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也看了不少电影,但多是一些商业大片,看的时候很过瘾,看完了也就那样,在心里什么也没留下。
当然这样的娱乐也是需要的,要不小心肝哪存得下这么多的东西。
倒是一些文艺片,没有宏大的场面,节奏缓慢甚至略感拖沓,却能摄人心魂。
我也是很久没看这样的片子了,直到同事推荐我看那部《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
是一个多月前看的电影了。
丈夫是个写科幻小说的,他不会洗衣,不会做饭,除了写作,除了幻想,他貌似什么都不会。
而且写的科幻小说也不及写爱情小说来得畅销。
一般的妻子,碰到这样的丈夫,绝对要抓狂了。
但他的妻子不是,她是他的倾慕者,她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她对他的工作完全支持,所以电影中有了你以为要发飚而实际温馨和谐的画面。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起初不理解这1778个故事中的1778是什么意思,直到妻子疼得直不起腰蹲下来才顿然醒悟。
她一定是得了什么不好的毛病,这1778是她剩下的日子。
1778天,5年都不到。
而一开始医生说她是活不过一年的,生命掐好秒表,开始倒计时。
他能够为她做什么?
笑能够提高免疫力,然后傻傻的他就以为只要让她每天开心,她就会好起来。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每日一故事,她是这故事的唯一读者。
可是不管我们做什么,耗尽多少心力,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譬如死就是其中一件。
不管她有多么不想死,多么想和丈夫一起白头偕老。
有时候我们也并不是怕死,只是不想丢下心爱的人自己一个人离开。
丈夫的爱让她坚持了近五年。
她觉得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好起来,一定不能丢下丈夫离开。
可是再伟大的爱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那个时候,多么希望有鬼神存在,好帮助我们做那些我们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丈夫在妻子病后为她写下的1778个故事纵然感人,可与妻子为他的那些默默付出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故事。
夫妻之间没有什么煽情告白,也没有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海誓山盟。
直到最后一刻,两个人都以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亲密方式相互深爱着对方。
是啊,能够拥有一件热衷的事,还有一个无论何时都支持着自己,懂得自己的人,哪还需要浪漫的情调,鲜花或者甜言蜜语。
仅仅是支持与陪伴,两个人平平淡淡的分享着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那就足够了。
没有什么比和你在一起更重要。
电影的前一部分属于很稀松平常的叙事,但是这几十分钟又是不可或缺的,从朔抱节子进卧室时发现节子轻了好多开始,我就开始控制不住我的情绪,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感性,但是真的开始被感动了,影片中朔和节子的一次争吵都让人感动,尤其是朔在家里等到节子回家后那种急切地拥抱,突然就忍不住了,影片并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是你却一次有一次的在他那种平淡的叙事中一次又一次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许这就是那种被称为“夫妻”的东西吧。
节子和朔 21年的感情,她知道朔需要照顾,但是晾衣服都是而问题,她怎么放心!
她喜欢他傻傻的样子,她坚持不让他写爱情小说,因为她知道他只喜欢科幻!
她不希望他为了她而作他不喜欢的事情!
她可以容忍他因为灵感迸发而取消她们的蜜月旅行,这一切只因为她爱他。
而反之,朔愿意为了节子而写自己并不喜欢的爱情小说,证明塔筒样也深爱着她!
真爱总是在平淡中才体现出来,在平平常常的事情中进行!
而这个电影就是对这种平淡的爱的最好诠释!
持之以恒,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说说的吧。
如果,真的实践起来,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似乎显得工程巨大,很艰难。
看了草剪刚主演的《仆と妻の1778の物语》,男主角为了医生的那句带鼓励性的话语“笑,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傻傻地决定每天为妻子写一个短篇小说。
当时,医生告诉他,妻子只有1年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似乎很简单,信手捏来般顺利。
不过,他也有思源枯竭的时候,每逢此时,他就不停地抓着脑袋,那感觉就恨不得把灵感从脑袋中揪出来一样;但每当灵感一闪现,他就似孩童般露出笑容,然后进入旁若无人地境界,直至完成作品,呈现在妻子的眼前。
まいにちまいにち,不是随口呼吸那么简单地事情,也有过结束的想法,但是,到了后来,每天的短篇小说,已经不仅仅成为逗妻子发笑那么简单的了,同时也成为了男主角支撑下去的动力。
那一段迟到的北海道蜜月,成为全片中唯一一段看似最为甜蜜的时光,唯美的画面,绿色的草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的碧蓝天空,仿佛在天堂一样。
有感而发,环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一切都是那么地急匆匆,快速似乎已经与效率划上了等号,以至于根本没有认真地审视,就这么急功近利地完成任务。
怨不得那些个评价了:“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
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
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
”国家不就是个人的体现嘛,如果,每个人都开始放慢脚步,走每一步都认真地考虑过,走完每一步都认真地审视一下,回顾一下,考虑如何走好下一步,是不是,就会改善一下?
司空见惯地,常常从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到一向匆忙的都市人,只有在碰触到病痛了,或者是其他事故了,不得不放下匆忙的生活的时候,才开始停下脚步来审视从前,审视自己,考虑未来。
我想说,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么个前提?
这种事情,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审视的嘛,如果生计不愁的话,不太刻意追求物质的话,放慢脚步生活,不是一件很简单很惬意的事情嘛,体验什么才叫生活。
而不是到了退休的年纪,才开始说那些老套的年轻的时候的丧气话来。
我们,应该还来得及吧?
我有一个朋友,每天晚上为自己写一个童话。
她的本意是要让自己睡得温暖一点,没想到慢慢写上瘾,有时候情节越写越长,几条长微博都写不完,兴奋之余,反而更无睡意了。
记得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空调与风扇很想成为朋友,它们虽同居一室,但由于从不同时运转,对话总有时差,通常是一个先发问,另一个隔很久才能回答。
一整个夏天过去,也说不了几句话,但它们并不伤感,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个夏天。
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也曾乱想些冰棍爱上太阳怎么办的话题,虽然幼稚可笑,但若认真对待,便可借此沉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
不谙世事,有何不可呢?
《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里也有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小说家。
妻子身患绝症,他手足无措,听说笑可以提高免疫力,便决意每天写一个开心的短篇。
他有时候写外星人送报员,有时候写机器人末日大战,竟这样写了1778天,从未中断。
妻子最终在昏睡中离世,他凌空写下最后一篇,了无遗憾。
身患绝症这样的桥段似乎俗套,但影片确是源自日本作家眉村卓与妻子的真实经历。
想到有人真的为了伴侣而每天做日课一样的写作,不由心生感动。
如果世界多一些童话多好啊,如果人人都能保持一点赤子之心,生活会美好很多吧。
小说家的故事里,知识小贩的故事最打动我。
他说以前每个城镇都有头顶方盒脚踩车轮的知识小贩走街串巷,孩子们投币进去,就可以得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有人问,宇宙是什么?
它说,宇宙是一个球,巨大的外星人拿它打棒球,每当打出全垒打,我们就看到很多星星。
又有人问,为什么天空和海洋都是蓝色的?
它说,天空的背后是大海,那个世界的万有引力都是向上的,有时候引力衰退,我们就要打伞了。
这让我想起日本电视台楼下悬挂的童话大钟,那巨大的令人着迷的铜制机械,据说由童话大师宫崎骏亲自设计完成。
每天十点、十五点等五个整点时刻来临之前,那些复杂的部件便一一复苏:云层挪动,窗户推开,分针秒针欢快地转个不停;伙计们点燃炉子,匠人们抡起铁锤,敲打的声音配着音乐节奏起承转合;乃至情绪升起,表盘亦按捺不住,两只大手张牙舞爪来回摇摆。
一切都如箭在弦上,等待最高潮的来临,直到整点降临,钟鼓齐鸣,如同为最重要的节日而欢庆。
此后一切各自归位,仰着头的路人们心满意足地揉揉脖子,各走各路。
在如此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里,有那么几分钟,人们可以驻足停留,沉浸在完全与现实无关的童话世界里,何其有幸。
逃避现实虽不可能,有片刻的遗忘,也是好的吧。
于是我也有了动笔的念头,因为大钟,因为电影,因为友人一天一童话的努力写作。
虽然知道天赋有限,知道想象力很难通过强迫症一样的书写而扩展,然而不试试看,大概不会甘心的吧。
写了几日,且选取其中简短的一个,以博一笑:思念搬运工他的职业是替人搬运思念。
比如A想念B了,他接到A的大脑讯号,便要把B的面容搬到A的脑海里。
当然,还得加以美化。
极少数的时候,也需要丑化,比如某人忆起仇敌,同时附上一两句咒骂。
他通常不愿意接收这样的讯号,觉得世界上还是多一些温暖比较好。
负面的情绪,不传递也罢。
他所在的公司是世界思念运输公司一百强。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公司逐渐不景气了。
人们对这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少,因为与另一个人联系是那么的方便与快捷,中间几乎不需要停顿空间。
那些不怎么联系的,基本也不被想起。
他以前是很忙碌的,在各个大洲甚至各个星球之间穿梭,以光速搬运一切。
他享受那状态,感到自己的存在。
但现在不了,他居然也有了在工作日看云发呆的时间。
有时候他真想问问人们,你们都在想些什么?
那些让你们挂心的人,都哪儿去了?
1778个搞笑故事,整整4年10个月零14天的每天一作。
妻子被查出是癌症晚期,擅长写科幻小说的丈夫觉得要为妻子做些什么,于是他决定每天写一篇搞笑小说(被妻子戏谑为散文)来让妻子开怀大笑,希望可以“笑死癌细胞”。
笑真的有着神奇的效果,妻子从只能活一年延长了4年。
妻子永远是他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尽管科幻小说不畅销,妻子也总是鼓励他写自己喜欢写得故事,悉心照顾着他。
待妻子无法亲自读故事时,他写完就念给她听,直到妻子去世。
像这样有点小清新的爱情故事,也只有日本能拍出来,温馨而又平淡的故事情节,柔和的画面效果,漂亮而又丰富的取景,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科幻小情节的插入,让这部悲剧电影带有美的色彩和感觉。
电影近景和远景配合适当,镜头的转换角度和速度也恰到好处,使得影片整体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也许导演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美胜于悲的感情,为观众展现一种不一样的爱情。
最后的第1778个故事也许只有妻子才能读懂,因为最了解他的人只有她。
这,不能算是影评,只是随笔一篇。
很久没有在这里码字了,没有写下去,或许只是因为懒。
不会进行太过专业的评判,这不是我的专长。
也不会深入剖析,如同恋爱中揣测对方的心思,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
所写只是心灵上的点滴碰触。
爱,不是满足期待填补欲望。
爱,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接受。
或许男猪脚不够贴心,笨手笨脚,傻里傻气。
但这正是女猪脚喜欢并心疼的地方。
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就为另一个人而生,真的爱,或许并不仅是百般疼爱,呵护备至,而是能够时刻感受到纷繁表达方式之后的那颗赤裸的心。
怎么又是爱来爱去啊,我承认我缺爱了= =
反正就现在我的心态来讲,是欣赏不了这种风格的电影。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好吧,这么凄美的爱情,在我的脑海里貌似只存在于童话中。
全片近两个半小时,可以分两次看完。
节奏慢,前三分之二略显拖沓但相当细腻,且有天马行空幻想片段之惊喜。
在前面的缓慢蓄力终让观众接受这份美好纯真的爱情后,后三分之一随着妻子病情加重,催泪点频频袭来,打动人心。
最打动人的我相信是在结局,妻子离去,作家捡起地上散落的手稿,听见妻子之前说的一句:“是散文吧?
”作家发现,其实妻子早已明白自己时日无多,可能在妻子眼里,作家写的并不是科幻小说,也不见得就一定好笑(多半是充满童真的幻想),但是为了作家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坚持活下去,坚持照顾对方,坚持不用麻醉药,都要做作家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读者。
而作家坚持不把给妻子的故事结集出书,并且在最后一话更进一步,写下了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看见的终章,也是因为这所有的1778个故事被书写出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深爱着她。
明知结局遗憾,但始终有温暖在心中,始终被两人对对方无私包容且执着的爱感动,直到无字情书随风而去泪水滑落,仍然相信世界美好。
作家给了妻子活下去的希望,妻子更给了作家活下去的意义。
生活充满不堪和遗憾,我们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正能量。
我们的导演能不能静下心来,多拍一点这样的电影?
所以,请珍惜身边人,我们都比想象中更需要对方,好好相伴,好好活下去。
下午 打着瞌睡 看了两次看完了这部电影!
日本电影清新的 淡淡的很平静 感觉编剧的内容很写实 不错!
细细品味会有共鸣 相爱其实是两个人持之以恒的一件事情!
北海道的风光适合在深情的爱情电影情节出现美得很纯净,没有一点瑕疵!
让人向往!
看到电驴上评价9.x分实在是吓了一跳。
看毕觉得很一般,感人完全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这个题材。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也会为了很多电影而动容。
这部是抓住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来渲染,很露骨,很不喜欢。
我更喜欢自然些的,任何矫揉的造作实在是不喜欢。
剧情本身是很松散的。
男主角演技是比较烂的,男主角的类型也是不喜欢的。
作为科幻小说家是很失败的,就拿出版的连载的构思来判断也是很落俗的,文笔真的是很烂的,即便有极个别故事想法是很好的,写得也是不痛不痒的。
除了告诉我们一个感人的一件事,没有别的什么了。
我会感叹眉村卓的爱和毅力,但不会感叹这部电影。
典型的日本风格,节奏缓慢平淡,主演演技差强人意。看了大半就看不下去了。
好吧,我喜欢较为轰轰烈烈的
故事很奇幻很感人~~女友说,妻子能多活4年赚到了,她和我在一起每多一天都是赚到的,我们都哭了
看着身边的那个TA慢慢的走向那个终结,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最后的那个“一日一话”,笔墨没有落在纸上,相思也不会写在脸上。
是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故事,可惜導演把握節奏能力太差。還有男女主角表演真的很表面。PS: 其中一個打電話留言的故事模仿Amelie Poulain
生活的另一面
铁皮机器人看得我心痒痒. geek神马的其实内心最温柔了, 虽然习惯了日本片的慢节奏 也还是觉得完全没有高潮的2小时20分钟长了点。
140分钟的片子,90分钟足矣。实在单薄。
天空的尽头是海水。
感人 科幻
尼玛啊
把日本电影的嚒叽发挥到了极致……
有愛,什麼都有可能。
男二是我大爱的谷原叔啊!!!!!!ps,男一的声音很温柔很好听~关于机器人的幻想都挺有意思的~!
剧情太拖沓……两个多小时
镜前剃胡子的他,那样的专注,我哭了。。。
在剧情毫不讨巧的前提下,大量的诱导性镜头使电影明显用力过度;单调冗长的慢镜头,将故事撑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却也将演员创造的火花消磨殆尽。
sai酱~~一起去北海道的那棵大树下...........那个吧
切,我居然看完了
你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我怎么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