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北冰,骨子里的讲义气,男孩子气,细腻,偏成熟。
于一,有点幼稚,另一种方式的讲义气,后知后觉,冲动。
紫薇,早熟,临危不乱,骨子里是一个小女孩,渴望安全感。
管哥,人在江湖一开始身有己后来也变得身不由己,心狠手辣,自身利益在首位,有点义气在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无论看哪个故事,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杨北冰的爸爸把钥匙借给了徒弟雷管,雷管把东西偷了跑了,大家只知道她爸爸是管钥匙的人,于是坐了牢,老婆离开了,女儿怨恨自己。
不可说,很多事情没法从当事人嘴里说出来,是事实,只是一旦从当事人嘴里讲出,就变得像是在找借口。
有些话只能借由旁人的嘴说出,才能达到最大的谅解,才能消除最大的误解。
那如果旁人不说呢,要不当事人心大无所谓,要不当事人家人心大无所谓,要不就一直为其所累,不过是个人的选择,虽然其中有命运的成分(所谓命运,就是不确定性)。
紫薇长得有味道,小混混挑事儿,不服,被强奸,事情被曝光后,被嘲笑指指点点,遇到了一个江湖人,给了自己安全感,但江湖人身不由己,跟了江湖人也一样,一次意外,车祸死亡。
还有那个男混混,一开始和杨北冰杠,后来喜欢上她,一开始只是那股劲儿的吸引,后来杨北冰救了他一次,不再是单纯的喜欢,是珍惜一个人,所以不会再随意开玩笑,不会再讲我追你这样的话,只是在告别的时候,和杨北冰讲,以后不要自己打架了,你说一声,我这帮小弟都会帮你,我和他们说过了。
还有小心问的那句,我可以抱你一下吗。
那个怀抱,俩个人都在哭,两个人都在忍着不哭,是真的舍不得,也是真的要离开,是真的珍惜,也是真的不可以。
杨北冰和紫薇后来成为好朋友,强奸的事情被曝光后,杨北冰去找紫薇,她随意找话题从紫薇借磁带,紫薇抱住她,那个拥抱,是感谢有你,被抱的那个人,也感觉到了温暖和力量。
好朋友是互相懂得,给予温暖,是不问过去, 是相信,是给自己力量。
紫薇离开时留下的那句话“珍惜对方,忘了我”,想哭。
杨北冰和于一是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
杨北冰一直在护着于一,于一胆小,打架不行,但也在用其他方式帮杨北冰。
杨北冰喜欢于一,于一不知道,后来于一也喜欢上杨北冰了,但没发现,后来他发现了杨北冰在他课桌下刻的字,才发现才明白他们对对方的喜欢。
可错过了时机。
其实也不算错过,根本没有对的时机。
上一个时机上表白无用,因为那个时候女喜欢男,男不喜欢女或没发现自己喜欢女。
下一个时机开不了口,各自都知道互相的喜欢,但已经失去了在一起的理由和意愿。
一起拥有的回忆太灰色了,应该各自开始新的生活。
彼此真实相拥过,活过。
“1996年,那一年我十八岁。
” 抽烟,酗酒,逃课,打群架,拉帮结派,扭迪斯科,我不知道有多少80后人的青春是这样度过的。
如果有,也只是一场呼啸而过的风,最多给人吹痛脸庞的感觉。
就像小女生杨北冰的眼神,再怎么凌厉也不能真的杀人。
而杨北冰们的青春,是呼啸而过的大卡车,载着单纯与懵懂,也搭乘了黑帮与暴力。
于是这个青春片,没有同居、堕胎情节,而有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有了月黑风高杀人夜。
他们的青春散发着荷尔蒙,也笼上了死亡气息。
于是这呼啸而过的卡车,可以让年轻美丽的紫薇,瞬间香消玉殒。
没有一个一线明星参演,比周冬雨还小不点的女生卜冠今,贡献了上好的演技。
一喜一怒,一惊一乍,系堆眼角,全在眉梢。
这个矮个的假小子,冲冠一怒,为红颜,也为蓝颜,多少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燃情。
这个小姑娘会红的。
小流氓白宇宙南下广东之前,找杨北冰告别的场景,成就影片很动人的一幕。
白宇宙掏出一个摘录本,一脸风轻云淡,这是我混了几年江湖积攒的人脉,以后打架,你就别去了,他们替你。
上面全是黑道头目们的联系方式。
然后跨上摩托,扬长而去,镜头给了他涕泗横流、放声痛哭的大特写。
真正对你好的,肯定不是你的男神或女神,而是你忽略的备胎。
被匕首连捅,被打手群殴,男主最后还是活了过来。
你才发现,这究竟是青春片,而不是黑帮片。
毕竟还是要给青春留点美的念想和好的未来。
前部分拍得很燃情,后面落入了大俗套。
无赖成富商,学霸做海员,然后曾经沧海的女主,幡然醒悟,选择辞职,然后像郝思嘉寻找白瑞德一样,重启新的生活,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996年,那一年我也十六岁。
我在一所县城中学读高二,我在直径为五十公里的圆圈内,整整生活了十六年,那时偶尔抽烟但不成瘾,喝酒但不酗酒,会迟到但绝不敢逃课,类聚群分而不打群架,不去蹦迪但学跳霹雳舞,过着很单色的青春。
每天想入非非,但想得最多的是,考出去,离开这个小县城。
那时,据说我们的江总书记讲过,资本主义也有好东西。
那个好东西就是《泰坦尼克号》。
所以,那几年里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一群人十点半下了晚自习,翻墙出去看零点档的《泰坦尼克号》,当然,进影院也是翻墙。
如果我也像白宇宙一样,掏出一本摘录本,送给心仪的女生,上面多半是手抄的汪国真、席慕蓉的诗,或者四大天王的歌词。
这部电影是我在郑州转车的时候看的。
影片的内容吸引我,东北的生猛、东北重工业时代的哀伤,打架与恋爱我的青春中没有过的剧情。
影片的演员吸引我,高高瘦瘦有少年气息的刘畅。
曾经文艺如今沧桑的黄觉,不太熟悉但气质不错的李梦,都是很有特质的演员。
影片开篇就伴随着旁白,是故事主角回忆的声音。
故事中的孩子是铁路技校的,也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这一群体在青春电影中比较少被关注。
我们的青春电影大部分是关于普通高中和本科大学的,关于中职、高职的学生的青春成长刻画的比较少。
我觉得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我在高职院校上班,现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更多了解。
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数不少,但是在社会表达上他们是沉默的群体,很少能看到有影响力关于职业院校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很多人对职业院校停留在蓝翔技校、新东方烹饪学校这样的广告里。
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他们大部分人不擅长读书,但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主见,整个群体是两极分化的一个群体。
有些人取得很大的成功,有些人则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中职院校我了解的比较少,只是有下到职高招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更加早熟,性格很张扬,每天关心的事情完全不同于同龄的普高生。
他们也是少年,需要更多关爱。
影片主要刻画了四个年轻人的青春,假小子的女一号、经历过坎坷的女神、对学习有追求但需要打工的男一、不上学混街头但内心单纯的小混混。
另外一个戏份重的就是黄觉扮演的黑帮大哥。
四人之间有着各种青春故事里的多角恋。
刘畅很适合扮演这种乖乖的好学生,他的长相就让人很相信。
四个少年卷入了黑帮的利益纷争,少年的倔强又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途。
影片对东北的重工业时代也进行了展示,有一个画面就是主角们骑着车追逐,对面迎来正下班的工人大军。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汇入时代洪流,这也表现了创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缅怀。
有两个最感动我的画面,都在影片快要结尾处。
一个是小混混要离开东北南下去广州打工与女一辞别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认识的兄弟的联系方式给了女一,对女一说他会回来的,但他转身走的时候满脸都是诀别的痛哭。
他知道这他要长大了,也不可能与女一在一起了,青春已经结束,只能面对现实的生活。
另一个是片尾刘畅饰演的男一穿着一身海员服在船舷边对着女一倾诉他们曾经一起的梦想——环游世界。
我是被刘畅这一身的海员服打动了,我高考时很想当一名海员,海员这个职业符合我对职业的各种期待,希望我还有实现这个梦想的一天。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套路,比如一切变故结束后,女一就出国留学作为生活的改变。
好多青春电影中都是这样,好像出国留学是很容易的。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巧合之下假小子气质的女一收到了自己年少时暗恋的男一的来信,眼含热泪。
我喜欢这种千回百转最后归于平静的结局。
生活已然有好多无奈,就在电影中多收获一些美好吧
触动的不是电影的情节,而是平平淡淡如同微风吹过不留痕迹的青春,虽风起风过没有一点痕迹,却有真实的感觉难以放下。
青春都是拿来挥霍,最后再拿来回忆。
如今的自己不在年少,但还是被另类的青春波动的泪流满面。
结尾于一没有去到香港,没有可以和冰在一块,却选择了去做一名船员,像麦哲伦那样环游世界,这是他的青春梦。
他追上了自己的梦却丢了喜欢的人。
冰没有如同愿望那般和于一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最后的她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在香港成为白领,最终抓到的只有一份工作,丢失了梦却最终找到了于一对他的情。
他们互相都喜欢着对方,却无法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丢失了青春,失去了在一起的时机。
有时一个人躺在草坪上纠结,为何青春抓不住,却还要那般轰轰烈烈,会有那么纯洁不掺杂生活的“我喜欢你”,明明最终要失去,最终不能活成青春里自己的样子,却还是会在青春里义无反顾,那时的自己好真。
如果可以,只想做那个不懂大人世界,不懂生活的少年。
最终时间推着他们成长,冰终于理解那句话,“有时候大人的世界小孩不懂”,她也成为大人,有时候长大只是突然的事情,假小子的冰也会给父亲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面对喜欢自己要离开的男孩也有眼泪,不再那么决绝的拒绝。
看到那个本子的时候眼泪已经夺眶而出,青春单纯的只是把我有的都给你。
紫薇并没有逃脱命运,但遇到了真心喜欢的管哥,想和他平平淡淡的活下去,于一再错失时机后才意识到对冰的情感,他们都面对生活没有骄傲下去,把自己融入了生活,即使美如他们的青春,也留有遗憾。
二十多岁男生最穷的时候,却也是女生最美的年纪。
我能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女生不是遗憾而是自己的幸运。
喜欢的那个人会永远都在我心里。
我喜欢你,贯穿整个青春。
你一直在我的世界里。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 由乐视影业、乐漾影视联合出品的青春爱情片,由韩天执导,卜冠今、黄觉、李正彦琦、刘畅、李梦、曲哲明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吴小雾的同名小说《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讲述了一群混沌未开的年轻人游走在黑道边缘上发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该片于2017年10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有多少女孩子的青春像杨北冰一样,有着像于一一般从未说出口却深深爱着的男孩子,有多少女孩子被白宇宙那样痞坏的男孩子傻傻喜欢着,有多少人的青春里有紫薇那样经历像谜,时刻萦绕着青春独有的忧郁的姑娘,有多少人如同于一,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心意。
或许是你,或许是我,或许是我们所有人。
青春时代,无畏无惧,即使伤痕累累,但还是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去闯。
影片里的冲动、误解、爱恨、生死、离别,都是真实被展现的成长史,那一群无拘无束的孩子,因为生活带来的苦难,考验,最后成就自己,更成全自己,最后得以成长。
似乎这是一场血泪史,看似离我们很远,却离我们很近。
国产青春剧带给我们的印象,常常是堕胎,狗血,异地,三角恋,我们看的越多,越会被麻痹。
这部剧里也有青春时期的群架,也有车祸带来的伤痛离别,可它不肤浅,不狗血不老套。
弹幕中出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真的是我们那个年代时候的样子。
”是呀,每个人都是青春热血的,每个人都敢闯敢拼,但总会有自己内心的小房间。
杨北冰不怕天不怕地,面对喜欢的人却怕了;于一性格略带胆怯,为了喜欢的人却冲动了很多次;白宇宙打架斗殴看似不着调,面对喜欢的女孩却嘴硬一个人扛,我脑海中浮现了那句话:痞子流泪的时候,却是最动情之时;紫薇和雷管的爱情,更像是两种边缘人碰在一起的相互依靠:你给了我安全感,我想做你的女人,我想做你的大哥。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词叫“青春伤痛”,似乎青春没有受过伤就是不完整的。
这是我对影片最纠结的一点,因为我倾向于这种伤痛,与自己经历有关,与自己内心所期盼的有关。
可是,我并不认为影片后半部分的打斗设置是加分项,反而因为过激的表达,显得有点虚假。
所有事物两面性,仔细想过后,这样的设置却深深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一次次不知天高地厚,才会在成长里摸爬滚打,小孩子到成人的世界必定经历伤痛,可大可小,却不可避免。
导演韩天做过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别的青春片是果汁饮料,是鸡尾酒。
那么,《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就是二锅头。
这部剧够烈够劲,是因为每个人的形象在生活中都可展现当时时代的缩影。
青春真的是呼啸而过,也许有的是平静坦然地回想,有的是不愿意别人想起的伤痛。
没有人的经历是相同的,但正因为每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产生的感受也不同。
那段时期的爱情懵懂和纯真友情却一定都是让人怀念的。
青春就是这样简单明了,看青春剧,不要想太多,只要触动了自己的心,它就是成功的。
影片最后那封信于一写道:“杨北冰,展信悦。
”让我想到:你心里深处那个人,被人不经意地提起,你还是会突然意识到,时光匆匆,你好像一直都在。
你青春里的那个人,好好放在心底吧。
你青春里的那些伙伴,好好存在心里吧。
——2020.04.07#北京
看这部影片,会想起《钢的琴》。
都是以东北工业没落,大批下岗潮为背景的。
《钢的琴》主角是下岗工人,《呼啸》主角是学生。
卜冠今最早是《驴得水》中认识,但不大喜欢那个爱大喊大叫的角色。
《忽而今夏》中被她吸引,演技真是不错。
大家都说小小的身高有1米8的气场,《呼啸》中演的小太妹特别带感。
其他演员,除了男主弱些,女主爸,黄觉,李梦都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
关于有些人说假的,我是东北农村的,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乡镇初中,也见过一些后来辍学的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好在我在所谓的快班,是成绩较好的女生,有管控力比较强的班主任。
我听过慢班中有女生和女老师对打,其余学生拉偏架(偏向女同学),也听过几个男生手里拿刀追一个男生,被追的男生瞬间跳墙逃过一劫。
我自己,在即将毕业时,与其他几个布置教室的女生,用笤帚和拖把阻退了几个要打我们一个男同学的几个男生,虽然事后吓得双腿发软。
(正常男生都不会打女生的,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
)我讨厌校园暴力,但对于电影中的学校环境,我佩服杨北冰的气魄。
她会因为吃醋想找李梦麻烦,但也会被其气质吸引,而不会做出过火的行为。
她很义气,就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
李梦,真是特别擅长文艺女神,非常有气质有演技。
电影中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被别人欺负,诋毁,好在有杨北冰和男主的帮助。
但这样的人生仍是艰难,所以后来跟了黄觉。
真爱与否不知,毕竟黑道大哥也是一种择偶光环,只是最后的结果太悲惨。
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改编自吴小雾的同名解禁小说,原著被称作是少年版的《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曾一度被列为绝版禁书。
故事是在90年代末的老东北,技工学校的少女帮派头目杨北冰,在追求自己的发小于一的过程中,偶然认识了来历成谜的情敌紫薇;三人在不打不相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也逐渐接触到成人社会中,一幕又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痛与无奈。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 基本看不到什么宣传,也都是没什么名气的青春演员出演,在国庆档各种大片中,出现这样一部不起眼的青春片,着实让人很难发现。
票房为名气所累,不甚理想,今日出品方乐视影业宣布仅上映三天的此片撤档。
想起东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也许就是“打架”,本片的故事中也绕不开这个词,片中有不少血腥的暴力镜头,在内地青春片里应该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镜头,实属难得。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没有被审查扼杀,反而被票房埋没了,让人心痛。
女一杨北冰,一个留着短发爱打架的大姐头。
似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你还记得她的名字吗,我想你一定忘不了。
当然每个人的学生时代也有一个不食烟火的女神,女二紫薇。
还有青春片少不了的爱情, 杨北冰喜欢于一, 于一喜欢 紫薇,紫薇最后喜欢上了雷管,而杨北冰也有白宇宙的追求。
不过这并不是狗血的多角恋,这只是大家年少青春里的一股躁动,你是否还记得学生时代喜欢的那个女孩。
每个角色性格的养成都有各自的家庭因素。
杨北冰父母离异,父亲是一个坐过两年牢的老好人。
杨北冰在外喝酒和父亲发生了争执,她对爸爸说:“你知道你坐牢的时候别人欺负我,我不想躲在只有我一个人的家,只能出去打架。
”即将毕业的杨北冰没有想过未来。
于一, 杨北冰的发小,一个文弱的男孩,与杨北冰不一样,他对未来有着坚定的想法,将来扬帆出海。
紫薇妈妈二嫁,继父并不善待于她,也因在高中曾被人强暴过,有着他俩都没有的成熟,紫薇更想早日步入成人的世界,我想这就是她喜欢上黑道大哥雷管的原因,和雷管在一起,她更能摆脱家庭,摆脱过去。
故事最后杨北冰被父亲送到国外读书, 于一被开除,白宇宙在东北搞拆迁, 紫薇因为雷管仇家的报复而发生车祸被撞死,雷管也入了狱。
十年后的香港,杨北冰成了一位潇洒的白领,而白宇宙成为了一名土豪, 于一如愿当上了一名船员,就像他对未来的憧憬一样,真正的扬帆出海了。
最近这些年正是拆迁大行的时候,对于影片中的这个小混混白宇宙你是否能在你身边发现同样的这样一个人,一个好久不见早早辍学的“混混”同学,如今搞拆迁发家了。
这部青春片相比之前国内其他几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看片的同时,似乎总能在记忆里找到这样的重叠人物。
本片剧情相对连贯,故事可看性很强!
几个青年演员的的表现也都非常出彩,演技很棒!
雷管这个东北黑道大哥让人印象深刻,说翻脸就翻脸,眼神可以瞬间由和善转为凶狠。
杨北冰热血义气,一股大姐大的作风,但暗恋于一羞于表达时的小女孩姿态也演绎的非常入神。
于一外表柔弱,好学生,但内心的坚定却赋予了他绝对的勇气,为了紫薇的死一个人去找雷管算账。
紫薇这个角色有着独特的魅力,动听的嗓音,李梦演出了一个真正的女神,片中当阳光洒在紫薇的脸庞上,那一刻,真的惊艳!
一直犹记紫薇的一句台词:不管将来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骄傲的活着。
不管《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这部电影票房有多么不理想,我想说制作出这样一部优秀电影的所有工作人员,你们都应该骄傲。
剧情稍微有点快了感觉 除了这一点别的都很好 有白宇宙的那种铁汉柔情 只有面对北冰的时候才是最温柔的 也有一直陪伴北冰长大的男二 女主一直保护心爱的男生 男生 也在保护一直陪在他身边的女孩 两个人的那种关系是我们孩童年代最珍贵的记忆了吧 我想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这样的人吧 也有青春校园里最纯真的友情和懵懂的爱情 和那种肆意挥洒的青春气息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没落为背景,发小女喜欢发小男,发小男喜欢转学女,剧情平淡无波澜,里面倒是把东北男人那种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在面对感情的时候,表面上行但心里怂的不行给表现的还可以。
整个片没看出什么重点,东北工业没落交代了几句,黑社会最后被抓也没什么惊喜,黑社会男和转学女感情也没交代清楚,发小男为了转学女不要命的去找黑社会算帐,发小男和发小女差点被打死。
分别之后因为看到了发小女刻在桌下的表白开始了情爱想念。
李梦演的还是那种不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角色,有点上帝派来的NPC的感觉
看完后非常疑惑这个“呼啸而过”需要怎样去理解。
是自不量力,盲目自信的含义?
还是不在乎生命的孤勇?
呼啸而过是如此黑暗的轰轰烈烈吗?
青春里会有懵懂愿意付出的爱情,不需要理由顶他的友情。
也会旁观或者是会亲历帮派,但是青春的表述就是这种不够头脑只顾冲动的“一腔热血”吗?
剧情的逻辑和电影想表达的内容,看不太懂,也理解不了。
但整体演员的演技很不错,没有让人尴尬的点。
电影的画面和历史年代剧情铺垫和描画也很真实。
整体剧情陈述也不错,让人能将整个影片看完。
完。
青春都是这样吗?打架逃课谈恋爱是每个人都有的吗?像网络游戏一样,一不小心就挂了。能活到中年的都是锦鲤护体,那现在咋老龄化还那么严重呢?我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假青春?
是因為南北差異麼,激不起我絲毫的感同身受。骨子裡還是個小言,唯有的亮點是黑道戲份,可惜為審查沒能著筆更多,黃覺竟然也如老戲骨一般存在了。最後再吶喊一次,別再拍差生的所謂青春了,成績差並不會讓青春更精彩些!
狂野的女版巴比伦卜冠今要这么突破吗?(小块头这么跳)一想多表达多人物就很难串起来就是来看看 李梦(含梦太低)
哪怕是赠票我也想说…真是难看…满屏的尴尬和违和感…小朋友看了不会整天跑去打架还以为自己打不死吧………
还不错,但是明明是杨北冰把紫薇推到车外的。。。
剧情很烂,有些情节没逻辑~虽然女主还是演的不错的。
感觉东北的青春就是打架,不过东北的小地方确实如此,这样的青春是呼啸而过的!演员基本都在状态。
毕业还包分配的尾巴,社会我冰哥,人弱事还多。好好的姑娘进了屯子,怎么成了王大治、杨臣刚的 mini 版了。
西班牙 安达卢西亚。
怎么说呢,
三颗半。国产片中罕见的青春残酷物语,旁白和十年后的尾声略显矫情多余。
东北姑娘的青春可不这样。
也不知道是沈阳铁西还是鞍山铁西 结果是黑龙江那边
不太喜欢。虽然卜冠英演得还挺好的 但这个角色本来就太过于漫画式浮夸 所以怎么看都觉得不自然。而且这群人的青春都是打群架泡酒吧甚至有血淋淋的黑社会追杀 不能引起共鸣的青春片注定不能给高分。
最后和雷管决斗那场戏让我很讨厌于一,没事惹事,找人报仇也找不到源头。包括北冰算是间接害死紫薇的,却都把怨气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唯一好的角色紫薇还死了。
李梦是对这类角色有执念吗,表演比女主差太多。升级版少年巴比伦,这种片子太尴尬了,不差不烂,但放到市场上就是炮灰。
又一部多方位无死角黑东北人的网剧 每到可以结束的时候都硬接一段戏拖延时间 配角也被迫领便当 乐视青春片已经自成体系 重新定义无厘头 整场乐视包了1/3座位 来了不到十个员工及家属 花钱买票的傻子只有我一个 继闪光少女又黑了一把普高
曾经少年,不经事!如今已过少年时!
因为李梦想起少年巴比伦。镜头很好看 。喜欢摄影。
没看过,打一星。我不知道这部片子的存在,但是今天突然发现我的账号曾莫名其妙自动发说想看该片的广播…… 这锅反正甩这儿了,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