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日本家庭类型题材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淡淡的,看到某些场景会心一笑,看到某些剧情又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是如微风吹拂的海面一样,有一些微微的起伏,却不至于让人心神不宁。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电影的故事其实很套路,但是导演既没有把重点放在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因为父亲的病情而煽情,只是淡淡的描述着生活中的日常,通过很多细节来描述着每个人的心态和关系的变化。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比如刚回到家在桌边对话的时候,没聊两句父亲就觉得儿子没啥出息跳起来想要抽一顿,没过几秒钟就趴在电话旁边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说儿子回来了要聚一聚;比如在片子中间的时候儿子问父亲有啥愿望的时候,父亲说你把头发剪了,而在影片的最后,父亲托小儿子带给他的礼物是一盒发蜡;比如影片中父亲多次提到,你还是回东京吧,不要因为我病了就耽误了你;比如父亲听到儿子指挥着乐队的演奏着一首不一样的交响乐的时候,兴高采烈的挥拳喊着没错就是这样的时候;我的父亲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严肃古板的样子,感觉总喜欢挑我的错,可是每次我回家的时候他总要提前很久去车站等我,总会在我回家的时候做我喜欢吃的所有的东西,总是把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在心上,总是将所有的病痛都藏在心里。
记得有一幕,男主开车送小号手,车上有一段对话,大概是男孩问指导(男主的父亲)会是吗,男主说,以前没想太明白,现在知道了,父母都会死的,但是即便知道了,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男孩说,那就一直陪着他身边不就好了吗,因为指导看起来挺寂寞的。
所以,陪伴才是我们能够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好的影视文学作品,是在情节吸引你的同时,能让你不自觉检视生活中的自己,《莫西干回到故乡》就是这样一部。
自此我也知道了日本电影的一种风格—脱力系。
影片以轻松的视角在探讨着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卡司强大,但制作成本我相信相对于现如今任何一部所谓的大片来讲,真的算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正是因为故事的温情与演员的平实演绎,短短两小时,会让你在笑中流泪。
岛上所有的人,一直都是用微笑面对着这位怀揣摇滚梦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者,仿佛一切如常,在他们脸上没有写着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和忧伤,甚至是在老人生命最后一刻,电影也是用能让人捧腹的手法代替了本应该悲伤至极的情节。
尽管老人作为乐队指导一直对吹小号不尽如人意的野吕有太多的斥责,但这位未成年的孩子可以对老人的儿子,那位留着莫西干发型,表面上有些放浪不羁的青年说出,“我觉得老师很寂寞,我想多陪陪他让他开心”……也正因为这句话,让这位来自东京的朋克摇滚青年决定留在家乡,和他已经怀孕却还没有举办婚礼的妻子共同陪伴父亲走过老者最后的岁月…如果可以,建议让您的孩子也能看到这部作品,因为,它能让人懂得,爱永远不是在你身边所爱的人弥留之际而给予的更多的补偿,而是更应该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和他们每一天度过的平淡时光。
微笑面对人生,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一种主旋律呢……
我喜欢导演处理人物情绪的方式:不是那种大开大合地明晃晃地高兴或难过,每个人都打着不同的幌子表达着情绪。
爸爸和刚回乡的儿子互殴,转头就打电话高兴的通知街坊邻里儿子回来了 生病前父子俩他逃他追,父亲病倒之后儿子却会主动低下头让父亲打。
妈妈的情绪就更加内敛了,因为癌症哭的时候假装是在为广播里输球不甘心,因为儿子又回家来的时候高兴得抱着儿子哭时却假装只是因为赢球而高兴。
大家都在偷偷地表达着真心。
真的就像永吉说的,原来父母真的会离开我们,这一天真的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什么天才会把婚礼和医院结合起来,很荒诞但又很合理,生命的逝去和生命的孕育在同时发生,结尾推车冲出去撞墙的处理真的太出乎意料了,悲伤的故事带有着滑稽荒诞的色彩,就像网友评的:人终有一死,当所有的遗憾都没有了,该满足的都满足了,活着的人就不要有什么负担了,带着新希望继续走下去吧。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松田龙平来看的。
看完的感受,太棒了。
虽然风格还是典型的日本中二喜剧风。
就像多田便利屋一样傻傻的搞笑。
但是真实细腻啊。
最喜欢的是男主的妈妈。
笑起来亲切极了。
隐忍,开朗。
就像岛上的阳光温和又温暖。
我也向往成为男主妈妈一样的女人。
心胸宽广,平淡,亲切。
男主啊,你真是旷古的人才,彻彻底底打败了面瘫这种演技,你用自己那天下第一的一张臭脸,前前后后两个小时,诠释了什么叫令人窝火四个字,算下来,整部片子,我估计有15分钟花在男主嗯,嗯,哦哦,啊,啊,嗯,嗯上面,15分钟花在结结巴巴的说话上面,还有10分钟花在特写镜头刻画那张臭脸上面!!!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哭起来想笑,笑起来像哭,不哭不笑的时候,就是完完全全一张毫无表情的脸,笑的时候太敷衍,哭的时候太勉强,再加上嗯嗯哦啊含糊不清的语句,还有那异乎常人的白痴式的冷漠单纯,看得我肠子都打了结!!!
我以为这是日本一种普遍的病态式表演,谁知道!!!
松田龙平!!!
就是演编舟记的那个混蛋!!!
这种木头式的表演,我只想说,顶你个肺啊!!!!!!!!!!!
由于妻子由佳怀孕,阔别故乡7年的摇滚歌手永吉决定回一趟老家。
等待着这对新人的,是喜爱摇滚乐的顽固老爹、热爱棒球的热血老妈以及偶尔回来看看的弟弟。
由于一直和老爹不对盘,父子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永吉得知自己的老爸得了癌症,于是这位叛逆的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为父母尽孝道。
一切都改变了,但似乎一切又都没变。
这就是《莫西干回到故乡》给人的感受。
生活中微妙的变化,甜蜜与哀愁,都恬淡又微皱,一切并非大开大合,其实都是通过琐碎的细节点滴渗透。
导演冲田修一有这种把握生活真实细节的本事,把一切心理变化包裹在淡然流淌的俗常之中。
一个和本文没什么关系的段子:说,大张伟小时候嘴特贫,经常被学校的混混们按在地上摩擦。
每次大老师都是被打到讨饶:疼疼疼,再也不敢啦!
然后撒丫子一溜烟儿跑到安全范围,消失在胡同拐角之前探过头,食指呈抛物线状从下巴颏弹出,不忿道:我CNMB!
老子还敢!
据说这是大老师“真朋克”名头的由来。
今天介绍的不是北京的朋克大张伟,而是东京朋克永吉。
也就是今天这部《莫西干回到故乡》。
故事很简单:在东京难以维持生计的摇滚歌手永吉因为女友怀孕要回乡探亲,期间父亲不幸罹患癌症,感情隔阂多年的父子在懒户内海的小岛上演了一出平实幽默的小品剧。
这故事怎么看都感觉像是《东京物语》的“镜面”版——一部是父母去东京看子女,一部是儿子从东京返乡看父母,期间都是父(母)亲患重病,背后都在探讨架构在城乡文化隔阂下的亲情关系。
不同的是,大师小津的笔触更加细腻平实,除了表现人道价值外,更用坦率和清晰的手法反映出整套的生活哲学。
现年还不满40岁的冲田修一显然达不到前辈的高度,但是凭借“再黑暗的故事也要以喜剧的方式来展现”的风格被誉为亚洲的韦斯-安德森,后者代表作《布达佩斯大饭店》堪称悲喜剧的经典。
从另外一种角度也可以说,这是冲田修一对从小津安二郎到山田洋次所确立的“庶民喜剧”风格的传承和开拓。
故事的开篇是永吉的乐队在livehouse里面的演出,台上嘶吼台上狂欢,身处东京的年轻人把平日生活和工作的压抑一并宣泄。
和台上肆意的重摇滚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队成员下了台之后平静地抽着烟各怀心事:贝斯手在担心自己的养老保险金,电吉他手觉得在居酒屋打打工也挺稳定,而主唱永吉被问到有什么打算时依旧一脸茫然……现实的窘境让心怀爱与自由的朋克青年不得不收起反叛的触角,回到故乡似乎成了不得已的后路。
这不是冲田修一第一次在电影中讲述大城市的年轻人追寻理想与接受现实的困境。
在今夏Netflix出品的日剧《火花》中,冲田修一就导演了其中的第5、6集。
这剧的主人公是一位漫才艺人,同样在大城市艰难讨生活。
10集剧情,一集一年的设定,冲田导演的这两集正好是主人公面临转折的时期:比自己晚出道的后辈已经崭露头角,而自己和搭档还在默默无闻。
“如果对你想做的事,你拼尽全力的努力仍然要面对失败,你会怎么办”?
导演在镜头背后默默发问。
永吉回到阔别6、7年的家乡——濑户内海的小岛。
父子之间的嫌隙并没有随着时间缓和,当父亲知道永吉在城市中靠女友养活时大为光火,顺手拿起刚摆上桌的水果就朝永吉砸过去,儿子愣了一秒然后以相同方式回击。
父子间第一次冲突相当激烈但并没有朝着尴尬发展,刚刚还追着儿子满屋跑的父亲,下一秒就拿起电话通知邻里:(儿子回来啦)要开宴了,都要来呀!
严肃的悲喜剧,生活细节的戏剧化处理,冲田修一用最擅长的方式细细缝合着父子之间的裂痕。
中国20世纪末有部片子叫《洗澡》,导演是同样擅长处理父子关系题材的张扬。
两部电影无论从结构还是表达方式都有类似之处。
在看重亲族关系与家庭伦理的东亚文化语境中,“家庭”成为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持的“轴心场所”,而城市化进程不断冲击着依附于乡土的传统“家庭”观念,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更加敏感脆弱。
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实际上是城乡隔阂的外在表现,这种带有社会意义冲突是不可完全抚平的,所以无论是小津安二郎还是冲田修一、李杨,都在片中安排了“父亲病重”这样的情节,以节奏线的跳动来过渡到情感线的平稳。
回到本片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是个摇滚迷,甚至儿子“永吉”的名字就是取自偶像“矢泽永吉”,但是父亲在儿子身上种下的希冀并没有结果。
父亲在岛上的学校教孩子们交响乐,在重病住院之后坚持跑到楼顶隔空指挥的段落让人想哭又想笑。
矢口史靖的《摇摆少女》,三木孝浩的《唇上之歌》,日本战后的国民教育带动乡村教育,而音乐绝对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受此影响成长起来的年轻日本导演对于交响乐似乎有种偏执的爱。
随后儿子代替父亲指挥,用摇滚方式演绎交响乐,病榻的父亲听得老泪纵横,大呼:就是这样!
另外一个点睛之笔是,儿子在晚上假扮“矢泽永吉”去见父亲,完成与偶像见面心愿的老父又喊又叫,快乐得像个孩子,音乐成为修复父子关系的隐藏纽带。
父亲的饰演者柄本明这两段爆表的演技简直要溢出了屏幕。
故事结尾,完成bucket list的父亲在儿子婚礼上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离去。
儿子和儿媳坐着船离开小岛,永吉靠在怀孕妻子的肚子上倾听胎动。
朋克青年归乡又离乡,亲情疏近流转,代际和血脉依旧延续着。
无论身在北京还是东京,无论家在乡镇还是小岛,每一个在外漂泊的年轻人都会遇到驻守和回头的犹疑和彷徨。
希望冲田导演的这125分钟,能让你在欢笑中有体会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就像河濑直美曾经说过的那样:电影是风,电影是光,电影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人。
儿子,带着一头引人注目的莫西干发型和满腔热血的摇滚梦想回到故乡,重新审视自我和过去。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我、家庭和梦想之间艰难的抉择,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还要应对家人对他的期望。
然而,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永吉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强烈的情感,也令他蜕变成一名真正的父亲。
父亲,也曾是那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眼中有星辰,怀揣着五彩斑斓的梦想。
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照亮前行方向。
然而,长大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养家糊口并非易事,父母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的爱,如同夜幕中的繁星,璀璨而深远。
而我们与父母之间,终将渐行渐远,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和解,理解他们的爱。
作为一部“亲情”的电影,一般都得把人弄哭,而这部真的是一直非常努力地把所有本来应该是会哭的情节,都处理的太好笑了,这份努力好笑得更让人想哭。
首先作为一个岛民,这部剧里面有太多熟悉的元素。
船: 坐船回家,坐船离家。
现在已经有大桥通车了,最开始的十多年里一直是坐船。
此处出现了老爸几个电话叫来了隔壁岛上的亲朋好友,蹭蹭蹭几艘快艇开向他们家来聚会,这段岛民日常笑死了。
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无法通船,比如电影最后大暴雨牧师没法坐船过来。
还有因为隔绝,初期很多快递无法送达或免邮,同片中起初不愿意送快递的外卖(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此处真的笑cry)。
看病:岛内医疗相对较不发达,通常有大病,都会坐船去大城市看,就算其实没有什么差别,通常大家也会觉得,去了大城市看心里多少舒服一些,不然总觉得没有尽力。
剖鱼:有一段剖鱼情节看着太真实了,岛民真的是天天做饭都在解剖鱼啊,可是我自从离开家自己做饭后因为懒从来买剖好的。
日常对话: 用吼的。
去年看了一部日剧《所以去荒野》,也是面向老龄化的题材,日剧日影就是一直在对日前的社会现状写开放式答卷,而从独生子女政策跨向二胎时代的天朝也正在面向这个现状啊。
我的外公老年痴呆多年,起初只外婆一人照顾,今年外公开始有些其他症状,外婆一人吃不消,刚刚退休的妈妈和其他姐妹开始轮流照看。
因此看这部剧就好像看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一样。
暂时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没有时间顺序):- 老爸自顾自去扫墓,永吉跟在后面,走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会,不说话,休息好了,继续走。
现实中我外公也是虽然脑子不清楚,但体力精力旺盛,每天都要出去绕着熟悉的一片走个几圈。
因为担心走失,家人就得每天跟着一起走,走在路上,熟人看到他了跟他打招呼,他也哈哈哈回应,然后继续走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得。
- 在海边,老爸跟永吉坐在沙滩上闲聊,这一段两人怒飙演技。
每一句不咸不淡的话之间的停顿和每一个表情,都有故事,这段大概是全片唯一一次没有搞笑的情感高潮戏。
- 医院里,老爷子问蠢萌的儿子儿媳妇,是不是癌症,儿子点头,儿媳妇摇头,老头子又问:到底是不是癌症,儿子转头去看儿媳企图达成一致,然后对面另一个病人按了一下铃 ”叮“!
笑cry,结尾不给那个没露面的隔壁病人大叔署名我都不乐意。
- 外卖pizza那段无需赘述笑点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帧都在搞笑。
蠢萌龙平第一次好man,全程又蠢萌又man,又一次演技高峰,龙平演技真心太赞了,因为《编舟记》才获了第一次最佳男演员,这一部演技更佳。
2017目前最佳。
如果只看片名大概会误会这是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然而“莫西干头”又隐约蕴含着某种戏谑的成分,似乎是个喜剧片,但从头到尾我都没笑出来。
随着开头一声炸裂的核嗓,影片高调展开,然后是急转直下的现实,不出名的乐队成员个个为未来的去向而迷茫,儿子带着怀孕的女友回到离开七年的家乡,却发现年迈的父亲得了癌症晚期。
父亲有着他自己的执着,在家乡的小岛上指挥学生社团演奏自己偶像的交响乐,那是他认为的至上音乐,可以和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媲美。
儿子执着于不同的音乐理想,朋克头是他的标志,是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标志,必然的成为边缘,电影没有交代太多,但是一句“靠她生活”就说明了一切。
我们原本鄙夷这样的人,不负责任的自私,然而后面发生的一切却让我们看到这个玩世不恭的朋克在面对自己父亲死亡之时的态度,也像许多普通的子女那样,希望帮助父亲没有遗憾的离开,于是故事就在这样的遗愿清单中逐渐上扬在最后的医院婚礼中达到高潮。
结尾处伴随父亲死前的一吼,激烈的就像开头的核嗓,在慌乱中众人推着病床无所适从的狂乱奔跑伴随着同样混乱的朋克音乐。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导演这样去拍死亡,通常是或悲壮或哀伤或冷清,然而在这种混乱中音乐嘎然而止,所有的欲望、骄傲、不甘就这样随着突然停止的音乐而消失,留下呆滞的众人和观众。
影片内在的音乐感十分的强烈,从高音到低音到逐渐升高最后华丽的收场,让我想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竟然发现俩者拥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父子关系在死亡的议题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带着怀孕女友回乡的设置仅仅是为了丰富剧情吗?
那个小号手为何也留起了莫西干头?
父母终会老去和离开,那么子女是做自己,还是不断的满足老一辈的期待?
这里面的存在问题,只有在面对死亡之时越加强烈。
对于父亲来说,他有需要保卫的东西,以一种孩童般的任性,这是他存在的方式。
儿子代替父亲指挥学校乐团,却用交响乐玩起了摇滚,创作了新的乐曲,狂躁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嘶喊,这是儿子存在的方式,而小号手似乎是为了映射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存在。
所以莫西干头是不能剪的,虽然是那样的爱父亲但那是他自己的存在感。
好无聊…
真是有点无聊、
很日式很奇怪的笑点和泪点,末尾还搭一点黑色小品的调调。生死在冲田修一手里总是很轻,轻到只剩一个弟弟递过去的盒子——“我放了一点老爸在里边”。
特别喜欢导演用这种看起来“胡闹”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探讨家人老人和死亡这些沉重的话题。这本身也是我喜欢的题材,觉得讲的非常有趣。我是个笑点很高也很怪的人,但冲田修一的幽默感真的很对我的路,感动点也特别击中。所以每次看完他的电影都特别想和他谈恋爱!!
这片子有点无聊,全程冷漠脸。
沉重和笑点总体平衡还不错,婚礼有点玩飞。︿( ̄︶ ̄)︿
生老病死也不过日常。
为什么我一直有个回家种田的先入观
日式温情剧处处细节的精致 + 莫西干死亡摇滚葬礼变喜剧的粗线条
流连忘返不喜欢日剧
冲田修一编导(《横道世之介》、《南极料理人》)。淡淡的岛国渔村味儿,没有过多夸张冗余的情节和情感,轻松欢乐的送终故事(喜欢这种态度,极度反感某厉害文化苦大仇深的戏精表演),前田敦子演得自然生活,比同年在《咕咕是一只猫2》里用心多了。
傻乎乎的一家人
哈哈哈好有意思!谜一样的荒诞又深情,燥起来的乡下生活,永不妥协的莫西干父子。
冲田修一至今最差的电影,完全没有情感融入和节奏可言,就剩点点怪趣味了。
节奏有点慢,故事有点散,加入的喜剧元素尤其是爱鬼吼鬼叫的父亲是一大败笔。前田敦子可爱死了~
看了30分钟 没看懂在讲什么... 果断弃
唉病房那几场戏,真的动人
日本电影真的是都这么中二
这个节奏讲故事真的慢,看不下去。
冲田修一啊~这两年日本电影中最崭露锋芒的导演了,闪闪发光。