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希望不是作者写的就是这个x样…动画的大世界观其实蛮有意思,大概就是《美丽新世界》的plus版,植入体跟订制药物能实时监控城市里的人。
但是如同动画第一幕身为监察员的女主跟尼泊尔的土著交易,只有高墙内的人有植入体且能控制生老病死,而全球的极大多数人都是“野生”的。
有意思的是大灾难反而缘起于墙内,由于老人政治的惯性思维,女主二毛妹利用他们启动植入体的和谐程序把人都去意识化了(某种意义的脑叶切除),强行拉所有城市人跟自己回归混沌,结果却被女一硬杀。
剧中的俄罗斯跟中国可真是坏事做尽,中国成了每次皇权更替旧焚书的准极权国家;俄罗斯更负面,车臣内战没完没了,毛妹8岁不到就被人绑架了,人设还是车臣近亲繁殖有异常基因(真.精神有问题)的少数民族,被关进慰安妇集中营“培育”出了的意识。
ps.日本的现代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什么奇葩啊,弄出来的作品远看世界观挺有趣,近看细节经不起推敲,人设既偏离历史又中二的离谱,就这还获了N个奖项...浪费了这么好的画面了
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我的同感的地方,在于幸福的不可能。
不是丧,也不是消极。
幸福难道不是这样的东西嘛?
遥远的,容易被摧毁的东西。
而即使这样,人人都希望享有幸福,弥迦也是一样。
不断被蹂躏的肉体终于产生出了意识。
从此,意识就与不幸相联。
在有意识的身体里无法得到幸福,那么变毁掉意识,毁掉自己如此艰难才得到的意识。
这样的逻辑并没有问题,反而非常有勇气。
故事中的日本,被弥迦成为温柔的地狱。
人们虚假地满足于生活在watchme的控制之下,享受虚假的幸福。
这才是地狱,才是最大的不幸。
终于看了全片,是部没有办法进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每句话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道理太多,需要暂停给自己一点时间。
人类的意识是什么?
所谓的思考究竟是否重要?
设定里说到人类的所为并不是来源于单一的思考和纯粹的行动模式,是在脑里接收了外部资讯后,像召开会议一般进行选择,最后由我们认定的能获得更多报酬,也就是奖励的行动被采用,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做出行动。
常说若要评价一个人,要透过他的行为举止去评判,那么人的行动可以被视为是表露于外的意识和思考。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的行动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于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一部分的人来说,采取某些行动能获得他们认知中更具价值或吸引力的报酬,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是意识的分歧,是自我的的实现。
然而在观测历史的角度上,我们能够知道的比当时的人更多,我们能够轻易地给予在当时难以理解的题目完美的解答,因为我们是观测者,我们透过庞大的经验和数据分析,可以利用修正当中的许多错误行为达到理想的结果。
行动之于结果而言是拥有解答的,比如想要健康就必须控制饮食和运动,我们理解道理却不一定会选择完美的解答,这将致使我们达不到目标,却会获得其他我们更偏好的报酬。
就自身来说,这是个不坏的结果,我们得到更想要的,但就观测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不好的结果,因为没有采取最好的办法,没有收获目标的结果。
片中的和谐系统便是这个观测者,藉由控制脑内的奖励机制,使达成目标这件事拥有看起来最优渥的报酬,促使我们采取可以达成目标的行动,如此便能制造出完美而理想的世界。
但同时,在无法自由选择更吸引自己的报酬是什么,无法采取为了获得报酬采取的行动时,我们的行动不再与众不同,不再独特,趋于一致,这便是自我的消亡。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类的意识和思考究竟重不重要?
有没有意义?
弥迦的思想贯穿了图安的人生,也贯穿了本片。
弥迦出身体质构造特殊的少数民族,她生来就拥有能够“选择正确解答”的头脑和基因,她的行为生来就符合所有常识和准则,不需要经过脑内会议决定选择什么报酬,也即不需要思考,所以她生来就没有所谓的意识,那个民族的人都按照最正确的方式生活,全员一致,无一例外,没有人拥有所谓的自我。
弥迦的意识诞生于俄军的暴行,她脑里的其他部分模拟出了其他选择的结果,而她也采取了并非最优解的行动,这就是自我,就是意识。
意识和自我也许带领弥迦逃离了那个地狱,却把她带往了另一个地狱,也就是关心着所有人的生命维持与健康的日本。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会为了素未谋面的人的死去而哭泣,虚假的关心与安慰令人失去了思考,失去了自我,弥迦不愿意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自我,所以她要反抗,她要自我了结生命。
但经过一连串的反转,弥迦知道了,真正伤害人的是由于无法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而发生的行为,会因为想活下去而杀人?
还是因为不想让他人死亡而选择自杀?
当弥迦在和谐系统的测试中被副作用侵扰时,她再一次回归了最原始的那个没有自我的自我,失去了意识,却能做出最完美的选择和行动,所以她得到了解答,只要所有人的答案一致,就不会再有人受伤了。
即便那需要牺牲的是自我。
人的意识与思考是否重要且需要?
弥迦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答案,但最终选择了不需要,选择和谐。
至于女主角图安,她的一辈子都活在15岁的弥迦的阴影里,当时的弥迦推崇着自我,推崇着死亡,长大后的图安虽然成为了螺旋监视官,负责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及维持督导,但她却一直念恋着旧时未能成功的自杀,她不像其他人,不像成长为一般良好居民的希安那般在意健康,很显然地,对图安而言更重要的是拥有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自由,是自我的意识,这也是15岁的弥迦所重视的,她试图要成为另一个弥迦,因为在她心中的弥迦便等同于正确。
然而长大后得知弥迦没死,她的思想与选择却与15岁的时候完全不同了,这另图安受到了打击,但她还是不得不承认弥迦的做法是对的,和谐系统确实是人类目前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有一天会被启用。
最后一问了,人类的意识与思考究竟重不重要,本片并没有给予观众一个明确的解答,而是用了一个说明诠释了女主图安的答案,也就是爱。
图安知道和谐系统终有一天会被启动,但她不愿意让弥迦被和谐,不愿意让她失去意识和自我。
弥迦痛恨让她产生了自我的世界,宁愿回归虚无的太初,但她管这叫爱,确实我们信仰的救世主也提倡人人平等且没有悲喜的世界,但图安至始至终深爱着的永远都只有那个聪明又寂寞的弥迦,她不能忍受那个拥有丰富知识和思想的弥迦被和谐吞噬,即使意识令弥迦痛苦,她爱的永远也是那个拥有自我并不愿让人剥夺的弥迦,所以图安最终扣下了扳机。
发人深省又美丽的电影,还好我过了这么多年才看了,小时候的我一定看不懂,虽然现在的我也不一定看懂了,毕竟这里的问题是人类思考了几世纪也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经典的反乌托邦作品啊。
明天就去入小说来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一场浩大的灾难让“生府”取代了原有政府,成为了国家最高领导组织。
经过死亡的洗礼,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政务在居民们体内植入了“WatchMe”设备,以检测和介入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意味着,身体不再是属于个人的所有物,而是被列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自杀更是无可饶恕的重罪。
雾慧Tuan(泽城美雪 配音)、御冷Miach(上田丽奈 配音)和零下堂Cian(洲崎绫 配音)是三位对现存制度产生了疑虑的少女,在弥迦的带领下,她们准备自杀以挑战制度,可是最终弥迦死了,计划失败。
一晃眼多年过去,雾慧和吉安重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生了数千起集体自杀的案件,而这背后的真相和弥迦当年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
可能稍有影片观赏经验的同学会说是“反乌托邦”片,也可能有人说这是“反战片”,赞同Miach和那个秘密结社分裂的激进派说的人类要达到和谐,毕竟如今反战片都在追求不再区分国家和种族,全球人类大同,这样战争就会消失。
还有的同学会说这是“青春片”,三位少女有各自的成长道路,但是会疑惑Miach的观念反复跳跃变化,还有作为螺旋生命检察官的Tuan到底是支持哪一方的。
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辩证方式的展开和后现代主义内容的处理方式,在现实和记忆的交织中展现了御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做了实验后的无意识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可能不了解这种倒序插叙手法的观众按照顺序去看可能会疑惑:御冷到底是赞成人类该有自由意志还是不该有自由意志?
所以最后说雾绘遇见御冷一边跳舞一边诉说乌托邦理想的时候不禁得问了一句:你其实不是为了复仇,是希望世界和平的吧?
因为她之前一直存在自我意识并且周身的人也是存在自我意识的(只是被社会压抑了,政府并没有完全夺取人类的意识),她理所应当地认为御冷遭到了人类实验这样残酷的对待会激发出她的对抗意识(参考卡婊的《生化危机》),对这样的虚伪的乌托邦说“不”,而她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样的反社会倾向(因为她的父亲正是因为在暴力中死亡的),这俨然一种女在亲情和友情中难以选择最后选择拯救人类的政治正确的故事模式,正如楼主所说的我们容易陷入预设的价值观中。
可是伊藤计划偏偏不让我们来个“大团圆”或者“救世主”的故事结局,况且他也不是为了探讨这个的。
我们常说电影各种光鲜亮丽的人物事物形象是一层,各种人物事物形象背后的寓意是深一层,往往在这一层就能在逻辑分析中找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主题,笔者也是被这个逻辑套死了,没有注意到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动画电影,在导演所设立的寓言和人物语录背后,才是伊藤计划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意识是被选择和拼凑的。
Touareg也做Tuareg是阿拉伯词汇,意为[被神所抛弃的人],国内一般翻译为“图阿雷古”。
它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
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与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
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
因此当Tuan说她讨厌WatchMe这样的神称自己是异类时,图阿雷古战士邀请Tuan加入他们一族并告知很看重女性是有现实依据的,是邀请同作为被神抛弃的子民一起活下去,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关怀,并不是图阿雷古族要拉拢“联合国特战队”或者男性对女性的大男子主义的示好或者求婚(弹幕瞎吹,特此截图)。
雾慧的名字tuan这个名字在凯尔特神话中指最先来到爱尔兰的帕特兰族(Partholan)幸存者,在无数次的转生中见证了诸神的时代并将神话传给后世,再看女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叙述者、见证者,伊藤其实已经给每个人安排好了命运,就藏在名字里。
用这样的考据来分析御冷的名字,Miach指生命、医疗之神迪安森特的儿子,由于给努阿达(Nuada)接上一只血肉做的手臂,取代了其父做的银手臂遭到父亲对其医术的嫉妒与憎恨,最终被杀死。
换一个视角这其实是以御冷作为轴心人物的故事,雾慧只是见证者,这样看故事的主舞台在生命与医疗的概念下展开就非常好理解了;同时御冷非常聪明、年级第一对应Miach医术高超,Miach被父亲杀死对应御冷被这种和谐却压抑的日本社会逼的自杀(相当于是社会间接杀害,鲁迅先生《药》中的秋瑾就是此形象的典型)对应。
Ciao也是医疗之神迪安·凯茨(Dian Cécht)的儿子,但是具体和Miach之间发生了什么百度查不到(凯尔特神话没有希腊神话那么好查),但是也应该应证了故事中御冷间接杀害吉安这一故事。
所以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啊,伊藤计划不是故意要取这么难搞的人名,是每个名字都有寓意的,就像《哈利波特》小说的原作者梅姨,没个人名都暗含人物的命运,也喜欢押头韵,英语里好像叫做aliteration。
我们了解了故事其实是围绕御冷Miach的命运来写的,其实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故事叙述中理出一条线来。
御冷被俄罗斯士兵QJ产生了意识让她意识到意识是人类在极端负面情绪下诞生的,也可以说是激发拼凑出来的,而正常的孩子(御冷这一少数名族没有自我意识,片中有提到)在7岁左右就会正常萌生自我意识,并且周围都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整个社会把自我意识当做人类存在的证明,就像御冷说的“那些老人认为人没有意识就等同于死亡,你的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哦”(目前也有很多人认为植物人有许多伦理问题,安乐死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伊藤计划其实是希望探讨意识的合法性问题,意识是否有权利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依据。
还有在回忆中,御冷聪颖好学,非常喜欢看书,对知识和真理有渴求的意志,并且宣誓要向这死一般沉寂的社会湖面投下名为自己死的石头;但是在会议的最后和雾慧刚遇见御冷前,她却是在烧书的,并且在记忆中说道这些书是御冷的分身——她的意识产生的自由意志,她要泯灭自己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虽然能产生技术进步,但是却不能产生幸福,那个秘密结社的4个人头也说过“人类正在面临考验,是要追求幸福,还是追求真理(技术进步)”。
伊藤计划已经预见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虽然解放了人,把人作为根本,但是在个体的内在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最终归宿,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他者去定义,并且定义价值意义和最终归宿的他者级别越高越好,所以宗教中至高位格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人类寻找自身意义的体现;因此现在虽然说得是科学进步主义,但是人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对外宣称是无信仰主义,但是每个人内心在遭受精神波折的时候却又相信微博抖音上的“锦鲤”、“考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有位格的“上帝”?
然而伊藤计划也无法解决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矛盾,他只是在小说中以辩证的方式展现它,以探讨的形式把这个矛盾具象化为“意识是否是被选择的和拼凑的”,同时借见证者tuan之口说道“人类最终会选择和谐国度的道路......但我唯独不能让你到那里去,求你永远做我喜欢的那个曾经(有自我意识)的Miach!
”,这是伊藤计划的答案。
相信看过《虐杀器官》、《尸者的帝国》、《和谐》三部曲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是個偽善的世界。
人類不應該對任何人的死都感愧疚,明明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
大家互相愛護,連不認識的人的死都感到悲傷。
強制性的自責自己,為何無法阻止,這樣的世界太變態太噁心了。
意志,或是有宗教稱為靈魂類,看不到摸不到。
但此刻我為了自己還能煩惱感到幸福,因為那代表我還具有意志「我」是存在的。
意志,在劇(書)裡的定義,是指多種欲望感情互相競爭產生的一種狀態。
藉由意志競爭被選上的過程,叫內心糾葛或選擇。
就像我看了某樣商品,到底買不買的內心糾葛一樣的東西。
意識等於現實,因為我們所擁有的現實,到頭來,只是被限定在意識內。
(這點感覺非常相似駭客任務)對研究腦科學家來說,能掌控意志是很吸引人的研究。
「和諧」這項技術系統,它能對人腦設定一個經過調和的意志,使人不再出現「雙曲貼現」的情況,理性主義從此不再只是假設。
但「和諧」有個嚴重副作用:當所有選擇都不會有內心糾葛,一切行動都處在清楚明瞭的狀態。
「我」此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意識會就此消滅。
上述看到某商品內心糾葛天使與惡魔,錢包的戰爭再也不會發生。
因為和諧系統已經取代了你的意志,不需要再做判斷。
再也不需要用來做決定的意志;最後就是不需要意識。
就目前的認知,有意識就是活著的證據每天醒來、有意識,就是我判斷自己還「活著」的依據《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中。
到底怎麼樣才算是「人」呢?
怎麼樣才算是「活著」呢?
當全身義體化,只剩靈魂,像素子,她算不算人?
意識只活在母體裡,所有的一切都是母體給你的假象,這還算不算人?
那麼沒有意識(或我們感覺不到,或該人無法主動傳遞出意識電流)的植物人呢?
那天我失去了意識,不管我是什麼狀態,請不要再掙扎要讓我「活著」了。
返回一下,刚写的丢了。
没有看过伊藤计划的原作,所以大背景和世界设定并不了解太多。
单就此影片,感觉还不错,无论是人物形象、色彩构成、画面细腻,都有一定诚意。
喜欢就好,哪怕很少人看,我也是偶然在B站翻到了。
剥离了复杂起伏的故事,留下的是沉重的意识和爱。
雾慧图安一直在追逐着弥迦的影子,深爱着她,以为三个女孩子小时候的约定一起去死,而自己没死背叛了她,对弥迦的死耿耿于怀。
但后来发现很多线索,又找到了御冷弥迦,最后知道了八岁前的她受到了惨绝人寰的对待。
她们都想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
因为爱她,又在痛苦中,杀了她。
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是否准确。
里面很多细思极恐的理念,人什么都不想,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了痛苦和疾病,被系统监控着,便捷生活的同时,是否真正的快乐?
在图安左眼刚回到日本,看到的人和食物等,有介绍和评分,来影响左右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不由想起了黑镜里面有个场景,评分系统左右着生活方方面面,为了享受更好更优质的生活,人不得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好感度和评分。
蛮喜欢开头的一大片的向日葵🌻,图安仰着头眯着眼睛,坐在那里沐浴阳光,风吹动着红色头发,安静有范,若有所思。
很多小时候的情节,穿插在图安的回忆里,可能是太美好了,念念不忘,难以释怀吧。
刚看的时候觉得电影版里女同性恋被消费得有点刻意(原著还是擦边球,电影就是大方搞姬人人夸了)反刍了几天又觉得回味无穷,甚至觉得是电影版唯一改得比较好的地方……原著里图安的男性特质比较明显,冷静、理智、对弥伽的感情近似于对领袖的仰慕,而将这种感情转变为恋慕之情之后内涵刷新了,图安追求的愈发不是“人类的结局”,而是“自身的恩怨”,因为她无论怎样努力还是爱上了“残缺的人类”也就是弥伽而不是理想的幸福。
如果说当初的努力都是为了追逐弥伽的幻影,终于重逢时却发现弥伽也不是理想本身——耶稣还没有死而复生、经过天堂之门,她爱上的是肉体凡胎的人,但她依然选择爱这样的耶稣,甚至憎恨、嫉妒即将为所有人带来幸福、被所有人所爱的耶稣……这是何等的直面真相的勇气啊,太典型而极端的人类的情欲,以此来做Harmony的反衬太合适不过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是且仅能是女同性恋故事,因为男性本身就作为异化符号出现,无论在战场的地狱(用暴力阻碍harmony)还是生府社会温柔的论理性的地狱(让“这对乳房这个子宫”无法被弥伽自由处置,而必须被Watchme监控,好比当代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男性凝视”——不同的是生府社会所有人都处在“他者凝视”之中,这种对个体的压抑,也就是让人面临选择的痛苦,同样是对harmony的阻碍)弥伽所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宗教性的全善,借用《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里的一句话:“你希望人自由地爱,希望被你吸引,成为你的奴隶的人自由地追随你”,当意识不复存在、善没有了对比的概念,自然就不存在恶,人没有抉择之痛,自然就不会因压抑而痛苦。
图安爱弥伽,但她没有像尤大爱耶稣一样爱弥伽。
图安没有阻止全人类达到和谐,她阻止的仅仅是弥伽一个人——唉,倘若不是到达“无法解释的狂热的爱”这个层面的话,图安的形象就是难以理解的。
图安和弥伽必须接吻。
停留在“战友情”的层次,反而会阻碍主旨的表达。
《庄子·秋水》一篇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和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立桥上说:鲦鱼跳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一 蝶梦庄周 庄周曾为漆园吏,一日冥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若有思,写下:“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的名句来纪念那种逍遥愉悦。
庄周既可梦蝴蝶,亦可梦鱼,故知鱼乐而不足为奇。
又有清人张潮《幽梦影》评价: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通意是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世俗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因为庄子与蝴蝶终究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知庄周为蝶还是蝶为庄周的物我两忘,万物归融的境界却是庄子崇尚和追求的。
故事便从蝴蝶梦为庄周这说起。
电影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少女弥迦出生在车臣,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赋予她没有意识的神奇设定。
既无意识,即无烦恼,与蝴蝶无异,逍遥快活。
然而当她被俄罗斯军队被发现,并带出村庄充当军妓之后,她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外部世界的刺激让她产生了意识,开始清醒地认识世界。
蝴蝶梦为庄周,也就从混沌的懵懂快乐中剥离,被迫进入到清醒的现实,这就是弥迦的不幸。
有人说弥迦痛恨这个世界,她的意识诞生在无尽痛苦之上,她有理由憎恨整个世界,将曾经遭受的一次次痛苦和绝望倾泻给世人。
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弥迦的行为也都被解释为反社会人格,因为在正常人看来,她的存在意义构建于此,即我们自诩的“知鱼乐也知鱼苦。
”但弥迦是否真正如我们常人思考呢,不得而知?
二 作茧自缚 我们总说乌托邦不可实现,是因为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社会矛盾,希冀通过人的极度自律和高尚情操来维持。
牺牲个人的局部自由换来整个社会体系完美运作,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支点。
然而个人自由意愿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之间存在矛盾,这样就需要意识来压抑部分情绪,从而达到某种协调,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也是人类寻求生存的妥协。
意识在人类情感调节和行为抉择充当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过马路时,有一辆车从远处飞驰而来,人会本能地躲避,因为意识先于大脑发出指令,告知危险,控制肌肉做出反馈。
这就是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在重要场合,你很激动,兴奋地想大喊大叫,放飞自我。
然而现场众多领导长辈列席,你的破格行为有违世俗,迫于压力,你会努力克制兴奋情绪,将之调节为平复状态。
这就是意识的压制作用。
人有欲望,却想要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但意识时刻压制着我们烂漫的情绪,小心翼翼地运作我们的系统,好让这副躯体日久绵长地存活。
前者保护人类生存,后者规范人类行为。
当然两者时刻在较量,对目的价值轻重进行权衡,即电影中所说的人是双曲贴现下的欲望集合体。
在电影中,女主角图安父亲将这种作用机制极端放大:为身体健康,摄入合理卡路里,健康芯片会时刻监控,并提醒某些食物不能碰,某些行为不能做。
像于大爷那样抽烟喝酒烫头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
当然上述两个举例,有一类人是例外,那就是小孩。
他们会无意识地做出符合自由意志的行为(在成人看来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亦或是忽略即将而来的危险。
似乎意识反馈链接并不能在小孩身上完全协同。
故而在电影中多次提到,健康芯片的完全植入需要静待小孩完全发育后才能安装完成。
在芯片最初被创造植入的那段日子里,很多小孩产生了轻生念头,给图安父亲带来困扰。
因为这不是生理上的排斥,而是来自意识的反抗。
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导着人的行为,外部芯片的侵入绕不开它的防御壁垒。
直到弥迦这个强制设定的出现,通过仿生弥迦这族人大脑的作用机制,图安父亲成功设计出一个程序用来消弭这种障碍(为后文埋下伏笔)。
从此之后,大家都开始变得谦恭有礼,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信用挂钩,一切都被监控,只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安详繁荣。
人类将自己放入安全的桶中,为健康放弃很多逾越规矩的坏习惯。
这种的刻意放大束缚了动物本性,这在随心所欲的图安眼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想要永久获得快乐,就必须先从蝴蝶做起?
真是莫名讽刺) 三 破茧化蝶 她的痛苦来源不是在堡垒里遭受的肉体痛苦,也不是磨难之后的精神创伤,而是回归正常人之后拥有意识被压抑的情绪痛苦。
那种懵懂,恍恍惚惚的惬意是无论如何没法在一个温暖却循规蹈矩的家庭中获得的。
她也清晰地意识到嵌入身体健康芯片的存在使她离那个快乐越发遥远,为了摆脱意识的压制作用,惟有死亡可以解脱,所以她不顾一切找机会将自己人道毁灭。
当然在过程里,她遇到两个好友,图安,吉安,如同小孩喜欢把自己爱吃的糖分给喜欢的人一样,她只是单纯地想将这种喜悦传递这种给自己爱的人。
于是也就有了电影开头,她蛊惑自己的好友一同赴死的诡异桥段。
弥迦是恐慌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众多人敌视她的原因,然而对于弥迦来说,她的出发点很简单(当然以下都是个人的揣测):她从无意识的混沌里诞生,想要回到混沌里去,而图安父亲的发明创造正好帮助了她。
无论结局如何,弥迦的终点都在堡垒的房间里,那个诞生她意识的地方。
在那里,她亲手将自己意识埋葬,重归混沌的怀抱。
至于整个人类的命运抉择并不在她的手里,因为对于她来说,被格式化清零和被杀,意识都归于虚无。
至于为什么要等女主角图安的到来,个人觉得是作者一种仪式感的安排。
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需要一个人来见证,而图安就成了这个不幸的观察者。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整个人类最终统一成一个整体,成为庄子心目中的物化境界,在高扬肃穆的哈利路亚赞歌里落下帷幕。
一人化蝶,庄周之幸也;双人化蝶,梁祝之幸也;万人化蝶,众生之哀也。
(长文预警,内含大量杂谈和主观意见)(主要评价动画,至于更多主旨等内容,个人让给原作书评)这部由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Harmony》(中译《和谐》),讲述了在人人生来便由政府植入医疗健康系统“Watch me”,不再有病痛的未来日本,两位女主雾慧和御冷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设定上颇有些类似之前同为反乌托邦题材的的《心理测量者》,人设有点像《罪恶王冠》,主题曲由EGOIST演唱。
这部片子的元素很多,作为萌豚,可以看两个女主百合,外加各种福利镜头;对于喜欢原作、硬科幻的观众来说,原著小说得过日本SF大奖,丰富考究的设定和庞大的世界观十分引人入胜。
话说这么黄暴血腥的片子竟然是全年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
),看到女三号捅自己脖子的时候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惊(那演出真是赞)。
影片开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女主一行沙漠飞车击落飞机的场面(机体设计都非常棒),令我有种要开启好莱坞大片模式的错觉。
然而之后并没用什么恢弘的大场面,结局高潮甚至给我一种文艺片的感觉。
想想某只能成为粉丝片的《业火的向日葵》,以日本现有的特效技术与资金水平而言,想和好莱坞大片抗衡暂时还是天方夜谭。
Harmony的作画对于剧场版动画来说虽然只能算中规中矩,但靠日本电影细腻的传统,在原作扎实的基础上发掘了一些哲理,好好讲完了故事。
Harmony作为由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又显得有些另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较于原创的《心理测量者》和漫画改编的《攻壳机动队》等作品,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给人一种“卖世界观”的印象,按大冢英志的说法是与上世纪80年代的“物语消费”的动画契合的。
而对于受过后现代主义与“大物语的衰退”的洗礼,“数据库消费”的轻小说接过漫画和galgame的接力棒成为改编主力军的今时的动画来说,似乎是不合时宜的。
而当我看完整部影片,发现仍然是是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手法在发挥作用。
当结尾女主的上司以及统治世界的幕后领导者恳请女主雾慧拯救世界时,女主雾慧只是淡然地说,我对拯救世界没有兴趣,最终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由“Harmony”控制,所有人都没有意识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御冷所追求的“所有人都幸福的世界”。
这就是典型的解构主义。
影片一开始没有选择介绍世界观,而是直接开始了高节奏的剧情,观众只能剧情推进中慢慢理解,时而发出“原来之前是这样”的感叹。
而且到最后仍然让观众云里雾里的地方也是有的,这也和早期脱离“物语消费”不再以世界观为重点的动画作品(如EVA)有共通之处。
整个故事也不再有正义与邪恶的截然对立,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了复杂丰满的个性。
在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中,轻小说被看做是与作为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相对的写作环境(而非小说类型),那么可以说Harmony是科幻轻小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这也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新的认识。
反观轻小说,很多读者甚至作者仍然的轻小说的概念和本质有很大误解,使得整体水平与影响力仍然不高。
当然大多数代表性的轻小说还是合格的。
说回Harmony,这次的媒体协作(科幻小说与动画)之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在于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因而结合的非常好。
漫画改编的日本电视剧数量庞大却经常遭遇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导演肯定会说:“电视剧有电视剧的章法,肯定要进行改编”。
话是没错,但看看Harmony这样优秀的媒体协作作品,就知道这是站不住脚的了。
真正的原因是,很多资历不够的导演自己想做原创却苦于不能保证收视率而得不到上层批准,转而改编有粉丝群支持的漫画,却行自己的原创作品借尸还魂之实(很多导演甚至没看过原作)。
作为媒体的动画,也许是与轻小说合作惯了的原因,对于人物刻画方面已经驾轻就熟了。
比起剧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人物,这也是和作为“人物小说”的轻小说有共通之处的。
人物刻画对于作品内涵的巨大影响,拿国内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来说,人物说的一些台词看似很有哲理,却发现人物是扁平的,是导演手中的人偶,替导演说出导演想说的话。
只有当每个人物都是复杂的,小说才能称之为小说,电影才能称之为电影,否则只能叫语录。
如果说《心理测量者》作为原创动画在人物刻画上略显薄弱(角色们不时沦为某爱的战士装逼卖萌的人偶),同样改编自科幻小说的《自新世界》则在“卖世界观”的同时只能说兼顾到了人物(世界观归功于原作,不要忘记了这是一部动画作品)——那么对于Harmony来说,最大的亮点便是完成了媒体协作的突破。
Harmony的导演可以自信地说:“动画有动画的章法。
” 如果将来这片子放到B站之类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观众出来说“看不懂”(当然我很希望被打脸)。
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
这也与某一两个视频网站无关,从《泰囧》到《港囧》,以及看似特效片实则喜剧片的《捉妖记》,上个季度B站最火的番竟然是《不存在黄段子的无聊世界》(对影片本身并无否定的意思,仅为分析市场现状举例)。
虽然个人对于这些挠痒痒让你笑的所谓“喜剧片”越来越难以发笑了,但它们市场的扩大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很难去批判。
但另一方面观众对于严肃电影的审美水平下降确实值得警惕。
独立电影导演贾樟柯说道,《山河故人》里有一个情节是多年未归的儿子回来给姥爷奔丧,下跪的时候反应有点慢,母亲一下子把儿子推到地上,有观众就不理解,说这么多年没见了,妈妈应该很爱护他才对啊?
这就是对复杂一点的人的感受麻木了。
孩子回到家都不叫她妈妈了,妈妈又启发又诱导最后他才用上海话叫了一声妈妈。
作为一个母亲她可能没有抱怨吗?
这里要分析的话就不是一篇文章的事了,可以从现代社会单向灌输给人的slogan说,可以从我国年轻人的横向情感缺失说,等等。
但我要强调的是,某些看番只看几部人气排名高的番,什么都看不懂,阅片量没几十部的伪宅,却天天叫嚣动画药丸,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痞子说五年动画现有的制作模式要维持不下去了,却被他们说成预言动画药丸,这和说玛雅人预言世界毁灭有什么不同?
(抱歉离题了) 最后还是提一下与影片主题相关的东西。
影片附赠了一张卡片,用手机扫描之后能看到泽城美雪姐姐(雾慧CV)朗读一段原作的短片。
看完我才清楚,最后女主雾慧并没有和御冷殉情,而是为了“保留ミアハ(御冷)原来的样子”杀死了她,自己选择了和整个世界一起失去了个人意志。
Watch me系统里雾慧的石碑上显示了她最后的意识: 再见了,我自己。
再见了,灵魂。
我们已经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吧。
主题曲响起,观众们沉浸在悠久的余韵当中。
社会、个人、意识、死亡……无数的疑问交织在脑海。
最后这个故事究竟是反乌托邦还是乌托邦呢?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看,你不喜欢被洗脑,却主动想要接受所谓“中心思想”和slogan。
作者成功地向我们抛出了问题,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作品也完成了一半。
啊咧,那剩下一半呢?
2015年,百合动画电影《 和谐 | ハーモニー》挺糟糕的动画电影,完全被骗了,抱着既然点开了就要看完的心态。。
但是确实是太煎熬了。
本以为后面会有些起色。。
或许是这个电影太不对胃口了。
这么高的评分也许是一些粉丝吧,可能是小说粉丝?
倒是全3D效果倒是值得一提。
但是剧情能不能走点心。。
开头还以为会是挺不错的电影。。
但是这种叙事方式 加上无端出现的碎碎念一般的回忆杀。。
简直破坏节奏。。
全篇还是2个小时。。
真是让我坐立不安。。
(╯‵□′)╯︵┻━┻, 这简直是折磨。。
我是折磨的分界线推荐指数:★(2/10分),啪啪啪产生出来的意识。。
无病呻吟的主题。。
看的我浑身难受。
画面不错,什么阴谋论的简直看吐了好么~6.5
一切都是假象,从女主吃药自杀之后就是梦,开始与结尾的白柱是监狱,因为她的行为太危险所以她被和谐了。提示就是最后没有吃药还去告密的女孩坐在圆柱前,穿的还是制服
中二病
片之烂,短评放不下,长评见吧
...这个世界人人的思想都被生府专zhi是不合理的,乌托邦是虚伪的,犬儒是负面的,我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专zhi,虚伪的乌托邦,消极的犬儒,如何是好呢?把人类的自我意识消灭不就能做到了嘛~!我中二所以要让全世界和我一起中二,——所以说不能让文艺青年掌握世界,太瘠薄滑稽了[/手动滑稽]
没看懂…
百合大法好,灭世保和谐。制作依然精良,随便挑一帧都能做桌面。miyuki气场满开,全程耳朵怀孕。虽然是比尸者帝国顺畅很多,尽管我们知道伊藤计划是在严肃地书写,但仍难掩扑面而来的中二气,这或许是动画的先天缺陷。
太残暴了,因为自己不幸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人也是不幸的,把不幸无限放大,痛苦就来了。那个假定时代很美好,但是太美好了所以才会去想破坏掉,其本身就很有问题。因为有烦恼,有不幸,然后就想用死之去拯救全人类,但世界有很多美好呀,为什么要消极呢?
追评,三部曲里面这部最差,满眼就记得过度的粉色…想起来了,我评论写朋友圈了
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乌托邦是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形态,这样是不好的。最后,米娅又说了非乌托邦的现实社会有多少丑陋多少罪恶。这是要累死观众让他们思考乌托邦还是非乌托邦这个问题思考致死么?
虽然是四度出品,还是恶童的导演和帕卢姆之树的导演双监督,但3D转描的人物真是叫人糟心。不过背景到是做的出乎意料的用心,整体看下来,浓浓的PKD味道。
原著哲理艰深,120分钟还原不足,过多准静态镜头大大占用了剖析的时间。题外话:互联网怪兽的大杀器--预测并调控人类行为的能力。社交媒体通过分析个人数据,不仅能知道你会有什么欲望,还能指导你应该有什么欲望,这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很符合我这个中二病伪文青的口味。
。。
首先这种未来设定其实已经厌烦了,然后被附加上的这个故事也完全没有感觉到新鲜或者深入的地方,只能说是完成了叙述而已。倒是CG和2D动画的结合出人意料的舒服,可能是anime中与CG结合的观感最好的几部之一了。 6.0分★★★
恕我眼拙,之前并没看出她们的爱情关系。呈现得也太拙劣了,不如把画面感很强的原著再磕一遍。
人物3D违和感果然不是一家独有 又是一种反乌托邦 可能我是Humanity派 对乌托邦题材反乌托邦什么的 天生不对路 弥雅哈这种角色动漫里屡见不鲜 声优略失格 特别是在沢城姐姐衬托下 一查果然94年爱豆型声优?【立意高远 故事性虽弱但剧本不差 怎么监督就能拍的这么磨磨蹭蹭?啊原作真是一部深刻的好作品啊
好好的一个故事怎么弄得那么絮絮叨叨,冗长无味。
故事作为小说是非常成功的,世界观,从起因到悬念构架,线索,侦破。节奏循序渐进,缓而急,读起来不要太享受。但作为电影其实有点乏,大量深奥的对白几乎充斥着整部影片,怕是很难有正常人能够耐下心来看。我虽然不是,但日语水平有限啊。PS:拥有这样CG手腕的4℃工作室却丝毫不妥协于商业,佩服!
类eva的碎碎念,仿佛直击灵魂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沉醉于精美的画面。结尾的百合让人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