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开始好几天了,越近年边,返乡热潮一天高似一天。
这里借用《蓝莲花》里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用来形容中国人迫切回家的愿望。
过年回家,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事情。
一年忙到头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赚钱和家人团聚。
回家的车票,你买好了吗?
小编的心早已归心似箭,车票早早预定好。
今天推荐一部和过年回家有关的电影,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家过个团圆年——《一年到头》
电影2008年正月上映,还记得那年大雪,很多人过年回不了家,很多人被大雪阻在路上过年。
豆瓣评分8.2。
导演王竞只有一部《万箭穿心》为人熟知。
主演陈刚是个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视剧很多,也许你见过他饰演的角色,但知道他本人的影迷不多。
和同期上映的《长江七号》3398万票房相比,《一年到头》没有知名导演和演员助阵,票房惨淡到只有132万。
不过,它是一部“好电影”,里面包含了农民工讨薪、票贩子猖獗、医患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是家庭头等大事等社会现状。
导演用轻喜剧的方式,讲述春节临近,三伙人过年回家的故事。
只不过有人千盼万盼回家过年,有人左等右等家人回家。
笑着笑着,小编就看哭了。
北京,是千万人上班挣钱的地方,也是千万人日思夜想的故乡。
包工头张国栋带着同村的几个兄弟在北京干装修。
春节将至,张国栋梦里都是带女友回老家结婚的情景。
今年,他准备带女友回家订婚。
火车票都买好了,也给女友买了戒指,本来过年是一定要回去的。
但他临时碰到另一户人家着急装修,那家本来请好了装修工,说好年前完工,但工人商量都没商量,都跑回家过年了。
张国栋过去一看,只要工程加快些,他们年前肯定能完工,也不会耽误回家,就签下了这单活。
着急装修的是某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白老师,老伴、儿子、女儿、孙女今年要从国外回来过年,所以房子一定要在年前装好。
本来一切进展顺利,房子装修完了,就差验货,张国栋和兄弟几个拿到钱就能回家。
而白老师也可以安心等待家人过年回家团圆。
但是装修出了问题。
这还要回到过年这个问题上来,因为年关将至,很多人都回家过年了。
缺一个水电工,因为女友表哥是做建材这一块的,张国栋就从女友表哥那里寻找门路。
谁知道女友表哥是个不靠谱的,介绍过来的人也不靠谱。
把暖气板装反了不说,浴室里用的水龙头也是劣质冒牌货。
这不,暖气一直送不上来,劣质水龙头一掰就断,水流了一地。
刚装修好的房子,又变得一塌糊涂。
身体本来就不硬朗的白老师,一激动晕了过去,被送去了医院。
这下子,装修的钱也别想拿了,很可能还得往里赔好大一笔钱。
在这之前,他们刚完工一户人家的装修,因为户主奸猾狡诈,故意挑毛病,不给工程尾款。
后来还是找记者跟拍户主,才拿到部分尾款。
农民工讨薪是个老问题了,因为国家在这块制度上的不完善,农民工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更何况,就是有制度,还有人往里钻空子呢。
好在张国栋和白老师都是讲理的人。
出了事,张国栋没跑,白老师也没有故意讹人家。
白老师只希望张国栋能在年前装修好房子,钱一分不少。
张国栋只能带着哥几个把人房子装好,还帮人搬了家。
工程结束,离过年只有两三天时间,火车票是肯定买不到了。
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他们要回家的心。
最后,张国栋开着自己的老旧货车,带着女友和几个兄弟,踏上回家路。
白老师也如愿住进装好的房子,和家人团聚。
还有另外一家三口,也是电影里的主角。
丈夫李家梁是北京某家医院的主任,妻子是医院里的护士,儿子正在准备中考。
李家梁的父亲今年八十大寿,按照老家的规矩,男八十是大事。
前两天,老父亲特意打来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家过年,让把孙子带回去看看。
所以,李家梁准备带妻子和儿子回老家过年,为买票的事情也操了不少心。
但是妻子以儿子中考要紧为理由,坚决不回老家过年。
母亲为儿子学业着想,这没有错。
不过李家梁想要带妻子儿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这也没有错。
票好不容易买到了,妻子还是不愿意。
当看到屏幕里的中年男人因为不能回老家过年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小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记忆里,仿佛只有小孩子才会又哭又闹。
越长大,我们的心越来越坚强,哭泣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长这么大,还真没见过哪个中年人哭成那样。
好在结局是温暖的,丈夫放声大哭那一刻,妻子似乎理解了丈夫,同意带儿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电影的最后,三伙人以合家欢局面收场。
但愿今年过年,每一个你、我,也都能回家团圆。
不要等爸爸妈妈催你回家……他们想你,只是不说。
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贺岁片能拍的这么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确实不容易,更不用说还能让人看得笑中带泪。
片中演民工的那几位哥们怀疑是不是找的真民工,太象了,整个从肉体到灵魂都融入了角色。
当片尾歌《蓝莲花》响起来的时候,看着屏幕上熙熙攘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返乡人潮,伴随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的歌声,我的泪水几乎都要涌出来,就这样被一部片子轻易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虽然市场反响不够热烈,但需要肯定的是,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的话,还是大有希望的。
记住了导演“王竞”这个名字,假以时日,又是一个宁浩。
当《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的鼻子酸的无法抑制。
这是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感,底层的小人物们在这个社会挣扎着与生活的艰难斗争。
他们是外来的民工、是父母身在乡下的凤凰男、是子女远在异国老无所依的空巢老人。
超越了地域的感情,哪一刻从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汹涌而出。
无法割裂的对故土的眷恋,根于那片土地的民族情感。
无论是江西的、安徽的、湖南的、河北的,那一刻汇成一个带着哀怨和无奈的词:游子。
是啊,在城市比星星还繁密的灯火中,这些悲伤、欣喜、哀愁、失落,都如同车轮下碾落的灰尘,生活如一堆琐碎的纸屑,只有你自己寻找着一句句失落的意义,凑成一副扭曲的篇章。
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刻,我们才找到安详和自由。
当我们带着精英的目光审视那些划过历史天空的大事件,探讨他们为时代带来的变革意义的同时,同样不要忘记了我们身边那些最底层的兄弟。
他们是我们的兄弟,他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同样有着梦想,尽管他们的梦想如此的微小,但这无数的卑微的梦想却足以让我们的民族完成一次伟大的远征。
一个号称和谐的社会不应该让如此微小的梦想都得不到满足。
在北京的鸟巢下,我们时代的主题依然宏大,我们用一个鸟巢欢迎四方的来客,但这片大地上无数的空巢同样在渴盼亲人的归来,而他们,本是这里的主人。
这部电影不属于任何一家大的影视公司。
不属于任何一个大导演的大手笔大制作。
不属于中国电影的票房翘楚。
不属于国人冲击奥斯卡的希望。
不属于某一个明星的代表作品。
但是,它属于每一个过年要回家的中国人。
它属于每一个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这是真正的中国电影。
是我们自己的电影。
它没有所谓宏大的背景、传奇的叙事、打牌的明星、轰炸式的宣传。
但是,它有感动我们的情节,它有属于我们的悲喜,它有我们的视角,它有这个社会的现实,它有让我们笑的时候,它有让我们哭的理由。
它是我在2008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是属于我这个要赶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春运,在其中只能算是一个线索,把各种各样的人物串起来,本质还是描绘了现在中国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职业医闹”、以药养医、农民工、票贩子etc。。。
1月20号下午5点,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结束。
6点,办理退房。
6点半,还回借来的自行车。
随即到北大南门外的火车票订票点,因为七点开始放票。
那里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约有三四十来个人。
天气寒冷,你可以听到连绵不断的跺脚声,还有连绵的抱怨声:“怎么到时间了还不开门?
”八点多我排到了窗前,之前的一位仍然没有离开,里面的小妹已经熟练地喊起“后面的到哪里?
”那个人犹豫了一番最后决定要站票了,为此他又再次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其他到杭州的车次,硬卧或硬座。
里面的小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如果在西站,售票员早就提高嗓门了。
他后面的我一直紧张着,就像在第一场政治考试开始时那样,心纠结在一起。
因为我还是担心买不到回家的票,毕竟离七点开始放票已经过去很久了。
如同那时患了强迫症一般叮嘱自己先写名字,同样,当时我在反复背着车次、终点、时间。
2517,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数字排列,报上去,然后等待回应。
后面的人都伸长着脖子,呼出白气,手机铃声此刻仿佛都消失在黑夜和昏黄的灯光之中。
那几秒,顿时变得很长。
她的几种回答我早已在脑中想好,不管结果怎样她都会是同一种表情。
买不到票的人很多,她已经无暇对任何一个不走运的人表示遗憾了。
还好,我买到了回家的票。
逆着队列走出,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火车票上,同样我也是,看着票面,而不顾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找回的零钱。
那晚的晚饭是相当的晚,不过也吃的相当的爽。
买到票是这一年最好的结尾,不管成绩怎样,这一年到头了,终于自由了。
可以不再去记忆那些理论、思考那些问题了,不用再躲在我那个半地下室里看着铁窗子想象自己眼下如同一只囚鸟,不用再留恋吃饭时那短暂的休息时间,中午床上那一天之中寥寥无几的射进来的阳光。
有一两次晚上实在学不进去时,循环播放着许巍的《蓝莲花》,歌声响起,向往也响起。
情景当然是从买票、检票到回家开始。
1月24号晚八点,混迹于北京站二楼第三候车室的人群中,很多人翘首以盼,电子屏幕有发车时间——九点,但是没有开始检票的时间。
焦虑的烟圈升腾,人们的心中的硝烟也在弥漫。
没有人愿意拥挤,可是从检票口那里像一支箭一样飞奔下天桥到月台再上车,这的确是一段奔向自由的旅程。
你周围奔跑的人就是这一年里你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有印象没印象的人,那个天桥就是要离开的城市,那些检票的就是冷漠无情地递给你最后结算的工资的家伙。
等我上了车一摸书包侧面的口袋,陪伴我考研的那个大肚水壶早就挤没了。
它也自由飞翔了。
也许是回家前的艰苦卓绝,还有这一年大事小事的了结,更加衬托了火车奔驰在自由轨道上的那种感觉。
前方是安详宁静的海滨小城,有海鸥和灯塔......在看完《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后,颇有感触,尤其是结尾处火车站里熟悉的景象,音乐自然响起(很赞配乐),不自觉的一种对前方期盼和向往的感情倾泻出来。
我就不说它的内容了,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适合在下了车回到家之后观看,那就是我们旅人的生活。
家在北京,从来没有体验过春运.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播放春运的壮观情景,只是如同隔岸观火. 每年春节之前,所有外地的同事都提前回家了,只有几个北京本地人留守,每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怨恨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恨不能体验这种一年一次"回家"的神圣.这次看<一年到头>, 听到最后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哭出声来. 片尾李医生坐在床上流泪,然后老婆孩子跑出去追那三张车票, 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个瞬间,共有的那种对家,对回家的执念和向往.短评里有人说,既然这么想回家,为什么又离开家. 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不离家,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家的可贵,和思乡的痛楚. 27岁的时候,我在悉尼, 那时候的春节也不能回家过. 虽然也思乡,但总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因为生命中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欢乐,没那么多空用来悲伤.如今年纪大了,又在离家更远的地方. 渐渐的能够体会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悲凉. 既然想家为什么要离家. 如果可以, 人人都愿意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和父母欢欢乐乐的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往往逼得你不得不离家千里. 去寻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个梦. 这个梦在心底如此深的地方,以致于为了这个梦, 医生可以如此隐忍. 被患者家属追着打, 他忍了. 院方没有为他出头,而是采取躲避的态度,他忍了. 从曾经的壮志昂扬,到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违背从医者的信念,多给患者用药,他忍了. 但是这个梦又如此的深刻,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当发现回家的梦终成一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 我们都曾经是壮志在心的少年, 却被社会和风尘打磨成适应这个社会丑陋的模样.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极尽忍耐,不言不语,别无所求. 因为我们心中, 有最最简单的渴望,就是在一年的隐忍过后,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回个家. 看看年老的父母, 熟悉的乡邻, 院门口歪歪扭扭的老树和零零落落下棋的老人. 然后给他们讲些生活的快乐, 却忍住更多的心酸. 就这样平静的在这个伊甸园里面偷生七日, 便又重新开始一年的隐忍和退让. 这便是回家,全部的含义.
从小就想离开家,开始认真的读书,想考个远远的学校。
志愿也是在填好了外省的了才告诉家人。
结果给唠叨了一段。
想法总是很独立,总之要远。
可惜考的学校确离家只有1个半小时,然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要工作到远远的地方,有多远就多远。
现在可好了,离家很远了,在这个所谓的大城市,看着事态万千。
确是无比的想家,想这那简单的笑声和声音,在这远远的地方体会着每个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结果是思念和距离成正比。。
一年到头想家的寂寞老人赖在医院里;装修好房子等家人回来的校长;带着爱回家见父母的装修工;左右为难回不了家到痛哭的医生。。。。
还有很多回家的理由。
昨晚在影院看的,见到了电影的主创。
看片子从头笑到尾,最后我哭了。
电影观照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在身边,仅仅是展示,你看的亲切;编剧抖的一个个小包袱,你笑得抹泪。
故事设置并不复杂,却直指人心,我也正在考虑回不回家过年的问题。
导演说,亲情线是他们抓得最紧的东西。
有人说片子卖国,我不觉得。
丑化了哪个群体?
我也是安徽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点正视的勇气总有吧?
演员们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张栋梁女友”的表演,陈刚的形象亦正亦邪,很有可塑性,就是说话有点那啥,听着不是太舒服,一个小瑕疵。
段子——估计群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啦= _____,=希望大家支持国产放映厅!
有人拍真实的东西,真好。
等我有钱了,一定投给这样的国产电影。
这摄影挺有意思的
原来06年已经是19年前了,小老弟07的都要满18了预期过高了
记录了人类的真实历史状态,有价值。2008年北京房子还没有限购,从那年开始房子开始慢慢转变成金融资产。
蓝莲花在这里很好听
过年, 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大的事, 不在国内或许没那么多共鸣, 但已有五个年头没回家过年身在海外的我, 看到最后几分钟几乎是热泪盈眶, 就冲这劲头, 我推荐这电影.
回家
是很真实,但方言没字幕,实在看不出来是喜剧
小人物的大事兒
对,春节是该思考思考了。
没有高潮没有笑点……
蛮好,浅浅的温暖
电影资料馆。一年到头,过年回家,这应该是全中国人最看重的事了。现实主义喜剧,多线叙事,还映照了很多社会现象,春运潮,医闹,暗箱操作,黄牛,民工讨薪,整体观感实为佳。
这电影太好了!
08年那会大家普遍还觉得国产片会越来越好,电影里还能展现底层人的困境,小品里还能有讽刺和荤段子,现在却只剩下稳中向好,不能发出痛苦的声音,就连过年过节也不能有声音(禁鞭炮)。两届运动会之间,是一道下坠的弧线。
很不错的国产小片,可惜王竞的新片未能保持这个水准。
这么高分的评价估计是很多人对春节回家艰辛之路深有体会吧?作为一个本地人的我就没什么发言权了,不过想一下大学期间周五必回家周一早上才返校的那段时光,“什么都不能阻挡”的决心,多少有点儿类似。然而如今却总想着“逃离”,春节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蓝莲花一下子把气氛烘到这儿了
搞笑.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女的要讲个意 大梨 和 澳 大梨亚 的谜语~~~太给力了,就是这种杂事困扰着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有人的肯定很懂,但说不出,
画质不行,剧情一般,笑点凑合,不觉得有多大亮点,陈刚不错……
大多数中国人过年都会遇到的那点事,摄影和多线叙事都挺好,本来不温不火的,看到结尾突然煽情了,蓝莲花一出来更是要催泪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