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首作,《老兽》确实有些惊人。
“兽” 这个字选得太精确。
涂们老师在片中饰演的人物老杨从某种程度上说充满了兽性。
他嗜赌、包养小三、不懂法、不管糟糠之妻的死活、对待子女粗暴冷漠。
但兽性褪去之后的他,又只是一个失意、落魄的老人。
他对朋友重情重义,自己没落了依然接济他人;他对子女充满歉疚,嘴上却总是骂骂咧咧;他对待陌生人蛮横,但动起手来早已打不过年轻人。
他是老年版 “小武” 、鄂尔多斯版 “老炮儿” ,是每个人生活中的 “老兽” 。
许多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都说想起了自己的某位亲人,可见周子陽导演在人物的把握上非常准确。
老杨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对谁都不服、跟任何人都不能和解,同时又力不从心、怨声载道的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中相当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涂们老师的精湛表演。
这片我给三星半在内蒙的小城里,老杨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六七年,二人的三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虽都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自不是问题。
打牌中看到有持刀的妇女追债,处境相同的他,说今天算球了,外面闹得厉害。
去银行ATM连张钞票都取不出来的他打电话给老赖,又没拿到钱。
出门在路上碰到牧民老朋友,得知朋友遇到了困难,请了朋友吃饭,洗澡,告诉洗浴中心小妹儿说自己的朋友是搞生态环保的,最后卡里没钱了还把电车押到洗浴中心,说了我请客就是我请。
虽说老杨先把骆驼卖了,且不论钱的来源,老杨给了朋友更想要的解决方法。
影片清楚的交代了老杨是借出去贷款的一方,暗示曾经做过生意,并有些积蓄,打电话给老赖被挂断后,再也没有找过他们,包括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没有去追债,偷拿老伴儿看病的钱,跟孩子开口拒绝后也没有紧逼,从头至尾,包括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小女儿时,老杨都没有一句解释。
一切都反映老杨大男子主义,好面子,不轻易求人,影片外化时刻都仰着头,墨镜和烟不离手,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对自己的情儿也是有请有义。
这样的性格,也是最终造成老杨结局的关键因素。
写这篇长影评的主要原因是看到豆瓣上一些人在质疑说,老杨太自私,贪图享乐,把孩子告上法庭太过分,有什么资格跟老伴儿说爱她种种。
我也把我在豆瓣的唯有几次没有给了他们。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夫妻二人作为退休音乐教师,一直过着最体面的生活,妻子中风后,也一直是丈夫在照顾,孩子时有探望,这部片我只看了一遍,却一直记得这一幕,期间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
夫妻二人相爱,但在久病之下,这一巴掌是压抑情绪的爆发,也是爱的反面表达。
2014年电影《万物理论》,霍金病后,简蹲着对歪着头的霍金面前说“我尽力了”的时候,简离开霍金的时候,二人之间单纯的爱情已经不再只是爱情。
当老杨在喝酒的时候无视老婆的电话,其实就表明了,老杨已经尽力了,可作为一个有强烈大男子主义情怀的他还在撑着。
对簿公堂,大儿子的老婆是老杨给娶的,大女婿的工作是老杨给办的,二女婿的房子是老杨帮助的,却都被他们说是过去的事情,还口口声声说现在的事情要让老杨自己负责。
绑架过程中大儿子和大女婿在老杨头上弄了两个伤疤,二女婿关门直接把老杨撞到鼻出血。
至此,孩子三家都在老杨身上造成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伤疤,孩子三家的忘恩负义,或者说认为一切父亲的付出理所应当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儿子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四五岁?
小女儿的孩子刚出生。
儿子儿媳在责怪老杨没给他们看孩子,大女婿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小女儿不当家。
可影片却告诉我们,还没有第三代的时候,老杨的媳妇儿已经病了,照顾媳妇儿且吃力,还有什么时间去照顾第三代?可老杨心里是有第三代的,拿到骆驼先去找孙子玩,给孙子买变形金刚,三女儿抱着孩子进屋,老杨转身想去摸还生怕吓到孩子。
老杨承受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单是生理需求他只要去洗头房找就行了,他需要一个人能跟他说话,能让他暂时放下自尊,能够交流,很显然,老婆不行,孩子不行,兄弟也不行。
三个孩子自始至终没有站在老杨的立场考虑问题,唯一看起来有良心的老三,还是因为自小受到额外的疼爱。
这样看来是谁自私?
这个困斗之兽,被传单男暴揍后,接到电话说老婆的手术安排上了,他笑了,如果我没记错是影片唯一他的笑容,捡起断了的烟,闭眼深吸一口。
真正让老杨决定和老伴儿去死的导火索,不是孩子们的态度,而是病情越治越严重,老杨一遍遍的研磨药,一口口的喂给老伴儿,自己也躺在沙发上呼吸渐微。
最想让她活,也最想让她死的人只有老杨。
那些说老杨没资格说爱的,认为老杨自私的,请您也去侍奉一下久病的病人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有时会想,只应该有一种现实主义,就是有关贫穷的现实主义。
《老兽》里的世界一度让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身处的现实。
所有人都过得很艰辛——老杨,妻子卧病在床,整日混迹麻将馆,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的银行卡里,只余下75块钱。
以偶然形式在片中出现的牧民,因为骆驼生病,行将失去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老杨妻子突然入院,给这个家庭的子女们出下了一个难题,让他们发愁的,是手术费。
也正是手术费,占据了影片剧情漩涡的中心,围绕着它,夫妻交恶,兄弟阋墙,父子,反目。
似乎没有电影比这部电影更重视钱,然而,我们却不会从片中嗅见丝毫的铜臭味。
缺钱,构成这部电影整个虚构世界的坚实基础。
从缺钱处,接续发展出了全片一个个的冲突和反转——老杨请牧民做洗浴,没钱付账,把电动车押在了洗浴中心。
牧民将骆驼交给老杨代管,转过脸,老杨便将骆驼卖给了屠宰场。
用得来的钱,老杨赎回了他的电动车,还给情妇买了一件红大衣,让她套在内衣外面给他看。
为了应对前来要骆驼的牧民,老杨偷走儿女给妻子准备的手术费,给牧民买了一头奶牛。
愤怒但又无计可施的儿女们绑住老杨,强行要他签了一份协议。
老杨报警,将儿子们告上法庭……这些剧情发展,看上去全都是不得不如此,但同时,它们又总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惊喜。
而一边做着必然的事,一边又令你意想不到,就构成老杨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的确,不论从谁的角度看,老杨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刻意去耍无赖。
作为一个赤贫者,老杨做出的选择,就性质来说,永远是在解燃眉之急。
这是一个没什么选择的人主动在解决一些事情,统统堪谓无奈之举,但又显示出挣扎的活力。
因为习惯于此,他已经丧失长视的能力,因此才会一时冲动,竟要将亲生儿子送入监狱。
从我们的无奈处,催发出我们的惊人处——这,便是那一向被人性所遮掩的兽性。
「老兽」指的不是兽的野蛮、残忍,而是兽的狼狈、辛酸。
在影史长河中,老杨以他特有的方式,遥遥呼应着那些同样挣扎着的困顿个体——《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位父亲,《醉乡民谣》里的勒维恩·戴维斯。
在今年的金马影展上,饰演老杨的涂们获得了金马奖影帝。
这可能一部分与影片的属性有关——《老兽》是一部故事服务于人物的影片,其情节的铺设,主要是为了展现老杨这个人物的魅力。
如《出租车司机》,如《阿甘正传》,看罢这些电影,我们记住的首先是影片的人物。
至于说涂们的表演,微妙细腻处自然是把握得还算得当,但很难说他有多么的突出。
如果说他的表演有什么创造性,那就是他同时将个性与共性兼于一身——一是他的粗粝、生猛、为老不尊,二是一个县城老头的乏味平庸。
摘去墨镜,老杨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会被人视若无睹的普通老头。
这,使他不会像罗伯特·德尼罗那样大放异彩,但却会令我们觉得更接近日常。
偶尔,他还像一位非职业演员那样表现出一些生涩和对角色的不适应。
实际上,在这部整体还算和谐自然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涩和粗暴的地方。
导演周子阳是一个电影新人,《老兽》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可以看得出,这部电影是依循着剧作原理创作出来的,既受其指引,亦受之束缚。
他不止一次在主情节之外插入了一些看似不太必要的冲突,以给人物造成更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对白显得不太自然、日常,而像是出自一部小说,为刻画人物性格进行了文学的修饰。
也就是说,导演在添加一些情节、编造一些对白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隐藏起他的目的。
正如两个传单发放员对老杨的殴打,是为了造成一种灵魂的黑夜、狼狈的顶峰。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缺陷。
这些生涩与粗暴,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些特点,仿若一些民间故事,带着当地特有的淳朴风味。
为了让影片有个性,导演在这部片里还添加了一些国产写实影片中不太多见的元素。
像洗浴中心的侏儒老板,墙里的乌鸦,路边的白马,以及,荒草树丛中行走的幽灵。
这些元素,未必见得有什么意义,但它们代表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能激发我们对电影这一媒介的热情。
曾经我很爱一个男人,有那么两年他时运不济,我救不了他,急得失眠流鼻血。
后来我妈知道了,跟我说:“你不要小瞧男人。
男人没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以上描述一半真一半假,当做话头写两句《老兽》观后感。
如果不是金马影帝和时代失意者的角色,我也懒得去看,故事讲得慢条斯理,左右两边的女观众后半程都焦灼地玩起了手机。
但其实她们都错过了。
假如能耐着性子看这浑老头造到最后,大概会恍然,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堂认识男人的生物课哈?
《老兽》别名《老混蛋》,很是精准,但其实叫《老不死》也不错。
看别处有人吐槽,“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老男人?
向本片男主学习就是”。
老混蛋是教科书般的渣男,老伴瘫了他去轧姘头,不要脸到连老伴救命钱都偷。
朋友的骆驼他偷偷卖了钱立刻给姘头买大衣,勾勾手指让姘头穿上再半脱下来。
红色是情欲的象征,年轻的肉体更是最灵的媚药——但终究抵不过他五下还是七下就兵败如山倒。
老混蛋讪讪解释一句:“我太累了。
”是累了,还是老了,谁都心知肚明。
老了,软了,软了就是老了,二者不分先后。
若是性也无法让男人在老之将至前奋力挣扎一会儿,那男人就是真老了,所以老混蛋算是居中,属于薛定谔的老。
但结局从这一刻又注定了,因为“everthing is about sex, but sex is about power",挣扎与恐惧的根源是power没有了,甚至连重新追逐的资格都失去了。
他在这事上挣扎,也在别处挣扎。
老混蛋年轻时富过,辉煌过,在洗脚房之外的地方当过货真价实的大老板,意气风发,无事儿不铲。
只是人生在世时也命也,经济空壳了,城镇变成鬼城,人也就只剩下个壳,心仿徨着,架子还要像大冬天的墨镜,必须得有。
你看着他拆东墙给姘头买衣送肉,又拆西墙回馈哥们情谊,把孩子们告上法庭“绝不和解”,嘴贱得坐公交车跟售票员吵到跳车,走路上跟发传单的房产中介对骂——直到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他给打了。
看着他折腾那么久,好像就是等着看他被打。
但其实他被打过无数次了,打脸也算打,但没有会心一击就不会垮掉。
老混蛋老了以后,直接选择死亡,这大概也是他这种未经驯化的男人所能想象的唯一方式,从权力的游戏中退席。
这个故事里的男人也都是一样的激烈,针锋相对,习惯大声讲话。
相比之下,女人是沉默的,瘫在床上而静止的,是被动地承受老混蛋行为的后果的。
哪怕是最后,老混蛋也以自己的逻辑替始终失声的老伴做了决定:“你先走,我稍后就来陪你。
”——与老混蛋那翻腾的斗志相比,她早就是等死之人了。
据说男人和女人的种种差异都源自远古时代的集体生活,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如此分工造就了俨然两个星球的思维差异。
而老混蛋最后一次戴墨镜骄傲的样子,还让我想到之前在微博看过的一个小知识,关于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有一个本能,就是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会倒下。
哪怕鲜血浸透胸膛,也不会露出一丝病容,因为它们不能在任何天敌面前示弱。
示弱,就等于放弃生命。
”由此联想,远古时代作为狩猎者的男人们,在挥着火把与石器在大自然中搏斗时,算不算野生动物?
可能也继承了一点那种本能吧。
只要还未game (of throne) over,就没那么容易打倒,老不死老也不死,如困兽之斗斗到力竭,再夸嚓一下嗝屁过去。
一首苍老而寂寥的白色的诗在空旷而狭窄的破工厂里喘息方言在吐血 自尊也熄灭眼泪在岁月荒原外下着做了一场没有颜色的梦我是一匹孤独的白马啊也有鬼城淹没不了的兽性从一根柱子变成一只乌鸦我想象自己不是冷漠的老混蛋然后在矛盾中死去 看到老先生去世的新闻很惋惜,涂们先生几乎是我最喜欢的老年男演员了,可惜可叹,总觉得您还差一个奖呢,竟就这么走了。
人生无常。
且行且珍惜。
意外的精彩电影。
我不能理解短评里夸他重义气的人,难不成真有人看爱尔兰人看完觉得主角很忠诚?
虚荣,赌博,嫖娼,酗酒,不忠,欺骗,他干的某些“好事”就好像人死前的回光返照,甚至他最后在妻子病榻前吐露的心声也完全不能让我共情,反而会让我想笑。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绘,影片展现出了一个家庭面临的窘迫困境,而这可能是现实中许多家庭每天的生活。
恶徒的眼泪与忏悔并不值得同情,而没有被镜头捕捉的受伤者的绝望与无奈才让人心疼。
片中的调解过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庭上老兽咆哮:“我自己照顾她那么多年,你们去哪儿了。
”相对的则是哑口无言的大儿子和二女婿。
原来最恶的恶人之前也只是平凡而痛苦的普通人,受害者在受害前也在漫长的时间里往至亲的心上一把一把慢慢地插刀子。
难道世上真的不存在没有缺憾的安稳与快乐?
我想要将一切的不幸都归于环境的压力,但这未免又太低估了人类的能力。
可能人注定不能永远快乐吧。
惟愿平安顺遂。
三疯语:很不幸,再次想起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当初在纸上胡乱写的草稿已经扔掉。
记忆衰退的厉害,只能重新来过。
看《老兽》时,脑子里闪出了赵亮导演的纪录片《悲兮魔兽》的画面。
它记录了一座城市的从无到有,为鄂尔多斯这座在巨大工业体系下急速发展,喜极而衰的城市填补了精彩却近乎悲情的影像。
绿色的自然生命边界在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博弈下不断被欲望吞噬。
巨大的人工雕像与现代化工业低端作业(浪费大量资源,牺牲劳动力健康,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呈映出了另一番超现实景象。
产业链里最底端的工人们的大幅特写镜头是一种对命运使然的无爱可诉。
无人游荡的钢筋混凝土堆砌出的新兴城市,在曾经的草原中显的异常孤独。
这些白描着人类蚕食鲸吞般欲望的画面,是掌控者们牺牲所能掌握的一切,所换取的巨大经济利益。
而他们用贪婪和无知吹泡沫的场景却从未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里。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听混社会的朋友讲要跟着老大去鄂尔多斯开煤矿、建电厂,说那里牛逼的满地是钱。
没过几年,听说那里变成鬼城泡沫崩掉,还听说那帮朋友经常三五成群的去鄂尔多斯收豪车,因为破产的多了豪车都贱卖了。
在过几年,那里成了比特币最大的矿池,混社会的朋友已经几年不见,有的真成了老板。
鄂尔多斯同时散发着贪婪的兽性和衰败后的人性。
这座常被摆放在新闻头条风口浪尖的急速由胜及衰的城市,正是电影《老兽》的时空背景和脑补方向,主人公老杨的前史也在几处城市的大全景中被自说自话的交代出来。
老杨或许就是那个开了矿、建了电厂赚了大钱,投身房地产倾其所有却一无所获,最后把豪车低价卖给外地小混混的杨老板。
这位暴发过的没钱老混蛋,依旧能保持“挥金如土”,电动车骑出哈雷味,拿着二斤假牛肉去睡小姐,偷拿发妻治病钱与子女决裂的混不吝本色。
这正是电影文本赋予这个角色别致又有趣的地方。
从表层看,老杨有过钱膨胀过,而且一直拿着曾经的范儿,绷着那根牛逼的弦。
他没有像那些经历爆发又崩坏的人,更没有戳破自己吹起的泡沫,坐在加长豪车里的他和骑着电动车的他是一个人。
外界在默认的接受范围内给足了这个老炮面儿,尊称他一声杨老板,呼应过去的风光。
而世界往往总是在内部崩塌,老杨在办了一系列混蛋事后,子女们开始拒绝这位混账父亲。
他们在老杨这棵大树下汲取养分各立门户后,经不起父亲的作和养分倒流,轻而易举的撕破了父亲强行维系多时的面具。
久病的母亲,干尽混蛋事的父亲成了包袱,也成就了丈夫偷老婆救命钱,子女绑架父亲,父亲告子女的闹剧。
这场闹剧中,编剧避开了血亲直接冲突,把锅甩给了三个外姓始作俑者——嫂子、二妹夫和三妹夫,他们为了各自的现时利益怂恿丈夫和妻子们绑架父亲。
相信曾几何时,这三个外姓人都庆幸有这么一位有钱有范儿的公公、岳父,而现在骑着电动车的老杨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个老不死的,影响自己前途的,需要远离的老混蛋。
他们就像前面说过的小混混,拥抱过剧烈爆发的鄂尔多斯,就在它毫无价值后,立马开着低价收来的豪车离开。
《老兽》的问题不少。
抛开其他人的表演,偏尬的台词,电视电影质感和粗糙的摄影不说。
电影设置因医院无人收费,女儿把钱压在病人枕头,让老杨偷拿了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冲突的情节是个绝对硬伤。
单不说医院这生意都是24小时收费,就说把钱压在没有自理能力的母亲枕头下,是让老人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去缴费吗?
何况还有个劣迹父亲在医院。
生病的骆驼,被困洗浴中心的乌鸦,汽车上的鸡,孤单的白马,被买卖的牛和树林里风刮起的“魂”,这些刻意又玄虚的动物镜头,似乎在临摹贾樟柯的一些电影。
在整体电影感较差的前提下,加入这些没有新鲜感的宿命象征元素不如强化故事。
混乱的时间线。
治病救人筹钱、手术、出院很短的时间。
告人打官司是个漫长的过程,看过《秋菊打官司》的都知道,一场官司前前后后,是秋菊从怀到生的时间。
这两条线穿插交代让电影的时间线相当紊乱。
你也不知道是手术延期了?
还是司法程序为了老杨而精简了?
《老兽》其实还有更多难以绕开的自身问题,但还是要为这部个性鲜明的内地华语片感到欣喜。
涂门(老杨)的表演也得到了台湾金马奖的认可。
他把一个没落中道老人的情感表现的丰富立体,正像饱受争议传说的鄂尔多斯。
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座城里面的人们,更是众多人心中的城。
老杨远远的看着长大成人的儿女们离开,虚张声势的他并不忍心惩罚他们,得到的也仅仅是他们的一眼轻瞟。
只留下暗影里独自与妻子的对白。
QA:三次超现实:乌鸦/白马/白色人影(当地抓野鸡时的穿着。
扭曲的疼痛感)故事来源:亲戚孩子绑架父亲。
两匹马,输液:导演自己的梦,关于二十多岁痛苦经历的噩梦。
哭醒,启示:眼睛看到的未必真实。
(输液??
)表演如何不夸张:我本来就是小人物。
哈内克爱慕:剪辑的时候看到。
无关。
中国化的陪伴。
问题,结局是否太黑暗?
答,人生的真相是疼痛。
(在我看来并不黑暗。
死亡不是总和黑暗划等号。
我也不觉得有家人和解的空间。
可能是shameless看多了)导演太萌了,观众问题:这个结局太惨烈了balabala。
导演:嗯。
…………………………………………………关于老杨性格:最后突然的转折无疑是有些仓促的。
在结尾,老杨对妻子说,我们一起死,同意你就点点头。
我本来以为下一个镜头应该是妻子点头,然而没有。
那时我就怀疑,妻子到底点头了吗,或者妻子到底还能听到他说话吗。
之后老杨给妻子喂了药,然后自己躺在旁边。
我总觉着老杨会突然弹起来,冲出门去医院洗胃之类的。
这样想的一点依据,来自之前铺垫的老杨的性格。
爱面子,冲动,以及之后的反悔。
偷救命钱如何解释,或许老杨本来就不觉得他和老婆活着有什么意思,当然这也是一种极度自私的想法。
在气头上报警,之后又要撤诉。
偷了钱,之后又跑去和小女儿借。
似乎这里应该自杀,又去抢救才更合理。
当然导演也没给我们一个毒发身亡的结局,在我这里是有一点脑补空间的。
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电影,一时间觉得这真的是个混蛋,但是评论却大都在于老杨共情,说什么不过是一个猛兽在无法接受垂垂老矣的自己所做出的挣扎,即使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很明显得想让观众体会这么一个看起来混蛋的人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难处,而导演却对他的子女没有过多的刻画。
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这么一个老兽的话,你可能会对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哀叹一个老兽的暮年,因此我拒绝去理解他、体会他。
老杨在外吃喝嫖赌,这不是年老之后才有的习惯,势必从他年轻时就是这样,而这样的人你希望他能为家庭付出多少呢?
还有人说他仗义,对朋友有情有义,可是我看见的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请朋友吃饭喝酒,不过是喜欢被朋友吹捧,因为他面对朋友的托付,毫不犹豫地就卖了朋友的病骆驼。
有人说老杨在法庭说自己照顾了病妻五六年,而子女们却没有付出,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展开很多,但是我并不认同很多人认为子女面对年迈的父母时拒绝赡养,因为在电影中,他的妻子为了喝一口水摔到地上,打电话给他时,他是在喝酒、赌牌、按摩;而最后发现并把他的妻子送到医院时是他嘴里那个不关心父母的女儿,在他的妻子送到医院后,三个孩子很快就赶到了医院,他呢?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嘴里不关心父母的孩子,虽有抱怨但还是凑齐了手术费,甚至都没有通知在城里的小女儿,可见子女在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推诿。
而他,却在这个时候偷走了妻子的救命钱,我不知道电影播到这里观众怎么可能还能对这个人物产生任何的理解,拿走妻子的救命钱,可能他并不是想致妻子于死地,但是最起码能说明一只老兽,却一点都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其实看到这里后面的情节我已经不想再看了,因为任何情节都已经不能挽回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了,可能是我的观点过于浅薄,但是我是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我不能也无法与这样的人产生共情。
写在后面:全篇我都以他的妻子来称呼这个家庭的母亲,一是因为我觉得夫妻关系是比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因为孩子最后都要离开家庭;二是因为这个妻子她病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就应该是她的丈夫。
作为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看到这个老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能他没有老兽这么凶猛,年轻时没有这么凶猛,老了也没有这么离谱吧,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生活在这只老兽的阴影下。
年轻时,自己在外吃喝嫖赌,却不肯拿生活费回家,现在却叫嚣着我没有让你饿死,你凭什么不给我钱?
可笑的是他要的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钱,而是要钱自己去买车,好在外人面前有面子,是不是像极了这只老兽?
少吹些过去的牛逼,才能走好现在的路欢迎关注!
那些念念不忘的曾经,才是你最应丢弃的包袱。
01前些天跟朋友聊天提及冯小刚,朋友对其颇为好感,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再到前些个日子的《芳华》,滔滔不绝,大谈特谈。
朋友说,从冯小刚的电影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六七十年代人生活的痕迹,尤其是他怀旧系列的电影,更是能让现在的年轻一代一窥当年岁月残留的风霜。
其实,我到现在也并未清楚的了解到何为六七十年代人特有的气质,在脑海中能有的大概印象的就是冯小刚出演的电影《老炮儿》中那个不服输的六爷了。
《老炮儿》剧照脱下许晴的裤子冲上去哆嗦几下的就完事的京城老炮,并不是只会在生活的刀锋之下安享现世,遛鸟、管闲事、还会发牢骚,他也会提着军刀在结成冰的湖面上重温曾经年轻的岁月。
就像《老炮儿》中的晓波不相信父亲曾是横行老北京的老炮儿一样,《老兽》中的女儿女婿们也不相信眼前这个不堪的老爹曾是暴富的有钱人,而父辈们依旧沉浸在过往的荣誉中不可自拔。
如果说冯小刚借着《老炮儿》在重温他那一代混江湖时年少轻狂的模样,那么《老兽》这部电影则是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告诉曾经的老炮们:少吹些牛逼,好好过日子。
当初的风光无限,现实的无情打磨,岁月饶过谁?
02《老兽》这部电影借杨海川这个角色,通过超现实的特写镜头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撕破了、揉碎了展示给荧屏之前的观众,将曾经的“炮”与“兽”、现的“作”与“虚”刻画的淋漓尽致。
头发花白,身着皮夹克上衣,骑着电动车来来往往,脸上架着一副墨镜耍酷,抽烟的动作老到有范,时不时的飙几句脏话……老杨的出场形象让观众自觉的从这个穷困潦倒的老头身上想象出几分他以前曾有的荣光。
杨海川在别人口中是“杨老板”,他很享受“杨老板”这个称呼带给他短暂的荣耀感,而至于是别人的揶揄还是讽刺,他并不在意。
影片只负责刻画老杨现实的落魄,并未用笔墨与光影把镜头转向曾经,老杨的过往究竟是如何风光,别人终究没有说出来。
如何证明自己曾经很牛逼呢?
老杨的办法是有意无意的在言语之间提及,然后撇下一句“好汉不提当年勇”显示自己也曾很有钱。
但无论他曾经多么风光,在儿女心中的杨海川就是个不靠谱的爹。
麻将桌上他欠了别人的债无力偿还;银行卡内的余额只有75块钱取不出来;碰到老朋友后主动请他去洗脚却因没钱付账只得将电动车暂作抵押;卖了朋友的骆驼有了钱之后立马拿着礼物找姘头解馋救渴。
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并不上心,出去赌博洗脚置妻子一人在家;女儿拿来给母亲做手术的钱被他偷去拆东墙补西墙;儿女合谋绑架他逼其签下协议,他一怒之下将儿女告上法庭。
老兽杨海川尚未真正的从过去的生活中走出,就被丢进时代剧变的车轮里沦为灰尘。
直到影片结束,他还在跟瘫痪在床的妻子说着,我们这辈子,好日子也过过……过去的“炮”与“兽”,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不能继续招摇过市,再三提及当年的荣光就显得矫情与软弱。
03其实,很多人都活在自己过往的光环中负重前行。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三十不到的年龄,动辄就是“想当年……”,一副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模样,而过度的消费过去只能说明现下过的并不好。
现实的无情打磨慢慢消减曾经的意气风发,而在苦逼的现实世界又无法找到出口继续奔跑前行,所以与其被现实一次次的告知你不行,还不如活在过去的光环里证明自己也是个人才来的告慰自心。
这是走不出过去人最本真的心态。
一个人活在过去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自拔。
通过对记忆中的自己反复的咂摸与重塑,一个关乎自己不可战胜的过往与曾经就会在意识世界生根发芽,悄然生长。
然而,真实的我们并不是这样!
我们与想象中那个牛逼的自己差的不止一点儿。
就像《老兽》中的杨海川一样,看到麻将屋外有讨债的人拿着刀就脚底抹油,赶紧溜掉;以为自己可以创造一个规则,自以为是从公交车窗跳下去摔倒在地,还要被人投之以鄙夷的眼神;自以为可以横行霸道,一口一个“他妈的”,实则也会被拖到转角处拳打脚踢,弄的鼻青眼肿的,狼狈不堪。
若不能从过去的荣光中大步走出,面对现实的惨淡就会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那些念念不忘的曾经,才是你最应丢弃的包袱。
到了六七十岁模样,谁还没有一两件这生值得炫耀的事情拿出来显摆?
吹牛逼谁不会呀?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活在过去走不出来,他们不问过去,只问将来。
一二十岁也好,六七十岁也罢,只要人生的道路尚未终止,就应朝着前方看。
过去的光环再大,也不能套住余生,曾经的光环再亮,也不足以照亮余生。
少吹些过去的牛逼,才能走好现在的路。
这样看,老炮们跟老兽们大张旗鼓的叫板曾经,就多少显得有些可悲。
毕竟,路都没得走了,除了回忆还能剩下什么呢?
-End-喜欢点个❤哦!
致谢90°
整部电影的真实让我几乎觉得是在看纪录片,涂们的演技金马奖实至名归,故事看似繁琐却处处透着马原小说式的写实,调色用光也都不落俗套
听了导演的解释,觉得电影有些内容没表达够,当然男主是很棒的
其实适合做短片的 有很多闪光点 长片把人都磨没了。“调节个屁 操”!老头像我爹~。接着说:导演太不节制了,这片真的很嫌长…
如何收拾资深直男癌真是千古难题!
比什么大佛plus强
不想三星,并不感觉本写的好故意冲突和偶尔尬尬情节台词还有更没导好。能够坚持看完已经是对老兽这个人设对大的宽容了,这样的人物存在但太让人讨厌。
快速膨胀和畏缩的鄂尔多斯就是衰老的野兽,透过一个具化的城市和老头,能看到中国大地上生存着一帮老混蛋,他们是曾经世界下的蛋,生成了怪胎,但这事能怨谁?无解。然而,导演显示这个小人物就是把文学作品里的众生又隔着笼子把玩一下而已?
人物毫无魅力,情感转变突兀,剧情设置故意,平凡社会的恶夸张地展现,其实演员表演相当程式化,就是一部很平庸无力的电影,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某些影评人捧臭脚的做法,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老兽》,非常喜欢,今年最爱之一。这是不合时宜的有种男人有情有义价值观(有些傻逼把这种价值观和“直男癌”混为一谈),和“与时俱进”的蝇营狗苟世俗过日子价值观的全面冲突。随着时代的“进步”,男人全面萎缩猥琐化,生命活力被榨干,都变得没种了,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内蒙古老流氓(老炮),应该和冯小刚那部做个联动。
这也能感动?
涂们在《告别》里的表演已经惊鸿一瞥,这部更是如同仲代达矢在《海边的李尔》一般,一人独撑全场。但是如果故事没有表演,整体显贫乏,那段老年激情戏,不输老炮儿的情欲贲张。
一边是激发整个家庭矛盾的次日手术,急需三万缴费;一边是本该漫长的,囚禁报警法院诉讼调解判决,电影拍出来,根本就是一两天的意思,无法解释这等误差,电影结尾就根本立不住,老毕养竟然暖暖泪含光。与超现实的丑陋伎俩相比,老演员的拼搏不顾和敢于牺牲更值得称道。
大陆版老无所依。荒诞的故事在荒诞的背景下显出了现实的味道。同样的事情,有钱人做叫做倜傥,没钱人做叫做油腻。6
止于人伦,避重就轻。私心多,但又阉割了该挑明的问题。另外影片的文本不足以撑起院线体量,摄影师受累了。
剧作尴尬,家庭戏几个儿女演技生硬,若没有涂们一个人把戏撑起来,真是一部拙作。导演试图讲述一个内蒙老炮儿的故事,“坏人变老,这个时代已不是我的时代的悲哀”的立意,但是人物没立住,怀疑他做很多事的动机。可能试图学贾樟柯也来几个超现实镜头也含含糊糊,只能依靠宋雨喆的音乐来渲染一些情绪。
多的一颗给大量社会现实镜像(鄂尔多斯,经济衰退,成片成片的高耸的烂尾房,收不回来的款,贫富差距,荒谬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百态……)。曾经极端地认为所有和政治沾边儿的艺术都是投机倒把,然而,此时此地让我越来越相信并且尊重艺术对于现实和政治的关照之必须。
3.5 @ la filmothèque du quartier latin
怎么说呢?好像哪里都还行,但又哪里都不太对的赶脚。
这种很冲直撞的老头在北方不要太常见。越是年轻时乍富过,越是受不了年老后的落差。年龄、体能、财富、地位,每一样都把他击溃,退化成隔墙里的乌鸦,栓起来的马。变成龇牙咧嘴、唇齿流涎的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