势?事实上这片就蛮少调度,基本是女性视角的复仇爽片。当然,女性视角的片子无论好坏都必不可少。
天下乌鸦一般黑。即使男的没有做那事,也是帮凶。你或许能不相信女性,但绝对不能相信男人
如何才能击溃男性团体。
能将双重生活执行得如此让人困倦也是一种实力。
2020年的三十岁版《撒马利亚少女》。没看过《Killing Eve》,倒是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美剧脸。不剧透的情况下想说,虽然剧情有牵强的地方,但结尾还是够爽。也确实是意料之外。一开始以为是恐怖片。中间有点像文艺片。后来像爱情喜剧。再后来就是复仇片了,这个真是,嗷。
反用-03/10/21 at AMC Palisades 21
Favorite of Sundance 2020 so far
没有在电影院看成是遗憾。本来以为是复仇爽片,却比我所预想得更好。我们所期待的正义大概是黑洞,源源不断吸入女人的生命,运气好还能听个响。节奏乱,模仿痕迹重,交给成熟导演拍这个剧本也许会发挥得更出色。女主角选得太完美了,利用和放大Carey Mulligan受男性青睐的甜姐形象加强了戏剧效果,观影过程中的悲哀和绝望如涟漪般一层层无限扩散开去。看的时候感觉不到痛快,也不会难过到落泪,对每件事每个转折感到悲哀和麻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只会更不堪。片尾字幕结束之后我又在椅子上呆坐很久,打完了这段话。如果我有阳台有根烟,一定会坐在阳台上对着只有疾驰而过的车辆和永不熄灭的霓虹抽完了再睡。
太窒息了,提醒我一万次为什么如此厌恶女性超级英雄。真实的女性是像cassie一样弱小的,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起《铁证悬案》里那些墙上的女孩,总是女性要面对那么多的无能为力和理所当然。他们教育受害者:“女孩子要好好保护自己。”转头拍着加害者的肩膀说:“It’s not your fault. ”
在女性议题的「爽片」中,它的意义在于并不回避现实的悲剧性,也并不做简单的性别割席(校长vs律师)。相比犯罪部分,爱情这一part拍得太拖节奏了。所幸,穆里根精彩,时刻吸睛。《Boys》和《Toxic》用得真绝。
看到凯西被捂死那一块真的绝望 …… 女性寻找正义和公平居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M大概就是那种拍啥我都愿意看的演员,声音太太太迷人了。
请你一定要拿下影后!!!!
我很生气。他妈的铺陈了90分钟的女主变装秀复仇爽剧你最后给我搞一个反杀???你给我搞一个同归于尽???去他妈的悲剧内核,当下我只感觉生气。一星单纯表达愤怒,影片还是值四星的。妈的看得恐男症犯了,烦死。
当年的凶手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句,都让我头疼欲裂!其实要复仇,真的没那么神乎其神,甚至一点也不解恨。善良意味着永远不会变得和他们那么残忍,只能比他们更聪明,更狡猾。
如一块外表香软可口的松饼,裹满了苦杏仁的味道。用接近想象式的复仇达成反讽效果(不同于主流意见,反倒认可结尾看似“轻浮”的处理),对流行文化元素另类的使用也很聪明,但除此之外真是一个处处顺拐的本子,放在大女主设定下就更显得粗疏。
这种题材的电影即便客观说话都会大概率踩雷。
2.5 从METOO议题出发都能拍得“四处漏风”,尤其类型方面完全没做清楚,不过导演是新人,也能理解了。前一个小时迟迟不进主线的“游荡下套式复仇”,其本身也需要质疑与反思,却在进入主线后直接被“迭代”掉了。不过临近尾声的段落拍得很好,其中揭露出的这种“男性联盟”间的隐秘护佑(所谓的“男男相护”),倒是挺击中我的——男性社会下的男性联盟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质”,是如何引导男性犯罪,他们又是如何将罪行合理化乃至脱罪化,从而伤害女性、限制女性发展,这是值得深究、控诉并做出改变的社会问题。当然,这个电影也没力气去好好做这个问题,实在没什么文化底蕴可言,刚触及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