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千
主演:王珮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简介:1947年9月8日,梨园传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这是"冬皇"告别舞台的最后公演,在上海引得万人空巷,戏迷不惜重金坐飞机来听戏;戏票价格炒到了十倍依然一票难求,买不到票的戏迷,为了聆听演出实况,将无线电收音机抢到脱销……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被誉为"广陵绝响",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乃至中国戏剧史的奇..详细 >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部分太弱了
#补标2021BJIFF
这是京剧最好的时代
感谢后窗放映在南京大华大戏院,非常不容易组织了《京剧 搜孤救孤》,王珮瑜老师亲临现场,她说「要到显眼的地方去」「戏曲 舞台剧 演员能在台下看自己的演出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希望舞台映画更加普及,感恩女性在戏曲中是真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
这不算纪录片也不算电影,大失望加大无语!
这样的剧场实录,确实比分镜头那种戏剧舞台艺术片的感觉要好。尤其是传统戏曲电影,从岑范、陈怀皑开始各种探索莫衷一是,这样的剧院现场感才是最好的舞台还原。访谈和纪录部分也值得看。给四分是因为还能更好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好看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后窗放映。各方面来说观影、访谈体验极佳。说一点不足吧,影片的纪录片部分内容薄弱。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电影节看的忘了记了。有些人不要拿电影类比,这个不是电影也不是纪录片,只是舞台现场记录,方便不是戏迷的观众理解,加了一些采访而已。要说遗憾嘛,就是更想看墨本丹青版的。瑜老板映后交流挺可爱的,还回答了劝妻部分的争议,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了。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京剧 搜孤救孤》它是拍摄了搜孤救孤这一出戏的录像,加入了一些京剧界的人对这出戏以及演程婴的王佩瑜的评价,以及王佩瑜本人对自己的学艺历程和个人目标的阐述。但问题在于:1、程婴是最主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但公孙杵臼、屠岸贾、程妻也有很多的戏份。在纪录片中只包含了饰演程婴的王佩瑜一个人的访谈,是否存在缺失?2、可否包含一些制作、排练京剧的过程,包括一些奏乐队和后台工作者。高清影像让龙套们的小动作显得有些显眼。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承蒙瑜老板的传播普及,我成为了那个———喜欢听京剧的人。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念想,明年可以在广州一睹瑜老板的大戏吗?!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部分太弱了
#补标2021BJIFF
这是京剧最好的时代
感谢后窗放映在南京大华大戏院,非常不容易组织了《京剧 搜孤救孤》,王珮瑜老师亲临现场,她说「要到显眼的地方去」「戏曲 舞台剧 演员能在台下看自己的演出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希望舞台映画更加普及,感恩女性在戏曲中是真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长条凳子早早占位,我家的,挨着你家的小孩从戏台搭建钻到戏曲结束。脚踩的棉花糖,油炸的路边摊,小时候的戏。戏曲频道的循环播放,和长者同在的声音,尔今不在,一次新的连接,一次旧的回忆。
这不算纪录片也不算电影,大失望加大无语!
这样的剧场实录,确实比分镜头那种戏剧舞台艺术片的感觉要好。尤其是传统戏曲电影,从岑范、陈怀皑开始各种探索莫衷一是,这样的剧院现场感才是最好的舞台还原。访谈和纪录部分也值得看。给四分是因为还能更好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好看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后窗放映。各方面来说观影、访谈体验极佳。说一点不足吧,影片的纪录片部分内容薄弱。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电影节看的忘了记了。有些人不要拿电影类比,这个不是电影也不是纪录片,只是舞台现场记录,方便不是戏迷的观众理解,加了一些采访而已。要说遗憾嘛,就是更想看墨本丹青版的。瑜老板映后交流挺可爱的,还回答了劝妻部分的争议,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了。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京剧 搜孤救孤》它是拍摄了搜孤救孤这一出戏的录像,加入了一些京剧界的人对这出戏以及演程婴的王佩瑜的评价,以及王佩瑜本人对自己的学艺历程和个人目标的阐述。但问题在于:1、程婴是最主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但公孙杵臼、屠岸贾、程妻也有很多的戏份。在纪录片中只包含了饰演程婴的王佩瑜一个人的访谈,是否存在缺失?2、可否包含一些制作、排练京剧的过程,包括一些奏乐队和后台工作者。高清影像让龙套们的小动作显得有些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