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的首个合作影片。
影片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为五个国家的导演拍摄。
短片在内容上并无明显呼应之处,但共同探讨的主题都是“时间”。
当然,每个短片的意涵不止于此。
巴西,《颤抖的大地》(WHEN THE EARTH TREMBLES)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短片之一。
小男孩的父亲在水坝崩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中失踪,但他一直相信父亲没有死去。
他拿着水和食物来到家的废墟,吹着父亲教给他的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口哨。
几天后,他看到食物原封不动的躺在废墟中间。
这个短片开头,父子俩穿行于热带雨林间,竟让我想起塔氏《镜子》中母子行走于草地那个镜头。
过去与现在重合。
只要记忆不死,似乎悲痛未曾降临,如同时间未曾流逝。
俄罗斯,《呼吸》(BREATHING)导演:阿历斯基·费朵科奇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短片。
也是我认为构思最为奇特匠心独运的一个短片。
女主乘轨道车至西伯利亚腹地,带着补给,时节严冬。
她的男友住在一个林中小屋。
看其穿着和家里的摆设,男主应该是焊工之类。
女主到家,原以为可以摆脱外面的寒冷,不料男主却因等的太久而心生怨气,更是浮想联翩,对轨道车司机心生醋意,后将司机送给女主的管风琴砸坏。
女主不堪忍受男主的暴戾,逃出家中。
男主携一锤追赶。
倒霉的是他不慎滑倒,头重重地敲在冰面上,当即不醒人事。
女主惊恐,将其拖回家中,旋即展开抢救(她是一名护士)。
男主呼吸困难,女主首先想到可以利用家中焊接用的氧气罐,再自制一个呼吸面罩。
这给男主生命的延续带来希望。
不幸氧气很快用完。
冰天雪地,手机没有信号,更不可能有什么救护车,男主似乎只有等死一条路。
此时,管风琴再次出现(管风琴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车上和司机交谈)。
脑洞大开的女主切开男主气管,用一橡皮软管将气管与管风琴连接。
接下来,诡异但又神奇的一幕出现,男主的胸膛伴着管风琴的乐音缓缓起伏,琴音不灭,则男主尚在人间。
多么讽刺。
他先前砸坏的、吃醋的管风琴此刻竟成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男主从牙缝吐出数字:“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女主答:“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镜头拉升,呈现远景,西伯利亚的严寒与冷酷,片完。
片子最后一幕女主坐于床上鼓动管风琴,此时逆光拍摄,这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武》中那个唯美的逆光镜头。
《呼吸》中的这个镜头似乎同样唯美,女主脸颊沐浴在透过窗子的光线中,显得圣洁,像是圣母,而这光线照耀到在地上躺着的男主,则变得惨白,透出死亡气息,似乎他已是一具尸体。
只能感叹,导演功力太强,对光线的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个短片最后都会附以这个民族的一则名言警句。
我最喜欢的是俄罗斯的这句,Time is the river ,love is the ocean. In both you will drown. 时光如水,爱情似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MUMBAI MIST)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这大概是最有爱的一集。
老爷爷的笑很有感染力。
影片直指印度愈演愈烈的人口贩卖问题,反思可以,剧情一般,中规中矩,不做详细分析。
南非,《重生》(STILLBORN)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我没想到五部短片中竟然还有一部科幻片。
女主逃亡于旧工厂那一幕,很有《银翼杀手》的风格,配乐的电音也很相似。
似乎这部片也可以归为“赛博朋克”,毕竟涉及到意识上传之类。
大概是看了太多科幻片,短片没有什么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老生常谈。
中国,《逢春》(REVIVE)导演:贾樟柯我怎么觉得这片子是这五部里最平庸的一部……短片有他以前的风格,但似乎有些言不着调。
和贾科长以前的作品相比,不甚喜欢。
终究这还是命题电影,这回贾科长怕是有些完成任务之嫌了。
终于码完这篇(业余)影评。
脑海里依然飘荡着那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
”。
仍未搞懂“时间”。
倒是写这影评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时间,转眼已是深夜。
该睡了。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生---中国《逢春》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中国部分《逢春》《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老---印度《孟买迷雾》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
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印度部分《孟买迷雾》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
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
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病---俄罗斯《呼吸》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俄罗斯部分《呼吸》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
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死---巴西《颤抖的大地》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颤抖的大地》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
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重生---南非《重生》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
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
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
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南非部分《重生》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
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
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也是具象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皮肤渐渐的松弛,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
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时间的脚步,来不及陪伴,还没有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时间带走了身边的一切。
该片是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五位导演用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
《颤抖的大地》时间永远定格在十一月五日这一天,因为一场意外,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导演用定格的画面,像是一张张的照片一样把灾后惨烈的情景“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死马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却因这场意外永远定格。
小男孩一直无法相信父亲离开他的事实,每天都会回到已经被破坏的家里放上一点食物,等待父亲回来,可是事实却是一日复一日。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象征,她虽然承受着丧偶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
短片的最后写了一句话:时间会揭示一切。
但是这是残酷的,家园被摧毁,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呼吸》导演首先用远景交代了环境,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
多次出现的大远景和远景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极端条件下仍坚持的女人形象。
其次是女主人公出场,饱受男友折磨的女主人公,终于在多番凌辱后选择反抗,但是男友却在追逐自己的过程中不慎受伤。
善良和责任让女主选择去挽救男主的生命,而作为贯穿全片的手风琴却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利器。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中掺杂了怀疑的种子,令他们之间难以呼吸。
《孟买迷雾》“空巢老人”一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人群,虽然有子女的赡养,但是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他们孤独、无奈。
导演将人物设置成年龄差距巨大的两代人,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快乐,孤独的老人和流浪的小孩,这种人物的设置在性格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老人用爱的时间赋予了流浪男孩保护,男孩用爱的时间给予了老人关心。
他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保护伞,在爱的时间中带给对方快乐和感动。
导演最后将老人设置成去世,小男孩也失踪了,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重生》该片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重生的故事,女主人公通过一块手表、一张照片探寻过去的记忆,在受人限制与禁锢的环境中,她选择跳出“牢笼”,找寻前世的回忆。
在时间的轮回中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不再受人监视,他是自由的,随着一声啼哭,他获得了重生。
在时间的洪流中她选择了重生,重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抛弃过去,面向未来。
《逢春》人到中年的困惑,面临着家庭、工作、金钱等等的困扰,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爱情当初的激情,留下的只有平淡的粗茶淡饭。
导演将大环境设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
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也在春天的时节中重新开花结果,两个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相拥,好久没有的拥抱,女主也说到:“你有多久没抱我了?
”激情过后的平淡,时间带走了爱情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电影中也反映了生二胎和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与苦楚,这也是贾科长电影中一贯反映的现实社会。
该电影由五个国家不同生活,不同信仰,不同环境的导演拍摄而成。
但是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向我们展示了在时间中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们都无法改变时间,那是选择安于现状?
还是选择在时间的狂流中抓住“尾巴”?
不要总是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而应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珍惜时间。
感谢猫眼给予的提前观影和近距离接触贾科长的机会。
金砖五国导演共同围绕电影甚至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来作命题短作文,颇为考验导演功力。
最后的呈现上来看,每个国家不但扣住了时间主题,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巴西的民族重建和灾难的面对,俄罗斯的激烈和“战斗民族”感,印度的外放式情感表达,南非的“起源”和“宿命”,和中国的家庭和陪伴。
俄罗斯的短片惊喜最大,导演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剧本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切入和表达出时间的存在。
贾科长个人感觉过于粗放和直给了,中国元素十足却没有了中国的含蓄和内敛,最后一段台词一念直接就泄了……几个国家的片段都是明显在扣题,但是同时也将时间最大的特性“无形而有势”过度外化。
标签:Home/2018-3-21我的评分:7.0五个导演,五个国家,五种文化,五种风格。
大杂烩也许并不美味,但尝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题材的丰富性。
巴西《颤抖的大地》:一场泥石流,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灾难之后,如何在绝望和希望中找回亲人和时光?
俄罗斯《呼吸》:一个远离尘嚣的冰雪世界,你以为这是个童话,却不想那是一头暴力的男人。
不知道他们为何远离人群居于此,不知道女主为什么要忍受暴虐的男主。
而当男人突发生命危机时,女人却沉着冷静地挽救他。
被男人摔坏的手风琴在女人的手中一张一翕之间维系着男人的一呼一吸,她可以不救,她可以要了他的命,然而她并没有。
印度《孟买迷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印度老人,摆弄不来现代的日常科技,喜欢那些老式的东西。
与捡垃圾的孤儿男孩相遇,度过几日欢乐的美好时光。
意外间,男孩消失了,不知是凶是吉,寻不到找不见,像一团迷雾。
老人过世,交代儿子务必找到男孩。
南非《重生》:末世科幻的场景,如果宇宙中的一切只是一个程序,每片雪花都有标码,每滴雨滴都会说话,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设定,这程序跟时间一样久远,没人能追溯到起源,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一个体内还有冒险精神的人冲破重重危险,穿越时空,只为寻找一条不同的生命之路。
结束亦是开始,终点也是起点,轮回、循环,时间是什么?
中国《逢春》:一如贾樟柯其他的作品气质,御用女主刘涛。
貌似说的是生与不生二胎的事儿,但想告诉你我的是:当夫妻间的温情随时光慢慢消失,该如何找回昨日时光,该如何寻回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也仅仅只是需要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就已足够。
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命题电影,可惜了几个不错的设定。
第一个故事,巴西《颤抖的大地》:每个人都希望失去的亲人再次回来,等待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故事,俄罗斯《呼吸》:即使你讨厌的人,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生命的脉搏。
第三个故事,印度《孟买迷雾》:现代都市缺失的是亲情和快乐,没有血缘关系的一老一少给予了对方最美好的时光。
第四个故事,南非《重生》: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就在出生那一刻。
第五个故事,中国《逢春》:时间像个小偷,它会把你最留恋的东西偷走,在时间的磨砺下,就算恩爱的夫妻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五个故事,彼此独立,都是关于时间,巴西太平淡,俄罗斯时间最短,却最有创意,印度很俗套,南非很有想象力, 无奈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中国是标准的贾樟柯风格,贾科长依然处理的无惊无喜,但中国风的配乐我很喜欢。
其实如果每个故事都加长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质量会比现在这个短篇合集好很多。
电影,是一件十分大众化的事情。
一群人可以与你走进同一家影院看同一时间同一部电影。
电影,又是一件十分私人化的事情。
等到灯暗下来以后,电影与时间都只属于你。
因为你会被眼前引人入胜的影片叙事所吸引。
这个时候,隔壁吃着爆米花的女观众已跟你没多大关系。
在这短暂的2小时里,你只需要通过影片,安安静静地和自己交流即可。
记得,relax,这个美好的时空里只有你。
真实的你。
然后,记得走出来。
《时间去哪儿了》,必须说它的新意,只有一个。
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导演凑在一起探讨同一个主题——“时间”。
不同国家的导演,用不同类型的电影去描绘,提供不同的生活观点。
这个跟我另一部挚爱无比的法国片《巴黎我爱你》有点儿像。
前者全世界导演凑起来说时间,后者全世界导演凑在一起说巴黎。
全世界一起探讨人性中的某些东西,高度就在这里。
五个导演,就像五个大厨,大家各做一道风味小菜。
它们气味相投但风采各异。
我是美食博主,做在影院里的我,就在享受五个主厨为我准备的这一桌子菜。
好吃或者不好吃,吃过才知道。
这五道菜分别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灾难类型片—《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惊悚类型片—《呼吸》、印度导演马得哈尔•班达卡的亲情歌舞类型片—《孟买迷雾》、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科幻类型片—《重生》、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武侠+爱情+喜剧相结合的—《逢春》。
个人最喜欢印度导演—马得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
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为爱生,为爱死。
两个主人公: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老人和一个失去双亲的流浪儿童。
在不夜城的孟买,忙碌和叛逆是那里年轻人的样子。
对于家中的老父亲多以“安顿好”为主。
一天中的早和晚,是与家中老父亲的见面时间。
中间的时间都交给了保姆。
“爸爸,我出门了。
” “阿姨,记得让爸爸按时吃药”。
“砰”....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迟暮的老人是怎样真正度过一天时光的。
所以,他出门遇见了这个流浪无家可归的男孩。
他们相遇的地方,是孟买一处非常热闹的地方。
老人选了靠近河边的一处石凳休息。
没想到一坐下来,就被隔壁的家伙“呵斥”了。
小男孩告诉他,他呵斥的不是他,是那个男人微型蓝牙里打电话的那个人。
老人问小男孩,蓝牙是什么。
小男孩告诉他是一个新的通讯工具。
携带十分方便。
直接插在耳朵即可。
说着老人疑惑地摸了摸自己嘴里的牙。
过了一会,老人的电话响了起来。
老人使劲地按,始终没办法接通。
小男孩见了,赶忙说:“不是这样按的,是从左至右滑的。
”他看了看对方有点木讷的表情,赶忙说:“钱多,你电话多少,我来给你打电话。
” 这是小男孩第一次叫老人“钱多”。
小男孩躲在了老人的后面,拨通了老人的电话。
老人手里的电话响起—— “喂,你是?
” “喂,我是查理。
” 看到这里,我眼泪一下就喷了出来。
主人公间的初次交往,是多么有趣。
老人那真实可爱被治愈的样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后面,这个看过去肤色偏深、天生眼神里透出点精明的小男孩问老人“索要学费”。
“我教了你如何操作,你不该交学费吗?
” 老人拿出钱夹,掏出一张纸币,准备给他。
小男孩看了看这张他曾渴望过的纸币。
“钱多,我是老师,负责授业解惑,我只想要一个那边的冰棍。
” 老人给小男孩买了对面的冰棍。
小男孩,拿了冰棍。
还没等老人说话,就开心地跑开了。
之后,他们一直见面。
老人常常来这里找他。
给小男孩买他喜欢的冰棍。
他陪小男孩逛街,给他买了生日礼物。
他们来到一家鞋店,老人给小男孩买了一双全新的运动鞋。
小男孩很感激。
在收了老人礼物后,他说:“嗨,钱多,我也要送你一个礼物。
”说着,他从背后掏出两只鞋子。
老人一脸疑惑,那种疑惑是带着温柔的。
他问查理,你是怎么弄到这双鞋的。
对方说:“你算账的时候,我顺走的。
”老人严肃地回复他:“这是!
偷!
不可以!
”他的严肃中还是带了点温柔。
过了几天,老人来到小男孩平时居住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像查理那样的孩子。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载歌载舞,为查理庆祝生日。
临走前,这群孩子都认真地和钱多告了别。
这时,查理喊住老人:“你等我一下,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礼物。
”说着跑回去拿礼物。
后面,只见查理还是从背后掏出一本书。
老人又露出了那种疑惑又温柔的表情。
查理理直气壮地对老人说:“放心!
不是偷的!
是我花了2块卢比,问朋友买的。
”我们从电影字幕中看到,这个朋友是一个残疾人,是查理的一个朋友。
老人问他:“为什么送我这本书?
”“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感觉封面花花绿绿的很好看。
”老人回去后,一直在床上翻着这本书,还接到了查理的电话。
那种兴奋的表情,好像谈了第二次恋爱。
就在这通最后的电话里,我们知道,小男孩突然失踪了。
老人瞬间失去了依靠。
之后老人日夜难寝,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去寻找他的好朋友。
我们知道,查理,没再回来过。
我们最后看到,老人躺在自己房间的地上,和他的亲人们告了别。
“我没有任何牵挂,只有马路和垃圾”。
是查理刚认识钱多的时候,告诉他的。
“我欠他时间,充满爱的时间”。
是老人遗嘱里写的。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他的态度。
而我们,只能好好活着。
金砖国家会议开幕式影片,BRICS五国导演命题作文:时间,去哪儿了。
满分10分,五个独立短片只能打分0分或2分的话,显然这个短片合集并没有及格,私以为俄国和印度拿到了难得的2分。
巴西短片有些类似《再见,再也不见》,真的不见了,可惜我无法理解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短片,所以只能抱歉,不喜欢。
印度短片前面大段算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也侧面反映了老人渴望交流的社会问题。
南非科幻短片,讲了一个轮回的故事,有点感觉像是衔尾蛇一样,然而不好意思我觉得故事讲的并不好。
贾科长,是我见过最喜欢满足老婆表演事业的导演,这个山河故人的平行世界中,涛和梁子最终走到了一起,不仅没有离婚,甚至还准备要了二胎。
BUT故事并没有什么趣味性。
话说平遥国际电影节要开幕了,宣传海报还是很有品味的,点赞。
至于俄国导演拍摄的短片,真的是大爱,雪淋淋赤裸裸神经质质的喜欢。
故事背景一片空白,一个捣鼓石头生意热爱手风琴的文艺女青年,因为大雪封路导致回家晚了,发现男友正在很生气用电焊烧掉她的bra,石头甚至心爱的手风琴。
一番撕扯后女主甩下戒指带着已经再也不能发出正常音调手风琴破门而出。
等女主再回来,发现两人戒指已经被电焊沐浴后而化成灰,女主和男主撕打起来,男主在追女主路上,滑冰摔倒了,变成了无法行动并且呼吸困难的植物人。
女主将男友拖到房间里,用刀喇开男主喉咙,用一根管子将手风琴和男主喉咙连接起来,根据呼吸频率推拉了起来。
伴随着悠扬又变味的手风琴音调,男主问她: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女主答到:我就是你的时间。
💯
“时间去哪儿了”一个开放式深邃的命题,放到金砖五国的导演们手中,以不同类型、内涵的短篇,色彩、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
男孩也许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父亲;男人的生命全靠女人开合手风琴来维持;老年生活多彩起来时间轮转飞快;旧日美好时光逢春倒流;每一次重生都是靠自己破除枷锁。
人类终究是渺小的,时间和生命都是那么的不可控,但在岁月的镌刻下,我们的生活形成一块情感的调色板。
它可以鲜艳跳跃、浓重幽暗、清澈透明……,它从来不止一种色彩。
来看之前就一直优先抱有了偏见,不同一部分人的偏见是来源于期待贾樟柯给惊喜,结果没给到,我的偏见是在于知道明显不是部好片了,还要不要看。
最终决定尽量不去想已给好的内设,尝试忘记一切来看看巴西篇不好,色彩太灰暗,至今对巴西的理解仅限于上帝之城与精英部队。
以国家为主题拍片子去拍了个灾难仿纪录片,这好像每个国家都能拍,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虽然算是贴近主题,但毕竟没展现观众希望看到的国家特色俄罗斯篇的剧情是最好的,故事完整,掐头去尾,该揭示的暗示给观众了,结尾也留白不错。
故事内核也选的比较猎奇,能很好的调动观众情绪。
细节上的逻辑问题瑕不掩瑜,只是对主题的映射是最弱的,牵强的印度篇走的温情路线,烂俗的不能再烂俗的故事。
只有在歌舞部分才感受到,嗯,毕竟是印度温情片,该有这个。
当然也是最切合主题的,似乎也不需要太出新,已经让观众看到了印度的歌舞,宗教,贫富差距等一直以来的标签,然后把故事讲完就行了南非篇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许是越没有就越想得到,最没底气拍科幻的却更想证明自己。
于是拍出了一个超级烂俗的科幻片,邯郸学步,东挪西辏。
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标签化非洲时,试尝想过他们的人民也有对未来的诉求么,未尝不是认为你们只配解决眼前的贫富差距问题。
当然,这篇的应题也很牵强,拿时间当玩具耍中国篇可以叫做贾樟柯篇,贾樟柯确实是最适合拍中国当代的,这部片子评分如此之低也大概率是因为这位导演太个人化了,两极分端严重。
确实,前边拍的不好,把已经玩了太多次的山西村镇又拿出来。
谁让人家在山西有产业,有政治需求呢。
还有那几个让人讨厌的烂梗,跟剧情一点贴合度没有,真不如段子手玩的好。
但后边开始展现功底了,留白处处,却让观众知道了曾有个儿子不知道怎么死了,给人物足够的动机。
对时间这个主题的运用也是最完美的,最贴合观众的。
婚姻是拿时间杀死爱情,埋葬关怀,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痛点,因为我们开始思考了。
二胎的迎合也非常不错,如何焕发婚姻的第二春,唯有生育。
婚姻的尽头是坟墓,坟墓的目标是孩子,这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循环我还是给了4分,这是一个猎奇的时代,也是一个遗忘的时代。
迅速的猎奇迅速的抛弃,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这个时代缺失的。
那这五国合作,从死亡的时间,逝去的时间,放弃自己的时间,虚无的时间,爱情的时间五个主题去重醒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与珍惜。
蛮好了
给俄罗斯加一颗星
大家都敷衍了事的时候,还有老毛子挺着
花了一部电影的钱,看了5部不错的电影,很值呀!PS.说印度篇《孟买迷雾》不好的,是因为没看懂印度导演要说的是什么,以为导演说的是老年人的孤独,其实导演真正想说的隐藏在老年人孤独的背后,而在背后的是印度泛滥成灾的儿童拐卖,更甚的是儿童虐杀以及整个印度社会的无视……
巴西中规中矩,印度煽情过度,南非五毛特效,中国强行点题,只有俄罗斯的好惊艳,有种黑镜风格。
南非的调性可以,远古至未来,人类游牧从非洲 向宇宙
印度的那一段故事,很感动。好朋友还会再聚首。
没抱太大期待,但怎么也是五个国家比较优秀的导演,不至于会差吧,结果大跌眼镜。就俄罗斯的比较好,自然风光,故事和主题也扣得不错,一段虐恋。南非的科幻片也还过得去,就是美术太穷了,穿越机器的场景很快乐星球。巴西几乎像纪实专题片,本以为印度已经很尴尬了,贾樟柯的二胎宣传片简直尬穿地心。
俄罗斯用手风琴当呼吸机最文艺,音乐取代了呼吸。印度忘年交拍得最通俗。巴西灾后重建,中国二胎政策,南非迷之科幻。
短片能以这种方式在大荧幕上跟大家见面就足以让它们跨入新纪元了,虽然以前也有类似的段落式长片,但贾科长貌似是在下一盘大棋。关于时间的思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这个题目选的也好,尤其喜欢巴西篇。科长又偷懒,但也精彩,喜欢。
大象点映真是一次糟糕的体验,大家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召集人的个人秀。另外观影过程中架着摄像机一直拍观众的傻逼,不管你是哪个媒体谁叫来的,杨德昌都与你同在。而对于电影,没有什么比五个人共写一篇命题作文更尴尬的了。
为演出队的贾导演多打一颗星。
金砖五国时间主题命题作文,最喜欢俄罗斯的。
俄罗斯的呼吸两颗星,南非的重生一颗星,贾樟柯的……二胎宣传片……和印度强行煽情……减一颗星😐
时间去哪儿了?都浪费在看贾科长的电影了。
有幸在电影院看贾科长的电影 而且是路演
3.5,"时间"为命题的短片实际是无命题,《时间》中的短片不自觉地捕捉出一种现象:第三国家中"政治"与作品的关系。相对俄罗斯在时间中构建音律—感情结构模式,南非在赛博朋克中找寻时间逻辑本身。巴西在魔幻而审慎地肯定"希望",那么费尽心思却在影片中响应现状的中国并非合乎期待的压轴
这片名就不像贾樟柯的风格。他不可能这么想的。
印度最差,直白又笨拙,如何让影片飞起来,班达卡得向科长学习;科长依然意味深长,一是各种反差诗意,二是用符号拼贴描摹当下:自拍杆,facetime,美女直播,生二胎,可以有……但这些意象,难逃强堆硬塞嫌疑;俄罗斯的火力最为集中,是个精致短片的模样;巴西格局大,收口小了;南非没看明白。
2.5。连带着另外四国都透着浓浓的央六味道。命题作文如果太被动就会变成硬坳的四不像,多么怀念巴黎我爱你和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惊艳和震撼。印度部分如果拍成长片再弄细致一点会挺好看,南非部分的银翼科幻风反而有点意思。赵涛还是一如既往的挺拔美丽,眼角的皱纹也挡不住笑意。只是电影本身不咋地。
家庭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