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买了一本书叫做《她们谋生亦谋爱》,那时对明末秦楼女子的状况很感兴趣,书里有写到柳如是。
柳如是,轻念这个名字,婉转在口齿间就有种悲哀的尾音,也许名字就是一个谶语,在她决定改名字那天就是。
书写得并不好,记得一个人评价这本书,说:“作者不是作为一个历史记录者,而更像是书中人物的姐妹,替她们忿不平,谴责男人。
以为自己是当事人,而没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书写故事,也没有明白历史的无奈和它的必然性。
”这个评语非常准确,以致我一直都想找到一种方式,更像是历史呈现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我看——明末江南商女的离恨和抉择,士大夫的矛盾和情感。
我想看水乡的浆慢慢荡慢慢荡,荡出我不知道的隐情密谋,我想看历史不停转不停转,转到每一个人的每一张脸每一个皱眉和哽咽。
然后我等到了《柳如是》。
董小宛在夜晚出嫁时,柳如是对冒辟疆说:“不如我们放烟花炮竹” 冒答:“夜深人静,还是不必了吧。
” 柳如是的盈盈眼波里已经猜到董小宛的结局。
但是花轿起,人背面,她还是执拗地点起了烟火,青色熏烟中笑靥如花:“去吧,去吧,你托付的男人不能许你一个美好结局,就让姐妹为你扮一个花燃炮响的婚礼”。
秦楼女子的默然和离索,别人不懂,只有她们互相最懂。
物伤其类,那一刻,柳树下,黑夜中,就是这部电影最耐人思索的画面吧。
那天是她最幸福的一天,嫁船上被人掷下的白菜叶,是所有人的不明白和自己的明白,聪慧如她不悲不喜,宛然看着身边的男人。
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懂他,欺她叹她笑她骂她都可以,都可以不闻不问,只要他懂。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我不怕”牢狱里柳如是掉下泪来,新婚那天她不信,这一天她信了。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违背的,除了命运。
大的命运譬如国家都是如此,小人物的命运又能如何?
这恐怕是她最后自缢的根本原因。
面对甲申之变,面对嘉定三屠,面对国祚移转,她只有无奈地顺从,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她不能要求别人什么,她只能冷眼看着巨变发出无力的呐喊却丝毫不能抗争。
她曾是那么骄傲,那么要强,她要在秦楼女子的婚礼上以匹嫡之礼嫁出去,她不要蒙头要让所有人看到是她柳如是光明正大地嫁出去。
她要在城破之日投河殉国,她要私济军款给抗清军士,她可以做很多努力,但是最可悲的是明白这种抗争无力而且无用,却执意要去面对失败的心情,面对最爱的男人一败涂地被人侮辱的心情。
所以她才原谅他,所以她才愿意和他相扶到老,世道已经是如此险恶,为何不活得美满点,活得尽兴点!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在柳如是心里,只要一颗红豆便够。
在中国,愿意将视角探向明末的颠沛流离国破山河,愿意精致地打造服装与首饰,一点一点还原明末气息,愿意静静唱着昆曲缓缓轻弹古琴不造作的作品,已经不多了。
扬州十日、云间三子、南明朝廷、攻复南都,退守台湾......有多少电影愿意讲这些,愿意顶着不卖钱的风险向观众普及这些?
真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女主角一会儿董洁的颔首一会儿徐静蕾的扬眉,主人公频频读错的字词的音调,结局画蛇添足的莫名其妙,都在欸乃一声的爱恨情仇里稀释成平淡。
我想学一学柳如是的心胸气节,想学一学柳如是的了然开阖。
因为这些全部都会在历史的洪流里,冲刷成沙滩上棱角残破的贝壳。
当柳如是唱着“小楼睡起倚云屏”,衣袂下吹起袅袅清风,我知道,她是不是那个柳如是,都已没有关系。
图片均来自网络说书先生最爱说野史,而我们,最爱听野史。
因为正史,就像进贡到宫中的佛跳墙,每一道工序丝毫不得马虎,谨小慎微,固然食材精美色香味俱全,却少了情感。
而野史,却像民间的家常小炒,炒什么食材都是随性而为,也可以根据客人喜好适量添油加醋或者少盐少糖,一切全看心情。
今天听到的野史主角,姓柳,名隐,字如是,曾是赫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莫过于和云间三子陈子龙的一段过往以及和钱谦益善始未能善终的遗憾。
陈子龙对朝廷有义,钱谦益对柳如是有情,而柳如是则是有情有义的奇女子。
我们恨子龙清浅,耻牧翁降敌,怜如是情与义未能被人妥帖对待。
野史里,终于给了她一个有情有义的依靠。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成为柳如是之前,她首先是杨影怜,是那个仰慕陈子龙却只能孤影独自怜的杨影怜。
在陈子龙抛下她赴任地方官之后,她成为了“柳如是”。
“如是”二字,出自辛稼轩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她抛下了和陈子龙之间单向付出的过往,以期能够遇见样貌才情与之匹配且情投意合的有情郎。
武穆庙内,柳如是即兴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亦堪忧”,不想却被钱谦益偶然看到,记在心间。
最初吸引他们的应该是彼此的才情和那一份懂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使命感,钱谦益有,柳如是也有,更重要的是,他们互相懂得。
2.桃花得气美人中你问钱谦益爱不爱柳如是,毫无疑问他爱,非常爱。
为什么?
因为他敢娶她。
因为他敢给她承诺。
因为他敢维护她。
董小宛出嫁时,因为从良作妾,只能在夜里从青楼的后门偷偷摸摸地被夫家用一顶小轿接走。
柳如是不甘心,出嫁之日便满脸愤愤,所以钱谦益决定以“匹嫡之礼”迎娶她,一切比照正室规格,在众目之下亲自前来迎亲。
甚至他们乘坐的小船被邻里乡亲扔烂菜叶扔臭鸡蛋他们也依然笑望彼此执手行礼。
钱谦益,是真的敢娶柳如是,以“匹嫡之礼”迎她入室。
出嫁当日,柳如是三问钱谦益“怕不怕”。
“怕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怕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怕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的回答是“我不怕”。
钱谦益因为陈子龙反清复明案锒铛入狱,柳如是前来探望,钱谦益甚至要求柳如是重新再问其“怕不怕”,并依然回答“我不怕”。
当然这是后话。
嫁入钱府,柳如是所享受的待遇一切按照正室。
甚至钱谦益会说“你就坐着待着,不想写诗不想读书不想操琴,你就听风看云晒太阳”。
试想,在那样的乱世,能够给你依靠许你一世安稳,钱谦益是不是完胜陈子龙?
钱谦益去清朝做官,离开府中留了封信要求府中一切按照夫人的意思来。
钱谦益在听汇报说夫人和学徒私奔时暴怒“我都可以在清朝为官,她做什么事你管得着吗”,这意思大概是叛国这样的事他都能做,他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她不事二夫。
钱谦益,是真的不怕她辱没门楣,不怕家族是非,不怕人言可畏,敢维护她柳如是。
3.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柳如是是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人,她的诗句里不止有风花雪月,也有忧国忧民。
也因此她在钱谦益献城降敌之后要求钱谦益殉国,避免背负千古骂名。
不曾想,钱谦益并不想殉国,所以柳如是愤而投河,刚烈如斯。
虽然没死成,却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柳如是说到底还是在乎名声在意人言的,所以才会有“你殉国,我殉夫”这样的想法。
而钱谦益比之年长几十岁,到底看得更通透些,他不怕死却不想死。
因为活着才能做更多事,死了便真的是一了百了。
死,是一种逃避,而活着,才能够面对。
最后有两幕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柳如是带着侍女去到钱谦益在清朝为官的宅子里。
两人在屋门口对望了一眼,默默不语,柳如是径直进屋没有搭理钱谦益。
而钱谦益,大概是感慨“回来真好”吧。
第二是钱谦益八十大寿,柳如是回绝了亲友的祝寿,只想和钱谦益两个人待着好好说说话。
但钱谦益那个时候真的是太老了,他只能说“桃花”“美人”这样的字眼,却再也说不出“桃花得气美人中”这样完整的句子,可是即使衰老至斯,他依然记得初见柳如是之际她吟诵的诗句。
因为爱你,深爱,所以记忆回到最初,也依然是你。
柳如是忍不住流泪。
人生走到尽头,所谓“反清复明”,所谓“叛国”“降敌”这样的事情,都已然变得不再重要。
如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才是最让人欣慰。
这部《柳如是》,与其说是柳如是的两段情史,不如说是钱谦益爱柳如是的表达。
与钱谦益的细水长流相比,陈子龙的逢场作戏,甚至最终情义相报,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多也只能是让人难忘的初恋罢了。
而钱谦益在这段感情里,始终对柳如是以最高的尊重,即使是战报频传的日子里也不会随意丢弃柳如是的诗,而是先搁置,随后再和诗。
爱情里,尊重是一件优先级最高的事情,随后,是相互尊重。
一份懂得,两份尊重,便是三生有幸。
愿你我最终都能遇见“情与貌,略相似”的人,并,与之执手相伴。
p.s.冯绍峰真适合演个负心汉,这欲语还休的小表情是怎么回事...........
儇舞
……一直以为国产电影缺好本子。
太幼稚了。
大陆影圈只产两种东西,蠢货,色坯。
好本子本质上就是个肉包子。
为什么没有引进《柳如是》的原因,算是明了了。
我还是应该相信大众的审美的。
这年头,观众说自己都不是傻子,院线也觉得自己不是。
但他们对于影圈来说,啥子也不是。
豆瓣影评说这片子就是朵塑料花。
再好看,也是塑料。
说得真温柔,真给脸。
非要一言以蔽之,此片就是个顶着名将美人头衔的拙劣三级片。
还不带前戏。
服装角度倒是没什么可挑剔的,万姑娘穿得风情万种。
可惜了,题材不该讲柳如是,讲讲归家园秘史倒值5星。
台词滴恶心。
演技滴没有。
剪辑滴PPT。
演员滴作死。
本片主旨大概是,讲述一个绝色美人如何使一个老骥伏枥的软蛋重整雄风,从头到尾哼哧哼哧报国无门的去处全发泄给河东君。
最后两人欢乐地和解。
多好拍一题材,麻痹真的有人还在拍电影么。
今天我们口语中的“妓女”类同古代的“娼”,这是给底层男性屌丝解决生理需求的,老舍《骆驼祥子》里可怜的小福子属于这种级别;古代的“妓”,出卖色相只是基础服务项目之一,文艺才能达到足以和一般读书人对话的水平是主流配置,否则只是青楼的赔钱货,到了李师师、柳如是这样名妓的级别,就可进史书、成为文艺作品主角了,基本相当于近代的交际花或今天活跃在媒体的女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相与往还之人也都是社会精英。
高级妓女在中国历史中地位极高,但凡流传下来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无一例外都有非常美好和正面的形象,拥有高尚情操和忠贞爱情、兼具知识分子才学和英雄豪杰胆识,被读书人歌颂和民间传说仰视,历史上所谓“十大名妓”“秦淮八艳”的说法即是明证。
关于这些名妓的文本也都是羡煞老百姓的才子佳人故事,男神女神的爱情、泼天的富贵和地位、纠结至死的虐恋、高端诗词唱和的精神智力交流……不考虑女主人公的特殊职业,这基本就是今天顶级水平的偶像剧。
这其中柳如是堪称翘楚:自身智力超群知识丰富,有胆有识色艺双全,男朋友和老公分别是青年才俊和国宝级文豪,自身还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如此配置,可以穷尽当代所有编剧的想象力了。
这么给力的女主,这么扎实的故事,不拍柳如是拍谁?
把明末清初血雨腥风里儿女情长的故事类比现代都市题材的爱情自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柳如是的资质胜任偶像剧却绰绰有余。
对于这位进了史书的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亲自做《柳如是别传》以示尊崇。
电影《柳如是》也是一部向陈致敬的电影,没有失分。
首先拍出了一定的具有历史感的品质,没有将如此靓丽和香艳的材料做成那种港台人一定会搞出来的恶俗古装剧,整个片子的调性和对历史的尊重把握住了;其次,故事扎实,编剧忠实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没有胡加一些谣言和香艳内容博人眼球,史料裁剪得当,柳如是生平最好能给一些和电影调性、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硬加进来,人物性格基本算饱满:身背历史污点的钱谦益没有一棒子打死,只是陈子龙刻画的有些怂,人家本是大英雄一个;第三,全片情绪渲染非常到位。
故事发生在江南的常熟地区,但制作方当中的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没有让此片成为官方口径伟光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否则片中就会拍到柳如是离开钱谦益、陈子龙投河捐躯便截止,突出爱国主义大局观,而非电影最后钱谦益降清之后柳如是和他相伴终老),反而赋予本片一种强烈地域文化气息和情感基调:江南的阴柔和坚韧。
地如其人,电影始终在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场景当中讲述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濡湿氤氲的画面,昆曲贯穿始终,虽无刀光剑影的动作场面,但安静恬淡的气氛中却始终响着国破家亡的弦外之音,这种纯中国审美式的深沉和含蓄,非柳如是的故事而不可得,难得的美且政治正确。
2012年出品的这部偶像剧才子佳人的故事,和最近几年国产片所谓“明末三部曲”当中的其他两部风格迥异:2013年的《大明劫》以疾病喻末世,主题是探讨王朝兴废的大历史命题,2014年的《绣春刀》用武侠/动作类型片展现政治阴谋和困境中的人性,风格凌厉情节抓人。
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历史边缘人物(神医吴又可实在小众,锦衣卫三兄弟更是基层),作品重点是讲好故事,情节必须紧凑饱满、突出戏剧冲突,不停展现人物困境和环境的复杂险恶,相比之下《柳如是》是走上层路线的精致、唯美和精英主义的,大家多已熟悉柳如是的故事,因此本片重点并不是实实在在讲故事,而是借用了戏曲般的抽象和留白,突出一种情绪和韵味。
此片剧情好比片中人物的贵族日常生活,是场景式的饮宴赏景和吟诗作画,一个标有年代和时间的镜头切进来,就是剧情的转捩,不追求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故事的连贯性;全片戏剧冲突的高潮“抗清”,也充任背景的作用,用以交待统治阶级精英分化后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由品格气节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别像传统戏曲当中的道具,都是抽象的意境:手执马鞭就意味着策马奔腾,一桌两椅就意味着居室场景。
《大明劫》《绣春刀》则比较写实,像小说一样有绵密质感的细节描写,大量具体的生活和动作场景描绘出一种事关人命、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剧情本身的紧密起伏就特别抓人。
电影《柳如是》让人特别有一种进入戏曲的观影体验,人物性格刻画全在演员的功力和台词的安排当中,观众进入这种江南意趣的氛围当中,自然会脑补出很多,这或许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语言营造出的一种情绪和味道,需要不断回放品位。
拜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提高所赐,小成本制作的“明末三部曲”虽然没成为院线档期的主力大秤分金,但坊间口碑都还不错,无论在讲故事的基本功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强过同期主流的商业片不少。
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对,和明末三部曲形成对照的反面典型则是香港导演李仁港的“飞碟帽三部曲”,十足的槽点之王,《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从戏说胡搞的剧情到三部电影中一以贯之“日式飞碟帽”的道具,真让人感觉三部电影是由坐着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拍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电影。
不光这三部,纵观其他,港台导演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德,堪比中国足球。
颇为遗憾的是我本人尚未读过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在人格方面无限接近现代女性的形象。
剧中她的人生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淮八艳”时期、与钱谦益神仙眷侣时期、清朝建立后两人隐居时期,柳如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基本都是人生赢家,从和他交往的男人身上就能看出。
柳如是出身卑贱,命运坎坷,先后被卖到大户人家做妾并人青楼为妓,但她热衷读书自学成才,喜欢女扮男装和复社、东林党人这些“公知”交往,纵谈时势、和诗唱歌。
秦淮河畔自古温柔富贵乡,秦楼楚馆、章台柳巷当中不知有多少佳丽,能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柳如是花魁无疑,她看得上眼的男人,直接就是江南青年才俊人称“云间三子”之一的陈子龙的level。
陈子龙何等英雄自不必说,文章一流,而且是个敢拿刀枪带队伍和清军抵抗的人,因此柳如是自行赎身以求和他终老,奈何陈子龙畏人言不敢接纳她(这点上,陈子龙不如钱谦益)。
妓女赎身想来也耗费巨大,否则《绣春刀》里面沈炼就没必要铤而走险了,柳如是能给自己赎身,可见经济手段也非常了得;与陈子龙诀别后,她从杨影怜改名为柳隐,字如是,依旧喜欢和“公知”们来往,这其中的细节,电影用一个非常逗逼的“柳如是招婿群面江南才俊”情节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在为遇到了江南文宗虞山钱牧斋(钱谦益)做准备。
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爱情top3级别的,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
中国古代的婚姻在礼法制度下向来与爱情无关,大多只充当繁衍子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中国精英阶层(以文人为主)的心灵世界一直以来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级妓女来抚慰,从杜牧到柳永再到蔡锷无不如此。
钱谦益遇到色艺双全的柳如是,柳如是见到一代文豪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是一段佳话。
柳如是在杭州岳武穆祠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诗句,在影片中被处理成两人初识的引子,加上崇祯十三年柳如是毅然女扮男装上门访钱谦益时“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前后几句诗,两位明眼人基本就已经发觉彼此遇到此生知己挚爱了。
崇祯十四年(1641),两人冲破家庭牢笼和社会的非议结为夫妻,钱谦益时年59岁,柳如是时年22岁。
婚礼时柳如是问:“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钱谦益报以三个坚定的“我不怕!
”柳如是直捣黄龙超级敢问,钱谦益义无反顾大气磅礴,这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从钱谦益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能让无数女子彻底缴械的大杀器,就连柳如是这样的巾帼英杰也不例外。
钱柳的举动是一种几乎还原了爱情本质的行为,相互倾心,与外界无关的赤裸裸的全方位彼此吸引,有爱情电光火石的起源和势不可挡的本能冲动。
钱谦益以形同原配的匹嫡之礼娶到柳如是,同时也收获了整一船沿路抗议他们伤风败俗的民众扔过来的各种垃圾。
婚后两人在“我闻室”里过神仙日子,实践着一种才子佳人整日做爱饮酒吟诗弹琴的生活,那种只有洒脱如钱柳的爱情才配享受的一种中国文人生活的顶级状态。
这就是柳如是的性格,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独立自主、能力出众,集才女侠女美女于一身的女神级现象,尤其是在钱谦益变节降清之事对比之下,她基本可以封圣了。
昔日两人如胶似漆时曾共同期许清军南下时要共同上阵杀敌,以柳如是的性格,她真的想当梁红玉第二,但钱谦益的性格却不如此,他眼中史可法扬州城殉国的成本是屠城而死的十几万百姓,气节固然可敬,但人命更要紧,同时他心理惦记的是在明朝时因为官场倾轧而未尽的朝臣梦,他还要将自己的一身济世安民的本领展现出来,于是他推说水太冷而不愿和柳如是一起投江。
这时电影给了柳如是投江不同机位的特写慢镜头,映衬得钱谦益十分卑小,而到了柳如是怒视钱谦益削发变衣准备前往北京做官的场景,则直接给钱挂了猥琐可鄙的标签钉在耻辱柱上。
钱在赴京途中和前来送别的柳如是说自己已经成功劝说清廷重开科考,为天下保存了文脉。
钱穿清朝马褂留大辫子,柳如是女扮男装明朝服饰,这种矛盾违和的画面仿佛要毁灭他们的传奇爱情,正如柳所言:“我真是看错了你!
”如果是早年间拍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柳如是》的故事到这句话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处理不算歪曲历史,充其量也只是选择性呈现的剪裁历史手法。
如果要故意歪曲以保持意识形态正确的话,柳如是应该和杜十娘一样怒沉百百宝箱自杀殉国,或者是和陈子龙一起举事反清。
本片比较忠实还原历史,依旧呈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比较安详甜蜜的晚年生活,没有因为钱谦益的变节降清而将两人划清界限成为阶级敌人。
其实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的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不好,只是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心寒。
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频繁写信,劝他急流勇退,回乡纵情山水。
这些情节电影都是一笔带过,直接从西湖边两人重新开始的亚当夏娃式田园牧歌生活讲起。
1647年,抗清名士、柳的前男友陈子龙兵败被俘,投江壮烈殉国。
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产下一女,取名柳小照,钱谦益(时年65岁,龙精虎猛,老年得子)喜不胜收,但他因黄毓祺文字狱被株连,后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才得以免祸,而此后两人移居常熟红豆山庄。
表面上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则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郑成功是钱的弟子,郑成功表字“大木”也是钱谦益所起(郑成功是日本人,大木……东尼大木……周杰伦,好吧,我想多了),剧中也有反映。
电影在处理结尾的时候,赋予这对神仙眷侣一个非常诗意的结局:钱谦益在八十三岁生日之际,在当年和柳如是手植的红豆树下飘然升仙、不知所终,柳如是遍寻不得。
紧接着剧情跳到现代,剧中主要演员在美术馆里瞻仰凭吊柳如是。
实际两人的结局比电影悲惨很多:晚年钱谦益生活无着,病入膏肓,盐台顾某登门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可做钱的丧葬费用。
此时钱谦益老到已经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黄梨洲)代笔。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八十三岁的钱谦益病殁在杭州,他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仅相隔两个月,她悬梁自尽。
由于他晚年辞官后支持反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文遭到禁毁,当局对他的评价也很负面,这一现象直到陈寅恪做《柳如是别传》方才扭转。
与漫长的中国历史相比,德艺双馨的柳如是虽然只被陈子龙、钱谦益等少数上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短暂霸占过,但她永远属于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是广大仰慕者的女神。
她色艺俱佳,书画双绝,有著作传世,是永远的超级偶像剧女主角;她快意恩仇,落拓不羁,女扮男装,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宜堪愁”的战斗诗句,梦想着有将来能像梁红玉一样上马击狂胡,也是巾帼英雄;她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国好人妻,在丈夫误入歧途之后能够及时教育引导,艰难岁月也不离不弃,成就难以超越的浪漫爱情和幸福婚姻。
超级偶像女主角、巾帼英雄、中国好人妻这样女神级存在的柳如是早已不在人世,但江湖上将永远飘荡着她的传说。
如何用电影呈现一段复杂的历史,如果按陈寅恪那样用细致缜密的考据功夫来做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好发挥想象力极尽虚构之能事。
但虚构的重点在哪儿,如何虚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所以,它与当时的真实历史是两码事,我们只能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谈。
为了让纷繁复杂的历史清晰地呈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不用太多刻意的描绘,而用“对比”这简单的方式就让人物性格更加明朗。
于是,在这部电影中,处处可见“对比”之处:1、陈子龙与钱谦益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商业片,那就必须照顾普通观众的口味,将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的爱情作为主线,时代、战争、乱离只是作为背景。
陈子龙虽潇洒飘逸却畏惧人言,钱谦益满腹文章又挑战世俗,一个年轻,一个年老,柳如是对二人均情深义厚,让人感慨。
后期钱谦益与大木(郑成功)又形成对比,一个对清廷俯首称臣不能满足柳如是做梁红玉的心愿,一个誓死抵抗与柳如是的大节心心相映。
2、柳如是与青楼姐妹的对比。
刚出场时,青楼姐妹在众文士面前极力表现,柳如是端庄矜持却最终赢得花魁。
在爱情中,柳如是的坚贞气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又是导演格外推崇的,这在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一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对比,前面是柳如是在青楼的姐妹夜晚出嫁,新郎官畏畏缩缩、姐妹们大失所望心情复杂的情节。
3、钱谦益与当时文人、高官的对比。
在众多文人雅士在青楼观看女子表演定级别时,钱谦益却在独饮闷酒大喊“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
与钱谦益同时期的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他们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承担爱国责任与乐享儿女私情的对比无时不在,他们成为钱谦益抉择时的对照。
如钱谦益献城后,阮大铖略带伤感地请他做当世田横立志抗清,之后又通过茶馆老板之口道出阮大铖的结局:降清后做了大官又被杀——钱谦益抉择的复杂性凸显了出来。
说到此处,突然感到,这部电影虽然想表现柳如是的女性意识觉醒,但电影的结果让是让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在消费柳如是,几个床戏镜头倒没什么,但钱谦益将酒倒在柳如是的裸背上用布满胡须的老嘴舔舐、在柳如是裸背上作画,这不可能是历史中钱谦益的性趣,而恰恰是导演刻意或者强制加进去的消费品。
另外,柳如是给水兵鼓舞士气,用的理由是敌军将戕害美人,自古英雄爱美人,官兵们都是英雄所以要为了保护女人奋勇杀敌——让观众一方面受到气节的鼓舞,另一方面得到意淫的享受。
它表面上是想做女性独立自由的文章,却逃不脱男性主导的审美意识的牵绊。
结尾的穿越情节更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明显是流行电视剧的桥段,大有狗尾续貂之嫌。
今天下午,在時差懵懂之中飛上塵網,終於看了電影《柳如是》得償宿願。
看到一半,略知其大意,惟已不敵睡兵,遂先入夢鄉,拋下錢柳等人繼續在遺民與貳臣的俇攘中掙扎。
醒來時,恰與他們共赴老境。
試問枕邊人,這十幾年中發生了什麼大事?
卻道,原來是一個當壚野老,以一番 朝代更迭不過一場大夢的閒話,遂教河東君幡然改轍,沒跟著鄭成功去了臺島云云。
真沒想到與我午睡同時,錢柳諸人也還卻了一場槐夢啊。
但又不禁莞爾。
怎麼當年我的夢裡就沒有一個當壚嬌娘,用幾句鶯聲燕語,勾轉了我去遠離臺灣呢。
歷史與人生,當真可以這樣偶然作戲嗎?
真可歎,什麼是亡天下、為什麼明末人對天下之亡如此恐懼憤恨,此片畢竟夢寐。
或許,那是因為我們的天下,早已亡之又亡,再三再四。
我們的世界連同我們自己,早面目全非。
我們都是貳臣、参臣、肆臣乃至伍臣的後人。
甚至於,天下之亡,還多的是我們的先人搞出來的。
不說這些了。
當今之世,此片已屬難能可貴,我就不再求全責備了。
但唯有一點還是得說。
我們既不談國家大事,只談風月詩詞,那麼詩詞念誦就該特別講究。
且說河東君虜獲錢謙益芳心的那句詩「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女主角讀不出入聲字,這可以諒解,但是西泠二字,可不該讀成西leng3。
更惹人興歎的是,河東君詠岳武穆「海內如今傳戰斗,田橫墓下亦堪愁」這兩句詩固然膾炙於劇中人口,每逢國難當頭就要拿來吟誦一次,但戰斗二字竟都讀成「戰鬥dou4」。
我記得,從前讀《柳如是別傳》,見引的是「戰斗dou3」,蓋指刁斗而言。
傳戰斗,猶似傳刁斗,當是變化唐詩「寒風一夜傳刁斗」而來。
換字原因,或許為調和平仄,或許是因為河東君一向作異好奇。
總之簡字天下裡,斗鬥已然混一,無所區別。
但此片所演的,畢竟是古人之天下。
结局好恶心先吐个槽,怎么搞得跟穿越剧一样。
再挑两个刺:1清初男子剃头变装之后,女子的服装不变,是为男降女不降,电影中男人的衣服没问题,可女人的衣服是清末才出现的衣服,清初的女装,还是明末的版本,像红楼梦里面的女装,就是清初女装的标准款。
2陈子龙被捕的时候,还是没剃头的,怎么跳水之前,就变成剃头的了。
再者如果没记错?
陈子龙抗清的时候应该还是做和尚打扮的吧。
看的出来,电影想表现很多东西,台词什么的如此现代化,剧情散漫没有跌宕起伏什么暂且不表,就先说说细节上的问题吧。
首先,这样文人题材的电影本来的表达就是难中之难,对编剧的要求很高(当然从台词来看编剧显然Hold不住,尽管下了很多功夫),电影中走马观花一般出现的很多人物,虽然大都很有名,比如说阮大铖马士英黄宗羲汪琬(是不是汪琬?
我觉得汪琬年纪没那么大啊)但是,编剧你不要高估大多数观众的水准啊,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对晚明史有兴趣的,黄梨洲可能还比较出名,其他的马大人阮总兵,不是每个人都认识的。
阮大铖的死在熟悉晚明史的人中,电影中的表达(仙霞关小店)是很震撼的,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震撼力要小的多了,此时至少打个字幕好么?
阮总兵是怎么死的blabla。
电影原本应有的配角的表现力就在这种情况下削弱了很多,也算是可惜了,从电影的道具布景来看可以说得上是非常用心了,明末的女装男装,园林昆曲都很到位。
可惜。
【编剧自己文言功底也不怎么样还如此高估普通观众历史水平sigh】女主还行吧,冯绍峰演的还好了,钱谦益选角真心不错,总觉得钱谦益是汪精卫式的老帅叔啊,台湾腔也无妨么,反正钱谦益一个常熟人普通话肯定讲不好哈哈(应该让冯绍峰讲上海话柳如是讲苏州话才对啊,吴语赛高!
)配角选的很不好,阮大铖怎么说都是才子怎么选个贼眉鼠眼的。
再者分析一下剧情的表达,剧情的主要问题是,想表达电影的东西却拍得像纪录片,整部剧虽然说文人情调意境史实基本上都说的过去,但是想表达什么?
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佛性意味深厚的结局,但是中间的剧情没有一点能够衬托出来,钱谦益本身对佛学也是有研究的,这些如果在剧情中能够贯穿,那么说不定结局可以更加有表现力,年老时对于人生世事无常的这种感叹。
说到底还是编剧功力的问题了,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之后,南京士大夫之间就开始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氛,因为当时害怕如果南京顽抗,那么南京也会被屠城,这种气氛如果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那么钱谦益的选择是不是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如果阮大铖的死因在电影中表达出来,那么柳如是对于钱谦益的选择,即她对王朝与天下的认识的转变,会不会不像电影里面那么突兀——听了小店老板一番话就幡然醒悟?
再吐个槽,拍的像记录片一样的电影,捏造的也太多了,特别是钱谦益入狱居然是因为陈子龙,笑死老娘了。
最后提一下钱谦益此人,文人的纠结表现力度还是不够啊,当时家国天下的概念正在形成,钱谦益思想的变化现在看来也不是不能理解,虽然丫照样是汉奸。
哈,如果有个钱谦益与黄宗羲关于家国天下更加深层次的讨论,那么电影的思路必然更加清晰。
钱谦益的复杂也不是这样的编剧能搞定的,当时松江云间派诗词、心学的普及,复社在江南的运动在电影中也丝毫没有提及,算了,能把文人题材拍到这样也算是一个进步了。
嗯,钱谦益选的真是不错!
帅叔叔什么最有爱了!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如果把秦淮八艳拍成一个系列,平日里埋头在书桌上的文人们大约会进一趟电影院。
找茬也好,找共鸣也好,总归是知识分子熟悉的题材,能听到案头上常出现的词儿曲儿,见到竖版繁体文里的老相识们。
早先有1991年版的江苏台电视剧《秦淮八艳》,也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门柳》,但在大银幕上,也只有最近上映的这部《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嫁给钱谦益(晚明礼部侍郎,文坛领袖,降清后仍任礼部侍郎)。
学者陈寅恪费墨80万写成《柳如是别传》,从晚明到清初,将与她结交的文人雅士一一列出,旁征博引,以诗证史。
这部《柳如是》,你可以当它是一部平常的电影,也可以看作是吸引你关注晚明文人生活方式的一个楔子。
晚明文人生活志用上好的锦笺和方家顶烟旧墨画没骨牡丹;由蓝颜知己广发英雄帖挑选才子;文坛翘楚与名妓同游,春日选花魁,清明办“寒食文宴”,芒种祭花神……电影从创作之初就没想“戏说”,而是用记载在册的细节拼贴出江南文人的生活图景。
此外,也将个人和国家命运出现转折时士大夫们的选择,以及这选择对身边女性的影响置入其中。
这电影,给文人看,可以玩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给非文人看,是普及一下古人的生活方式。
片段一:生意人索某才疏学浅,玩行酒令抽词牌时,遇一生僻字,登时语塞。
柳如是瞥了一眼,淡然道:“頮,念hui(四声,音同‘惠’),以水頮面,是洗脸的意思。
”索某遂汗颜,不再言语。
瞧,生意人可不像现在这么好混。
同志们,顺道怀念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吧。
片段二:考取功名上京赴任的陈子龙与柳如是划清界限,但仍心有牵挂,赠她礼物。
陈道:“知道你不喜俗物,这本《戊寅草》我特地请了徽州最好的雕版师傅,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刊印出来。
”《戊寅草》是柳如是的诗集,陈子龙作序且有批注。
这是为才女专属定制的礼物了,跟现在款儿们送出的高级定制服、定制珠宝相比,实在是有情趣得多。
片段三:董小宛出嫁。
和寇白门、柳如是喝了离别酒。
入夜,冒辟疆才在后门带一小花轿接她。
柳如是拿出烟火为他们庆祝,冒辟疆婉拒,急匆匆消失在巷子口。
人说名妓“谋爱亦是谋生”。
此话不假。
柳如是嫁给钱谦益时,是青天白日,明媒正娶。
这是她在亲见董小宛之境况后下的决心。
钱面对友人提出的“国破时还与河东君谈情,是读书人失德”,仍坚持与柳结合。
虽然后来因钱谦益向清兵投降,柳如是作为钱夫人一起饱受世人诟病,但从归宿看,柳如是比董小宛要好多了。
电影仁慈,没有表现钱谦益死后她被争家产的乡邻逼至悬梁自尽的惨状。
柳葬于虞山下一孤坟,钱谦益与发妻合葬。
所以,董小宛与柳如是,在大婚当日有不同际遇,然在生命终结前夕,殊途同归。
片段四:钱谦益与说客并排而坐。
半晌,钱只说:“请带话,一、不能伤害无辜百姓,涂炭生灵;二、尽快恢复科举取士,让文脉延续。
”史可法殉国,钱谦益投诚,历史对二人早有高下之判。
但在本片顾问、作家阿城的眼里,“自古父母官在平安时享百姓的福,在战乱时就要替百姓受辱。
”史可法留得英雄名,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受苦。
钱谦益跪地献城,一人挨尽天下骂名,却保一城百姓无虞。
在阿城的建议下,导演将这种观点放在戏里。
柳如是有更加大义的观念,即献城后自尽,“你殉国,我殉夫”,被钱谦益拒绝,他认为“草木一生,枯荣自有天定,何必要去死。
”钱柳二人之高下,电影倒与相关记载是相符的。
纪录片与故事片导演吴琦,原是央视的口碑栏目《人物》的主编,后来被新影厂厂长高峰招去做纪录片。
高峰从央视里圈走了好些钻研业务、文人气比较重的导演,除了吴琦,还有《故宫》的导演周兵和频频在国际上收获纪录片大奖的梁碧波。
有一场钱、柳宴请阮大铖的戏,想加一幕柳如是唱阮大铖写的戏曲,吴琦像回到做纪录片时期一样去寻找资料,最后在中央戏曲学院一位老教授家里,找到了《春灯谜》、《燕子笺》的民国影印本,带着词去苏州昆剧院找人谱曲,便有了那场戏。
好在有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打底,为吴琦省去了查阅史料的时间,却也因为先生详细的考据,让他不得不选取柳一生中与几位重要的名士交往的段落。
“我们必须舍弃许多好故事。
因为时长有限,资金也有限。
”本片肯定不是纪录片。
但在视听语言与结构上还是甩不掉纪录片的痕迹,对高潮段落人物情绪的把握也欠妥(钱柳在投河殉国上的分歧)。
你可以把对电影本身的点评暂置一旁,毕竟在文人电影缺失的当下,难得有一个大银幕作品愿意带你回顾中国文人最后的好时光。
最不像宣传片的宣传片看完此片,谁会想到这是常熟市和中央新影合资拍摄的地方文化宣传片?
常熟的文化部门与广电局非常开明,从最开始立项就没把主题局限在诸如“改革开放”等套路上,只求做出“江南气”。
他们原本想将常熟人钱谦益作为主角,但在主创的建议下,改为浙江嘉兴人柳如是。
在创作上没有像多数地方官员一样乱弹琴,给予了创作者最大的自由。
若说有任何的意见,那只是在钱谦益的选角上,领导们不太认识原先导演推荐的台湾话剧演员金世杰,而改用台湾老牌偶像、息影多年的秦汉。
南征北战的吴琦和他的朋友们总结道,在江南做事容易些,是因为文化长官们大多有文化。
《柳如是》里出现的匾额出自常熟一位官员之手;博物馆里几十万一把的老椅子,搬到片场当道具;要寻找剧中女主角的书法手替,一招呼便来了20多个能写“柳体”的女孩子……总之,江南遍地风流,此话不假。
幾天前瞧見友鄰吳隆美上豆瓣說想看新片《柳如是》,吳君批曰:「這個天雷要去挨」,說得真妙!
我輩中毒之深誠如是也。
這雷我也得挨一份。
上網查不到電影預告片,宣傳也少,何時上映斷無消息。
只找到譚維維唱的主題歌《錦灰》的MV,從MV穿插的片花猜得出來此片劇情基本上是遵循《別傳》的考證。
儘管我也喜歡《別傳》,還是希望此片能夠推陳出新,弄出些新東西來。
亦步亦趨就沒意思了,《別傳》說的也不是都對。
更何況《別傳》自己就偏多狡獪之詞,所謂紅豆緣起,實在太像小說家言。
陳氏後人尚在,怎就從沒聽他們提起過那顆傳奇的紅豆呢?
而且陳寅恪也說過,最上乘的愛情是「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
竊謂《別傳》的紅豆緣起頗似此境,正像是一段懸空設想、有生於無的愛情。
可也別說,再仔細一看,本片可能還真弄了點新東西出來。
這MV的開頭和結尾各有十幾秒時裝戲,開頭是飾演錢牧齋的秦漢在博物館裡一幅古畫美人圖(洋裱洋框,可怪)前叉手於背沉思默想。
結尾則是飾演河東君的萬茜在那幅畫前臨去秋波一轉頭 倆人都是洋裝洋頭現代造型。
如果這也是從電影裡剪出來的片花,那就太有意思了。
那說明本片若不是穿越劇,就是輪迴劇:若不是秦漢萬茜穿越到明清之交,就是錢柳輪迴到二十一世紀。
(如果編導還在後製剪輯階段,請務必加強穿越。
)要是讓我給電影編劇,我一定把陳寅恪穿越到《柳如是》來起碼做個男配角。
你道他是一個失明臏足的衰翁?
錯,他成天神遊在明末清初江南湖上和柳如是詩酒酬和著呢。
所謂「相思廿載待今酬」,正自道其穿越之樂也。
莫說我一派胡言,讀者諸君不妨想想:你我今天所仰慕不置的柳如是,還有那部不知何時上映的電影《柳如是》它所依憑的整個明末世界,特別是那世界的獨特傳奇神光,它們可不都是陳寅恪的詩心史識建構出來的嗎?
非有穿越,何來建構?
本片亦步亦趨貪多愛好到什麼地步,我再舉一例。
MV播到3分30幾秒左右,畫面出現了柳如是臨水倚欄賞荷花,鏡頭拉近,看見了她身後的水閣懸著半副楹聯,楹聯上,大可以再古雅幾分的行書依稀寫著「桃花得氣美人中」幾個字當年柳如是就是憑這句詩贏得了錢謙益的芳心。
有趣的是「桃花得氣美人中」只算下聯,鏡頭沒讓咱們看到上聯。
我猜本片未必能鼓搗出一個適合的上聯吧。
但是缺了上聯,這小閣水檻乃至這湖上這江南這整個明清世界就不完整,就失去平衡而有崩塌的危險。
為了拯救世界,我只好再來一次穿越,給它掛個上聯補全吧:「柳粉驚雷新影外,桃花得氣美人中」(粉者,粉絲如我輩也。
)
整个影片细节做得到位,而且也有江南那细雨绵绵,靡靡之音的感觉。
可能和大环境有关,对于满清入关的描写有些刻意的回避,并有意把这件事情归结为改朝换代,自然更迭。
更是让一个群众演员来打圆场说“我们老百姓不管谁当皇帝,看明朝和清朝斗像看戏一样。
” 确实,中国人不在意皇帝是谁,可并不代表他们就一点立场和信仰都没有,中国人信家族,信祖先。
明亡亡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在异族的铁蹄下,这个曾经华美儒雅的民族遭受了千年未有的变革,甚至于面目全非。
诚然,很多江南的地区或明朝的大臣因为希望苟生,或者存有保全家人朋友性命的欲望而投降清朝。
阴险的满洲八旗利用者汉人的孱弱,妄图彻底击碎因华夷之辨而根植于汉人心目中的优越感。
他们用剃发易服这种野蛮的强制手段彻底改变了华夏族延续几千年的外型特征。
最为注重文化传承的华夏族瞬间般丧失了与祖先的相似性,华夏的根基从视觉角度发生了严重的动摇。
再次,清王朝的文字狱更是切断了华夏族的气节和已然顺应时代而进步的汉文化及其诉求。
他们再次把华夏拉回了等级森严的框架中,并且这一次,加上了前所未有的奴性气质。
终清一朝,多少见风使舵和善用手腕的小人,软骨头,汉奸当道,真正有正义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士大夫多归隐山林。
无数起义都破天荒地打着恢复前朝的口号,无论明朝有多么腐朽。
这样的满清还能祈望他有所作为吗?
中国近代的积贫积弱到底是“几千年封建没落的制度”还是因为满清的特殊性,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历史烟云散去,即便是主旋律的笼罩下,我也不认为应该将历史模糊地甚至歪曲地处理。
华夏族需要文艺复兴,需要找寻根基和凝聚力。
这并不影响它在现今的社会与其他族群的求同存异。
历史一直都在,任何为了满足当前利益而对历史做出的篡改只会在千年后,被后人当做又一段贻笑大方的历史。
非常安静的电影,但最后那个穿越是干什么的?
一部传记式的电影 描写的是明末才女柳如是的故事 还有他与大他36岁的文人钱谦益的传奇爱情故事 她主张男女平等 关心家国大事 只为心无挂碍 重返宁静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有很多的先见知名和自己的主张 摒弃很多封建主义的思想 是一位杰出伟大的女人 由万茜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扮演柳如是 秦汉饰演钱谦益
36
画面美,编剧作死!
剧情太平淡了,轰轰烈烈的战争也被弱化,故事发展太快,感觉没有突出任何一个部分和主题,就像删减片一样。但是画面非常唯美,明朝的风和日丽绫罗绸缎才子佳人和满清的压抑暗色调僵尸装有所对比还是令人欣慰的。清穿你妹!
九爷说《绣春刀2》的北斋应该换成万茜来演,果然如是。这个柳如是不算艳丽绝色,但是楚楚动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画面太香艳了,裸背画花一幕美哭。燃鹅,剧本太差,结尾更是不知所云。
古代文人电影真不好拍,拍成这样也算是可以看入眼,通病是偶有现代情感剧情节和对话的入侵感。到底还是秦汉演得最好,最后结尾的现代人错身有点多余。
服饰和画面都很美,这种传记用心拍还是能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万茜,淡淡的气质就像一株空谷的幽兰。
好
原来我用尽一世只为拂去六根上沾染的尘埃,千秋一梦。但是!结尾实在太掉价了!
台词过于现代,太违和了。
为啥电影里面黄宗羲看上去跟钱谦益像是同龄人?——有些地方“现代化”的不错.....有些地方为啥透出主旋律的那种二?
臥子被黑得好慘5555
蒋丽萍当年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台下一片喧嚣,谈笑风生……
……唉……
三星给万茜,一星给还原。太美,一步一摇都像是明代仕女图里抠下来的影像,万茜的脸型,身段,眉眼,烟媚的笑容和克制的泪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流水账一样的剧情也阻止不了我想在这部电影里天长地久的愿望。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无法形容这部片子有多摧毁我这么多年来对柳如是的执着。
柳如是的女儿喊她妈妈 太雷人了
糟蹋了糟蹋了糟蹋了。雷点最厉害的在结尾,抄袭步步惊心结尾啊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