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下,有些事,在某些時空,相當美好,在另一些時空,卻成了人生的錯位。
美麗頓時成了醜陋。
電影以冷風格打造了平靜底下潛藏的暴力。
日常平凡生活中那種山雨欲來的暴力,有時讓人透不過氣來。
在循环着《鸭子》来写这篇。
里面主要的三个人:自闭且不会言语的小静,负责送小静上学、叛逆不安但独立的小梅、中年离异后又恋爱的张警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
(关于普通却是小静唯一交流对象的舅舅,这里暂且不提)少年、青年、中年。
平凡的、不堪的、挣扎的。
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对于家庭的爱,其实是很多农村家庭小孩都没有,特别是父母多有争执的。
从小静后来和张警官的相处,可也猜出父母在她挺小时就离婚了,或者说这个父亲很早就缺席了,你看他们相处得那么陌生。
小梅,必定也家里不和,母亲老搓牌,不仅偷拿她钱,输了还让她来付钱“赎人”,离家后却在酒吧这种越显她落寞的地方唱歌,手下的小弟也是只懂得惹事就找她。
毫无依靠的她,和张警官。
张警官,第一幕是去看她的小女友在酒吧唱歌,那一脸的甜蜜,完全是一个落魄大叔重新恋爱后的小幸福之感,不得不感叹:演得好。
对于小静,他是不懂得如何去负责,如何去表达。
三个人,在不同的三段年龄段里经历着一样的不顺,人生总有不顺,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模样,你在人间满是无助。
不管是在哪个年龄段,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就是曾经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无助的你。
它是一个阶段的常态,就像这部电影以及这部电影以前。
其实,这两个女孩,我都很喜欢,她们都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安无助着,但又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
所以她们碰到一块时,我有些意外,甚至她们发生矛盾时,我觉得有些难受。
其实她们都是善良的,但是现实却是她俩不得不互相伤害。
因为张昊阳,她们处在了敌对的位置。
所以后来,她们和好相处,在玻璃门上用口红画画时,我有些啼笑皆非。
张昊阳的角色变了,这时候他都是她们生命里挺重要的一个人,她们对他都有一样的情感。
但此前不是,此前她们更像情敌。
另外口红这个用得很好,我想口红有时候很能体现一个女人的无奈。
看完这部片字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不明白小梅为什么去堕胎,后来想到这里的两个家庭,我想我大概能明白了,这两个可以说是曾经都是很不幸福的家庭。
也许,小梅想到一个不幸的家庭,譬如她的家庭、小静和张昊阳的家庭;以及不幸的家庭里的孩子,譬如她,譬如小静。
还有以后的她和张昊阳的家庭和他肚里的孩子。
也许,小梅还想到自己其实并不是爱张警官。
电影里有一段,张警官大概洗澡出来,小梅跟着电视在唱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依然渐渐地长大。
张警官说:这里就是你的家呀,小梅一言不发地穿上鞋子走了。
她真的想要有个家,这就是她的不安和无依靠。
后来他们三个在玩积木,她看到张昊阳和小静的幸福,她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她开始觉得自己要去弥补、要去经营好自己的家,而不是躲到张昊阳那里;也许她还想到自己、小静和自己的母亲,她不确定自己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想自己一样。
而关于后来她住进张昊阳家后,张昊阳的言行带给她的想法,实在难以猜测,因为没有感同身受。
关于《鸭子》,忘了是什么情景之后,小梅和她朋友在卡拉OK里唱这首歌,瞬间想哭。
这首歌其实和这部片子挺贴切。
“要自己像只骄傲的鸭子,不要爱的鸭子”,不管是对于爱情还是生活,有时你想说什么都不要了,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去,就像这片子。
关于结局,其实结局挺好的,生活都在新篇章吧,虽然还在人生循环里。
关于其中导演的拍摄技法和一些比较幻想的片段就不分析了,这大概得看多几遍才能看懂。
只能说真的是一部好作品。
总的来说杨梅洲是一部让人难懂的电影,假如前期没有任何背景的了解,很难懂其中的含义,我之前稍微看了一些简介,但即使如此,我也觉得比较费解。
影片英文名叫:Song of silence。
沉默之歌。
Song代表女主角这一的小梅的开朗,而Silence代表另一女主角小静的压抑。
两个女主角在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主题是很悲情的。
剧情好不容易给了小静一点生活的希望。
然后又将这个希望破灭,给小静带来巨大的打击,也给观众在迷惑中带来深切的震撼。
影片的结构比较凌乱,我觉得这跟导演美术出身有关系。
每一幕镜头,更像是一幅一幅的画面,而伴随着画面的结束,都是黑屏。
开启下个画面的,可能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或是一段看似无关的声音。
我觉得在连续与衔接上,导演应该花点功夫。
内容上,以小静为主线,她的各种遭遇,其中穿插小梅的情况,直到小静与小梅的相遇。
两个人说是相遇,不如说是相撞。
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的差异,使两人火药味很大,生活中充满争吵与冷暴力。
然而两人在一次争吵后莫名地和好了,这当然是观众喜欢看到的,但是以这种形式、如此迅速地和好,实在有点太微妙。
导演说,这是以女生细腻、敏感的角度出发的。
但是这段剧情能否被广大观众接受,我觉得还有待后续的检验。
这是一部写实的影片,片中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阴暗面的东西,有些甚至为了审批而删减。
其中,小静去当画家的裸模、与舅舅的不伦恋等等都充满争议;而小梅与张昊阳的关系、悲剧的家庭环境、混黑社会、在酒吧卖唱等等也非常写实。
男主张昊阳是警察,他在其中是很多中国男人的涉影,承受着家庭的阵痛,但又有一点希望,无论怎样都要面对生活。
整部影片的市井味很重,拍摄手法也很真实,在压抑的气氛中,整个电影艰难地向前行进。
观众唯有带着释然走出结尾。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杨梅洲》对我还有着另一层的意义。
首先,电影拍摄和故事发生的城市,是我大学期间生活过四年的地方,甚至被用作片名的那个江心小岛,也曾经留下过些许青春的回忆。
其次,夹杂着湘潭话与长沙话的对白虽然少得可怜,但就如同《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那满口的乡音一般,能够听到家乡在大银幕上被声音所演绎,也难免高看三分。
其实,以方言嵌入电影,对于大多数不以此方言为母语的人而言,更多的则会是产生一种间离的效果,甚至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阻挡观众入戏的脚步,让观影者能够冷静的呆在戏外,用旁观者的角度和上帝视角鸟瞰全局。
对于本地观众来说,若是喜剧中夹杂方言,自然会让人感觉到亲切,但如本片般似侯孝贤一样沉默的电影,偶尔响起每天都会在你耳边回荡,却极少被搬入银屏的语言,却不会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是平白添加了些许荒谬感。
语言的熟悉和叙事的陌生,碰撞出一种怪诞的氛围,让你能够更好的审视,电影里的一切,是如何从真实的生活中变形而出。
自然布光和绿荫斑驳,近景的肢体表演和浅景深的运镜,开篇的种种细节,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一位亚洲导演——来自越南的陈英雄。
《杨梅洲》的前半部分有着某种类似于陈的处女作——《青木瓜之味》的气质。
灿烂、柔和、温润,一切都在沉默中默默发生着。
演员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个眼神流盼之中,内心戏就自然而然的展示出来。
但终究,陈卓不是陈英雄,湘江也不是湄公河。
我以为,影片后半段的氛围,才更加符合湘潭这座城市的气质。
潮湿、阴冷、破旧。
作为红色中国时期某种意义上的龙兴之地,湘潭有着一种固步自封般的固执和落后于时代的自暴自弃。
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中,有时会给人一种穿越到上世纪的感觉。
高楼林立、充满生机的开发区远在“城”外,而湘江两岸的灰墙青瓦,却犹如亘古不变般,任由外来游人讥笑着,一如既往的破旧下去。
而本片中的影像,无论城市、农村,都吝于以光鲜的一面出镜,在冷色调的定格下,永远显得那么颓唐。
原始的农作经济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杂乱无章满坑满谷的占据着视线,叙事中产生的残忍和绝望的冰冷气息,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下,更加显得无处藏身、无可逃避。
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本片的片名——《杨梅洲》。
这是一个江心小岛,洲头被开辟成公园,供游人游园烧烤,洲尾是业已荒废的厂房与仓库,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而洲中的大量土地,依旧被以最原始的方式耕种着,包容着与不远处的城市格格不入的另一种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
至始至终,影片也没有交代主人公与这座小岛的具体联系。
或许那是小静与舅舅的渔舟偶尔停泊的港湾,或许那是外公生活的乡村,甚至或许,那是他们都未曾到过的一片净土。
但这并不重要,杨梅洲作为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一种现实母体,其斑驳复杂的生态、在城市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岛上居民的生存现状,都与电影有着或深或浅的丝丝联系。
或许,将杨梅洲视作一个隐喻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导演的用意。
相较而言,影片的英文名定为“Song Of Silence”,就稍显直白。
静寂之歌,既是主角小静的处境,也暗含了导演陈卓想表达却无法言明的一个主题:在一个集体失语的时代,如何唱出你想唱的声音。
而联想到影片中双耳失聪的小静,不停的用矿泉水瓶和梳子制造别人难以忍受、自己却无法听见的噪音,更证明了被导演深埋在叙事后的野心。
而就像这标题所包藏的一种韵律之美,整部影片,也就在空镜头、长镜头和角色模糊的表情之间,以一种散文诗般的模式荡荡漾漾的拓展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但《杨梅洲》却没有一丝现实主义的血缘。
与同样以拍摄独立电影而成名的贾樟柯相比,陈卓的影片少了些天苍苍野茫茫的浑然天成,多了分精雕细琢的匠人气息。
美术教师出身,让他对构图的把握异常精美到位,场景调度也走向精致讲究的路数。
就整个拍摄格局而言,导演所采用的技法是封闭式的,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蒙太奇的手法,演员的发挥内敛而寓意十足。
纸船、鱼缸、手铐、口红,几乎每一件细小的道具都被导演赋予了能指的意义,而这些隐喻多数都围绕“水”而存在,陈卓想表达的东西琐碎而繁杂,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却因零散无序而产生了一些遗憾。
但总体而言,这仍然是中国大陆近年来完成度最高和质量最上乘的独立电影。
在许许多多含糊不清的隐喻之中,有些却明显被赋予更加清晰的意义。
如手铐意味着父女之间的情感,纸船象征着小静的过去。
特别在小静流产前的梦里,导演用很明确的象征场景,将她心中亲情的冷漠、对舅舅的依恋和过往生活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以意识流般的三个片段具象化,将影片的主题盖棺定论般归结。
虽然男主角张昊阳作为小静的父亲和小梅的男友,在影片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戏份,但毫无疑问,本片是一部女性电影。
所有叙事的焦点都集中在两位女主角的身上,而张昊阳,则更多的提供一种串联作用,将叙事线索环环紧扣,并让小静与小梅之间产生某种交集。
小静与小梅在各方面看来都截然不同,但她们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许多共通点。
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缺失,让她们在情感上成为不完整的人。
无论是小静与舅舅的不伦之恋,还是小梅献身于成熟男人,都是在这样一种厄勒克特拉情结下所作出的非正常反应。
小静永远离不开水,即使来到都市,也总围绕着家中的鱼缸,她将金鱼放在晒衣架上曝晒而死,却又用口红在鱼缸上画下金鱼的图案。
这种暴戾之举一方面彰显着小静自我毁灭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昭示着她对新生活的憧憬。
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让人物形象丰满,也更加让人同情与深思。
小梅总无法摆脱的,是烟。
在红唇间吞吐的过滤嘴,除开有一种性的暗示之外,更多的还是喻示着她的寂寞。
她卖唱甚至卖身,为母亲偿还赌债,又帮以前的兄弟解决麻烦,但却依然无法找到归属感。
直到怀上张昊阳的孩子,住进他的家中,再与小静从矛盾重重到化敌为友,影片从“爸爸捡肥皂”开始,忽然转向温暖。
但短暂的温情脉脉之后,小梅堕胎,小静流产,张昊阳尚在腹中的儿子与外孙先后死去,在这种节奏忽然转换带来的戏剧张力之下,小静与小梅个人的悲剧色彩,以及全篇令人绝望的阴冷气质,达到了顶峰。
如果说小静的悲剧开始于张昊阳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和对婚姻后代的不负责任,那么小静最终的救赎也只能来自于他。
片尾,父女二人撑着伞,默默观看着江中竞速的龙舟,与其说是为影片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不如说导演用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把未竟的话语浓缩成两个孤寂的背影,留给观众思考。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的事,就不必再拆穿。
最后,还想说一说中国文艺片的生存问题。
《杨梅洲》获得了一些奖项的肯定,却无法带来经济上的回报。
虽然挤进主流院线上映,票房却仍一片愁云惨淡。
其实,被电影业界呼吁了多年的艺术院线的建立,才是解决这一类实验电影生存问题的根本药方。
从网络的热议来看,类似《杨梅洲》的影片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想看的人找不到大本营,而影院耗费相对较为昂贵的观影厅资源,却难觅知音。
如果能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影院,专门为这些小众电影开辟一片天地,同时再提供诸如“沙龙”、“交流会”之类同好者的互动活动,将整个城市的艺术电影观影氛围调动起来,培养一批忠实拥趸,则如此一来,影院不愁生存,又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造血的功能和受众基础,往大里说,整个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也将焕然一新。
惜乎在这个金钱就是一切的时代,谁能迈出这一步,第一个吃上这只并不肥美的螃蟹,我们只能继续拭目以待了。
女人永远没法让我们理解,从这个电影似乎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一个哑女,因为与外界的隔离,逐步远离世间,画家话裸体画,和那个船主舅舅发生不伦关系,最后这点让我震撼却没有出人意外。
一个放荡不羁的小太妹式的人物,有个嗜赌如命的母亲,遇见一个想要儿子的警察,她的存在修复了警察和女儿的感情,那一刻我感觉她是心痛的,她还是她,打胎离开。
一个警察,独居多年,找到一个女人爱,想要一个儿子。
一直以为小梅是个孕妇,却一直不了解女儿也是一个孕妇。
他爱这两个女人,似乎某些时候,他爱这两个女儿。
一个可以生儿子的女儿。
美妙总是短暂的,两个女人的欢乐很开心的短暂。
男人也一样,一切都要回到那个本该的状态。
电影整体感觉算是文艺吧,不过少了一些画面的质感和整体的张力,总是感觉还是欠火候,不过导演真的很真诚,我想某些时候,还是让我感动的。
看到片名时就标记了,看名字选择电影应该是类似外协一般的存在吧,总之让我联想到了《观音山》和《浮城谜事》。
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很喜欢,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很台湾,因为画面实在太清新了,但基调很不一样,它不像台湾片里那种,甜腻的,肉麻的,带点矫情的,会让人联想到青春之类的词,反而是一股湿冷,冷静,不造作。
(更何况湖南普通话能和台湾普通话有联系?
)正和Song of Silence的意思一样,片子对白少,意象性大于故事性,水、鱼、矿泉水瓶、火、床、噩梦等等等等的隐喻其实很直接不晦涩,形散神不散。
也许单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片子会错过片子真正要表达的,毕竟不是描绘湘江美景的纪录片,如果用心感受会觉得很悲伤:哑巴小静与舅舅,两个年轻人相亲相惜,乱伦后的结果小静怀孕流产,舅舅在二人曾经一起电鱼的地方再次用电鱼的这种方式自杀。
重男轻女的局长父亲包养了驻唱歌手小梅,小静与小梅无法相处,后来却因为有着相同的处境而变得惺惺相惜。
三人其乐融融的时光却让小梅重新认识了自己,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明白小静想要什么,于是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最后小梅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
小静与父亲一起坐在江边。
这样的结尾让人遐想,让人伤心之余但不绝望。
很多话真的是只能想说而不能说。
他们都是敢爱不敢恨的人。
所以其实没有人是只敢恨的,谁心中没有对美好的追求?
可是,毕竟血浓于水。
感觉就是,是你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他脑子里有很多想法,然后用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连贯起来,形成了一个故事。
总之是平平静静地向你展示了一幅幅画,但是饱含痛苦,也饱含了希望。
PS,画面实在太美太文艺。
每次看国内此类型艺术片,已然形成一种习惯性反应。
首先总觉得没啥新东西,叙事到影像无外乎就那一套。
其次感慨此类影片其实真的还是匮缺的,特别能真正去影院看到的。
如果以看大师的眼光去审视,当然这部影片只算及格,如果放到当下国内大环境,陈卓的这部处女作还算不俗的。
叙事从故事性、条理性、逻辑性都还是做足了的,而整体对时代的捕捉、环境以及物品的投射也非一般化的无病呻吟。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主题曲也太好听了。
这么说是因为先知道了这首歌,再在偶然的机会下看了这本片。
去年的很多时候,会突然很想听这首歌,就在上班途中带上耳机,单曲循环的一直听。
我一直很享受在安静或是嘈杂的周围环境中,我的耳中及心中波涛汹涌,而外面的人什么都不知道。
关于电影,讲不出更多。
就是在过年的节日气氛里,看了这么一部沉静的电影。
小姑娘瘦瘦长长,挽起校服的袖子,坐在船头,或给别人做画画的人体模特。
外面的世界在她这里只有些许的波澜,但她的内心也许是那样的起起伏伏。
三个人的家庭开始和气的过日子,逛街,吃饭,玩游戏,笑的那么开心,我想,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就好了,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吧。
但脑海中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不会的。
因为知道不会,所以才这么希望着。
伴着接二连三的意外,也可能不是意外,电影走到了尾声。
结尾像散落的珠串,各自走向不知道在哪里的未来。
最后还是谢推荐给我听这歌的Lucky。
虽然我当时一直笑你雪白透亮来着。
一个问题少女的故事没什么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的故事也没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故事就有看头了这是昨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的 语出影片三分之二处俩女主演已经开始相互理解她们的欢笑很动人但这一幕如果发生在影片开始后三十分钟而不是一小时三十分钟时那么可能整体效果会让人提神得多仅仅从影片透露的感情来说似乎太过泛泛有家庭有青春有交流的无奈与理解的力量等等可惜都不尽深入所以只像是拿钝头筷子戳观众的皮肤很难获得更多的更锐意的感动也就是说感情的触点太散了她们各自的问题可能已经在很多影片表现过日本小清新啦台湾青春片啦都很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深有感触可能很难发掘更新的东西这跟题材边不边缘投资小不小没关而是情感不具普世性所以难以让人获得共通的快意其它的技术层面不说但是觉得整体的感情基调是导演可以把控的东西所以应该做得再透彻一点
其实个人拙见,影片不管从故事构架,人物情感表达都很不错,完美中透漏着瑕疵,这才是生活!
才是人生,才是艺术!
导演主要是明着表达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很多的女孩饱受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传统思想带给家庭的悲剧,以及女孩们的整个人生的改变,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忧伤!
内在我认为,他表达了很多不同人物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观念,错的对的,丑陋的美好的,其实只是没有站在一个地方看风景,所以言不由衷,无可奈何。。。
也许这就是生活。
男主角定位警察,也表达了导演对中国社会透彻的理解,期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要面对一样的社会带给我的窘迫,宽容,丑陋与美好,或许是无可奈何!
第一次 处女影评!
局部不错,整体有些装,那个开公安游艇泡妞,手机铃声是黑猫警长的土鳖科长我还满喜欢的。。。
看题目居然想到的是杨善洲,完全没想到湘潭有个地方叫杨梅洲,潮湿阴霾。
导演在捕捉静默情绪时是有天赋的,所以影片的所有亮点都围绕着女孩,无论是茫茫江面上的空荡感,还是费里尼式的梦幻和创意,但揉进的走写实路线的父亲那条线完全内动力不足,处于不及格的边缘。两者这般不协调,似乎是被机械地拼接在一起。
我要打流!!!
本来是为了gala的一首歌!但全片也只有那非主流唱了两遍,难听死了!不过摄影还不错…
不知道是谁给我种草的这么小众的shit
出人意料,还真是出人意料。影片开头结尾是一个故事,中间插播了另外一个。这个结构让人实在咋舌,都以为猜到了故事的主线,其实到最后导演告诉你:“逗你玩。” 伏笔一直在那,但是插播的故事太真,导致都忘记了。梦境中迪吧的音效太棒,吓的屁滚尿流。边缘底层的故事吧。节奏太慢,细节美。
果然学美术的导演就是不一样,明明就是普通大农村拍的那么美。有水的地方总有不一样的故事。就是电影整体太压抑了。
其实对于湖南这个本来没有多少文艺气息的省,当你看到这样子的作品会觉得难得,可是质量还是有点儿差。从音效和配乐以及演员,小梅的表演有点过了。这算是一个开头。还是给导演一个赞吧。
一直跟《杨善洲》分不清……视听太好了,秒杀这一年看过的所有国产片。剧作上有的地方太刻意,有的地方又太跳脱,看不明白。不过需要这样的有美学基础的准专业人士投身电影。
太闷.......导演不合潮流啊......感觉就是一部无声电影.......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长沙话,多加一星
太冗长了,并不是台词越少,镜头越晃,就越文艺好么?太多模仿了,不是很喜欢。
父母离异和自身残疾都不是让自己变得孤僻极端的理由
仿佛刚洗完澡的浴室,镜子上还凝着雾,几滴水珠悠悠流下来,一个湿润温暖的片。当然还可以再放开一点。9分!
小静与父亲关系的微妙变化、小梅与男人关系变化,都处理的细腻自然,都有痛楚,都很无奈。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小静与舅舅那段稍稍多余。。
该配《小白船》啊
片花比电影精彩太多,但算诚意之作
个体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犹如船只漂流,没有绳索可以靠岸是因为心里的隔离与抑制。父女之间、母女之间、情人之间。孤独与快乐,互相照应彼此的影子。酒吧卖唱的姑娘背景可以再交代详细一些,最后出现的她自己回乡的场景留足了想象。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